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去世,是怎么安排的呢?全村人都去帮忙,为何红事帮忙的人少呢?

鲁北人小凯


农村有老人去世,全村人出洞帮忙送葬,而红事帮忙的人很少,这是农村的一种风俗,老百姓的说法是,“红事叫,白事到”,这里面自然有着农村的道理。

丧事全村出动

当然,这个全村人都主动帮忙,是略微带点夸张的说法,但只要平日认识的,见面说话的,都会去送上一刀纸,烧个香吊个孝,问问有啥需要帮忙的,最后出殡的时候都来送最后一程。

农村聚族而居,即使有杂姓的村庄,也都按照街坊辈儿互相称呼,大家平日里互相走动。丧事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也是最后一件事情,中国人一直都重视丧葬礼仪,即使平时有个不周不齐,这时候也要抛弃前嫌。只要村里有老人生病,这事便一传十十传百的,能去医院看望就去医院看望,不能去医院的,也要在人出院后进门探望一下,哪管一把鸡蛋,也是一点心意,这就是农村的纯朴。

但凡农村老人去世,村里每个姓氏都会有一个“大人”,也叫“把头”,负责量入为出,根据丧主家里的情况,给予合理的安排。谁去打坟,谁去买菜,谁去报丧,谁记帐目,谁负责抬棺,谁负责放鞭炮,都安排得妥妥帖帖。丧主家里,啥心都不用操,只负责谢孝守孝,安安稳稳地送老人入土为安。

丧事帮忙,都是白帮忙,不收报酬,但丧事完毕后主人家要对这些帮忙的人进行一次宴请。除了自家亲戚,也都不用随份子,一个纸墩子而已。这里面也不牵扯什么人情,所有,不管平日有没有人情的,都可以前来吊孝和送殡。

红事要下请帖,捎信儿

农村遇有结婚等喜事,也叫红事儿,那就要动人情往来了,一般只限于亲戚之间,邻居之间一般不互相请,除非平日交往太好的。红事都要提前捎信儿,亲戚朋友,托人捎个口信,现在都是打个电话啥的,反正提前通知。而村里的老少爷们,人家不叫,自己就不能主动到场帮忙。这里面有两方面意思,一是红事宴请宾客的档次都比较高,参加红事是要拿红包的,这叫赶人情,人家没叫你就去,也是给人家添难为。二是,红事讲究吉利,用得着属什么的,用不着属什么的,看日子时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主动去,你的属相人家用不上,那就是讨人厌烦了。

再是,作为红事,提前都有准备,不像白事那样忙乱,一般本家当户的,都早已安排好了,外人就没有必要上杆子前去帮忙了。

总之,农村人的红白喜事,有农村人的风俗习惯,而风俗的形成,肯定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才会世代相传,遵守下去。大家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齐东晏子


农村婚丧嫁娶,白事算是最大,最重要的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无论谁,无论有多忙,都得去帮忙。

就说说我的家乡白事安排吧。老人去世,第一请风水先生看穴位,定下葬日子。请舅家娘家,来看去世的亲人,检查亲人的死因,以定丧事的进程。第二,帮忙的人抓紧修墓,主家忙着杀猪宰羊,定厨子,乐队,司仪,烟酒饮料,过事用的一切东西,这当中,主家要找个自家能成人,当自家人的总管,管钱,管人,管事,一切井井有条。进入大奠的先一天中午,村方邻居早早来搭棚,乐队请主,晚上七八点开夜席,按惯例夜席上的大总管,按排第二天大奠的人事安排,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得安排到位。,把事过好,这个事也代表着一个村的整体形象,大总管功不可没。第二天大奠主日,全村人忙前忙后,像自己家事一样对待,第三天早晨根据阴阳先生定的时间下葬。老人下葬,只能人抬,不能用车拉,用车拉表示对老人的不孝,意思拉去倒了。下葬回来,主家最后一次用大席谢谢所有参加白事的人,到此圆满结束。

红事因为是喜事,添人进财,来日方长。结婚日子,谁家太忙有事,随便让家中谁去主家都行,实在去不了把份子钱捎上就行。

一个地方一个风俗,不到之处,欢迎指点。




心系农村538873358716


人都有生老病死,总会有过世的那一天。一般来说在农村老人过世的话,那家族里面的人都会过来帮忙的,只不过红事帮忙的人却是挺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农村老人去世,是怎么安排的呢?全村人都去帮忙,为何红事帮忙的人少呢?

老人过世后,都会第一时间通知至亲之人,然后会一一通知家族里面的人。在老农所在的地区,一户会出两个人来干活,通常都是男的做菜或者当力工,而女的就是洗碗做饭,在农村都是有专人分配事情做的。

至于说为何白事全村人都去帮忙,而红事帮忙的人却很少,那是因为白事更加重要一些。可以说白事是不能够推脱的,就算你在外面打工,那遇到家族里面有老人过世也得回来,实在有事的话可以推脱一次,但是如果次数太多了,就会有人说你了。这也造成有一些人遇到白事,请别人来顶自己的工,就是为了不被人说的。

在农村家家家都是有老人的,家里面的人要是觉得你喜欢偷懒,到时候你家里有人过世他们也不过去帮忙,那真的就是不孝了。没有家里面的人帮忙,白事是很难能够操办好的。

红事可以全程请人来帮忙,但是白事请外人来,人家也不愿意干的,这个事情只能够靠着家族里面的亲人。所以为了以后有事家族里面的人都来帮忙,平时遇到家族里面有白事就要积极回来不能够回避的。

至于说红事帮忙的人少,主要是现在很多人都不在农村办酒了,都跑去城里面办了,这也造成很多人都觉得红事不太需要帮忙的。再者红事是可以样样都请人来帮忙的,需要的人手也不是太多,这也造成很多人都不会过来帮忙了。一般白事一户出两个人,但是红事一家只需要出一个人就可以了,这都是有讲究的。

当然这只是老农所在的农村这种情况,可能不同的地方说法不一样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呢,都说说吧。


老王谈养牛


农村老人去世,都是按当地习俗由风水先生和大捞忙来安排的。农村人也习惯了,一听说本屯有老人去世的消息,都自觉地主动到场来帮助干这干那。再说了,红白事都不是一家所能办得了的,都是你帮我我帮你滴,几乎没有看笑话的,直至把逝者送入目基地!

红事,就是所说的喜事。这得靠主办方进行信息沟通,通知得看你家有多少重事,自己家事多,被通知对像事少,你就不能总邀请人家了,无论什么事都个来回陪,这是人之常情。再说,你没有随到份上,谁老随你的礼!你家有3重事,人家有一重事,怎么也做不到午均,这就是红事参加人少的原因。


布衣真言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沉痛送别仙逝的老人,期待老人能保佑子孙后代。高寿者仙逝,参加悼念的人都有礼品赠送,沾沾仙气愿自己也能长命百岁。农村一个队或一个组是一个大家庭,白事都是自愿参加帮忙,都会听从主家安排的总调度、提调人指挥,根据每人特长安排活,比如厨房人员,采购人员,陪客人员,铺桌上菜人员,主持人,八仙等等,事无巨细都安排妥当。这是自愿自发的互助集体,为你我将来百年之后无忧。我们确实是以生产队为主,其他的人都算是客,不用动手干活。收礼、支出、回礼我们是由礼房在管,礼金不论多少。老人化仙,都会请法师超度至少3天,法师茶饭都有专人负责的,事无巨细都有专人负责,放鞭炮,洗菜,洗碗,烧火等等都有人负责,现场情况由总调度及提调指挥,相当于一个临时组建的团队。


芯能源


农村里大部分都是一个姓的,不夸张的说500年前是一家,虽然现在亲情没那么深厚了,也有血缘关系比较近的,比如五服之内的,我们这里属于鲁南地区,孔子墨子影响较深,谁家里有什么事情一般都是请五服之内的过来帮忙,但是如果是丧葬之类的比较大的事,规矩比较多,会邀请其他人来帮忙,一方面自己家人也忙不过来,二来因为本地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自己去别人家帮忙,想的是“有朝一日”自己百年之后他们也会过来帮自己,这样也显得“好看”,一般什么大事女人是不能主持的,只收拾一些小事情,比如不能去陵地,结婚是喜庆的事,我们这里都兴去饭店包场,或者请他们厨师过来,他们全权负责,我们只管吃喝玩乐,最后主家结账就是。


鲁南宋大锤


作为农村人我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首先人去世为大,别的事都没有这个事情大。在我们老家老人去世了在外面打工的都会回来帮忙做事的。也是在那个时候村里人到齐的最全的。谁家没有个老人,大家都知道需要互相帮助的。现在打工的多家里就一些老人小孩在家,要是都不积极估计抬上山都办不到。


小吴的生活家


这个问题,我看了很多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回答在农村非常现实,有钱人捧你,没有钱,谁认识你,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人与人之间走动,。在是农村很现实的。


坦荡做自己朱


农村有个习惯,白事不用请,都要到帮忙,喜事得由主办人上门请。不过从去年以来,我们这推行殡葬改革,现在白事也不要多少人了。如死了人,村小组与死者家属对接后。报告村委会,村干部帮助联系殡仪馆车子。到时车来了,几个人帮助殡仪馆工作人员抬车上运走。从火化场到乡镇公墓下葬也就一天。除了亲属外都不用什么人。开始群众反对,现在多数觉得省事还省钱!也就没有多少怨言了。


昙花一现140905180


首先我先概括一下白事的重要性,中国自有文明史以来,丧葬文化是最特殊的,最受重视的,上到帝王建陵,下到百姓修坟无不是头等大事,而且在白事上也是这家人在当地地位上的一个体现,更是人生中最后一次与亲朋好友的诀别,从管事的安排停灵,祭奠,出殡等每个环节按照当地的风俗去进行,而且体力活多,抬棺,下葬,封土都需要大量的年轻人的,所以人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