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為何唐僧總是真假不分,智商近乎零?

醉墨客


唐僧為何屢教不改,仍舊被紅孩兒變的小孩所騙

看過西遊記的朋友心中一定有個疑惑,為什麼唐僧屢次被妖怪變的凡人所騙,可就是屢教不改?

今天咱試著分析一下其中的緣由。

01

具體經過

首先有一點是肯定的。

作者絕不是簡單的要把唐僧寫成個弱智。

其中一定有深層的原因。

咱們就拿紅孩兒這一回舉個例子。

看看具體的情節到底是怎樣的?唐僧是怎樣一步一步上當受騙的。

首先每到一處高山,唐僧肯定就開始提心吊膽,悟空啊,此山如此嚇人,怕是有妖怪,須小心啊。

剛到紅孩兒的號山的時候,唐僧依舊如此

“你看前面又有大山峻嶺,須要仔細提防,恐一時又有邪物來侵我也。”

然後紅孩兒出場了。

他乘坐一朵紅雲來打探情形。

悟空眼尖,認出那是妖怪。

立刻把唐僧從馬上推下來。並和八戒沙僧三人一同圍住師父。

紅孩兒見此,知道強取不行,於是即散紅雲,變作一個吊在樹上的七歲小孩,大喊救命。

半天不見妖怪來,唐僧責問悟空,哪妖怪呢?

悟空說,想是個過路的妖怪,無意傷人。

八戒聽了哈哈大笑,不以為然,“妖怪還分過路的,長住的。”

三藏聞言,也似信不信的。但還是聽了悟空的話,上馬繼續行進。

說實話,悟空這個解釋確實差強人意。

聽到有人喊救命。唐僧問悟空:“這半山中,是那裡什麼人叫。”

誰知悟空的回答更逗。他裝聾作傻道:“師父只管走路,莫纏什麼‘人轎’、‘騾轎’、‘明轎’、‘睡轎’。這所在,就有轎,也沒個人抬你。”

唐僧道:“不是扛抬之轎,乃是叫喚之叫。”

行者笑道:“我曉得,莫管閒事,且走路。”

悟空毫無道理的硬生生搪塞過去了。唐僧也沒再說什麼,又聽了悟空的話,策馬又進。

又聽到救命,唐僧不放心的再次央求悟空,我聽這叫聲不像是妖怪,咱們去看看吧。

你都想不到悟空這次又是怎麼說的。

他說,師父你不知道,我聽說過一種蟒蛇精,修得年遠日深,善能知人小名兒。他若在山凹中叫人一聲,人不答應還可;若答應一聲,他就把人元神綽去,當夜跟來,斷然傷人性命。

講起鬼故事來了。

唐僧這次又聽了他的話,又加鞭催馬而去。

悟空想老這樣不行,我得想個辦法。

於是他用了個移山縮地之法。瞬間把師徒幾人移的離紅孩兒遠遠的。

紅孩兒叫了半天也不見唐僧來救。打算換個離師徒近的地方。

於是又變回紅雲,上空打探。

悟空看到紅雲,又把唐僧從馬上推下來。慌得八戒沙僧又把唐僧圍住。

紅孩兒按下雲頭,又變成小孩吊在樹上,只是這次吸取教訓,離唐僧近的很了。

又半天不見妖怪來,唐僧又責問,哪妖怪呢?

悟空說,這肯定是個過路的妖精,不敢惹我們。

唐僧終於大怒,猴子,你玩我呢!往常有妖怪的時候,你偏說沒什麼大礙,今天本來沒妖怪,卻三番五次的恐嚇我。不管輕重,兩次把我從馬上推下來。摔壞了咋整?

你都想不到悟空是怎麼回的。

“師父莫怪。若是跌傷了你的手足,卻還好醫治;若是被妖精撈了去,卻何處跟尋?”

說的道理倒是對,但教人聽著怎麼也不舒服。

唐僧於是更加生氣,就要念緊箍咒。幸好被沙僧勸下。

由此可見,悟空在人情世故這方面有時候是真不如沙和尚。

唐僧還沒坐穩,又聽到有人喊救命。這次抬頭一看,終於看到紅孩兒變的小孩。

這回輪到唐僧發飆了。

你這潑猴,全無一點善心,只知道撒潑行兇。我說叫喚的是個人聲,你偏說是妖怪,你看那樹上吊的不是個人嗎?

悟空蔫了。一來師父看見了小孩,做不得手腳了,二來又怕師父念緊箍咒,只得低頭不語。

至此唐僧算是進套了。

紅孩兒隨便撒了個謊,唐僧便心疼的不行。吩咐悟空揹著。

紅孩兒順理成章的弄風攝走了唐僧。

02

唐僧為何屢教不改

我們看唐僧是如何一步步被捉走的。

其實唐僧也不傻,他也時時刻刻提防著妖怪呢。畢竟以前吃過那麼次虧。

但悟空三番五次的說有妖怪,可老是虛驚一場。擱誰心裡都會打鼓。

我們都聽過那個狼來了的故事。

一回說狼來了,上來一看沒有;二回說狼來了,上來一看又沒有。第三次狼真的來了,誰還會相信你。

當然悟空的驚嚇也不是故意的,他也是沒有辦法。總不能眼看師父被捉走吧。

紅孩兒的兩次紅雲也不是有意為之。

所以兩次被推下馬只能說是唐僧點背,倒也怨不得悟空。

但拿鬼故事嚇人,說唐僧摔壞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還有之前過平頂山,悟空本來已經知道有妖怪,可偏偏說沒有。還故意讓八戒去巡山。

以上三點就是悟空的不是了。它直接激怒了唐僧。

再加上之前悟空對唐僧的不敬。

你說什麼不敬。

咱簡單舉個小例子。

剛剛收服沙僧不久,一天,唐僧說,悟空,天晚了,咱們要在哪裡安歇。

誰知悟空來了句,師父說話差了,出家人本來就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你怎麼還問哪裡安歇?

然後八戒說了,哥呀,這擔子我也挑了一路了,咱們還是吃點齋飯吧。

悟空怎麼說呢,呆子(一叫就是呆子),你又在抱怨,你以為還在高老莊呢。既然秉持沙門,就該吃苦耐勞才行。

八戒又說,不吃齋飯也行,那能不能讓馬替我挑會擔子呢?

悟空說,你以為這馬是凡馬嗎?他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怎麼能替你挑擔?

八戒說,即是龍馬,怎麼走這麼慢?

悟空於是舉起鐵棒,龍馬被嚇得撒腿就跑。

跑了好遠方才停住,嚇得唐僧罵道,你這潑猴,不知道我在馬上坐著呢?

這只是西行路上一個小插曲。

但我們可以看出悟空的不可一世,目中無人躍然紙上,整個團隊就他正確。

所以難怪唐僧會不信任他,也不太喜歡他。

當然,取經團隊內部不和肯定不光是悟空的責任,應該說大家都有責任。比如八戒就曾想取代大師兄的位置,也做出了行動。咱們這只是拿悟空的傲慢舉個例子。

所謂蒼蠅無縫的蛋。

妖怪善於變化,凡人固然難辨。

但取經團隊內部的矛盾,尤其是唐僧對悟空的不信任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況且還有一點,唐僧本來就是慈悲為懷的高僧。

我想在不確定被吊的小孩是不是妖怪的時候,他寧可錯救了妖怪,也不會撇下一個真正的有難之人。

說到底,悟空之所以從五行山下脫難,也是得益於唐僧的慈悲啊。

唐僧那時候可不知道悟空所說的受觀音點化,保護唐僧西行的話是不是真的。

在唐僧眼裡,山下的猴子跟眼前的小孩一樣,都是需要幫助之人,而自己又是普度眾生的出家人。

總結一下。

唐僧之所以屢次被妖怪所騙,不是他弱智。

而是因為他本來就慈悲為懷,再加上取經團隊內部的不和諧,再加上運氣有時候也不好,才會造成這樣的情況。

喜歡本文可搜索關注微信公號“說明白了嗎”,有更多精彩哦

水平有限,如有誤,歡迎指正


說明白了嗎


說唐僧真假不分,智商近乎零,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

看一個人智商高低,我們不能僅從他做事的過程來判斷,還要看最終的結果。

唐僧前世的身份是非常高的,他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

《西遊記》第100回:如來曰:“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

如來佛祖的意思是說,唐僧本是他的二弟子,叫金蟬子,因為這個金蟬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如來很生氣,就把他貶到了東土大唐,不過唐僧現在好好學習了,並且還取回了真經,所以直接就封他為旃檀功德佛。

所以呢,所謂的西天取經,也就是對唐僧不好好聽課的一種懲戒,同時也是一種履歷,就像前些年大學生出國留學一樣,鍍一層金之後回國就能找一份好工作。

唐僧對此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所謂的西天取經不過是大家合演的一場戲,既然是演戲又何必太認真,而他所經歷的八十一難也是為了以後升職的時候給如來看的資歷。

唐僧心中更清楚,那些所謂的妖魔鬼怪,大多數都是仙佛的家臣、仙寵、座騎之類的,是萬萬不可打死的,否則他們的主人在如來身邊說說自己的壞話,還怎麼修成正果,升職加薪呢?

所以唐僧的智商不僅不是近乎零,而是非常高的才對。


播種火焰的青牛


唐僧是在唐朝貞觀元年即627年,開始去印度取經,17年後回到長安。達摩師祖是在南朝粱526年來到了中國,傳到慧能是六祖,唐僧取經回來的時候,慧能才5歲,達摩所創禪宗與唐僧並無緣份,可見唐僧是金禪子轉世,那必然是另有任務來的,他去取經前學的都是佛門小乘法,即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小乘法的最高境界只能達到四果阿羅漢。

唐僧雖然學的是小乘法,由於他慧根深厚,修佛修的已經到了很高的程度,到了高層次以後,要求沒有分別心,不要分別世間的好壞,善惡美醜,高矮胖瘦,看世間的眾生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對世間的一切,都不要去分別。不分別就能心不外流,到了這種深度已經不是小乘法所能容納的了,機緣已成熟,觀音菩薩才按排他去西天取經。

《西遊記》中唐僧的表現,正符合無分別心的狀態,真假不分,象個傻子似的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幹,可是他對佛法確念念不忘,八十一難把他最後一點的塵緣給去掉了,才被如來封了佛。





寂語堂齋


妖怪之所以成為妖怪,而不是壞人,就是因為他們具有比壞人更強的迷惑性,普通人不容易分辨。不僅是唐僧真假不分,就連豬八戒、沙和尚這兩個有修行、但本事不像孫悟空那麼大的,也常常分不清人與妖。

說唐僧智商近乎零,是誇張了。事實上唐僧只是不相信孫悟空,而且主要是在三打白骨精及以前。在此之後,師徒是有一定的信任的。

這也怪不得唐僧,孫悟空自從跟隨了唐僧之後,一直到三打白骨精之前,其實並沒有太好的表現:收白龍馬是觀音菩薩出面,收黑熊怪是觀音菩薩出面,收豬八戒是觀音事先安排、豬八戒主動歸順,收黃風怪是靈吉菩薩出面,收沙僧是觀音安排、木叉出面。

在這過程中,孫悟空幹了什麼?打死六個毛賊,要求脫離唐僧,偷吃人參果連累唐僧。甚至在解決人參果事端之後,“那鎮元子與行者結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決不肯放”,只有唐僧“取經心重,那裡肯淹留”,才讓取經事業得以繼續。

而孫悟空與玉龍三太子的打鬥,與豬八戒、沙和尚的打鬥,與各妖怪的打鬥,甚至千里萬里去請幫手,這些努力唐僧都沒有看到。

好吧,一個人說他有降龍伏虎的本事,但你沒有看到;他說會跟著你一起做事業,但一不高興就開小差,要不是有緊箍咒,他差點打死你;當著你面打死了人,他告訴你這是妖怪。你是相信他呢?還是不相信他?


棲鴻看紅樓


要說唐僧為何真假不分,還真不是一個智商的問題。它是一個人如何走向成熟,正確認識世界的修行過程。影響一個人的判斷能力有多方面因素,其中主要是:個人見識;事物複雜性;周圍的輿論場 。

一、個人見識--在見中識

人非生而知之,火眼金睛是靠煙熏火燎熬出來的。經得多,見得廣才能長出見識。你想唐僧在寺院中唸經禮佛,哪裡會知道世界上有那麼多妖精呢?對妖精的真正認知,必然是從一次次被擒,被辱,被騙中得到的。唐僧的見識也是隨著取經路途的延長而得到逐步提升。在經過了多次與妖鬥爭之後,唐僧一看到高山,往往最先預警:徒弟們,前面山勢險峻,小心妖怪!

二、事物複雜--在雜中辨

如果沒有複雜的世界,那該是孩童時代的天真。小時候看電影,孩子們問得最多的就是:這是好人還是壞蛋。唐僧識妖也是這樣,他從簡單、天真地認識妖怪,到較為複雜地認識是有很大進步的。在三打白骨精之時,他的分辨力還相當差勁,但到了分辨真假猴王時,他的辨識結果已經與觀音一般無二了。複雜增加了分辨的難度,但複雜也提升了分辨的深度與精度,這是進步的階梯。


三、輿論影響--在喧中靜

在對事物的分辨中,周圍的輿論往往起著很大影響。在孫悟空與白骨精的對決中,本來唐僧已經相信了悟空所言,但架不住豬八戒那張臭嘴在邊上誤導:“師 父,他的手重棍兇,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話兒,故意變化這個模樣,掩你的眼目呢!”唐僧這時已經蒙圈了,偏沙和尚又一言不發,輿論左右了唐僧的判斷,緊箍咒念起!要提升自己的辨別力,就要善於對輿論保持定力,能夠動中求靜,喧中能思才行。

提升自己的辨別能力,不是一個智商就能解決的問題。它還需要情商與膽商,需要更多的用心實踐。能否分辨真假只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更為複雜與高深的是對規律進行發現與探尋。


布衣飄風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了解《西遊記》的創作背景。《西遊記》是古代民眾創作和作家創作相結合的成果。吳承恩對《西遊記》進行創作時,正值明朝中期,當時社會宦官弄權、奸佞當道,這一切,吳承恩認為是由於統治者用人不善,故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寄託於小說之中。

唐僧取經真有其人其事,歷史人物玄奘是博學聰慧、勤奮好學、不畏艱險、勇於克服困難的。而《西遊記》中的唐僧卻是一副膿包形象,耳軟心活,一味行善卻不分好歹、善惡不分,反而常常埋怨甚至用緊箍咒壓制孫悟空。

作者如果以史實作為依據和出發點,那麼創作出來的就只能是以藝術作品形式出現的一部“高僧傳”或“聖僧傳”,它的主題就必然是對於佛教和佛教徒的歌頌,與作者創作意圖想去甚遠。

而把唐僧寫成一個懦弱無能而又平庸迂腐的人物,弱化其在取經故事中的主角地位,把故事的主人公讓給孫悟空這個神話英雄人物,就可以擺脫真人真事的束縛,通過神話幻想的藝術形式,來表現更加廣闊的現實內容,從而表達對於醜惡的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批判。

這是《西遊記》藝術處理上的成功之處。





讀書品文


真假不分就是唐僧的人設,一個肉眼凡胎能把一切真真假假虛虛幻幻分的那麼清楚就不是普通凡人了,但智商為零就有點錯了,在烏雞國的那天晚上,孫悟空說唐僧對經書過目不忘,很小的時候就把領書都背下來了,說明唐僧還是很聰明的一個人


藍度9


因為他的情商太高!所以顯得他智商很底,這就是小說作者的高明之處:"大慈大悲的仁心(情商),永遠都比智商強大得多!。


老馮62135752


這麼說的話,也是斷章取義,西遊記中唐僧出場後,他每一個回合都在進步,從不知道妖怪為何物,到每一個有妖怪的地方都產生感應,說明唐僧也是有法力的,只是五行人,猴,豬,v怪,馬各人能力不同,孫悟空是集大成者,而唐僧一路上不僅僅是為西天取經,他還是大唐的形象大使,為什麼他要一路上到換關文呢,所以他不容許孫悟空亂打亂殺,我們要看到只要有人請求唐僧他們殺妖怪的,唐僧總是義不容辭。


大師83758


所謂的爛好人都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