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电影里,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这是真的吗?

langjian888


美国越战电影里又有名又奇葩的是《我们曾是战士》,片中越军宛如弱智,迫击炮和各种机枪基本不用,AK-47系列的弹匣容量明明高于美军的XM177(M16),要么胡乱开火,要么上刺刀胡乱冲锋。

美国拍摄的其它著名越战电影并不是如此:

《野战排》里的越军基本遵守了游击战的原则。

《现代启示录》重点是表现美军自己,越军地方游击队一闪而过,但是好歹知道用高射机枪对付直升机。

《全金属外壳》里的越军狙击手在巷战里使得美军大吃苦头。

如此巨大的差别可能和电影的拍摄年代有关,那些著名越战电影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我们曾是战士》是2002年的电影,恰逢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一次是美国本土遇袭,让人回想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而且遭到袭击的地点比珍珠港的规格高得多,是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

美国舆论需要营造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我们曾是战士》迎合了这一需求,这部电影号称改编自亲历者撰写的畅销书《我们曾是战士,而且年轻》,实际电影情节恐怕只是用了参战美军的姓名和德浪河谷这个地名而已,努力营造美军高大全伟光正的形象。

越战时期美国巨大的反战浪潮,对不起,这电影里没有,反而人人都想去越南打仗。

家属受到种族歧视困扰,反对军人去越南,对不起不存在,黑太太白太太亲如姐妹,生活富足,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越军机动灵活,对不起不存在,就会挤在一起傻冲,用生命把美军的弹药消耗光。

美军凭借火力优势杀伤越军,对不起不存在,头发斑白的老军士长站直了,一把M1911老式手枪轻松一枪一个端着AK-47的越军。

某个知识分子模样的越军,拿着AK-47不开火,上刺刀一个人穿过美军战线没有被发现,一直冲到美军营长哈尔·摩尔背后,被后脑勺长眼睛的后者一枪打死。

到了电影最后,意犹未尽的导演还编造了雷人的情节,明明当时美军以优势炮兵和航空兵掩护,全员乘坐直升机撤退,非要安排美军全体上刺刀,从正面向越军机枪阵地发起大冲锋,还打赢了。

所以,电影里营造的气氛就是,越战没有那么不堪,美军英明神武,那么下一步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家没意见吧。

2002年的美国年轻人,出生的时候美军已经撤出越南,他们是感受不到当时压抑的舆论氛围的,那么以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为第一印象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实美军对于那些表达反越战思想的电影也有办法,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军把《现代启示录》里美军游骑兵乘坐直升机空袭越南村庄的片段单独剪辑出来,然后在部队里放映。很多年轻士兵对于这段《飞行的女武神》伴奏下一边倒的胜利大声喝彩,士气为之一振。




游戏人超超


这个东西看起来很假,但事实上确实发生过,而那一次进攻也被美国人成为了一场噩梦。

整个越南战争期间基本上的画风,那就是美国人天天在丛林里面找着越南人,而越南人时不时的给每个人打下冷枪,然后美国人天天就喊着空中支援,空中支援,就这么一种画风。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越南战争的电影里面,我会发现美国人怎么一天到晚全在丛林里面,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又在做什么?

根据现如今越南方面的披露以及各处景点的开放以后,大家对于越南战场的发掘研究证明越男人其实是土工作业玩儿的比较好的几个国家。

在越南的丛林里面,我会看见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方形的圆形的洞,这些实际上是地道的入口,越南人在丛林里面挖掘出了各种各样的地道,用来防备美国人的偷袭和掩藏自己的力量。美国人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进入丛林,也正是为了找到这些越南人的藏身之处,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在纪录片里面,在美国人的抱怨里面,在各种各样的记录里面,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大兵一直都待在丛林里面,不停地找着回家的路,不停地找着自家的直升机。

但是也有人就会问了,美国人这么一直在从里面找着那所谓的越南电影里面拍出来越男人不顾一切的冲,这是不是假的?根本就没有发生这种事情了,确实发生过,这件事情或者说那一天晚上几乎成了所有美国人的噩梦。

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当时为了增加美国人的压力,所以选择在复活节那一天针对美国人进行一次进攻,也正是那一天晚上造成了美国人的巨大损失以及美国士兵的一场噩梦。

但是在这一场进攻结束之后,越南人本身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导致越南短期以内不能对每个人造成太大的军事行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这一次进攻的得失与否并不是有人能说的清的,好处便是,任何一个在越南战场上面经历过这一次越南人攻击的美国人,都已经被吓破了胆,都产生了巨大的战争阴影,坏处便是越南人自身承受的巨大损失,致使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里面,越南人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从道理上来讲,也正是这一次反击作战,让很多越南电影里面可以出现越南人拼命的朝着美国人充分这样一个画面,这也正是那天晚上的真实写照,说这些电影都是神剧的,其实也都没认真看这段历史,当然越南战争嘛,这些人连中国历史都懒得去看,更何况去看这个东西。

不过真的来说的话,其实越南人的作战方式更加接近于中国的游击战战略,这种战略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都证明它的可行性,不愧是我们的徒弟,这一手玩儿的是真漂亮。


漩涡鸣人yy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出现双方士兵抱着枪埋头冲锋的剧情,这种剧情并不符合真正的战争实情。在真正的战争中,士兵在冲锋的时候都会寻找掩体来保护自己不被敌军的子弹击中,同时士兵在冲锋的过程中也会开枪反击敌人。除了极少数的敢死冲锋队,大部分战场上都不会出现士兵抱着枪埋头冲锋,既不躲避敌方的子弹也不开枪反击的情况。


在越战时期,因为解放军的战斗力更强,越南军队在同解放军交战的过程中,主要以防御作战游击战为主,冲锋进攻的次数并不多。而且越战时期的交战双方都装备了大量的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射速快、射程远、弹容量大,不适合大规模冲锋作战。越战时期的近距离作战都是以对射为主,士兵寻找掩体进行射击,依靠着地形进行阵地战和巷战,很少出现士兵集体冲锋的情况。

其实不仅是越战题材的电影,其他题材的电影在描述战争情节的时候,也存在很多不符合事实的情况。例如在一些战争题材电视剧中,主角在冲锋的过程中从来不找掩体躲避,却始终不会被子弹打中,而敌人在冲锋的时候也从来不找掩体躲避子弹,心甘情愿的做了主角的活靶子。这些情况也都不符合战场的实情,子弹不会长眼睛,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军官,在战场上都有被击毙的可能性。


实际上士兵在作战的过程中,也会尽量的保全自己的性命,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去“送人头”。军官也不会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士兵白白去送死。为了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在没有必要冲锋的情况下,士兵也不会贸然发动冲锋作战。

当然在战争史上的确出现过士兵埋头冲锋,充当敌人的活靶子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出现于二战后期,二战后期的日本军队经常会组织万岁冲锋,万岁冲锋指的就是日军冒着美军的火力压制,一路埋头冲锋,用大部分士兵的性命,来换取少量人冲到美军阵地上,同美军进行白刃战。不过日本的万岁冲锋都是在晚上组织,当美军发现日军之后,日军也会找掩体射击,并不是完全的埋头冲锋。


军武小咖


有枪不用?越南人又不是傻子

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很像,本来越南战争只是南越和北越的内战,就像当年金日成打韩国一样,由于北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分土分地,百姓拥护战斗力极强,北越军队在战场上解释节节败退,可是后来,眼见南越支持不住,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人就开始坐不住了。

为了维护自己在亚洲的利益,美国站在了南越一边,从弹药支援到最后直接参战,美国人不断攻击北越人民军。当然最后的结果大家知道,由于美国自己内部不和以及北越的顽强,美国还是撤军了

至于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这是电影里面的事情

这个场景出现在美国越战电影《我们曾是战士》。片中的越南军队宛如弱智,迫击炮和各种机枪基本不用,手上拿的枪炮也是要么胡乱开火,要么上刺刀胡乱冲锋,当然这是美国人为了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故意抹黑越南军队,这样的电影才会被美国人自己喜欢,这个道理就像韩国人拍摄的李世民被韩军射瞎眼睛的故事一样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美国越战电影里又有名又奇葩的是《我们曾是战士》,片中越军宛如弱智,迫击炮和各种机枪基本不用,AK-47系列的弹匣容量明明高于美军的XM177(M16),要么胡乱开火,要么上刺刀胡乱冲锋。

美国拍摄的其它著名越战电影并不是如此:

《野战排》里的越军基本遵守了游击战的原则。

《现代启示录》重点是表现美军自己,越军地方游击队一闪而过,但是好歹知道用高射机枪对付直升机。

《全金属外壳》里的越军狙击手在巷战里使得美军大吃苦头。

如此巨大的差别可能和电影的拍摄年代有关,那些著名越战电影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我们曾是战士》是2002年的电影,恰逢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一次是美国本土遇袭,让人回想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而且遭到袭击的地点比珍珠港的规格高得多,是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

美国舆论需要营造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我们曾是战士》迎合了这一需求,这部电影号称改编自亲历者撰写的畅销书《我们曾是战士,而且年轻》,实际电影情节恐怕只是用了参战美军的姓名和德浪河谷这个地名而已,努力营造美军高大全伟光正的形象。

越战时期美国巨大的反战浪潮,对不起,这电影里没有,反而人人都想去越南打仗。

家属受到种族歧视困扰,反对军人去越南,对不起不存在,黑太太白太太亲如姐妹,生活富足,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越军机动灵活,对不起不存在,就会挤在一起傻冲,用生命把美军的弹药消耗光。

美军凭借火力优势杀伤越军,对不起不存在,头发斑白的老军士长站直了,一把M1911老式手枪轻松一枪一个端着AK-47的越军。

某个知识分子模样的越军,拿着AK-47不开火,上刺刀一个人穿过美军战线没有被发现,一直冲到美军营长哈尔·摩尔背后,被后脑勺长眼睛的后者一枪打死。

到了电影最后,意犹未尽的导演还编造了雷人的情节,明明当时美军以优势炮兵和航空兵掩护,全员乘坐直升机撤退,非要安排美军全体上刺刀,从正面向越军机枪阵地发起大冲锋,还打赢了。

所以,电影里营造的气氛就是,越战没有那么不堪,美军英明神武,那么下一步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家没意见吧。

2002年的美国年轻人,出生的时候美军已经撤出越南,他们是感受不到当时压抑的舆论氛围的,那么以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为第一印象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实美军对于那些表达反越战思想的电影也有办法,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军把《现代启示录》里美军游骑兵乘坐直升机空袭越南村庄的片段单独剪辑出来,然后在部队里放映。很多年轻士兵对于这段《飞行的女武神》伴奏下一边倒的胜利大声喝彩,士气为之一振。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近卫步兵师


不要小瞧了越南人的战斗力,他们虽不尚武但很善战,没有任何西方外来势力征服过越南人。

越南这个国家处于热带地区,人们早就适应了高温高湿多蚊虫的环境,且越南全境多山地河流丛林密布,这样的天然优势,最适合进行游击战、骚扰战,以最小的代价逐渐蚕食敌对方的一兵一卒,也消耗着他们的作战意志,给敌对方的感觉就像草木皆兵,经常就是还未真正和越南人接触作战呢,就已经被战壕足,蚊虫疟疾折磨的崩溃了,越南人以逸待劳躲在地道掩体中放几枪,再加之丛林草木茂盛,想找到射击点那是非常难的,后来给美国人逼得没办法了只能使用燃烧弹白磷弹大面积烧毁丛林,这样行军作战才有安全感,保证了战士的生存率。

关于越南人本身,他们身形弱小,拎着冲锋枪和欧美人近距离作战完全不占优势;另外就是欧美人的各项军事水平都比越南高出不少,步兵单兵火力强,且最小的作战单位也能召唤空中打击火力支援,如果越能人在这种武器悬殊的前提下去和欧美硬钢,没有了密林和地道的保护,这就完全是送人头。

综上所述,鉴于越南先天的地理环境优势适合隐藏作战,再加之越南人先天瘦小且与欧美敌对方武器相差运输的悬殊,所以越南人根本就不会拿着冲锋枪暴露自己,那些只是拍电影的欧美人自己意淫罢了,不然挨了枪字儿却找不着人也挺丢人的。


潮汐花园


好莱坞拍摄的越战题材的影视剧,其实与国内拍摄的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美军和我军当然是高大上、伟光正了越军士兵和日军士兵形象大都猥琐,而且也都不堪一击,以显示出各自官兵直面死神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战友生死情谊。

关于越南士兵抱着上军刺的AK-47自动步枪,或是56式冲锋枪(两者真的难以区别)但却不射击,直挺挺傻乎乎地居然突入美军阵地,被背后似乎长眼的美军指挥官哈罗德·穆尔中校用一把11.43毫米M-1911A1科尔特手枪抬手一枪毙命。

此情节出自好莱坞战争大片《我们曾是战士》或称《越战忠魂》,因为本文推送者就保有此片正版DVD收藏,因此对这个镜头非常熟悉;是一个戴眼镜的士兵,手持上了军刺有长长弹匣的步枪,只身一人突破了美军阵地,却不开枪却企图刺死美军,结果被美军指挥官一枪击毙

但这仅是越战题材影片中的个案,不具备普遍意义,戴眼镜的那个越军士兵,可能在与法军作战中用SKS半自动步枪或是56式半自动步枪(两者仅凭外观真的难以区分)从背后将法军一枪刺死,或许当时其脑瓜中只想重复昔日的光辉。

因此,尽管手中自动步枪火力非常猛,30发弹匣供弹至少比美军M-16自动步枪20发弹匣要强许多,但就是不开枪,只管持枪往前冲,纯属战场找死行为

,但幸好只是影片中的个案,否则,就有整体诋毁北越军队作战能力之嫌了。

此片拍摄于9·11事件以后,美国尚未发动阿富汗战争前夕,由好莱坞明星梅尔·吉布森主演,影片拍得相当冗长,前50分钟情节非常拖沓,让我等军迷忍不住昏昏欲睡。

但战争打响以后,其作战场面之火爆,堪称越战题材影视剧的首位,大肆渲染了当时残酷激烈血腥的战斗过程,本文作者这么认为,对军事爱好者来说观此片战争场面确实非常过瘾。

美第1骑兵师7团1营营长哈罗德·穆尔中校率领的395名美军官兵,在北越地势险要著名的“死亡之谷”德浪河谷着陆,却突然发现被北越正规军的一个加强团大约2000余人所包围,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直升机机降作战,美军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斗,也是美军和北越军队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火由此展开

德浪河谷这一仗,让美军牢牢记住了北越军队负责此战的指挥官阮友安

,尽管此战越军并没有达成大量歼灭美军的企图,但在美越火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阮友安的战术组织却非常出色,官兵也打得英勇顽强,重创了骄兵上阵的美军精锐空中突击部队,使得威斯特摩兰四星上将的“搜索并歼灭”战略,从一开始便露出了华而不实的原形。

由于冷战的特殊因素,越南战争的实质就是一场拼消耗、比耐力、斗意志的长距离有限战争,由于有苏中两大国在背后的强烈支撑,各类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越南,甚至直接出动高炮和防空导弹部队参战。

因此,只要越军能有效保存自己,在此基础上不断袭扰美军,甚至不用打大规模的正规战,只需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战术,不断地持续消耗美军,将使得战争结束遥遥无期,那么首先撑不下去的,只能是不敢多死人的美军。

德浪河谷,并不是一场规模很大的战斗,但其重要意义却在日后益发显现出来,而阮友安之名也从此流行于西方军界。

影片冒着很大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越南战争,越共们不再是凶神恶煞、残忍无比的刽子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美国士兵们也不再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的神兵,在影片中同样死伤惨重,血肉横飞,直升机被凌空打爆

战争总是残酷的,战场上似乎永远没有赢者,《我们曾是战士》这部互好莱坞拍摄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战争场面,至少战争场面拍摄的异常猛烈,让喜欢战争题材影片的军迷大呼过瘾

当然,

片中出现的美军军刺冲锋,与现实相去甚远,是编导有意的拔高,似有提振纽约双子大厦轰然倒下美国民众低落的情绪;当然,前半部分确实太沉闷了,得有耐心才能看完。


国平军史


要是越军的士兵都是这个样子,美国人打了10年都只能是黯然撤兵,那只能说明美国人更笨。美国人拍的越战电影里边,对于越军士兵的刻画就像中国的抗日神剧对日军士兵的刻画是一样的,大部分都是给主角们送人头的。
特别早以前看过的好像叫越战突击队,里边的越军士兵就是给美军送人头的,而且还不叫越军士兵,就叫做越共。



美国拍摄的有关于越战的电影中,越军士兵的影响也是不断的变化中,最早就是给美军送人头的,到了野战排是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越军士兵虽然还是给美军送人头,但是对于越军士兵已经是给了一些稍微正面的表现,像那个用自杀式攻击炸掉了美军指挥部的越军士兵在原来是看不到的。而到了我们曾是战士里边,开始出现了越军的指挥人员,而且并不是完全的丑化,当然和美军比起来,肯定还是觉得美军的军官更加英勇善战,而越军的军官只会躲在地下工事里边发号施令。


野战排按照当时美国人说的是第一部比较真实刻画美军在越南战斗生活的电影,当年获得了奥斯卡奖,而且票房也不错。
我们曾是战士,也有叫越战忠魂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是根据包括摩尔在内的一些人员回忆录改编的电影,其中包括越军当年的一些人员,所以电影里边也出现了一些越军的人员。
这一仗对于双方都是有重大意义,美军认识到越军是不容小看的对手,而越军认识到美军空炮火力非常强大,需要小心应付。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就是越军把军人和老百姓混在一起使美军无法把越军区分出来,这样就不能用凶猛的炮火消灭越军。

越军的战斗风格十分刁钻,美军除了使用超级强大的炮火以外并没有什么办法,不过越军本身缺乏重武器,在面对美军强大的空炮火力也没有什么办法,所以双方一直是僵持状态,美军虽然占据战场优势,但是越军占据主动,美军大多是在应付越军的偷袭,而美军对于北越的轰炸,由于中国和苏联的不断输血而变得没有效果,这样战争就是久拖不决,最终美国只能是撤军,看着北越最终统一整个越南,美国人实在是耗不起了。


有痰


《我们曾是战士》中德浪河谷之战越南士兵为什么要冲锋——因为空降美军所处的X光着陆区是意图分割南越的越共军后方基地所在

一旦美军在X光着陆区站稳脚跟,越共意图攻占波莱美,切断波莱古和安溪、归仁的19号公路,占据越南中央高地的计划就彻底破产。

即越共的战略是:占据南越西部地区,以南越西部为根据地,逐步从西、北两个方向消灭占有南越东部的南越,彻底实现越南统一。

越共投入的兵力为32团、33团、66团,合计4500人。当时美军在波莱梅的兵力有:越南当地游击队400人、12名陆军特种部队作战顾问、14名南越陆军作战部队。

越共集结的地点就在朱邦山,德浪河谷X光着陆区就在朱邦山东面。

第七骑兵团1营在X线着陆区登陆

越共的计划是:

33团围攻波莱梅;32团伏击增援的南越陆军第2军;随后33团和32团共同攻下波莱梅;66团和33团2营作为预备队。

但越共对波莱梅的进攻,因为美军第1骑兵旅的增援而被逼放弃;随后美军骑兵1师3旅奉命搜索越共军,但没有找到越共军。

11月12日,美军截获的无线电信号显示德浪河谷发现有越共军队活动痕迹,估计为一个营,于是在11月14日派遣7骑兵团1营用直升机快速部署战术,意图歼灭这1个营越共军。

但美军没有想到的是,在那里的不是一个营的兵力,而是从波莱美撤退的66团和33团一部,合计5个步兵营,合计2500到4000人。

因此,德浪河谷之战,原本美军用1个营干掉越共1个营,却遭逢对方2个团的战斗。

德浪河谷之战双方军事行动

原本是袭击的美军,不得不成为防守方;原本是被攻击的越共,在人数优势下,加上美军威胁自己后方基地,自然想要歼灭美军全营。

相比之下,美军第七骑兵团1营人数处于劣势:原本编制有767人,8月15日离开美国时有100多尉官和士兵因为服役即将期满而退伍;9月底,该营实际人员是679人,10月、11月又有159名官兵退役回国,因此参与德浪河谷之战的7团1营人数为520人。

而越共的66团和33团中有2000名参加过奠边府战役的精锐士兵。

按照当时的常规战打法,这520名美军,越共是吃定了,甚至要抓活的都可能。

但美军通过直升机快速部署战术,在1营陷入包围后,迅速部署2营B连进行反包围;同时发挥美军的空中打击和重武器火炮优势遏制越共军的进攻。

3天战斗,以美军死79人、越共军死634人的结果结束。

B52在德浪河谷之战5天轰炸区域

双方都宣告胜利:美军击败了北越意图占据越南中央高地的计划,保障了南越的疆域不变,这是美军的胜利;北越军3个团虽然没有实现分割南越计划,但可以从战区脱身,没有被美军围歼。

德浪河谷之战,验证了美军直升机快速部署+空地打击战术的成功,美军以1500人击败4500人的北越军,击杀1519名越共士兵。

随后,越共再也不敢和美军进行正面作战,即便自己出于人数优势,只能在山谷、丛林地区打游击战。

至于说电影里越共士兵只冲锋而不射击,在现实中未必不存在,原因有两点:

1、越共军弹药不足,需要士兵充分消耗美军弹药——但越共指挥官没有想到的是美军直升机可以快速运送弹药等补给。

2、恐吓战术。大量士兵忘死的冲锋,可以达到瓦解美军士兵士气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众敌寡的情况下。一旦美军士气瓦解,即可轻松击败美军。

只是美军直升机快速部署,援军和补给不断增加,除此之外还有飞机和火炮的轰炸。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越南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战斗的历史,19世纪抗击法国侵略者,二战开始后抗击日本人。二战胜利后又打了8年的抗法战争。战争结束后马上又与美军打了血腥的越南战争,然后才与解放军作战,如果越军真的那么傻,他们能撑到现在吗?

客观来说,虽然在对越反击战中,越军的整体战略出现了偏差,但是其战术素养和单兵素质还是非常厉害的,电视剧电影中的一些士兵都是群众演员扮演的。自然无法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了。事实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能够从战场上生存下来的越军各个都是身经百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你想想,仅越南战争中,北越就与美军打了整整20年,给予了美军难以言状的巨大损失和巨大的心理阴影,那可是美军啊。所以说,越军作战其实还是很厉害的。

二战结束后不久,越南刚刚独立没多久,法国人就找上门来,因为此前这里曾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人不甘心丧失这里,越南人就打了整整8年的抗法战争。当时越南连一支正规军队都没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越南马上求助于我们,我们也很慷慨,当时越南的第一个正规军就是在我国境内接受培训后组建的,当时他们的所有装备,包括军装等等,都是我们无偿赠送的。

抗法战争结束后,越南战争很快爆发,几乎没有给越南喘息的机会。而在对越反击战中的那一代越南军人,几乎就是在战火中出生的,他们从小就学习游击战法。当时越南许多人口甚至都不会务农,只擅长打仗,而且一打仗就十分兴奋,是真正的亡命徒。

据当时的解放军回忆,越南士兵的单兵素质很强,非常擅长游击作战,依托越南境内复杂的地形,曾给解放军造成过很大的伤亡。

据记载,当时越军最擅长利用地形构筑火力网和各种掩体工事,组成了非常复杂的防御体系。各个掩体工事遥相呼应,互相都能进行火力支援。越军还尤其擅长在远距离火力压制和在近距离埋伏后突然开火,而且越南士兵非常有经验,常常是打机枪就开始机动,没有相对固定的藏匿地点和火力点,这一点与影视作品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不仅如此,狡诈的越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救治伤员和掩埋尸体的速度极快。这是为了在心理上给我军施加压力。当时我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占领的地点却只能发现很少的越军尸体。导致部队士气低落,正是因为越军处理尸体极快导致的,总的来说,越军是一直非常狡诈凶狠的部队,切莫被影视剧所欺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