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以“刘邦杀功臣”惊醒尉迟敬德?

卞女侠


人往往不会败在疆场而却倒在了名利场。

因为居功自傲,尉迟敬德和同僚的关系紧张起来。

李世民曾经问他:为什么总有人说你要谋反呢?

我跟随您南征北战,从无二心。天下安定了,您却怀疑我要反你。尉迟敬德觉得很是冤枉,他脱下衣服,胸脯一拍,露出伤疤。

李世民眼眶潮湿,“我如果不信你,何必给你说这些呢。”

632年(贞观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在长安城搞了一次国宴。

尉迟敬德应邀从同州赶回长安城出席这次宴会。皇帝没有忘记他,按说他应该很是高兴,但宴会的座次安排惹起了他的怒火。“汝有何功,合坐我上?”尉迟敬德对在他上位的同僚发怒了。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没想到尉迟敬德对李道宗大打出手。

一场本来喜气洋洋的聚会,让尉迟敬德搅局了。

李世民很生气地说:高祖刘邦时代的功臣很少善终,我曾经责怪高祖的无情。我当上皇帝之后,尽力让大家能够平安顺达。而你总是违规犯法。现在我才理解韩信、彭越为什么会被杀戮。

尉迟敬德一听这话,连忙跪地谢罪。之后,他逐步退出江湖,不问世事。


文踪旅迹


尉迟敬德曾经救过三次李世民的性命。

一次在和王世充战斗时,一次是和刘黑闼战斗时。

最后一次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追赶李元吉,被树枝挂在了马下。李元吉回头要杀李世民。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赶到。救了李世民。

有了这么大的功劳,尉迟敬德这么一个武将,肯定充满了骄傲。

他在朝廷上看不起文臣。

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关系紧张,甚至一度朝廷上争吵。

为此,他被贬到外地。

最猖狂的一次,李世民大宴群臣。

尉迟敬德看到有人坐在自己上首,勃然大怒。

李世民的叔叔任城王李道宗有心加以劝告,尉迟敬德一拳打在他脸上,差点打瞎他一只眼睛。

当天的筵席也就不欢而散。

李世民就委婉地对尉迟敬德说: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翻译一下就是

“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很少能够善终,对此我总认为汉高祖做的太过分。然而当我登基之后,才明白韩信、彭越等之所以遭到杀戮,其实并不全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只能有奖励和处罚,额外的恩惠,不能给的太多,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可别做出后悔不及之事”

言下之意:

第一你是功臣,我是皇帝,我可以做李世民,也可以做汉高祖。

第二我做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

尉迟敬德一听立刻明白,从此闭门,炼丹养生,听听音乐,学学装饰,不问世事。


锦翼


尉迟敬德又称“尉迟恭”,尉迟恭对李世明忠心耿耿,就算是去世了,都要变成门神来守护李世明,现在的门神不就是秦琼和尉迟恭担任吗?

据《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对此事都有记载。

此处引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为登帝位又杀兄弑弟,手上沾染血腥过重。既位后,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常见崇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鬼魅呼叫,使前后殿宇,36宫,72院夜无宁静,李世民惧之,身体亦变得极差,告诉群臣,然宫内殿外上下都全然不知,仅唐太宗李世民一君有感而日夜恐惧。

月余后,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於是太宗才能一夜好眠,然而二将数日难眠身体疲惫,而太宗也怜惜两位将士的辛劳,即命宫廷画师将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以镇压鬼魅。这便是尉迟恭,秦琼成为门神的原因。

尉迟恭勇武无敌,最出名的战绩便是陪同李世民到榆窠打猎的时候,碰上王世充带领几万步兵骑兵前来伏杀李世明,李世明仅仅只有几千人马而已,可以说是“十死无生”,但是尉迟恭胆识惊人,尉迟敬德驱马冲上前去,大吼一声,斜刺里一枪把王世充最出名的大将单雄信挑下马来,使得王世充不敢动弹,无人敢上前与之对敌,最终尉迟敬德保护着李世民杀出包围,如若没有尉迟恭,我们就见不到唐朝了。

尉迟恭是唐朝真正的万人敌,敌军一听是尉迟恭带兵马前来,立刻丢盔弃甲,在无半点战斗之心,他一生纯朴忠厚,对于君主十分忠心,不仅骁勇善战,在战场曾经杀敌无数,虽然他表面比较粗暴,但是他心思细腻,在玄武门时也是尉迟恭拼死追杀才杀掉李元吉,使得李世明称帝再无半点阻拦。同时也是尉迟恭坚决反对诛杀太子党羽,认为主犯已死,为了稳定国家,不宜大兴杀戮,这才使得唐朝最最出名也是最最重要的谏臣“魏征”得以为李世明效力。

李世明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魏征正是李世明最好的一面镜子。

尉迟恭是直肠子,情商比较低,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居然被整个朝堂上奏,李世明为了让尉迟恭记住这次的教训,特地拿“刘邦杀功臣”来警告尉迟恭,表明,朕相信你不会居功自傲,更不会蛮横无理,朕也舍不得杀你。希望你能好好改改你的暴脾气。此时的尉迟恭方才清醒,明白虽然自己劳苦功高,但是仍然是臣子,如果再像以前一样,可能真的会被杀头,果然,在这之后,尉迟恭再也不像之前那样蛮横待人了。


荡漾飞剑


尉迟敬德可是大唐的开国功臣,即使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尤其是曾先后三次在危急时刻救下李世民,因而可以说是李世民绝对的爱将。自古以来立有大功的武将最怕什么?无非是功高盖主和骄纵过度,尉迟敬德的忠心李世民自然不担心,但由于其性格憨直,颇有些居功自傲,在因宴会座次问题打了任城王李道宗后,李世民便以“刘邦杀功臣”之事敲打了一番尉迟敬德,其实这也是李世民对爱将的保护,不然真犯下大错,可就麻烦了。

尉迟敬德乃是大唐开国功臣,李世民的爱将

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年少时以打铁为生,隋末天下大乱,尉迟恭在高阳参军平叛,因作战勇猛无比,因功一路被提拔至朝散大夫。之后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起兵反隋,尉迟恭逐被其网罗到自己麾下。

△李世民

刘武周灭亡之后,尉迟恭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却对其信任有加,后在唐郑决战时立下单骑救主之功,地位这才稳固。此后一直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后,在玄武门之变中又再度立功。之后面对突厥进犯,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的求和打下基础。戎马半生,立功无数,后半生闭门不出,得享天年。而在所有功劳之中,尉迟恭凭借三次救主便树立了自己的绝对地位。


△尉迟敬德

第一次:尉迟敬德奉令陪同李世民到榆窠打猎,结果碰上王世充带领几万步兵骑兵前来挑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王世充手下士兵,硬是被吓得一动不动,尉迟恭随后掩护李世民杀出重围。李世民由衷的赞叹道:“比众人证公必叛,天诱我意,独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凭借这次救主,尉迟恭开始深得李世民之信任。

第二次:武德五年(622年)3月,李世明奉命带兵前往河北讨伐刘黑闼,双方相持两月有余,刘黑闼暗中率军偷袭,给李世民来了个反包围,将李世民的亲兵团团围住。关键时刻,又是尉迟恭挺身而出,“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这一次救主,就连原本对他有所猜疑的将领们也是佩服不已。

△玄武门事变尉迟敬德乃是首功

第三次:天下平定之后,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开始逐渐尖锐,尉迟恭与长孙无忌建议李世民先下手围墙。李世民逐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尉迟恭则率人射杀李元吉,李元吉中箭坠马后逃入树林,李世民纵马追赶,但因衣服被树枝挂住坠马落地,李元吉见状逐以弓弦欲杀李世民,临危之际又是尉迟敬德即使感到,跃马厉喝李元吉,李元吉惊恐之下放开李世民,欲前往武德殿,结果被尉迟敬德杀死。这时,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和屈咥直府左军骑谢叔方率东宫、齐府精兵两千余人猛攻玄武门,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级赶到示众,东宫、齐王府士卒遂溃散。之后尉迟敬德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因此功,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被定为头攻。

因而可以说,尉迟敬德乃是李世民真正的爱将,李世民手下武将当中,尉迟敬德的地位少有人及。

因居功自傲而怒揍王爷,李世民对其进行“敲打”

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尉迟敬德在天下太平之后,颇有些居功自傲,身为武将的他尤其对文官看不顺眼,曾多次当面讥讽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甚至在朝堂上厉言争辩,这使得他和这些人的关系开始逐渐恶化。这也是他之后被外放到地方为官的原因之一,先任襄州(治今湖北襄阳)都督,后升任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刺史。

贞观六年(632年)九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在庆善宫大摆宴席,所邀请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朝中重臣,身为李世民爱将的尉迟敬德也在受邀之列。庆善宫乃是李世民出生的地方,选择这里举办宴会,可以看做是身为皇帝的李世民,放下皇帝身份与臣子们同乐的一场宴会。

这种聚会场合,座次的排列极为讲究,结果尉迟恭到现场一看,竟然有人的座次比自己还高,于是大怒不已,厉声喝道,“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

任城王李道宗坐在尉迟恭的下席,他知道尉迟恭的火爆脾气,于是便向其解释,谁知道竟然惹得尉迟恭大怒,当着李世民的面,二话不说一记老拳就朝李道宗打了过去。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差点被打瞎。

李世民见尉迟恭如此放肆,离席而起,这次宴会最终不欢而散。李世民对于这个爱将,也不好真的公开处罚,便私下对其进行规劝道,“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很少能够善终,对此我总认为汉高祖做的太过分。然而当我登基之后,才明白韩信、彭越等之所以遭到杀戮,其实并不全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只能有奖励和处罚,额外的恩惠,不能给的太多,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可别做出后悔不及之事。

尉迟敬德虽然性格憨直,但并不是傻子,这一番话下来他还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连忙磕头谢罪,此后开始小心约束自己的行为。此后,尉迟恭于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请辞回家养老,从此不问世事,之后虽然随从李世民亲征高丽,但回朝之后仍然回家养老。

晚年的尉迟恭闭门不出,一方面因迷信仙丹之术,炼丹服食。另一方面扩建亭台楼阁,学习演奏乐曲,自得自乐,长达十六年之久。直到显庆三年(65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世民的敲打,以尉迟恭的性格来说,迟早会闯下大祸,到时候身为皇帝的他又岂能凭借私心予以包庇。因此,李世民此举倒也算是保全尉迟恭之举,这也是尉迟恭最终能得善终的原因。


香茗史馆


李世民和尉迟恭可谓肝胆相照,尉迟恭最早跟刘武周干,被唐军多次击败后投降了李世民,但是李世民这里待遇不如刘武周那里好,所以叛逃的人很多,许多李唐旧部就劝李世民杀了尉迟恭以绝后患,但是李世民不为所动,有一次把尉迟恭叫到营帐里,摒弃左右,说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不用藏着掖着,我这里来去自由。如果你想走,我给发路费。如果你想留,咱们就推心置腹大干一场。尉迟恭当时没有表态,没过几天就在单雄信枪口下救了李世民一命,李世民大喜,你的报答也有点太快了吧。咱们兄弟共事,来日方长。

玄武门之变前夜,几乎所有人都对举棋不定的李世民失去了耐心,包括李世民高参房玄龄杜如晦也劝告无效相继走掉了,只有尉迟恭还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他。李世民终于下了决心后派人追回房杜,房杜说我们奉圣旨出外公干,如果秦王今天不动手,明天我们就是死路一条,这个险不能冒,于是没回去。李世民大怒,但是很理智,派尉迟恭带着自己随身佩戴的金刀前去追回房杜。此时此刻他是把身家性命都交在了尉迟恭手里。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身穿重甲被李元吉追到小树林差点勒死,也是尉迟恭赶过来杀掉李元吉救了他一命。所以李世民登基后论功欣赏,尉迟恭功劳第一。

但是尉迟恭在李世民当皇帝后自负其功,有点骄狂自大,跟谁都不对付,常常当面讥讽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议论其长短,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于是和这些人关系逐渐恶化。李世民为了稳定大局,就把他派到外面做刺史。过了几年尉迟恭回京述职,大家伙儿坐在一起吃饭,他发现好多以前根本不认识的无名之辈居然身居高位,很不爽,趁着酒劲责问人家有啥功劳居然坐在自己上位,由于尉迟恭恶名在外,所以没人敢接茬,他身边的李道宗觉着跟他关系还行,就试图跟他解释,没想到被他一拳差点打瞎眼睛。照说李道宗也是名将,不会这么菜鸟,所以应该是没想到尉迟恭竟敢在这种场合动手打人,没防备。

李世民当时对此事没有表态,散宴后找了个机会跟他说,我平常看汉书,总是觉得韩信和彭越死的很冤,觉得刘邦这人做事太不地道。韩信彭越是大汉功臣,半个江山都是他们打下来的,可是刘邦却把他们杀了,一直没明白。这几年通过你的所作所为我明白了,原来刘邦做的不是没道理啊。我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靠的就是赏罚二字,太过分的恩惠你不能跟我要求太多,千万不要再做什么傻事,要夹起尾巴做人,否则的话,到时候后悔可就晚了。李世民用韩信彭越给他举例子,就是下了最后通牒,因为韩信彭越犯的是谋反大罪。尉迟恭也听出来李世民的杀意,叩头请罪,保证以后不犯。

后来有人诬告尉迟恭谋反,李世民把这事跟尉迟恭说了,尉迟恭脱下衣服露出伤疤,我当年舍身忘死的时候不谋反,现在天下大定了要谋反,我傻吗。李世民说你不要激动,我也不相信你要谋反,所以才跟你说这事。李世民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尉迟恭说,我老婆跟我同甘共苦这么多年终于要过上好日子了,我不能对不起他。古人云,富贵了不能换老婆,我虽然没啥文化,但是这句话我记得。李世民只好作罢。

李世民晚年猜忌刻深,对谁都不信任,还杀了好几个功臣,尉迟恭通过李道宗那出事也明白了李世民对自己的忍耐底线,因此晚年跟张良一样迷信道教,终日研磨金石,吞服仙丹,挖池圹建楼台,养尊处优声色娱乐,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一口气活到唐高宗显庆三年,享年七十四岁。他不仅躲过了李世民晚年的明枪暗箭,而且躲过了长孙无忌上台后对敌对势力的疯狂清洗,在李治和长孙无忌斗法时保持了中立,不得不说是一位智者。其实尉迟恭通书达礼,并不如演义小说写的那样粗狂无文,但是人总有一时不理智的时候,尉迟恭在贞观初年就脑子不清醒过一段时间,但被李世民敲打后如醍醐灌顶,开了窍。要不是那一次,以他的脾气,很可能躲不过李世民晚年的大清洗。


唐风宋月


李世民以善待功臣著称,既然把刘邦拿出来说事儿,肯定是被逼急眼了。

尉迟敬德是鲜卑人,骁勇善战,早年为勾结突厥人的刘武周效力。后来,李世民在征讨刘武周的过程中,手下的大将唐佥将尉迟敬德策反,从此尉迟敬德改换门庭,死心塌地为李世民服务。
(尉迟敬德剧照)

尉迟敬德可以算作是唐朝的第一功臣,李世民也把他当做生命中的贵人,因为尉迟敬德不但陪李世民披星戴月、征战沙场,而且还两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一次是李世民被单雄信挑落马人,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打跑了单雄信。另一次是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追赶李元吉时被树枝挂落马下,李元吉欲用弓弦将李世民勒死,幸亏尉迟敬德一声大喝将李元吉吓退,然后将其斩杀。后来李世民还打算将女儿嫁给尉迟敬德,但是尉迟敬德重情重义,不想伤害了家里的糟糠之妻,因此拒绝了李世民。

尉迟敬德心直口快,即没心机也没文化,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粗人。但是随着功劳的增大,也开始得意忘形,关键还瞧不起长孙无忌为首的那帮文臣,甚至还故意滞事。出于维护大臣之间的和睦,李世民有意将尉迟敬德调往外地为官。后来在一次宴会上,因为座次问题尉迟敬德和别人起了争执,还差点一拳将李唐宗室李道宗的眼睛打瞎。李世民忍无可忍,于是将桌子一拍,对尉迟敬德说:“原来刘邦杀功臣是有道理的,你好自为之!”从此尉迟敬德就学乖了,深居简出,不问世事。
(尉迟敬德剧照)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年逾六旬的尉迟敬德陪同李世民再次上了战场。不过,此时的尉迟敬德已经是英雄迟暮,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飒爽英姿。于是李世民只是让尉迟敬德为其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充当了奏响军号的队长。回到长安后,尉迟敬德也迷恋上了化道成仙,整日以炼丹为乐。公元658年,尉迟敬德去世,享年74岁。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这就是李世民的个人魅力所在。李世民不仅仅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情商也非常的高,能够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事情经过:

尉迟敬德性格直爽,又立有大功,对于看不惯的事情当面就说,丝毫不给其他人面子。贞观八年前后,一次宴会,有人座次在尉迟敬德之上,他就大怒:“你有什么功劳,能坐到我的上首!”李道宗在他之下,劝解了几句,结果却成了火上浇油。尉迟敬德就挥拳给了李道宗一个电炮,打的李道宗眼睛几乎瞎掉。


大家不欢而散,李世民很不高兴,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看汉朝的历史,觉得刘邦的功臣很少有善终的,认为是刘邦的不对。自从我当上皇帝后,对功臣也是多有照顾,但总是有像你这样的违反法律,我才知道韩信、彭越等人的死不是刘邦的过错。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像你这样透支功劳的,早晚要后悔。”

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三年,出为襄州都督。八年,累迁同州刺史。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太宗不怿而罢,谓敬德曰:“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旧唐书》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有足够的默契,看似严厉,实际上是信任的一种表现形式

尉迟敬德的性格一眼就能看出来,属于那种有良心的粗人,谁对他好,他会以百倍的好来回报。李世民对他信任和重用,他就用奋勇杀敌、为李世民干脏活儿来回报。但尉迟敬德并不是傻子,而且那时已年近五十,大唐也已经海晏河清,武将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

这次李世民看上去话说的很重,但并非是威胁,更没有拿尉迟敬德的人头树立威信的意思,尉迟敬德的过错也不足以杀头。李世民的意思是说我现在国家大事忙着呢,这些事情你帮不上我的忙,你就老实呆着过你自己的小日子,别给我添乱了,一旦用国家法纪去对你进行处罚,你的脸丢不起。

李世民并非杀功臣的人,侯君集反叛被杀是十年后的事情,在此之前,李世民的嫡系亲信都没有受到过严厉处罚。

尉迟敬德能听出李世民的意思,也知道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依然不变。于是之后不再惹是生非,一直在各地镇守,史书上并无尉迟敬德的其他不良记录。

尉迟敬德的晚年

直到侯君集被杀之前不长时间,尉迟敬德开始崇信道教,炼丹求道,服食云母粉,盖豪宅、美服饰,演奏爱情主题的清商乐,不与外人来往,这样持续了十六年一直到去世。那时,一方面李世民权威日盛,另一方有些武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侯君集和尉迟敬德同是玄武门之变大功臣,侯君集造反前找过张亮,未必没找过尉迟敬德,而尉迟敬德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想都不能想,索性关上门来求仙问道,并很快申请退休,混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后致仕,成了开国武将中非宗室官位最高的一个。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中只有极少数的开国皇帝善待他们手下的开国元勋建国功臣,李世民就是这极少数的开国皇帝中的(李渊虽是大唐第一个皇帝但他在大唐历史中几乎没有存在感)一个,李世民不仅善待那些跟随自己在征战天下夺取帝位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们,还建立闻名天下的凌烟阁来纪念他们。其中文臣第一的长孙无忌和武将第一的尉迟敬德最受李世民器重。其中尉迟敬德勇武善战,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功勋卓著、屡立战功前前后后曾经三次救过李世民的命,李世民登基称帝后论功行赏,尉迟敬德功封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地位极其尊崇。可是有一次尉迟敬德却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拿出了"刘邦杀功臣的事"来敲打尉迟敬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的经过原因。



公元632年也就是贞观六年的九月二十九李世民这天在庆善宫这个地方宴请群臣,庆善宫是个老宫殿是李世民出生的地方,李世民在这个地方宴请群臣足可以证明李世民是非常看重这次宴会的,已经身为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也是与会参与者之一。尉迟敬德这个人是武将出身粗人一和情憨直,常常居功自傲,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功臣他都不放眼里。开席的时候这位爷一看自己不是上席,上席还有一人,当时就怒了说"你有什么功劳能坐到我的上席"一副要pk的架势,坐在他下席的任城王李道宗(这位爷可是李世民的堂亲兄弟)赶紧劝架向尉迟敬德解释前因后果,谁知这哥们的暴脾气太大当时就一个左勾拳就给李道宗来了一个熊猫眼。好家伙!你不仅在皇帝的宴会上搞事情,而且还殴打的是当朝亲王这可了得,李世民勃然大怒虽然没有当时就惩处尉迟敬德可是却用"刘邦杀功臣的典故来敲打尉迟敬德。

李世民说道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的重要事情,只有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尉迟敬德一听就知道李世民这是在警告自己,这次是警告如果下次还犯就是掉头的事了,赶紧是纳头下拜赶紧谢罪。经过这次敲打尉迟敬德的暴脾气确实是收敛了不少,从此以后小心翼翼没有再犯过错误,晚年后的尉迟敬德一心扑倒炼丹修仙的事上不问政事,一直活到74岁高宗李治显庆三年才寿终正寝。


二蛋哥读史


尉迟恭不但是李世民的爱将,还是他的救命恩人。两人之间的关系,绝对是不能跟普通属下同日而语的,所以在凌烟阁上他的排名也是当之无愧。

尉迟恭虽为降将,但却深得世民信任。当初,众将都提议要将他处死,唯有李世民力保他。

后来在战场上,李世民多次身陷险境,在那关键时刻,尉迟恭好几次把他救了下来。这大概也是知遇之恩吧。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尉迟恭,李世民能不能当上皇帝还是个未必数。

天下平定之后,秦王与太子之间的矛盾便日益显现,最终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而这次行动,便是由尉迟恭所主导参与。事毕,他还带着兵器面见李渊,在他的威胁之下,李渊才不得不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从这里可以看出,尉迟恭的功劳之高,是没几个人可以比肩的。然而,作为一个大功臣,他的政治智慧却并不高明,他的性格有憨的一面,也有火爆的一面。在演义评书里,他一直都是以一个大老粗的形象出现的。

不过李世民称得上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对于功臣还是相当的善待的。可是,作为皇帝,对于功劳太大的臣下,总会有不放心的时候。这是几千年帝王的通病。如果狠一点,就像老朱来个一窝端;或者留情一些,学老赵来个杯酒释兵权。

偏偏这尉迟恭又是性子耿直,来不得拐弯抹角。一次宴席上,他竟然因为座次上有意见,竟出手把一个王爷给打了。皇宫之内,大家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你怎么就动起手来了呢?真是大煞风景,太不体面了!就连唐太宗都觉得挺没面子的。

于是皇帝找了个机会,对尉迟恭狠狠地敲打了一下:“刘邦杀了那么多的功臣,朕仔细想来,其实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错。”

尉迟恭还没完全明白过来,一脸的茫然。

李世民继续说道:“本来,天下平定了,正是君臣们安享太平的日子。可偏偏那些大臣不懂进退,做起事来没有个分寸……”

话到了这,连个傻子都听明白了。于是尉迟恭赶紧下跪认罪,求皇上宽恕。

从那以后,尉迟恭终于知道了收敛,不再居功自傲了。或许在之前,他会偶尔会以皇帝的救命恩人自居吧?但从那以后,他才摆好了自己的位置,明白了有些东西是不能挑战的。

据说,后来李世民还做了一件相当没下限的事情,竟然提议把女儿嫁给他。这可把尉迟恭给吓坏了,跪在地上汗如浆出。

事实上,李世民对他的敲打,也不单单地对其的警告,从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保护。不然的话,以他大老粗的性格,指不定日后还会闯出什么大祸来呢。


史海惊奇录


李世民和尉迟恭演的一出双簧!不过还是应该为贞观皇帝点个赞,既敲打了骄悍的部下,又全了君臣之义,更重要的的是保留住了继续开疆拓土、大长国威的本钱。不像赵大赵二,虽然保住了自家的皇位,子孙却被群殴了3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