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觅食记

对徽州菜一直情有独钟,这源于两个原因,一是老吃客祖籍是安徽人,二是上海菜的源头是徽菜。但更重要的是出于敝帚自珍,因为在那些所谓时尚的、上档次的老上海人眼里,徽菜不入流。

写过多回徽菜,但都是停留在上海这块土地上的,对它的本源并不十分了解。上个星期双休日,单位车友会约好去徽州撒欢,正和吾意。因为阿拉知道,那帮车虫无非就是开着车踏踏青,尝些地道的徽家菜而已。

同行者中有一位女领导,对徽州菜同样情有独钟。一打听原来她的丈夫就是从那徽州出来的,虽然她只是徽州人的媳妇,但经常回徽州探亲,自然更有话说了。于是品尝徽菜的地点就选择在其夫家边——黄山屯溪区新安江边上的一个名叫新安人家的小饭馆。

徽州觅食记

毛豆腐

在她去婆家送礼的间隙,我和单位的番茄蛋汤很自以为是地点起菜来。我抢先点的是徽州三绝——臭桂鱼、毛豆腐、咸肉,蛋汤点的是双石汤、小河鱼、土鸡汤等。等到头儿回到饭店,菜早就上席了。

先上土鸡汤,估计都是事先炖好的,同时也说明这道菜很受欢迎。汤鲜鲜的,鸡肉同样鲜鲜的,我们这帮吃客,争先恐后,把一大锅鸡汤全部吸干,蛋汤兄弟更善战,吆喝着服务员把剩下的几个鸡块盛到小碗,再倒上酱油,一块也不能放过。叫了两回,服务员也忙不过来,后来有其它菜接踵而来,蛋汤也就放弃了酱油鸡。

徽州觅食记

臭桂鱼

最受欢迎的是竹笋咸肉。竹笋很原生态,比上海滩上的手剥笋还夸张,连那尖尖的竹壳还保留着,比巴掌还长。咸肉也是大大的,五六公分见方,厚厚的。徽州人家家都有自己腌制咸肉的习惯,据说名扬天下的金华火腿就是从腌咸肉演变而来的,而且就是一代徽商胡雪岩力荐天下的。竹笋很嫩不消说,因为当地盛产竹子,咸肉鲜香却让我们这帮馋唠胚没了腔调,同桌那位号称平时从来不碰肥肉的另一位头儿夫人,一口气吃了两大块。还剩下几块,几个大胃王相继要了一碗米饭,咸肉过过,全部扫空。

臭桂鱼没有原先那样猛烈,太新鲜了,按理说臭桂鱼是当年徽商为了不让桂鱼变质的应急措施,那桂鱼应该是干干的,鱼肉紧紧的,而新安人家的桂鱼显然改变了初衷,只是在那新鲜的鱼身上放了一些异味的佐料。

徽州觅食记

竹笋咸肉

徽州的双石——石鸡、石耳很有名,但是店家炖了汤,汤是鲜了,石鸡却没了味。

就在大家一片叫好声中,我们那徽州媳妇,意犹未尽,说还没有吃遍这里的招牌菜,比如点的那道红烧肉应该是笋干烤肉,当地的笋干很嫩,与红烧肉烧在一起,味道特香,她在家里经常吃,意思是如果让她来点菜,满意度会更高。

老吃客心里有些阴暗,就像上海人说的,“逃忒的蟋蟀只只大”,早些时候你上婆家了,也没有留下菜单……

车友会一帮吃客已经很心满意足了,好的就是那一口,总算没有白开了五六小时的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