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如何廢掉的?


一個人是如何廢掉的?


1. 害怕改變,沒有勇氣及時止損。要麼沉溺於過去的輝煌,要麼屈服於現實的安穩。人生只有一次,生命短暫多舛,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活出不廢的人生啊。

2. 只接受碎片化的信息,不進行系統完整的梳理與思考。刷微博、刷知乎,被動接受許多資訊,但不進行自主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充實自己的內心。

3. 拖延症、拖延症、拖延症。下午再做吧,晚上再做吧,明天再做吧,下週再做吧,明年吧……

4. 不進行總結與輸出。不能進行輸出的知識永遠是別人的知識,只有把知識融入自己的邏輯體系,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輸出出來,這份知識才能真正為你所用。

5. 沉迷於短期成就感,不作長期投入。於是許多人沉迷打網遊、看爽文、微博抽獎等等能獲得短期成就感的事情,沒有毅力去運動、學習。但實際上,這些通過長期的努力才能看到回報的事情,會讓人生擁有質的飛躍。

6. 工作日隨波逐流,休息日躺在床上。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都缺乏規劃,最終只能“廢掉”,泯然眾人矣。

7. 作踐身體。好的身體意味著充沛的精力、比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更多的專注力,也意味著用更少的毅力就能堅持更難的事情。

8. 眼高手低,讀書不多、做事不多,想得太多。不能沉下心來做事,總是夢想自己能做這做那, 寄希望於過去或未來,卻不肯在當下付出努力。不讀書、不實幹,沉浸幻想,患得患失。做了一萬個決定,卻不肯實施一個。

9. 長期且無意義的熬夜。熬夜不僅對身體有多種危害,更直接的是嚴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效率、精神狀態和社交心情。無意義的熬夜毀掉的是當天夜晚,更是毀掉了第二個白天。長期熬夜將導致日復一日的低效率生活。

10. 沒有嘗試新事物的勇氣,無法走出“舒適區”。

固步自封,安於現狀,過著不滿意的生活卻不敢放棄,面向多重選擇的未來卻不敢追求。怕苦怕累怕失敗,走不出自己的“舒適區”。

11. 不為自己的未來投資。只看眼前,不看以後,不懂理財,不買保險,不在自己身上作投資。越是年輕的時候,越是要懂得在自己身上投資,自己給自己的回報是最大的。

12. 生活習慣毫無節制。飲食無節,飲酒無度,沉迷遊戲,拒絕運動,不斷放任自己,不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身體和意志都在放任中被消磨。

13. 被外界的瑣事佔據大部分時間。對人生沒有明確的規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什麼事情逼到眼前就做什麼事情,不會判斷、不懂拒絕,被一些無意義的瑣事佔據了大量時間,每天精疲力盡卻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14. 機械工作,拒絕思考。每天機械化地工作,不問為什麼,不思考更好的工作方法,工作多年,能力沒有得到明顯提升。

15. 缺乏“高親密度社交”。這裡的“高親密度社交”,指的是與真正擁有親密關係的人,進行高質量的心靈溝通。人生中能擁有幾個能夠進行“高親密度社交”的親友,能夠極大程度上減輕壓力、緩解抑鬱。世界上只要存在一個真正理解你的人,你就永不孤獨。請千萬珍惜這樣的人。


一個人是如何廢掉的?


1.過度追求“短期回報”

可以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玩王者榮耀我們總是停不下來,而刷題卻如此痛苦?

因為遊戲裡你的每一次行動,幾乎都會有實時的反饋跟著。這種超強的“短期回報”系統在一些頁游上被運用到了極致:你的每次升級、每次裝備強化、每次充值都會變成一個大大的戰鬥力+10086顯示出來,讓你的大腦沉浸產生了這樣一種錯覺:只要有投入,馬上就有產出。

而自我提升則不同。你很難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得到實時的反饋,你根本無法確定自己今天的行為會在什麼時候得到回報,甚至會不會得到回報。

更可怕的是那種“遊戲化”的自我提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開始熱衷於將遊戲裡的反饋機制運用到學習領域,搞起了背單詞打卡、讀完一本書分享朋友圈這種把戲。

於是眼瞅著自己今天的打卡記錄再破新高、自己的讀書分享被人頻頻點贊,我們似乎也在別人讚許的目光中真的完成了一件學習任務,簡直完美。

然而這種對短期利益的追求最終會不斷強化你的路徑依賴,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這世界上大多數真正有用的技能都不是通過幾次簡單的打卡跟分享就能掌握的,而一旦你習慣了去追求短期回報,那麼在這些缺乏有效反饋的長期奮鬥項目上就會迅速失去熱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2.過分關注“他人評價”

上面說到了打卡跟分享。

打卡跟分享,是一種實時的反饋手段,然而也是一種將自己的狀態展現給別人的方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微博跟朋友圈裡的贊和轉發開始對我們越來越重要了。

他人對我們的關注與評價固然重要,然而除非利益相關,否則人都是自私的,很難想象他人會真的出於純粹的善意來不斷的監督與鼓勵你。很多時候你的分享更容易讓周圍的人陷入一種集體的焦慮情緒,進而演化成不自覺的敵對情緒。

身邊的人會試圖用自己的世界觀與思維方式影響你,會試圖將你拉到他們的水平上,而你則會在不知不覺中會被他們同化,泯然眾人。而更可怕的是,有時候別人會用甜言蜜語來吹捧你,讓你對自己產生錯誤的判斷,讓你驕傲自滿,停滯不前。

我一直覺得,假如你不瞭解自己的真實水平,那就看看自己跟最一流的人之間還有多大的差距就夠了,至於別人的吹捧,笑笑就可以了。


風急翻霜冷,雲開見月明。


3.完全的“利益驅動”

有那麼一兩年,我看完書之後會寫個書評。

隨著看的書越來越多,竟然也開始有人找上門來,送書求評,還支付稿費。讓我十分高興。

然而過了一陣子,我發現自己寫的書評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

因為我寫書評的動機已經變了,由興趣驅動轉變為了利益驅動。而既然是利益驅動,那麼沒有利益,自然就無法驅動了。外部激勵削弱了內部動力,這種事情看上去不可思議,實則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所以無論什麼時候,你都應該問一問自己,這件事情我究竟是在為自己而作呢,還是在為別人而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4.預支幸福、延緩痛苦

人總是習慣逃避痛苦而預支幸福。

假如你不明白這話什麼意思,看看自己的花唄賬單就可以了。

一臺新的單反,十二期分期,相當於你把現在需要付出的代價延長了十二個月,卻提前滿足了自己的慾望。

為什麼DeadLine才是生產力?因為你沒法再把它延期了。不然想想你曾經制定的那些計劃,都是怎麼敗在絕地求生、王者榮耀跟艦娘陰陽師手下的?你會在年初做一個“玩遊戲規劃”麼?顯然不會,因為這麼輕鬆愉快的事情你根本就不會停下來,你需要用他們去麻醉自己,延緩痛苦的來臨。

而正確的處理方式是,預支痛苦,延長幸福,比如攢夠了錢再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完成了今天的所有工作再去打遊戲;而這些都需要以強大的自制力作為後盾。


“她那時還年輕,不知道一切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在暗中標註好了價格”


5.不夠專精

王陽明說,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我深以為然。

小混混打架,老手都是提刀亂砍,看似血光四濺,實則都是皮肉傷,聲勢浩大,卻無大礙。最怕的是哪個愣頭青猛扎一刀,遇到要害,多半就要出事。

然而有的人則推崇亂拳打死老師傅。東也要學,西也要學,這也要做,那也要試。知識付費的出現加重了這些人的病情,他們今天研究腦科學是如何改善強迫症的,明天又去思考如何用新媒體快速變現,後天再報一個全棧工程師的學習課程,忙的不亦樂乎,卻都只是皮毛。

你只看到了鳩摩智施展七十二般少林絕技,威風一時。卻想不透在這背後,是有小無相神功撐著的。就好像知乎大V們天文地理、談笑風生,看似無所不通,實則背後多半有一套自己的思維體系撐著,骨架有了,剩下的無非是添皮加肉的事情了。可你若連骨架都沒立起來,就想往裡面添肉,那就只好得到一隻史萊姆了。


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

一個人是如何廢掉的?


01 為什麼情緒失落時你很難再堅持

為什麼情緒低落更容易使你屈服於誘惑?為什麼壓力會勾起慾望?決定真的改善心情嗎?遭遇挫折的時候自我批評和自我原諒哪個更有助於你重拾信心?你瞭解的解壓方法有哪些?你有沒有在幻想未來的自己,因為充滿著不確定性,這會帶來誘惑,讓你一直拖延和不去做某些事。

多項研究表明:情緒低落會使人更容易屈服於誘惑,不管你信還不信。其實這和壓力勾起慾望機制相似,自我懷疑,焦慮,抑鬱等我們可以稱作情緒低落,也可以稱作壓力。壓力就相當於是我們人體的應激反應,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我們的大腦會做出相應的指示來保護我們的人生安全。但那只是一部分,我們的大腦同樣希望我們精神愉悅,壓力來臨之下,通過大腦的指令會促使我們機體分泌更多的壓力荷爾蒙,這個壓力荷爾蒙又會促使大腦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我們稱之為快樂因子。但多巴胺只是帶領我們去追求快樂,卻並不能讓我們感受快樂。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會去選擇打遊戲?因為大腦得知我們不快樂時,會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只要你的大腦和某種獎勵聯繫起來,你就會去選擇這種方式。之所以會聯繫起來,是因為之前的經歷告訴你它曾帶給你快樂。再回到多巴胺上來,因為它只是引導你去追尋快樂,並不能讓你感受快樂。這也就是你為什麼打完遊戲後仍感內心空虛,甚至情緒比以前更差了。換句話說,這種方式是在逃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02 你患有“虛假希望綜合徵”嗎?

再來談一下決定改善心情的問題,當我們面對罪惡感、焦慮和壓力感到倍受打擊時,我們會想到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決定作出改變。研究表明:我們最容易作出決定的時候恰恰也是我們處於低谷的時候。比如暴飲暴食,熬夜追劇,瘋狂購物之後,我們內心有些失落,覺得浪費了光陰。這時候我們似乎很喜歡下決定,決定做出改變,好像一下子就有了控制感和放鬆感,我們不再覺得自己是一個犯錯誤的人,只覺得自己能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發誓改變會讓我們充滿希望,我們喜歡想象改變之後的生活,幻想改變之後的自己。

不幸的是,就像獎勵的承諾和緩解壓力的承諾一樣,改變的承諾也很少能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不切實際的樂觀可能給我們一時的快樂,但接下來我們就會感到失落。作出改變的決定是最典型的即時滿足感——在什麼都沒做之前,你就感覺良好了。但真正作出改變時面臨的挑戰卻會給你當頭一棒,獎勵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獲得。當我們第一次面對挫折時,失望就會取代最初決定改變時的良好感覺。沒能達到預期目標會再度引發曾經的罪惡感、抑鬱和自我懷疑,而承諾改變的情緒慰藉作用也消失了。這時,大多數人會徹底放棄努力。只有當我們感覺失控,需要再次擁有希望的時候,我們才會再次發誓作出改變。於是,這個循環又開始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虛假希望綜合徵”。


03 提升意志力:嘗試與自己對話

如果你認為提升意志力的關鍵就是對自己狠一點,這麼想的或許不止你一個,但是,你錯了。眾多研究顯示: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導致抑鬱的因素。如果你遭遇挫折或失敗,請試著與自己對話,試著包容自己,自我諒解。因為當遇到挫折時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怎麼安撫這種感覺,應該是人無完人,孰能無過。試著包容接納自己,而不是負有極強的罪惡感,自我批評,怎麼惡狠狠的逼自己長記性。這就是為什麼自我批評反而會削弱自控力,和其他形式的壓力一樣,它會讓你立刻尋求安慰,比如瘋狂購物,陷入遊戲無法自拔。所以再難的時候,請試著原諒自己,因為自身的對抗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情況。


04 緩解壓力的最有效策略:讓大腦不再產生壓力反應

雖然很多流行的解壓方法沒什麼用,但有些策略的確管用。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發現,最有效的解壓方法包括:鍛鍊或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最沒效果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則包括:賭博、購物、抽菸、喝酒、暴飲暴食、玩遊戲、上網、花兩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

有效和無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不是釋放多巴胺或依賴獎勵的承諾,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這些物質還會讓大腦不再對壓力產生反應,減少身體裡的壓力荷爾蒙,產生有治癒效果的放鬆反應。因為它們不像釋放多巴胺的物質那樣讓人興奮,所以我們往往低估了它們的作用。我們之所以忽略它們,不是因為它們不起作用,而是因為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大腦一再做出錯誤的預測,不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們快樂。也就是說,我們經常阻止自己去做真正能帶來快樂的事。 下一回,當你面對壓力,即將作出緩解壓力的承諾時,可以考慮嘗試一下更有效的解壓方法。


05 不要讓未來的自己成了陌生人

你是否經常幻想著未來美好的自己,來妥協現實當中自己的不完美。你總想著,以後會變好的。因為未來的自己帶有不確定性,這邊充滿了誘惑,它讓你變得拖延,變得有藉口。從而忽視現在需要努力,需要付諸實踐的自己。如果我們真的指望未來的自己能這麼好,我們確實可以相信,未來的自己能做好所有的事。但更典型的情況是,當我們到了未來,理想中“未來的自己”卻不見了,最後作決定的還是毫無改變的曾經的自己。即便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自控力,我們仍然愚蠢地希望未來的自己不會面臨衝突。“未來的自己”會被你一直推向未來,就像“天降救星”一樣,在最後的時刻出現,拯救那時的自己。所以不要讓未來的自己成了陌生人。試著安排自己的生活,讓它變得有節奏,內心安寧就好,每天進步一點點。

一個人是如何廢掉的?


這些方法也許可以幫助你下定決心、堅持行動:


1. 不管怎麼樣,先做了再說。許多人做事之前會顧慮很多,如果這樣做不是最好的選擇怎麼辦,如果這件事不適合我怎麼辦,如果不能成功只是浪費時間怎麼辦。能進行這樣的思考固然是好事,但更多時候會讓我們陷入猶豫不決、只思考不行動的怪圈。這個時候,不如先什麼都不顧慮,想做的事情就做了再說,在行動中慢慢調整方向,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大多數問題是隻有你真正去做了才會發現的,行動之前的空想沒有太大的意義。

2. 認清自己真正的“舒適區”,聽從你心,無問西東。有些人總是跳不出自己的“舒適區”,但你想過沒有,這所謂的“舒適區”是你真正喜歡的嗎?是不是不願走出安穩的被迫選擇?是不是因為對自己不夠自信所以不敢向前邁出一步?“心甘情願”才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大動力,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才是你真正的“舒適區”。

3. 給自己足夠的階段性獎賞。為什麼讀書的時候,我們能堅持學習,通過考試;打網遊的時候,我們能堅持打怪,實現升級,可面對自主學習、提高工作能力、鍛鍊身體等等事情的時候,我們卻很難堅持下來呢?究其原因,是這些事情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看見成效,不像背幾天書就能通過考試,打幾個怪就能升一級一樣,能在短期內看到切實的效果。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自己給自己足夠的階段性獎賞,將一個大目標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讓枯燥漫長的過程被成就感填滿,每一個小小的成就感,都是不斷堅持的動力。

4. 學會拒絕,懂得取捨。不要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被沒有意義的瑣事佔據。拒絕不想去的飯局、不想逛的街、不想聊的天,並不會讓你失去真正的朋友。拒絕沒有效率的雜事、建立簡潔的工作模式,反而會提升你的工作效率。

5. 堅持思考,堅持輸出。將學到的知識、自己的思考、動人的故事等等,所有你覺得有趣、有用的東西寫下來。輸出、輸出、輸出,通過這個過程,輸入進腦海中的知識才能真正融入你的邏輯習慣於思維體系,為你所用。輸出不僅能幫助你梳理、鞏固知識,鍛鍊你的語言表達能力,分享出來還能幫助到更多的人,堅持幾個月,它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6. 不要吝嗇在自己身上的投資。打個比方,很多人願意給車買很貴的保險,卻不給自己購買保險;願意花大價錢去保養車,卻不願意花錢保養自己的牙齒。給自己的投資才是最超值的投資,試著把以前用在物品上的錢用在自己身上吧,花錢學習,花錢護理自己的身體,花錢為自己的將來購買一份保障,多愛自己一些,為自己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