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膜脂攪亂酶TMEM16F參與細胞膜修復


真核細胞的細胞膜是由非對稱分佈的磷脂、膽固醇、鞘磷脂等脂類分子構成的雙層脂膜。穩態情況下,細胞膜脂非對稱的分佈在細胞膜的內外層。例如,磷脂酰絲氨酸(PS)是細胞膜上最重要的帶負電荷的磷脂分子,在穩態情況下主要分佈在細胞膜內側(~95%)。然而,在很多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細胞膜的非對稱性會被打破,這個效應被稱作細胞膜脂攪動(lipid scrambling)。Lipid scrambling由細胞膜脂攪亂酶(scramblase)介導。TMEM16F(ANO6)是一種Ca2+依賴的細胞膜脂攪亂酶,在Ca2+的活化下能夠介導細胞膜內磷酸絲氨酸的外翻,改變細胞膜的非對稱性。TMEM16F在進化中高度保守,從Nectria hematococca 到人,都含有相似的攪亂酶結構域。同時它還兼具離子通道的功能。人體缺失TMEM16F會出現凝血障礙症(Scott 綜合症);而小鼠缺失TMEM16F不僅凝血功能減弱,還會影響骨骼鈣化,甚至存在胚胎致死等多種嚴重的發育缺陷。


然而,活細胞的細胞膜非對稱性為什麼需要改變?在非細胞凋亡的情況下,細胞膜脂非對稱分佈的改變,如PS外翻究竟對細胞意味著什麼?這些細胞生物學基本問題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2020年1月28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寧課題組在Cell Report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ritical role of lipid scramblase TMEM16F in repair of plasma membrane after pore formation 的研究論文,發現TMEM16F的全新功能-介導細胞膜修復來抵抗細胞膜損傷導致的細胞死亡。該研究提示PS外翻可能只是細胞膜受到損傷後的一個“原始”反應,TMEM16F活化後改變細胞膜脂非對稱分佈,影響細胞膜脂流動性,從而讓細胞能夠順利進行細胞膜修復。該研究也為細胞膜作為“固有免疫”細胞器,保護細胞免受損傷,提供了有力證據。


Cell Reports | 細胞膜脂攪亂酶TMEM16F參與細胞膜修復


考慮到免疫細胞往往與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直接接觸,而細菌毒素、病毒感染往往直接對細胞膜造成損傷,該研究以免疫細胞為出發點,在體外利用細菌穿孔毒素Listeriolysin O (LLO)、Streptolysin O (SLO)、補體(complement)、去汙劑(saponin)等損傷細胞模,發現穿孔劑可誘導細胞膜PS外翻,並通過Ca2+內流起始細胞膜修復。缺失TMEM16F的細胞,在穿孔試劑處理下無法外翻PS,無法進行細胞膜修復,直接死亡。利用顯微成像進一步發現TMEM16F通過調控質膜出泡和胞外囊泡釋放來修復細胞膜,減少孔洞形成,進而抵抗穿孔劑誘導的細胞死亡。在體內利用李斯特菌感染野生型和TMEM16F敲除的小鼠,發現敲除小鼠更易受到感染,肝臟損傷更為嚴重。機制研究發現TMEM16F敲除小鼠的中性粒細胞(對早期李斯特菌感染起重要殺傷作用)對LLO的損傷更為敏感。


總的來說,該研究發現了TMEM16F參與細胞膜修復的全新功能:當穿孔素蛋白LLO與細胞膜表面分子結合後插入細胞膜內,形成直徑為20nm的孔洞;此時細胞外大量的Ca2+內流,跨膜蛋白TMEM16F被活化,使得原本分佈在胞內的磷酸絲氨酸外翻到胞外;受損的細胞膜形成微粒體從膜上脫落,細胞膜修復完成。而當TMEM16F缺失時,細胞膜的修復功能減弱致使大量細胞內容物的流出,細胞壞死

(下圖)


Cell Reports | 細胞膜脂攪亂酶TMEM16F參與細胞膜修復

TMEM16F介導細胞膜的修復來抵抗穿孔劑LLO誘導的細胞死亡模式圖

一直以來關於TMEM16F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該分子的結構,注重於解釋為何此分子能夠翻轉PS。眾所周知凋亡的細胞通過PS的外翻作為“eat me”信號,進而被巨噬細胞識別、吞噬和清除,維持內環境的平衡穩定。然而,這種Caspase 活化的PS外翻則不依賴於TMEM16F,是通過另一個細胞膜脂攪亂酶XKR8來實現。該研究提示TMEM16F介導的PS外翻可能作為“repair me”信號,參與細胞膜損傷修復,但具體的調控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9.12.066


製版人: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