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活”在当下——庙会中的宗教文化「春节习俗」

庙会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流传历史悠久、流行区域广泛,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不论古今中外,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关于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中,总归少不了“赶庙会”这一项。庙会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印记,被誉为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它的产生和发展更是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渊源深厚。


千年传承“活”在当下——庙会中的宗教文化「春节习俗」


庙会,顾名思义,是在“庙”周围进行的集会。按照“庙”的繁体字“廟”来解释,它由“广”和“朝”组成,意思是朝拜祖先的大房子,也就是古人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有着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古代先人,为了寻求祖先和神灵的庇护,会在庙中供奉祖先牌位和信奉的神灵塑像,通过特定时节的祭祀活动,达到与祖先和神灵对话、沟通的目的。进入阶级社会,古人逐渐把在庙中举行的朝拜、祭祀活动固定化、仪式化为“会”的形式。昔日主要用来敬拜祖先、祭祀神灵的庙会活动,逐渐具有了巩固统治和教化百姓的功能。根据《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打仗是当时国家最重大的活动。根据周礼,统治阶级定期在宗庙举行祭祀活动,并且在整个活动中贯穿着严格而程序化、规范化的礼乐仪式,这种固定时节、固定仪式、固定阶级主持的庙祭活动就是后世庙会的发端。除了国家性的祭祀活动,民间也有以“社”为单位进行的祭祀活动,比如祭祀土地神、龙王庙等等,这一类的社祭活动常伴有大众化的音乐、舞蹈形式,表达了普通民众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的美好追求。这种基层的民间性的庙祭活动成为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


从历史发展看,庙会在先秦时期主要是指统治阶层和民间的祭祀活动。到了汉代,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道家文化以宗教的形式进入民众生活,“庙”也从过去供奉祖先、神灵的庙堂,变成了佛、道教的寺庙、宫观,庙会变成了具有宗教意义的信教群众的聚会活动。传统道教作为最具民众信仰基础和民间信仰色彩的本土宗教,有着内涵丰富、名目多样、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庙会活动,比如财神庙会、龙王庙会、城隍庙会、娘娘庙会、奶奶庙会、真武庙会、土地庙会、文庙会、关帝庙会等等。其中以财神庙会、城隍庙会以及娘娘庙会在百姓中的影响最广。历史上这些道教庙会活动与民间信仰统为一体,寄托着普通百姓求财、求业、求子的世俗生活诉求。随着历史变迁,具有集会性与聚众性的宗教庙会活动逐渐具有了经济功能。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具有经济效益的固定节日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庙会更是普通民众参与最广的一项娱乐活动。


千年传承“活”在当下——庙会中的宗教文化「春节习俗」


除了本土的道教,在中国传播的印度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动开启中国化进程,积极融入中国百姓的文化信仰。每到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节以及佛诞日、浴佛节、盂兰盆节等重大佛教节日,佛教寺院就举行烧香祈祷的庙会活动。为了吸引善男信女,在固定的宗教仪式外,佛教庙会还会增加一些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的活动,比如杂技、烟火、戏剧表演等。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的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佛教寺院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庙会活动,把高深玄奥的宗教文化信仰传播给普通民众,而曾经单一的、具有神圣色彩的宗教庙会,逐渐走向多元化、世俗化,成为了集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娱乐休闲、商贸往来于一体的民间文化活动。


现如今,传承千年的传统庙会活动为了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贴近民众生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发挥各自地域文化特色的方式,使庙会文化“活”了起来。目前闻名全国的大型庙会,有北京的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广庙庙会,上海的龙华庙会,河南的太昊陵庙会、浚县庙会、洛阳关林庙会,山东的东岳庙会,广州的广府庙会,江西的绳金塔庙会等。这些庙会或地处繁华都市,或处于乡廛之间;无论是在现代繁华中感受文明先进,还是在历史遗存中探寻祖迹遗风,都特别注重贴合普通百姓的文化心理与现实需求,达到了民俗与高雅、传统与现代、世俗与神圣之间的完美契合。


千年传承“活”在当下——庙会中的宗教文化「春节习俗」


庙会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形态,既具有民族性与传统性,又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着现代性与时代性。它既是精英性的国家祭祀文化的起源,又是大众化的民间信仰文化的代表。它既存在于市集庙堂之上,又活跃于民间乡野之中。它起源于宗教,又超越宗教本身。它是神圣的、高雅的,又集宗教文化、经济价值于一体。当前,我们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庙会文化,自然是继承与发展的重点。挖掘其中的现代价值,我们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针,一方面发扬其尊崇孝道、尊奉祖先的文化教化功能,使现代人尊奉祖先、尊重历史;另一方面在活跃假日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庸俗化、功利化的倾向,杜绝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弊端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