黄巢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你怎么评价这次起义?

魏晋美人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英勇奋战十年,转战人江南北,经过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二个省区,行程数万里,席卷大半个中国。义军人数由数千发展到五六十万,攻占帝京长安,建立政权,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农民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关于黄巢起义之所以失败,大体上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进入长安后,没有立刻向四川进军,穷追猛打,斩草除根,彻底推翻唐王朝的统治;也没有积极进攻关中诸镇,消灭唐军的有生力量。

二、受到物质引诱,义军的领导分子意志不坚强,混进来了不少野心家,在关键时刻背叛起义事业,投降官军,起到了分化瓦解义军的作用。

三、盲目打击,军事上没有通盘计划,结果不能分化敌人,且促使敌人合力讨伐义军

四、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犯了流寇主义的错误。退出长安以后,却没有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反而去围攻防守坚固的城池,从而失去了主动权,被唐军主力追上击溃。

五、在经济上大搞平均主义,结果却适得其反,落得自身无粮,到了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地步。

关于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一般学者都认为是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和唐廷的统治,特别是荡涤了魏晋以来残存的士族地主势力。在政治上,促使门阀观念消除,五代以后取士、婚姻不以家世、门阀作为标准;经济上,削弱了大土地所有制,使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有所缓和。而且在唐末的农民战争中,农民军领袖都在自己的称号上冠以“均平”两字,这虽然不是明确的斗争纲领与口号,但毕竟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农民均平意识的第一次表达,对后世的农民战争的影响意义深远。


尚武菌


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太难了。

唐末已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名臣实王。黄巢之所以能够打进长安,是钻了各地自保的空子,等于让开大路,让黄巢杀进长安,当了皇帝。

黄巢没进长安,没当皇帝之前,谁也不管他,谁也不惹他。他一当皇帝,就成为众人的目标。谁都要收拾他。他太难了(这里需要长叹)。

很快,黄巢就被合围起来。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亡之后,想真正建立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其实非常困难,因为你需要打掉一个接一个的盘踞数十年甚至百年的藩镇,宋朝建立用了多少年,从唐亡算上进心是七十年,把各地割据的底子打破之后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王朝。何况,宋朝还没有完成大一统。

至于评价黄巢,那就是类洪秀全吧。

我在今日头条有一个专栏,叫《五代十国的枭雄》,开头就是讲黄巢,这里贴上来。


唐朝懿宗年间,黄巢到长安城考公务员,他骑着高头大马,身着青色儒装,身材挺拔,英气过人,明显与一般的才子有些不同。

进了城门,黄巢跳下马来,放慢脚步,信马由缰。

老马识途,领着他左转右转地找到了一家旅馆。

黄巢是熟客,旅馆小二一见就热情上前牵住了马,道了一声:同学,今年又来啦。

不知道这是黄巢的第几次赶考,但从后面往前数是第一次。

对于这次考试,黄巢很慎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总结了教训,读了更多的书,熬了更多的夜,指不定使上了头悬梁,锥刺股的老招数。

成功则为官,失败则为寇。来之前黄巢已经打定了主意。

黄巢家是贩私盐的。按大唐的定义就是挖我天朝墙脚,破坏经济秩序,唐朝政府称他们为盗。所以,黄巢家有钱,但名声不好听。

看过水浒里宋江誓死不落草就知道了,“盗”这个名声相当不受欢迎,那是辱没家门。以后修家谱,难道写多少多少辈,咱们是盗贼?当然,贩私盐还不到落草为寇的程度,但已经很接近。

不知道黄家是哪辈开始走上了贩盐的道路,我相信,他们的那代祖先一定有万不得已的苦衷,甚至可能是不贩盐就没活路。所以,一旦赚到钱,他们这个家族就无时不在考虑着盐盆洗手。

这个东西,现在的江湖行话叫漂白。

功名就是淡水,科举就是道路,希望在黄巢身上。

黄巢很聪明,是个神童,小时候就会吟诗,流传下来的黄巢光屁股时期的诗作有两首,一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另一首: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在黄巢的童声响起时,黄父两眼发光,他从儿子这里看到了希望,家有此子,祖宗显灵啊!他日儿子金榜题名,我们黄家就能脱离盐道,成为书香门第,更指不定还能成为相门世家,光宗耀祖。那时,黄老爹决想不到,黄家不止是相门世家那么简单,在很多年以后,老黄家也能造就帝王之业。虽然时间不长,史学家亦是打死也不承认。

这些诗里潜着躁动与异象,宋朝大士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是给退隐之士栽种的,可小小年纪的黄巢从菊上看了权力(天赐赭黄衣),甚至是变革(他年我若为青帝)。

黄父不觉,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对儿子说:读吧,读吧,状元会在前面等着你,家谱就等着你出息好重新装修。

黄巢很听话,苦读经书,终于长大后获得了唐朝地方政府的推荐,得以去长安城参加科举大考试。可唐朝进士不是人人都是可以考得上的,录取率很低,也就百分之一,黄巢考了数次,每次都是属于那百分之九十九。

黄巢没有气馁,他诚实的将落第归于自己书没读到位,虽然,他曾经也风闻科场黑暗,但他总是天真地认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走后门考上唐朝进士的,总有些名额是给大众的。

努力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不努力肯定什么也得不到。

现在,黄巢要做最后一次努力。

此时的唐朝皇帝叫唐懿宗,唐朝非著名昏君,天下的百姓都在暗地里议论当今皇上的荒淫无道,但黄巢并没有觉得这是最坏的年代。至少,这还是一个可以做梦的年代,有梦可做,就不能说是最坏不是?黄巢的唐朝梦很简单很典型,他要金榜题名。这个梦不仅仅是他的,也是他家族的梦。

黄巢住进了客栈,他的房间靠着街道,打开窗子,就将喧哗拥进怀内。

长安城是花绣景砌的繁华都市,这里有一切新奇的玩意儿,亦有一切让人娱乐的场所。青楼当然是长安服务行业翘楚。

长安的娱乐业老板很会做生意,他们将娱乐场所开到了考场的附近。

从黄巢住的客栈往外看,东边是贡院,再往西看,是一间青楼,一间雕花刻鸟,红檐白壁的大青坊,名字已经失考,如果放到今天,当是天上人间一级。

姑娘亦是漂亮得很,红艳的是热情,青翠的是婉约,粉红的是暧昧,白纱的是清纯,而拥红抱翠,淫笑阵阵的是才子。大考之年,青楼的一大半生意都要靠这远到而来的赴考学生们支撑。

杜秋娘有《金缕衣》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同学们,要认真读书啊,光阴飞逝,年华易老。在这青春张扬的时候,当是苦读求功名,但亦当劳逸结合,松弛有度,当花开如此妖艳,春色如此艳丽,不如进来放松精神,与奴共销万古愁。

黄巢望着春楼前酥胸微露,玉手如凝的佳人,听闻这撩人心庠的莺歌燕语。热血卉张,难以自制。直要一跃而下,搂个香玉,做成好事,贪那一晌欢娱,图个半日销魂。

可他忍住了。可硬时能坚挺如柱是为男人,不可硬时能偃旗息鼓才是好汉。

且让他人快活去吧,等自己金榜题名日,再来俱怀逸兴淫思飞,欲上青楼揽小月。

他关上门窗,静下心思,抬起书卷,之乎者也虽是枯燥,但成功的路不就是由枯燥组成的么。

没多久,考试终于开始了。

很快,考试结束了。

张榜那天,黄巢到长安桑拿房洗了个热水澡,又穿戴一新,他自认发挥上佳,这次考中当是无疑了。

黄巢来了,他的心里充满希望,亦紧张得很,悄悄一人走向放榜处,口里默念:不成功则成盗,不成功则成盗!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像不成功就成仁,似乎此句一出,他的成算又加了两分。

到了,抬起头,仔细寻找,从头到尾,从上到下。

失望,沮丧,继而是愤怒。黄巢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固定成铁青色,豆大的汗从额上冒出,两手紧握成拳,身体微微颤抖,双目血红,人家双目红红是日夜哭泣,他是双瞳之后燃烧着冲天怒火。

为什么又没有我的名字?!黄巢仰天大叫。

唐朝的科举,英雄的坟,黄巢同学,洗洗睡了吧。

史书上写着哥哥你粗通笔墨。只是粗通的程度,当然就考上不,考不上就不能怨政府。

可是,黄巢瞪了我这一眼,别人玩乐我苦读,别人笨蛋我神童,现在不该中的人都中了,我为什么不中!

这回的黄巢不再老实,他已经认定自己考不上,是因为没有背景,缺乏人脉。

我且同意黄巢的判断,考不上并不一定代表才学低,比如李白压根就不去考,杜甫走了明经。而另一诗坛大神孟浩然考了,竟然没中。

孟浩然没中,没什么关系,可能还更好,没有官场所累的孟大神肆意洒脱,诗词为伴,游历江湖,为我们留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类平淡见奇韵的绝妙诗句。

可黄巢不中的结果却很严重。

现在,黄巢出离愤怒,他把愤怒全都放到长安城中皇宫内的那些头头身上。

他恨他们,恨他们给了自己希望,却又将希望当面掐破。

现在,黄巢要离开长安这个让他梦碎的地方。

自己一开始走科举这条路就是错误的,可笑的,愚蠢的。黄巢含着泪水将书撕碎在客栈里,随手扔出窗口。

从那刻时,一个老实的书生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江湖沦落人。

走吧,黄哥,他们欺负人,咱不跟他们玩了,好吗?

黄巢点头。他骑上了自己的高头大马,依旧像来时那么洒脱。也许因为掺杂了愤怒与不满,又或者看透了长安的黑暗,所以他的腰挺得更直了。

当放下幻想,我们会走得更轻松,更稳健。

出了城门,黄巢回头望长安,对着巍巍城楼撂下一句狠话,准确地说是一首狠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又见菊,杀气横溢的菊!

长安,今天我不能用才华让你折服,但总有一天,我会用另一种方式让你颤抖伏首。

当年,唐太宗站在端门之上,看中举的才子们鱼贯而入,得意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他不知道,二百多年之后,他的后代在这次取士时,漏了一个英雄才子在外面。

这是一个危险的角色。没录取黄巢这个极具野心的不安定分子将是唐朝科举工作最大的失误。

梁子已经结下。

1.2盐帮新雄

在淮河两岸,在泰山脚下,在河洛大地,多了一个身手矫健的江湖商人。他领着一伙人背着重重的盐包,穿州走县,翻山越岭,跨江渡河,行走在死亡与富裕之间。

他正是我们的黄巢。

他曾经是个失败的知识分子,可现在却是一个成功的盗。

他武艺高强,善挽强弓百步穿杨。他好召亡命,仁似宋公明,义比小旋风。加之领导能力很强,手下左右护法堂主香主之类的是一大堆,简直十足的帮主胚子。这么一个人,加上会文化,懂谋略,迟早会让大唐政府吃尽苦头。

说到这里,了解一下大唐盐政,其实也没什么烦琐的东西,就是两点,一是垄断,朝廷开公司专营,官员当公司经理,国家支出全靠老百姓吃盐啦,史书记:开元盛世年间其大唐收入,盐上面的要占一半。要是没这些钱,什么日本小学生,海外属民打着进贡的旗号来大唐要钱要物时,大唐朝可就摆不了阔了。更别提办什么万国来朝大会,以示天朝威严。

二是高税,唐朝末年,盐税涨得比石油期货还快,而且一直高位徘徊,从不回调。到了后面,盐价飞涨,老百姓的锅里淡如水。要是出了汗,用帕子擦了先别洗,回去挤到锅里当盐水用。

盐价一高,利润就出来了,利润有了,黄巢这样世代贩私盐的家族就冒了出来。

在后面的岁月里,从盐贩子这个行业里涌出许多杀神来,他们或割据,或称帝,把天下搞得风残云黑。

从他们的行为模式看,这不是偶然。

他们呼朋唤友,持刀负弓,他们像哥伦比亚毒贩子拿着AK47跟政府军扫射一样搞武装走私,他们要提防黑吃黑的江湖败类。

他们背的不仅仅是盐,还是身家与性命。当行至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郊野古道,他们背的却不是寂寞。

因为一路上,有许多官差与他们缠绵。

大唐政府一半公职人员都在办缉私盐的事,大唐缉拿私盐的巡捕士卒遍于州县,中间利害的,能如猎犬般隔着物品就能闻到盐的味道。而且他们工作很敬业,沿路设关卡,半夜搞突查,甚至采用卧底,钓鱼等各种刑侦手段。其目的就是把像黄巢这样破坏国家财政的盗们抓出来。

满头大汗皆为利来,抓住了是有提成的,抓住贩一斗的,能赏千钱。

抓到盐贩之后,大唐有着严厉的法律对付这些经济罪犯,贩了一石的够死刑,按这个算法,黄帮主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后来皇恩浩荡,改流放至天德(内蒙古草原),如此开恩,黄巢的量得送到西伯利亚喂北极熊。

这说明黄巢是贩盐的大户,他靠着走私发财致富。

可是,他满足了吗?没有,绝对没有!他已经厌了用白色的盐换取黑色的钱,他更记得唐朝科举给他的伤。

当年,他落泊在长安大街上,看着高中的才子欢呼雀跃,望着状元骑披红大马,头戴宝帽,趾高气扬,在长安朱雀街巡游。而他却垂头丧气,坐于酒店一角,借酒浇愁。

是大唐,让自己不能做一个好公民!

望着眼前灿灿的金子,黄巢又想起了当年离开长安时作的诗:我花开后百花杀。

什么时候,李家这朵花开败了,轮到我黄某人香透长安啊?

机会马上来了。他的江湖朋友王仙芝造反了。

1.3 王大帮主

唐僖宗乾符元年末(874)

这一年注定会是个多事之秋,在这一年的春天,大唐翰林学士卢携就看出来了,他给皇帝发了一个文件说:天下大旱,多地歉收。各地百姓已经穷到极处。这时应该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免征税收,安抚百姓。不然,只怕要酿成大祸。

皇上欣然采纳,并就此发了一个红头文件,要地方政府遵照执行。可政策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到了下面,义仓无粮可发,仓鼠们早就将粮食转移了。免除税收?大唐的官员们还指着这个发工资呢。

于是,眼睁睁地看着灾难一步步扩大,流民越来越多。

大祸终于在年尾的时候兑现了。

河南长垣县。

在一座宅子里,聚集了很多人,在他们的中间,坐着一位七尺大汉,身强体壮,一望便知是个终日打熬筋骨的练家子。

这个人姓王名仙芝,是一位盐帮大帮主。王仙芝实力雄厚,号召力强,据说下面有票帅十多人,所谓票帅就是剽悍的首领,你可以理解为香主。

无论是辈分资历声望之类的软实力,还是帮众财力这样的硬实力,王仙芝都比黄巢要高了那么一点点。

这会儿,王帮主在开帮会,主要议题是当年经济危机情况下如何渡过难关。

难关难过,这一年,天下大饥,各地官府虽没有救民的心,却有救民的理由,他们组织了一些大规模的缉私活动,美其名曰:募集救灾款。

王帮主的生意就吃了大亏,损失还不少,被抄了货物,折了老本。

怎么办?香主们围了上来叫道:再这样下去,我们就没活路了。

王仙芝注视着这帮手下,他们曾跟自己出生入死,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可是,这总是小打小闹,要是大床分嫔妃,大印分江山该多好。

反吧,放下盐包,没有活路,我们就闯出另一条血路来。

贩盐的不卖盐了,要买卖天下。

接下来,他们很忙,造反一般来说都是体力活,但数千年的造反史证明,没文化的造反企业是没有前途的,树立企业文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树立旗帜。

王仙芝不愧为江湖大佬,马上将合伙做生意,得利均金银的思想移植到了造反事业上。他的旗帜很鲜明,口号很响亮。

看看前辈们的思想创作,陈胜、吴广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行,你行,我们都行。这是中国人对自我认识的大突破。

黄巾张角搞了点创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他们借行医济世,组织了非法门道会,搞起了封建迷信,忽悠了许多不明真相之群众。

可他们都比不了王仙芝的,王帮主的口号是:天补平均。

平均!多么好的理想,万恶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也没实现,共产主义的萌芽在千年之前由王仙芝提出来了。这是中华绵绵造反史上第一次提出平均天下的口号。这个当然要写进历史书,以证明我华人品种优过洋人。

王仙芝算是开了平均这一造反流派,后面的宋朝王小波,明末李自成,大清洪秀全基本是他的徒子徒孙。

有了口号,王仙芝还写了篇檄文,里面有言有据:唐朝从上到下,已经腐败到不行。是该把天下划拉划拉,大家均分了。

他击中了大唐的痛处,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是从腐败开始的,商周汉唐宋清,哪一个不是呢?

王仙芝还给自己定了称号: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从字数上看,具韦小宝的风范。意思是天下造反兵马大元帅,从这点看,又有孙猴子齐天大圣的韵味。

他给自己定了这么高的,造反团队却很低调。部队号草军,草民之军。

小小的草,迎风在摇,在狂风暴雨之中挺大唐的腰。

王仙芝领着部下席卷数州,许多饥民加入到草军当中,可在人声鼎沸之中,王仙芝倍感寂寞,他急切盼望着一位江湖朋友能与自己一起仗剑闯天涯,那时,他认为这个人会成为自己的最佳拍档。

1.4蛤蟆努眼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六月,王仙芝造反半年后,曹州(山东定陶县)。

王帮主翘首以待的当然是黄巢黄帮主。

这会,黄巢正在睡觉,天气太热,他敞开了胸口,可以看到一撮黑黑的毛从胸口一直延伸到肚脐,在胸毛经过的地方是一块块微微隆起的腹肌。

他的身材很好,是块造反的料。可是,我们知道,这一天距离王仙芝闹革命已经过去快半年了,作为王仙芝的同道好友,他实在不应该还在家里睡大觉。再睡下去,黄花菜都凉了,就别提香透长安。

其实,黄巢并没有睡着,蒲松龄有篇写狼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是前狼假寐。黄巢就在假寐,外面看上去睡得死死的,可脑袋里面翻江倒海,把黄大帮主的脑海搅的这么乱的只有造反两个字。

反还是不反,这是一个问题。

在后人的史料分析里,黄巢很有可能参与了王仙芝的前期策划,就是选题工作。可是,等带头大哥按捺不住率先起兵后,他倒是冷静了一段时间。

造反是一项风险投资,还是中国市场上的风险投资,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还是让大哥先去探路吧。

不能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

过了许久,日近西山,黄巢猛地睁开了双眼,像一头睡醒的雄狮,在那深陷的眼窝里射出骇人的光线来,

他终于拿定主意了。经过无数次演算,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时机。是时候跟唐朝算算当年屡试不中的账了。

当然,我们知道他比他的导师王仙芝要聪明一些,他在这段时间里密切关注草军动向,知道草军屡战屡胜,声势浩大。犹太人开店做生意要看前三个月,他们认为这是创业最困难的时期。草军无疑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这时当然是加盟的好时候。

在加盟之前,黄巢还干了一件事,他做了两句诗。

在决定参与造反研究后,他发现王仙芝的口号虽好,但亦有不足:没有跟玄幻的东西连起来。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老百姓们认实惠,更认神奇,因为实惠往往实在,而幻功夫往无边。所以这个世界上彩票才能畅销。

黄巢要补齐这个缺陷。

于是,黄巢又躺了下去,身体的放松可以使精神得到充分释放,让大脑细胞调到最活跃状态。

整整过了一夜。

这些事情本来难不倒他,年轻时好坏看过成箱的书,只是这些年,拿刀的时候多了,捧书的机会少了,杀人的事干多了,吟诗作对的雅事几乎停摆。于是,用了这一夜,他把旧日才气拾了回来。

天亮时,他趁着朝阳,吟了一首诗。

诗成,迅速交给了心腹。这首诗马上沿着盐路传播了开来。他们是盐帮,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员工遍布乡村城市。

通过这条人体广播线,一首歌谣凭空而出,妇孺皆知,这是一首很简单的歌谣,像一副对联。

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赤裸裸的反诗!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其实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调调差不多,只是这首诗更反动,更下里巴人。黄巢不是没才,他的这首新作如此小白,正是要让天下人都能读懂。

平均天下,这是百姓的诉求,蛤蟆在努眼,这是上天的暗示。

一切准备妥当,是该大展身手了。

王前辈已经开练,他在数月之间,已经连下数州,还击退唐朝前来镇压的军队,眼下,草军声势日隆,人员数万。

到了这一年的夏天,王仙芝或是听到了那首歌谣的召唤,领着部队打到了黄巢的家乡曹州,要应谣将曹州搅个天翻地覆。

黄巢苦苦等待香冲长安城的时机到了。

据说,在决定要不要响应王仙芝时,黄巢召集他的帮会成员开了一个会,当然,中国会议的主要功能不是讨论研究,而是通知。这个会的成员主要是他的黄家子弟以及盐帮堂主,其中还有他的外甥林言。只是黄巢那时绝想不到林言会是那个陪自己走到最后的人。

他们开完这个非常务会议,一致通过:起兵响应!

黄巢的号召力也是不错的,不过数天,聚起了数千人。数千人里面,有一些是他的帮派弟子,大多数都是为了黄巢的那碗饭去的,饥荒年头,在上风处竖起一粥锅,都不用加香料,四方饥民就能云集。

黄巢爬上高台,振臂一呼:大家吃饱些,我们反了。

肚子决定脑袋。没有了活路的饥民只有造反一途。

黄巢领着这数千人汇入王仙芝,草民声势更盛,一时之间,横行天下,无人能阻。

而这时,大唐的局势很是搞笑,搞笑得荒唐。草军们横行中原,政府官员胆战心惊(时议畏之)。大唐众头头脸面扫地,深以为耻(宰相耻之)。可是,大唐的最高领导皇帝竟然一无所知(僖宗不知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关注我的专栏《五代十国的枭雄》,阅读五代这段超级混乱的历史。


脑洞历史观


公元875年初,濮州人王仙芝聚众数千,在长垣起义。与王仙芝同时,冤句(山东荷泽)人黄巢聚众数千,响应王仙芝,共同领导起义。黄巢和王仙芝都是私盐贩出身,黄巢善骑射,爱交游,好救人危急,也读过书,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被录取。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把盐收归官卖,并不断抬高盐价,使人民买不起,私盐便为人民欢迎。唐王朝为了垄断盐利,不准私贩,对私盐贩严厉处罚。

黄巢参加起义后,农民军力量进一步壮大。唐王朝对起义军除军事打击外,还用招安授官的办法进行诱降。王仙芝在诱惑下,打算接受。黄巢知道后,责骂王仙芝,把其头打伤,王仙芝被迫没敢接受,但从此起义军分裂。

王仙芝后来兵败被杀,余部投奔了黄巢,推黄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于公元881年攻入长安,黄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

黄巢军攻入长安之时,唐僖宗仓皇逃窜。这时的黄巢应该穷追猛打,彻底消灭唐王朝。但黄巢和其他起义军将领,却放掉了唐僖宗,使他逃到成都,重新组织了小朝廷,并且通过凤翔节度使郑畋,把残留关中的唐中央禁军纠集起来,把附近的藩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起义军。

起义军被压缩在长安及其附近狭小地区之内,长安附近地主也逃到深山中,结栅反对起义军,把粮食收藏起来,断绝了起义军的粮食供应。为了摆脱困境,起义军曾试图打破包围,扩大占领区,但没有成功。

公元882年,黄巢任命的同州刺史朱温,抵挡不住唐军的进攻,向黄巢求援,黄巢没派援兵,朱温投降了唐朝。朱温的叛变,使起义军力量削弱。

同年,唐朝招引李克用带领沙陀兵来攻打起义军。在几方的联合打击之下,黄巢败走长安城,转入河南境内。公元884年6月,黄巢战死,余部在其侄黄浩带领下,转战湖南。公元901年,黄浩被杀,起义军彻底失败。


黄巢起义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宜将剩勇追穷寇",黄巢进入长安后,没有继续追击,留下唐僖宗,是很大的失策;黄巢起义军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搞的是流动作战,这种战术攻一地,弃一地,进入关中后,反而把自己装进口袋中,被唐王朝残部包围;起义军内部阵营内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在情况不利时变节投敌。朱温等人的叛变,大大削弱了起义军,导致了起义军的迅速失败。


行云流水1437995


中唐和晚唐时期,唐王朝外有藩镇割据和异族入侵,内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一度强大的唐王朝在无休止的内外消耗下,日渐虚弱。最终,在唐僖宗时期,当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运动正在兴起之时,黄巢也在家乡聚众数千,参加起义军行列。随后,黄巢起义就此爆发,彻底敲响了王朝丧钟。黄巢起义军经过近七年的浴血奋战,瓦解了唐朝根基,赶走了唐僖宗为首的李氏王朝统治者,建立了大齐政权。然而,新政权在长安仅维持了二十八个月,就被迫撤出都城,在经历了连续的大大小小败仗后,最终以失败收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黄巢起义大军走的是“流寇主义”路线,长期流动作战,未能建立起稳固的起义根据地。响应王仙芝的农民起义运动以后,黄巢所带领的起义大军便以破竹之势迅速纵横大江南北,黄巢所带领的起义军先后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屡屡突破唐军防线,占领了很多地区。面对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军,朝廷还想提出一项经常使用的“怀柔政策”来镇压黄巢起义运动,并想用特使职位来交换黄巢叛军的罢兵,但最终遭到了拒绝。但是,就是这样战斗力十分强的黄巢起义军,却始终坚持着流动作战,在占领了新的地区后,就把原有的地区放弃了。领导人黄巢从来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农民起义根据地,便就此失了良机。

二、占领长安后的黄巢未能很好的预见局势,让起义军失去了乘胜追击的机会。广明元年(880)黄巢占领长安后,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黄巢忙于建立自己的政权,未能及时清理留在关中的数万唐中央禁军,黄巢却并没有选择派军消灭他们,就此让他们获得了重新聚集攻打长安的机会。并且黄巢也未能及时追赶向四川方向逃走的唐僖宗,甚至已经全然不把唐僖宗以及唐朝的一些残余力量放在眼里,任由唐僖宗在四川地区恢复力量。再加之唐凤翔节度使郑畋及其将佐假投降,就此让黄巢放松了警惕。然而,郑畋虽然表面投降了,暗中却秘密同逃往四川的唐僖宗联系,并把分散在关中各地的禁军招集到自己周围,然后“完城堑,缮器械,训士卒”,又密约邻近的藩镇共同抗拒起义军,最终打了黄巢一个措手不及。

三、黄巢起义军夺取政权速度较快,未能做好完善的执政准备。黄巢起义军从躲开唐军围剿开始,仅用不到二年时间就夺取了政权。胜利对于黄巢起义军来说来得太快了,快到黄巢根本没有时间做好执政的思想准备。然而,当时的长安一片乱象,急需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稳固人心,重建长安。但是,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后,虽然的确是向贫困的劳动人民散发了财物,并且向群众宣称“汝曹但安居无恐”,但却并没有拿出可行的安抚方案。唐朝之前所固有的藩镇割据等问题黄巢都并未能从源头上找到解决之策,反而任由其越来越严重。在执政上的种种问题都让黄巢变得被动起来,新兴的大齐政权虽然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漏洞百出。

黄巢起义率众十几万,转战十几省,历时十几年,的确堪称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热烈的农民革命战争。这场唐代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的灭亡。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场起义的不成熟性,由于流动性作战,执政意识的缺乏等原因,最终黄巢所建立的大齐王朝也走向了衰亡。


邓海春


说到黄巢就必须说一首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黄巢的志向有多大,真的是非常有气势的一首诗,作为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家,黄巢前后历经十年的时间,建立了大齐政权,从而登基成为皇帝。但是这,黄巢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军事方面的,那我们就看看这黄巢失败的各种原因有哪几种。

首先我们看看军事方面的。在军事方面,黄巢采取的是流动作战,并没有建立根据地,这也是后来很多人评价黄巢失败的重要原因,认为黄巢如果有足够大的根据地实行,朱元璋时期的高筑墙,打下一片深厚的基地,从而有资本争夺天下。但是黄巢却采取了流动作战,就像李自成一样,成为了四处征战的起义部队。

黄巢率部队渡过长江,打到了广州地区,但是我们要看看黄巢当时所面临的局势是怎样的。其实当时唐朝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藩镇共同治理的天下,当时黄巢起兵,反对的是唐朝中央政府,而当时藩镇势力确实十分强大,为了避开藩镇势力,黄巢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实就虚,从而让唐朝许多藩镇保持了中立政策。

毕竟流动作战可以很好的补集军队的军需物资,毕竟哪里富有我们去打哪里,打下来然后就地补充,确实是很好的适应了当时农民起义。流动作战确实是黄巢前期节节胜利的重要原因,但是,黄巢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之后,应该是有固定的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实力。在占领长安之后,建立了大齐政权之后,仍然长期采取流动作战方式,这就让大家很是不解。

黄巢建立政权之后,首先不是稳定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去采取流动作战方式,没有足够的军事基地,这是兵家之大忌。反而在有了长城之后,黄巢的部队胜利越来越少了,可见采取流动作战,在建立政权之后,就确实是不合适了。

从经济方面我们看一看,黄巢当时提出的政策是均平制度,当时提出这项政策是,财务均平而并不是,田地的平均分配。在黄巢起义前期,他提出这样的经济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发动贫苦老百姓,不交税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均平政策在黄巢起义前夕是非常重要的,增强了黄巢实力。

但是在建立政权之后,黄巢还是实行的均平制度就非常的不合适了,这项政策引起了长安强大的反动势力,以及藩镇军阀将领的反感,你想想藩镇将领投降之后,财产竟然还要和别人均平,那自然是不愿意的。损害的这些将领的利益,导致已经投降的发藩镇从而又叛变出去。大齐政权内部根据均平政策,对内应平分财货,这对于当时来说根本就是异想天开的事情,政权建立之后,肯定有阶级之分,你不能一下全部合并起来,平均主义肯定实行不了。

大齐政权采取的均平制度,并不是平分地产,只是财务方面的平均,土地并没有进行这样的发展,这就要当时的政权陷入了缺粮困境当中。一个新兴建立的政权,如果缺乏足够的粮食,那就意味着这个政权不可能长时间的存在,在建立政权之后要养兵又要养民的政权,出现了缺粮危机,这也是导致了黄巢失败的重要原因。

后来就是因为缺粮了,黄巢的手下大将朱温也叛变了,这朱温队中可是灭掉了唐朝啊,因为缺乏军粮导致起义军内部的不稳,朱温对争也是叛变而出。

在政治方面,黄巢占领长安之后就立马称帝了,这对于当时来说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情。因为当时唐朝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势力,很多藩镇在后期是投降了黄巢了,但是在称帝之后,黄巢就要对原有的势力进行改革,在建立了不同的政权结构和官员分封。但当时,根本就没有消灭逃到四川的唐朝中央政府,由于经济政策的出现原因,又导致了藩镇的叛变。可见,黄巢称帝的速度有点快,在根基不稳之前,不应该和藩镇为敌,建立政权之后,就要对抗中央政府和藩镇,地方发展压力确实很大。

以上只是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黄巢失败原因,其实黄巢自身对于人才的使用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毕竟黄巢自身也是个读书人,但是对于农民起义军当中的读书人重视程度却不高,在建立大齐政权之后,黄巢重用的很多官员都是唐朝投降过来的,当时你建立新的政权,必须有自己的班底,但是黄巢确实缺乏这样的人员配置,确实是有一些问题的。

怎么评价黄巢呢?我个人认为成王败寇吧。黄巢作为一个科举考试并没有成功的读书人,也有自己曾经的梦想,但是当时并没有实现,所以在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那黄巢也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前后起义长达十年,人家也当上了皇帝,不过最终失败了,确实是有可惜的成分。和他同样的农民起义将领,朱元璋却避免了以上的失败原因,最终称帝成功。


沐风说史


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末年,大唐王朝因此名存实亡。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端,黄巢起义则是敲响了大唐王朝的丧钟!

唐朝末年,在乱世中偏安一偶的有志青年“黄巢”,在大唐国力每况愈下的时候看到了为国效力,大展宏图的时机。

黄巢出身盐商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山东地区富甲一方的盐商,黄巢本可以继承无数的家产,舒舒服服的做一个阔少爷,但黄巢偏偏惦记着入朝为官,跻身仕途。

也许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他感到无比空虚;

也许是沉浸在白日梦中有些发飘;

也许是盐吃多了咸的蛋疼;

大学渣黄巢脑门一热,参加了大唐的科举考试,但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自信人生二百年的黄巢在科举考试中不幸翻车,愤愤不平的黄巢向着苍天发出了一声震惊人间的怒吼!“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我自己修条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一天,胸怀大志的黄巢踏上自主创业的征程,黄巢给自己订了一个小目标,“先当个皇上玩玩”!! 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唐朝末年,天灾不断。北方的旱灾、蝗灾搞的农田荒废,赤地千里,饿殍满地。

南方的水灾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民心大乱。

掌控国家的大唐王朝有限公司,因为缺钱赈灾,而破罐子破摔,索性对民间的灾情视而不见, 各路豪杰借着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纷纷起义,黄巢在乱世之中看到了商机……

正所谓“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黄巢依仗着富裕的家境,漫天撒钱笼络民心,创立了“黄巢战略集团公司”,举起大旗,在山东菏泽兴兵起义。

黄巢和“水泊梁山有限公司”的CEO宋江极为相像,都是面善心黑的奥斯卡影帝。

黄巢遇到穷人,二话不说就是发钱发粮食,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农民兄弟心甘情愿为他卖命。

黄巢在乱世中建立起了不俗的企业口碑,部队的规模越来越大,管辖的地盘也越来越多,山东、浙江、安徽、广东、湖北、河南……等11个省市都有“黄巢集团”的分公司开业。

一时之间,“黄巢集团”成为了唐朝末年最大的民营企业。

公元880年,黄巢率领各部门打进了长安城,软萌的唐僖宗被吓的落荒而逃,黄巢称帝,国号大齐。

男人有钱未必会变坏,但是有权一定会变坏。 黄巢的部队在收服其他省市时,杀人放火,强抢民女,劫掠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黄巢却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一些耍笔杆子的文人墨客,在民间传播讥讽黄巢的文章诗词,黄巢一气之下杀了三千文人,之后又因为部队作战势利,而屠杀了整整八万男丁!

黄巢集团在民间的口碑急转而下,瞬间股票暴跌。 这时,被吓跑的唐僖宗幡然醒悟:“乖乖,我为什么要跑?打电话叫人,揍黄巢,往死里揍!”。883年,唐僖宗的金牌打手李克用领兵一路杀进长安,疯狂屠杀黄巢的部队,被打服的黄巢率几十万大军退往陈州。

陈州是赵犨的地盘,赵犨的祖上是帮助李渊开国的将领,赵家世世代代沐浴皇恩,赵犨更是心甘情愿的为唐僖宗卖命。

赵犨率领几万部队,愣是和黄巢集团的几十万大军打了整整一年!

黄巢围攻陈州的中后期,部队断水断粮,士兵们饥肠辘辘,天杀的黄巢竟然命令士兵去吃人!

于是乎,“白天抓人,晚上炖,男女老少一口吞”便称为了黄巢集团新的业务口号。

数十万大军,一天要吃掉上千人!陈州十几万百姓被捣成肉糜,活活的炖成了碎肉汤!

黄巢犯下如此灭绝人性的罪行,他的下场注定不会圆满,随着唐军的大举逼近,黄巢决定和唐军正面刚,结果可想而知……

黄巢的部队被全歼,黄巢也被砍成了“人棍”。 黄巢起义就此结束,黄巢集团就此倒闭。


白话历史君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他家连着几代以贩卖私盐为生。贩卖私盐是朝廷明令禁止的,属违禁之业,为能使贩卖私盐得以进行,贩卖者多有自己的小股武装,故在一定程度上已与政府构成了对立。从而可以说,黄巢之所以会较早参加起义,能成为起义领袖,其先前的立场与斗争经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黄巢本身来看,确实是个地道的乱世英雄,他能文能武,文能通达翰墨,武能击剑骑射,且能言善辩,喜交结豪杰好汉。虽有这些乱世英雄的特征,但他起先并不想当乱世英雄,而是有着强烈的功名念头,希望从科举考试中博得一官半职。以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可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经多次重大打击,他的希望落空了,变成了失望,失望之后对社会政治结构产生了极度的不满。这种不满,几乎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有,他们大多只能发发牢骚而已,可黄巢却遇到了乱世,从而命运拉着他成了乱世英雄。

事实证明,黄巢确实是个英雄, 从唐嘻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他响应王仙芝句举兵开始,转战大江南北,到广明元年(880年),仅仅五年时间,黄巢的军队就攻陷了西京长安,唐僖宗如同当年的唐玄宗一样,放弃了长安,向巴蜀逃亡。同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登上了帝位,宣布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建立了政府。对唐朝旧臣,黄巢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三品以上官员免职,四品以下官员留用,有重大民愤的贪官和宗室处死,招降各藩镇。黄巢的人生达到了巅峰。

不过他失败的也很快,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春,在长安仅呆了四个月的黄巢,安于享受胜利的成果,犯下了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即没有及时派兵追击唐廷残余力量。由此,逃进巴蜀的唐僖宗,利用当地的丰富物资,组织了反玫。凤翔节度使郑败率先纠集关中数万军队,向长安攻来。同时,沙陀、党项应唐僖宗之邀,派骑兵前来助战。  

双方的形势骤然一变。陷入被动的黄巢,为了反被动为主动,撤出了长安,屯于溺上,待唐军进城后,杀了个回马枪,重新夺得长安。然而,唐诸道兵已从四方赶来,对长安形成了包围圈。大齐政权控制的地盘,已东不过华州(今陕西华县),西不过岐州(今陕西凤翔),南不过渭水,北不过北山。黄巢曾经积攒下的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客观原因,在这关键时刻,被黄巢委以重任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降了唐军,献出同州这个长安的桥头堡,长安由此暴露在唐军面前。  

经过长期苦战,拖到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在长安已支撑不下去,便再次放弃了长安,经蓝田向中原退却。  

到了中原的义军,己失去了从前的战斗力,成了强弩之末,兵围陈州(今河南淮阳)三百天而不能下。沙陀李克用部会同唐军,驰救陈州,先后击败尚让等部。黄巢被迫从陈州撤围,然在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渡河时,遭到李克用的冲击,部队损失大半,尚让等将领投降。  

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转而退向山东,然李克用紧追不舍,黄巢的部队消耗殆尽,退到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走投无路,他拔剑自刎(这是《新唐书》说法,《旧唐书》说被外甥杀)。

黄巢起义和中国历史上诸多的起义失败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取得一定成绩后,不思进取,加上内部出现问题,迅速走下瓦解。至于那些教科书上的话,我也就不在复述了。

黄巢起义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极大的动摇了唐帝国的根基,要知道,大唐的掘墓人朱温就是从他手下走出来的。黄巢覆亡的时候,距离距唐朝灭亡仅剩二十五个年头。


黑水布衣


唐代诗人秦韬玉有句诗叫“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用这句诗来形容黄巢真可谓贴切。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也让垂死的李唐王朝大伤元气。他辛辛苦苦南征北战却没有灭掉唐王朝,而另一个人却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皇帝之位,这无疑是为别人做了嫁衣。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先回到黄巢所生活的年代,看看黄巢为什么要起义以及他为何会失败。

图1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早已是苟延残喘。中间虽经历过几次改革,但由于宦官和藩镇的阻挠,都一一流产,这就注定了大唐从此一蹶不振。到了唐僖宗时,局势更恶,君不君,臣不臣,老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根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关内大饥,人相食”,局势混乱到如此程度,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旧唐书·僖宗本纪》也说道:“京师食尽,贼食树皮,以金玉买人于行营之师,人获数百万。山谷避乱百姓,多为诸军之所执卖。”连军队也做起了买卖人肉的“生意”,老百姓可以说是没有活路了。

而朝廷呢?朝廷三令五申,说如今灾难纷起,老百姓度日维艰,一定要爱民如子,不能强加赋税。“本是平人,迫于饥馑,驱之为盗,情不愿为”。朝廷也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因此所下达的圣旨可谓是合情合理。可是有谁听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好的政令一旦到了基层也会变了样。官吏哪管百姓死活,该盘剥,该贪污的一样不少,反而变本加厉。

图2 李儇(862年―888年),即唐僖宗

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唐僖宗当时也不过是十二岁,根本不省人事,只顾贪玩。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出来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局面或许会有转机。但是“国无良相,军无良将”,这就注定了大唐气数将尽。灾荒不断,赋税沉重,老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落草为寇。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是以唐民迫于必死而揭竿以起也”。当时,韩秀昇造反,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擒,问他为何要反?他说:“天下无复公道,纽解纲绝。今日反者,岂惟秀昇!”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蝗灾更加严重。自东向西,所过之处,颗粒无收。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京兆尹上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而宰相听到这个消息后,却相互庆贺,可见这些大臣腐朽到何种程度!

图3 唐末藩镇图

面对如此的局势,天灾人祸,朝廷根本指望不上。那么,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轮到黄巢出场了。黄巢以贩私盐为生,善骑射,喜任侠,屡举进士不第。干的是杀头的买卖,屡次名落孙山,对朝廷早就心怀不满,于是便揭竿而起。由于老百姓都没了活路,一下子就有几千人跟随黄巢,以期能找条活路。与安禄山不同,黄巢没有兵强马壮的势力,也没有图谋已久的野心,只是希望朝廷能够封自己个节度使,能够找条出路。可是朝廷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口回绝,就这样双方僵持达十年之久。

由于没有既定的目标和远大志向,因此黄巢只能像流寇一样到处乱窜。只能像一股旋风一样对唐王朝起到扫荡作用,根本构不成致命一击。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感慨道:“若黄巢,则陷广州旋弃之矣,蹂湖湘旋弃之矣,度江淮旋弃之矣,甲、蔡、卞无尺地为其土,无一民为其人,无粒粟为其馈,所倚为爪牙者朱温、尚让,皆非素所统御,同为群盗,偶相推奉尔。”唐朝虽然腐朽,但黄巢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推翻它。

图4 黄巢起义示意图

你也许会在想,黄巢为何会这么弱。我们不是读过他的诗吗?充满豪情壮志,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可是历史总是经不起细推,我们所熟知的黄巢关于咏菊花的诗共有两首,即《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这两首诗皆见于《全唐诗》,后人一般认为是黄巢所作。根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下记载:“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为至,巢信口应以“堪与百花为总首”云云。巢之父怪,欲击之,翁乃令巢再赋一篇试之,巢便以‘飒飒西风满院栽’一篇应之。”当时黄巢只有五岁(虚岁),一个乳臭未干的儿童能够作出这样的诗总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且赵与时《宾退录》引黄巢的“记得当年草上飞”的《自题像》,也是后人肢解元稹的《智度师二首》而成。总之,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够做出这样的诗是值得令人怀疑的。如果黄巢真的是天才儿童,那么为何会屡试不第呢?即便是朝廷腐朽,考试环节存在问题。那么,在后来的起义中,为何没有儿时的那般志向,却像个流寇一样到处乱窜呢?

中和二年(884),黄巢去世。关于他的死,坊间有种种传闻,或被斩,或自杀。有的干脆说,他没有死,出家为僧了。

图5 后梁周边形势

黄巢起义尽管轰轰烈烈,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王夫之感慨道:“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是啊,这些都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人,黄巾起义尽管兴盛一时,但不过是撼动了东汉的根基,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群盗反隋,如瓦岗者,虽盛极一时,但天下最终还是归了李唐。那么黄巢反唐呢?他究竟是为谁做了嫁衣?

如果我们知道唐朝灭亡后,谁做了皇帝,那他就是坐收渔翁之利之人。唐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正是后梁,其建立者是朱温,也就是说黄巢是为朱温做了嫁衣。何以如此说呢?

首先,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唐朝也没有灭亡,但毕竟也是元气大伤。其次,朱温当初是黄巢的部下,当黄巢攻入长安时,他感到前途渺茫,毅然而然地弃黄巢而去,投降唐朝。朱温降唐之后,朝廷赐名“全忠”,他便和黄巢反戈相向,但他异常精明,总是有意保存自己的实力。

图6 朱温(852年—912年)

唐僖宗去世后,即位的是唐昭宗,尽管他很想振作,有所作为。但命运掌握在朱温手里,可以说是回天无力。朱温逼迫他迁都洛阳,想要昭宗禅位给他,但又不想背上弑主的恶名。昭宗心里虽然明白,却并无此意,始终认为人心向唐,天下就还是李唐的。后来,朱温的手下杀了昭宗。李唐至此灭亡,于是朱温也就称帝,顺理成章地成为后梁太祖。可是后来,即位不久的朱温也被杀了,而杀他的正是他的儿子朱友珪。

还是那句话,“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黄巢终其一生都在反唐,却没有成功,反而身首异处。政治投机者朱温则先反唐后降唐,不费吹灰之力得了天下,穿上了黄巢为他做的“嫁衣”。可悲的是,这“嫁衣”没穿多久,就被他的儿子杀死了。

参考文献:《读通鉴论》《宾退录》《资治通鉴记载》《新唐书·五行志》《旧唐书·僖宗本纪》


历史大学堂


这是一次反社会反人类的暴民运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