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泰唔国际


锦衣卫的前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又改称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并专门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其领导者是皇帝的亲信,一切命令都只听从皇帝的。

这一机构是明朝为了保护皇帝安全,搜集军政情报并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工作而设立的专有机构。

之后在洪武十五年,把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都裁撤了,重新设置的锦衣卫。 锦衣卫其实是朱元璋为了控制住那些不法群臣而设置,在《明史·刑法志》中就有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所以说锦衣卫并非正规的作战部队,他只是帮皇帝进行一些铲除奸臣的工作,但其主要工作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防止宫廷发生政变、政敌的暗杀、谋权篡位等事件。

锦衣卫并不具有与大规模敌人进行军事作战的能力,他们只是皇帝身边的一把利刃,用来对付文武百官。而且当时的锦衣卫并没有题目所说的15万人这么大的规模,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的时候一个士兵的军饷有20两左右,那如果锦衣卫有15万人的话,那朝廷对于此方面的支出至少需要四五百万两才足够。但是在1580年太仓库在京师的现金支出中,京城巡捕、锦衣卫等总的支出就只有50,000两,这足以说明当时并没有如此多的锦衣卫,大概只有25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5000人,所以面对李自成的10万大军,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有压力才有动力,强大的竞争对手可以让人变得更加优秀。原本以魏忠贤为首的东厂和锦衣卫之间共存时有相互制衡的作用,可是崇祯皇帝上位之后,就开始对朝堂的宦臣势力进行大肆清除,魏忠贤因此就倒台了,这让他所领导的东厂也连带着逐渐垮掉。

东厂和锦衣卫都是为皇帝办事,相互之间为了向皇帝争宠肯定会尽力办事,而东厂垮掉之后只有锦衣卫存在,肯定少不了傲娇,对待工作也会有消极怠慢的情绪,还可能出现对崇祯的下达的命令也会出现不屑一顾等情况,甚至可能会出现弄虚作假来欺上瞒下。

虽然说李自成杀来时,锦衣卫还是做出一定的反抗,可是北京城如此大,在北京城的士兵只有一万左右,想要守住一个城门都难,更何况守住整座城。

城门攻破时,锦衣卫的二把手李若琏自杀殉国,拒绝投靠李自成。但大部分锦衣卫的基层士兵都因此而倒戈投靠李自成,没办法,大家都是混碗饭吃。


指望这一点哪怕是嫡系部队,也不可能抵挡的住李自成的军队,不得不说崇祯皇帝这是在自食恶果。

明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多年以来埋下的祸根,崇祯皇帝鱼目不分,立场摇摆,害死了袁崇焕,重用的人只知道出些不南迁的馊主意,根本不顶事,可以说是崇祯把明朝一步步推向灭亡的深渊。


历来现实


十五万锦衣卫肯定是夸张了,据记载,当时锦衣卫一年的开销是50000两左右。如果有十五万锦衣卫,一年五万两根本开销不到。明末,当时,普通士兵一年俸禄是十五两。算下来我们发现,明末锦衣卫的数量应该是4000人不到。


有朋友可能问面对明朝灭亡,锦衣卫为何没有救国,

原因如下:

一:救不了国

当时,李自成进京时,军队达到了二十万之多。而锦衣卫只有区区四千人。李自成军队是锦衣卫的50倍。如此大的兵力差距,锦衣卫也没有办法。


二:没有战斗力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锦衣卫个个都是高手,一个打几十个都不成问题。

但,事实是,锦衣卫没什么战斗力。锦衣卫主要负责情报的收集以及保护皇上,传达消息之类的事情。

说来说去,锦衣卫是没法和李自成的军队比的。李自成军队都是刀口里面讨生活,一路打仗打出来的。如果真的一挑一,锦衣卫肯定不是对手。


三:锦衣卫也是反抗过的

李自成攻城之际,当时锦衣卫指挥李若琏负责守崇文门。

在崇文门被破以后,李若琏奋力反抗,最后被李自成的人活活打死了。


锦衣卫,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他们依靠着锦衣卫这个身份欺负百姓罢了。遇到真正的军队,锦衣卫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李自成攻城之际,大部分锦衣卫跑掉了,小部分进行了反抗。但无论如何,最后的结局都是明朝灭亡了。


唯恋无名


提起锦衣卫,大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甄子丹出演电影的《锦衣卫》里武功高手形象。

他们沉默寡言,冷血残酷,武功高绝,以一当百,忠于皇上,既是特种兵,又是高明的间谍。


翻开史书,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政权——大明。在崇祯17年准备灭亡之时,却没见这些锦衣卫高手出来捍卫大明王朝。

那段危急万分的时间,锦衣卫们去那里了呢?干了什么了呢?

让笔者带大家重回那个大夏将倾的年代吧。大家紧跟我的文字,脑海浮现相同的画面。

甲申之变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丙申,整个京师刮起大风,狂沙漫天,白日黑如夜晚。辛丑夜晚,有人听到南京大明祖坟孝陵鬼哭哀嚎。 种种预兆仿佛在宣告大明气数将尽。

第二日,大风凛冽,天色灰暗,志得意满的李自成率领大批农民军,从刚攻陷的宣府镇出发,一路铺天盖地的朝居庸关涌来。

(出发)

居庸关守将总兵唐通立马膝盖一软,和监军太监杜之秩积极准备投降仪式。

为表诚意杜之秩特意出城三十里摆上欢迎的仪仗队,迎接李自成大军。

居庸关里不肯投降的另外一位总兵马岱,挥刀砍杀了自己的妻子,带着少量的亲信忙命逃向山海关。

京师附近的一些小郡县,听到居庸关都投降了,立马派人来投降,表示归附大顺政权。

(李自成进军路线)

而那些朝廷的小官小吏们,两极分化,不是顺势投降,就是跑路了。 李自成大军,一路向京师扑来,昌平州守兵望风而降。守将李守钅荣自杀殉节。

崇祯急得团团转,马上下檄传给吴三桂,命令他火速入关勤王。吴三桂点起大军,刚从宁远赶到山海关,听到昌平州已经投降了。吴三桂心思活跃起来了。

而李自成的前锋军队,在接收了昌平州后,当夜就跑到京师平则门附近,四处劫掠放火。

(劫掠)

京师附近密密麻麻都是来躲避的难民。他们苦苦哀求守门官放他们入城。守门官不予理睬。

天还没亮的时候,李自成大部队终于浩浩荡荡的到来。刚到,就试探的攻击了平则门,彰义门。

城外京师三大营,立马崩溃投降,因为他们等这一天很久了,明廷有5个月没给他们发军饷工资了。

襄城伯李国桢满头大汗,闯进皇宫求见崇祯。

太监刚想阻止,李国桢大喊:“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顾着君臣礼仪!” 那太监忙问:“局势危急到什么地步了?” 李国桢回答:“守城的士兵们都不听命令,懒懒散散的坐在地上,有些连武器都没拿。拿鞭子刚打骂起来一个,另一个又坐地上了。”


崇祯听后,召集太监们,让他们全部去守城。 一众太监听到命令后,抵触的大声哗然:“那些文武大臣呢,为什么不叫他们去守城?”

又有太监大叫:“我们连武器盔甲都没有,怎么守?用双手吗? "有节气的太监就说:“现在是我们誓死报国的时候了。”

(下令太监守城)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攻城,先发一阵大炮攻击城墙上的守兵。然后,再招呼一轮密集的箭雨。然后派大头兵扛着云梯攻打西直、平则、德化三大门。

贼驾飞梯攻西直、平则、德化三门,势甚危急。——《明史纪事本末-七十九》

守城的士兵亦各有心思,他们故意没放炮弹,只放火药点空炮。放空炮之前还挥手示意,叫李自成的贼兵们先后退点。

连笔者也看不下去了,这样放水的守城兵,大明不灭都不行。

(李自成军在京师外)

这时候我们都希望,出现一群威风凛凛、武功高强的锦衣卫。来力挽狂澜。 咦 ,锦衣卫们呢?怎么不出来拯救危局?

原来,这锦衣卫共有5000人左右,并无网上误传的15万。因为如果真有15万,那么单发军饷就值关宁铁骑军饷了(450万两),而且真有15万,崇祯又不会傻的不下命令去调动。明显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卫所而已。崇祯也知道这点锦衣卫面对李自成的大军,是于事无补的。

(自发守城的锦衣卫)

那时候锦衣卫大头子掌卫骆养性,是个标准的投机分子。此刻也躲在家里观察局势变化。

锦衣卫最高长官都沉默,没下任何命令。部下的锦衣卫们,有的自发上城帮忙守城门。有的也有样学样,躲在家里观察或等待骆养性的命令。

(观察局势的锦衣卫)

自发守城最高职位的锦衣卫是李若琏,他是锦衣卫指挥同知,参与守城,被分配到崇文门守城抗敌。

守城兵马严重奇缺,有两面城墙,只有一个士兵在守。

三月十八日申刻。广宁门附近的回族人趁乱打开了门。

十八日,贼攻广宁门急,群回倡乱开门,外城遂陷。——《野史无文、郑达》

在崇文门的李若琏听到城破后,跪地痛哭。不久,他起身整理好飞鱼服,拍去灰尘。

(李若琏)

向皇宫方向拜了三拜,在纸上写了自己的官职名字,然后找了根绳子,上吊自尽了。

外城破了之后,绝望的崇祯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妃子,持剑砍断了自己的大女儿左臂。

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分别送到外戚周、田二氏家里藏匿。

然后崇祯易容改装,带领几十个小太监,手持武器,想趁乱混出东华门。


(崇祯换上普通服装)

刚走到门下,夜黑混乱,被城门上守城的太监下令士兵们放箭扔石头,打回了。

崇祯又想走安定门,谁知大门被锁死了,堆满了石头木桩等杂物,打不开。

天准备亮了,又到了早朝时间。 崇祯无奈回到御前殿,叫小太监撞钟,召集百官,想开最后一次朝会。但是没有一个文武官员来上朝。

崇祯黯然的和王承恩来到煤山,崇祯披头散发,光着左脚,右脚穿了一只红鞋,然后吊死在煤山。王承恩也陪着崇祯一起吊死了。

并留下一段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吊死煤山)

眀亡……

而锦衣卫最大的掌卫骆养性,早在农民军攻入城的时候,就顺势投降了。

后来刘宗敏用夹棍追饷的时候,骆养性主动献出了三万两白银,所以他没有被夹。他的两个弟弟,养心、养志没有献银,被拷打致死了。而他后来又在清军入北京时,顺势投降了清廷,被封为天津总督。

另外附上锦衣卫干部下落名单:

指挥以上干部:掌印都督骆养性, 降顺后献银3万两 ,后又降清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 献银得免。这两人后来都降清任銮仪卫正二品銮仪使。西司房提督孙光 ,被顺军拷打追赃而死。西司房堂上指挥刘应袭、马国瑊、齐昌国 被拷死。北镇抚司理刑指挥梁清宏, 被拷死。北镇抚司掌刑指挥吴邦辅 ,被夹 ,后逃往南京。南镇抚司堂上指挥李若琏 ,分守崇文门,城破后自杀。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洲, 被拷死。(东厂的办事人员是从锦衣卫分派的)巡捕提督崔继光, 献银得免。街道房提督黄涪 ,削发为僧。
千户以下干部 :千户高文彩 ,与儿子杀掉全家后自杀。北镇抚司理刑千户宁光宏, 被拷死。百户周某 ,自杀。百户冷逢阳 降顺,为李自成管理銮驾。百户蒋之鄂 ,被拷死。

《明史纪事本末》,《爝火录一》,《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六 明史》,《清实录》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说一说。

第一,锦衣卫并非作战部队。

锦衣卫虽然名义上是有义务保护皇上,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中央警卫团,主要是保护皇帝的个人安全,防止宫廷政变、政敌暗杀等等,而不是同敌人军事作战。

期间,锦衣卫还充当间谍以及 皇帝御用公检法的角色,成为皇帝的一把刀。

其实说来说去,锦衣卫不是作战部队,也不可能和敌人作战。

第二,锦衣卫规模其实很小。

很多人认为锦衣卫有10多万人,这是一种误传。

据黄仁宇老师统计,1580年太仓库在京师的现金支出,京城巡捕、锦衣卫等共50,000两。明朝末年,士兵每年也有20两左右的军饷,那么由此计算锦衣卫最多不过5000人,少则2500人,就是一个普通的卫所而已。


大家知道如果锦衣卫有10多万,每年要多少钱吗?最起码要四五百万两,这同区区5万两相差太远。

所以,锦衣卫就这点兵力,面对李自成10多万大军,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锦衣卫还是做出一定程度抵抗。

李自成杀来的时候,一说北京只有1万左右士兵,其余都是空饷,其实根本没有人。

以北京城之大,区区1万人就算守1个城门都困难,别说守整个城。

所以,北京沦陷已经是必然。

即便如此,锦衣卫的二把手,指挥同知李若琏,仍然率部坚守崇文门。

在城破的时候,李若琏自杀殉国,拒绝投靠李自成。

死前李若琏的遗言:“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不过,大部分锦衣卫,尤其是基层士兵,都是树倒猢狲散了,都跑掉了。

有的甚至投靠了李自成甚至满清!


萨沙


数十万男儿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这是明末的悲哀,明朝手头上没有军队?不是!

明朝军队不想保卫明朝,不想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妻儿老小,不敢和叛军、后金军一决生死?也不是。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呀!

拿洪承畴来说,他难道没本事?清军南下之时,他当的可是一个妥妥的佛挡杀佛的“带路党”!他难道怕死?他年过花甲还在率领清军攻打云南!

洪承畴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怕的是死得不值当,这不是在给洪承畴洗白,而是想说洪承畴的心理也是很多前线将领的心理,因为崇祯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信任,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

打输了,要被问罪杀头。

打赢了,要被打压惩罚。

卖力拼命的人不讨好,反倒是投机的人成了栋梁,比如东林党,还有左良玉那样的人,这就是明末的现实。

所以,明末缺的实际上从来都不是敢于拼命的人,而是缺少愿意为崇祯和东林党诸公拼命的人。

说回正题,明朝即将灭亡之时,号称拥有15万之数的锦衣卫当时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站出来为明朝抵御叛军和清军呢?

所谓的“号称”说白了就是“吹”出来的实力,只是用来吓唬人的,并不是真正的实力,古代战争中动辄率军几十万,实际上很可能只有一半兵力,甚至不到一半。

明朝身负皇恩的锦衣卫也是如此,锦衣卫虽说是特务机构,在明初时是皇帝眼前的宠儿,可是自从西厂出现之后,锦衣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这也就意味着锦衣卫拿不到那么多的经费。

经费不够,怎么养得起那么多人呢?养不起。

或许有人会说,经费不够的话,难道他们不知道去抢?他们当然知道,但是好不容易刮出来的钱,他们当然会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了,又怎么可能会用于扩充锦衣卫?

更何况,锦衣卫人数最多能有多少,想必朝廷也有个规矩,不可能仍由锦衣卫扩充,否则的话必然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用今天的话,叫作编制。

我相信锦衣卫肯定不会没有编外人员,但是编外人员顶多也只能为锦衣卫打探消息,收集和传递信息之用,或者充当一般的打手而已。

所以说呀,锦衣卫没有15万那么多,别说15万了,一万都没有,也就五六千而已,明末之时崇祯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养15万锦衣卫。

崇祯哭着求着向朝中的衮衮诸公借钱来支撑朝廷运行的时候,注意是借,不是让他们毁家纾难,可诸公却是一毛不拔。

崇祯都已经沦落到了要借钱度日的境况了,再让他拿出那么一大笔钱出来去豢养一批鹰犬,他还真舍不得。

说完了锦衣卫的人数不可能有15万那么多之后,再说说锦衣卫的性质。

锦衣卫明面上说皇帝侍卫,可说到底是维护皇帝独裁统治的特务,暗中为皇帝监察百官、审讯犯事官员。

所以,在西厂还没出现的一段时间之内,明朝官员莫不谈锦衣卫而色变。

锦衣卫只是一群兼任侍卫和捕快工作的特务,他们并不是军队,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

让他们穿着飞鱼服,挎着绣春刀在街上耀武扬威,他们在行。

让他们捕风捉影地陷害官员,拷打官员,他们在行。

让他们打着锦衣卫办案的旗号侵夺别人的财产,他们在行。

总之,让他们关起门来欺负自家人,他们很在行,可是让他们提着刀枪上战场去和敌人打仗,那他们就是外行了。

有几分血性的,可能还能壮着胆子这么做,那些怕死的恐怕就是要么躲起来了,要么干脆投降了。

再回到开头所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和明朝军队不愿为了崇祯而战这个问题,这也是锦衣卫多数人没有站出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曾经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后来不也当起了清朝的官嘛?这种事在当时是见怪不怪的,哪怕自称最有风骨的读书人,如钱谦益,也嚷嚷着头皮痒而剃了头。

所以说,锦衣卫本来就只有几千人,有血性的敢拿着刀和叛军、清军作战的就更少了,更何况锦衣卫头头不出头,又有几个人会主动站出来呢?

将熊了,队伍哪还有什么士气可言?所以只能沉默不战。

再说了,以崇祯和东林党对武人的无情打压,尤其是文官对锦衣卫更是恨之入骨,锦衣卫自然不舍得脱下飞鱼服上战场,因为他们一旦上了战场,那就等于是成为东林党砧板上的鱼肉,任东林党宰割。

所以,没几个人会站出来为崇祯和东林党卖命,多多少少总会觉得不值当,这就是人性使然了。

明末之祸,崇祯个人要担起八成以上的责任。


宁糊涂


明朝的开朝始祖朱元璋白手起家,在战乱中抓住机会一举赢得天下,没有过人的才智是万万做不到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就留了很多心眼,登基之后设立了"拱卫司",它其实就是"锦衣卫"的前身,设立这个机构是朱元璋从前朝的衰败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天下权力应该由皇帝一人掌握,但是普天之下人心最难捉摸,为了稳定国家安危,就必须洞晓在朝官员的心思,而这些锦衣卫就是皇帝看不到的眼和耳。而且这些锦衣卫备受皇帝恩宠,逐渐发展壮大,其战斗力和行动力惊人,到后期竟达到了15万之多。可是在明朝灭国时,这些平日素来忠诚的锦衣卫在干什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为何没有前来救国?

锦衣卫分离国家的其他机构,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发展的,这支队伍服务于皇帝,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皇帝的重责任。后来这支队伍数量越来越大,需要专门的人来管理,所以这个统领必须是皇帝足够信任的人,选不对人这将是一大隐患。崇祯皇帝当时就选错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时候自己孤立无援,15万锦衣卫只有一人拼死搏斗,其余人都在统领下静观其变。

可幸好骆养性只是想想罢了,只是私底下骄纵跋扈,工作上消极怠工而已,在皇帝面前依旧装成勤勤恳恳的样子,直到叛军攻城,崇祯想要锦衣卫保都城的时候发现锦衣卫已经不听话了,统领骆养性无视圣旨反而选择了冷眼旁观,他的行为也非常的耐人寻味,既没有听从圣旨的叛兵奋力抵抗,也没有出手相帮李自成,他跟他的手下一起看着明朝的都城一步步被沦陷。15万战斗力极强的锦衣卫,只有一名战士选择为君为国殊死拼搏。

曾经崇祯皇帝将自己的性命托付给骆养性,但是在最后关头,骆养性却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亲手逼死了皇帝,当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崇祯心里应该是恼怒极了吧,背叛的滋味、灭国的痛苦全都尝了一遍,然后见不得先辈托付给自己的江山被敌人一点点占领,最终在悲痛中离开。人心是复杂了,永远不要试探人性,也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性命和未来交付给别人,因为除了自己,无人可信无人能够给你永远的依靠。


木剑温不胜



明朝那有15万锦衣卫呢…?

根据史料记载推测来看,明末锦衣卫最多也就是几千人而已。

指望这几千人,能力挽狂澜?

而且这些锦衣卫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战斗力。二是一盘散沙。

虽然在万历三大征时期的朝鲜之役中,不少锦衣卫随军出征,负责刺探情报甚至暗杀对方高级将领,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到了明末崇祯帝在位时期,锦衣卫早已经如同这个腐朽的帝国一般,烂到根子里了,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可言。

而且崇祯帝继位不久就诛杀了魏忠贤,使宦官势力一蹶不起,而宦官的势力体系厂卫系统也跟着被打压,锦衣卫的日子自然更加不好过了,生活质量都保证不了,要战斗力没战斗力,要动力没动力,指望锦衣卫力挽狂澜,简直是不可能的。

还有就是当时锦衣卫是一盘散沙,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是投降派,而其他锦衣卫也是各有各的打算,有的如同骆养性那般等着投降,有的锦衣卫是自杀殉国,有的锦衣卫则是去守城,为保卫大明尽了最后一份力。

本来就几千人马,没有战斗力,还一盘散沙,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啊。


宋安之


崇祯时期的锦衣卫势力远没有以前那么昌盛了,东林党扳倒阉党后,又把苗头指向锦衣卫,当年很多大臣都受过锦衣卫的迫害,东林党掌权后又建议崇祯整顿锦衣卫,所以逐步取消了锦衣卫的监察权和审问活动,《明史·刑法三》记载锦衣卫“亦无意刻核,刑罚用稀,厂卫狱中至生青草”,崇祯时期的锦衣卫虽然还掌握在皇帝手中,但基本没多少作为了,监狱因为常年不使用而长满了青草。

图为明英宗时期,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朝参牙牌,当年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大臣们在朝堂上争吵斗殴,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被活活打死。

由于锦衣卫的恶名已深入民心,人人谈之色变,虽然真正的锦衣卫已渐生萎靡,但民间冒出了很多假的锦衣卫,到处为非作歹,比如《明史》卷95记载,崇祯4年,给事中许国荣上奏折,说有很多奸昆恶少冒充锦衣卫坑害百姓,崇祯15年,御史杨仁愿上书,有很多流氓、奸棍假称锦衣卫,到处抢掠刮榨,报到府衙,官员竟然也分不出真假,甚至伙同一起为非作歹,真真假假,乌烟瘴气,明末整个社会到了崩溃的绝境时,曾经不可一世的锦衣卫也想着退路。

蒋瓛,明朝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蓝玉造反案就是他告发并参与屠杀,图为当年蒋瓛巡视各地时,路过红岩堡,留下留下“黄金门堡”摩崖石刻,距今600多年。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对于锦衣卫来说,李自成攻破北京之际,锦衣卫已经分崩离析了,有的战死,比如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守崇文门时被农民军击毙;有的逃亡,比如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北京城破时逃往江南地区隐居,那时民间都骂朝廷黑暗腐朽,曾作为宫廷内侍的王世德死前留下《崇祯遗录》,对崇祯大力粉饰,为朝廷开脱;更多的锦衣卫投降了李自成或清军,比如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北京城陷时跪迎闯王,还献上自己的3万两家财,清军来了又投降多尔衮,任天津总督,可以想想,连锦衣卫指挥使,大boss都投降了,那底下的小弟们不成群的跟着投降么。

其实骆养性出生挺好的,他们家6代人在锦衣卫供职,有3人做到了指挥使,在今天的湖南永州还有明朝骆氏的祖屋,万历的匾额,建筑富丽堂皇。

特别是李自成大兵东进时,锦衣卫们也担任了各城的守备任务,但从宣府到北京城的数百里城塞,仅7天就打到了北京城下,而各城打开城门迎闯王的正是锦衣卫们,围攻北京城时,农民军伪装成大量贩夫走卒进城,锦衣卫视若无物,大厦倾倒时,随着锦衣卫使骆养性投降,众多锦衣卫成了墙头草,有的投降了农民军,有的投降了后来的清军,散落在各地的锦衣卫有的隐姓埋名,有的聚拢归了南明,有弘光政府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銮、永历政权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李元胤等,说好听点15万锦衣卫,最后能跟着明朝走到底的少之又少。


图文绘历史


“飞鱼服,绣春刀”是锦衣卫的标配,而众人更是开玩笑的说,锦衣卫就是一个带证杀人的部门。在明朝时期,锦衣卫的权力是被无限放大的,只要有他们的地方就会带起一片的腥风血雨。

在洪武年间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是由锦衣卫直接策划和办理的,而这两起案件株连了四万多人。

在明朝历史上只有朱元璋曾经短暂的取消过锦衣卫,可以说他们一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但在为何在明朝即将灭亡时,却不见了这些平日威风凛凛锦衣卫的身影了?

锦衣卫首领投降

明朝末期的锦衣卫首领叫骆养性,这个人是锦衣卫世袭军官出身,属于正三品,在朝中仅次于六部尚书的正二品。骆养性最大的成绩就是弹劾出京督师的内阁首发周延儒谎报大捷,将这三朝元老扳倒。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骆养性被抓获后从家中搜出白银三万两。后来多尔衮赶走李自成进入北京,骆养性为求自保向清军投降,多尔衮见状让骆养性任命为天津总督。

但此人在担任天津总督的时候,也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他向清廷赦免明朝末期加收的各种钱粮赋税,希望只征收正常赋税和火耗。多尔衮见此,为保证民心答应骆养性的请求。

后来,骆养性因擅自迎接南明使者左懋第、陈洪范等人,被清廷革去总督一职。顺治六年,清廷启用骆养性为浙江掌印都司,但这个职位并不高,而骆养性也在不久后就去世了。

骆养性在改朝换代之际投靠新朝以求自保,但他其实一直都没受到清廷的信任,而作为锦衣卫出生的骆家原本是攀附在明朝国家机器上的贵族,但在没找到新的宿主后,从此没落。

机构改编

清军接管了明朝后,就更改了许多官僚结构,其中包括锦衣卫。清朝初期保留锦衣卫的官名,但其侦缉、监狱的职能被取消,改编成皇帝身边的仪仗队。

顺治元年,锦衣卫被正式改名为銮仪卫,从此锦衣卫的名字就在历史上消失了。顺治三年,清廷“

革銮仪卫缉访人役,永著为令”,而后锦衣卫遗留下来的唯一“特色”也消亡。

銮仪卫这个机构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才被废除,到溥仪继位时,銮仪卫改成了“銮舆卫”。

锦衣卫重要人员的遭遇

明朝的锦衣卫中也是不乏忠臣的,当时有个锦衣卫指挥佥事叫王世德,在北京城破后他的妻子把女儿扔下井,然后又抱着侄女一起跳井,全家妇女自尽的就有17人。而王世德自己准备抽刀自尽是,却被仆人把刀夺走。

在没死成后,他跑到扬州去当遗民,活到了康熙十二年,在苟活的这些年中王世德编写了《殉难忠臣录》、《逆贼奸臣录》,这两本书中记载了当时锦衣卫干部在满人执政后遭受的待遇。

其中掌印都督骆养投降清廷、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献出家产幸免,两人被封为銮仪卫正二品銮仪使、西司房提督孙光被顺军拷打致死、西司房堂上指挥刘应袭、马国瑊、齐昌国被拷打而死。除却这些品级干部,还有北镇抚司、南镇抚司等高层要门逃跑要么自尽,在这样的形势下,锦衣卫整个机构群龙无首。

清朝接任明朝后,锦衣卫首领投降,高层官员逃跑、自尽、被斩杀的不计其数,以至于从前风光无限的锦衣卫彻底没落。而原来的15万人,有的在国外刺探军情、有的在民间潜伏,在遭遇到这样打击后,许多人不再回来。

在原本在卫所里面任职的锦衣卫们都被清朝安排成为朝廷銮仪卫,没有了原来的权力,这些锦衣卫全都成了绣花枕头,只能做皇帝的仪仗队。所以,本来15万的锦衣卫们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被收编,面对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在群龙无首后,他们更没有任何的勇气组织起来反抗。


大国布衣


明朝最强的是关宁铁骑,早在松锦之战被皇太极灭得差不多了!

至于锦衣卫,一群保镖而已,打仗不行的。况且他们哪来得15万,一年开销5万两银子,能够维持5000人的规模就不错了。这个作为皇帝的亲卫已经足够了。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直属的军事机构,除明朝皇帝外不受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

锦衣卫在明朝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安全局”,监视朝臣、审查拷问、缉拿逮捕和保护皇家安全。锦衣卫的权利极其特殊,理论上来说,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贫民百姓,只要被锦衣卫怀疑有犯罪的行为,一律可以实施逮捕。

因此,除了皇上之外,哪怕再狠得主,见到锦衣卫也不敢随意造次。(当然,后面东厂西厂出来了,得服厂公)

锦衣卫贯穿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即使明朝在亡国之际,锦衣卫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大明王朝的呼吸。领导锦衣卫的头领叫做“指挥使”!

1644年,明朝亡国前夕,锦衣卫两大指挥使洛养性、李若链分道扬镳,从此迈上了不同的人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洛养性率领一部分锦衣卫投向了清军,做了叛国奴,而李若链则誓死卫国,最终自杀殉国。洛养性之所以能够成为锦衣卫的指挥使,与他狡黠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洛养性为人非常识时务,懂得察言观色。

崇祯皇帝一直都有意除掉党羽众多的三朝元老周延儒,但苦于周延儒做事滴水不漏,崇祯皇帝抓不住他的把柄,只好静待时机。

洛养性看出了崇祯皇帝的心意,暗中派锦衣卫监视周延儒的一举一动,终于抓住了周延儒谎报军情,欺君犯上的把柄,帮助崇祯皇帝铲除明朝的一大毒瘤。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崇祯皇帝被李自成打败之后,走投无路的洛养性投奔了多尔衮。

由于洛养性知晓明朝的许多重要机密,多尔衮认为有利用价值,遂将洛养性封为天津总督。

洛养性在天津任职期间爱民如子,还曾上书多尔衮请求减少天津地区的赋税。洛养性虽然叛国,但也算得上是一位好官。


李若链的性格与洛养性截然相反,李若链性情刚直,为人刚正不阿,颇有英雄气概,是锦衣卫中的道德标杆。

李自成大军进攻北京,李若链率领锦衣卫坚守崇文门,眼见崇文门被攻破,李若链誓死不做降将,拔尖自刎以身殉国。

除了洛养性和李若链,其他的锦衣卫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锦衣卫”这个群体,从此便消失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