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

碎在扬花里的文字


莫斯科保卫战一直都是苏联历史上一场绚丽多彩的战役,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奋起抵抗,坚守莫斯科,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1941年6月,由希特勒领导的德国纳粹联合其他几国,率领500多万军队,采用闪电战术,大举进攻苏联。

开战初期,苏联军队节节败退,四个月内,军队损失约300万人,飞机损失达96%,国土面积丧失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超过总人口四分之一。

1941年10开始,纳粹逼近莫斯科,作为领导人面对如此惨烈的局面,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最终扭转乾坤,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苏联在纳粹的进攻下,已经伤亡惨重,民心涣散,如果这时,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放弃莫斯科的话,等待苏联的就只有沦丧了。

他必须坚守莫斯科,才能给与苏联人民最后的希望和信念。然而斯大林敢于坚守莫斯科,也有一定的原因。

首先,天时,自然环境,苏联是一个气候寒冷的国家。

德国人在夏季开始闪电进攻苏联,进攻莫斯科时已经进入十月,天气逐渐寒冷,德国士兵无法适应莫斯科寒冷的气候,加上长期的作战,会让德国士兵精力匮乏,且闪电作战策论,战时紧迫,导致德方战斗供给严重不足,战斗力降低。

其次,地利,地理环境和人口优势。

苏联地理环境特殊,战地面积广阔,且苏联人口众多。

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利用人口优势可以迅速从苏联各地调兵遣将,组成军队,确保战斗人数,且斯大林一方对于莫斯科地理环境更加熟悉,可以灵活使用战术,击溃德军。

最后,人和。

莫斯科保卫战前,斯大林已经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苏联日本两方保持友好中立关系,在有第三方侵略的情况下,苏中两国继续保持中立态度。

这一条约的签订,确保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身为德国纳粹同盟国的日本,不会插手战争,给德国提供战争力量,使得斯大林可以放心将用于防守日本的军队大批调遣过来,攻打德国。

这同样,让想要联合日本,实行两面夹击策略攻打莫斯科的希特勒,吃了战术上的大亏。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的一场侵略战争,德国是非正义的一方,斯大林手持正义,确保德国不会得到协约国和其他国家的助力,这使得斯大林可以更加敢于放心的调取兵力专心抗击德军。

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敢于坚守莫斯科,不仅因为他是苏联的领导人,是苏联的精神领袖,更因为斯大林看出了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占据了良好的天时、地利、人和,即苏联寒冷的气候,大量的人口优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莫斯科保卫战中侵略国德国的孤立无援。

(如您有不同见解,或者补充,请在评论区留言,这里是“铁匠聊文史”,愿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讨那些前程往事……)


铁匠聊文史


当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也曾打算离开莫斯科,当时他在莫斯科火车站台上来回走了2个多小时,以考虑去留的问题,但最终斯大林还是选择留了下来。我个人认为,斯大林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当然明白如果自己被俘,对苏联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明白如果轻易地放弃莫斯科会给苏联带来什么后果。

莫斯科战略地位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它是指挥苏联军民作战的中心,如果德国占领莫斯科,那也就意味着德国再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另外,从苏德开战至今,苏军一直处于溃败的状态,如果首都再被德军攻占,苏军的士气、信心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讲,一国首都陷落,就已经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灭国。如果德国再扶持一个傀儡政府(苏联内不满斯大林的官员和民众大有人在),那么这将极大的分化、削弱苏联的势力。很有可能会如同中国的汪伪政府一样,一大批人会倒向傀儡政府。更有甚者,苏联会步法国的后尘。

斯大林清楚的明白,如果他留在莫斯科,那么他就是一杆旗帜,不仅可以起到稳定军心和民心的作用,还可以激励鼓舞士气

。对于斯大林而言,退却极大可能意味着一溃千里,所以他已经无路可退。

莫斯科是一座精心布防的城市

当然斯大林选择留下来也是有一定底气的,在德国进攻之前,莫斯科已经做好了精密的布防。苏军利用德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域停留2个多月的时间,在莫斯科以西宽达750 公里正面、300余公里的纵深内,构筑3道防线和9道防御地带,

形成了大纵深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另外,莫斯科城内也建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并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等重要目标。而且,为了保卫莫斯科苏军在这一地区集结了125万人,拥有坦克 990 辆,火炮 7600门,飞机677架可以说,苏军势力并不弱,完全有一战的实力。这些也是斯大林的底气所在。

莫斯科之战,可以说是希特勒与斯大林的决战,不管哪一方取胜,都将会对战争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坚守莫斯科才是最佳的选择,尽管这要冒很大的风险!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战情解码


到了1941年12月,纳粹德国百万大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不足30公里,德军先头部队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莫斯科城内的国防工厂、科研单位、学校、政府各机构均已迁到了1000公里以外的萨马拉州,但是斯大林带领的统帅部就是敢于坚守莫斯科,哪里来的勇气?

图为德军正在使用潜望镜观察阵地。

莫斯科保卫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941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是苏联防御阶段,德军集中了180万部队、1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1.5万门火炮将部队向苏联境内推进了1000多公里,直抵莫斯科城下;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是苏联反攻阶段,苏军借着入冬恶劣的天气,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兵员展开了反攻,将德军推到了原点,粉碎了纳粹德国的战略企图,苏联胜利。斯大林敢于坚守莫斯科主要有2个原因。

图为苏联重型榴弹炮。

一,在纳粹德国在欧洲酣战之际,1941年4月13日苏联已经同日本秘密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保持友好中立,如果有第三方侵略,双方应继续保持中立。这个条约意味着日本压根不会北上出兵苏联,而希特勒所想的东西夹击苏联的战略根本不会实现,日本出卖了盟友德国,所以斯大林心里明亮的不担心后院起火,不但在莫斯科地区集中了大批兵力,还把在远东防御日本的兵力源源不断的调往莫斯科战场。

图为苏德战场上的炮火与焦土。

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低估了苏军兵力的原因,因为在战时莫斯科的5条铁路运输线和空中运输线畅通无阻,兵力兵器物资从莫斯科后方运来。反观德军的情况十分严峻,入侵苏联时德军的预备部队只有40万,莫斯科战争绞肉机让德军伤亡严重,到12月5日伤亡人数已到80万,而已天气恶劣,补给中断,油料炮弹消耗殆尽,粮食只能就地取食,战斗力被严重剥削,正如此斯大林才立刻决定反攻。

图为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火箭车首次投入战场。

二,成功发起全苏联人民号召,苏联人民热烈响应保卫首都莫斯科的行动中来,全民总动员想尽一切办法把兵员、弹药、粮食等从全国各地运到莫斯科。首先斯大林没有离开莫斯科一步,一直坚持着领导战斗,极大的鼓舞了苏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其次在苏军战斗严重失利的情况下,在1941年11月6日在莫斯科举行了十月革命24周年庆祝大会,11月7日红场大阅兵,斯大林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在莫斯科生存存亡危急时刻,鼓舞了苏联人民民族热情,民众积极参与到会战中。

图为参加战斗的苏联游击队。

于是莫斯科迅速成立了民兵师,约20兵部队投入战斗;莫斯科周边市民组织了游击队担任后勤和保障任务;有超过50万百姓参与修筑防御工事的行动中,共设置了800公里防坦克战壕、1500公里铁丝网障碍物、500公里防坦克崖、构建了4万个防守火力点、各种地雷、陷进不计其数,军民协作,对莫斯科保卫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图为冬季的苏德战争中,德军攻势受阻。

战争进行到5个月以后,斯大林也转变了思想战略,吸取了战争初期的教训,集中指挥、统一战斗,而德军这边却因为战略打击目标有了严重的分歧,在指挥上犹豫不决,延误了很多战机,从1941年12月起,纳粹德国国内各大报纸纷纷为拿下莫斯科留下版面时,传来的却是德军宣告破产的消息。


图文绘历史


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斯大林也曾经考虑过撤退。


但是在当时的局势下,斯大林一旦撤离莫斯科,莫斯科必然会失守,莫斯科一旦失守,苏联就有可能输掉战争。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将领就认识到了苏联和德国的战争潜力的差距,因此德国军队在开战后一直穷追猛打,希望能够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对苏联的作战。


德军想要在冬天到来前结束作战,就必须要攻占莫斯科。莫斯科是苏联的政治中心,一旦莫斯科被攻克,苏联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苏德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苏德双方的人数和装备势均力敌,然而苏军却被德军轻易地击溃,德军一路高歌一直攻击到了莫斯科城下。


在莫斯科保卫战爆发前,苏联损失了280多万军队,士气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德国军队的战斗士气非常高昂,很多德国士兵都认为苏军不堪一击。当德军装甲部队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莫斯科城内出现了严重的骚乱,一些高官纷纷变卖家产逃跑。

在德军的主力部队到达莫斯科附近后,苏联的防御部队士气十分的低落。


在莫斯科保卫战初期,德军的人数是苏军的1.4倍,炮火是苏联军队的1.8倍,坦克是苏联军队的1.7倍,飞机是苏联军队的2倍,很多苏军士兵都没有战胜德国的信心。


斯大林在了解到苏联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实力差距后,也曾经想过撤退到后方。

毕竟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取胜的概率非常小,如果斯大林不选择撤退,在城内被德国军队俘虏的话,苏联将会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如果斯大林能够逃到后方,还可以继续领导苏联人作战。


不过斯大林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最终决定坚守莫斯科。斯大林留下莫斯科后,多次公开没有离开的消息,大大振奋了苏联士兵的士气。在二战时期的苏联,斯大林在苏联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斯大林不离开莫斯科,莫斯科附近军队的士气立刻提升起来,纷纷准备和德军一决死战。

斯大林不退出莫斯科,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原本想要逃跑的莫斯科市民,纷纷拿起武器帮助军队抵御德国人,原本士气低落的士兵,纷纷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在11月7日举行的苏联成立24周年大阅兵仪式上,斯大林在红场发表了一段振奋人心的讲话,很多参战部队的官兵都亲眼看到了斯大林。


这次阅兵结束后,德军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突击,但都被苏联士兵顽强的击退了。在冬季到来后,苏联军队发动反击,将德军赶出了莫斯科附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斯大林留守莫斯科之后,苏联军队在莫斯科城下抵挡住德军数月,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的9月一直打到第二年的1月份,为苏联恢复军事实力赢得了很多时间。


假如斯大林选择逃跑,苏联士兵的士气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苏联不仅会输掉莫斯科保卫战,整个苏德战争的结局很可能也会发生改变。


历史总探长


苏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十分丰富。反之,德国人少地少,资源不很多。这才有苏联抗击德国入侵的实身,能力。德军闪电战重创苏军,一下子让苏军损失好几百万军队。这对苏联说,是灾难性的。不过,苏军在大撤退中,以空间换取时间,苏军得以在莫斯科大量集结,并做好大纵深防御准备工作,准备充分,积极,努力,实其攻防一体化,进可攻,退可守,攻防兼备,进退自如,出神入化。苏军强大号召力,动员力,战斗力,动员大量新兵参战。新兵经过简短,简单军事训练后,马上上战场,进行实战。苏联军工体糸在大撤退中没有及时,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这时,英美强有力的外援和大力支持,帮助,真是雪中送炭,解了苏军燃眉之急。苏军在英美帮助下,彻底改变有人无枪的历史,这让苏军兵强马壮,如虎添翼,信心百倍,越战越勇,勇挫强敌,争取到了战争最后最为伟大胜利。德军远离本土作战,后勤远远跟不上,导致德军饿着肚子打仗,在弹尽粮绝中走向失败,耻辱,灭亡。德军越走近,靠近莫斯科,越失败。苏军越走近,靠近莫斯科,越胜利。斯大林作为军事家,统帅,对坚守莫斯科有很大信心,决心,能力,他能和莫斯科共存亡,不怕流尽最后一滴血,誓死保卫伟大的莫斯科。斯大林坚守莫斯科,稳定了军心,给苏军信心,决心,能力,苏军以一当十,团结奋进,奋勇还击,以巨大无畏牺牲,决心,勇气战胜了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中国美62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争惨烈程度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世纪战争。作为二战的发动者德国法西斯,在短短的时间内横扫欧洲,当时的世界陆军第一强国法国,很容易的别德国打败。但是德国在对苏联的进攻中,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德国采用闪电战,迅速的占领了苏联欧洲部分的大部分领土,但是却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德国在苏联的进攻彻底失败。这个一方面有天气的原因,德军没有计算好时间,导致战争卷入了苏联的冬季,苏联的冬季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50度,一直在欧洲生活的德国人很难适应。

为什么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斯大林要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呢,这个是有原因的。莫斯科是苏联当时的首都。莫斯科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假如莫斯科被攻破,可以认为苏联已经亡国了。一个国家的首都都被占领了的话,它的军队和人民士气全无,会对以后的抵抗造成很大的影响。

还有就是苏联剩下不多的工业基地在莫斯科地区,苏联主要的石油产区,一旦苏联失去了莫斯科,意味着苏联将失去石油的工业基础,没有了工业基地苏联军队需要的武器弹药坦克大炮石油都将完全失去,苏联军队将失去战斗力,那时候苏联就真真的亡国了。以德国伤亡工业水平,一旦德国占领莫斯科,补给线长的问题立马就解决了,德国最需要的石油可以就地得到,德军可以从后勤线上释放出不少的军队,用于支援前线战斗。最重要的是但是苏联的冬季已经到来,为苏联军队作战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条件。苏联占据了地利和天时,再加上苏联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斯大林才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


环球网




莫斯科保卫战是非常重要的战役,正是因为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才让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甚至所有同盟国成员舒了一口气,并且增加了战胜德国的信心。

问题是,斯大林凭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乌克兰基辅战役已经输了,他哪里来的勇气?

莫斯科地理位置太过重要,必须坚守



1941年下半年,德国进攻苏联,兵分三路,一路往北,直扑列宁格勒;一路往中,杀向莫斯科;一路向南,前往斯大林格勒。

对苏联来说,守住莫斯科是最重要的,因为莫斯科在中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如果列宁格勒紧张,莫斯科保卫军队可以协同;如果斯大林格勒局势紧张,莫斯科可以调遣兵力辅助。

但,如果莫斯科丢了,相当于苏联的腰断了,另外两座城市就会孤悬在外。最关键的是,如果莫斯科丢了,苏联后方的纵深地带的资源支持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斯大林看来,莫斯科必须坚守住。

有些时候,不是你能不能守住的问题,而是必须勇敢地坚守,哪怕付出巨大地牺牲也在所不惜。

莫斯科是政治权利中心,必须坚守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它是政治权利中心,如果这个地方丢了,无疑于把苏联的心脏摘了。

莫斯科不算资源型城市,但是莫斯科一旦丢了,苏联人的信心会大受影响,其后的战争,无论是列宁格勒战役,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人失败的概率都会增大。

其实,斯大林坚守莫斯科,是为了维护住苏联人心里的自尊,保持住全国人民的信心。只有这样,对于整体战役的胜利,才有最大的帮助。

斯大林其实也没有完全的底气一定能守住,但丢失了莫斯科的沉重代价,斯大林是很难承受的。莫斯科就是苏联最重要的标志,这个标志的存在具有太大的意义,必须死守。

斯大林对于苏联的气候还是有期待的,这增加了斯大林死守莫斯科的信心



二战过去已经七十多年了,回头看看,发现天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苏联的天气,一旦到了冬季,那会非常恶劣。对于苏联人来说,能够完全适应,毕竟大家“生于斯长于斯”,而德国人适应起来会非常艰难。

因为天气因素导致溃败的例子以前就有,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攻打莫斯科后,就是因为天气情况导致失败,57万人攻打俄国,回去时只有3万人,从此拿破仑走向了末路。

在斯大林的计划里,就是要将德国拖入冬天,那么苏联战胜德国的概率就提高了。

因为考虑到天气因素,斯大林有坚持死守的某种底气。

如果不能守住莫斯科,斯大林还有后招



莫斯科是要必须死守的,退一万步讲,万一守不住怎么办?

实在守不住,莫斯科会被斯大林放弃的,但不是随意放弃,他会坚壁清野,将整个莫斯科烧成废墟一片,然后在寒冷的冬季,继续在莫斯科周边与德国人周旋。总之,这块肉不是这么好吃的。

关于守卫莫斯科,斯大林有可参照的版本,那就是曾经拿破仑和沙俄的战争。拿破仑攻入了莫斯科,莫斯科却只是空城一个,废墟一片,因为库图佐夫在守不住莫斯科时,提前坚壁清野,并将莫斯科烧成了废墟。没有资源,天气寒冷,最后拿破仑仓惶撤出。

斯大林也有此意,只要苏联人不是死绝,德国人进入莫斯科会很难,就算进入了,会什么也得不到,而且要天天被苏联人骚扰。



总之,对于莫斯科,斯大林是必须死守的,死守的理由是:莫斯科是交通枢纽,莫斯科是政治权力中心,而且天气可以依赖。如果实在守不住,斯大林会留下空城一个,然后在周边继续纠缠。

希特勒进攻苏联是大错,进攻莫斯科更是大错,如果他先把列宁格勒拿下,情况会对他们更为有利,因为资源的供应会好一些,因为他们的附庸国芬兰离那里不远。


蓝风破晓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莫斯科保卫战?想当年小个子希特勒摸着鼻梁骨下边的那指甲盖大的小胡子,发了疯似的在欧洲的土地上祸祸人。

你还别说他发明的那套闪电战还真好使,一家伙就干翻了号称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把个法国佬掐着脖子,按在地上的抽,顺道还把搅屎棍英国佬的势力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

要不是那条狭长的英吉利海峡,小个子希特勒还真有可能,一家伙就冲到英国佬那破岛子上,找丘吉尔算算账。

耐不住寂寞的希特勒,这还不算完,那对蓝色的大眼珠子瞅着蹲在西伯利亚边上的抽着烟斗的斯大林,就控制不住自己个冲到,悄摸兮的就去撩老毛子。

话说开头的时候,老毛子确实不熟悉希特勒的那闪电战,眼花缭乱的整不明白,老毛子吃了不少的亏。

就这么一个巴巴罗萨计划,就把个老毛子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吞到了肚子里,这包括了最有价值的三分之二的工业和将近一半的人口。

这要是一般的国家,这一家伙早打瘸了,吹口气的功夫就能把对方吹个四脚朝天。

可老毛子是谁啊?这阵仗也不是没有见过,当年法国那小个子拿破仑不也来溜达了一圈,撞铁板上,一步俩哆嗦的回去了吗?

所以啊,这小个子希特勒开着德国这辆战车,直接就怼到了莫斯科城下,成了希特勒生命的转折点——撞铁板上了。

因为老毛子还真不含糊,在莫斯科那红场上直接来了一场历史上最牛掰的大阅兵,他的出口就是战场。

一帮子老毛子唱着一首激昂的喀秋莎,义无反顾的冲向了战场,用血与火教训了来犯的小个子希特勒。

话说这场大决战打1941年九月份的最后一天,一直干到了第二年一月七号。这直接让希特勒开的那辆德国出产的战车耗干了最后一滴石油,哭着承认了失败。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扭转了盟军一直以来的颓势。

所以大家伙都知道这场战斗的结果,不管你咋说他都是理。

可这还没有开战的时候,斯大林就有把握守住莫斯科吗?

说实话开头的时候,他还真没有。当年德国佬实行的那台风计划,搁老远就能瞅见莫斯科那红顶子的克里姆林宫了。

而斯大林在莫斯科的火车站的站台上来来回回的溜达了差不多俩个小时,一脸的焦虑,为嘛呢?

这不用俺说大家伙也应该明白就是为了一个问题——该不该留下来?

当然咱都知道最终的结果,斯大林还是留了下来。为嘛呢?

不能退了,莫斯科是老毛子的心脏,这地要是被攻陷了,这也就意味着全完蛋,而他斯大林是这个心脏最强有力的起搏器。

他要是撤了,这心脏能跳动多久?但只要他在这里,这心脏就会一直跳动下去,因为所有的老毛子都瞅着呢?

按照斯大林的说法:“同志们,俺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了,俺们已经无路可退了!”

话说俺不喜欢斯大林这个人,但他无疑是二战中的伟人,二战的中流砥柱,这没得说。

说道这里估计有要说了:“这说的,老毛子就算是守不住莫斯科,往那西伯利亚一撤,在西伯利亚上和小胡子希特勒再怼也没啥问题!”

如果您真这么认为,你这可就没有见识了。

咱说老毛子自打和小个子希特勒开战,就一直被动挨打,老毛子的士气和军心已经受到了影响。

您这莫斯科一丢,这意味这嘛呀?老毛子这国家就算是灭了,到了那会希特勒一准整个傀儡政府和你玩阴的。

这将不断的分化老毛子的势力,蹲在西伯利亚你能拖多久?那时候面对的将不是单一的德国人,或许一帮子老毛子就会挤到眼跟前了。老毛子打老毛子,这将是史无前例的大消耗啊!

而就算是拖下去,胜利了,其结果就和高卢雄鸡法国佬一样了,搁国际上还有啥话语权,拉倒吧,洗洗睡去吧!

所以斯大林搁火车站想了两个小时,他明白他自己个就是老毛子心里的一杆旗,只要他杵在莫斯科,军心和民心将凝聚在一起,这两颗心凝聚在一起就能用,就能和小个子希特勒死磕。

而他一旦离开莫斯科,那么这两颗心还在不在这将是个未知数,一溃千里这将是一定的。

而后果,他斯大林承担不起,或许他就成为了罪人,这事不能干的。

而且莫斯科他也不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未必没有和小个子希特勒一战的可能性。

首先他最信赖的朱可夫已经接手了莫斯科的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就干的不错,把德国佬给挡住了,而且之前的所有判定,事后证明朱可夫是对的。有这么一个帅才这搁着,斯大林齐码能放心一半。

再有小个子希特勒拿下斯摩棱斯克在这嘎达停留了足足两个月,莫斯科西边这块长达七百五十公里的正面,入深三百公里的长度,就有三道防线,九个防御带。

怕你啊?而且还新组建了五个机枪营,十个反坦克炮兵团外加五个坦克旅。

更加重要的是,所有的市民都能够被动员起来,三天,就三天二十五个工人营,十二万的民兵师,一百六十九个巷战小组这就组建起来了。

其中挖掘防御工事的有六十万人,而这当中有四分之三是妇女,民心是凝聚在一起的。就是这帮人挖掘出了三百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三千八百个啥临时,啥固定的火力点。

就这局势,比任何时候都要好,凭啥要走?

这拳头够大了,完全可以和小个子希特勒玩死磕,所以斯大林不走也是有底气的。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冬天要来了!

事后咱们都知道,这个冬天扯淡的冷,都零下四十多度了,老天爷都不站在小个子希特勒的身边,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仅仅1年多的时间,德国采用闪电战术就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并在1941年6月22日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袭击,仅仅三个月就歼灭上百万苏联红军。面对势如破竹的德军,斯大林决定死守莫斯科,他是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的。

严密的布防

苏联在德军进攻莫斯科之前,

斯大林就做好了莫斯科被攻破的准备,并做好了相应的布防。首先建立了20支战斗小组,保护莫斯科的重要目标。并在莫斯科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成立了169个巷战小组,在城市里预埋了无数的地雷。斯大林打算在巷战中耗死德军。

强大的动员能力

德军进攻莫斯科前夕,斯大林在3天之内,就组织了25个工人战斗营,12万人的民兵部队,169个巷战小组,并组织60万人在莫斯科城周边构筑了三道防御工事,

恐怖的是60万人中妇女儿童占了四分之三,可谓全民皆兵。

强大的工业能力

苏联的工业在精细化程度上不如德国,但在工业规模上对德国具有压倒性优势。就像今天的“中国制造”一样,全球无敌。二战时的苏联鼎峰时期,一个月可以生产出数十万支枪械,两千辆坦克。只要破解了德国的闪电战,进入消耗战阶段,德军就必败无疑

强大的后援

除了上述的优势外,斯大林手中还有一张王牌,就是西伯利亚的远东军。远东军是一支装备精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部队,曾痛宰过日军,全集团军有144万人。为防止日军北上,莫斯科保卫战开始前,斯大林没有调动这支部队。后来在确定日军重心转向太平洋战场时,才抽调远东军增援莫斯科。

总之,面对德军的进攻,斯大林有足够的底气迎接希德勒的挑战!



花木童说史


斯大林之所以敢于坚守莫斯科,主要是基于对战局和自身实力的准确研判上。让斯大林作出决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德军已经略显疲态,二是远东兵力的调遣。斯大林不仅决定留下,还进行了一场决定胜负的阅兵。

1941年6月,德军闪击苏联,使得毫无准备的苏军一泻千里。德军的三路装甲大军长驱直入,其中的中央集团军群剑指莫斯科。随着斯摩棱斯克的失陷,莫斯科完全暴露在德军的视野之中,古德里安率先兵临城下。

在莫斯科城下晃了一下的古德里安奉元首之命,前去支援攻击基辅的隆德施泰特。之后的两个月对莫斯科至关重要,古德里安的离去让苏军迅速重构防线,有了喘息之机。到了九月份,德军才完成对莫斯科的包围。

当时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兵力已超过百万,而负责防守的苏军仅有几十个步兵师,勉强能保持防线的完整。十月份,苏军西方面军的六十多万兵力被德军消灭,使得莫斯科的正面防御变得空虚起来,城内出现了恐慌。

面对局势的突变,斯大林下令让政府机关与各国使馆开始向古比雪夫撤退。莫斯科至高尔基铁路的一个岔道口上备用着两辆专列,其中一列就是为斯大林撤离准备的。来到车站的斯大林在徘徊了两小时后又返回城中。

在这期间,斯大林与朱可夫通了电话,朱可夫请求斯大林坚守莫斯科。他认为德军因天气原因已无法组织大的进攻,再有就是斯大林若离开莫斯科,这会让外围防守的将士们无心再战,势必会导致莫斯科的失守。

莫斯科对苏联及斯大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到万不得已的形势下,绝不能轻易放弃莫斯科。斯大林经过两小时的权衡,最终决定返回莫斯科。十月份的莫斯科,阴雨连绵,泥泞的道路障碍了德军坦克的行进。

随着天气的恶化和苏军的强力阻击,让原本打算仅用五个月时间就拿下莫斯科的希特勒变得焦躁不安。随着冬季的到来,德军根本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衣,官兵出现冻伤,士气极为低落,只能用发的礼服来抵御寒冷。

朱可夫正是基于此原因,才坚持让斯大林留守莫斯科的。事后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极为正确且富有冒险性的。促使斯大林守城并举行阅兵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能抽调出十万兵力支援莫斯科。

自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在远东一直布有重兵来防止日本关东军的进攻。即使在西线完全崩溃的形势下,斯大林也没有动用远东兵力。就在莫斯科生死存亡之际,情报人员佐尔格向斯大林详细的回报了日军动态。

佐尔格得到准确情报,日军大本营在年内不会向苏联宣战,而且在随后可能会对美国开战。得到消息的斯大林,迅速从远东秘密调回34个师支援莫斯科。后来红场阅兵的部队就是来自战斗力极为强悍的远东地区。

斯大林随即决定举行十月革命庆祝大会并于次日阅兵,朱可夫仅参加了庆祝大会,便返回指挥所,随时准备抵挡德军的进攻。斯大林在阅兵式上发表了讲话,号召人民要坚守莫斯科,这个讲话鼓舞了整个苏联军民。

阅兵过程中的装甲部队在受阅完成后,立即返回前线参与防守。这虽然只是一次传统的阅兵,但它却展现了苏联人民对纳粹的蔑视,同时给希特勒和德军的心理带来打击。这次阅兵的电波传向世界各地,包括柏林。

德军在损失了十几架轰炸机后,放弃了对红场阅兵的干扰。在接下去的几周里,莫斯科城外的苏军兵力已过百万,与德军势均力敌。此时的莫斯科已经白雪皑皑,德军装甲部队已瘫痪,最致命的是补给物资的缺乏。

苏军经过浴血奋战,截止到次年二月,已将德军赶到莫斯科两百公里以外的地区。面对战役的失利,希特勒愤怒的将包括布劳希奇、博克、古德里安在内的30多名高级将领撤职,斯大林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完胜。

综上,斯大林坚守莫斯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莫斯科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德军的疲态尽显及远东兵力的增援是斯大林坚守的主因。当然天气的因素也不能忽略,它是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关键,25分钟的阅兵同样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