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甲午海戰,清政府就投降,沒了海軍可以打陸戰啊?

走起哥們


以往對甲午戰爭的宣傳主要基於甲午海戰,因為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對於清政府來說意義重大,標誌三十年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但是甲午戰爭其實並非完全是海戰,而是包括海戰戰場和陸地戰場兩個戰場,兩個戰場都很重要,相對來說,大家都認為海戰最重要,這也是和晚清以來對國防的一個思想爭論有關,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認為應該大力搞海防建設,國防重點應該是在東南沿海;而以左宗棠為首的塞防派認為國防重點應該在西北,一個強調海軍建設,一個強調陸軍建設。

實事求是的講,李鴻章的思想在甲午戰前的確有先見之明,在1874年,也就是甲午戰爭前的20年,李鴻章就上奏《海防籌議折》,論證了清政府建設海防的必要,尤其是對日本應該早做防備。

當時左宗棠在朝堂的影響力應該是大過李鴻章的,其後左宗棠花費上億白銀進行西征,取得重大戰果,塞防派應該是力壓海防派的,但是在1885年左宗棠去世後,清政府就轉變方針,開始全力加速海防建設,僅僅三年就建成北洋海軍。1885年到1888年是北洋海軍的高速發展時期,然而比較可笑的是,此後六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清廷竟然再未購置新艦。

實際上,1885年時清政府會大力發展海軍並非是由於海防派佔據了優勢,而是在1884年8月份的中法馬江海戰中,福建水師在30分鐘內被法軍打得全軍覆沒,實在是太過於震驚。

然而從1888年開始,日軍通過購買軍艦,到1894年的時候已經超過北洋水師。可以說,在海防問題上,清政府始終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以甲午戰爭來說,如果海戰取得勝利,陸戰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時因為日本襲擊了清政府的運兵船,引起豐島海戰開始的。

從豐島海戰可以看出,第一,當時清軍是以水路支援為主,畢竟當時清軍主力應該佈置在京畿和直隸一帶,而不可能在遼東地區,從進軍路線上來說,如果從直隸地區陸路支援朝鮮,幾乎是跨越整個渤海灣的陸地,然後從鴨綠江再走很遠的路才能抵達朝鮮南部,這樣的行軍路線儼然是不現實的。

所以,從水路運輸部隊和補給是最方便的,同樣日本想要在朝鮮與清廷作戰,也必須通過水路,可以說,對於甲午戰爭來說,取得制海權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從豐島海戰的情況來看,日軍已經取得了黃海的制海權,而清軍壓根就不可能切斷日軍在日本海的制海權,從這時開始,清軍與日軍的對戰就是一場不對等的戰役。

隨後,爆發平壤之戰,當時清軍以一萬五千人不敵日軍一萬六千人,最後葉志超率領清軍六天狂奔五百里撤退到鴨綠江邊。

可以說,第一次陸戰的結果就是這樣慘痛,平壤戰役結束後的第三天,為了爭奪黃海制海權,爆發黃海海戰,清軍最後不敵,喪失黃海制海權,同時也標誌甲午戰場由朝鮮戰場轉入遼東戰場。

從1894年10月24日開始,清軍集結2.8萬人,抵擋日軍3萬人的進攻,結果僅僅兩天,清軍再次全線崩潰,丹東被日軍佔領。

幾乎與此同時,日軍還發動了對旅順的進攻,在旅順駐軍1.3萬餘人的清軍也未能抵擋日軍多久,到11月21日,日軍對旅順口發動總攻,旅順失陷,日軍海軍可以威脅整個渤海,為日本的下一階段侵略做鋪墊。

此後,在遼東戰場進行了較為激烈的遼東戰役,清廷調集六萬大軍,企圖收復遼東失陷領土,從1895年1月17日開始,清軍開始攻擊日軍,皆為日軍擊退,到2月28日時,日軍展開反攻,於3月7日攻佔營口,9日攻佔田莊臺,至此清軍陸軍主力全線由遼河東岸撤退。可以說,遼東戰場上,清廷陸軍實力不堪一擊。

而山東半島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從1月20日開始,日軍就開始展開對山東的攻擊,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清廷的陸軍幾乎都被佔據,致使北洋水師的大本營劉公島成為孤島。

1895年3月17日,在清廷與日軍談判期間,清軍已經投降,日軍悍然發動對北洋水師的襲擊,偷襲劉公島,致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可以說,甲午戰爭的被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洋水師的無能導致的,也從另一方面看出,陸軍與海軍缺乏配合作戰,從旅順戰役到威海戰役,都是海陸不能聯合作戰導致結果惡化。

為了結束這場戰爭,當時清廷割讓遼東半島是對當時情況的默認,然而割讓臺灣實在是讓人無法接受,究其原因,就是再打下去,陸軍不堪一戰,從平壤戰役到遼東戰役,清廷陸軍沒有取得任何一場像樣的戰役,而北洋水師一旦全軍覆沒,就不能再戰。

海軍和陸軍誰的作用更大,大概一眼就能看出,當初如果能重視海防建設,也不至於結局這樣悲慘。

事後再說海防重要,感覺有點像馬後炮,沒有絲毫用處,然而即使李鴻章提前20年就已經建議清廷加強海防建設,清廷也不為所動,可見,有些打是必須要挨的,而且是挨完了就忘,然後再挨的那種。

相信大家都聽過麻雀築巢的故事,大部分的鳥都有鳥巢,為何麻雀沒有呢?麻雀白天暖和的時候從來不想著搭窩,等到晚上冷的時候就發誓第二天一定要搭窩,第二天白天又暖和了,他又認為搭窩沒有用,天一點點冷了,直到麻雀被凍死它的鳥巢也沒有搭起來。

海軍就像是清政府這隻麻雀的鳥巢,沒了海軍,就等於沒有制海權,那就只能被動挨打,這是近代戰爭的本質!


史論縱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陸戰輸的更慘,連褲衩都沒有了。

清軍的陸軍從朝鮮平壤開始潰敗,一路從朝鮮潰敗到遼南,潰敗直線距離600多公里。

這600公里潰敗中,清軍和日軍戰鬥過很多次,沒有一次打贏。

以打的還算不錯的平壤之戰為例,17日,清軍1萬5000人對日軍2萬人,僅僅守了1天,就全線崩潰。

日軍僅有102人戰死,433人負傷,清軍傷亡6000人!

看起來似乎很懸殊,其實清軍傷亡絕大部分是在潰逃時,遭遇日軍伏擊被打死打傷的。

更誇張的是,平壤戰敗以後,清軍根本不在朝鮮北部適合防禦的山區繼續抵抗,而是一路狂奔。

朝鮮北部山區本來崎嶇難行,當年美軍就是在這裡吃了志願軍的大虧。

然而清軍在24日就全部逃回中國境內,沿途還搶掠周圍的朝鮮村莊,跑的比兔子都快。

後面的旅順戰役就更丟人現眼。

李鴻章為了旅順口的防禦工事,苦心經營10餘年,耗費白銀數千萬兩,駐守兵力達14700人。

後來俄軍在旅順口堅持了整整5個月,而日軍僅用不到一天時間,付出426人的傷亡,就拿下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

類似的作戰還有很多。

黃海海戰雖然慘敗,但好歹還徹底拼了,也對日軍造成較大的損害。可以說,黃海海戰也算是雖敗猶榮。

然而,陸戰完全是一邊倒,被日軍打的丟盔棄甲,滿地找牙。

整個甲午戰爭中,日軍僅有1132人戰死,3758人受傷,戰鬥傷亡總數區區4000多人,就打垮了4億人口的大清國。


薩沙


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很多人對“甲午戰爭”有點誤會,以為是甲午海戰輸了,清政府就議和了。

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甲午海戰是甲午戰爭的一個重要戰役,僅此而已。如果僅僅因為甲午海戰輸了,清政府就投降了,那清政府就真的弱到爆了。

整個甲午戰爭,包括:豐島海戰、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威海衛之戰。

其中,純粹的海戰,只有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大部分是海戰。其中,黃海海戰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甲午海戰”。

所以,清政府認慫,絕不是一場戰役的事情,而是整體戰役決定的。

那清政府投降,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高層力求“穩定主和”

這個高層主要指的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了。

慈禧太后,對於自己的大壽,看得比戰爭更為重要,她並不希望開戰,但是拗不過光緒帝和他老師翁同龢,以及其他主戰派的堅持。而李鴻章,則是慈禧太后數一數二的心腹。但李鴻章是絕對的實力派,什麼葉志超、聶士超、劉銘傳、丁汝昌等都是他得力的手下。

如果把光緒比作一個胳臂的話,那慈禧太后就是大腿,胳膊很難比大腿粗的。

中國人一向聰明,都能看得出來上層的意思,手握大權的慈禧太后,都不願意開戰,那將軍們如何會死拼?將軍們不死拼,士兵們如何會不惜命?

明治天皇為了取得勝利,捐款一次又一次,還發動全民捐款。而慈禧太后為了過好自己的60大壽,各種操心。

高層的著眼點在哪裡,結果就在哪裡。所以,是高層的意志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太多將軍畏死,不願意努力,勝利太難

(逃跑的葉志超)

高層的意思大家可以看得到。慈禧不願意打,李鴻章也不願意打。

此時,能打的大多是漢人將軍,而滿人一個個大多是酒囊飯袋,還時時提防漢人奪權。如此情況,哪個漢人願意拼命?誰的命不是命?

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日本先聲奪人,在「濟遠」和「廣乙」兩艦不曾防備之時,不宣而戰,進行了包圍和轟炸,導致清軍1艘戰艦沉沒,1艘被俘,1100人傷亡。

1894年8月1日,大清和日本幾乎同時宣戰,甲午戰爭拉開序幕。

一個多月後,1894年的9月15日,在朝鮮平壤,1.5萬大清軍隊在葉志超的率領下,和日本1.6萬軍隊發生了激戰。葉志超曾經也是個血性的人,在此戰中,避戰畏戰,不願和日本對壘,在手下左寶貴的堅持下,同意和日軍幹上一架。

當得知左寶貴戰死後,葉志超跑得比兔子都快,史書寫道“狂奔500餘里,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邊境始止。”狂奔500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將軍啊!這是中國軍人的恥辱,但中國軍人的恥辱剛剛開始。

葉志超的逃跑,讓日本在宣戰後獲得了第一次勝利。朝鮮拱手讓人,日本有了第一個根據地。相比葉志超的慫,左寶貴的英勇就義更值得尊敬。

平壤戰役的勝利,讓日本乘熱打鐵,發動了甲午海戰。設備相對落後,配件相對不齊,戰術相對較差,最後導致失敗。

雖然失敗了,但鄧世昌等人還是留下了燦爛的一筆,北洋海軍將士沒有丟人,可以打死,但投降者相對較少,逃跑者也就“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等寥寥幾人。

日本控制了黃海,有了完全的制海權,開始圖謀遼東半島。

於是乎,在1894年的10月24日發生了鴨綠江江防之戰,這又是一場大家的觀望戰。日軍3萬人,清軍3萬人,人數幾乎一樣,裝備差別也不大。但日本在進攻時,除了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其他人都是在觀望。

當馬聶二人寡不敵眾後,其他部再次望風而逃。

日本僅僅用了三天,就把鴨綠江江防破了。三萬清軍死了兩千,沒有所謂的堅持,也沒有所謂的血戰。

清軍將士再一次展現了他們脆弱的戰鬥意志。這是甲午戰爭中的第二次中日陸戰,又出現逃跑式的潰敗。

1894年11月5日,金旅之戰開始了。這次戰役很慘烈,清軍守軍也夠拼。但是,戰略失誤了,以為日本會先進攻遼寧旅順口,實際上日本並沒有,這讓清軍的佈置出了問題。日本在花園口登陸,以優勢兵力勝利後,反過來攻擊旅順口。

旅順口陷落後,日本人燒傷搶掠,無惡不作,自11月21日至24日的4天內,日軍對旅順全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中國同胞近2萬人遇難。這是大大的慘劇。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看一看,自從甲午戰爭開始後,大清一戰未勝,清軍將士信心低落到了極點,民眾情緒低落到了極點,皇室人員悲哀到了極點。

慈禧太后等人已經開始尋找機會談判了。

1895年,威海衛之戰爆發了,有陸戰,也有海戰。

日本人兵分兩路,一路只取榮成,一路猛攻丁汝昌的水軍。 榮成守軍非常弱,實力低,裝備差,雖然號稱有21000人左右,但實力太弱,駐紮分散。很明顯,朝廷高層壓根就沒注重,情報工作做得也極差。榮成很快陷落,威海衛炮臺之後失守。

接下來,就是日本人再次痛毆北洋水師。

打不過,丁汝昌自殺於劉公島, 總兵張文宣自殺,“定遠”管帶劉步蟾在此之前命人炸沉“定遠”後,以手槍自殺。這些將領誓與艦艇共存亡。

但也有異類,營務處道員牛昶昞,夥同外國顧問,盜用丁汝昌名義起草降書,並派“廣丙”管帶程璧光,乘“鎮北”炮艦向日軍乞降。真是狗也不如。

高層沒有戰意,中層的將軍們又有那麼多投降的,這樣甲午戰爭要還能贏的話,就是奇蹟了。

大清的裝備落後,軍事素質落後

其實,大清陸軍此時各種槍炮都有,但訓練 費用太貴,那些先進的玩意,很多沒法掌握。而北洋水軍的設備,確實落後了,其中艦艇的速度不佔優勢,炮速比別人日本的慢了兩三倍。如此情況下,如何能勝利?

有人說了,為什麼不更新?沒錢。

錢呢?一是大清攤子太大,二是慈禧老孃們喜歡排場,皇室注重奢華。其實,減少一個六十大壽就能幫海軍更新不少裝備。但是,老慈禧會幹嗎?不幹。

落後的裝備,和日本海軍對戰能勝利才是怪事。

除了裝備問題,另外就是軍事能力。大清的訓練方法已經落後,特別是對於新式武器的掌握,那差地太遠。中國人自己水平不行,外國人又不願意請(關鍵是新式武器的掌握訓練太費錢,那一個個炮彈,那一發發子彈,都是錢呢!),於是,軍事能力很弱。

另外,情報部門太弱,相比日本而言,情報系統差了不是一點兩點。日本人在開戰前,對大清的情況瞭解得非常詳細,正因為知道詳細,所以才敢開戰。

而大清的情報系統在哪裡?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情報不發達,相當於沒了眼睛。大清就是瞎摸著過日子,瞎摸著和別人打仗,失敗非常正常。

既然失敗了,按清朝的尿性,不投降幹啥?繼續拼?老孃們不敢。實際上,甲午戰爭後期,日本因為資源耗費太大,內亂都有了,只是清朝太慫,終究割地賠錢,幫助別人騰飛了......

綜合來說,甲午海戰只是甲午戰爭中的一個戰役,促使清朝議和有三個原因:一是高層並不希望堅持對戰,二是中層將軍們很多避戰畏戰,三是裝備落後,軍事素養差。


藍風破曉


甲午戰爭中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海戰,而不知道陸戰,其實甲午戰爭絕大部分都是在打陸戰,而戰爭的結果比海戰還慘。在1874年7月開始就在朝鮮和日本開戰,其中規模最大的陸戰是在朝鮮的平壤打的,清軍1.5萬多人對戰日軍1.6萬多人,但由於主將的無能導致清軍在平壤戰役中打敗,就像50年代美軍打朝鮮一樣,日軍從平壤一直打到鴨綠江邊,於是為防止日軍從朝鮮北上,在東北和朝鮮的邊界和日軍對戰,這就是後來的鴨綠江邊防戰和金旅之戰(金州、旅順),後來攻陷旅順後還在旅順對平民進行了大屠殺。

而陸上的戰爭清軍打得算是一一塌糊塗,光是有紀錄的陣亡的士兵就高達3.15萬人,而日本陣亡的人數卻不到5000,而在海戰中起碼還重創日軍軍艦,讓日軍傷亡慘重,所以海戰的戰績還好看一點。而清軍之所以在陸戰敗得一塌糊塗的原因很多。組織混亂、派系爭鬥、軍隊戰鬥力參差不齊,除了北洋的軍隊能看以外其他的都是很容易被擊潰。日軍攻佔旅順後針對平民的屠殺

而在海戰中也經歷了豐島海戰、黃海大東溝海戰、威海衛保衛戰三個階段。由於陸海兩個方面敗得一塌糊塗,且戰爭的地點就在滿清的發源地——東北,所以經過10個多月的激戰清庭無力再戰,所以才和日本求和。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894年按中國的干支紀年是甲午年,中日之間這場戰爭被稱作甲午戰爭,日韓稱為清日戰爭。現在很多人認為這場戰爭,清政府打下去必勝,日本之所以同意清政府求和,也是因為他們的實力支持不住了。其實,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從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軍隊的建制和士氣,可以看出再打下去清政府還是失敗的命運。

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雖然和日本海軍裝備上存在代差,比如火炮的代差、艦用活塞蒸汽機的代差,但裝備的近代化程度遠超過陸軍,多艘主力戰艦為歐洲製造,高級軍官大多有留洋經歷,技術職位相關人員,也多有水師學堂的教育背景,士兵招募比較嚴格,需要在威海練勇營進行專業培訓。這樣的情況下,北洋海軍最終輸給了日本海軍。客觀的說,黃海大戰、威海衛之戰,是日本軍隊甲午期間打的最艱苦的兩仗
,那清國陸軍呢?

清國陸軍

和北洋海軍相比,陸軍無論從裝備,還是人員素質都相差甚遠。陸軍仍然採用古老的編制,以“營”為單位,一營定員505人,由於貪汙腐敗、吃空餉嚴重,一個營不滿員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全國動員後,陸軍總數是96萬人,日方總兵員是24萬人。數量上佔絕對優勢,可再仔細分析下,這96萬人分散在全國各地。甲午戰爭實際參戰的清軍是10萬人,大部分裝備落後,沒有進行嚴格的近代化軍事訓練。陸軍在甲午戰爭中的表現(除了北洋綏鞏軍、左寶貴部、宋慶部外),在朝鮮戰場、遼東戰場以及威海衛之戰中,可以用“跑跑”和一擊即散來形容。即便有綏鞏軍、左寶貴部、宋慶部的頑強反擊,也沒有取得局部戰場的勝利。

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清日雙方的陣亡比也達到了30:1。

日本陸軍

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全國總動員後,陸軍是24萬人,這其中包括了7個近代化野戰師團,總人數7萬餘人。《西洋鏡:海外史料看甲午》一書中,西方人這樣記錄了日本陸軍,“日本士兵非常出色,步兵甚至比歐洲人更強,炮兵也不錯。日本軍官們幾乎都經過皇家軍事學院的嚴格訓練,常規軍隊的人數保持在75000人。士兵們全副武裝,身上揹著普魯士士兵使用的那種帶毛的閹牛皮舊式揹包,還裝備了有彈夾的步槍。”


綜合兩國軍力比較

《清日戰爭》的作者宗亞澤,運用了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撐,從兵役制度、武器裝備、交通運輸、兵站支援、野戰通信、軍隊醫療、情報收集、媒體宣傳、軍夫體制(後勤保障),幾個方面對清、日兩國進行比較,除了野戰通信,宗亞澤認為雙方持平外,其它方面完全劣勢。並指出,“近代戰爭力量,通常表現為國家的綜合實力”。作為一個旅居日本多年的華人,宗亞澤採用了大量日本方面文獻和史料,有些問題的看待也許有失公正,不過也確實給出一個不同的視角。

結束語

回想一下,35000日本陸軍在山東榮成登陸,只有北洋綏鞏軍300名士兵阻擊。山東軍1500名河防兵(駐防榮成的陸軍)聽到槍炮聲,扔掉僅有的幾支火銃、抬槍就一鬨而散了。朝鮮戰場上,葉志超、衛汝貴齊裝滿員,配備了來福槍、毛瑟槍、克虜伯行營炮,戰事一開也是一瀉千里。這還是戰鬥力比較強,裝備精良、近代化程度比較高的陸軍,剩下的清朝陸軍能否一戰? 幾年後,僧格林沁率領幾萬人,在八里橋附近阻擊英法聯軍,不可謂不勇猛。最後死傷慘重,以失敗而告終西方軍隊攻打天津城時,許多老百姓幫聯軍運送輜重,賣食物給西方軍隊。真是君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君,這樣的國家再打下去也打不贏。


湖心孤舟記


這裡的“湊合”只能說“相對”,因為甲午戰爭中清軍的失敗是全方位的,海軍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只是說,陸軍更爛。

甲午戰爭的背景是中日雙方爭奪朝鮮半島。在這種爭奪中,海軍對日本來說是必要的,對清朝來說則不是。因為日本和朝鮮陸地並不接壤,他必須依靠海軍來維持後勤線。而清朝的軍隊可以取道遼東進入朝鮮。雖然路線比較迂迴,但至少算一條路。

換言之,日本必須保證陸海軍兩路都不吃虧,才可能奪下朝鮮——陸軍從清軍陸軍手上奪取半島,海軍至少能維持後勤線。而清軍只要兩路有一路能雄起就行了。遺憾的是,清朝已經爛到根子了,兩路都被打垮。而兩路中,陸軍敗得比海軍更慘。所以,題主說的“可以打陸戰”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大致看一看甲午戰爭的進程和主要戰役,這個道理就是一清二楚。

甲午戰爭爆發是在1894年7月23日,在朝鮮的日軍突襲漢城王宮,綁架了朝鮮國王李熙,強迫朝鮮政府“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7月25日,日本海軍發動豐島海戰,擊沉清朝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偷襲清軍,發動牙山之戰,清軍損失五百,日軍損失七八十人。不過這兩場戰役對雙方的實力對比很小。8月1日雙方正式宣戰。

1894年9月,中日兩軍在陸地和海上各打了一次大戰。陸地上是平壤之戰,海上則是著名的大東溝海戰(黃海海戰)。陸地上,雙方兵力大致是清軍15000左右對日軍16000左右,清軍兵力略佔劣勢,但有防守之利,也得到朝鮮的支持。結果,因為統帥葉志超逃跑,清軍短短一天就崩潰,死傷6000餘人,日軍僅傷亡七八百人。之後幾天清軍一路狂奔,從平壤逃回鴨綠江,日本則順利佔領朝鮮全境。

而在9月15日的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以32000噸對日軍40000噸,在船隻陳舊、火力落後的情況下,奮勇還擊。雖然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但也重創了日本“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使日軍死傷官兵600餘人。雖然同樣敗了,但主力尚存,打得比陸軍要壯烈得多。只是此戰後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使得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陸海軍同時戰敗後,日軍入侵遼東,戰火燒到了清朝本土上。

接下來的戰役就是以陸戰為主了。

10月,清軍2萬餘人防守鴨綠江,日軍3萬人發動進攻。清軍各部七拼八湊,加之防線過長,兵力分散。雖有聶士成等部奮勇作戰,但終被日軍擊破。兩三天時間,鴨綠江防線全局崩潰,清軍傷亡數千人,日軍傷亡數百人。

隨後2萬5千日軍直撲大連、旅順,於海軍掩護下在花園口登陸。當地清軍僅萬人,抵抗1天以後,11月6日旅順淪陷。日軍展開了大屠殺。

1895年1月,日軍發動威海之戰,出動兩個師團25000,向山東地區大舉進攻。山東的清軍陸軍雖然也有2萬多兵力,但防線漫長,兵力分散,加上日本聯合艦隊海陸夾擊,各處逐一淪陷。1月底,日軍佔領了威海軍港的南北兩大炮臺,2月3日佔領威海衛城。此時北洋水師的劉公島成為孤島。2月11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隨後北洋水師向日軍投降。

而同期發生在遼東的戰役,清朝陸軍總兵力並不劣於日軍,但同樣因為兵力分散、各自為戰,遭到日軍各個擊破。3月初,清軍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日軍蹂躪了清朝“龍興之地”。

此時清朝力不能支,只好向日本乞和。

由此可見,並不是“只有一個甲午海戰清政府就投降”。相反,大東溝海戰後,清朝還打了很多次敗仗(主要是陸軍),丟失不少地盤,這才支持不住而投降的。包括北洋水師最後之所以全軍覆沒,也有陸軍作戰不力,導致岸上炮臺淪陷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大東溝海戰後,北洋水師避戰不出,放任日本完全掌握制海權,很多戰役中日本陸海軍從容聯合,日本陸軍不但得到海軍掩護登陸,甚至在奪取沿海要塞時還可以得到海軍艦炮支援。相對來說,清朝陸軍卻只能孤軍奮戰。這也加速了清朝陸戰的崩潰。

陸軍和海軍互不配合、門戶之見,被日軍各個擊破,正是甲午戰爭的敗因之一。而根子上,還是封建社會中大臣將軍隊視為私產,彼此黨爭傾軋,最終結果是大家一起玩完。


巴山夜雨涮鍋


你怕是不知道,甲午戰爭崩盤實際是從陸軍開始的,海軍完全是被拖下水。

絕大部分人對甲午戰爭的印象就是黃海海戰,認為北洋海軍敗了,然後清朝就割地求和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朝的統治者不是白痴,有錢拿來修園子不比白白賠出去好?作為一個體系嚴密的政權,清政府也有著自己的底線。

整個甲午戰爭,真正令清政府絕望的是陸軍崩潰式的戰敗。從平壤到鴨綠江,一觸即潰。中間光緒還派了他舅舅桂祥一同統兵支援,剛到山海關就跑回來了。沒別的原因,看不到贏的希望自然只能撤退了。日本出動了七萬陸軍,清朝這邊保守估計也有25萬,但是戰爭的形式幾乎就是一邊倒。是武器不行?

不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軍的裝備發展的非常快,和列強之間的代差並不明顯。和日軍相比,說不上誰領先誰落後,各有優缺點吧。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清軍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整場戰爭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日軍在局部戰爭中的人數永遠比清軍多。因為當時的清軍,本質上依舊是封建軍隊,指揮系統異常的混亂。各部隊之間完全沒有協調作戰的能力,發個命令要派幾十個傳令員去各營。兵敗如山倒絕不是說著玩玩的,一開始還知道組織抵抗,主動反擊。輸多了後清軍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贏,前線的將領居然拋下軍隊直接跑路了,這還打個啥?

對戰爭的走向在清政府中央也引發了強烈的爭論,個個都想當家做主,紛紛把矛盾指向了李鴻章的淮系。事實證明,李鴻章是無能,可反對派那是蠢,還不自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陸軍崩盤,連累海軍被一鍋端,甲午戰爭結束。

如果不籤《馬關條約》,日本從天津登陸,一路打到北京,那是清政府所絕對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只能認輸,要啥給啥,沒有講條件的資格。

甲午戰爭州,在平壤看到清軍不足的袁世凱得到了清政府高層的一致支持,開始了全國性的陸軍改革,效仿的對象就是

德日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陸戰不是沒打,同樣是打輸了。

但清政府真要是傾舉國之兵、破釜沉舟打陸戰,日軍還真夠嗆,鹿死誰手還不一定。也許歷史就會改寫。


一、天時:中日兩國的綜合國力差距不大。

雖然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但明治維新開始於1968年,1872年開始軍隊改革,1882年開始訂立西式刑法,1885年開始開始實施內閣制,1889年才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898年制訂西式民法,1899年才訂立了美式的商業法。

更為關鍵的一點,正是在1868年,德川幕府造反,天皇出兵平叛,戰爭斷斷續續打了差不多十年,1877年才宣告結束。此時距離甲午戰爭僅僅十七年。

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變革是一場系統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這就證明,日本明治維新的確讓日本脫胎換骨,煥然一新,向現代化國家邁進,但並不是一日千里,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中國在甲午戰爭的時候,綜合國力是落後於日本,但兩國的差距還沒有拉開,當時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可以說,到了四十年之後的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跟日本的差距才是真正拉開了,怎麼說也比甲午戰爭時的中日差距要大。

可是四十年之後,我們還敢全民抗戰,四十年之前,中日差距相對小的時候,打地面戰爭我們不是勝算更大嗎?

二、人和:此時的國內形勢很有利。

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國民政府只是名義上控制了中國,但各地軍閥都是各自為政,不聽從中央政府指揮。軍閥林立,黨派林立。

而甲午戰爭的時候,滿清是一元化領導,沒有人敢抗拒命令,在大敵當前的時候玩花招。

雖然說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各地"軍閥"提出了東南互保,但那是對慈禧跟八國開戰蠻幹的一種消極反應。甲午戰爭是日本挑釁,錯在日方,八國聯軍侵華是慈禧鼓動義和團挑釁洋人,錯在慈禧。


所以說,慈禧領導下的中國,是統一的,全國軍民是一盤棋,理論上來說可以做到同仇敵愾,如果打地面持久戰,不存在內憂外患的糟糕局面。跟抗戰比,國內形勢更有利。

三、地利:日軍的機械化程度不高。

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日軍機械化程度不高。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他們只有疲於奔命和捱打的份,根本無法在戰略縱深的戰場上游刃有餘。

而且,日本當時沒有空軍,跟40年之後的抗戰時期相比,他們又多了一個劣勢,而中方又少了一個不利因素。

還有一點,當時中國沒有公路,遠道而來的日軍後勤保障就是一個致命的問題。而中國軍隊無論到了什麼地方,就可以憑著主場之利確保後勤供應。


四、大清陸軍是主場,而且有的部隊也很能打。

很多人一提起清朝軍隊都是一臉不屑,其實清朝軍隊也有很能打的,不全都是草包。

1894年9月1日,中日兩國陸軍在朝鮮大同江一帶狹路相逢,展開激戰,山西太原鎮總兵馬玉崑指揮中國軍隊,日軍則由其武田第21聯隊負責進攻任務,憑藉有利地形狠狠教訓了不可一世的武田率領的第21聯隊,將敵軍打得潰不成軍,狼狽逃竄。

9月14日,平壤中國守軍在左寶貴帶領下誓死迎敵,將士萬眾一心血戰到底。左寶貴以身殉國,將士血染平壤城,進城的日軍將士見了無不對中國軍人肅然起敬,很多人自覺掩埋清朝官兵屍體。

平壤失守,日軍乘勝追擊,在遼東戰場的鴨綠江戰役中,負責守衛虎山的清朝軍隊在統領馬金敘、總兵聶士成率領下跟日軍進行了殊死搏鬥,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依舊英勇頑強 "毫無退卻之色"。

日軍先後組織4次對虎山大規模的進攻,清軍一直拼死抵抗,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在隨後進行的草河嶺激戰中,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率部跟日軍展開激戰。依克唐阿親臨前線指揮戰鬥,身邊大將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戰況非常慘烈,日軍付出慘重代價才攻佔了草河嶺。

在遼南戰場上,正定鎮總兵徐邦旗下的拱衛軍更是打出了軍威,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


1894年11月,日軍第二軍第1師團第1旅團長乃木希典少將率部進攻徐邦道駐守的金州,日軍兵力是中國守軍的7倍,武器裝備也勝過我軍,他們滿以為勝券在握,可是同樣經過兩天血戰才攻破了城池,日軍士兵屍橫遍野,多名日本軍官陣亡。

由此可見,清朝軍人固然貪生怕死的孬種很多,但也有不少熱血男兒,願意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保家衛國。

既然這麼多有利因素,為什麼慈禧不敢跟日軍打陸地戰,打持久戰呢?

主要是滿清統治漢人,是少數統治多數,政權合法化有問題。

他們怕打起仗之後,漢人武裝乘機崛起,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他們國力並沒有那麼強大,胃口也沒有40年後那麼大。他們打仗的初衷就是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強大了,要在滿清身上小試牛刀。讓滿清政府讓出朝鮮,再花點銀子,打開中國市場;可能的話,再割去臺灣。說白了,自己給自己搞個成人禮,想通過此戰檢閱自己維新成果,正式開啟強國之路。

對滿清政府來說,這個要求太低了,他們完全可以滿足。慈禧擔心的是自己的統治,只要政權不丟,其它一切好說。


跟日本爆發全面戰爭,大清會元氣大傷,政權還會有丟掉的危險;而求和,最多割地賠款,對滿清政府來說小菜一碟。兩害相權取其輕,權衡之下,還是求和為上。


歷來現實


趣談答案:沒了海軍當然可以打陸戰,但是滿清已經不願意打了。

事情最重要

記得很久之前讀過明史,有一幕非常的讓人不解,就是朱棣率領的幾百人幾千人,竟然能夠趕著10萬大軍一塊跑。

當時覺得這10萬大軍的腦子是不是都進水了呢?10萬大軍打幾千人,那還不跟玩兒似的嗎?哪怕1:100的戰損率也足以把那幾千人給活活累死呀。

說句不靠譜的話,這數10萬人他們就是站在原地不動,讓這幾千個人砍也得砍上一個月,也得累的他們不行不行的。

但是並沒有,我們發現朱棣率領的大軍最開始的時候是橫驅直入的,想打哪打哪,而且李景隆率領的那些軍團根本起不到任何阻擋作用。

也就是從那一個歷史故事當中我明白了,士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士氣及早的投降,還可以避免損失。

滿清已經被打服了

滿清和日本有過對應的陸戰,比如平壤之戰

但是一次戰役的輸和贏根本不代表什麼。關鍵就出在甲午海戰上了。

甲午海戰,滿清自認為自己的軍團是最優良的軍團,自己的海軍是最巔峰的海軍,現如今自己最巔峰的海軍竟然被日軍打得屁滾尿流,這場戰役還怎麼打?

當自己最巔峰最精銳、最有信心的一支部隊,在面對敵人的時候竟然直接失敗了,那麼在接下來的第2次戰役,第3次戰役或者第4次戰役的時候會不會重蹈覆轍呢?

既然重蹈覆轍,為什麼還要繼續打下去呢?直接投降不就得了嗎?

這是滿清的理論,在這個理論當中有一點缺陷,那就是為什麼第1次輸了第2次、第3次、第4次也會輸呢?

慈禧太后不管事兒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慈禧太后不管事兒,甭管大家怎樣想或者怎樣認為,慈禧太后終究是一個個人利益主義者。

在慈禧太后的思想認知當中,怎麼做都行,怎麼玩都可以,只要自己不吃虧那就是賺了。

這也是為什麼清朝在構建當時最強大的海軍時,慈禧太后還在忙著過自己的生日,因為慈禧的才是最大的,至於滿清賠點錢死幾個人,對於慈禧來說好像也不足為重。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海戰都打不過,陸戰就更加不可能贏了,在整個戰場上,清政府最大的敗筆就是陸軍。

1861年1月,以中央奕訢、地方李鴻章等為代表的大臣開始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開始了改革。其中,李鴻章的代表傑作就是北洋海軍。


當時的北洋海軍號稱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有著當時世界前列的艦隊和武器。

1894年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在海戰方面,日本和清政府在黃海發生了大規模的海戰。這次戰役中,北洋水軍損失了5艘戰艦,而日本方面,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無一艘沉沒。

經此一戰,北洋艦隊自此就退到了威海衛,日本徹底掌握了黃海的控制權。


可能有朋友會問,為什麼一個甲午海戰失敗,清政府就投降了,為何不打陸戰呢?

陸戰,清政府也打了,但是比海戰輸的更慘。

甲午戰爭的海戰是在黃海,而陸戰則是發生在了朝鮮"平壤"。平壤戰役中,清政府在平壤的守軍有35個營,大概一萬五千多人。而日本方面有一萬六千多人。

平壤戰役開始時,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不久之後就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

1894年9月,戰爭爆發,戰爭主要在三個地方展開,分別是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戰爭前期,清政府還是取得了一定優勢的,在大同江南岸戰場中,清軍重創了日本第9旅團。

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公佈的數據,“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四名,少尉軍官被擊斃二名。第9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21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5聯隊第3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

但,到了後期,由於當時的將領葉志超的昏庸無能,打著打著竟然下令撤退了。結果,清政府從平壤一路潰敗到了鴨綠江。

平壤戰役中,日軍傷亡了700多人,而清軍傷亡2000多人,500人被俘。

平壤戰役,清政府是有一博之力的,但錯在將領太熊了,還沒怎麼打,就準備跑了。更可笑的是,清軍傷亡2000多人,這兩千多人大多數都是在後期逃跑的時候死的。在正面戰爭中,清軍死傷人數不超過五百人。


在甲午戰爭之前,清軍的武器已經完全不輸於日本,當時的淮軍配備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自己造的快利槍等,甚至一部分軍隊還有更加先進的後膛連發槍,這種槍一次可以連開七槍或者十一槍。不再像以前那種,開一槍換一次子彈。

而日本用的是春田步槍,這種步槍射速極遠,5發射速。就武器本身的性能而言,清政府和日本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兩軍之差距就差距在將領和士兵上面。

一:將領的軍事才能方面

平壤戰役主要參戰的軍隊是李鴻章的淮軍,淮軍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戰鬥力還是可以的,取得了不少的勝利。

但,對上日軍這種現代化軍隊後,缺點就顯露出來了。在平壤戰爭中,淮軍面對日軍明顯缺乏軍事部署。如:在平壤戰役前期,日軍分四路包圍平壤時,在平壤的淮軍竟然沒有一點動靜,完全由著日軍包圍平壤。



再一個,在平壤戰役後期撤退階段,淮軍更是各自為軍,你跑你的,我跑我的,根本沒有想過徐徐撤退,不給日本追擊的機會的想法。

二:將領各自的內鬥

清朝,大臣各自為政,當時清朝有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等等。

這些大臣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內鬥,而他們內鬥最大的資本就是手上的軍隊,所以,他們對自己的軍隊格外愛惜。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曾國藩曾經因為石達開圍攻,一次損失了幾千人,當時,曾國藩可謂是心疼至極。

而在平壤戰役中,李鴻章是抱著不傷淮軍根本的想法的,。既,戰可以打,但是淮軍不能損失太多。因此,在戰爭中,日軍還沒發起大的進攻呢,淮軍就開始撤退了。這樣的打法,怎麼可能贏。

甲午戰爭,海戰與陸戰相比,海戰還更有優勢一些,畢竟海軍中還有鄧世昌這樣的英雄和將才。但,陸軍中,大多數都是庸才。甲午戰爭,一但海戰失敗就已經表示甲午戰爭失敗了。清政府的陸軍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戰鬥力還不如海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