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号没过原创,以后这个号很难通过原创,是不是要重新用小号申请原创?

大师成长社


一,更新频率太低了,很多自媒体更新内容频率太低,所以需要多更新。

二,更新的内容原创度太低,建议还是以原创为主,多自己写有价值内容。

三,更新的领域不垂直,任何平台都喜欢自媒体专注某个领域,所以我们写内容也要专注某个细分领域。

申请原创时都有不通过的原因,根据提示的原因调整账号以后的运营,过一段时间再次申请原创就可以了。


守护袁昆


1.头条号没通过原创,那是再正常不过了的!头条号上面有那么多的创作者,真正能拥有原创权益的,其实是少之又少,都是极少一部分非常优秀的创作者!

2.而且拥有原创权益的创作者,他们也不都是一次申请就能通过了的。很多很优秀的创作者,他们也是申请了多次才通过原创权益的。

3.新创作者第一次申请原创权益没通过,那是再正常不过了的。而是即使通过努力再申请第二次、第三次,也都是很正常的。头条原创权益,是除了百家号原创权益外,所有自媒体平台中第二难申请通过!毕竟头条号是所有自媒体平台中,流量最大的平台。

4.不过头条号原创申请再难申请,也不是就完全申请下来。只要坚持和方法得当,头条号原创权益还是可以不难的申请下来的。



1.笔者进入自媒体行业始于2018年,专注于历史领域文章写作,也写了很多阅读量上万、几万、上十万的爆文。笔者对自己所写的文章也很满意,读者的评论也都很认可。

2.笔者连续两次申请图文原创权益,结果两次都没有通过。第一次没通过的原因,是图文汇编。笔者通过努力提高文章质量、加大文章中笔者个人观点见解的成分。结果第二次申请,又没通过,还是说是图文汇编。笔者很郁闷,历史是可以原创的吗,于是就停了四五个月没写。

3.直到上个月笔者因为经济实在困难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才不得不又开始重新写起文章来。上个月大概认真写了好几篇文章,和十几个问答。这个月开了一个专栏,也认真写了10节专栏。

4.就在笔者这个月才写完第6节专栏的时候,头条系统自动给我开了原创权益,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这次笔者完全没有自己去申请,而是系统认为笔者长期输出优质内容,所以给予开通原创权益的。

5.而且在笔者写到第9节专栏的时候,头条系统又给我开通了悟空问答收益。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专注于一个账号的运作,完全没必要再开一个小号来运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集中精力去努力一个地方,你努力在那里成功就在那里。笔者就只有一个头条账号,但是写的文章同时发在百家号、大鱼号,现在百家号、大鱼号也刚刚申请到原创权益不久。这就是专心专注的奇效。

2.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而且要坚持原创,原创第一。文章一定要坚持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的话一定要经过二次加工再用(主要是剪切)。而且坚持领域垂直,只写本领域内的文章。

3.坚持持续更新,不用每天都更新,但最好一个月更新两三篇。不要长时间断写。

4.笔者发现,现在头条号原创权益的获得没像2018年之前那么难了。2018年头条号的原创权益要获得,大多数是要靠创作者多次申请。而今年很多自媒体的原创权益获得,都是因为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而被头条系统直接开通的。

5.所以提问者完全没必要放弃老号,而去申请小号重新再来,因为老号已经有成为原创的很大基础了。只要专心专注于老号,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坚持原创。估计不出两个月,头条系统就会自动给你开通原创权益了。


神渡说广西广东


我没有真人出境,全程电脑端静音截屏,手机录音(电脑录音发现杂音过大),再把截好的视频和录好的声音编辑好发出;一天就通过了原创认证。

过程

19号上传第一个视频,20号上传第2.3个视频,然后申请原创认证;

在申请后还出现个小插曲,有视频因为字体输入时出现方正字体图标,系统给我发来侵权预警(感谢系统,我修改了,不然被有心人发现,可能后面真可能出现问题)。

申请过后就是等待,等待中我查询了一些别人的经验,

1.有人说需要真人出境,

2.开头要说我是某某某等等。

我回忆了下我的视频:“我艹,里面好像都没有,看样子过原创有点悬了”。

头条眷顾,20号下午6点,系统发了邮件——您好!我们已为您开通「视频原创标签」功能。

总结,只要做的是真原创,系统还是会给你过的,一人申请账号有限,你可以多上传几个原创视频后再次申请试试。


丹雄


相信有这些苦恼的朋友不在少数:

在头条写文章,花几天时间、绞尽脑汁写了篇文章,发出去却几乎没有推荐量和阅读量;

连续更新了多篇文章,却迟迟过不了原创,一边写文一边焦虑:自己到底要不要写下去,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这些,也同样是默默几天前的疑惑和困境。

然后我做了个尝试:

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期间高频率更文10篇,

与此同时,也恢复了悟空问答的收益(之前停更没有收益)。

虽然和头条大v们相比,相距甚远,

但写作新手的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心得。

这里记录分享下给大家,希望给写文章、做问答有疑惑的朋友,一点小小的启发。

确定领域,找准目标

在这集中写文的一个月里,我看了不少头条文章,发现许多朋友过不了原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所写的文章,领域不够垂直。

其实这也好理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想要关注一位分享职场干货的老王,而老王今天分享职场干货,明天说起了股票,后天又开始种花养草,我们也会觉得老王太乱太糟,不值得关注。

同理,今日头条的原创审核,对于创作者的垂直度是非常看重的。保持一个垂直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是头条原创审核的重要指标。

所以,确定自己头条号的垂直领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的垂直领域呢?

首先,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擅长什么?我对哪个领域有兴趣?我的哪些经历,可以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找到以上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自己的方向。之后,就需要我们瞄准这个领域方向,持续努力地深耕了。

默默就拿自己举个例子。我是从自己的兴趣(文化艺术)作为出发点,寻找并且持续阅读、大量这个领域的相关书籍、视频纪录片等资料,不断做读书笔记、思考、并写出文章。

在这一个月内,过原创的10篇文章,全都是我看文化艺术类领域,书籍的书评、或根据书衍生出来的思考感悟。从刚开始写第一篇文章的磕磕绊绊,到后来渐渐找到感觉,能较快地挖掘书中亮点。

当把目标确定,找准了自己的垂直领域,把所有精集中起来,你就有了更多可以持续挖掘的写作素材。

大量阅读,量变达到质变
做好读书笔记,持续深化思考

当然了,有了目标还不够,重要的是向着这个目标,做针对性的、不间断地努力。

  • 大量的阅读,从量变达到质变

在确定了自己的垂直领域后,我就从这个领域出发,由浅入深,大量地阅读,来拓展自己知识面。

我最开始入门读的书是吴冠中的《冠中文丛》(共7册),吴冠中先生的著作是非常珍贵的艺术文化之凝炼。当然了,刚开始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吴冠中先生的深刻思想,我就以此为契机,渐渐展开自己的阅读范围。

我逐渐拜读吴冠中先生的大部分著作,从《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画里阴晴》、《我读石涛画语录》等书,一步步地深入。

从简单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和《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等入门普及类书籍,

到潘天寿先生的《关于构图问题》,李霖灿先生的《中国美术史讲座》,还有外国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专家高居翰先生的《画家生涯》、《江岸送别》等,逐渐深入,逐步认知。

在此同时,我也大量的找艺术文化领域的纪录片、专题片观看,国家频道的纪录片《大敦煌》、《百年巨匠》等,英国BBC的专题片《文艺复兴全释放》《文明》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观摩、学习材料。

接触的越多,我的思考也越多。往往从一个小的思考点出发,慢慢串联起、自己读过大片文化艺术历史,量变的积累达到了质变,逐步有了更多的体悟,和思想的延伸。

  • 做好读书笔记,持续深化思考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大师钱钟书的记忆力特别强,看书能做到过目不忘。

但是钱钟书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杨绛先生回忆道:钱锺书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连大师都不断地做笔记,并且持之以恒,我们普通写作者,更应该向大师学习了。

在这30天内,写10篇长文,平均两三天一篇,读书笔记在其中就起了重要作用。

在读一本书时,我总是先理清这本书的框架,抓住这本书的主要重点。接着思考,这本书有哪些点是最打动我的,然后根据这个打动我的点,再结合书上内容,做读书笔记。往往一本书,我会写上10多条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应只是单纯的摘抄记录,更是我们读书时思想的记录,写作时宝贵的素材来源。

整理思考,搭建框架
合成卡片,持续输出

当然了,在大量输入的同时,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是非常重要的。

  • 整理思考,搭建框架

在写文章时,我除了浏览书评选书,翻看书籍目录、了解书籍结构之外,还会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将所看书籍有关的信息记录下来。这么做的时间久了,看过的这一领域书籍,渐渐的在脑海中织成一张知识网络,连成一个体系。

比如说,我在看关于“中国美术史”这个主题几本书时,先从普及类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著)读起,对中国美术史有个基本的概念,先出一条大致的时间轴线;

接着,再寻找几本书,来填充这条时间线是的各个部分。深入型的《中国美术史讲座》(李霖灿著)这本书,把漫长的中国美术史,截取三个重要的时间点,重点分析这三个时期中国绘画的特点。

之后,《画家生涯》、《江岸送别》(高居翰著)这两本书又把视线聚焦放大,着重探讨明清时期的绘画,深入解析这时期绘画,以及影响绘画的社会因素。

把这些书籍串联形成体系,可以对中国美术史这方面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写作时,也就有了更多维度的角度和打开方式。

  • 合成卡片,持续输出

说起写作大师,纳博科夫绝对是其中的翘楚。他有一部作品叫《洛丽塔》,问世后虽被欧美出版界到处围剿,但依然无法挡住它风靡世界的魅力,纳博科夫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纳博科夫在接受采访,谈及自己的写作方法时说道,自己总是利用索引卡片来进行创作,写作时总是把许多毫无关联的卡片,打碎整合,连接写成书。

而我把“卡片”,用到了写悟空问答上。

我开通悟空问答收益,主要靠的就是,把看书时记的读书笔记,凝炼为知识卡片,经过整合思考,做出高质量的回答。

往往一个问答规定500字为宜,为了表述得清楚全面,我回答时总是会写上近1000字、甚至更多,卡片在其中就起到了大作用。

比如说,我在看了《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之后,除了写出文章:《创意、灵感哪里找?灵感宝库送给你:中国美术千百年的凝练》,

1.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有哪些不同?

2.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3.有人说宋朝是书画的顶峰时期,你认同吗?

还将10条读书笔记,发布到微头条,作为记录和分享。

现在,更新头条文章和写悟空问答,渐渐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构思文章和问答时,我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组织语言的结构能力,更加清晰整体化,有了不小提升,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通过立定目标,找到自己的垂直领域,

大量地阅读积累,从量变达到质变,

制作读书笔记,深入内化;再反复整理思考,搭建框架,做到持续的输出。

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前进。

虽然和头条大咖们相比,新手的我还很稚嫩,

但这却是我们普通人前行,可以触摸到的踏实道路。

额外收获

另外,我在写文章的同时,还收获不小的惊喜。

在写文和作问答这段时间里,有时收到一些朋友留言,他们会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和朋友一问一答的互动间,思想和观点时有碰撞,也往往能启发我写文的思路。

比如说,今天的这篇文章,是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我整理思考后,延伸出来的。

我是默默,爱艺术,持续分享有趣有料的精彩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