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

菰單莪的亼


古代軍隊交戰,無論步騎,第一排的士兵遭遇死亡的機率確實很高,稱為“炮灰”毫不為過,但如何選出第一排士兵,又能保證第一排士兵敢於死戰,顯然沒有哪麼簡單。

督戰隊威逼

《史記》、《新唐書》以及《羅馬軍制》等史料均有督戰隊的記載。

成吉思汗和完顏阿骨打的督戰隊基本都是由神射手組成,執法更加嚴酷,第一排的士兵不要說逃跑,作戰不前者就會被當場射殺,家人貶為奴隸,因此他們軍隊的戰鬥力非常之強,而完顏阿骨的軍隊更是打出了“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的傳奇。

面對督戰隊,第一排士兵只有英勇拼殺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反之死得更快。如此以來,怕與不怕都沒用,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殺”或“被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部隊陸續組建了由軍官領軍的督戰隊或督戰班,用以威懾處置作戰膽怯、避戰、逃跑等士兵,當然最前排的士兵首當其衝。因此,為作戰計劃的順利實現,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任用。

北伐戰爭時期,奉系軍閥頭子張宗昌,竟然組建了一支僱傭兵模式的白俄督戰隊,用以對付臨陣脫逃的士兵。之後,各系軍閥紛紛效仿組建各自的督戰隊。

賀勝橋之戰時,吳佩孚率領的督戰隊(大刀隊、機槍手)列於賀勝橋橋上,一但發現士兵潰逃,便會下令督戰隊“向退卻者掃射,積屍累累,血流成河。”但是,當陳嘉謨、劉玉春率領的督戰隊在賀勝橋督戰之時,卻遭遇到潰兵的反擊,最終導致吳佩孚的軍隊潰敗,自己也只能驅車倉皇逃竄。

由此可見,督戰隊並不是那麼好乾的,一個不好很容易成為潰兵的刀下之魂。好似稍稍扯的有點遠了。

輪換軍制

正所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對於數量眾多的士兵來說,想法當然各不相同。有的為了立功,想要成為戰鬥中的第一排士兵;有的只想活命,並不想成了第一排士兵,最好永遠待在後方;有的想建功立業,又不願意成為第一排的“炮灰”等等。

為保證治軍的公平性和軍心的穩定,一屯或一營中第一排士兵的排列自然不能隨心所欲,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輪換制定。如:此戰的第一排,下一戰輪為最後一排,原第二排成為第一排,進行循環。

降軍命運

古代降軍的命運,多被安排在第一排充當“炮灰”,在督戰隊的威逼下,用以消耗敵方的銳氣和力量,是草原民族慣用的一種手段。

但是,為了激勵這些降卒的死戰之心,對於能夠活下來的士兵,賞賜加倍,軍功加倍等。結果,並無幾人能夠享受,幾乎全部戰死。同時,也是為了削弱投降方實力的一種手段。

抽籤決定

每場戰爭,既有常規的攻防戰,也有靈活的機動戰,還有突發性的奇襲戰等,第一排士兵除了循環的輪換制度、主動擔當等形式外,在難以決定的時候,有時也會採用民間抽籤或抓鬮的方式,選出第一排士兵。

軍功機會

多數時候,高風險與高回報是成正比的,當然戰爭也不例外。作為第一排士兵,更有機會斬殺敵人,更有機會成為攻城戰中的先登者。戰績突出者,擢升重賞自會隨之而來,還是吸引軍中將領關注自己的一次重要機會。如:三國時期小卒出身的丁奉,就是靠奮勇殺敵,最終成長了東吳中後期的一員大將;太平天國名將陳玉成,則是從童子軍一路走來,可沒少充當第一排的“炮灰”。

如果放在和平時期,再英勇的小卒怕也難有出頭之日。

福利厚重

秦、漢朝時期,就有“殺敵一人,賞地一畝;殺敵兩人,賞牛一頭……殺敵十人,升為小將……”而在那個時候,通常情況下,第一排士兵獲取這些獎賞的機會最大。

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的湘軍在對天京城發起總攻前,組織了一支1400人的突擊敢死隊,作為攻城的第一梯隊,並向他們承諾,先攻進城者,除了朝廷的賞銀外,還可以優先獲得城中的戰利品(包括女人)。但是,如若退縮不前者,立即斬首。

安全保障

有些時候,軍中將帥會把第一排士兵當成一場戰鬥的第一道防線,所以多以重盾硬甲進行裝備,箭、槍等戰場利器反而難以傷身。接著,軍隊發起衝鋒時,由於重裝著身,原來的第一排“先鋒”卻變為了後續部隊,安全係數更高。當然了,這類第一排士兵的選擇標準也非常高。如:身材壯實,作戰悍猛,力氣過人等。

抵罪消奴

有的第一排士兵則是由死囚或奴隸組成,反正都是將死之人或生不如死,如果在充當“炮灰”的過程中,能夠僥倖活下來,死囚之罪可免,奴隸的奴籍可消,同時還可建功。這些,對於他們的人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豈能不願意賭上一把。

1860年,清軍主將僧格林沁就曾將數千太平軍俘虜作為攻打太平軍的第一梯隊,規定殺死1名太平軍者,可赦免其加入太平軍的死罪,如果能多殺幾人,還可立功受賞。因此,清朝在平定太平軍叛亂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勞都是原太平軍的投降者所立。


祥子談歷史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個,夢見我被抓去當壯丁,然後被趕去攻城,剛好是站在前排,嚇得我趕緊擠到後排去,但硬是擠不過去,盾牌連成的牆一點縫隙沒有,壓根過不去,正當我被嚇得腿發抖時,驚醒了……

迴歸正題,當炮灰自然誰都不願意的,誰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場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沒有特別的原因,他們是不可能願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來構築掩體,如果是箭雨射過來,其實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壓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後的越容易被飛過來的箭所射傷。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鋒部隊,他們戰鬥力都是比較強悍的,因為打仗有時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氣勢來了,後面的軍隊也有勁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穩,後面也跟著嚇破膽了。

所以前排必須是精銳,他們對自己的戰鬥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所謂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榮譽的象徵,證明自己是軍中的精銳。

三、有這麼一句話“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居然被選為了第一排,就沒得法子了。怕也沒用,如果跑的話,就得被後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裡,還不如拼死多殺敵。

四、富貴險中求。古代很多時候都是斬首計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殺敵就越多,撈的好東西就越多,立的功勞越大。雖然風險係數很高,但只要活著回來,你就翻身。

不過前排肉搏時確實是炮灰,前排有時也會拿囚徒、死士樣的亡命之徒來站,許諾下他們免死,還給功勞,他們也會以死效力的。


夏目歷史君


當然怕,別說第一排,最後一排都怕,就說換了你,把你放最後一排,你都怕的要命。

但是打仗,排在哪一排,可不是隨隨便便的,是有技巧和各種考量的,畢竟打仗非同兒戲呀。

一、強制安排

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這句話不僅僅是現代發明的,在古代也是適用的。

打仗的時候,頂頭上司安排你在哪裡,你就得在哪裡,不服從命令,小命兒就沒啦。

打仗的時候如果被安排在第一行,不衝鋒反而畏畏縮縮,會直接被第二排的士兵殺掉。

有的天才兒童說,他們可真傻,如果是我的話,我就躺在地上裝死。

你要這麼想,那隻能說明你自作聰明,那是戰場,不是你家炕上,敢躺在地上,分分鐘給你踩成肉泥。

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為了刺激大家的神經,將軍一般都會發出一個響亮的口號,第一個登上城樓的或者第一個斬殺對方將領的,賞黃金千量,或者官升三級,要麼就是進城之後,容許自由搶劫三日這種激勵措施。

一般來說,能來參軍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想要建功立業,光耀門楣的,他們渴望見建立軍功,所以會直接選擇第一排衝鋒,增大自己建立軍功的機率。

顯然,第一個人,無論是做到什麼程度,都會直接引起將帥甚至皇帝的重視,這也是他們選擇第一排的直接原因。

三、陣亡率第一排並不高

有經驗的士兵是知道的,第一排的陣亡率反而沒有後門的高,為什麼呢?

首先,第一排士兵是由盾牌的,這可以大幅度抵消對方射來的弓箭,以及刀刃砍來的傷害,而後排的士兵是沒有盾牌的。

其次,第一排士兵可是作戰之後,後排的士兵衝過去了,所以這個時候第一排的反而成了後排的,甚至最後一排了,哈哈。

等到解決了對手,衝上去的後排士兵也抵消了大部分地方有生力量,這個時候第一排的士兵再次衝擊,前面的阻擋力量就以及很弱了。

總結

經過分析,第一排士兵不但死亡幾率小於後排,反而更加容易建立功業,是有經驗和有野心的士兵,最佳的選擇。


歷史小迷糊蟲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死亡率最高,為何他們還不要命的往前衝?

在觀看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時,不知大家是否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兩軍交戰時,第一排士兵死亡率最高,為何他們衝的卻最厲害?難道他們真的不怕死?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揭露一下其中的奧秘。

首先,軍法森嚴,不得不衝。古代軍隊中實行的是連坐制度,如果在衝鋒時,別人前進你後退。那即使你活下來了,也會被軍法處置。而且受處罰的還不是你一個人,是整個小團隊,比如一伍中的五個人,或一什中的十個人。所以,即使你不衝,隊伍中的人也會拖著你往前走。除此之外,一些統兵極嚴的將軍還在軍中設有刀斧手。有畏敵不前者,後隊斬前隊,士兵斬軍官。與其死在自己人手裡,還不如戰死戰場更光榮些。

其次,風險與機遇並存,他們願意衝。在前排雖然看起來死傷的概率比較大,但立功的機會也比較多。從商鞅實行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後,中國曆代王朝便開始沿用這一制度。只有殺的敵人多,那你才能立功、才能升官,才能光宗耀祖。而前排士兵的機會,無疑比後排士兵更多些。如漢初的開國將領周勃,就因為在攻打下邑的時候,他率先登上城牆,所以被劉邦封為“五大夫”。

除了官爵外,站前排還可以拿豐厚的賞銀。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掉腦袋的活,所以獎賞不豐厚些,是沒人願意幹的。將軍們為了鼓勵士卒衝鋒,前排士兵的餉銀通常是後排的五六倍。所謂“富貴險中求”,反正都是打仗,還不如拼一把。沒死的話,還能逍遙快活一陣子。

然後,裝備比後面的人要好,可以增加戰場存活率。在大多數的人印象中,前排的士兵都是必死無疑。但事實上,前排士兵的傷亡率不一定會比中間士兵的傷亡率高。因為軍隊也知道他們承擔的壓力最大,所以在同等情況下,軍隊中最好的裝備都先給第一排。如東漢末年,呂布手下有一支特種部隊,人稱陷陣營。陷陣營由大將高順指揮,“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故稱“陷陣營”。而高順的陷陣營就相當於呂布軍中的排頭兵,因為裝備好,所以攻無不克,傷亡率也比較低。

最後,第一排大多都是精銳,他們敢衝。大家都知道,士氣對於一場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第一排放一堆炮灰,還沒跟敵軍接觸便死一片,那對於士氣將會產生特別沉重的打擊。為了開個好頭,將軍們也會挑選一些比較優秀的士兵充當排頭兵。所以在古代戰爭中,只有足夠優秀,才有站在前面的資格。除此之外,如果士兵陣亡後,朝廷還有優待陣亡將士的家屬。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他們也願意衝鋒。


送歷史個救生圈


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死亡率最高的,士兵並不是不怕,而是不得不頂在最前方。

在冷兵器時代,很多時候,一開始的交鋒,很可能決定戰爭走向,所以在前排的一定是最英勇的士兵,他們的目的一是頂著攻擊,二是打開缺口,然後後續部隊沖垮敵人。

古時候士氣是很重要的事請,這就是士氣,如果在戰爭初始,一方一下子就幹掉對面前鋒,後面的士兵完全可能掉頭就跑,這也是歷史上有許多以弱勝強的例子,一可能是先期謀劃更深,二則是士氣被奪。

同樣,在承擔風險的時候,頂在前面的士兵也能獲的更多的獎賞和戰利品,尤其時能夠活到戰鬥結束後。


愛的王二德


古代王朝的變遷,必然伴隨著戰爭。除了內部爭奪統治權,還有對外敵的用兵。自從夏商朝以來,就出現很多的戰亂,而且很多戰爭的規模很大,就比如秦末大亂的時候,秦國就調集了70萬刑徒上戰場來鎮壓項羽等起義軍。又如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雙方共計投入超過80萬兵力。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打起仗來必定是有死亡的。三國時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根據《帝王世紀》,在漢桓帝期間全國將近七百萬戶,五千萬人口。但到了公元263年的時候,魏蜀吳最終只有不到800萬人口。人口急劇的減少,除了天災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是由於戰亂所帶來的,因此可以看出打起仗來是多麼要命的!

後來就出現很多人害怕參軍,為了避免徵兵,就專門請人砸斷一隻手或一條腿。即使參軍了的人,也會沒人想輕易的死掉,甚至會出現一些臨陣脫逃的情況。那麼每次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第一,被上級安排的,只有執行。古代士兵入軍營的時候,第一個要學會的就是服從命令,如果不服從,輕則杖打幾十大板,重則小命不保。若在開戰時第一排士兵退縮不前,直接會被殺。若是假裝戰死呢,結果將會更慘,會被後面衝鋒的戰友活活踩死。

第二,捷足先登。站在第一排有個很大的優勢,可以先獲取戰利品,同時也最容易成為登上城樓的人。因為自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軍功制,後來歷朝一直沿用。最先繳獲戰利品或登上城樓的,一般都有重賞,而且記的功勞比較大,是非常有利於日後升職的。

第三,第一排戰死率極低。很多人或有疑問,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怎麼會反而不容易死呢?其實我們要從古代打仗的方式說起,一般古代第一排的士兵是有盾牌的,後面的士兵則有弓箭手,兩翼一般佈置騎兵。因此即使敵軍遠程放箭,第一排的士兵直接拿盾牌擋住了。再者為了增加命中概率,敵軍肯定不會瞄準前排射箭,而是朝士兵最集中的地方射擊,這樣一來就不會放空箭了。

因此,綜合看來,古代第一排的士兵,不僅不會最容易戰死,反而還是最好的一個位置,而且還容易建功!


驚亦寒


實際上大家都被影視劇欺騙了,影視劇中為了增強觀眾的視覺衝擊力。攻城戰中頭排的士兵被亂箭射死,石頭砸死,野戰中頭排士兵被對方士兵亂刀砍死,或者被對方騎兵撞死。而事實上頭排士兵死亡率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誇張。
真正的戰爭並不是影視劇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戰場作戰之時,並不是將領一聲令下,大家一起往上衝,實際上是古代作戰非常講究陣型和列隊。
當雙方部隊相遇之時,如果實力相差無幾,雙方並不會迅速展開攻擊,而是選擇列陣,以精銳士兵排頭,然後雙方互相沖擊對方陣型。
如果雙方陷入僵局之中,實際上死亡率並不高,因為士兵的體力有限,所以雙方都會選擇輪換士兵上戰場作戰。士兵真正的危險是來自於戰敗的逃跑過程,這時就會變成單方面的屠殺了,無論是前排還是後排都難逃厄運。
垓下之戰時,韓信以60萬大軍圍困項羽以10萬軍隊,但是因為項羽佈陣得當,韓信一時無法戰勝項羽。這期間,雙方的陣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後,項羽軍心潰散,四散逃跑。這時才是損失慘重的時候。
頭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戰中,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勢力的部隊,作為第一梯隊的士兵,都是經過挑選的精兵。他們擁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將領也會對他們非常照顧,所有的優良裝備都會優先配給,保障了他們在戰場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戰鬥打下來,他們基本上沒有損失,反而是後續部隊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們更有機會立下大功,獲得晉升的機會。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就是靠著攻城戰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為了劉邦倚重的大將。唐初名將薛仁貴投軍之初僅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為第一梯隊的戰士經常出生入死,這也為後來晉升積累了大量軍功。
當然如果碰到堅固的城池,急於攻下,無法智取。只能選擇強攻,這時會選擇督戰隊在後督戰,但凡後退的人都會被督戰隊處死,登上城頭的士兵相對應的會獲得極為豐厚的賞賜。不過這屬於極端情況,發生的概率很低。

我本落魄小書童




這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到底是讓誰先死的問題。

總有人要在第一排,總有人會死在戰場。但,第一排的士兵死的概率會高於後面幾排。

那麼,明明知道第一排死的概率更高,為什麼還有人前赴後繼往前站,難道不怕死嗎?

1、不是不怕,怕了也沒用,往前可能會生,後退一定會死



對於死,誰不怕?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但是,軍人的天職是什麼?是服從。

有些時候,軍人是沒有權利選擇活著還是死去的,命令一下,哪怕前面是地雷陣,也得用自己的肉身往前衝去。如果膽敢私自後退,後面督戰人員就要殺人了,哪怕殺的是自己人。

這種軍隊文化和制度,導致第一排的士兵必須往上衝。

2、軍隊大多會塑造“奮勇爭先”的氛圍



人活著在世間,有時候需要他人的認可和尊重,軍隊裡最值得稱道和尊重的是什麼人?戰鬥英雄。

一個戰鬥英雄會激勵無數人奮勇向前,以其為榜樣。諾諾弱弱的人,在軍隊裡不會有好前程。

於是,軍隊裡的男子常常充滿血性,悍不畏死。

在軍隊各種文化和氛圍塑造下,敢死隊,衝鋒隊,人人搶著進,只是為了獲得那種認可和尊重。

話說過來,既然生死不有自己掌控,那還不如勇敢一點,瀟灑一點,沒死就成為了英雄,死了成為了英勇烈士。

3、對第一排人員的獎賞要更好



無須質疑,各個軍隊對第一排士兵提供的防護要更強,對第一排士兵的獎賞要更多。這讓那些要當炮灰的士兵,心理上多少是個安慰。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每個基層隊伍的負責人都會搶任務,都想當排頭兵,一旦成功,這些負責人軍功就上升了,職位也可能上升了。

一個優秀的軍官,會激起士兵的士氣,讓他們生死置之度外,讓他們勇敢作戰。當然,最後獲益最多的就是那些軍官,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另外,第一排人往前衝過去,表現優異時,會建立軍功,會被封官加爵,會獲得金銀鈔票的賞賜。表現不佳,一不小心掛了時,也是個值得敬重的英雄,其家人會被地方尊重、認可和照顧。

基於各種認可和獎賞的機制,第一排士兵們也就拼了,要麼給自己拼一個未來,要麼給家人拼來一些福利和照顧。



回過頭來再說,戰爭時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而是有這麼三個原因:一是不衝就會死,二是軍隊文化和氛圍讓士兵悍不畏死,三是有獎賞機制。


藍風破曉


在真實的歷史中,古代絕大多數正規的戰爭,前排士兵危險反而更小

正規軍之間的戰爭不是打群架。

我們的影視劇為了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經常將戰爭描述成街頭莽夫之間的打架,毫無章法,毫無紀律,毫無規格。

真正的打仗是需要排兵佈陣的,在攻城戰中,攻城的一方與守城的一方在城下決戰的時候,前後中軍都陣型嚴密,章法嚴謹。

試想一下,動輒幾萬甚至十萬人之上的大會戰,如果像打群架一樣亂衝鋒,還沒跑到對方陣型前面,自己人造成的踩踏早就讓自己不戰自潰了(這種情況詳見各類大型踩踏事件)。

所以,列陣很重要。

而作為前排的士兵,都是一些經驗成熟的老兵,防禦裝備和進攻武器都很精良,可以說在戰場上,他們是除了主將方陣之外,防禦性最好的的方陣。

看過電影《勇敢的心》和《特洛伊》就會知道,前排士兵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受到的傷害反而比在後面軍陣中的士兵更小。

為什麼?因為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只要進入雙方的弓弩手的射程,第一波傷害就來自對方的弓弩手,那些在前排士兵後面的士兵,往往防禦裝備比較差,所以他們才是炮灰。

還沒跟敵人短兵相接,就莫名其妙的領了盒飯,還有比這更冤得嗎。

當對方已經接近到能短兵相接的時候,前排士兵也不是受到傷害最高的,因為在冷兵器時代,在戰場上決定勝敗的並不是士兵的總數,而是在戰爭進行中雙方士兵的有效接觸面積。

那麼,那些在人數上佔優勢的一方就會想方設法增大自己的鋒線,不然打起仗來只有前排在衝鋒,剩下的人在後面聊天嗑瓜子,仗還能打贏嗎?

因此那些在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才會發生。

所以,在雙方短兵相接的時候,雙方的兵陣是像攤大餅一樣攤開的。

所以那些前排士兵甚至會被從側面和後面擁上來的士兵變成中軍,在一支裝備精良、紀律嚴明的龐大軍隊中,前排很多時候甚至只是起著穩定陣型,配合調整的作用的。

有這種現實條件,那些前排士兵在心理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自然不會望風而逃了。

除此之外,軍隊中嚴明的紀律不容許他們有任何的其他想法,因為他們只要存在膽怯畏戰的心理,後面的士兵就會將他們斬首,逃跑反而死的更快。

何不奮勇向前,取得軍功還能進官加爵。

而且,那些前排衝鋒的士兵,賞賜很高,第一個登上城樓的人,會被直接提拔為校尉,賞金更是不用多說。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要知道在古代,那些士兵幾乎全部出身貧寒,在家裡連飯都吃不飽,在軍中拼死一搏可能就能改變自己乃至家族的命運。

他們根本沒有逃跑的理由,因為在亂世,到處都是死亡,一個普通人還能逃到哪裡去呢?

我們被影視劇影響的太深了,認為在戰場上人人都是貪生怕死的。

其實並不是,當你身處在一個紀律嚴明,士氣威壯的隊伍中時,戰爭開始後,根本沒有那麼多其他的想法,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活下去。

那些逃跑的人,早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經逃跑了,上了戰場,根本沒有那麼多精力想著逃跑,能記得自己武器拿在哪隻手裡就不錯了。

那些士兵臨陣敗逃,前排倒戈的軍隊,要麼是不得人心的將亡政權,要麼就是流寇和倉促之間拉攏起來的臨時隊伍,不然前排士兵害怕當炮灰送死的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客觀主觀都不允許。


妖風小社


在影視劇的畫面描寫中,第一排的士兵都是最慘的一批士兵,各種慘象比如被亂箭射死,被石頭砸死,在野戰中頭排士兵被對方士兵亂刀砍死,或者被對方騎兵撞死,看起來就像是一群“炮灰”

而在實際中,第一排的士兵都是“爭著”去當的,實際上的傷亡率甚至比起“後排”的士兵們還要小上許多。

古代戰爭講究“一鼓作氣”

在古代戰爭中,往往是隻需要一個契機,在雙方戰場上“僵持不下”的時候,更多的都是以“攻心”為上,比如說“四面楚歌”

但即使這樣,雙方對於“首戰”也是極為重視的,在首戰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第一排士兵也是嚴格挑選,很多時候都是軍中待遇最好的那一群士兵,或者是“將主”的私兵。

危險越大,責任越大,待遇越好

危險越大,責任越大,待遇越好這句話不管是放在哪裡都是沒錯的話,在古代戰爭中,第一排士兵因為涉及到與敵方進行正面“接觸”如果這第一道“兵線”崩了的話,後續的士兵也都會望風而逃。

所以在古代的戰爭中無論如何都會給第一道“兵線”最好的防具,最好的兵器,最好的食物,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物質刺激”。

在古代的作戰環境中,第一排的士兵雖然危險相較於後方大一些,但也在其他方面有了補償,並且將主對於第一排士兵也都十分的重視,各種的提拔也都是從中挑選,所以在古代軍隊中,“爭著”當第一排士兵也都成為了常態。

真正的炮灰

戰爭是絕對冷酷的,絕對不會心慈手軟,在戰爭中,真正的炮灰其實並不是“精銳”的第一排士兵,而是各種各樣的“輔兵”!

這些輔兵要在大軍修整的時候承擔修路搭橋,搭建軍營,構築防線等等事情,並很有可能在大軍潰敗的時候,因為輔兵的身份而遭到“屠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