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縱橫:別把“結果”當“效果”

年終歲尾,人們或許都在忙著梳理、盤點和總結一年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回頭看年初制定的方案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等,完成了沒有、結果怎麼樣?值得注意的一種傾向和現象是,只看重“結果”而忽視“效果”,把“做了”當作“做好了”、“完成了”當作“完成好了”,“結果”當作了“效果”。

把“結果”當“效果”,是一種“認認真真走過場”。幹工作、做事情問問結果怎麼樣,這當然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但又是遠遠不夠的。現實中,有些人常常含糊其辭、似是而非,或囫圇吞棗、一概而論。比如,有的只管填表報數,一年開了多少次會、發了多少個文件、下了多少次鄉,但是會議、文件和調研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解決得怎麼樣,卻不管不問;有的只報接待了幾次信訪、到了幾回群眾家裡,然而群眾的困難、操心事煩心事有哪些、幫助了多少,說不出、答不上、講不來,等等。這種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盤點做了什麼、做了多少,而不總結做得好壞、有無成效;這種只知道個“大概”“也許”“差不多”,而不顧“究竟”“到底”“差多少”,說白了就是一種對上交差、對下應付,是典型的敷衍了事、雨過地皮溼。

把“結果”當“效果”,既有認知上的缺陷,又有能力和作風上的不足。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幹一件事情,要既看苦勞疲勞辛勞,更看功勞成效。只開花不結果,這樣的花開得也未必好看。可以說,把“結果”當“效果”,既是事業心、責任感不強的表現,也是作風漂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的結果。心有餘而力不足或力有餘而心不足,都只會導致雖然有結果但卻未必有效果。

工作幹得好不好,要從成效中去檢驗和衡量。如果把“結果”等同於“效果”,甚至只看結果,不問效果,則會帶來不好的後果。一是容易誤事。對問題的解決心中無數,對任務的完成含糊不清,導致研判出現偏差,決策出現誤差,“沒做好”的事還可能因為看不到而錯過了糾正的時機。二是容易助長壞風氣。很多人可能因為反正“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而懈怠,導致工作敷衍了事、浮皮潦草,得過且過、虛於應付,淺嘗輒止、停於表面,形式主義的東西跑出來大行其道,特別是那些“沒做好”的人矇混過關,帶壞風氣。三是容易混淆對錯好壞。好的效果,才說明工作有成績,值得褒獎和肯定;不好的效果,說明有差距和不足,應該引起注意並予以克服。倘若好壞不分、對錯不清,則達不到獎優罰劣的目的。

一切事情都要既問結果怎麼樣,更問效果怎麼樣;既考量苦勞,更考核功勞。切不可只看結果不看效果,更不可以把“結果”當“效果”,以防止作風不實和形式主義的東西招搖過市。

(摘編自1月13日《學習時報》)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5日 05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