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胤禩是因太优秀而触怒了康熙吗?真实的“八贤王”到底如何?

官风


真实的“八贤王”胤禩担的起“贤王”二字。

胤禩是一个连竞争对手雍正都不能否认他“贤”的主,雍正盛赞“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胤禩之所以会失去帝位的继承,很大程度源于他的“贤”,他太优秀,或者说是太得人心了,所以遭了康熙的忌讳。当初康熙决意让天下官员来选举太子,康熙本意是想复立已失势的胤礽为太子,可是没曾想朝中重臣,如一等公佟国维、武英殿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工部侍郎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等,他们都纷纷支持立胤禩为帝,原因都是称其“贤”,而这就恰恰犯了康熙的忌讳。



康熙本就是一个十分贪权、恋权的皇帝。当年,胤礽被废去太子之位,就是因为胤礽被康熙认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想想看,连康熙自己曾经最宠爱的胤礽稍微流露出一丝对帝位的觊觎之心,康熙就如此对待,可想而知,康熙对于皇权的看重。



所以正是因为满朝文武皆支持胤禩,让康熙感到了恐惧,感到了威胁,再加上胤禩的贤明在民间广为传颂,康熙深怕胤禩在他晚年后会让他自己失去权力,所以他开始无限制的打压胤禩,就这样胤禩失去了本该有望继承的皇位。

当然,胤禩的“贤”更多的是对百官的纵容,对亲信的“溺爱”,他对自己亲信的无底线的纵容,虽然成就了他的“贤”,但却也间接的造成了清朝吏治的腐败不堪,清朝国力的衰退,所以胤禩虽“贤”,但却不是对国而言,只是对自己而言。



更多的时候胤禩表现出的“贤”只是为了自己,他对百官的“贤”,是想博得百官的支持,对百姓的“贤”,只是为了博个“贤”王的名。

不过论实际的,不可否认的是,如康熙的兄长福全所言“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胤禩的确有做“储君”的所有的资质,若他能坐上储君之位,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储君典范。



但也正如雍正所言“其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如果胤禩把这个“贤”用到邪道上,他也是无人能敌的,总得说胤禩若是把“贤”用到正道上,他即为治世之明君,但如果把“贤”用到邪道上,他即为祸国之奸君。

事实上正是因为胤禩太过于表现出“贤”,才让他走向了末路。他的“贤”虽得到了天下臣民的一致认可,但却也实实在在的害了他,他的“贤”让康熙猜忌,然后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他的“贤”让雍正猜忌,然后彻底的失去了所有的东西,甚至是生命。



试想,如果胤禩不急于的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的去造就自己的声望,也许他就不会败的那么彻底。


澳古说历史


八阿哥被二月河先生写的太神了,史料记载的胤禩则不然,仔细分析后可以看出他毫无政治头脑。

1、立嗣以嫡、长优先是惯例,反其道而行之并成功的例子太少了,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八阿哥生母和养母的地位都不高,四阿哥的生母地位不高,但养母的地位很高,佟佳氏生前实为后宫之主,死后还追封的皇后,此其一。

康熙在位时,除了二阿哥是太子外(生母赫舍里是皇后,索额图之女,索尼之孙女),只有三个阿哥封了王爵,而真正对四阿哥威胁最大的是三阿哥胤祉,这也是他在雍正继位转年就被实际圈禁的原因,此其二。

也就是说,康熙认定的继位人开始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后来废了太子之后有机会的只有两个,八阿哥看不出来?满朝文武也没人看出来?

2、帝王讨厌朋党,清朝更是有明文规定,官员不能结交阿哥,八阿哥难道不知道吗?他广为结交天下名士和官员,这不是犯了大忌吗?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干出这种触犯皇帝逆鳞的事吧?

当然,说他没有政治头脑,不代表否定他的优秀,好学、上进、谦和(也许是真性情)也是被皇帝认可的,不到20岁就晋封贝勒爵位可以证明。

因为出身不如其他阿哥,加之又有好胜心,所以努力学习,侍长辈以敬,待兄弟以诚(戴铎给四阿哥出的也是这个主意),交权贵以宽仁,或许就是那个爵位冲昏了他的头脑,起了夺嫡之心,再后来就是不服输,还得争,最终导致了失败。


老衲虚空


不可否认,八阿哥胤禩确实很优秀,他的才能甚至能连老对手雍正都自愧不如。

要说仅仅因为优秀而触怒康熙,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康熙是巴不得孩子们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八爷胤禩不被看重,并不是因为生母地位低,也不是因为所谓的“嫡子制”

胤禩天资聪颖,深通世理,各方面的关系打得都很不错,人称“八贤王”。他的人际关系,上至亲王贝勒,下至官员文人,个个都喜欢他。连康熙敬重的二哥——裕亲王福全,对胤禩也是大力称赞,经常在和康熙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表扬胤禩:“聪明能干,有才有德”。甚至在康熙朝很多来华的传教士,也都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着胤禩有多好,有多棒!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胤禩的美德。

现在有很多观点都认为,胤禩最终不能承继大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是嫡子,以及生母卫氏的地位不高。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主要的。因为若按“嫡子制”来说的话,那最终继承大统的应该是老二胤礽,或是老三胤祉,而不会是四爷胤禛。要按“生母身份”来看的话,继位者也应该是老二胤礽或是老十胤䄉,同样不会是四爷胤禛。

在康熙之前,清廷并没有太看重汉族政权的“嫡长子制度”,就连康熙本人同样也不是以长子身份继位的。至于说“生母地位不高”本身就是不符事实的,胤禩生母卫氏出身极为高贵,乃根正苗红的正黄旗满人,另外以“辛布库(包衣管领)”入宫为妃的也绝不仅仅只有卫氏一人。康熙本人就有两个就有两位以“辛布库”身份被纳为妃的,一个是卫氏,另一个就是十二阿哥胤裪的母亲——定妃万哈琉氏。

而且在康熙打算废太子胤礽之前,还任命了胤禩负责内务府事务,可见对其的重用和非同一般的信任。


胤禩夺嫡失败的原因:猪队友太多了

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褆就开始活蹦乱跳的,到处收买人心,争取舆论,就差没把“我要做皇帝”这五个字刻在脸上了。到后来甚至爆发出“谋害太子”和“魇镇”两件大事出来,胤褆的“皇帝梦”就这样碎得稀巴烂了。可作为“猪队友”之一的大阿哥,依旧自作聪明地向康熙举荐“八阿哥胤禩可做太子”。所以即使八阿哥在当时并没有过错,可经过大阿哥这样一提,康熙开始反感并锁拿了八阿哥胤禩。爱屋及乌者,自然也会恶其余胥。一颗讨厌八阿哥的种子就这样在康熙的心里埋下了,并经过另外几位“猪队友”不断“浇水施肥”,茁壮成长了。

康熙宣布圈禁大阿哥胤褆和锁拿八阿哥胤禩后,城府极深的九阿哥胤禟和性格刚烈的十四阿哥胤禵,两人带着毒药直接去面见康熙。这是什么?这是逼宫。虽然最后只把出言不逊的胤禵打了二十大板,可由讨厌变为厌恶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百官举荐”一事了,这事才是康熙最后决定把胤禩提出“储君队伍”的主要原因。康熙一生最怕的就是结党,最讨厌的就是神鬼。早年的鳌拜,中年的明珠、索额图,晚年的胤禩,个个都犯了康熙的逆鳞。而且康熙对朝廷的情况其实是了然于胸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国家早已是外强中干:吏治、灾情、边境、民生,哪一方面都是难事,都是得罪人的事。

康熙很明白,做皇帝不是让你去讨好人,而是要做好得罪人的打算。现在所有人都支持胤禩,除了他的才能确实不错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胤禩能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不要动到他们的那块蛋糕,将来或许再分一块蛋糕给他们。可蛋糕就这么大,分完了官员,那百姓怎么办?百姓吃不了饭,边境平不了乱,到时遭罪的还不是坐在皇位上的人。八爷胤禩若是活在太平盛世,那以他的能力决定可以让盛世再进一步的,可他却是生活在一个暗流涌动的康熙末年。康熙需要的是一个敢得罪人的储君,而不需要一个老好人皇帝。

所以胤禩从一开始就决定和帝位无缘了,不是因为他的才能,也不是因为他的母亲身份,而是因为他的性格,不适合那个时代。


一贰一橙


八阿哥胤禩(同祀,读si)不是因为太优秀而触怒康熙,相反的是,他因为优秀获得了康熙的很多褒奖。



(胤禩的画像)

纵观康熙帝对老八的态度转折,在于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说了一句话:我推举胤禩做太子,张明德(也有说张德明)给他看过相,说他日后必会大贵。

这句话成了康熙和八阿哥感情的分水岭,从此以后,父子开始猜忌,隔膜渐深。

在这之前,康熙帝对八阿哥十分欣赏。

1,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日,康熙对几位年长阿哥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其中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

胤禩背诵纯熟舒徐,声音朗朗。但他的字写不好,康熙就让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焯给他侍读。

2,八阿哥胤禩骑射皆佳,在他只有13岁的时候,就帮忙康熙试马,以辨别马的好坏。如果他没有精湛的骑术,是不可能胜任这个任务的。

3,康熙二次亲征,在给太子的上谕里, 提到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捕猎兔子,年纪最小的他射中了几乎和大阿哥、三阿哥数量一样多的兔子。

4,康熙于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二日,他便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为贝勒,是当时年龄最小的皇子。

5,母以子贵。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胤禩出生低微的母亲卫氏被册为嫔,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却没有得到册封。不久之后,卫氏被晋升为良妃,成为康熙当时仅有的五位妃子之一,并且资历最浅,生皇子最晚。

第一次废太子以后,大阿哥眼看夺嫡无望,希图拥立之功,就说出了上面那段话。

根据后面大阿哥劝谏康熙除掉太子一事看,大阿哥不是故意坑老八,实在是这人的智商和情商太低了。

但这句话,几乎给胤禩带来了灭顶之灾。

康熙对第一次废太子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心理准备不足的,甚至可以用“震惊”一词来形容。这可以从他对八阿哥的层层加重的处罚上看出。

听完大阿哥话后的第二天,康熙根本没做调查,直接召集众皇子,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太子,并将他锁拿治罪。

后来,张明德一案审理终结,康熙帝以“胤禩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的理由,加重了对八阿哥的惩罚,革去贝勒衔,贬为闲散宗室。

但事情还不算完。

此案刚刚结束,皇三子胤祉又奏称大阿哥胤禔魇镇废太子,致使胤礽言行荒谬。

康熙大怒,再加追查。原来张明德武功高强, 大阿哥曾想收买他行刺太子。并且,张明德也劝说过八阿哥去刺杀太子,后被胤禩赶走。

绕来绕去,胤禩又沾上了“他人谋刺太子而知情不报”的包。

一系列眼花潦乱的变化,使得康熙彻底地冷静下来,他做出了如下的对策:大事化小,不处罚胤禩;推举新太子,试探朝臣的反应;复立太子,作为挡箭牌;恢复胤禩的贝勒爵位,稳住八爷党。

到了这个时候,康熙对八阿哥的防范之心已到极至,他在等一个机会,狠狠地打压一下胤禩。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发生了历史上称作的“毙鹰事件”。

八阿哥离开康熙、祭奠母亲卫妃,同时托太监送给康熙一只老鹰。康熙打开后,老鹰已经奄奄一息了。

这事很简单、也好查,只需要确认太监接收老鹰时老鹰是健康有活力的就行。

但康熙的反应很过激:他十分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来众皇子,再次责备胤禩,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显然,康熙帝在借题发挥。

借此,康熙还停发了胤禩和府中属官的薪米。随后,胤禩大病一场,康熙表现冷漠。

那么,真实的八贤王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胤禩的学习能力很强,骑射技术优秀。

第二,胤禩的母亲出身贫寒,他受此影响,生活十分节俭。这个节俭的好习惯,很多皇子知道,但自身却做不来。

第三,胤禩背诵“声音朗朗”,说明他口才了得,表达能力强。

第四,胤禩的情商很高。

胤禩很会做人,胤禛追查亏空时,他替很多官员填补了亏空。

胤禩邀买江南文人之心,例如上面提到的何焯,就是方苞和钱谦益的弟子,他大加提携,在何焯的宣传下,他在士子之中声名很好。

胤禩对待包衣很优厚,雍正四年他垮台以后,他的包衣很多替他鸣不平,还制造雍正的谣言。


胤禩死后,在他的祭日,有些受他恩惠的官员偷偷为他烧纸钱。

第五,因为他温和的性格和刻意的拉拢,在第一次废太子以后,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他为储君。

说完了吗?

没有!

至少最重要的我没有说,那就是胤禩的职务。

胤禩管理过广善库,就是拿国家的库银放贷给商人收取利息。这个职务有个便利,就是官宦之家有闲钱,借胤禩之手贷出去,利息很高,风险几乎没有。

胤禩管过修东岳庙,这个差使肥,全国工程的总承包商。

胤禩还干过内务府总管,这个就更不用说了,职官三千人,比户部工作人员还多十倍。更重要的是,所有皇室和重要的王公大臣的供需釆办都来自内务府。

从胤禩的职位中可以看出,这些掌控着财务大权的肥缺,为他的人脉搭建作出了厚实的铺垫。同时,也为他积累了不菲的身家。

胤禩领导的八爷党,其实很不成熟。

1,胤禩因为人缘好,八爷府惯常的高朋满座,有文官、有武官,甚至四爷家的年羹尧都去过。这样无遮拦地结交外臣,搞得像个小朝廷,在外面的影响很不好。

2,朋友多了,就出了张明德这样的叵测之人,张口一个“面相贵不可言”,闭口一个“王上加白为皇”,更加离奇的是:这人居然鼓动胤禩买凶杀太子。可见,胤禩对八爷党的管理,还是缺少紧密性,这种漏洞太致命。

3,八爷党始终没有看清皇权不可侵越的道理,希图用一哄而上的官势来影响皇权,正是这种行为引起了康熙的忌惮,对胤禩产生很深的戒心,最终导致夺嫡的失败。

4,八爷党的斗争手段很简单。

例如:第一次废太子以后,老八被罚了,老九和老十四挺不服气。他们就怀揣着毒药在康熙面前去劝谏。反正最后他们没服毒药,老十四还顶撞了康熙,把个老父亲可气坏了,操起宝剑要砍他。

这种政治手段,低端得近乎儿戏。

5,八爷党太松散,领导核心不明确。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成了征西大将军后,就成了八爷党人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储位继承者。

胤禟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们皆不如”,并热心地为胤禵试制军备。

看看,毫无心理障碍地换领导。

胤禩也是迅速调整好角色定位,和胤禵保持着通信,友谊依旧。

史料记载如上,八爷党就是这么任性,可以随着形势换领导。

说一段有趣的故事。

易中天评胤禩:

雍正的能力,有他执政十三年的政绩可以为证。胤禩的能力,则可以在雍正那里得到证明。雍正即位以后,曾多次说过:“胤禩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材,朕甚爱惜之,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这话,把胤禩抬得很高,再品品,颇多余味。

雍正不去说了,整肃官场、养廉银、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哪个都难,哪个他都做成了。

而胤禩在雍正那里证明了什么呢?

胤禩握着一副好牌,把它彻底地打坏;面对皇位被夺,却又垂头丧气、无可奈何。

我认为,雍正是深深通晓抑扬之法的,他在表扬了胤禩这么多以后,只是想说:“胤禩什么都好,就是为人心术不正”。这个,应该是重点!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


链天绝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康熙原本就是十分厉害的皇帝,因此,他的孩子自然也有厉害的角色,比如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是兄弟中的佼佼者,康熙为什么最后会选择了胤禛抛弃了胤禩这个到底什么原因?

父亲爱孩子是天经天义的,那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代的皇帝在选择皇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万分谨慎的,他们害怕选错一位储君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会葬送掉,康熙之所以不选择胤禩我觉得一方面他确实不适合做皇帝,还有就是他的出生影响了他成不了皇帝只能做王。

出身低微,从一开始基本注定了皇位无缘

我们知道八阿哥的生母良妃出身很低微,以至于在生下胤禩后他都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亲生孩子,八阿哥从小就在大阿哥母亲下面成长,八阿哥胤禩知道在皇室当中如果你出身不可以只能靠后天努力,他一直在努力,喜欢可以获得自己父亲康熙喜欢,功夫不负有心人,康熙在八阿哥胤禩十七岁的时候封了贝勒,正是因为他最早受封,朝中不是少大臣都认为他有可能成为未来储君,最后选择都在八阿哥这里。

沉不住气,要康熙对这个孩子出现了不满

太子爷给康熙废掉后,康熙那个时候虽然闲置太子,实际上还是希望太子可以继承帝国皇位,这个时候,他打算其他孩子一个表现机会,八阿哥给康熙任命了不错的职务,康熙对自己最出色的孩子是十分器重的。

这个时候有个道士认为八阿哥有天子之相,八阿哥并没有马上组织流言,可以看出来,八阿哥已经沉不住气了,他对皇位动了心思,后来经查实,这个事情是大阿哥故意而为之的,虽然处置了道士,要自己失去了爵位,八阿哥在康熙那里的印象就不太好了。

打算创新立太子,无奈大臣好心做了坏事

太子一生中数次废立,可以看出来康熙对太子期望很高,他心中人选依旧是胤礽,这个时候他希望由大臣们提出来继续要胤礽做太子,毕竟他废了太子,这个事情一定不能他提出来,他希望大臣们可以理解他的意思,大臣们最后还是误解了康熙的意思,一致推荐了胤禩。

这个时候康熙面露不悦,毕竟整个朝堂这有张廷玉动他,其他人都推荐胤禩,康熙这个时候不得不对八阿哥胤禩刮目相看,毕竟他隐藏太深了,虽然,八阿哥没有给册立成太子,好歹他的爵位恢复了,大臣们也没在说什么。

海东青的原因,导致八阿哥彻底无缘皇位

八阿哥好心给康熙送了一对海东青,路途遥远,海东青在送到康熙面前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没有什么生机了,康熙在见到海东青后认为是八阿哥在诅咒自己,十分的愤怒,导致八阿哥彻底和皇位无缘分。

八阿哥很是聪明,他在知道自己彻底和皇位无缘后,他选择支持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本身就是自己一派的,可以说大家目标相同,最后,继承皇位是四阿哥胤禛,四阿哥为什么即位之初会重用四阿哥,那个时候朝廷四阿哥势力庞大,不重用四阿哥他的权利很难保证,几年后,雍正稳定局势后最终处置了八阿哥。

康熙会选择四阿哥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康熙盛世,虽然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盛世背后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处理,他继续找一个可以强势处理皇室权贵,可以变更扭转腐败气氛的人,这个人就是四阿哥胤禛,他上台后必定对这些权贵,那些不良气氛,以及贪腐都会进行变革,这样才可以保证帝国长治久安,八阿哥所代表的利益并适合成为帝国的皇位继承人。


莫地方


明清戏曲里,活跃着一个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八贤王”,《杨家将话本》说他虽是皇族却关心民间疾苦,一心为国为民,不结党不谋皇位,是个受人爱戴的皇子,虽然戏曲里的八贤王是艺术虚构,但表达了民间的心声,清朝康熙时期,八皇子胤禩待人随和,广结善缘,也有八贤王的美誉。

胤禩,康熙八子,生卒1681-1726年。

胤禩的生母卫氏包衣出身,身份低贱,生了皇子没资格抚养,于是胤禩被抱给惠妃那拉氏养育,在康熙众多皇子中,胤禩母贱子贱,于是从小养成了勤学、发愤的性格,做事小心,处处留神的特点。为了获得康熙的另眼相看,胤禩读书非常用功,为了良好的口碑,胤禩待人亲切,做人细致,赢得好名声,《清世宗实录》记载,连他叔叔,康熙的哥哥福全都赞扬“聪明能干,有德有才”。

康熙交给他的事务,都细心办好,比如料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等,获得肯定,所以胤禩在17岁时就封为多罗贝勒,是当年最年轻的受封皇子。太子被废除后,令胤禩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这是个清皇室内部重要的岗位,众人眼中的政治信号,朝中大臣纷纷靠拢,胤禩跟同龄间的皇子关系相处融洽,又广交江南士子,获得群众基础。

图为北京东岳庙,建于元朝,明清时多次修整。

当年太子之位空缺时,重臣李光地直言不讳的向康熙进言“目下诸皇子,八王最贤”,胤禩虽母亲地位低微,但妻子郭络罗氏的影响力颇高,她是安亲王的外孙女,有了这一层关系,简直如虎添翼,自认为一切准备就绪的胤禩露出了终极目的,夺嫡。可是初露锋芒就溃败下来,当时皇储之争已然升级,太子被废,索额图被禁,皇十八子胤祄又病故,《清史稿·诸王》描述,强虏的大阿哥胤禔自知皇储无望后,直接进言支持皇八子胤禩,悲愤恼怒之下的康熙直接全部摁倒,革去胤禩贝勒,为闲散宗室,其目的就是严重警告胤禩不要有非分之想,胤禩不甘。

图为晚年康熙像。

康熙第二次废太子后,争储的机会又来了,《清圣祖实录》记载,本来是随康熙去热河的,因为胤禩母亲忌日没随行,想讨好父皇的胤禩令人送来了两只老鹰,谁知打开老鹰半死不活,康熙大怒,当时康熙年迈,很忌讳见这种将死之物,不祥,称胤禩阴险,父子恩断,这就是“毙鹰事件”,此事件虽然疑点重重,胤禩怎会送两只将死之鹰,真相到底如何已不重要,结果是胤禩彻底断送了争储机会,以后胤禩转为支持十四阿哥胤禵。

图为廉亲王胤禩,田黄石印。

康熙两次废太子都是在悲愤中度过的,心情极度幽怨,非常敏感,谁敢这时来讨好,表表心意,绝对是马屁拍在马掌上,可胤禩好死不死的,都是在废太子之后出手,两次扮演了牺牲品的角色。在争储的过程中,胤禩始终站在四哥胤禛的对立面,所以胤禛即位为雍正后,采用欲擒故纵策略,先是加恩,再处处打压,一通眼花缭乱后,胤禩除宗籍,囚于高墙,不出几个月死亡,八贤王胤禩就这样走完了悲情的一生。


图文绘历史


在清代宫廷中,门第关系影响至深,同为皇子,却分三六九等,八阿哥胤禩就是子以母贱的实例。

出生寒微的孝子

康熙后宫妃嫔中,有一位卫氏。她貌美却门第寒微,为内管领包衣奴仆出身。入宫后,她谨慎而奉承,终于在康熙二十年生下皇八子胤禩。八阿哥相貌英俊,康熙很疼爱。由于卫氏地位较低,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康熙为了抬高八阿哥的地位,将她交给惠妃抚养。

至于卫氏本人,也感觉自己对不住胤禩。她病重期间,拒绝服用药物:“我早点死了更好,不然连累我儿子啊”。这些话,说出来都让人感觉心酸。相反,胤禩却没有抱怨母亲的出生,他特别孝顺,卫氏去世后,胤禩还守丧三年,以尽孝心。

胤禩虽出身卑微,但他自幼聪敏好学还精于算计,期待着将来克成大统。于是,他加倍努力,长大后品学兼优,18岁时就晋封贝勒。康熙离京时,多次指定胤禩留守,处理政务,他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赢得“八贤王”的美誉。

才能出众,威望甚高

胤禩的“贤”就如同一柄双刃剑,为他吸引了相当多的支持者,如裕亲王福全、大阿哥胤禔等人,多次在康熙面前赞美胤禩。胤礽被废后,胤禩署理内务府总管事,积极行动,妄图夺取太子之位,这时的“贤”也引起了康熙的警惕:

“八阿哥到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又出一皇太子矣——《清圣祖实录》”

在康熙看来,只要是笼络人心,名声大的皇子,都不怀好意。可胤禩的才能过于突出,在众阿哥以及大臣中有很高的声望,在公开推举新太子中脱颖而出。康熙知道结果后,无法接受:“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你们应尽心详议。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轻贱。你们再慎重考虑。”


公议前,康熙已经公开承诺,除了大阿哥,“众议谁属,朕亦从之”。他反对胤禩的理由,明显是强词夺理。

康熙的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从没想过将大位传给一个包衣奴仆所生的孩子,多次挖苦胤禩出身寒微。胤禩再怎么努力,似乎也弥补不了出生决定的天花板。

二废太子后,胤禩依旧是皇位热门人选,然而“献鹰事件”让他栽了跟头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到塞外巡游。年长的皇子并未随行,仅有十阿哥以下的五位皇子陪同。

胤禩在为母亲去世二周年祭后,想对父亲尽孝。想到康熙喜欢在外打猎,胤禩给康熙准备的礼物,是打猎时用到的鹰。他派人带着礼物给康熙请安,并说他在汤泉恭候父皇回京。但不知为何,等康熙收到礼物时,鹰已经奄奄一息。

康熙晚年对年龄、身体比较敏感,看到死鹰与自己的衰老又联想到一起,认为这是在嘲讽他大限将近,因此气得生病。康熙对随行皇子们说:

“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康熙还声称与胤禩父子关系恩断义绝,这是对胤禩极为严厉的打压。

“献鹰事件”有很大疑点,一向精明的胤禩不太可能凡如此低级的错误,更没可能存心伤害父皇,做出如此不孝的行为。很有可能是胤禩的政敌存心陷害他。经此一事,胤禩自知夺嫡无望,转而支持十四阿哥。

希望落空,等着被擒

胤禩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联合胤禟、胤䄉、胤禵,兄弟四人结成“八爷党”。他们四人坚信,将来上位的人必是其中之一。然而,胤禛却成了突出重围的黑马,八爷党大失所望。

等到雍正继位,胤禩这位曾经的大热门,自然就成了新君最大的眼中钉。

雍正先是明升暗降,将仅有贝勒爵位的胤禩,升为廉亲王和总理王大臣,但又不给他相应的权限,还对他进行挖苦、嘲讽。为了测试胤禩以及朝臣的忠诚度,雍正还故意作出“退位让贤”的姿态,将胤禩置于炉火之上。

接着,雍正开始打击胤禩的支持者,胤禟被发配,不明不白地死了;胤䄉被圈禁;胤禵被解除兵权,罚去守皇陵;其他支持八爷的宗室、大臣,也被一并清理。

等到外围势力被清理完后,胤禩也走到了尽头。雍正四年,胤禩被宗人府圈禁,随即改名阿其那,还被按上四十款罪状。

胤禩是被“起跑线”耽搁的皇子,也是一位有才能的人,连雍正也认可其才华“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他被打压,并不是因为才能出众,而是威望过高,让天子不得不防备。


秋媚读史


一直以来,不论是影视剧还是人们的日常闲聊,八爷胤禩都是位德才兼备的贤王。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甚至觉得胤禩优于胤禛 ,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如果真这样,康熙为何要打击他?是因为太优秀还是另有隐情?历史中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胤禩的确很优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天资过人;二是努力上进;三是德才兼备。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一一证实。

经常听过这么一句话“最害怕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胤禩就属于这类人。他从小天赋异禀,自幼除字写得差一点儿,其余各方面均在诸位阿哥之上。有一次康熙为了解阿哥们的学习情况,采取了突击考核。当时胤禩方满六岁,但考核中数他背得最纯熟舒徐。而他在骑射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他13岁就能替康熙试马(贡马)。大家可别小瞧这项任务,若想辨别出马的好坏,没有精湛的骑术,恐怕无法胜任。因为好马基本与汗血宝马那般刚烈,想要驯服它必须有真本事。

此外,康熙在第二次亲征巡猎时,曾于上谕中提到,胤禩和大阿哥,三阿哥一同打猎,虽然年纪最小,但他射中的猎物几乎与年长阿哥相当。以上事例皆发生在胤禩年幼时期,这足矣说明他天资过人,但这些事也并非光有天资就能办成,还需经过高强度大量的练习。

其次胤禩性情温和,为人处世既细致入微,灵活变通。既不拘泥规矩与身份,又不逾越礼仪与法度。故而广结善缘,令人信服。他不但在众兄弟中与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交情非寻常,就连一心想当太子的大阿哥胤禔也对他甘拜下风,而且众多贵族朝臣多次在康熙面前赞赏他,甚至于太子被废后一度举荐他。另外他的好口碑不仅盛行于同宗贵胄,还流传于江南文人之中。

当然,他的好人缘并非只是德行使然,才干也是众人皆知。起初康熙对他不甚欢喜,经常将种种事务交由他,而他次次都处理得相当稳妥,故而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康熙帝的哥哥裕亲王福全曾赞扬他不务矜夸,聪明能干,有德有才。甚至雍正帝也曾坦言“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之相当。”他凭借自己的德才成了最年轻的贝勒。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胤禩因人缘太好,被康熙界定为结党营私、觊觎皇位。这首见于太子初次被废,大阿哥蠢蠢欲动被斥责后举荐胤禩为新太子。而此番言论使康熙以为胤禩有夺嫡之心,于是革了他贝勒的爵位。其中十四阿哥为他求情,险些丢了性命。而后众多大臣又举荐他为储君,这更使康熙反感。所以即使后来康熙复了他的贝勒之位,但心中却有了裂缝。而后这道裂缝又被“一只老鹰”给撕开了。

当年胤禩同康熙前往热河巡视,途中恰逢生母祭日,未向康熙请安就自行前去祭奠,只派太监向康熙说明缘由。这原本没任何毛病,但坏就坏在他托太监送信的那只老鹰竟奄奄一息。这不禁令康熙误认为这是胤禩对他的诅咒,于是怒斥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他们父子离心,直到康熙驾崩。


读否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

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

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

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

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

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

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

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

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八贤王这顶闪耀着光环的帽子,是历史小说家和编剧们强加给胤禩的。历史上康熙的皇八子,虽然不是个平庸无能之辈,倒也着实没有影视剧中演绎的那般优秀。大体而言,胤禩曾积极参与夺嫡,可这个出身卑微的皇子,始终都不受康熙待见,甚至令自己的老子非常讨厌。

翻阅相关史料可知,康熙在选立太子时,始终对胤禩心存偏见。胤禩于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受封为贝勒,后又于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任内务府总管事,在诸皇子中倒也算是比较受重用的人物了。然而,后来康熙命人重新举荐太子人选时,阿灵阿等朝臣保举胤禩,但康熙却断然拒绝了:

“胤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清史稿》

在康熙眼中,胤禩有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未更事、罹罪、其母亦微贱。在这三条缺点中,生母卑微是无法改变的,但满人倒也并非就全然根据嫡庶之别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至于说胤禩未曾经历世事,则多半是康熙的推诿之词了,即便胤禩不能独当一面,倒也算不上是个“呆瓜”;而胤禩所遭受的刑罚,则是指他阴谋夺嫡,触怒了康熙。

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禩便笼络皇子胤禟、胤䄉、胤禵和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企图窜通朝臣,保举自己做太子。结果,当时胤祉又告诉了康熙一条江湖术士的“舆论”:相士张明德言允禩(胤禩)必大贵。

结果,胤禩结党夺嫡的行迹败露,加之康熙正记恨内务府总管凌普依附太子胤礽,盛怒之下的康熙下旨,对凌普和胤禩进行了严惩:

凌普贪婪巨富,所籍未尽,允禩(胤禩)每妄博虚名,凡朕所施恩泽,俱归功于己,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誉胤禩,必杀无赦!——《清史稿》

康熙的这条上谕可谓措辞严厉,甚至公然指出如果谁在称赞胤禩,便杀无赦。第二天,康熙又召集诸皇子,告诫他们不要企图钻营太子之位,并且直指胤禩结党,企图谋害胤礽,命人将胤禩缉拿,交议政处审理。

当时康熙和皇子们闹得很僵,在打压胤禩时,胤禟让胤禵求情,结果惹得康熙要拔刀杀胤禵,后来胤祺跪在地上劝阻康熙,才使得事情得以缓和,但依旧特意强调不要宽宥胤禩。接连遭受打压的胤禩,被剥夺了贝勒,降为间散宗室,相当于被一撸到底了。

康熙对胤禩进行一番打压后,依旧还有人想保举胤禩。不过,康熙再拒绝之后,还是回复了胤禩的贝勒爵位。只是,经过这一番折腾,胤禩的太子迷梦自然已经是破灭了。

以上便是康熙朝的胤禩。及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后,世宗即位,为避讳,雍正兄弟皆改“胤”为“允”。允禩一度也受雍正重用,当时雍正命其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雍正元年时,允禩又奉命办理工部事务。

不过,雍正对此前允禩在九子夺嫡中的做法心存芥蒂,还是未能宽宥自己的这个兄弟。后来,允禩被剥夺了爵位,交宗人府圈进,更名为“阿其那”,不久后死在了禁所。直至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高宗才恢复了允禩等人的本名,算是进行了特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