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擁有多少實力?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歷史一書生


按照民間的說法,朱三太子朱慈煥是明朝崇禎皇帝的第三個兒子。 朱三太子到底擁有多少實力倒未可知,比起朱三太子真正的實力,朱三太子的身份更加重要。

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並不在身邊,皇長子朱慈烺被多爾袞殺害,皇五子朱慈煥晚年也被康熙殺害,唯獨皇三子還存留世間,也就是說明朝皇室還是後繼有人。

這就讓清朝皇帝很擔憂,擔心隨時都會有人以明朝皇室的名義號令天下起兵,要知道當時各地還有不少遺老遺少打心眼裡願意反清復明。

因為這個特殊的身份,朱三太子成為了各路反清復明組織名義上的“領頭人”。許多反清復明組織都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在各地作亂,比如當年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就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號,還有天地會,天地會就一直號稱朱三太子在自己的手裡。

從康熙到雍正,從雍正到乾隆,整整三代皇帝,朱三太子的影響一直揮之不去。後來隨著清朝在中原地區統治的穩定,朱三太子的傳說才銷聲匿跡。


圍知歷史


朱三太子,也就是歷史上的朱慈炯,正因為他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兒子,而且位列老三,所以在民間就被廣泛的稱為朱三太子。

至於朱三太子為什麼這麼出名,就不得不提發生在他身上的未解之謎,崇禎皇帝除了朱三太子,還有兩個兒子分別是朱慈烺和朱慈煥。

大約在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攻打京師,慌亂之中崇禎皇帝自殺而死,也來不及照顧他的三個兒子了。父債子償,既然父親死了,那麼李自成就順理成章的俘虜了他的三個兒子,本來還是相當滿意的。

本想留著這三個人日後他用,卻不料這一切計劃被多爾袞打亂,李自成未免高興的太早了。沒幾天,崇禎皇帝的這三個兒子都消失不見,完全尋不到一點蹤跡,這可讓李自成有點難搞。

接下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在當時居然同時出現了兩個名叫朱慈烺的太子,當時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無論是在南方的,還是在北方的太子,總有一個是真的。

既然你敢出現,那麼就必定不會讓你再跑了,最終兩個朱慈烺都被斬殺了,至於排行老五的皇子朱慈煥就有點尷尬了,剛開始挺順利的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潛伏在民間沒人發現。

但是造化弄人,最終已經年過半百的朱慈煥,還是被人給挖了出來,儘管他沒有任何不良的企圖就想活命。可康熙皇帝還是為了以絕後患,將其所有的家眷悉數斬殺,藏了一輩子,終究沒有躲過這一劫。

相信這裡更令大家疑惑的就是,身為三太子的朱慈炯,他後來去哪了呢?

關於他後來的行蹤去向,可真成了一大謎題,儘管朱慈烺和朱慈煥都相繼被殺,卻依舊沒有得到關於他的半點消息,彷彿從整個人間蒸發了一樣。

而更為離奇的事情後面才真正開始,由於朱三太子一直沒有出現,但畢竟他的名號還在那裡,只要有人起義,就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終究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很快就會被蠱惑拉攏,既然有人這樣做,反正也沒有什麼損失,就相繼冒充朱三太子。

當然這是不是朱三太子背後的陰謀,那就不得而知了,假的朱三太子層出不窮,反而真的朱三太子卻銷聲匿跡。

但是這樣的事情,卻免不了讓清朝的三個皇帝:康熙、雍正、乾隆頭疼不已,恨不得早點抓住朱三太子碎屍萬段。

讓康熙、雍正乾隆的朱三太子

朱慈炯一日不獻身,這樣的事情就絕對不會停息,各地的起義者充分利用明朝皇室的影響力,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屢試不爽,一個個喊著:舉兵反清,光復大明!

要說起朱三太子的真正勢力範圍,其實只要是想反清復明的起義軍,也都算得上是朱三太子的黨羽。

然而這些其實就是藉著朱三太子在明朝的皇室號召力的造反起義,並沒有多少真正的實力,分佈範圍比較廣,剿滅難度比較大,只不過是搞得人心惶惶而已,根本不可能形成大的氣候。

尤其是明朝剛剛覆滅的那幾年,也正因為朱三太子失蹤,沒人知道他的下落,反而讓這件事情變得撲朔迷離,所以才有人相信。

但這也就僅僅侷限於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後來差不多到了朱三太子幾乎已經死亡的年紀,再加上當時的反叛,起義者也已經不再像你以前那樣堅定了。

他們知道繼續打著這樣的名號,影響力也不如從前了,也算偃旗息鼓了。


大國布衣


在《康熙王朝》裡,康熙在“千叟宴”上,縱覽過往功過,提到了自己曾經很多的敵人,其中一個便是在清初一直攪弄風雲的假朱三太子楊起隆。

在劇中,楊起隆這個角色算是一個梟雄,可以說比較有頭腦,有野心,有能力,心狠手辣,逆商強大,最關鍵還執著。但是很可惜他碰到的對手叫康熙。他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的乳母的兒子,因為拿到了崇禎皇帝親筆所書的玉蝶,所以一直冒充朱三太子朱慈炯存在。

他懂得利用宗教迷信,搞了一個“三郎香會”,迷惑了很多底層吃瓜百姓,甚至還把勢力發展到了宮內,很多前朝遺留的太監甚至都成了自己的門徒。就連康熙身邊的黃敬都成了他的擁躉走卒,甘為其驅使。

楊起隆非常懂得利用各種矛盾,審時度勢,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三藩之亂的時候,實際上楊起隆就充當了非常危險且難以發覺的隱患。一方面他親赴雲南,去勸說吳三桂起兵。自己在宮內聯合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來刺殺孝莊和康熙,實現斬首行動。為了刺殺康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妹妹紫雲。

然而事與願違,就連自己的妹妹紫雲最終都站到了康熙那邊,選擇用自己的性命去保全康熙。所以這裡就已經暗示了楊起隆此後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

而康熙只是利用小毛子實施了一個反間計,就徹底破獲了宮內太監作亂,使得楊起隆的陰謀破產了。

本來到這裡楊起隆這個角色就可以功成身退了。但是編劇又給楊起隆續了一條命,把他綁到了索額圖的戰車上,使得楊起隆一直活到康熙最後一次親征準噶爾的路途之中,搞了最後一次破壞。

楊起隆的女兒丹丹被索額圖派人找到,並改名紅玉養在自己府裡,成了控制楊起隆的一個殺手鐧。楊起隆從此成了索額圖的一枚棋子,在關鍵時刻幾次差點刺殺康熙成功,一次在南京明孝陵,直接準備拿紅夷大炮轟康熙;一次在康熙親征準噶爾的路上,放火燒掉了康熙的大營糧草,甚至還刺殺康熙。如果只要楊起隆任何一次成功了,歷史都得改寫,還好沒有如果。

而他女兒丹丹則更為悲劇,成了索額圖控制胤礽的重要手段,讓丹丹懷上胤礽的骨肉,然後告知胤礽丹丹的真實身份,從而脅迫胤礽並把他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

以下是付費內容

然而最終楊起隆奮鬥了幾十年,什麼都沒得到,還害死了自己,還有妹妹紫雲和女兒丹丹。

當楊起隆的屍體被發現了的時候,也正是康熙破獲索額圖陰謀的最重要證據之一,總算是以自己的死來對亂局畫了個句號。

歷史或許沒有劇情中這麼狗血,但是歷史上“朱三太子”對於清朝而言,的確就像劇情中這樣“陰魂不散”。

崇禎一共7個兒子,但是除了早殤的,歷史最終有記錄只有皇長子朱慈烺和三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而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皇長子朱慈烺被他的外祖父周奎獻給了多爾袞,多爾袞最聰明,當時正好南方也有人冒充朱慈烺,所以他最乾脆,說雖然大清優待皇明後嗣,但是這個皇長子朱慈烺是假的,所以砍了頭。另外到了康熙晚年,一個叫朱慈煥的被康熙以同樣的理由殺了之後,其他的皇明太子們就真的不知所終了。

但是一個“朱三太子”的名號,卻發反覆復出現在清朝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時間裡。

據不完全統計,在明末清初,不低於一百個人借用過“朱三太子”的名號起事,著名的天地會奉的正朔也是朱三太子。而《康熙王朝》中那個在京城配合吳三桂反叛的“朱三太子”的原型就是楊起隆本人。

康熙12年(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楊起隆借用朱三太子名號,率眾在北京城舉事。在劇中,楊起隆並沒有被抓,而是逃跑了。但是正史上的楊起隆是在陝西鳳翔,兵敗被殺的。

在劇中康熙祭拜明孝陵時,楊起隆偽裝成和尚,提前幾年做局,準備在紫金山用紅夷大炮轟康熙。這個原型是康熙38年,“朱三太子”夥同“金和尚”在太湖嘯聚,圖謀刺殺南巡的康熙,最終事情敗露後,劇中楊起隆跑了,但是史料中這個“朱三太子”被抓了砍頭了。

還有火燒康熙大營糧草,謀殺康熙的楊起隆的原型是,康熙46年11月,一念和尚以“朱三太子”的名義,在江蘇太倉起事。這次有點複雜,一念和尚,還是張念一?沒人能說清楚。最終這個“朱三太子”又被殺頭了。

總之清朝不斷地宣佈某次起事的“朱三太子”被殺了。但不久之後,立馬又冒出一個朱三太子來。更可怕的是就連康熙死了,還不斷有朱三太子冒出來。

雍正7年,廣東有冒出一個“朱三太子”,後來派兵去緝拿,最終也沒抓著,但是如果真的是朱三太子,活著也應該近百歲了。

但是乾隆年間,越南、呂宋等東南亞一帶再次傳來有朱三太子的傳聞,但是那會要是真的都是百歲高齡了。


炒米視角


這個問題老來回答。

朱三太子?按照康熙自己的話說,他這人不可怕,可怕的事背後那杆能夠凝聚漢人的大旗,就這感召力,只要打出來,這造反的人就會要人有人要錢有錢。

而牽扯到朱三太子的事,在康熙的手上犯了不下十幾起,這些案子中的朱三太子基本上都是冒牌貨,但就是這幫子冒牌貨,把個康熙弄的灰頭土臉的。

但咱們揪其根本性的原因,不難看出來,滿清雖然入駐中原,但地方上的老百姓不服的還是有很多,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頂著朱三太子的名頭起事。

那麼為嘛會這樣呢?

這第一滿清入駐中原,他還真沒幹啥好事,那屠城就不必說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這是最出名的,那不出名的屠城就更加的多了。

咱就說了誰家沒有三五十個親戚,恨那自不必說了。就這些個事,你就是把他從史書上刪除掉,他也不管事,這禍根也就埋下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這些史料,在滿清的史料中是沒有的,是後來滿清後期,大華夏的留學生去了小鬼子的地頭上,從小鬼子的記錄中得知的)

這第二滿清雖然入駐中原,但他從心裡上感覺,中原這地壓根就不是自己的。就有點像土匪進了別人家的園子的心裡一樣。

那麼有了這個心裡,他對大華夏的子民也就不拿自家人看待,不給你添堵,禍禍你就不錯了。

有名的跑馬圈地,話說這是人乾的事嗎?

老百姓吃的沒有了,喝的沒有了,連個住的地都讓人搶走了,他不想著大明的好,還能想啥。那麼反清復明也就理所當然了。

第三,滿人和漢人進行了嚴格的劃分,從等級上就拉昇了滿人的地位,而漢人的地位被進一步的削弱。

具體表現就是,滿人有滿人的衙門口,漢人有漢人的衙門口。

漢人犯了事,幹咋判就咋判,甚至有的時候為了以儆效尤,還要加重判刑。

回頭瞅滿人,滿人犯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重的罪,擱監獄裡頭呆兩天有就出來了,該幹啥幹啥。

不平等吧!

還有滿人那是鐵桿的莊稼,一出生就自帶口糧的,一輩子不用幹啥,滿清政府就能把你養活到死。

回頭瞅漢人,這輩子能不能吃上一口飽飯,就看你自己個努不努力,運氣好不好。

這要是趕上個天災啥的,一家子死絕了這都正常。

所以民間就有了大明生存的土壤,有那有些小心思的,這就想借著大明的旗子搞點事,而這朱三太子,恰巧很符合他們的要求。

那麼接下里,咱就用具體的實例說說這朱三太子的名頭有多好使,這也能側面的看出來他給康熙造成了多大的困擾。

實例

官方記錄最早的朱三太子是在順治八年,有一個茶葉販子,沒事圖嘴爽,說自己是朱三太子吹牛,回頭這牛就飄天上了。有人把這貨告了,沒得說直接就剁了腦瓜子。你冒充啥不好,冒充老朱家的後人,滿清雖然對死了的大明皇帝很客氣,又是修墳頭,又是整理陵墓的,但他對活著的老朱家的後人一點都不客氣,殺不絕你他就不是愛新覺羅氏。

跟著就是順治十二年,江西南昌有一個叫朱周祺的,瞅著自己姓朱,於是就抗著朱三太子的旗號,拉著一幫子海盜這就要叛亂。

結果第二年就被滅掉了,當然這屬於小打小鬧,掀不起太大的風浪。

當然還有更絕的,

順治十三年,也就是上面那案子的第二年,一個行商的商人,眼瞅的家道可就敗了。這不就把主意打到了朱三太子的身上,用僅剩下的一點錢,弄了大型的廟會,積攢人氣。

他擱這廟會上,玩了一把反清復明,要求來的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也用不著你們出力。並且許諾,這捐了錢的,日後大明江山再現,當官大大的有。

得咧,這募捐還沒整完,就出事了。原因是有倆募捐人,真以為自己當官了啦,跑大街上嘚瑟。結果撞到一起了,雙方都說自己的官大,讓對方讓路,結果打起來了。

你說打就打吧,咱打累了回家歇著就好了,但沒法子碰到倆槓精,偏要到滿清的衙門口把這事掰扯清楚了。

那沒得說,倆人到陰曹地府找閻王爺劃道道說理去了。

從這件事當中,咱也能瞅見大明在滿清時期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還有一個大騙子更絕,順治十六年,他說自己是朱三太子,因為身份的特殊,所以就能和順治搭上關係,從他手裡邊賣個官,那是非常輕鬆的事,於是半年下來,七萬多兩的銀子就到了口袋裡。

話說騙子的手段並不高明,為嘛能屢屢得手,這原因不用俺強調了吧!

這到了康熙的手上,基本上都是扯大旗造反的了。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吳三桂之流,你說你給滿清領路領了多少年了,造反就造反吧,還非要給自己按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反清復明。

這還不算,為了讓人相信,自己只是為了韜光養晦,養精蓄銳,編造了一個周田二皇抱來皇三太子寄命託孤的戲碼。

這真夠不要臉的,還寄命託孤,那南明永曆帝是不是被你用弓弦勒死的,說這話也不嫌臊的慌。

再有康熙四十六年,又抓了一個七十五歲的朱三太子。

結果證明這是崇禎的第四個兒子,人家也沒啥想造反的念頭,就想好好的活著。

而康熙為了達到個人目的,非要把朱三太子的頭銜按到人家頭上,誅了人家全家,把老頭給活颳了。

造孽啊!

康熙原本以為這事到這就結了,沒人藉著朱三太子的頭銜鬧事了,可他錯了。

康熙六十年又出了一起更大的,臺灣朱一貴起義名頭還是朱三太子。

康熙完了之後,朱三太子的名頭在雍正朝也晃盪了不少時日。

所以朱三太子這本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藉著這人的背景所立起來的旗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滿清入主中原,全力追殺朱明王族子孫,造成朱氏子孫拼命的隱姓埋名躲避,而假的皇室,尤其是朱三太子橫行各地。朱三太子七十五歲了,啥都沒幹,還被剮了500多刀,結局挺慘。他沒有任何實力,也沒有任何“罪行”,主要是冒充他的人、打著他名號造反&招搖撞騙的人太能折騰,什麼屎盆子都往朱三太子頭上扣,扣得清廷心驚膽戰。

這人能量太大了,怎麼全國各地都是都是他的身影,所以一旦抓住無論有罪沒罪都要處死,藉此表達一個信號-朱三太子被我朝處決了,反清人士都收收心吧。其實該造反的還是造反,沒有朱三太子那就直接反清復明,連扯虎皮的步驟都省了。

朱三太子的口供

1644年,北京陷落之前,崇禎帝斬殺後宮女眷,讓三位皇子換裝為百姓,“萬一生還,光復社稷”。其中即有清代大名人“朱三太子”朱慈煥,後來下落成謎,也不得不成謎,早抓到的話,朱慈煥早就死了。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收錄了官員向康熙帝彙報情況的奏摺,記錄非常詳細:

據朱慈煥交代,姓朱,全名朱慈煥,是朱明皇族後裔,排行第四,時年七十五歲,我二哥早死了,三哥和我同歲,十歲時候就離開了,後流落到祖籍鳳陽,被人收養,但是收養人也怕招致殺身之禍,所以又送走了我,無奈出家為僧,後還俗入贅餘姚胡家。知道他身份的張念一慫恿他造反,朱慈煥害怕,直接躲寧波去了,後來又遷往湖州,又遷往山東汶上縣在民間教書,官府查得緊,妻妾、兒媳、三個女兒都自殺了,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孫子,已被收監。我從來沒有非分之想,反而躲著那些妄為之人,我可勸不住他們,我都躲到山東了,只想苟延殘喘而已。

ε=(´ο`*)))唉,反正你自己不說沒人知道,吹唄,結果好多人找他舉事,全家死絕,真是禍福豈無憑。

朱三太子的號召力

朱三太子的傳說在民間是很有“市場”的,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民眾們都覺得朱三太子未死,一直在籌謀光復社稷,如果這種意識並沒有深入人心,“騙子”們的謊言便不會得逞,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呼應,誰都覺得朱三太子死了,那還怎麼忽悠呢。

這裡就要提及朱三太子的身份問題,冒充朱三太子的既有仁人志士,也有宵小之輩藉機詐騙財物,同時這也是構陷他人的妙招,朱三太子被抓後的結果只能有一個,從帝王到民眾都知道,小魚小蝦米還可以“恩養”一下,充充大度賢德,朱三太子可是決計活不了的。

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從順治說起:

順治八年,第一個倒黴蛋出現,一個茶葉販子首先被告發,說該人自稱大明三皇子,吹吹牛的事,一查就清楚。

順治十二年,南昌有人陰謀作亂,自稱朱三太子。

順治十三年,一破產商人自稱朱三太子,搞了個大型廟會party,能捐錢的,等反清復明成功後,都有官可做,結果被封官的人誰也不服誰,一個不讓路,我官比你大,一個也不讓路,這不還沒正式冊封呢麼,得,打起來了,鬧到官府,後果就是全部死掉。

順治十六年,一騙子自稱朱三太子,能和順治帝搭上關係,買官很輕鬆,半年多就騙了七萬多兩銀子。

康熙十二年,有人因不滿逃人法,聚眾造反,自稱朱三太子被鎮壓,當街與清兵對砍,行事極其乖張,社會影響極大,200多人被殺。

同年,吳三桂起事消息傳到北京的轉天,北京人楊起隆冒稱朱三太子起事,天子腳下,北京各城門全部關閉,滿城搜捕,城中禁止起火做飯,但是城中仍起火處無數,因黨羽眾多,到了“斬決無地”的程度,無奈“以車滿載出九門斬之,屍積如山,如是者八日”,通過大屠殺血洗京城八日,完事了?沒有,抓捕一直持續到轉年,逮捕2000人,公示數百人,共犯數萬人,公示數千人。楊起隆本人逃脫,根據當時清廷所發的懸賞來看,楊起隆從未被抓捕落案,後來抓了個人押回京對質,楊起隆的老婆竟然不認識,可見又抓錯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四十六年,蘇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牽出了四明山的張念一,張念一又牽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煥。找明末尚存的老太監來看,沒人認識他,又是一起冒認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頭剮了,兒子們斬立決。

上面一段我得解釋一下:這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煥呢?應該是。因為他的完整審訊記錄都有存檔,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且與同案犯的口供對應,履歷都經過核實,身份確定無疑,唯一不認的就是雖然自己洩露了身份,但是並未參與任何謀反行動,這一點也被查實,確實沒有實際參與謀反,反倒輾轉躲到了山東。

康熙帝怎麼說的呢,“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死刑),以息亂階。”雖然無罪,但還是要死。

有意思的情節來了,九卿又上奏,說崇禎四子早在崇禎十七年就已經死了,明代老太監都不認識他,這人肯定是假冒的,嗯······這招是和多爾袞學的,九卿的處理意見是凌遲處死。

啥意思呢?

①我們沒殺朱三太子,也不會因為他的身份而殺他。

②此人罪名並非朱明王室後裔,而是冒充朱明王室。

③後續的《明史》編纂者,明顯注意到了這點,朱慈煥本來是四子,改成五子(因朝廷公佈了呀,四子早死)這樣朱慈煥就坐實了“假冒自己”的罪行。

注:《明史·諸王傳》和《弘光實錄鈔》在朱慈煥的記錄上是相牴觸的。

朱三太子為何“深入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又,江寧織造曹寅彙報,抓到兩撥“朱三太子”部眾,兩個案子同時發生,同樣發生在江浙,但是互不相識,可見朱三太子名頭的火爆程度。

要說這朱三太子歲數鐵定是不小,有點猛追彭祖的勢頭,活的年頭忒多,足足耗死三代皇帝,後來的臺灣朱一貴,雍正一朝的甘鳳池,周昆來,張雲如都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

連雍正帝都抱怨,“從前康熙年間,各處奸徒竊發,動輒以朱三太子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貴者,指不勝屈。”手指頭都不夠數的。

雍正帝很納悶,“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之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否則隱匿姓名伏處草野。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眾者”

從來改朝換代,舊朝皇家宗室要麼臣服,要麼隱居。怎麼本朝的奸民這麼奇葩,還有尋死上趕著假稱朱姓蠱惑人心的,而且數量如此眾多。

擁護朱三太子真的是為了反清復明?

即便是集權中心的北京,朱三太子也有供其生存的肥沃土壤即群眾基礎。

朱三太子就像被砸的地鼠,全國各地亂竄,天知道下一秒從哪兒又鑽出來。

那個時期,其實距離大明國滅時間並不長,明末的不少太監尚在,民間經歷過明朝的人更多,都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明朝這政權怎麼樣,最後怎麼死的,老百姓也不傻,都心知肚明,至於責任劃分問題,爭議太大,也得不出個統一結果。

我個人認為是清廷責任最大,至於什麼得國最正,當屬無稽之談,但是出於統治合法性和襲權正統性的必要宣傳,也是當時的清政權沒有辦法的事,他只能這麼說。這種觀點無助於改變什麼,總之還是清廷統治,但康雍二帝對此的看法也並非全無道理。

最關鍵的是,相對明末,民生確有改善,而且還改善了不少,不能說非我族類就寸功全無,你當著朱元璋的面罵元朝,他也不樂意(原因很多,本題不講)。無論明清,該捧就捧,該罵就罵,不吹不黑,別牽強附會亂丟黑鍋就好。

“朱三太子”們生長的土壤

之所以朱三太子在民間還有生存基礎,源於清廷與民間“新”的矛盾,自滿清入關,是否發生過大規模屠城,當時的百姓可能比你我更有發言權。退一萬步講,即便全是假的,百姓們都這麼認為又怎麼辦呢,那年月也沒個抖音,沒個頭條的,信息閉塞。

滿清入關後,對功臣肯定是要有所分封的,蛋糕要分著吃才行,老壺裝新酒,矛盾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地權上,跑馬圈地民怨極大,無論什麼時代這種行為都是逼人造反,通縣沒有一寸土地是原主的了,雄縣也是一樣,圈上就是我的,補償款朝廷說是發了,問題是沒人見到過,農民直接變成了農奴,還以種地為生,但地是人家的,以前能有點餘量,現在只夠生存,甚至不夠生存。

圈地,逃人,投充,屠城,等等等等,只要諸如此類的壓迫沒有停止,朱三太子們就會殺之不絕,對於捨命造反的人來說,明清並沒什麼區別,反正活不下去了,為了多活幾天也得造反,至於死,不造反早就死掉了,哪裡還有機會考慮這種問題。

所以說朱三太子純粹是被逼出來的,小民一個不好起事,當然要把自己的草臺子搭建的大一些。即便沒有了朱三太子,後續也還會出現朱六太子,朱三太子次子,然後就是神仙妖怪各種託詞各種教,外加“李開花是皇帝”等口號,總之還有很多身份可供利用,都是解決積怨的藉口。

隨著康熙、雍正的勵精圖治,改善民生,民族矛盾有所緩解,百姓大多還是趨向於安穩度日,但問題只是相對減輕,民族歧視和壓迫沒有停止,那反抗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斷絕,只不過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蟄伏期而已,但反清復明或以此為由頭的反抗貫穿整個清代,從未停止。


古今通史


朱三太子,清初皇帝們最討厭的人,就是這個人,讓先後幾位皇帝頭疼不已,夜夜難安。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有多大實力,為什麼讓清初的皇帝們如此難堪?

朱三太子“不是人”

“朱三太子”這人有點猛,神龍見首不見尾,一會在東,一會在西,一會在南,一會在北。殺了一個朱三太子,就會有數個朱三太子冒出來,正是“大刀砍不盡,轉眼他又生。”


真實的朱三太子,是崇禎的一個兒子,叫朱慈炤。後來,就成了漢人復國的一個旗幟,誰都可以冒充一二。

冒充最厲害的就是那個楊起隆。楊起隆本來就是真實朱三太子乳孃的兒子,誰曾想,後來竟然頂著“朱三太子”的名號闖蕩江湖了。要不是碰到康熙這樣的精明皇帝,誰知道楊起隆會不會把清朝的天空戳個窟窿。

朱三太子,真正意義上他“不是人”,而是一面旗幟,是聚攏漢人的一面旗幟。朱三太子背後的真實實力,就是千千萬萬想要恢復漢人王朝的漢人。

朱三太子活得長

“朱三太子”的“壽命”很長,從清初開始,就“到處活動”,直到乾隆年間,“朱三太子”還在“勤奮工作”,動不動就在社會上晃動。這樣的“朱三太子”,如果活著,年齡都一百好幾了,仍然不墜“復國之志”,韌勁非常足啊!估計此時,朱三太子孫子的孫子都出生了,“朱三太子”仍繼續“反清復明”,厲害了。

為什麼大家不換一個名字讓其“繼續奮鬥”呢?比如朱三太子的太子,或者朱三太子的孫子,也許這樣更合理一些。但是,民間哪裡來那麼多的合理性?

“朱三太子”為什麼會被頻繁使用

“朱三太子”這個名號,為什麼被很多人利用?

只是因為清初入關時,滿人壞事做盡,比如揚州十日,再比如嘉定三屠,百姓一群群的被殺掉,漢人百姓對滿人入關時的惡劣行為恨之入骨。

那些死去親屬的漢人們,隨時等待著出現一個英雄,率領民眾,把滿人趕出關去。

於是,“朱三太子”就忙碌地活在了百姓“反清復明”的各個場景中,一個“朱三太子”倒下了,又一個“朱三太子”起來了,此起彼伏,絡繹不絕。

實際上,一箇舊的時代過去了,新的時代已經來了,註定“朱三太子”是個過客,因為歷史的車輪沒有倒檔,只能前進,朱三太子個人沒有太多富貴,也沒有太多實力,早都不知道死在哪裡了,有的只是被人利用“朱三太子”這個名發起的各種反抗活動罷了。


藍風破曉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朱三太子就像甩不掉的幽靈相同,緊緊的籠罩在清朝控制者的腦袋上,層出不窮的各類起義都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幟,以等待終有一天推翻清王朝的控制,而這也側面反映出在清朝控制下的廣闊漢人生活的並不美好

因為,哪裡有壓榨哪裡就有抵擋!反他孃的!

起底朱三太子的前世今生——沒有高光時間卻落得悲慘結局

既不是聰明絕頂的領袖人物,也不是什麼富甲一方的大佬,為何朱三太子的每一次呈現都讓清朝控制者滿頭冒汗?因為這不只代表了明朝殘存實力的反撲,更代表了廣闊底層民眾及有錢人階層對清朝的不滿

但實際上,作亂的人皆非朱三太子本人!而他朱慈煥的一生可謂是流離失所,好不容易安頓下來,能夠好好的安享晚年,卻...

關於明朝朱三太子的實在身份,是崇禎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但因為另兩子早夭,長大成人中排行第三,所以是為朱三太子。北京城破後被李自成擄去,後自成兵敗他也開端了亂世漂盪,先後在王鄉紳家落腳,而後又逃亡江南落髮為僧,直至偶遇胡鄉紳,才最終安靖下來,並娶其女,先後育有三子兩女,一家人過著平平卻安靖的生活

只是,這一切在他75歲時被完全打破,滿頭鬚髮的朱慈煥在目送兩個兒子走上斷頭臺後,自己也被凌遲處死,崇禎一脈自此隔絕!

無事生非的又是何人?為何都打著朱三太子的旗幟?

崇禎皇帝儘管是明朝滅國之君,卻少見的深得民心。儘管他在政治能力上稍有欠缺,也不是什麼英明神武的主兒,但是他的勤政和盡力卻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明朝消亡之後仍然有大量的大眾非常敬愛崇禎,故而造反者勢必要打著崇禎的旗幟搞工作

儘管崇禎已死(景山自縊),但他還有兒子,還有近臣,所以南明數個政權也都可以名正言順的起事,可是伴隨著被全部擊破,沒有了精神支柱和旗幟,只能從民間去尋覓關於崇禎之後的訊息。所以尚存於世但流落民間的朱三太子,成為造反必需要舉起的大旗

就這樣,多達十起的“朱三太子”造反案件,就在這樣的佈景下如火如荼的進行,無論規劃如何,以“朱三太子”之名起事,現已成為了其時的慣例,儘管這一切和真正的朱三太子毫無關係!

在許多起事中,唯有楊起隆的京城聚眾造反影響最大,但隨即失敗,楊起隆先是逃跑後又被緝拿歸案。至於其他以朱三太子之名隱秘從事反清運動或是直接造反的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摧殘清朝三代皇帝的朱三太子,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

不得不說,清朝實行的剃髮易服,不只讓廣闊漢族人被逼改動習俗,更是激起了他們的憤恨,畢竟千年來的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爸爸媽媽不可損害”就這樣被完全毀滅

再加上毫無人性可言的文字獄,更是激起了人們的憤恨,一起還讓人們對崇禎的思念日積月累。在這種前提下,朱三太子作為崇禎的兒子就有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光芒形象,自然而然的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領袖

哪裡有壓榨,哪裡就有抵擋;只要壓榨不斷,抵擋也就不止。正是因為三太子的尚在人世,更是給這些人以精神寄予,所以層出不窮的假充朱三太子造反也就愈演愈烈。關於清朝控制者來說,只要朱三太子還在人世,就會有人不斷的以此為由來進行造反活動

所以,早已泯然眾人的朱三太子,仍然逃不過全家處斬的結局。但這並不是完畢,康熙年間儘管現已將朱三太子誅殺,但反清活動持續到乾隆年間仍然活躍,無一不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幟。這也反映出廣闊人民群眾關於清朝的不滿和關於明朝的思念

不得不說,入關後的滿清,在對待漢人的問題上犯下了巨大的過錯,不只導致未能讓其在有生之年實現大一統,更是為之後的紊亂埋下了伏筆

先是剃髮易服,就極大的傷害了漢族人民的感情,隨後的圈地令等各項政策更是導致士紳階層的不滿,康乾年間文字獄的大興則是讓廣闊讀書人也加入了抵擋的大潮中

所以,以朱三太子之名行抵擋之實的陰雲才會籠罩大清王朝整整一百多年之久





國易儒釋道學堂


隨著明朝滅亡,朱三太子也就淪為亡國之人,哪裡還有什麼實力可言?

從清朝入關到康熙在位時期,明王室的弘光,紹武,永曆等割據政權都被清軍一一撲滅,大明王室後裔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迴天無力。

對於清王朝而言,朱三太子本人並沒有太多威脅,清庭怕的是有人借朱三太子之名行反清復明之是事,因此對朱三太子格外上心。

就如當年永樂皇帝朱棣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後,建文帝的生死不明,同樣成為朱棣的心病是一個道理,要不然怎麼會有後來的鄭和下西洋呢?就是因為朱棣聽說建文帝曾在南洋出沒,因此才會派鄭和下西洋,以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朱三太子,其實是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朱慈邵炤,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朱慈炤才十二歲,後來清軍入關後,朱慈炤被起義軍拋棄,他獨自一人逃難到朱元璋老家安徽鳳陽,並改名為王士元,後來朱慈炤結婚生子,併到山東教書,改名為張用觀。

康熙年間,冒充朱三太子行叛亂之事的情況發生了有十數次之多,朱三太子本人早就成為一個再為普通不過的教書先生,但他在民間的號召力卻是很強的。
因此,清王朝對此十分的重視,後來在康熙四十七年,已經年過七十的朱三太子朱慈炤在山東被清軍抓捕,並以假冒朱三太子的罪名將朱三太子朱慈炤一家處死。


Mr這史香


滿族,雖然佔據了漢族的疆土,但是卻沒法統治漢族的文化與靈魂。而當時,漢族的靈魂就是明朝,而崇禎帝死後,只有第五個兒子朱三太子流落民間,自然朱三太子就成為漢族心目中的靈魂。中原廣大漢族,原本屬於明朝統治,傾心於明朝,自然朱三太子就成為他們心中的理想君王,而清朝本是滿族異族統治的,所以在清初,許多反清志士逮著機會,就會藉著朱三太子的名號反清,這自然就成為了清朝的心頭大患。

朱三太子,本名朱慈煥,是崇禎帝第五子。崇禎死後,朱三太子就一直流落民間。後來在一個前明官吏的照料下,朱三太子改名王士元,同時被告誡:要嚴守自己皇子的身份,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殺生之禍。

此後,朱三太子幾十年均牢牢記著這句話,生活也風調雨順,兒女滿堂。隨著兒女逐漸增多,朱三太子的生計成了問題,於是就去當了教書先生。面對這樣的生活鉅變,從皇子淪落到教書先生,朱三太子心中十分苦惱。一次,向自己的一位多年好友透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自然的,這位好友就把這個消息傳開了。

正巧,這時念一和尚正在積極籌劃反清復明的活動。當他聽聞朱三太子還活著的消息時,就藉著朱三太子的名號起義反清。朱三太子知道這個消息了,帶著家人逃跑避難,最終還是被清軍抓住了,接著全家被殺了。於是,崇禎帝的子嗣至此中斷了。

雖然朱三太子已經被清朝處死了,崇禎的血脈也已經斷了,但中原漢族的靈魂卻並沒有改變:我們中原人士都是漢族,絕不臣服滿族的異族統治。於是,眾多不滿清朝統治的反清人士,就把朱三太子當做自己的精神信仰,總是藉著朱三太子的名義來從事反清復明的起義活動。自然,作為當朝統治集團的君王——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將朱三太子作為最大的敵人,朱三太子就是漢人最真實的靈魂,反清復明的象徵。


歲七夸父


在清朝剛剛入關的時候,對於百萬朱明後裔的追捕從來沒有放棄過,說來也好笑,上百萬的朱明子孫最後眼睜睜的看著只有數十萬人馬的滿清當了皇帝。

雖然近百萬的朱明子孫被屠戮,被迫隱姓埋名生活,但有一個人卻給滿清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就是那位“朱三太子”

在清朝入關了之後,因為推行的“剃髮令”以及北方士紳對於南方富商的屠戮掠奪,在南方也有不少的“反清”力量。

而當時的明朝也才剛剛滅亡,這個時候打出“匡扶明室”不僅是聚攏人心的好辦法,也會聚集起來一群“前朝遺老”

而如果想要“匡扶漢室”那麼就一定要有一面“旗幟”,所以就需要有一位正統的人來當“代言人”,於是清朝與反清力量都開始了尋找朱明後裔的路程。

但目的就完全不一樣了,一個是為了完全肅清,而另外的一個就是為了找代言人了,而明朝也有兩個階段,這位朱三太子到了目前也不知道到底是北京的還是南京的。

可是這完全不影響他作為代言人的作用,只要證明了“反清復明”的正統那麼就是一個好的“朱三太子”。

當時的清朝一邊需要防備漢人力量的反撲,一邊需要警惕參與明朝勢力的窺覬,索性直接頒佈了“剃髮令”強制的讓“站隊”。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力量就被很大程度的消減了下去,而清朝的天地會就是一個很活躍的“反清復明”組織,直到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也還在活躍,並且極大程度的幫助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國”

但朱三太子的實力可能就沒有多少了,他的實力完全的取決為“反清復明”的力量,而朱三太子在清朝的名號活躍了那麼長時間,也沒有對清朝做出什麼實際上的影響,可見他的能力也一般。

不過朱三太子對於清朝的皇帝來說也只是何足掛齒罷了,就比如吳三桂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不惜入緬押回永曆帝,清朝皇帝手下也會為了證明自己去捉拿“朱三太子”。

而讓清朝皇帝始終頭疼的就是那些漢人“藩王”,甚至後期還爆發了三藩之亂,差一點點就擊潰了清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