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真的有道理吗?

MC飘飘


这个俗语还是有点像,真正的农民是住到高楼上,确实好日子到了头,首先,承包地的损失,由于原先种地用的耕具没有地方可存,(除楼房之外国家不允许再有任何土地归农民库存耕具)许多耕具只好按废铁处理。没有了自己的耕具,种地的成本自然高了,更达不到精耕细作了,庄稼不成样了,其间,又断了农民自家的经济带,比如,大多数的农民家庭养的牛,和羊对农民的收入可增加2万有余,这对农民家庭至关重要,还把麦杆之类的喂了牛羊,多么环保?庄到屋后的菜园成本少,吃不完,还能送城里亲朋好友,但住到高楼上,才知菜比肉贵,加上物业费等……。住到高楼,大多数农民没有了养牛,养羊等等的便利,人均2亩多地的农民凭土地能收入多少?更不要说家里无法到外打工的农民,农民的子女上学等费用,这些都是农民面对最生要问题,住高楼,还是农家小院?还有许多农民的细节,你知道吗?


手机用户5484568256


乍一听这“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好像不是什么好话,谁不希望好日子源源不断没头没尽,这“到了头”可不是大家所希望的,但实际上在农村人的眼里,能住上楼房这就是好日子来了,没有比这更好过的时候了。


因为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农村人能上城里去买楼还是很不容易的,虽然说现在的房价已经比较稳定了,但是即使在我们这个二三线小城市也得1万左右一平,买个百八十平的房子就要100万,哪个农村老人能承担的起,他们一辈子在黄土地上耕种,住的是农村的平房,如果能搬到城里去住楼房,冬天也可以享受无比温暖的地暖,那肯定是好日子了。


其实在农村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不知吃了多少苦,就是现在40岁往上的人,也是个个都吃过苦头的,别说住楼房了,爷爷奶奶辈的那些人连被子都盖不上,我还记得老妈给我讲,她小的时候去她奶奶家住,晚上跟姑姥姥抢被子,一个小小的土炕睡着四五个人,被子也不够,几个人盖着一个小被子,根本就盖不过来,冻得瑟瑟发抖,互相抢被子盖。那个时候他们一定不会想到一人能盖一床暖煦煦大棉被,也想不到住上干净整洁的平房,甚至是楼房。所以在他们看来能够住上楼房,那真的是过上最好的日子了。


只不过现在住楼房没啥稀奇的了,很多村子进行旧村改造,村改居也都住进了电梯楼房,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现在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生活条件都提高了一大截,人们不需要为了挨饿受冻而担心,也没有什么想吃又舍不得买来尝尝的东西,尤其是这大过年的,家里年货备的满满的,猪肉排骨29一斤,都几十斤几十斤的买,鸡翅二十六十一斤,一会功夫一两千块钱造进去了,这还不是好日子吗,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们是不会有这种体会的。

经常听姥爷说,现在过的日子真的是,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哪里能想到现在汽车满大街都是,猪肉海鲜管够吃,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楼,好像是过上了“神仙”的日子,他们很是满足,过的也格外开心。


一品小十六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城市楼房比一般的农村平房配套设施完善很多。楼房有天然气,做饭更清洁。有上下水,用水更方便。有座便器,不用出屋就可以上厕所。而且,北方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生活更舒适。农民朋友们住进楼房里,应该感到十分幸福才对。可是为什么有人说“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呢?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

有书君觉得,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为什么呢?

一、农村人住了楼,往往要面临着债务或者贷款,生活压力增大。

农村人在城市买楼房,可能是因为做生意赚钱了,想改变一下家庭居住环境和条件。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经济实力,而是为了儿子能娶上媳妇,才不得已买的楼。

在农村,由于男女比例失调,农村小伙子娶妻难现象特别突出。而且好多农村的女孩子出嫁,讲究要“一动不动”。“一动”就是要男方买汽车;“不动”就是要男方在城市买楼房。

现在全国楼市的价格都普遍偏高。就是一般的县城,楼房的价格也在每平米七、八千左右。这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就要七、八十万块钱。这对于农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

一般农民家庭,单靠种地根本没有多少盈余,主要还是出外打工的收入。但是农民朋友们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下来最多也就挣五、六万块钱,就是10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一套房子的钱。何况平时还有一家人吃穿用度的消费呢!但是为了儿子能娶上媳妇,好多人家砸锅卖铁也得把楼房买上。于是他们把不多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还要东挪西借,才能凑齐首付,好多人还办理了商业贷款。

要想住进楼房,还要装修,买家具、家电等。接下来还要交物业费、电梯费、公摊电费等各种费用。

背负着如此重的经济压力,农民朋友们就是住上了楼,生活肯定捉襟见肘,可不就是一时半会儿没有好日子了吗?

二、农村人住了楼,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或者小生意,日子会更加艰难。

农民朋友们虽然种地没有多少收入,但是他们种的粮食、蔬菜,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起码这些不用掏钱去买,就可以维持日常生活。

但是到了城里就不一样了。在城市,一天不花钱,日子也难以为继。吃喝拉撒都需要钱,没钱真是寸步难行。

而且,有的农民朋友们在地里种了一些经济作物,比如北方有些地方,种植苗木、花卉等,一年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如果住到城里,照管这些都不方便,只好把土地承包出去,这部分收入就微乎其微了。

而且,有的农民朋友们可能在村头开个小卖部,或者修理店之类,甚至有的赶集出售自己家的农副产品,都可以换点钱。住进楼房以后,这些原来可以贴补家用的小生意,可能就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农民进城后,开源的种种措施都较难开展,所以说日子相对来说更加艰难。

三、农村人住了楼,会有“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伤感。

农村人住进城里的楼房,原来农村这些较为笨重的家具、农具等,根本派不上用场了,于是不得不送人或者扔掉。

而且,原来农民朋友们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可以供给一家人吃。自己家养的猪、羊等,也可以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杀了吃肉。如果搬到城里的话,这些家禽、家畜都要处理掉。这些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损失。

再者,在农村,大家可以互相串串门,或者凑在街头巷尾,说说家长里短。邻里之间有个大事小情,也好有个帮衬。但是农民朋友们进城住以后,谁也不认识,感觉就像一棵生长了多年的老树被连根拔起一样,没着没落的。

离开了熟悉的院落,以及熟悉的乡里乡亲,他们心里肯定是有些失落的。

四、农村人住了楼,不熟悉城市生活,感觉与城市格格不入。

原来在农村生活多年,一下子搬到城里住楼房,好像生活习惯上也很难适应。

穿着上:以前在农村,穿着随便,哪怕破破烂烂也没人笑话。因为天天去地里干活儿,大家穿戴都差不多。进了城以后,出门就得衣着整洁,否则会让人笑话。

进城以后,吃的所有东西都要去买,天天得去菜市场。不像在农村时,自家院子里就种着茄子、黄瓜、豆角等,想吃什么摘下来,从采摘到上桌也就十几分钟的时间。

城市的楼房一般最多三室,而且有的还是一个厕所。一家三代人居住,十分不方便。倒不如住农村的平房,宽敞大院,男女厕所分着,也没有儿媳妇在洗澡,老公公急着上厕所的尴尬。

在城市,车多人多。人们上街,还要走斑马线,看红绿灯。否则会十分危险。倒不如在农村时,走在小街小巷上面,没有车水马龙,心里更踏实。

综上,说“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确实是比较有道理的。因为住了楼,农民以后要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有经济压力;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等,可能就要转包给别人,收入锐减;他们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也很不适应;他们对于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有许多的介怀。

其实,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优势还是很多的。城市的医疗条件好,尤其是人上了岁数,有个急症发作的话,还是住在城市,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及康复;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优质,孩子可以有一个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城市配套完善,休闲娱乐的场所比较多,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农民朋友们不用搬离原来的村子,就会住上漂亮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楼房。到那时候,“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的说法可能就过时了。

有书君期望,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我觉得这更像是一句气话,形容的话,俏皮的话,调侃的话,那么我说句心里话,不是农民不想住楼,不想让生活环境变得干干净净,而是存在着很多的矛盾。

比方说,让广大农民住楼,这样可以省出大量的土地资源,换句话说,起高层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地皮,因为我们国家的地皮还是很紧张的,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毫不过分。

所以能盖高不盖矮,能不设计院子,尽量不设计院子,网名叫“齐东晏子”的这位答友,在配图当中使用了带个小院子的样板房,但像这种全国能有多少?占的比例应该非常小,虽然院子不大,但有这么一方小院,生活就方便得多了,卫生间可以设计在小院子里,小院子里可以放点农具什么的,平房上面还可以晒粮食。

那如果没有院子,盖那种七八层、十几层、甚至二三十层的电梯房,交物业费不说,杂七杂八的往哪放?那么几个平方的地下小棚能放开吗?

就算能放得开,就算有的农村已经脱离土地了,不靠这个吃了,那么贫穷偏远的地区呢?好多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现在还指着养点“鸡鸭鹅”下蛋吃,养点“猪牛羊”卖钱花,那么住上楼以后,这些东西怎么养?只能放弃了。

如果这方面考虑不周到,顾前不顾后,后续保障跟不上,甚至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那就怪不得农村居民反对呢,因为他们能找出很多反对的理由,而且句句在理,头头是道。总不能如前几年新闻报道,有的地方农村规划之后,农民扛着大铁锨,坐着电梯上楼了,总不能这样式吧?!


海岛鹅卵石


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是真的。

农村农民,不种地,搬城市楼房住,电费,水费,物业费,冬天暧气费,可以说上一次侧所,不花钱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家人都上班挣钱,可能家里开销还能缓解,要是象在农村一样,四五囗人就靠一人打工挣钱,根本难生活。

农村农民打工,没啥技术本领,一月也就三四千元,想吃两颗葱,三个土豆你都得花钱才能吃上,哪象农村,邻居家菜,打声招呼,就能提回一蓝子,好几天都吃不完。城市楼房,进门得敲门,不象农村,端个饭碗还能串门。这种随便行为,城市人叫没有礼貌,一次行,再二再三没声气了,你自已也很无趣是不?

农村人住了楼房,窗净房间亮,环境卫生上了挡次,衣服不可能到处扔,鞋子得收拾个样子,洗澡刷牙习惯得养成,总之,钱到生活质量就上挡次。

农村人种地自由贯了,想闲转就去闲转,想不干活就不去干活,天天打牌玩个麻将,住上楼房,你首先得考虑好每天吃穿住行生存开资哪里来?买油,买面,买菜,买水,买电,买气,买一家人吃喝拉撒,还得准备明天的继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象在农村一样,一天只管三顿饭吃饱,在城市,是不可能的,要不,那么多农村老人咋不愿随儿女来城市楼房上生活呢。

住楼房有住楼房的好处,高大上的前题是你手里得有票子,买啥都得有钱才行,不想干,不想拼命干,住在楼房里也不自在,因为好日子是苦出来的,住楼房都是人家辛苦打拼来的。

只有经历了风雨,你才能收获踏实的新生活,不是吗?

感谢大家支持!


开心151933790


农村人住了楼,这句话说的是农村人在城里买了房住进了高楼大厦。为什么会有“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种说法呢?那我们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们分以下几点来说明一下农村人住了楼房不方便之处。

1.干活工具没地方放,农村院子,工具到处都可以放;现在住上楼房了,工具放在楼房里,本来房子就不大有点不合适。下地干活不方便,农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干活,拿着工具上下楼梯很不方便,有电梯还好,如果没有电梯,干完农活还要爬楼梯,那是一个累呀。

2.农民丰收粮食没地方放,粮食丰收的时候又要发愁了,住在高楼里,粮食放哪里呢?腾出一间房子放粮食,也有点不合适,就算把粮食运到屋子里也是一个问题。



3.在农村生活习惯了,住上楼房会很不适应。在农村都是独门独院,房子又大又宽敞。吃菜自家地里种的,粮食也不用发愁了,吃都吃不完。农闲的时候还可以串串门、吹吹水,日子人虽然不怎么富有,但是过得舒坦。 可是一旦进城住进了楼房,生活成本就高了,住得也不称心。在城市买什么都要钱,如果有钱还好,没钱那可就愁死了,农民也没有稳定的收入。



4.感到孤独寂寞,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在农村生过了几十年,进城住进了楼房,找人说话的地方都没有,连对门都不认识,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孤独寂寞,这日子过得憋屈,这也就是好日子到了头。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农村人还是适合“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句话。


农人伯伯


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真的有道理吗?

晏子出生于农村,生长于农村,虽然如今住在小县城的城郊结合部,但经常还是要回农村的老家看一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晏子所在的地域是北方农村,农村住房多是四合院式的平房建筑。但近年来经济条件好的村庄,经常可以看到一拉溜的二层或三层小洋楼,也有的村子集中盖起了城市市的楼房,村民们集体搬入楼房居住。

住进楼房里的村民,往往都非常自豪,因为他们告别了过去的三大堆,告别了脏乱差,用上了统一的自来水,集体供上了暖,靠近城区的供上了天然气,日子过得舒舒服服,除了个别老人不爱爬楼,从来没听说住了楼房后悔的,更没听说““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样的所谓农村俗语!所以,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用以抵制新农村建设的,咱不说其险恶之心,但起码这个人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心里有抵触。

什么是农村俗语?就是农村民间流传的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这里面有三个条件,一是流传时间久,二是流传范围广,三是通俗上口好读好记。“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 这句所谓俗语的创造者,利用了俗语通俗上口的特点,但是,由于农村楼房建设是新生事物,这句所谓俗语显然没有达到流传时间久和流传范围广的特点,所以这是一句伪俗语!

有些答主,站在所谓农民的立志上,从”农民“的角度考虑,给出一些说法,说农村人上了楼,不能烧热炕了,不能养猪养鸡了,农具没地方放了,不能种树种菜了,等等等等,俨然是站在农民立场上,替农民说话。但是,这些人显然没有综合考虑问题,而只是偏面的、局部地认识问题。

在我们胶东农村,世世代代是平房式建筑,一家一户都有独立的院子。但是,在清末民初,有些外出经商发财的商人,回农村老家建起了二层小楼,民间都称做小洋楼。这些小洋楼,无疑都是被人羡慕的。时至今日,在农村能盖了楼房的村民,也都是日子过得好的村民。而集体统一规划盖楼的村庄,都是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村民幸福指数非常高的村庄。比如我们这里有个中国黄金第一村,集体在城市盖了楼房,每户农民都分了一栋楼房,村民白天回农村工作,晚上到城市居住,享受城市市民一样的文化娱乐及其便利的生活。难道这些村民,好日子到了头?何况,南方一些地方,农村住房一直是楼房式建筑,难道他们的好日子都到了头?

什么是楼房,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区别于平房。并非一提起楼房就是高楼大厦。农村建楼房,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一般的是建设二层或三层别墅式楼户,每家每户都独立成院。偶尔有建四五层以上的多层建筑的,每户也都会在一层分到面积不少的储藏室。所以,农民舍不得扔掉的旧东西,或者农活需要的基本农具,都放在储藏室里。

至于有人说农民住楼不能养猪养鸡了,请问,现在农村哪户人家,还在自己院落里养猪养鸡?至于说农民住了楼不能种树种菜了,种树是为了绿化,如果村集体统一盖楼,楼区都绿化的非常好,还用你自己种树吗?

农村别墅式的楼房,一般都还是独门独院,院子里种棵树也好,种点菜也好,都是完全可以的。何况,农民除了承包的土地,往往都会分一点菜园,即使住了楼,谁会剥夺你种菜的权力?我们这儿所在的农村,集体分的菜园,现在都很少有人种了,多数是放上了丰产树,农民种菜,都是果菜间作或粮菜间作,种点就吃不了,晏子每年都会去亲戚的果园里拿菜吃,从没看到他们种在院子里或者菜园里。

我们看待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看,更要看主流。新农村建设集中建设楼房,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可以节约土地,也可有更好地美化农村,统一供水供气供暖,更好的改善农民生活,这些好处也是显然易见的。何况,组织农民上楼居住,肯定会考虑到农村的农机等问题,许多存庄都有专门的农村存放场所。有些人一时认识不到,或者习惯了住平房不愿意上楼,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编造出“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样的俗语,就有点挑事的意味了!而做为三农问题的答主,我们遇到问题,也应该好好地分析,不能为了迎合或者媚俗,而随意解答问题。


齐东晏子


农村人住了楼,日子到了头。我想标题中的"楼"不是我们农村盖的楼房,应该指的是城市里的楼房(商品房)。

城里的商品房?农民能住上商品房不错啊,生活过得挺好的嘛,为什么说农村人住上楼,好日子到了头,这种说法呢?那我就跟大家说一下原因吧。

1:都说农村人想在城里生活,而城里人想在农村生活,农民一旦把户口迁到城里了,以后再把户口迁回农村以及在农村建房子养老就难上加难了。

2:农民住进了商品房,生活水平和消费成本提高了,物业费、停车费、水电费、卫生费、垃圾费、维修费等各种费用开销特别大,费用支出比收入还要高。

3:农民一年四季都很忙,为了有个好收成,当丰收粮食的时候又开始发愁了,住进了高楼,什么粮食和各种农具放哪里呢?楼房是没有粮食和存放农具地方的,我想你应该不会再买一套楼房专门放粮食和农用工具吧,这也太不方便了。

4:在农村生活习惯了,现在住上楼房,难免会有点不适应,农村的房子一般都是独门独院,房子又大又宽的,平时在地里种点无公害新鲜蔬菜和粮食。粮食丰收的时候再也不愁粮食没地方放。

5:大家都知道城里的人是不串门的,住上楼房后会感到孤独寂寞,平时除了在家里看电视外也没什么娱乐了。在农村无聊的话,可以找邻居聊聊天打打牌都可以,交流起来也比较方便。在农村你不会感到寂寞孤独。

话虽然这样说但我个人觉得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都有两面性。住在农村和城里各有各的好。


农民小江


像爷爷那一辈的人,有几个现在住上楼的,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家吃个大馒头吃几口咸菜在小而简陋的房子带上老花镜里看会电视就休息了,这就是农民一天的生活,下地干什么呢?疏松土壤在春季马上到来的时候,准备今年的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给刚栽的作物蔬菜施农家肥,浇水,铺上膜,好的衣服舍不得穿,怕干活弄脏了,对他们来说,这样平凡而充实的生活才是他们想要的,冬天在炉子旁边,喝着茶叶,看会电视,妇女们聚在一起在太阳底下做做针线活,乡里邻里互相串串门,有好吃互相分享,村里家家户户其乐融融。

几乎每家每户都为了方便,为了不被蛇虫鼠蚁糟践,都在自个儿院子里种了蔬菜瓜果,这样方便了自己细心的栽培,也是作物健康的成长,一般每个院里都有大棚,在大棚上晒些东西,大棚面积大,晒的东西也多,晒地瓜啊,山楂啊,花椒啊,玉米啊等等这些庄稼都特别的方便,大棚上还有专门的储藏室,专门储备粮食的。

农村人住了楼,还真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那些腿脚不好的,要是有电梯还好一点,整天爬楼梯也很累,有些老人,坐电梯还头晕,小才的爷爷奶奶就是坐电梯会晕的一类人。而且楼上的空间也小了,放不下多少东西,阳光也不充足了,晒东西啥的也不方便了。总而言之,小才村里的村民表示:楼不如家里的破房子,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呀,哈哈哈!



共享人才


农村人住上楼,好日子到了头。这句话現在沒有道理,但在七八十年代农村楼房比较简易。上下水又配不上套,那时候住楼真不舒服。

农村人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五六十年代当上级的工作队宣传农民将来的美好生活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时。农民真的是好期盼。后来到八十年代条件好点的农民真的盖起了二三层小楼。但是当时的农村还是以农为主,带来了很多不便。

沒有自来水,吃水用水都要用人端上端下。

楼上沒有厕所,没有下水道。

农具沒有了专门放置的地方。

养猪养鸡不方便了,一时还不大习惯。

原来平房顶上都能晾晒粮食,楼房不能晾晒粮食了。

由于出現了以上一些情况,有些人就编了,农村人住上楼,好日子到了头的俗语。

現在不同了,,农民盖的楼大部分都很漂亮实用,上下水有了,大型农具不用了,粮食不用晾晒了。現在差的就是不如城里集中供暖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