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后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55162337069


在七雄中,魏国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它们长期被秦楚这些大国欺负,根本没有还手的能力,可谁都没有想到,魏国祖上也有阔绰的时候,在战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可是最强的国家。

从文侯变法开始,魏国的国力不断变强,它们顺利取得霸权,周边的国家都不是它们的对手,最惨的是秦国,直接就被打得快要灭亡。从文侯开始一直到惠王时期,魏国都是天下霸主,他们前后称霸半个多世纪,后来才衰败下去。

魏国能够称霸主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处在发达的中原,国内有着丰富的资源,再加上出现文侯这样英明的君主。不过还有一点,魏国在当时组建了最强的军队,这就是著名的魏武卒,这支军队是由吴起创造的,他还制定专门的武卒选拔制度,也可以说他一手打造了第一支职业军队。

魏武卒全身装备精良,当时的魏国已经有发达的冶铁产业,他们的军队可以装备上铁制武器和盔甲,再加上武卒士兵有着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

这样的一支部队战无不胜,吴起带着魏武卒就没有打过败仗,最经典的一战是他带着武卒大破秦军主力,一路就打破函谷关,这也是秦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利。可后来魏国衰败,主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武卒部队损失太多,随着魏国对外作战不断失败,魏武卒也渐渐就退出舞台,在伊阙之战魏军主力被全歼之后,魏武卒就彻底消失。

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既然武卒军队有着这么强的战斗能力,为何魏国在后期没有能够重新打造出这支部队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魏武卒都是专业训练出来的人,在军队里面选拔精壮进行专业的培训,武卒军队里面一般都是老兵带新兵,吴起最初选拔的这些士兵,后来他们把自己的战斗经验不断传给新来的人,就这么一代代传下去。

可在几次大战中,魏武卒的主力损失非常严重,尤其是他们军队里面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损失惨重,这些人缺失,就使得魏武卒失去宝贵的战斗力,他们不在,也没有人可以去带新兵,那么后来加入的士兵就很难练出来。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魏国当时国力实在无法维持武卒军队,魏武卒有这么强的战斗力,说到底还是钱砸出来的,魏国经历变法,国家富强,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军队建设中。先不说别的,单单就是魏武卒士兵身上的这些盔甲和武器,打造出来就要耗费很多的钱财,这些东西在战场上损失就需要重新再打造。

此外,武卒士兵的待遇是非常好,他们的工资非常高,并且还有着众多的田地,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让他们在战场上卖命,魏国巅峰的时候有能力供养这支军队,可后来他们失去河西等地,国力衰败,根本没有能力再供养武卒军队。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由于长期的安逸生活,魏武卒的战斗下降非常快,毕竟他们的士兵生活是非常优越的,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人就会丧失自己的斗志,他们也不想上战场来拼命。当士兵失去斗志的话,他们的战斗力就很难保障,后来再选拔出来的士兵,大多数都是没有经历什么战争的人。

士兵的素质下滑,他们的装备也无法和当初相比,虽然魏国的冶铁产业非常发达,但他们制作铁器的能力是有限的,铁质兵器都是非常稀少的东西,由于战争的损耗,后来他们就没有办法再提供那么多的铁质兵器。

总得来看,魏国是真的想恢复到当初的水准,可现实情况不允许,毕竟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想要打造一支武卒军队,起码也需要一个强盛的魏国,可中后期的魏国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根本没有能力去重建魏武卒。


猫眼观史


这一招被后来的军事天才戚继光得到了真传,戚家军就几千人,但从来都是压倒性的胜利,敌方都是被全歼,己方几乎么有伤亡,戚家军军纪森严,违反军法的内容几乎都是砍头。但奖励也是极为丰厚,打完仗就用大称分银子,人人有份,就是负责后勤的伙夫都有大把的银子,所以戚家军的战绩真是几千年都找不到第二家,恐怖极了!

魏武卒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军队,是划时代的存在。吴起因为创建了第一支职业军队,也必定在军事史上数一数二。说他是天下第一也不为过~孙子兵法据传就是他整理出来的。魏武卒是人家吴起一手带起来的,换句话说,地位荣誉都是吴起带来的,最主要的是同吃同住,将兵一体,士兵肯定感激,结果你把人家主帅逼走了,后来人又比不上吴起,好不容易来了个庞涓,结果碰到个孙膑[抠鼻]说到底还是魏文侯死的太早了,晚死几年估计吴起就把秦灭了。

就是组建最一流的武卒也是必败,因为商鞅是最根本的草根变法,彻底改变奴隶农奴农民的命运,因力耕而生产力大增物质充足,又单层家庭并严法环境使疾病大减,强壮了人民。在没有魏武卒的时候,魏国就已经攻陷秦国河西地区,设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郡守,魏武卒就是在担任郡守期间改革兵制编练的,带50万反攻的是秦惠公,5万对50万,那叫阴晋之战。

魏国要不是国王不行,拿天下是没问题的,虽然是四站之地,当经济和军事都碾压各国,而且进攻哪国都方便,人才和经济的中心,要是后期国王还是像魏文侯和魏武侯一样,其他六国在出来什么国王都没用,时间长了,魏统一天下肯定没问题。

吴起确实厉害他练兵极有一套!使得魏国称霸一时!可是一时一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刚开始赵国战斗力也是惊人的尤其是骑兵!再后来秦国崛起,一个变态的强敌!不为胜利不为抢东西,只是为了杀死敌人割下他们的脑袋,因为他们的脑袋比抢到的战利品,比胜利获得的奖赏更值钱,杀一个敌人晋爵一级,杀三个敌人,一辈子国家包了!多大的诱惑!六国里谁家能有这么高的奖赏!!


历史深度揭秘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使魏武卒名动天下,魏武卒鼎盛时期达五到七万之多。魏武卒也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


在三家分晋后,魏国国力仅为原晋国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稍不认真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在这忧患的环境下,魏文侯是战国时期第一批试图通过变法图强的君主。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当时吴起任河西守将并进行军事改革,训练了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

再加上魏生产力先进,土地丰腴,物资丰富,人口众多,并且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在战国时,铁器的应用已经逐步得到推广,并且当时的制金中心在韩魏,魏国的士兵几乎都可以用上铁质兵器,而其他国家的士兵还大多都在使用青铜兵器。


我们先看一看魏武卒建立初期的战绩,就知道他们有多厉害了。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领魏武卒进攻秦国,一路上势如破竹,直接攻克了秦国的函谷关。在大大小小的72战中,全胜64场,其余为平局,夺取了秦国500多里的土地。公元前405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战车百乘,骑兵三千,大败50万秦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神话。总之,魏武卒前期在吴起的带领下天下无敌。

后来,随着魏武卒士兵年龄的增长,战斗力开始下降地厉害,还有就是他们都成了地主阶级,没有奋斗的动力,打仗惜力怕死,再加上吴起的离开,魏国战略错误,导致魏武卒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损失惨重。由于魏武卒要求高,训练时间长,无法及时地补充兵员,最后魏武卒在战争中消耗殆尽。魏国进入魏惠王时期,魏惠王能力不足又好大喜功,内政外交频频失策,导致四处树敌。结果败于齐、楚、秦三国。魏武卒的核心主要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但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大批的老兵战死。魏武卒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支重步兵,它的强大战斗力一直被后世借鉴。但若是君王昏庸,主将无能,再好的部队也无法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正所谓“统帅无能,累死三军”。


至于为何后期没有魏武卒,应该是魏国已经没有实力来支撑这样一支强悍部队的给养了。魏国在惠王后期开始丧失大片土地,地广人稀的河西,上郡先后被秦国夺取,剩余土地人口过于稠密,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魏武卒了。

随着马陵之战魏国的战败,当时的魏国,早已不是当年那般风光。东部更面临新兴强国齐国的威胁。处于东西两强夹击下的魏国,国土经济损失都极其严重,短期之内,根本没有力量重建魏武卒。 而且更重要的一条是,当年魏文侯改革时,还是“三家分晋”的伊始,作为“四战之地”的魏国,其东部的齐国与西部的秦国,这两个强敌正陷入到内耗中。南方国土广阔的楚国,也正是国力困顿时。此时的魏国,正好可以大展拳脚,践行变法强国的大业。而马陵之战后,战国争霸战争已经空前加剧,秦齐楚各大国征战不休,夹在中间的魏国,应对列国的攻伐,已是气喘吁吁。重建?强国?那都不是短期内,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 可以说,倘若当时的魏国,真有决心重建魏武卒,他们也需要拿出卧薪尝胆的勇气来,历经一两代的忍辱负重。方有可能成功。 但这一条,却恰是魏国更大的短板:如果说魏惠王时代,是魏国兴衰的转折点,那么魏惠王之后,魏国更没有了这样的统治者。 马陵之战后,彻底丧失强国地位的魏国,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对强秦的威胁,基本都靠割地来应对。土地越割越少,国力越来越弱。图强?那是很遥远的事情。


所以,在战国后期,魏国由于发展后劲不足,国力甚至不增反退,导致军事方面必然衰弱,所以魏武卒就很难再现。即使扔在维持,战力也必然缩水,已然和普通军中无异。


大老二爷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一支有着赫赫威名的军队,战国初期,魏国就是靠着这支强军,攻秦,败齐,破赵,灭中山,成为战国第一个称雄的国家。

那么,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

其实,魏武卒最早的起源不是兵家亚圣吴起,而是李悝。战国初期,魏国弱小,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大胆实行改革,魏国也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国家。李悝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魏国军队中创立的武卒制。

真正将魏武卒发扬光大,名震天下的,则是名将吴起。吴起在担任西河郡守时,便开始组建精锐武卒,从全军中挑选,挑选条件十分严格。《荀子.议兵篇》记载: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䩜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意思就是,魏武卒的选拔制度是,在身负全套甲胄(头戴铁盔,身穿三层甲)的情况下,还要带拉力为12石(约为今天的720斤)的弩,背上50支箭,同时还要装备长兵器戈和短剑,带上三天的口粮,半天要行军100里。

这种要求,怕是放在现在也是特种兵的选拔要求了吧。

武卒选出了之后,吴起还对士兵进行了精心编组。通过对士兵进行选拔、编组,在不增加人数的情况下,能大大提高部队战斗力,这是己被无数战争实践证明的管用方法。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吴起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5人为一伍,设伍长一名;2伍为一什,设什长一名;5什为一屯,设屯长一名;2屯为一百,设百将一名;五个百设五百将一名;2个五百为一千,设千人将一名。千人将是基层将军,由统帅直接指挥。在军阵上,设立前、后、左、右四个方阵,另加一个前置方阵,作为冲击敌阵、诱敌之用。这样的军事系统,各个作战单位像人的血管一样,由上到下,纤毫可见,脉弱非常清晰。作战时,将领的作战意图可以轻易传达到最底层的军事单位,相互呼应,如臂使指。

巅峰时期的魏武卒战斗力有多强悍呢,秦魏阴晋之战,吴起帅五万魏武卒,狂揍五十万秦军,打的秦军尸骨堆积如山,从此以后“天下卑秦”。

在魏武卒的军事历程中,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但是,在庞涓与孙膑的较量中,连续遭遇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后,魏武卒基本损失殆尽,魏国后来也一直没有重建魏武卒。为什么呢,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一 创建魏武卒成本太高,魏国后期已经养不起这么支军队

其实,荀子在议兵篇里对于魏武卒,还有一段评价:

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就是说,军人一旦选上成为武卒,那么就免除他们全家的徭役,政府给他们家提供大宅子。就算以后老了,从部队退休了,他们的名额被新人占了,这些福利也不会剥夺。这样,就算一个国家再大,它的税收一定很少,所以,这种军制,会把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

这样看来,魏武卒其实和后来日本的武士阶层很像,属于是军事贵族了。吴起作为一个将军,追求军队战斗力的最大化,这是没错的,但是对于君王来说,他要考虑的要更全面,而不仅仅是军事这一块。况且,魏武卒挑选极为严格,要恢复成军,少说要个十年。而当时的情况是,魏国经过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后,实力大损,周围的这些国家,个个都有觊觎之心,谁会让魏国安安心心的重新训练出一支魏武卒。

二 魏武卒的打法在战国时期已经不适用了

从吴起对魏武卒的编制来看,他还是沿袭了春秋时期的打法,即两军列阵,以堂堂之军攻堂堂之阵。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宋襄公这个典型了,他非要等对面的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后,才开打。虽然我们现在都笑他迂腐,但也能看出当时春秋时代的军事思想,可以说,这是一种贵族的打法。但是,进入战国时代后,打法已经完全不同了。特别是春秋末期,《孙子兵法》一书横空出世,里面的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给了当时军事家很大的启发。其中,孙膑就是一个将孙子兵法发扬光大的军事家,在齐国与魏国的战争中,他使用了减灶计,围魏救赵等奇谋,使庞涓率领的魏国精锐在疲于奔命的途中被齐军埋伏,最后被全歼,从一开始人家根本就没准备跟你堂堂对阵。这两战过后,世人都震惊不已,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这以后,战争多以偷袭,迂回,侧翼攻击等为主,优秀的将领追求的是军队的高机动性与灵活性,魏武卒那样的,太依赖阵型,自然就被淘汰了。

三 战国时期,战争已经由争霸战转为歼灭战,各国实行的是全民兵制,魏武卒的精兵路线行不通

魏武卒走的是精兵路线,这在春秋时期还行得通。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烈度并不高,大家打仗,也没有说要往死里打,只要分出个老大来就行,这就是所谓的争霸战争。而到了战国时期,打仗的首要目的是夺取对方土地城池,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甚至到了后期,各国之间直接是奔着灭国去的。在这种情况下,精兵路线显然行不通。比如,后面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分别动员了近50万大军,基本上国内的青壮都拉进军队了。而反观魏武卒,吴起的军事思想是“兵不在多,而在治”,魏武卒最鼎盛时期,总人数也不超过十万,只要败一次,基本就赔光了。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在战国中前期群雄争霸的战场上,魏国的“魏武卒”,是一支令列国震撼的力量。

魏武卒,魏文侯时代由战国军事家吴起亲手创建的军事力量。以《荀子》与《汉书》的记载,这支部队的每一个步兵,必须具备穿重甲背重弩,半天内奔跑一百里的强大实力。外加军事家吴起极度严格的训练,终于令这支部队百炼成钢。早在吴起镇守西河的时候,魏武卒就迸发出强大的战力,多次以少胜多,将骁勇善战的秦军一步步“碾”出西河要地,精彩撑起魏国的霸业。

仅仅就是在吴起统帅期间,这支魏武卒部队,就与战国列强经历了七十六次大战,其中六十四次大胜,其他十二次战平,真正的不败虎师。哪怕吴起因为魏国内部朝堂的倾轧,不得不含恨出走楚国。但他亲手打造的这支魏武卒,依然长期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在魏武侯至魏惠王时代,多次打出精彩的战役,特别是令商鞅变法前的秦国,长期被堵在西河以西,几乎无力东进。

虽说在魏惠王时代,随着魏惠王的多次用人与战略失误,魏国在各条战线上遭受惨败,终于一蹶不振。曾经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也彻底损失殆尽,再不复当年之勇。但这支部队曾经强悍的战斗力,依然令后世很多历史票友们生出畅想:倘若战国中后期,魏国能够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部队。
马陵之战后长期积弱的魏国,能不能幡然重振?呼啸东出的秦国大军,会不会再次被堵回函谷关里?甚至,战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马陵之战

但如果仔细看看战国的形势,这个话题,恐怕就是一个让人沮丧的答案:重建魏武卒,对于战国中后期的魏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魏武卒为什么强悍?除了创建者吴起本人的卓越才能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独特的制度:当时的魏国,废除了旧有的制度,采取郡县征兵的新制度。士兵们的待遇十分优厚。特别是能够入选魏武卒,对于士兵们来说,不止意味着莫大的荣誉,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利益——每个魏武卒都能分到田宅,且能免除全部的徭役。有如此巨大的利益,这些优中选优的“兵王”们当然士气爆棚,每次打仗都嗷嗷叫。

但这样的优厚制度,却是建立在魏国当时强大的经济实力上的。经过魏文侯变法的魏国,农业与冶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今天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的各类铁器,无不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其农业水平更是长足进步,邺城等地的水利兴修红红火火,魏国河东的盐税也是财源滚滚,粮食储备更无比雄厚。
这强大的本钱,才让魏国能够豪气砸钱,不惜重金打造这样一支王牌劲旅。

可是,随着马陵之战魏国的战败,当时的魏国,早已不是当年那般风光。物产丰富的西河,这片当年魏武卒疾风骤雨般打下的土地,早已被秦国收入囊中。东部更面临新兴强国齐国的威胁。处于东西两强夹击下的魏国,国土经济损失都极其严重,短期之内,根本没有力量重建魏武卒。

而且更重要的一条是,当年魏文侯改革时,还是“三家分晋”的伊始,作为“四战之地”的魏国,其东部的齐国与西部的秦国,这两个强敌正陷入到内耗中。南方国土广阔的楚国,也正是国力困顿时。此时的魏国,正好可以大展拳脚,践行变法强国的大业。而马陵之战后,战国争霸战争已经空前加剧,秦齐楚各大国征战不休,夹在中间的魏国,应对列国的攻伐,已是气喘吁吁。重建?强国?那都不是短期内,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

可以说,倘若当时的魏国,真有决心重建魏武卒,他们也需要拿出卧薪尝胆的勇气来,历经一两代的忍辱负重。方有可能成功。

但这一条,却恰是魏国更大的短板:如果说魏惠王时代,是魏国兴衰的转折点,那么魏惠王之后,魏国更没有了这样的统治者。

马陵之战后,彻底丧失强国地位的魏国,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对强秦的威胁,基本都靠割地来应对。土地越割越少,国力越来越弱。图强?那是很遥远的事情。

而且,以魏国国王的格局,如果魏国真有人重建了魏武卒,他们恐怕更不安心。不信就看魏安釐王,他在位时期,魏国拥有信陵君这样的顶级人才,能够上演窃符救赵的经典妙笔。可这样一个卓越人物,也依然在魏安釐王的猜忌下郁郁而终。

可以想象,倘若信陵君能够训练一支魏武卒,此时的魏国国王,又怎么会安心,又怎么会容得下?

于是,无力重建魏武卒的魏国,其衰落和亡国的命运,自然也不可避免——乍一看,是因为魏国缺少了那样精锐的军队。但即使战国时代,这个军事问题,也不止是军事问题。

参考资料:扆晓红《试论战国前期魏国强大的原因》 范海刚《略论战国时期魏国兴衰的原因》


我们爱历史


春秋战国,是一个璀璨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受到无数人的敬仰爱戴。你若是文人,可以去稷下学宫辩尽天下学子,封侯拜相指日可待;你若是平民,可以去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将军王侯人人可当。

走,兄弟们吃肉去

强兵

那时候,诸侯为了争霸,有野心的统治者都会整备军队,想尽办法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方法通常有五种:

1、提升数量,不断扩大军团规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迅速拉起队伍,缺点是作战能力极不稳定,将领和士兵不太熟悉,集体作战指挥起来不太灵活。

2、升级装备。古代战场上每一种军械的出现都意味着士兵战斗力的提升,不论是防护用的甲胄,还是攻击用的弩戈,所以提升装备对于战争来说非常重要。

3、训练的方式。士兵要面对的,往往是生与死的考验,一名合格的战士绝不仅仅是会使用手中的武器,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性格、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平时的锻炼来提升,只要用合理地方式去训练士兵,他们在战场上可以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4、士兵的战斗经验。战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地方,它可以使人身败名裂,也可以让人一战成名,而失败者的结局只有死亡。古时候的军官在训练士兵时,便会注意穿插一批老兵在内,这可以让新兵从侧面了解到在战场上应该如何应对,提升士兵战斗力。

5、将领的指挥策略。指挥的艺术对于提升战斗力太明显了,长平之战赵括刚代替廉颇两个月不到,就导致战斗失败,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

战国诸强之间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各自的特色,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造的胡刀骑士、齐国稷下技击骑士、魏国武卒、秦国锐士。其中又以秦国锐士和魏武卒名声最盛,巧的是魏武卒的名声是以五万击溃五十万秦军出名,而秦军锐士也是以白起率领的十万大军全歼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出名。

全军出击

齐魏秦士兵对比

齐国技击骑兵

待遇: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杀一个人,便可以得到四分之一两金。

锱是一种重量单位,按那时的标准,四锱为一两,也就是大概156钱,当时粮价大概45钱60斤。可以说这是非常丰厚的待遇了,毕竟当时10金就是中等资产家庭。

优点:激励士气、培养尚武风气,在旗鼓相当或者优势碾压时,这样的一群士兵个个都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的,适合国力强盛时用。

缺点:晋升机制不合理,单纯用金钱鼓励士兵的方式,会导致士兵对军队归属感不强,也会消磨士兵的激情。国力衰弱时,这样的士兵忠诚度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

魏武卒

魏武卒是一支很特殊的军队,它特殊在三个方面:选拔标准、福利待遇、全由步军组成

选拔标准: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穿着重甲,能够拉动720斤力的弓弩,带着50只弩箭,手持长戈,头戴头盔腰负剑,身上带着三天的粮食,半天能够行走百里路。

超人

福利待遇:百亩土地、解除奴隶身份,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军功可以加官进爵,一人立功,功劳家人还可以享受一部分。重要的是,这些待遇是永久地!

优点:趋近于完美的福利制度,可以极大调动士卒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严苛地选拔标准保证了战斗力。

缺点:一个人百亩,魏武卒5万人,就是500万亩,加上不用缴纳赋税,这笔开销太大了。而且通过考试就可以享受福利,战场上难免出现划水保命的。

大秦锐士

待遇:爵位世袭、军功继承、奴隶也可晋升侯爵,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军功获得。

优点:激发士兵血性,提高士兵战斗力,增强国民忠诚度、凝聚力。

缺点:造成滥杀的局面,加深被征服者对秦国的仇恨,提高征服难度。

勇者斗恶龙

魏武卒逐渐消失的五条理由

我认为魏武卒消失是一个持续地过程,伊阙之战后退出历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

1、成本。培养一个魏武卒的成本实在过高,原来的武士老去过后,福利不变,而新的武士也需要同样地福利。再加上要选拔出这样一个士兵的难度也是非常高的,但战场上可能一个敌方普通士兵砍中了就能造成死亡。

2、战损。魏国连年征战,魏武卒的战损比例太高,新旧魏武卒混杂在一起,就会导致配合不娴熟,士兵经验、战斗力不对等的问题。

3、将领。魏国国力衰弱后,本国所能吸引的人才质量大不如前,武将的水平相对于如日中天的秦国是远不如了。

4、敌人的强大。秦昭王时,秦国的威势已成,魏国一国自身又衰弱了,此消彼长,伊阙之战哪怕韩魏联军也败在了白起之手。

5、同盟间的勾心斗角。伊阙之战时,秦国居于弱势,韩魏两倍于秦的势力,却因为韩魏内部都想对方带头冲锋,被白起分割之后,一一击败,令人叹息。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浅见。

如果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喜欢的话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会为您带来有趣的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历史上有不少名将,而这些名将身后都有出色的军队,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厉害的将军,他的名字叫做吴起,而他训练出来的一支军队叫做魏武卒,据说十分厉害,可是如此厉害的军队却最终面临消亡的命运,那么魏武卒到底有多么厉害,又是什么导致了魏武卒的消亡呢?又为何在魏晋时期不再重建呢?

魏武卒多么厉害

提及魏武卒的威名,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这是在公元前405年,由名将吴起在魏国所建立的一支5万人的精锐步卒,创下“大战72,全胜64,其余全部不分上下”的奇功伟绩。这些魏武卒装备精良,他们都穿着厚重的盔甲和头盔,手握长戈或铁戟,铁剑带,所有人的武器都是最好的,最精锐的。

即使他们是重步兵,身上的装备厚重,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每日里的训练,他们能在半天内行进数百里。更重要的是,这支部队纪律严明,奖惩分明,待遇丰厚,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在鼎盛的时候,魏武卒的数量差不多有五万到七万。光是看到这个可怕的数量,就明白当时魏国对于魏武卒的推崇。

魏武卒势不可挡

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领魏武卒攻打秦国。途中,这支军队简直是势不可挡,一路上没什么阻碍就攻下了秦国的函谷关。

在72场战役中,无论大小,都赢了64局,剩下的都是平局,夺取了秦国500多里的土地。公元前405年的阴晋之战,吴起率领5万魏武卒,数百辆的战车,三千数量的骑兵,而秦军有50万人马,此战吴起大胜,秦军败逃。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简直犹如神话般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随着魏武卒士兵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战斗力开始急剧下降,再加上封赏多,这支军队已经失去了战斗的胆量,害怕在打仗的途中死掉。此外,吴起的离去和魏国的战略失误,导致他们在桂林、马陵这些战役中损失惨重。因为对于魏武卒的要求高,所以即使出现了伤亡的现象,也无法补足人数,战争越多,死的人越多,最终魏武卒面临消亡的境地。

魏武卒最终消亡

如此厉害的军队,消亡就太可惜了些,虽然当时没有反应及时,或是各种原因没有补足魏武卒,那么之后为什么就没有重建魏武卒呢?毕竟这么厉害的军队要是有一支,根本不用担心打仗会输?这儿就要说到魏武卒的编制和数量问题,要知道这支军队虽然厉害,可是他们身上的装备却非常烧钱,加上军队中良好的福利,这么一大笔开支魏国根本撑不住。

而且就算有钱给他们好的待遇,也怕遭遇到后期会遇到的问题,待遇太好,让士兵们享受惯了,反而会缺乏动力,贪生怕死。况且魏国就算重建了魏武卒,训练要求那么高,魏国也没有再如吴起那么出色的将领去领导他们,无强将,却有强兵,就不怕将领们压不住吗?再来就是魏武卒的人数过大,就算只有七八万,那么这七八万的人口打仗的时候消费军粮军费,不打仗依然会消耗,长期以往,又是一笔大消费。

而对于魏国来说,在吴起手底下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因为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可这些老兵都没了,这支军队就没什么存在价值了。最关键的是魏武卒能成才需要训练八年以上,真到了那时候估计魏国也来不及等吧!所以说,魏武卒虽然厉害,但要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真的太难了。

《战国策》等


汗青正浩


“武卒制”是战国时期军事大家吴起提出来的,吴起的这一改革,彻底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募兵形式;用“职业士兵”替代“雇佣兵”,以前的“雇佣兵”是没有工资的,家人也享受不到任何福利;所以吴起改革以后,凡是投军投军入伍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一旦通过筛选正式入伍的士兵,不但可以领到自己的工资,并且可以享受到很多福利,免除全家徭役;吴起的“武卒制”是中国募兵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中国兵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吴起创建的“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自吴起改革募兵制度以来,魏国成功从一个弱国翻身,成为一个军事大国;“魏武卒”在吴起的领导下,多次击败秦军,阴晋之战中,更有五万胜五十万的经典战役;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率军攻打秦国,吴起一路连战连捷,一口气攻破五座城池;魏文公任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抵抗秦国反扑,在吴起的镇守下,秦国多次大军压境,却无功而返;公元前389年,秦国准备一雪前耻,调集大军五十万攻打西河郡,吴起率领五万余“魏武卒”前往迎敌,大破秦国五十万大军,谱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那么?如此厉害的一支队伍,到底是被谁剿灭的?为什么不重新组建一支“魏武卒”呢?

当然,“魏武卒”灭亡之时吴起早就不在了,吴起已经死了很多年了,可他的“魏武卒”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他们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狂暴的男人,“杀神”白起;白起打仗从来不以破城为目的,而要歼灭所有敌军,公元前293年,白起大破韩魏联军,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全部斩首,其中就包括所有的“魏武卒”;从那以后,便再无“魏武卒”,之所以后来不再创建“魏武卒”,原因很简单,吴起的“武卒制”早就流传开了,吴起待过的国家有三个,所有国家募兵方式都采用了“武卒制”;甚至连后世募兵,都是沿用吴起的“武卒制”!







爱尚文史


写了《孙子兵法》的孙武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但有一个人常被用来与孙子并称,比如“用兵如孙吴”,这个“吴”字指的就是吴起了,吴起一生打过很多场战斗,基本上没有败绩,而他指挥的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就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魏武卒了。

吴起的军事才能不只体现在行军打仗上,更体现了他的治军方法上,魏武卒就是他训练出来的职业化脱产部队,其以步兵为主,战斗力相当强悍,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三十年,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军事奇迹。



晋国分解成韩赵魏三国之后,魏国在战国列强中实力较弱。但魏国的魏文侯励精图治实行了变法,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依法治国,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先强盛并称雄的国家,而在军事方面带领魏国首先崛起的就是吴起了。

吴起曾任魏国河西守将,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在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了军事改革,训练了令天下闻之色变的魏武卒。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精兵最有战斗力,武卒的编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也称"千人"),打仗的时候,基本以千人为一个作战单位,但是战斗的时候可以灵活编制,这样的编制和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灵活性很高,战斗力也很强,而且他们聘请善战者进行教练,既注重单兵技能,又注重配合作战,战斗力相当强悍。



魏国金属冶炼业在当时相当发达,其兵器已经可以做到以铁器为主,史称魏军甲兵犀利,为吾族基本上都是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装备很精良。

吴起还建议魏文侯用他的新标准考选士兵,《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不过这个记载貌似有夸大之嫌,因为度量一下人的体力极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身材强壮者才是魏武卒的首选。




当然,没有好的奖励措施,不会有人愿意上战场去拼命,魏文侯在这方面很配合吴起,能入选武卒的士兵,其生活条件好,待遇也高,国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赋租税,还奖田宅房产,有军功的话还会另行奖励,所以魏国人都很愿意加入魏武卒。

吴起治军十分严格,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加上吴起的军事指挥才能非常出色,所以虽然魏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吴起领导的魏武卒却让天下诸侯闻之胆寒,在与秦国的几十次战斗中,吴起率领魏武卒几乎每战必胜,攻下秦函谷关,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比如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国五十万众的军事奇迹,成为战国早期最著名的军事家,魏武卒也是这一时期最厉害的军队。



不过魏武卒的强大,也让战国时各国纷纷效仿,比如秦国的“锐士”,赵国的胡刀骑士,齐国的技击骑士等,后来列国进过军事改革,武力也强大起来,魏国的魏武卒逐渐走向没落,后来被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所灭,但随着后期魏国国力的减弱,再也没能实现前期魏武卒的荣耀。


科普大世界


归根到底就是土地,我们要先看看吴起建立魏武卒给士兵有哪些福利?土地、金钱、荣誉等,这在那个还处在奴隶制时期的时候,这些诱惑足以让这些刺激士兵为了这些物质条件拼命。这也是吴起设魏武卒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魏国不足以训练出强大的魏武卒来进行中原争霸,为何魏国后期没有建立魏武卒了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t魏国国力的降低

魏武卒从创立之初,就是依靠魏国的强大国力支撑,魏武卒的装备精良,奖励丰厚,军费的开支很大,吴起能够军制能够改革成功,离不开魏国强大国力。但随着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战败,魏国国力一蹶不振。

并且作为种子的魏国初期的魏武卒也基本损失殆尽,新的魏武卒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时间还需要老兵的带领,但此时的魏国已经时日无多。魏武卒丰厚的奖励,使魏武卒成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而魏国就这么多土地,如何招募更多的魏武卒呢?只能发动战争,这也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树敌过多,而且对外战争失败了,魏国的土地也会被外国多去,那么就造成了魏国土地减少。土地减少了,又从何招募魏武卒?

二、帅才匮乏

吴起能够率领5万魏武卒击败秦国的50万大军,由此就可以看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的将领是军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可惜吴起受到了魏武侯的猜疑,不得已逃亡楚国,后来在楚国被害身亡。

反观接替吴起的庞涓,首先从军事才能上来说与吴起不能相提并举,并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魏武卒。其次,心胸狭隘,把与师弟孙膑的个人恩怨上升到了齐魏两国战争,结果两次被孙膑击败,不仅自己兵败身亡,还把魏武卒带向了深渊。

总结:

从古至今,强大的军队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支撑,并需要一个优秀的将领指挥,戚家军,明朝水师等莫不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