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活華佗”,揹簍馱傷員跑10裡,誓死不降飲彈自盡

對醫務工作者來說,救死扶傷、捨己為人,是他們從醫的初心和誓言。而殘酷的戰場,則是檢驗醫者初心成色的試金石。在硝煙瀰漫、炮火紛飛的抗日戰場,有一位醫者冒著生命危險,救下了無數軍民,他的精神讓人們無限崇仰。這位醫者,就是膠東軍區衛生部部長夏雲超。

八路軍“活華佗”,揹簍馱傷員跑10裡,誓死不降飲彈自盡

夏雲超烈士(1917-1942)

說起夏雲超,抗戰時期膠東地區的人們可謂大名鼎鼎。這位漢子生於山東榮成,18歲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大醫學院。七七事變後,醫學院南遷,他選擇重返故鄉,進入當地私塾教書。

1938年7月,夏雲超進入山東抗日救國軍第3軍,擔任該軍衛生處主任。別看他生得白白淨淨,卻滿懷熱忱之心。每當激戰時,他總是戰鬥在一線,與其他衛生員一起搶救傷員。他對傷員呵護備至,每次行軍總是跑前跑後,生怕有傷員掉隊。抵達駐地,又忙著安排傷員吃住,挨個查看病房,治療護理傷員,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

當年10月,第3軍在平度城北大青楊一帶遭日偽突襲,部隊遭受重創,指揮員也傷亡較大。在如此不利的形勢下,夏雲超不斷派人把傷病員救出,及時轉移治療。一名戰士的肺部被打穿,坐臥不能。夏雲超便從老鄉家中找來一個裝豬草的“馱簍”,讓這名戰士坐在簍子裡,自己硬生生揹著他跑了10多里路,將其轉移至安全地帶。

八路軍“活華佗”,揹簍馱傷員跑10裡,誓死不降飲彈自盡

八路軍醫護人員為戰士注射抗瘧疾藥物

八路軍“活華佗”,揹簍馱傷員跑10裡,誓死不降飲彈自盡

八路軍後方醫院手術場景(美軍觀察組拍攝)

1939年2月,八路軍膠東第5支隊進駐牙山北麓的回龍夼村,在這裡建起抗日根據地,後方醫院也建在這座村莊。夏雲超從一線調到此處,擔任院長兼政委。

這座只有100多戶人家的山村,住滿了八路軍的戰士、傷員與醫護人員。由於條件簡陋,這座醫院只有一間手術室,還只能設在村子祠堂裡。在戰場上受傷的官兵,便是在這間簡陋的手術室接受治療。

對回龍夼村的鄉親們來說,年輕的夏院長就是“活華佗”。村民衣風池的大兒子體質差,一到夏天就肚子疼、拉肚子,10多歲了仍然長得很瘦小,臉色蠟黃。夏院長到衣家,經過一番悉心調養,娃娃腹痛的病好了,人也有了精氣神,衣風池對夏院長十分感激。

八路軍“活華佗”,揹簍馱傷員跑10裡,誓死不降飲彈自盡

對傷員來說,夏院長是醫術高超的“親兄弟”。

他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傷員的血流在戰場上,我們的血要流在傷員身上!”他與醫生、護士們沒日沒夜地手術,救助傷者。

當時物資匱乏,醫院缺少藥品,夏院長便領著一幫人上山挖草藥,採回後做成藥湯、藥丸供傷員服用。醫院沒了棉球,夏院長便找老鄉取出廢舊棉被裡的棉花,通過高溫蒸煮後消毒,製成棉花球。醫院沒有消毒水,夏院長便煮來鹽水代替。看到院長如此辛勞,鄉親們紛紛前來幫忙。他們有的打掃屋室,將炕燒暖和,有的把節省下來的白麵、雞蛋甚至是肉送到醫院,給傷員補充營養。

這座後方醫院,雖然只在回龍夼村駐留了不到一年時間,但當地的家家戶戶,無不知曉這位愛民、愛兵的夏院長。

八路軍“活華佗”,揹簍馱傷員跑10裡,誓死不降飲彈自盡

日軍“掃蕩”後,八路軍醫務人員為被受傷的孩子檢查治療

八路軍“活華佗”,揹簍馱傷員跑10裡,誓死不降飲彈自盡

八路軍的白衣天使

1942年8月,夏雲超任膠東軍區衛生部部長。11月,日軍在山東乳山縣馬石山一帶展開大規模“掃蕩”。11月24日,夏雲超在轉移和疏散傷員中負傷,被日軍包圍。眼見自己受傷,無法突圍,夏部長將機密文件放入警衛員揹包,用最後的幾枚子彈吸引日偽軍注意,為警衛員打掩護。

警衛員突圍成功了,日偽軍則朝著夏雲超撲了上來。在連續撂倒2名日軍後,夏雲超選擇飲彈自盡,年僅2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