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從世界第三到跌落低谷,簡直恍若隔世

對於有些人而言,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了,畢竟,它只是屬於上個世紀的曾用名。如今的南斯拉夫早被分隔成了六個區塊,分別由六個國家領導,而且與當今時代的強國而言,完全沒有相提並論的資本了。

但如果將歷史的車輪推回到二十世紀下半葉,大概人們就會禁不住發出感嘆:南斯拉夫果然不愧為巴爾幹猛虎呀,全身上下都充斥著世界老大哥的氣息,世界地位絕對首屈一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看看過去的南斯拉夫吧。

感慨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從世界第三到跌落低谷,簡直恍若隔世

讓希特勒甘拜下風

當年,希特勒製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之廣,涉國之多是有目共睹的。南斯拉夫這塊正處於發展之中的土地也受到了納粹戰爭鐵蹄的踐踏,而且就當時的形勢來講,南斯拉夫完全是獨立面對這支強悍隊伍的。

1941年德軍攻入南斯拉夫,從這一年開始,南斯拉夫游擊隊擔起改變被侵略現狀的重任。他們在四年時間裡,上演了一系列的經典戰役,比如蘇捷斯卡戰役、內雷特瓦河戰役等等,還有很多被後來改成了膾炙人口的影視劇:《67天》、《烏日策共和國》、《黑名單上的人歸來》……這些都是對二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的歌頌。

南斯拉夫的游擊戰打得漂亮,不僅打服了納粹的士兵,還讓希特勒為之甘拜下風。於是,自吹世界戰無不勝的德國軍在1945年形象欠佳地撤出南斯拉夫。相比當時的美國、蘇聯世界大國,南斯拉夫單挑了德國不說,還打勝了。只這一點,它的形象就足以傲立世界了。

感慨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從世界第三到跌落低谷,簡直恍若隔世

國力向前一大步

戰爭之後,南斯拉夫迅速投身國家建設之中。據數據記載,戰爭之後的南斯拉夫軍事力量一度保持在百萬之眾,這絕對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數字。非但如此,南斯拉夫的軍事力量躋身世界前三,緊跟在美國、蘇聯的身後。

而最值得人們驚歎的則是南斯拉夫的經濟實力,在六十年代,大部分中國人民還不知道電視機、電冰箱為何物吧?但人家南斯拉夫已經非常普及,約1.8個家庭就有一臺電視機,2.1個家庭就有一臺電冰箱。至七十年代初,南斯拉夫人民幾乎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百分之三十六的居民有了自己的私家小汽車。

最為讓人歎服的是南斯拉夫已經開始在“樹人”方面積極投入,當時7-15歲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免費義務教育。雖然說當時南斯拉夫也存在著貧富不勻的現狀,但僅從教育方面而言,足以被世界點贊。

感慨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從世界第三到跌落低谷,簡直恍若隔世

南斯拉夫的“世界通行證”

我們都很清楚,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不只是被自己來宣佈的,要看世界對這一國家的接受度。在那個時候,就出國這件事而言,根據影視劇中的資料我們可以窺其一二。八十年代的時候,如果想要出國,簽證之難堪比攀登珠峰,尤其是去美國。

但人家南斯拉夫人卻完全不當做一回事,因為人家有一本幾乎可以讓全世界都認可並且免籤的護照。在那段時間裡,南斯拉夫護照堪稱奢侈品,一個保管不到位就很容易被偷盜,黑市場最高價可以賣至一萬西德馬克。

怎麼?不服是嗎?看數據說話。1976的時候,南斯拉夫總人口2000萬,可其國家出入境的人數卻高達1600萬。這真的沒有搞錯,差不多就是人人都出國的感覺。因為當時受到國家經濟實力的支撐,全世界幾乎都對南斯拉夫人民敞開了大門。

感慨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從世界第三到跌落低谷,簡直恍若隔世

一代傳奇的隕滅

就是這樣一個獨立又強盛的國家,原本是世界發展中的明星國,可卻在二十世紀末期開始,不斷走向沒落。這其中的因素很多,包括了與蘇聯不睦導致的原因,以及獨立性堅持,不與西方集團國達成一致的問題。在這裡可能幾句話沒辦法說清楚,總之南斯拉夫是在領導人鐵托去世之後,慢慢走向下坡路的。

感慨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從世界第三到跌落低谷,簡直恍若隔世

至1991年,南斯拉夫的成員國開始鬧起獨立,先是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對外宣佈獨立,緊接著波黑、馬其頓也脫離組織。如此一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名存實亡。於第二年,黑山、塞爾維亞兩個國家聯合,成為一個獨立的聯盟共和國,即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至此,一度名振世界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徹底消失了。

現在,曾經輝煌的南斯拉夫被六個國家取代,分別為黑山、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寒爾維亞。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傳奇也成了過去,如今各獨立國的發展相對並不是那麼順利,甚至像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樣的獨立組織一直得不到世界的認可。

感慨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從世界第三到跌落低谷,簡直恍若隔世

回顧南斯拉夫的舊日強盛,再看今天的艱苦發展,簡直有一種前世今生,恍然隔世之感。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前南斯拉夫不過爾爾,但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講,當時前南斯拉夫人口不過兩千萬,竟然可以成為世界為之矚目的國家,而且完全是憑的自己的獨立能力,這不得不說前南斯拉夫被稱為猛虎國家當之無愧。

《“南斯拉夫”解體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