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二战盟军东线和西线在战略上的相互影响

1944年是战争中决定性的一年,德军在东西两线都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在西线,最强大的B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战线一路推进到了德国本土,西线已经毫无战略纵深可言。在东线,苏军相继发起了数场大规模的进攻,歼灭或重创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并将北方集团军群孤立在库尔兰半岛,德军从来没有遭遇如此的重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损失数个集团军群,近150万人,德军东西两线同时宣告崩溃,如果不是后勤补给线的限制,盟军将在1944年即会师于柏林。由此可见两线作战对于德军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是苏军和英美盟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联合作战:二战盟军东线和西线在战略上的相互影响

苏军IS重型坦克


自从德国于1940年打败法国并将英国远征军赶入大海后,西线战场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随着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英国和苏联建立起了同盟(6个月后美国也加入其中),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几乎是在这个同盟建立起来的同时,联合作战问题就成为参战各国讨论的核心,由于在政治上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导致各国在军事策略上也难以达成一致。事实上这个军事同盟在初期非常的脆弱,苏联在全力抵抗着德国的地面入侵,而它的两大盟友却无法为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唯一的军事合作就是掩护北极船队为苏联提供屈指可数的军事物资。斯大林希望他的盟友可以重新开辟一条新的陆地战线,从而迫使德军将不少于40个师的作战兵力调离东线,缓解苏联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个要求并非过分,但是却迟迟不能得到满足。

联合作战:二战盟军东线和西线在战略上的相互影响

美军装甲部队


苏德战争中决定苏联命运的就是1941-1943年之间的三次德军夏季攻势,分别是“巴巴罗萨行动”、《蓝色行动》和《堡垒行动》,在这几个关键的军事对决中,苏联的盟友并没能给予太大的帮助,牵制的德军地面力量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二线部队和被苏军打残后重建的部队。随着盟军于1943年登陆意大利本土,一条新的南线地面战场才被开辟出来,这迫使德军大幅增加了意大利和巴尔干的军事力量,牵制了28个德国师。

联合作战:二战盟军东线和西线在战略上的相互影响

行进中的德军步兵师


到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夕,德军的部署平衡才被彻底打破,东线拥有157个师,减少了25%;西线驻扎了57个师,几乎是原来的2倍;另外驻守意大利的有27个师,,巴尔干25个师,挪威19个师。鉴于巴尔干、挪威地区的德军都是旨在防御英美盟军可能的登陆行动,因此英美盟军实际上牵制了128个德国师,苏联牵制了157个德国师,双方的比例是8:10,加上英美盟军还在和德国海、空军进行着空中战争和大西洋战争,以及逐步增加的对苏军事援助,在抗击德国军事力量的比例上,苏军和英美盟军大体可以算得上是1:1。

联合作战:二战盟军东线和西线在战略上的相互影响

美军步兵抗击德军虎式坦克


英美盟军对苏军的支援除了体现在对德军的兵力牵制上,还有对苏联提供的大量军事物资援助,尽管这些援助多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到达的,但仍旧在苏军的战略反攻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苏军的机动能力,进而加快了其战役进程。盟军提供的火车头是苏联国产的2.5倍;火车车厢是10倍;卡车是1.5倍;轮胎、铁轨、航空汽油都占到了苏军总消耗的半数以上,没有这些援助,苏军将无法组建庞大的机械化部队,也难以迅速的转入战略反攻,至少推进速度会大大降低。

联合作战:二战盟军东线和西线在战略上的相互影响

德军掷弹兵和突击炮协同作战


另外英美盟军的战略轰炸还牵制了大部分的德国空军,超过70%的德军战斗机用于和英美盟军作战,东线只有30%;74%高射炮单位都在本土和西线遂行防御,东线仅有10%,这些高射炮单位装备的多是88毫米高射炮,具有很强的反坦克能力,这都大大减轻了苏联空军和坦克部队的压力。

联合作战:二战盟军东线和西线在战略上的相互影响

德军双联装128毫米重型高射炮


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战后苏联和西方国家都有意贬低对方的贡献,而将自己置于主导的地位,这都是有失公允、不够客观的。凭心而论,对于战胜纳粹德国,西线和东线的贡献各占50%,苏联确实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了它的祖国和人民,但是却无法独立战胜德国,而英美盟军没有前期苏联的苦撑,也不可能积蓄起足够的反攻力量,正是双方共同的努力才最终彻底打败了纳粹德国。在军事上的体现就是1944年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在战略上的联合作战,使德军无法像以往那样来回抽调兵力应急,不得不在两个战线上同时进行战略决战,最终遭遇决定性的挫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