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聰明不聰明,在哪一學科就能體現出來?

愛心輔導媽媽


一個孩子是不是聰明,哪個學科能體現出來呢?

其實,哪個單一學科都不能體現出來。

主要是聰明很難準確定義。

單字來說,聰指聽力好,所以聾人稱作“失聰”;明是視力好,眼睛看不著了為“失明”。把聰與明連起來,當然是看得清楚聽的明白。引義為天資高、記憶好,理解力強等等。

以中學各學科舉例。數學特別強調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如果孩子這方面差一些,數學成績會差一些。但數學差未必就不聰明。比如韓寒,他的數學一塌糊塗,但新概念作文全國第一,發表多篇暢銷小說,還能做賽車手,能說他不聰明嗎?

再說語文。有的孩子語文成績差一些,特別是寫作文非常痛苦,感覺沒什麼寫的,但是理科課程學得非常輕鬆,恐怕你也不能說他不聰明吧?

再說說表達能力。一般認為,聰明的人表達能力強,善於和人溝通交流。但是也不盡然。據報道,大數學家陳景潤站在中學講臺手足無措,無法完成中學正常教學工作。但是你敢說一個數學證明領先全世界的人不聰明嗎?

孩子成績差有多種原因,有的是理解力問題,多數是因為自制力差,不能集中精力學習。和聰明關係不大。有可能遇到他們感興趣喜歡做的事情,就會暴發出驚人的能力。以學科成績來衡量孩子聰明不聰明,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正所謂一千個孩子有一千種聰明,只是聰明的方式不一樣。家長和老師不要因為孩子某科成績有些問題就給孩子下不聰明的結論,那樣對教育有害無益。


朔風匹馬


一個學生“聰不聰明”,哪個學科能體現出來?數學?物理?語文?麻煩的是,這個問題目前並沒有標準答案。

首先,“聰明”這個形容詞本身主觀性很強,客觀評判卻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和標準。一般觀念上,短期記憶力是聰明,空間想象力理解力是聰明,抽象思維能力是聰明,邏輯思維能力也是聰明……這些都是“聰明”的定義之一,但都不夠全面,也都不夠準確。

數學物理學科成績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抽象和邏輯思維受到了良好的訓練;英語歷史地理成績好,說明記憶力不錯,以及有了足夠的時間投入;閱讀習慣好,詩詞歌賦中外名著閱讀量大,語文就不會太差……

這些都是“聰明”或者說“智力”的表徵,但最重要的而且最容易被忽視的結論是:“所謂智力,是可以被訓練的”。

另一個教育心理學研究結論更重要:智力,並不是影響成績的最重要因素。套用一句流行語:裝什麼裝,你離需要拼智商的地步,還差的遠呢!

同樣的學校班級,同樣的老師,付出同樣多的學習時間和努力,最終結果卻很不一樣:有人考取985,有人普通本科,還有人就只能上二三本。 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許多人,甚至包括許多老師會告訴你,這是“天資”的差異,智力的差異,有人就是天生會讀書,有人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這樣的話有沒有聽過?但是,學生成績高低,真的是天生的遺傳的“智商”造成的嗎?遺憾的是, 這個說法是錯的。

目前所有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智力”跟遺傳的關係只有1~2%左右的弱相關。1%,對統計學來說這個數字等同於沒有關係。我們通常所說的所測定的智商,基本上都是後天獲得性的結果,也就是說,智商的高低,都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尤其是幼年教育。換句話說,沒有人天生聰明,也沒有人生來就笨。

影響這些獲得性的“智力”因素是哪些?這不是本文的主旨,只簡單地說,與家庭背景,父母陪伴,幼年期習慣,教育方式等等都有關。 也就是說,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孩子的智商因素都差不多,基本上都在正常範圍之內,能否取得較好成績跟“智力因素”關係不大。那麼,學生成績差異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位清華“學霸”總結的很有道理,分享如下:

一,學習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上進心,好勝心,不服輸的態度,有嗎?甘於落後習慣於落後無勝負心比什麼都致命。

二,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會做題遠遠不夠,掌握做題的方法比會做任何題目都重要。 很多學生在學校讀書時,都有這“四不做”: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記筆記;下課不復習;考試不糾錯。 其實這才是最大的錯誤,必須把“四不做”變成“四必做”: 課前必預習:迅速瀏覽一遍即將要學習的新課,邊思考邊讀第二遍,同時做好預習筆記;上課必記筆記:將老師總結的重點、難點記下,同時記下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方便下課詢問;課後必複習: 將老師講的內容結合書本看一遍,把想不起來的內容、印象模糊的重點、難點部分加強記憶,最好動手寫一遍;考試必糾錯:當老師在講解試卷的時候,一定要動手將錯誤答案更正,旁邊要詳細記上正確答案,以便日後複習。

學習方法是影響學習成績的最關鍵一步。差距之所以有,絕大部分就在學習方法上。

三,學習時間。 有沒有見到過做事慌里慌張,又丟三落四的孩子?比比皆是;有沒有見過一直在做,卻什麼作業都沒做好的孩子……這些學生沒有時間意識,不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不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 但是,家長可以也必須幫助孩子改善時間管理能力:

1:合理分配學習時間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學習計劃表:每天要求孩子提前做出學習計劃表,一天要完成多少量,每一項任務的完成時間,最後給自己的任務打分,就是職場上的KPI,天下同此理。 除了做每天時間表,還要做每週每月時間表,期中學習時間表,期末學習時間表。 把在能力範圍內的學習量列出來,爭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2:利用好一天的黃金時間

每天各時間段效率值是不一樣的,每個時間段適合做什麼,必須儘早摸索自己的規律。

3:利用好碎片時間

碎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積累時間,比如課餘、飯前飯後、等人等車,最適合學習積累和複習,為碎片時間做足準備,以便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四,努力程度。

努力就不用多說了,沒有努力一切都會是空中樓閣。高考是什麼?高考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是一場選拔賽,考取985/211,意味著你必須得踩下全省市95~98%的同學,而他們跟你沒有多大差別,甚至比你更努力更拼命。在這場馬拉松中,沒有堅忍的毅力,疲憊時,倦怠時,睏乏時,傷病時,沒有自己逼迫自己的意志不行。你沒有,別人有。

以上四點就是提高成績的金鑰匙。有了鑰匙,並不代表就一定能打開大門,完成度的高低,完全取決於自己。最後,把中學數學名師,原人大附中王金戰老師的經驗列在下面供參考:

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是: 學習方法 >> 努力程度> 智力


江蘇高考諮詢導師


經過科學家們的測算,普通人的智商一般都在80-120之間,這部分人應該點到總數的80%以上。那麼高智商的人群集中在哪些專業領域呢。這裡引用一下ETS(企業全球智能網絡營銷系統)通過大數據得出的結論。

ETS的統計數據來自於2013年-2016年對不同專業的26523名學生,參加了文字推理、定量推理、分析寫作三部分綜合測評得出。最終的結果顯示:理科生整體超過文科生,理科中學物理與天文學學生是最聰明的,而人文學科中“最強大腦”是學哲學的。

看看ETS得出的“最強大腦”十個專業:

1 物理與天文學 IQ平均值:139

2 數學 IQ平均值:137

3 經濟學 IQ平均值:136

4 哲學 IQ平均值:136

5 化學 IQ平均值:132

6 工程 IQ平均值:129

7 政治學 IQ平均值:129

8 生物與生物醫學 IQ平均值:128

9 歷史 IQ平均值:125

10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 IQ平均值:124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我覺得聰明人還有很多的表現,比如對自己所從事專業的理解與悟性,處世的眼界與格局,看問題的深刻與敏銳,對環境的適應,對變革的掌控等等。“360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一個學生心存敬畏,用心鑽研,堅持不懈,敢於創新實踐,就一定會在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做出傑出成績,體現人生價值。


揚帆起航abc


大家普遍認為的聰明學生應該是指那些頭腦靈活,理解力強,做題快的孩子吧,如果單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覺得數學物理這兩科就能體現出來。

因為要想學好這兩科得有足夠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推理、演繹能力。以物理為例,在物理中會涉及一些多過程的問題,這些過程是如何過渡的,他們有什麼聯繫,運動後會出現什麼結果這些都學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題目分析完了,還要完美的呈現在試卷上,只有表達的準確、完美才能讓閱卷的老師看一眼就知道你會了。要想有準確的表達就需要一些邏輯思維能力和演繹能力,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知道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先寫什麼後寫什麼。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數學物理好的同學都比較聰明。

但是我認為,只有數學、物理好的同學還不是最聰明的,應該還具有足夠的表達能力,要有很高的情商。也就是說不光做題聰明、做事也要聰明。不光能做理科的習題,還要能通古曉今,能寫的一手好文章。

舉個例子說吧,“詩詞才女”武亦姝,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冠軍,高考613分(上海滿分660分),被清華大學錄取,她入讀清華理科試驗班類(新雅書院),她有過人的文采也有優秀的理科成績,我認為這樣的才是聰明的學生。


辛哥物理


我是文科出生,從初中就偏執的認為自己智商不高,只會死記硬背。到了大學,深入學習《中國現代史》、《中國古代史》、《古詩詞賞析》、《古代漢語》等一系列專業課,再加上導師佈置或推薦的大量書籍。經過時間的沉澱與磨鍊,突然有一天,身邊的人開始用“淵博”“睿智”“語言表達力精準”等詞形容我時,我慢慢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差。

後來我開始慢慢接觸一些簡單的心理學、哲學、經濟學書籍,發現自己理解純理論的語言並沒有什麼障礙,甚至在初瞭解一門新的學科時,竟能快速在腦海總結規律,我才知道,一個人的聰明並不能用學科來限定,它綜合展現於一個人對事情的分析、整合能力。


許煙子


我兒子在農村上的幼兒園,說真的十幾年前的幼兒園也沒學啥知識,基本上老師就是幫家長照顧孩子。小學一年級在縣城重點,我認為起跑線輸了,結果第一學期考試全年級笫一名,我才知道這孩子是塊讀書的材料。讀初一時,老師怪他貪玩調皮經常打電話找家長,結果一考試老師也蒙了,年級第三名。十二年教育學習上家長很省心,也沒上過輔導班,回家就是玩手機看電視,去年高考上了名牌985。所以我認為孩子聰明不再於那科,我兒子學的是理科,但他文科非常好,在大學詩詞大賽中拿過一等獎。


朝花夂拾


一個學生聰明不聰明不是哪一個學科就能體現出來的。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不是特別聰明;有的學生成績不是很拔尖,卻相當聰明。這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看到的現象。



判斷一個學生是否聰明,個人覺得還是數學比較快捷、準確的體現出來。

從小到大,我都感受到了數學能力強的學生特別聰明。很多題目的解答不是努力就能辦到的。就算努力解答出來了,那麼頭腦聰明的學生做起來就輕鬆許多。這一點,我在補習班做數學輔導老師的時候感受特別深刻。不同學生之間對於數學的學習能力差別巨大,而這種區別很容易看出一個學生的聰明程度。有的學生連基本的概念都難以理解,而有的學生讓老師困難重重的杯賽奧數題都能很快找到解決方法。

對於數學,一個簡單的知識點或是一個公式可以把題出得很容易,也可以出得非常靈活,極度困難。這樣學完一節內容,進行測試就能很好體現學生的聰明程度。那些參加奧數競賽取得好成績的學生讓我感覺十分聰明,是普通人無法辦到的。而那些學校考試數學成績數一數二的不見得很聰明,有的靠的是踏實、努力還有細心。

除了數學,理化生也能體現聰明程度

數學學得好的學生,理科基本都不錯。特別是物理好的學生,數學更不在話下。數理化對思維,對智力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僅邏輯推理要嚴密,還要靈活、貫通和創新。只有聰明的學生才能很好的運用知識,通過思維一步步把大題、難題解答出來。

如果能夠很快學習理科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那就顯得非常聰明。畢竟學習上的所有題目都有標準答案,很多學生通過努力思考也能解決。於是不加思索的解出難題才顯得超級聰明。考試成績主要是通過不斷訓練來提高的,而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從小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我認為一個學生的聰明情況不是從考試成績提現,而在於平時的學習。這就符合大家覺得某某很聰明,一問考試成績卻很一般的道理。



其實,文科也能很好體現一個人的聰明

我一直認為理科好的才顯得很聰明,文科好的主要靠的是記得多、看得多,有時候覺得浮誇,不嚴謹。現在想想,文科好的也是很聰明的。在古代,理科學霸從事低微的工作,計算一些財務打打下手,只有文霸才能做大官,前途似錦。

聰明是比較出來的,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交流中表現特別突的就會覺得很聰明。有時候覺得這個人腦袋瓜好使很聰明;有時候覺得那個人口才特別好很聰明;有時候看人家文采奕奕,構思巧妙覺得很聰明。在平時打交道的時候,我們不經意間對別人是否聰明做出了一定的判斷,依據就在於對方的言行舉止和自己的主觀感受。而這些判斷很多一部分包含了文科類的東西。畢竟平時接觸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靠專業工作人員處理的。

結束語:我認為判斷一個學生的聰明程度在於平時表現,各個比較。相對其他學科,數學是最佳的,最準確的。其實,文科好的學生表現更佳,是容易被喜歡,被認為最聰明的對象。聰明是優勢,至於未來還需努力,傷仲永就是很好的例子。


徽鄉小居


個人認為:不能以哪一科好壞來衡量一個人聰明與否。毛澤東主席、錢偉長教授就是例子。

因為一個人的學科專長與自己的心理特性、興趣愛好、以及老師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毛澤東主席聰明嗎?毫無疑問!一個沒有喝過洋墨水、沒有進過軍校、21歲才進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師範生,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戰略、詩詞、管理堪稱一流,技壓群雄,誰能相較?但他數理化、藝術、英語很差,原因是他在小學、中學時就沒有怎麼學過,以至繪畫經常就畫個雞蛋🥚交上去,數字經常不及格。後來一次在接待群眾中遇到一位數學老師,他還開玩笑說:“我怕你啊”,隨後他才解釋是因為一直都“害怕”數學和數學老師。

錢偉長聰明嗎?毫無疑問!他是我國偉大的力學家、物理學家、應用數學家,卓有成就的“三錢”(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之一。但他同樣在1931年的高考中數理化合計只考得25分(物理5分、化學13分、數學7分),英語0分。原因同樣是因為中小學沒有怎麼教和學。他因為文史考滿分被清華大學歷史系破格錄取,但“九一八”事件讓他想轉學物理,以為國家“造槍造炮”,所以開學以後歷史系系主任陳寅恪一直等不到他來報道,而天天被磨著的物理系系主任吳有訓又堅決不同意他轉進來。後來幾經活動,吳教授才同意他試讀一年,數理化達到70分以上才可轉學。他這一試,中國少了一個歷史學家,卻多了一個物理學家。




WILLSON39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ccd1000936e283faa8e2\

喜歡讀書的豬


孩子聰不聰明,不能夠單方面下定論!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原來都不是讀書的料,所以就覺得是自己的基因不好,那麼自己的孩子也不會是學習的料!

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是很不負責任的表現,大多數家長不過是覺得管孩子太辛苦了,就隨便給自己找個藉口,然後撒手不管。

我做家教的時候,也有遇到過這樣的家長,他從小就沒怎麼管孩子,讓孩子自由學習,結果孩子把學習搞得一塌糊塗!

我問他為什麼不管管孩子,他給我的答覆是,“他如果是學習的料,根本就不需要我去管他;他不是學習的料,怎麼管都沒用!”然後給我舉了個身邊的例子,你看人家三嬸的孩子,沒怎麼管還不是照樣考上了大學?我一時語塞!



這樣的家長,很明顯是極不負責任的!一個家長連最基本的職責都沒有盡到,直接給自己的孩子打上了“不是讀書的料”這種烙印,真的很可笑!

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傷仲永》這篇課文吧,這篇課文就告訴我們,孩子天賦再好,不注重後天學習,早晚有一天也會變得普普通通,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


如今的電子產品太多,孩子本身就沒什麼自制力,這些電子產品對孩子就有著致命的誘惑力,如果家長不對孩子加以引導,甚至放任孩子去玩手機平板,一旦他們沉迷於虛擬的網絡世界,往往都很難自拔。

在這種放羊式的管理之下,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即便他在某一科學得再好,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要知道愛因斯坦小時候就被老師打上“遲緩兒”的烙印,但在他媽媽的教導下,不這樣成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孩子不是因為某一科學得很好就很聰明,也不是因為某一科學很差就很笨。孩子本身智力就很正常,只要你教育得到,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去教育孩子,孩子自然會把他優秀的那一面展現給你看。

所以我們並不能單從成績來判定孩子從不聰明,更不能單憑孩子某一科好壞就給孩子打上一個標籤,更多的應該是反省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