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上海创造Union于鹏举


《后会无期》: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看了很多回答,我说些不一样的。

首先,见过世面的孩子,对于没见过世面的,是降维打击。整个知识系统造全不在一个等级。

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叫贵贵。他的启蒙不是各种培训班,他从小就随着父母周游列国。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父母就尽量安排他进入临时幼儿园。英语得到锻炼就不说了,他还体验了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认识了各国的朋友,亲密地与各种文化交流。

不同的文化、知识、风情,各地区对知识的不同解读,让这个小男孩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真实。

同龄人,基本是三点一线的,家——学校——培训班,思维很容易固话。

小男孩把世界当做课本,把各国各地区的朋友当做老师,从小大脑就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刺激,大脑必定发育的更好。

他虽然还小,懵懵懂懂,但他知道世界不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数。他的起点是世界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

例如说起玩具,同龄人一般是车模型、飞机模型,而他可能是各个国家同龄人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哪个国家的最便宜,哪个国家质量最好,哪里有最优特色的汽车。甚至哪里的小孩根本没有玩具可以玩。

重点是,他知道得越多,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去主动追求。

而没见过世面的,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他去选择,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只能被动接受。

见过世面的孩子,世界的模样:

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世界的模样:


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追求?就像你没见过哈佛,你根本就没有动力去追逐啊!


见过世面的孩子,他的世界是真实的。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世界只能是想象的。

我参加过一节家长美育课,有家长提问,为什么我的小孩回到家自己画画,画来画去,都是那几样东西?我仔细想了想我5岁的女儿,也是,经常是猫、小鸟、花草树木、水果、蔬菜而已。

当时老师是这样回复的:因为小孩子经常接触的就是这些,他们对这些非常了解,喜欢画熟悉的事物,等他们长大,就会画点别的,请放心。

本来是一句安慰的话,但我听到就开始焦虑症犯了,我的女儿的生活,太简单了,简单到连绘画的素材都没有。如果当时画到城堡、森林、海洋等主题,只能靠想象。因为是没有现实基础的想象,所以一定会缺乏细节。

例如,如果你见的鸟不多,你可以画30只不一样的鸟,但绝对画不了300只,就算让你随便想象。

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同样5岁的男孩子的寒假绘本。他没有参加寒假班,而是跟爸爸一起去了内蒙古,每到一个地方,就画蒙古包,各色各样各种场景的蒙古包各具特色, 包括光线、造型都十分精彩。整个绘画能力比同龄学美术的,高一大截。

见过世面的人,只要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结语:

有人说,所谓见世面,就是见见真实的生活。

见过世面的人,一定拥有上帝的视角,和包容的心。因为他们一定知道最美好的,也体验过最坏的,知道人情冷暖,也知道世界有爱,所以会比同龄人更加成熟。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见过世面的孩子,绝不是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孩子,一定都是精神上的英雄吧。


栩栩与夕夕


说起有见识的孩子,让我想起去年带孩子去东京玩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小朋友。

儿子和这个男孩聊得很好,于是我们中午决定一起吃饭。点完餐,我儿子笑着小声模仿服务生的发音。

日本人说英语,“OK”会说成“奥给”,儿子学得兴高采烈。

但男孩丝毫不以为奇,微笑着说:“每个国家的人发音都不一样的。”接着说了起码五六个国家的人是怎么说OK的。

他学得惟妙惟肖,特别好玩,大人们都在一边笑。我儿子也笑,说:“哥哥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男孩特别平和地说:“我去过的地方有点多,因为我比你大一点点嘛。”

我看着他,真心觉得有见识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开阔,有底气,大大方方,还不张扬不自夸。

这个孩子不光了解各种OK的发音,对去过的很多地方也都有很深的了解。

他很细心地给儿子分享自己的经历,从非洲的野生动物如何迁徙到奈良的小鹿背后的故事,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也是信手拈来。

而且并没有浮于表面地游览,是真正地去了解,他甚至跟儿子讲,很多地方小朋友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并不是都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城市里。

我一向觉得自己非常注意开阔孩子的眼界,也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有见识,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之下,我家儿子就显得少见多怪和小家子气了。

真正有见识的孩子不是去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风景,吃过多少美食,拍过多少照片,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生活在怎样一个开阔包容的地球环境里,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生活,自己需要努力学习、了解很多知识才能与世界更好地接触。


北京积木宝贝早教


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真的会有天壤之别。

前段时间去一家饭店吃饭。

旁边一桌,一个小女孩过生日,端上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蛋糕。

邻桌的一个小男孩,立马就被吸引了,对着那个蛋糕行了很久的注目礼。

等那个小寿星,开始切蛋糕的时候,切下来的第一块蛋糕,放在盘子里,端到小男孩面前,说:小弟弟,送给你。

那和小男孩立马放下蛋糕,双手作揖,说:小姐姐,你真好,谢谢,生日快乐。

在开心的吃完后,临走时,小男孩再次跑去,给小女孩表示感谢,并说蛋糕好吃极了。

一起吃饭的朋友看到了,不禁都说,这两个小孩一定都是见过世面的。

见过“世面”的孩子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更自信,更豁达,更热情,更从容。

见“世面”,总的来说就是引导孩子从家庭过渡到社会,让孩子多见识社会的事,多了解世界上面的事。

这样孩子看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面的事情,不是线性的。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说过这样的话:

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

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

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见过“世面”的孩子,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

能享受到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楼顶的猫


不请自来。我是一个三观超级正的90后。欢迎关注我!


这个问题,我不想列举更多的名人名言来解释。根据我身边的亲身经历,希望能给题主带来理解。

我有两位表弟,一个是姑姑的孩子,我们称之为A,一个是小姨的孩子,我们称之为B。

为什么要提他们呢?两位都是男孩,同龄,A是城里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B是山里人,年幼时家里条件比较差。现在都已成年,即将走上社会。

来说说区别吧。

第一,自卑与自信

姑姑是全职妈妈,基本在孩子暑假都会带A出去旅游。姑姑害怕孩子是独子,怕他不懂分享,每个星期都会带他回奶奶家与我们玩耍(我还有一个同龄的堂弟)。每年夏天都会邀请我们去他家玩耍。这个时候的A是最开心的。因为我们兄弟三个可以一起打游戏。

这样环境成长出来的A,由于经常出去旅游,对于有些事情并不会产生“争”的念头。已经24岁的他,目前为止还没有谈恋爱。更注重生活质量,现在是大学生,经常和同学一起出去旅游,探索世界。

同样,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有自己的看法,不会受到我们任何人的影响。

B就不一样,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差。性格上出现些许问题。对于事情显得比较自卑。这个自卑提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衣服,会买能买最好的。对于事情缺乏自己的个人主见,基本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第二,豁达与自私

A非常豁达,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兄弟间的情感有所淡化。但是对于事情非常的豁达,很少有嫉妒等心理出现。朋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基本不会拒绝。当然,并不是他不懂拒绝。在为人处世上,有不少很要好的朋友。

B就有些自私。对于自己的物品看的非常珍贵。对于好东西都有一种“占有欲”。有一次表哥请他吃烧烤。他自己一个人点了150元的烧烤,之后要求再点100元,说想要带给自己母亲。

问题来了,首先不少自己掏钱,“连吃带拿”不是什么好事儿。其次,他母亲并不爱吃烧烤,不然表哥会给他的妈妈点,所以,最终这些烧烤全部进去了他的肚子。

第三,平常心和攀比心

这一点其实和第一点比较像,但是我还是单独拿出来说。因为是两个概念。

A对于各类型品牌,虽然不是全部拥有,但是对这方面也不缺。记得10年左右,他同学曾经送过一个800元的鼠标给他。因为经常拥有,对于这些“品牌”的概念,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变得不再重要。现在,一两百的衣服穿在身上也没有觉得尴尬。

B则不一样,因为小时候对于“品牌”的缺失,长大后攀比心比较严重。浑身上下的衣服非常昂贵,并且紧追所谓的“潮流”。有一次,我烫了个头发,被他看见,他立马表示要去烫头发。

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

15年毕业,我母亲心疼他,决定送给即将上大学的他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500元的差距,差点和我妈妈闹起来。后来电脑丢了,前年他母亲准备给他再买一台。

他妈妈给了他6000元。让我带他去选一台电脑。我带他了解情况后,一台5200,一台6200。在性能上5200的比6200更好。只是外观上不如6200。我并没有引导他买哪一台。他自己表示要5200元这一台。

第二天,我由于有事儿,没有跟随他前往。等我接到他妈妈的电话,他已经购买了6200元这台。并且和他妈妈说,是我“介绍的那位师傅”让他买价值6200元的电脑。

当然,个中缘由就不细说。他害怕我不同意他购买5200元这台,所以假装同意购买5200元这台,然后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先斩后奏,并且恶人先告状。

一个月后,因为姥爷去世,他的妈妈与爸爸来到了城里,他对他爸爸说:“电脑配置不够,需要再加1000元升级。”

我自己做过电脑行业,他所选择的电脑,足够他金融专业所用。表弟A,学习编程,电脑也才价值5000元。可见他就是想比寝室的同学拥有更“牛”的电脑。

第二件事,让我与母亲非常心寒。

去年冬天,他来到我们家。妈妈说给他买一件外套。24岁的他,在跟随我们挑选衣服的过程中,一直在看吊牌。我一度认为他已经“长大”,知道省钱了。后来我知道我错的有多离谱。

在他选定一件衣服后,由妈妈上去砍价。因为并不是专卖店,吊牌价格基本虚高。一件价值1600元的衣服,在导购人员报价“600”后。

B对着我说:“哥,这衣服真假,吊牌上写的1600元,哪儿想才卖600元。”

我突然明白,他看吊牌不是“长大了”,而是知道自己不用掏钱,想要买更“贵”的衣服。那一刻,我遍体身寒的害怕着自己这位表弟。

这种事情不在少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见过世面”就是看见过这个世界上更多的美好,内心变得自信、豁达。

A因为从小的家庭情况,对于身外之物毫无眷念,明白有些东西就是身外之物。而且,“衣食无忧”长大的孩子,至少不会对别人给予的“好处”有太多期盼。

B则不一样,因为小时候对这些东西的缺乏,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占有欲相当强烈,并且会逐渐形成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看见好的东西,都想拥有。如果自己不需要付出代价即可拥有,哪怕伤害别人也能接受。

B是妈妈的亲外甥,A是爸爸的亲外甥。我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评论过A,因为他身上几乎没有恶劣的品质。B则是妈妈与爸爸说的最多的人。

在这里,对自己两位表弟的品性做出一定的分析,并是在比较他们的好与坏,而是结合身边的人,为题主的疑问做个解答。

在这里,我想奉劝各位家长,如果可以,请努力给予自己孩子最好的事、物。


七夜情感说


我的一个亲戚,上大学了,第一次吃百香果,觉得奇怪,回来还不停的说没见过这玩意,当时就觉得他也不小了,只是在农村长大,确实见识不大宽泛

还有我的一个同学,上初中的时候一起去书店买笔,我买了一支十多块钱,跟老板娘比较熟就随便搭了几句话,她说以后就把这种笔放在前面这排,这样好找,结果我朋友说 那我以后就不从这排走了,太贵了买不起,当时书店人还挺多,她讲得特别大声,老板娘也挺尴尬的,其实她家条件也不差,但没旅过游也不怎么出门逛街什么的,可能是比较节俭吧,衣服也是穿她家亲戚的,过于成熟(你们懂得),毕竟是女孩子,还是要多出出门看看这世界的吧(仅个人观点)


131313hhzz


不请自来,我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的。这种不是说通过打扮得体,服饰华丽能掩饰得了的。而是孩子眼中的那种眼神与身上的气质是完全不同的,接下来我想举两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A是我姑姑家的儿子,B是我舅舅家的儿子,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深山里的孩子。但是A从小成绩优异,积极向上,高考时考到了城里的一个重点大学 ,接受了城里最好的教育,见识到城市的飞速发展,还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人群。同时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开放和提升,特别懂得如何为人处世,毕业后在事业上也是发展得有声有色。

而B从小养成懒惰的习惯,没有一点进取心,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初中毕业后读了职校,后来在县城找了一份饿不死也吃不饱的工作,至始至终没有踏出家乡的土地,一直在方圆几里地活着。

过年回家,两个人见面交谈,旁人一眼就能听出来,他跟A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别,在为人处世和事业上两个人也渐行渐远,从小时候无话不谈到现在的话不投机,最终不欢而散。

所以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来看,我觉得起码见过世面的孩子知道总有人比自己更优秀,一直激励自己努力向上。这样的态度使孩子孩子总在不断提升自我,自信而不骄傲的生活态度,让孩子未来的提升空间更加宽广。而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在人前总是以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跟别人无法比较。总是畏手畏脚,甚至躲藏起来,这种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生活态度与见过世面的孩子的那种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心姐姐晓静


我有一个同学,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笑话他,没有见识,家里贫寒。但是现在是行业中前十名的教授,全国各地讲课,科研硕果累累,不用说,他的事业及经济实力非常人所能及。现在见到他非常自信,见识广泛,所以说真正的见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不是一个小孩子表面上看去好像有见识的样子,太肤浅了。你今天可以笑话我没有见识,将来我会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做见识。


niezibo7


说说我自己吧。

我出生在湘西的一个小县城。从小的生活圈子就是屁大的地方,从城东头走到城西头,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背后是山,面前是河,我们的体育课很多时候就是绕山跑一圈,四十五分刚刚好。

后来我爸去市里出差,因为我在家没人管我,我妈上班也忙,就把我带去了。

长到七八岁头一次到市里,看到比我们县城大很多的城市,街道也宽了很多,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那时候蹦在脑子里的想法就是:以后我要是能生活在市里该有多好!

从此,我就以到市里生活为自己的目标。

时间一晃到了高中毕业,我去了省城读书。生平第一次到省城啊,从火车站出来后我的眼睛就不够用。城市比较市里已经大了不知道多少了,高耸的楼房,我第一次真正看到那么高的楼房。

那时候我就想着以后留在省城工作就好了。

在省城,我第一次坐了电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逛了商场,尽管什么都买不起.....我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很自卑,但也明白自己只有更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后来我真的留在了省城,也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我的先生。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但他说我的努力足以让任何一个人感动。

我辞掉工作随老公来了北京,从此生活在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首都北京。我见到了更多更广的风景,之前没见过世面而带来的自卑感慢慢的消失,但也正因为有之前的自卑,所以现在的我更加坚定与自知。

我的孩子出生在北京。她一出生就拥有了我之前没有的一切。

孩子半岁就开始旅行,4岁第一次飞长途去美加看望了伯伯和姑姑。她的眼界远胜于我,所以遇事不露怯。因为见过更多,所以也追求更好。

我小时候就想着留在市里留在省城,她幼儿园时说要做个喷气式书包,背上就可以像坐飞机一样很快回姥姥家。

眼界决定高度,但没见过世面的人也在努力追寻自己的高度。


芝麻辰小七


作为一个北漂,经常穿梭于北京和西安市阎良区(家)之间。

9月26号,华为发布Mate30手机,当天下午我和房东儿子聊天(小学2年级)。他给我说:中午和他同学聊天,大家都在说现在华为Mate30手机科技感最强。

国庆节回到家,我问我侄子(小学2年级):你知道华为Mate30手机吗?他说不知道。


视觉帝


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差距有多大?大家好,我是城市问答专家@北京范儿。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讨论一下什么是见过世面。这“世面”的定义是什么?在讨论之前,我想说出一个我个人的真实的经历来,请大家讨论。什么是见过世面:

那是我在中学时的一个赴美夏令营。当时我们学校和一个山区的中学共同举办这个夏令营。夏令营的主题就是英语。也就是我们这些学生有到美国中学交流的机会。夏令营的价格是几万块,山区一个小姑娘和我一个屋,她的费用是一个好心人给付的。她显得很懵懂。也很胆怯。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和她交往。想让她有些信心,不要自卑。而效果恨不明显。尤其是到了首都机场,她告诉我她第一次坐飞机。很多东东都不懂,求我教给她,我也很理解,中途一再的给她示范飞机的座位怎么调,小桌板怎么使用。包括怎么和空姐交流。她在努力的学,包括到了美国怎么吃西餐,用刀叉。当然,她中途也受到了一些同学的嘲笑。有的甚至是当面的。我很为她担心,担心她这么没见过世面是会受到更多的嘲笑的。

而接下来的行程里,我对这个小姑娘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到了美国,她开始表现出她的极高的英语水平,这个团里能够和美国同学零障碍交流的没有几个,而她是其中一个。她和美国同学可以很顺畅的说英语口语。甚至在我们去美国的景区游览的时候,她也成为了我们这个团队里的导游。因为她不光是英语口语好,还对我们要去的美国地理有很多的了解。俨然成为了我们这个团队里的“大拿。很多人都开始需要她的帮助。这时候,尤其是出去私人活动,大家就都很希望能和她在一起。最起码她能看得懂路标和帮助大家找路。我们这个团队里“最土”的一个小妞儿,居然就变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她的知识给了她见识。这时候,您说哪个是见过世面的呢?

结语:其实很简单,我们世俗观念上的“世面”,包括什么用餐的规矩,坐飞机的见识,开会的习惯。等等等等。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障碍。而这些在知识的面前,都显得弱不禁风。

我们中国早就有“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这不是瞎说的。

尤其是学生中的见识:还有很多学生会把玩游戏的暗号叫做见识,会把一下流行的食物叫做见识,会把一些流行的歌曲叫做见识,其实这些见识都比不了一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得硬气,您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