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宣佈剃髮令?

鵬友程


清初舉國皆知的兩句話,“一人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屠。”,“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這種由外而內,由形而心的控制方式起源於金朝,當時的女真人外形特色就是-好穿白色衣袍,耳垂上戴著耳環,髮辮長過肩膀,用彩色絲帶綁紮置於腦後。女真人在佔領當時的北部中原地區以後,就曾實行“薙髮易服”,手段也是同樣的強硬,治下民眾必須剃髮,嚴禁穿著漢服,違者死。

誰知道金朝出了個完顏亮,短短几十年,他就被漢化得挺嚴重,對中原文化何止欽佩,簡直就是傾慕,所以著令廢除剃髮令,漢人們剃不剃頭無所謂,衣飾方面也悉聽尊便,他的這種舉措受到了皇太極的偶像-金世宗完顏雍的抨擊,很猛烈的那種。

完顏雍堅決反對以廢除剃髮來邀買人心,因為完顏亮的舉措,致使女真人在極短時間內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同化,這種同化不僅僅限於服侍、髮式,還延伸到文化和習俗方面,更有甚者,好的沒學到,象貪圖享樂,貪汙受賄甚至直接索賄用於奢靡生活的現象蔚然成風,歪風邪氣愈演愈烈,原先所擅長的弓騎戰陣全部荒廢,天天紙醉金迷,誰還會自討苦吃呢,這種心理導致腐化墮落且勢不可擋。

溥儀退位後,滿洲人大多在無奈的情緒中改姓,以避免破鼓萬人捶的局面發生,這是出於求生自保的目的,而金朝的漢化嚴重到什麼程度呢?政權穩穩的,就已經有超多的金人改成漢姓了,為啥?雖然金以武力統治,但是文明和文化方面的差異,還是讓很多金人感到落差所帶來的歧視,當然,沒人敢明目張膽的說出來,但是金人也不傻,自然是能體會出來的。再者,統治時間已久,很多金人秉承務實精神,無論誰同化誰還不都是在同樣的地方過同樣的生活,為了快速的完全融合於社會,所以才改成漢人的姓氏,生活、習俗方面也是傾向於漢化。

完顏雍的小粉絲皇太極讀到這段的時候,不但自己深以為然,還著令傳閱諸位大臣,以此告誡自己的驕兵悍將們,不要過上了好生活就開始效仿漢人的服飾和習氣,尤其弓騎方面,滿洲子孫決不能疏於練習,這是生存之道。

女真是漁獵民族,往小的方面說,弓騎是他們狩獵的根本,抓不到獵物,或者死的人比獵物還多,那日子就沒法過了,強健的體魄和紮實的騎射功夫能保障他們的漁獵生活·從來都是滿載而歸。往大的方面說,衝鋒陷陣是人與人、軍與軍之間的高強度抗衡,但與狩獵並非沒有相通之處。

康熙帝帶清兵與蒙古部落軍隊一起圍獵的時候,和正式打仗也沒什麼區別,也可以說就是以狩獵的形式達到練兵的效果,當然,其中還包括了團結蒙古的目的,長期“兩地分居”是會出問題的,要想與蒙古人世代通好,一是聯姻,二是聯盟,軍事聯盟下的圍獵、戰鬥可以使上下同心,軍心人心都能有效的凝結到一起。

綜上,皇太極不但傳閱大臣,還對此做過重要總結,當時的高層人物,沒有不知道這件事的,所以剃髮這種行為在大清入關後受到幾乎所有高層的贊成,多爾袞執行起來,在本族內部也沒有遇到任何阻力,因為滿洲人也有祖制,也會總結經驗教訓,也知道先皇皇太極的話不能忤逆,這是執行剃髮的根本原因,而不僅僅是因為孫之獬的提議,看在他全家死那麼慘的份上,我也懶說什麼了。

那麼皇太極主政時期就已經是強制薙髮易服了麼?是的,當然是,別說他,他爹努爾哈赤也是這麼做的,初據遼東就把所有漢人薙髮易服,執行高壓統治,後來一直到入關前,甭管是前來投降的,還是戰敗被俘的,也不管是大明逃兵還是尋常百姓,只要到了大清(後金)轄地,全部薙髮易服。

所以說,清兵入關後實行薙髮易服政策,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入關之前,這種行為就長期存在,而且是不打折扣的那種,比如吳三桂,明末那幾年,尤其是在祖大壽投降大清以後,吳三桂和皇太極、多爾袞沒少通書信,所以吳三桂向多爾袞借兵,多爾袞才能及時掉頭,兜了個大圈子來救他,否則真沒那麼大工夫搭理。

當時吳三桂的短期形勢尚好,但是再拖下去幾萬官兵的性命就全交代了,所以再次向早已到場的多爾袞求救,多爾袞也沒說別的,看那麼半天,李自成那點戰力多爾袞心裡門清,也就三個衝鋒的事兒,但即便這樣,多爾袞還是向吳三桂提出要求,所有大明官兵必須立刻剃髮,想讓我救命把頭剃好再說,吳三桂麾下所有官兵剃髮後(正在作戰的沒法剃),多爾袞都懶得上陣,阿濟格和多鐸各帶兩萬人,很快就把李自成的大軍打散。

由此可以看出,剃髮是硬性條件,只是早晚的問題,沒有通融的餘地,畢竟滿清政權的首腦必須要考慮到,大勢不穩的情況下,不能太過違背民意,否則樹敵太多不利於清廷快速企穩接掌政權,而就在稍稍穩定不久,也就是順治二年,清廷就迫不及待的下達了剃髮令。

首先面對剃髮政策的是當時的北直隸地區,也就是說,在當時很少有其他少數民族被囊括其中,比如雲貴地區,土司林立,民風彪悍,清廷在中原地區還未企穩,傻瘋了他也不會一頭扎進雲貴山區去玩命,至少當時是這樣的,而且清廷的目光更多的是聚焦在諸多資源優勢地區,從這方面講,北方地區也都不咋地,南方富庶之地才是他們心心念唸的重中之重。

但是到了他們完全企穩政權之後,其他少數民族投降,前提也大都是剃髮,比如康熙年間對其他少數民族部落的鎮壓。當然,這也不是全部,比如新疆和西藏,哪怕是康乾時期,皇帝們也是蠻服氣的,服氣的不是西藏新疆的武力(那個時候還不叫新疆),而是曠日持久的戰爭和相應損耗的無數資財甚至國力。

比如大小金川,乾隆帝是真服氣了,直接問主和派元老劉統勳,你不是一直主張不要開戰嘛,你說說現在咱要不要停下來?要知道,乾隆帝是個非常自負且強勢的人,一個習慣於乾綱獨斷的人,能問出這種話,很明顯,耐心幾乎被消磨殆盡了,倒不是大小金川的武力有多強,只是沒完沒了的讓人百爪撓心不得安生,所以遇到薙髮易服問題,這些地區是必須要照顧的,穩定第一。

薙髮易服的過程,太多人寫了,不想重複,除了反同化和陋習以外,還有一點,就是一種極其自卑的心理在作祟,他們想要構建一種平衡狀態,但卻是以中原百姓讓步為代價。

哪裡不平衡了?清廷所面對的是漢民宛如汪洋般的龐大人口,處於這種人口劣勢下的他們是無法反同化的,尤其是他們的文字和文化方面,這些相對中原文化來說比較落後。極少數統治多數咋辦呢?高壓政策,必須服從清廷的一切政令,而髮型和服飾對漢人的重要性他們很清楚,但就是要籍此來消除反抗心理,打造順民群體。

文化方面,清廷統治者們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無論如何,沒有越替代越落後的道理,誰都不傻,古人雖然說不出知識是第一生產力這種話,但是從各個層面上來看,中原文明、文化的薰陶相對來說,更符合這方水土,更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難道要培養漢民精於騎射全都鑽林子去?

相對文化的替代這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說,剃髮則相對簡單了很多,為了滿足自己的統治平衡,讓漢人至少先從外形上達到服從統治的標準,並籍此達到心理上的壓制,所以大清三令五申的多次要求薙髮易服,而相應的反抗則伴隨了大清一朝,貫穿始終。


古今通史


清朝是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的,清軍入關之前,更在關外實行,剃髮易服,政策。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行改變髮型,換上滿服,投降的明將也要剃髮易服。

清順治一年,清軍入關時,曾頒佈,剃髮令,遭到漢人的反對和不滿,所以清軍公開廢除此令。順治二年,清兵進入江南後,漢族大臣孫之獬被其他漢臣排擠,他更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佈,剃髮令。因此,多爾袞便在次頒佈,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全部剃頭,削髮垂辨,違者斬。其執行口號就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而漢族百姓為了保護世代相傳的文物衣冠,同清軍進行了此起彼伏的爭鬥。滿清要吧漢族百姓的尊嚴和民族感情踩在腳下,自然會遭到漢族百姓的浴血反抗,即使是赴湯蹈火,舉家殉難也在所不辭。為此,清軍對此進行殘酷的鎮壓,嘉定三屠,事件更與,剃髮令,有關,雖然鬥爭歷經37年之久,但還是清朝統治者贏了,漢族大部分都剃髮結辯,改穿滿裝,而那些堅決不願剃髮易服的人要麼被殺,要麼逃到國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飛天ZY漫雪


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就宣佈了剃髮易服的命令,千千萬萬的漢人屈服在清軍的淫威之下。但是這一奇恥大辱的始作俑者並不是滿人,而是漢奸孫之獬。

孫之獬本是進士出身,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斯文敗類。早在魏忠賢興風作浪的時候,貪圖富貴的孫之獬就助紂為孽,殘害自己的同僚。

隨著魏忠賢的倒臺,孫之獬也被清算撤職,只可惜崇禎皇帝在清除閹黨時,竟然沒有殺了這個敗類,致使後患無窮。

到了清軍入關時,被貶為平民的孫之獬看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立馬就剃了頭,換上滿人的服飾前去投靠,撈了個禮部侍郎(搞宣傳工作)的職位。

不過,孫之獬並沒有像范文程一樣受到重用,這是因為他本身並沒有什麼才能,只會諂媚奉承。在滿人官員看來,孫之獬不過是低人一等的漢人;而在其他漢人官員看來,孫之獬就是一個漢奸敗類,一切都顯得格格不入。

為了自己的前途,孫之獬竟然想出了一條毒計!他向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建言: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誰要是不剃髮易服,就是對大清不忠!崇禎皇帝的屍骨未寒,孫之獬就已經變著法子坑害自己人了。

多爾袞聽到這話之後就飄了,他覺得自己也能像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一樣,統一全國的髮型,讓漢人臣服於滿清。於是,清朝便強力的推行“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

消息一傳開,各地可謂是群情激憤。當時的漢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想要剃了他們頭髮,就如同殺了他們的父母一樣。

而且滿人的髮型巨醜無比,在最開始的時候,百姓只允許留兩條辮子(金錢鼠尾辮),直到清朝末期,才演變成影視劇中的陰陽頭。

面對百姓們的反抗,清朝採取了殘忍的屠殺政策。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慘案,諸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殺得是血流成河,各地的老百姓們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在明朝末年,全國人口還有一個多億,而到了順治年間,人口僅有四千多萬,直接就少了一大半,這其中就有剃髮令的“功勞”。

當然,這位臭名昭著的大漢奸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剃髮令推行之後不久,山東民眾憤然起義,起義軍活捉了孫之獬(因為沒有功績,已被貶為平民),並將其五馬分屍,時人無不拍手稱快。

甚至過了300多年後,孫之獬還被人掘墳。就在前年,孫氏墓園發生了盜墓事件,但奇怪的是,只有孫之獬的墓地遭到了破壞,其他人則安然無恙。可見孫之獬罪孽深重,至今仍不被饒恕。


逍遙侃歷史


所謂剃頭令正是左右日本政界,軍界的黑龍會搞出來的,黑龍會日本友人為了分裂帝國網羅一批在日學生成立一個同盟會,目的是把明朝統治時期的十三布政使(清朝時期改為十八省佔帝國疆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從帝國獨立出來,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國旗是漢獨十八星。所謂剃頭易服,留頭不留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正是黑龍會與同盟會為了分裂帝國煽動民族矛盾撈取政治資本的宣傳,為十八省脫離帝國而獨立作政治鋪墊。沒想到清廷為了保全祖宗建立的一統江山不被分裂,百姓免受生靈塗炭,清廷決定撤回全盤接受學習西方民主化制度的君主立憲制改革,提出五族大同,五族共和制國體,與君主立憲制同樣的是也是還權於民,並授權清朝重臣,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組建五族共和政府,國旗:五色旗。五族共和政府同時簽署了對清廷皇室的優禮政策,孫中山,黃興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清廷不以皇權為私產,是當代蕘舜,遠勝華盛頓再造共和,對清廷的優待政策與民國共存亡!可是後來他們都是怎麼做的?不但不遵守諾言。近一百年來不斷往清廷扣屎盆子,典型的忘恩負義,就是農夫懷裡的那條蛇,別一天到晚沒事就剃髮易服,剃髮也好,易服也罷都是為了統一,正告那些大漢族主義者們,在這個國家裡五個民族都是正統,五十六個民族都是正統。五族共和是清朝提出來的,難道你們的思想比一個被你們形容的不堪入目的朝代還封建落後嗎?如果你們非要論漢人為什麼正統,其它非正統民族還有什麼理由綁在你們身上苟且偷生?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如果我們去仔細研究清軍入關之後的這段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十分令人咋舌的現象,從入關到入京,清朝軍隊僅僅用時二十多日,而在這之後,即使是在剿滅李自成等起義軍時,清軍也只話費了一年左右。

然而,與清軍取得北京等地控制權不同,清朝卻在之後的二十餘年裡始終未能完全掌控江南一地,之所以如此,當時的清朝大臣陳名夏有著十分直接的判斷,稱“留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

可見,在他看來清軍之所以在江南一地未能快速獲得承認,與清朝所施行的剃髮令有關。然而,在對待這件事上,清廷的反應卻極為頑固,不僅未聽從其建議,反而將這位漢族大學士處死,清朝之所以如此固執的施行剃髮令,其實與其統治者的諸多考量有著關。

下面我們就來試著分析一下清廷推行剃髮令的原因。

一、統治者傳播自身文化的需要

我們首先要了解,剃髮令所要求的辮髮形式究竟如何。

事實上,這種髮式與滿族的傳統髮式一致。在女真部落尚未崛起之前,其族人生活之地位於長白山、黑龍江等地區,這些區域即後世所稱的“白山黑水”。

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中,以漁獵和遊牧作為自己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他們每天穿梭於叢林之中,才能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資。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頭髮進行相應的“處理”。前端的頭髮在騎馬時容易飄散影響視野,因此才予以剔除,而後邊的頭髮同樣會剮蹭和勾住樹枝,但是,保留一定量的頭髮既可以防風,同時編成辮子還可以作為宿營時的枕頭。

在這種現實考慮下,女真族的辮髮才得以在族群中流傳和推廣。事實上,這種實用性也曾經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轉變,從清朝中葉開始,滿族辮髮所保留的髮量就有著逐漸增多的趨勢,到得清朝後期,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那種後腦勺頭髮全部保留的髮式才最終出現,這也會此時的滿族人不再需要漁獵有關。而這也再次印證了辮髮與漁獵生活之間的對應關係。

在我國古代,不少少數民族尤其是漁獵民族,都有著類似的髮型特色,只不過彼此間在細節上有所不同。比如尚未完全形成國家的契丹同樣如此。

這種辮髮習慣的形成,足足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後漢時期開始,這種髮型成為女真族最重要的特色。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髮式已經成為整個族群的特色,甚至其族內篤信的薩滿教也開始將辮髮視為“靈魂之所在”,在對外戰爭中,戰死的女真人即使屍體無法送回,其同族也會將他們的辮髮帶回家鄉,這種類似漢人“衣冠冢”的做法,被稱之為“捎小辮”

因此,客觀來說,這種辮髮的形制,對女真並非可有可無的習俗,其意義與漢人的衣冠髮式無異。因此,對於統治者來說,在他們獲得中原的統治權後,也會處於文化認同的需要,將辮髮作為一種規定來強行執行。

二、以反漢化阻止民族的融合

當然,如果僅僅是出於統治者傳播本民族文化的需要,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文化的傳播往往是“春風化雨”,而非剃髮令這般落得“人頭滾滾”。因此,除了以上原因外,一定另有原因使得清朝統治者選擇如此暴烈的推廣剃髮令。

這背後的原因,便是清朝對漢文化的隱隱擔憂。這種擔憂源自於宋元交際之間的女真政權金朝。在明代以前,人們在總結金朝滅亡原因之時,“漢化亡金”論曾經甚囂塵上,

這種說法雖然有著種種漏洞,但是在明清之際,卻成為不少人所認同的歷史史觀。清朝統治者在總結金國滅亡原因時,也曾經數次提及漢化對於女真軍隊的腐蝕。

他們以高舉漢化政策的金朝國軍完顏亮等人為反例,將金朝的滅亡歸咎於漢化。而這種恐懼同樣體現在他們的民族政策上,“改稱漢姓,學南人衣裝,犯者抵罪”,這種在金朝曾經大行其道的漢化禁令在清代得到了再次貫徹。

事實上,清朝大力推行剃髮令,本身就是一種對滿族漢化趨勢的一種反制策略,以血腥鎮壓為威脅,強行逆轉在北地逐漸發生的女真漢化現象,而其始作俑者,正是對漢學頗有了解的睿親王多爾袞。

當然,“漢化亡金”之所旨在貶損漢學,卻並未觸及金國滅亡的深層原因,而多爾袞、皇太極等人未必完全相信這一論調。但是對於一個人口總數連一成都不到的少數族群,滿族自然需要通過確立民族文化,來保證自身族群不會融合或者說消亡於漢族。

從這點上來看,清代初年所推行的剃髮令,同樣也是其統治者試圖依靠反漢化而阻止民族融合的一種政策。

三、為挽救民族自卑心理,維持漢滿兩族在文化上的平衡

第三點其實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剃髮令的施行,其實也是滿族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確立文化上的優勢地位,並以此與漢文化尋找平衡。

與清朝不同,元朝自建立到滅亡不足百年,有不少人認為這與它所施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有關(四等人制度)。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元朝並未完全進行漢化改革,無疑也是它走向覆滅的原因之一。在元代,蒙古貴族中僅有少數選擇試圖瞭解和熟悉漢學,而大多數則在心理上蔑視和輕視它們。這也與蒙古部落早年間並未與漢族中原勢力接觸有關。

相反,女真在明朝中後期就曾經於東北一地和當地漢人交流融合,因此,他們對於漢學的瞭解就更加深刻。甚至可以說,明末入關的清廷,其實是部分漢化的少數民族勢力,這從當時清廷所打出的“為崇禎帝復仇”的旗號也可以看出。

在女真形成的過程中,其內部官員中漢族人才曾經佔據不小的比例。這也是為何會有漢八旗存在的原因。然而,即使是這樣,滿族也不會選擇放棄自身文化的傳承。這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幾乎是與生存同等重要的任務。

文化的傳承除了依靠語言的使用、文字的記載外,服飾和髮型同樣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甚至可以說,在識字率少得可憐的古代,文化的傳承更多時候是通過我們可以直觀展現的衣冠髮式來進行。

而且,與衣冠、髮式相比,女真族在清朝初年仍然未能形成成熟的語言和文字體系,想要依靠後兩者來改風易俗頗為困難。因此,“剃髮易服”就成了清廷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通過衣冠和髮式的改換,清廷可以逐步改變漢人文化內在的部分習俗。最終達到平衡兩者的目的。

四、結語

在尚未完全統一全國之時,清朝統治者就以史無前例的鐵血手段強制漢人改風易俗,這種無視民族差異的手段,曾經在江南等地掀起血雨腥風,並直接導致江南一地多年來的反覆叛亂。

但是,對於清廷而言,這樣的統治手段卻最終取得了其應有的效果。

在清朝中期,曾經有“小中華”之稱的朝鮮曾經派遣使臣入京,其所見的漢人已經“不復前朝衣冠”,甚至部分漢民還用好奇和輕蔑的口氣詢問他們穿戴“戲服”所謂何事。

從這點上來看,清朝統治者的高壓政策,的確取得了部分效果,在髮式和衣冠上,處於人口劣勢的滿人竟將漢人同化,三百年後,當剃髮令造成屠殺所遺留的淡淡血色逐漸消退,漢民也不再將滿人視為另類。就像《大宅門》提及的那樣,部分漢人還因為清末革命黨人的剃髮之舉憤憤不平,早已忘記這條辮子所帶給先人的恐怖記憶。

參考文獻:

1、《清史稿》

2、《清世祖實錄》


披瀾讀史


朝是滿族人建立的,跟漢族在文化習俗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未進入中原之前,漢族人穿的是漢服,綰的是長髮。到清朝貴族來了之後,要求漢族人剃髮易服,這對於漢族人來說,實在是難以難受。奈何沒有辦法,男子只能剃髮。那麼清朝為什麼要頒佈剃髮令?

加強管控

在順治皇帝剛剛進入中原之後,由於年齡上小,所以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就聽從自己手底下心腹的建議,向天下頒佈了剃髮令。對於這項法制的頒佈,同時受到了很多人的瘋狂抵制。

自古以來,漢族人從來奉行的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一時之間要踢掉自己的頭髮,是難以接受的。但是清朝的管理者們不管這個,為了加強管控,他們要求所有的男子都剃掉頭髮,梳成辮子。

為了國家穩定

清朝管理者在剛開始入主中原之後,江南地區還屬於南明的範圍之內,如果這個時候還允許漢族人遵循原來傳統的話。是不利於民族團結,也不利於國家穩定的。所以肯首先要在北方地區把剃髮令推行起來,這樣到了管理江南之後,也不至於會受到漢族人的牴觸。

為了確認自己的正統地位

清朝是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建立的一個政權,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當時的很多漢族老百姓並不承認這個王朝的正統性。

從封建社會開始,中原的歷代王朝都是漢族人族建立的,雖然在五湖亂華和元朝時期,少數民族也建立了一個個王朝,但是這些只是短暫性的。所以自古以來,漢族老百姓承認的一直都是漢族所建立的王朝。突然之間冒出來這樣一個是少數民族政權,心裡多少會有點牴觸。

清朝的貴族們肯定也知道漢族人的心理,所以為了讓漢族人承認自己的正統地位,肯定要實行剃髮令。

總結

不管事實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剃髮令自從頒佈以來,受到了漢族人長達37年的頑強抵抗。那些不願意剃髮的人,要麼遁入了空門,要麼出走海外。同時也讓漢族文化差點兒斷了根,所以清朝實行的剃髮令是野蠻的表現。


點史成器


這要從當時清朝本身說起,當時清軍已經攻入關內,但是,當時清朝的部族與中原的部族,不管是服飾還是髮型都不相同。這對於入關後的清朝統治者來說,是不大能接受的,因為清朝是新建立的王朝,是要進行國家的統治的,如果國家大部分百姓髮型和服飾都與統治階級不相同,那就不利於清朝的統治。

於是,“剃髮易服”便開始了,特別是剃髮方面,實行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哪怕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並且《孝經》也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但這些依然阻止不了“剃髮令”的實施,不剃頭,就要死。全部剃成清朝初期時的那種“金錢鼠尾辮”。當時的清軍實行“剃髮令”時,曾有言:“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剃髮令”這個政策,一定程度上使得滿漢同化,削弱了漢族的反抗意識,鞏固了清朝統治者的至高地位,而在這種高壓政策之下,人們剃髮易服,而後來的清朝時期的人也都是如影視劇中所見,都是留著辮子的了。


史話論今


清朝在入關之前就已經剃髮了,當時的八旗子弟大約有二十萬人,男子都是剃半個頭,從小到大皆是如此。

滿族人在關外剃頭完全可以理解,滿族人的先祖女真人就是剃髮的,其後代之一的滿族人剃半個頭也是對女真習俗的繼承。

再則,關外的天氣非常寒冷,滿族人又是遊獵民族,如果像漢族一樣將頭髮散批著,非常不方便打獵。而且頭髮太長的話肯定會影響打獵時候的視野,所以滿洲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剃髮了,留半個頭的頭髮,然後將剩餘的一半編起來,這樣有利於騎馬,也有利於狩獵。

滿清入關之後,滿族人繼續保留了這一習俗,不過在滿清入關之初,漢族官員和民眾是不用剃頭的,這當中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一個名叫孫之懈的漢族官員,為了討好清朝的主子,他把自己的頭髮剃得和滿族人一樣,最初受到了滿族官員的排擠,但是很快此舉就受到了多爾袞的讚賞,因而有了留髮不留頭的說法。

此後,中國境內,滿漢一體均需剃髮,其他少數民族則例外。


青年史學家


大光腦門長辮子,是滿族人的標誌,所以滿清入關之後,強迫漢人也跟著這麼來,無非就是想弱化漢文化標識,強調自身統治的正統。

但是,滿族人自己為什麼要剃髮留辮子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實用。

不同於農耕文明,滿族一直都是遊獵文明。所謂遊獵文明,說白了就是不種地,四處抓吃的。

滿族的先祖是女真人,他們生活在東北的長白山地區。因為打獵是最重要的獲取食物的手段,所以不管多麼寒冷,都要出門追捕獵物。

在沒有獵槍的時代,拎著弓箭四處跑是正常的,運動量一大,就要出汗。身上出汗還好說,頭上出汗就是很大的麻煩。

頭髮出汗容易結冰,會和帽子粘在一起。這時候想把帽子拿下來就很困難了,而且也不敢拿下來,怕頭部的熱量迅速流失,輕則生病,重則死亡。

而且打獵這工作沒這麼輕鬆,有時候一出去就要幾天半個月的,不管是窩在山裡還是騎在馬上,都沒有時間打理個人衛生。

所以很顯然,頭髮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

在生產力不發的情況下,整不出一整套理髮工具,時不時的修一修頭髮。所以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剃乾淨。

剃了前額到頭頂的頭髮,不需要怎麼打理了,相對衛生;直接戴上帽子,保暖也沒有問題;騎馬的時候也不用怕散開的頭髮遮擋視線或者掛住樹枝了;就算是長時間出門,不需要什麼技術,也能輕鬆刮掉長出來的新頭髮……

總之,是為了方便,生活所迫。

強調一下衛生問題,各種客觀條件,制約了遊獵民族洗頭髮的次數,留長頭髮很容易生蝨子的。

可能現在有些人還記得,早年的農村有一樣很普遍的工具,叫做“篦子”。篦子很像梳子,但是比梳子的齒要密集的多,主要用來“篦”出藏在頭髮裡的蝨子。由此可見,蝨子這東西多麼普遍。

滿頭蝨子是非常難受的,所以,剃掉最輕鬆。

個人意見,歡迎高手補充。


七追風


頭髮,頭皮長出來的毛髮,男人的髮型如今也弄的奇形怪狀,有光頭,有板寸,有分頭,有背頭,有披頭,有……,太多了數不勝數。

在清朝以前,男人的頭髮可是要倍加小心呵護,讓其自然生長,在頭頂挽一個小鬏,用一塊布包上,有時再戴上帽子。

如若用剪刀剪掉一縷頭髮,那可是奇恥大辱!即便是罪犯在刑場砍頭,頭髮也要完好的保存著。

滿人入關,建立清朝。滿族人心裡也犯嘀咕,漢族人那麼多,滿族人這麼少,由少數統治多數,漢族人服嗎?順從嗎?

滿族人絞盡腦汁想辦法,讓漢族人儘快地服從清朝的統治,什麼辦法最快呢?對!就在漢族人身上最在乎的地方下手。

剃髮!!!按著滿族人的習慣,男人把頭髮剃得只剩下後腦勺銅錢大小的一塊,梳一個小辮。(後來慢慢演變成,剃前一半留後一半)

這可是改變漢族人幾千年的習慣和觀念。“剃髮易服令”一發出,引起了軒然大波。

滿族人在心裡暗暗偷笑,好!好!好辦法!越是反應強烈,越說明抓在了要害處,下決心貫徹“剃髮易服令”!

別管你心裡服不服,剃髮了,易服了,就向外人昭示你是大清朝的順民了。

於是,更嚴厲的法令又來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天哪!不剃髮掉腦袋啊!

於是,除了部分慷慨壯烈之士,大部分人都為了保命,流著眼淚把頭髮剃了。

這一下就剃了200多年,到了民國時期,大清朝關門大吉了,本來想象人們會紛紛拿起剪刀,咔嚓咔嚓一夜之間就都把辮子剪了,嘿!又都抗拒剪辮子!那個叫張勳的軍閥自己拖著個大辮子,竟然命令他的兵一律不準剪辮子,他被稱為“辮帥”,他的部隊被稱為“辮子兵”。

由此可見,當初滿族人下“剃髮易服令”,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多麼深遠的影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