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何指挥不动自己重金组建的北洋军?

kikilala75


众所周知,清廷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在于新军的临阵倒戈,而新军也是晚清引以为傲的皇家卫队,从甲午战争后清廷就开始重点建设,不仅配备了先进的西洋火器,还以西法练兵,那么这支军队为何后来会出现指挥失灵呢?



北洋新军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应当细分来看。宏观来讲分为两大类:一是京畿腹地的北洋新军,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北洋六镇,主要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家安危,也是新军中的精锐部队;二是地方上的新军,像发动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上万人驻扎在地方上,统一由朝廷调度。

新军的失灵主要可以归咎于两点


第一,慈禧死后,晚清政府缺乏有威望、有腕力的强势当政者,内部分裂严重。

晚清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打输了很多外战,签订了太多不平等条约,农民运动也是此起彼伏,而始终没有出现政权崩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慈禧为主统治层的坚固,慈禧把握权术紧驰有度,驭人之道有方,把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权臣控于掌下,并对各方权力有效平衡,所以她的任期内,始终没有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的崩溃,反而平太平天国、办洋务、搞外交,让阴霾笼罩下的晚清看到了一丝未来的希望。

而慈禧死后,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大的崩溃,资历尚浅的摄政王载沣打破满汉官僚平衡,接着宣统继位主少国疑,上到中央权臣,下到在野军阀纷纷对清皇室离心离德,就给野心家袁世凯创造了政治机会。


第二,创建新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制创新,无经验可循,用旧式制度自然指挥起新式军队会有难度,易沦为权臣的私兵。

从新军的训练方式来看,与传统中国练兵之法截然不同,除了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外,在灌输政治思想上也和传统清军练法大不相同,以往都是全军效忠于某一个皇帝,全军认同皇帝,所以皇帝对各级军官和兵卒的控制力明显不足,全靠将士主观上的自觉效忠,而西法练兵强调的是低级服从高级,一级服从一级,袁世凯对此深得精髓,并把新军的中、高层领导班子全部调换成为心腹将领,所以一举拿下了新军的绝对控制权,以至于军中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皇帝。
地方上将领对新军的思想工作指导更是形同虚设,所以就被革命党人便趁虚而入,大肆宣扬煽动言论,清末地方官吏吏治腐败,对此问题不加以重视,所以装备精良的新军就成为了革命党人的嫁衣,说到底就是清廷对新军思想指导工作做的不够到位。


纳兰谈史


大清当然竭尽全力想要把握住北洋军,可是,操作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失控!

北洋原本可以控制

以过去的经验推断,北洋六镇其实是应该把握得住的。

比起依靠地方政府养的淮军来,北洋军长期是由朝廷拨款操练的。


即使袁世凯在操练的过程中,亲自选拔主要将官,但是,北洋军中依然有不少是对大清拥有极高忠诚度的。比如:大清灭亡后也一直留着辫子的张勋。

而袁世凯极力拉拢的冯国璋等人,在大清也拥有很高的地位。从大清官员体制的角度来说,他们只能算是与袁世凯有渊源的独立力量。

因此,要说袁世凯早就树立威望,只有他才能号令北洋,这是不客观的。

大清收回兵权,却只做了表面功夫


1905年和1906年的“彰德秋操”中,袁世凯的北洋军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

大清朝廷对袁世凯的强大感到不安。

1906年11月,大清建立陆军部,由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军队。

袁世凯迫于无奈,交出了第1、3、5、6镇,交由陆军部直接管理,自己仅仅保留第2、4镇。

慈禧准许,并指出:第2、4镇也是暂由袁世凯管辖,随时可能收回!


谁来统领军队,一纸文件就能搞定了,可是谁能真正的掌握兵权,还要看军队权力体系!

打压北洋嫡系,却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因此,大清开始在北洋军内部的权力结构上做文章。

北洋军是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近代化军队,只能由专业人才来训练、指挥,将官的选择面比较有限。

当时,可供选择将官主要有:北洋嫡系、淮军旧部、留洋归国生。

显然,北洋嫡系是大清极力削弱的对象,而淮军旧部是其中“吃老本”的力量,因此,大清选择了扶持留洋归国士官,来对抗北洋嫡系。


良弼曾说:“我们训练军队,需打破北洋武备势力,以士官为班底,才能敌得过他们!

因此,大清大力提拔了留洋士官班底,用以打压北洋嫡系。

可是,这一招,却把大清打成了“孤家寡人”。

留洋士官们大多在日本留学,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受到到“民主”思想的熏陶,对大清的忠诚很成问题。

另一方面,在打压下,许多原本尚有“忠君”思想的北洋军官,对大清的忠诚也开始削弱!

削弱上下级影响力,却加强了“校长”的影响力


大清掌管北洋军后,为了防止各将官尾大不掉,开始频繁调动中、基层军官(参考冯玉祥、吴佩孚当时的调动情况)。

大清看来,中、基层军官是一支军队的基础,他们频繁调动,可以使高级军官无法形成自己固定的军事力量。

这么做,加强了袁世凯的影响力!

由于军队变动过快,以上下级为基础的关系被削弱:谁知道什么时候又要调走了!

但是,以学校为基础的关系却得到了加强!

就“校长”这个职务来说,袁世凯可谓是当时“大清第一校长”。

在袁世凯被夺权前,他就通过兴办学校,结成了“速成武备派”的小集团,在他被夺权后,他担任的学校职务受到影响很小。


后来名震天下的北洋军官悉数在这个体系中诞生,除此之外,就连蒋介石也是由这个体系保去日本留学!

一来一去,袁世凯尽管不在军中,但他在军队中的实际影响力却在逐渐增强!

辛亥革命后,各派“亮剑”,袁世凯把控局势

辛亥革命后,各派纷纷亮出了自己的主张。

大清原本寄以厚望的留日士官们,跳了出来!

清军进攻汉口期间,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协统蓝天蔚联名发电“政纲十二条”,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移兵响应!

这三位,都是大清曾寄予厚望的留日士官!

大清下“罪己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后,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夺了张绍曾的兵权!


袁世凯借力打力,不但削弱了留日士官的异己势力,更利用他们夺取了大权!

后面的事情就不赘述了,掌握大权的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大清亡了。

拉一派,打一派是权力制衡中常见的套路。满清贵族得以入主中原两百多年,靠的也是“以汉制汉”。

这种制衡之术,难的不在让谁做什么职位,其难处在于把握暗藏于表面立场下那股暗流。

满清贵族们的驾驭之术却只能盯着表面,却看不到暗流。其最终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太正确的。

北洋军在组建初期,清政府还是指挥得动的。否则只要一撤资,没了军饷北洋军就得原地解散。再说清政府也没那么傻,不会花重金组建一支完全指挥不动的部队。

只是到了后期,清政府对各地、各部门都失控了,再想指挥北洋军就有点难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摘桃子的小能手:袁世凯。他不但摘了辛亥革命的桃子,也摘了清政府的桃子。

怎么回事呢?这里简单讲一下北洋军的前世今生。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吃了大亏,痛定思痛,决心向外国列强学习,组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先派胡燏棻(音yù fēn)在天津小站练兵,名为“定武军”,这就是北洋新军的前身。一说起北洋新军,大家想起的就是袁世凯,其实胡燏棻才是真正的创建人。

他是李鸿章赏识的淮系官僚,支持洋务崇尚西学,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习,仿效西方训练,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上都改变了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编成10营,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更名为“新建陆军”。

1901年,清政府改派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训练这支队伍。他仿照德国、日本的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新建陆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改名“北洋常备军”,俗称北洋新军。

1904年,北洋新军在袁世凯的管理下初见成效,编成三镇。

1905年,袁世凯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同年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

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等人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

袁世凯还兴办各种军事学堂,为新军培植骨干。

1907年8月,清政府经过考察,认为新军才是军队的未来,于是决定效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要求在2-5年内完成——直到清朝灭亡,这个目标也没实现。

不过,倒是为各地培养了一些军队,比如云南的滇军。

袁世凯在历史上是个反面人物,独夫民贼,但他练兵有一手,北洋新军基本上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就强调对于他个人的忠诚,所以军中只知有袁大帅不知有皇帝,而且新军大多接受了新思想,对于封建帝制那一套很不感冒。

当袁世凯忠于清政府的时候,北洋军也忠于清政府。当袁世凯准备自己当老大的时候,清政府也就节制不了北洋军。

说白了,袁世凯在清政府无力顾及的情况下,将北洋新军建成了自己的私兵,这是特殊历史时期才会发生的事情。

在他死后,无人能控制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于是北洋军四分五裂,大家各自拉山头。

朋友们,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大部分就是因此而来。可以说北洋军,就是后来各大军阀的资本。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问题,您要简单的说,其实有就一句话的事,满清政府压根就控制不了北洋军,既然控制都控制不了,何谈指挥呢?但您要是想要往细了说道这事,这可就有点长了。

首先这事和满清的基本国策有关系,咱不妨先从这地下手捋捋,给大家伙打个底。

满清的基本国策。

话说咱得往前了说,咱得从满清八旗兵身上找问题。

满清能过入驻中原,成为咱大华夏地头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那就是撞了大运捡便宜,捡来了个天下。

咱就说满清的八旗兵初期的时候,他确实厉害,但他也不至于厉害到能啃下中原这块硬骨头。毕竟他的人口也不多,不然他也不会编个满八旗之后,把蒙八旗也编了进来,后来眼瞅着这摊子铺的实在是太大了,又编了一个汉八旗。

您自己个想想,但凡是他自己个能吞下去,能有后来的俩八旗吗?压根就不会有。

您自己个瞅瞅,满,蒙,汉他自己个内部就存在这三种关系,已经够复杂的,这要是消化去,没个七八十年您也别想了。

就算是后来的天下,打下来,那也是吴三桂之流打下了大半个,他自己个真心没多少,毕竟他的兵还得防着这些个脑壳上长反骨的玩意不是。

所以后来的吴三桂之流,就占据了一半大华夏的土地,满清政府还得年年用天下一半的赋税养活着他们,这还不算,天下的盐铁交易,这帮人就整了一多半的垄断,当官的还有西选,这西选的硬茬子比满清政府委派的官员都硬。

您就说吧,吴三桂之流没点本事,满清政府会这样款待他,想多了吧,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道理大家伙都明白,满清政府他比你更明白。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灭三藩。这事弄成了之后,满清基本上看清了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的基本国策就是用汉人,但不重用,即使是重用汉人,也不信汉人。

纵观整个满清,您就能瞅明白了,十二个皇帝身边的重臣有汉人的字号吗?当然雍正除外,这是唯一一个重用汉人的皇帝,但却是被满人黑的最惨的一个皇帝,连他儿子乾隆都瞧不上他。

也只有他手上的汉人张廷玉进入了太庙,这是唯一的一个,而他进入太庙,您自己个瞅瞅那是废了多大劲,自己个把脸皮子摔地上下蹭,直到让乾隆满意了,这才满足了雍正答应张廷玉入太庙的承诺。

而康熙手上确实重用了汉臣,但后来这些个汉臣又如何呢?您自己个想想。

所以他这事自打康熙那会已经定下了调子,到了乾隆那会又更加的完善。

接下来咱就说第二点。

满清他是拒绝和汉人进行融合,不然满汉不通婚,这咋来的。上朝的时候,满臣和汉臣都各站个的队,压根就不会混了,这就是表象。

最终的结果就是无限制的抬高满人的地位,当然这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说,是无可厚非,但这无限制就有点过了。

这种无限制的抬高过程中,满人基本被养废了。

你比方说,到康熙那会,这满清入驻中原他也没多少年,但论起打仗那八旗兵骑个马溜达一圈都能掉马屁股后边,射个箭都能砸脚面上。

最终帮助康熙平定各种战争的主力,是大明王朝投降过来的士兵——绿营搞定的。

八旗兵这一废可就废了二百多年,就没有爬起来过。

康熙一瞅,这绿营起来了,得咧,一家伙就把绿营的当官的换成了一水的满人。得咧,这绿营也就彻底的废了。这到了乾隆的手上打仗基本是拿人来堆。

那么到了道光的手上的时候,哪里干的过太平天国,这可抓瞎了,让洪秀全掐着大脖子按在地上锄,要不然也不会丢掉大半个大华夏给太平天国。

这就开始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

也就是说满清的两股最大军队算是彻底的废掉了。那么接下来咱就说说这俩原因造成的结果。

举例说明

这不就太平天国这事就给了曾国藩机会。

其实咱从曾国藩的经历就能看出满清对汉人的态度。曾国藩是在道光年间得到了重用,一家伙就被提成了兵部右侍郎,十年七迁,连跳十级这就成了二品官。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曾国藩的才干。

就这官,汉人里边这官可够大了,但是到了满清最后一个实权皇帝咸丰的时候,就因为上了一道批评咸丰的折子。就这折子咸丰都没有看完,一家伙就要治曾国藩的罪,这弄不好脑瓜蛋就要掉了。

这要不是一帮子军机大臣说情,曾国藩他自己个上折子说自己个的不是,这事没完。打这起曾国藩再也没有对皇帝说三道四了,压根就不敢了。

可这节骨眼上太平天国已经成了气候,咸丰调他的八旗大兵和绿营干活,这不扯呢吗?去多少完多少。

咸丰一瞅这不行,所以就放开了地方武装,这个时候曾国藩自己个组建了湘军。

打这里起兵权开始扩散到了汉人的手里。

这一过程不可逆转,最终湘军,淮军等等地方的团练这一步步的壮大,替代了原来的绿营,绿营彻底的变成了类似于警察的巡防营。

题主的问题,其实是历史的潮流所驱动

咋说呢?历史的潮流就摆在哪里,你不变革求新,最终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到了满清后期,地球这个小村庄正赶上大变革,你不进还退,更何况你还往后缩,退的更加的厉害。

这个时候,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一旦纳入满清的体系当中,也就废了,这似乎就成了基本规律了。

放眼全国,能打能干的部队还真没有了,要不然他慈禧和咸丰也不会被老外大鼻子在自己个国土上,被人家撵着屁股跑,那叫个狼狈。

所以这建设新军的打算就被提上了日程,后来这不就有了北洋六镇。

咋说呢?这回慈禧算是吸取了北洋舰队的教训,不敢克扣军队的军饷了,想当年她就为了修颐和园那破石头船,扣下北洋舰队几百万两的银子,导致最后的惨败。

北洋舰队没了,就留下那石头船泡在水池里等着慈禧大脚丫子往上踩,哎!

所以这回她也大方,北洋六镇算是满清掏钱培养出来的,大把的银子往出撒。

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满人被养废了二百多年,能真正提溜出来来整训练新军的压根就没有。

您别和俺提那荣禄,这压根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贪官,眼力劲可以,眼光里除了银子发出的闪光之外,啥也瞅不见。

所以最终这差事就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边。

咱就说了,这基层的大头兵那都是穷苦的老百姓,几乎都是汉人,毕竟满人人家都由朝廷养着,不惜的进入这受罪当大头兵,提笼架鸟的多乐呵。

他们的想法没啥,毕竟小三百年过去,谁给钱,就给谁卖命。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这不满清给的钱吗?那应该为满清卖命才对?”

这您就错了,满清朝堂上发出军饷,这要是经过别人的手,到下边手上还能剩下多少,这都是个未知数,所以当兵的都明白,大家伙又不是傻子。

而袁世凯就抓住了这一点,每次发军饷,亲自上手,得咧,就冲这一点大头兵们都认可袁世凯。

官这头呢?

话说这是新式军队,您用老办法老军队的方法去练那是不成的。所以用的几乎全部都是打国外留洋归来的学生,这帮子学生大多都是公派学生。

而这些个学生大多都是汉人,而且还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富裕人家的孩子也有,但少。

说道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为嘛大多都是汉人?”

简单,满人吃喝拉撒都被朝廷包了,不用那么努力,再说学习压根就是个苦差事,起五更睡半夜的,一般人熬不住。您想想自己个学习时候的样子就明白了。

在这帮子留学生里尊君思想他也有,但瞅着外边世界,咋咱这大华夏老是被人欺负呢?他们就要寻求答案。

在这个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就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这事结合满清遗留下来二百多年的基本国策,于是这尊君思想也就没了。

而袁世凯的手段又摆在那里,所以这北洋六镇的官兵和满清政府就隔了那么一层皮,指挥也就谈不上了。

而全国各地的新军恰恰就成为了推翻满清的力量源泉。

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两方面原因。

一是大势已去,汉人军阀取代满清贵族执政已是定局。

二是当政者能力不行,才不配位,北洋军不愿意卖命。


太平天国时期,出于镇压太平军的需要,朝廷允许汉人官僚练兵,统兵。于是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便出现了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汉人军阀势力。

面对这些新兴的军阀势力,满清朝廷的态度非常纠结。

一方面,清政府无兵可用,要继续维系朝廷的统治,必须要倚重这些军阀。

另一方面,军阀得势,胃口很大,汉人对朝廷执政者的能力,以及朝廷对军阀团体的忠诚,均持怀疑态度。

基于以上两方面因素,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统治者在僧格林沁战死后,就采取了政治平衡策略——即类似于现在开发商和包工头之间的雇佣关系。

朝廷是开发商,军阀们是包工头。清政府为军阀提供财政和法理上的支持,并给予一定的地方权力和部分中央权力,以换取他们对朝廷的效忠和卖命。

汉人军阀得到好处,便不再怀疑满洲朝廷的统治能力。在此后的三十年,即太平天国后的三十年,慈禧靠着这种政治平衡,为清朝又苟延残喘的续了三十年命。

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慈禧精心布置的平衡局面,就被她自己毁掉了。

当时由于连连的失策,使得汉人军阀和汉人地方大员对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能力和治国水平产生了怀疑。同时军阀们本身的胃口随着权力欲望加大也膨胀了,不再满足于继续当包工头角色,也想当开发商。

于是,满汉究竟谁掌权的矛盾产生了。

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九省的督抚就没人参与勤王护驾,而是互保报团,坐视慈禧的生死不顾。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明白,昔日大权独揽的统治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她就再次以退为进,一方面对参与东南互保,不进京勤王的督抚不予追究;另一方面同意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提议的“新政”的建议。

大有分权给汉人官僚,搞君主立宪之势。

也就是让出大部分权力,满清由皇权专制向君主立宪转变。待转变之后,汉人势力将取满洲人而代之,成为执政者,而满清皇帝则退居幕后,成为“虚君”。

当然了,我们知道慈禧这招以退为进之策并非是她的本意,她并不想搞立宪。她只是想拖延时间而已。但实事求是的说,慈禧此举还是有效果的。因为凭借立宪这个举措,慈禧和汉人地方大员又保持了八年微妙平衡关系,而慈禧也得以病死善终。

慈禧死后,立宪压力转移到了载沣身上。他当时要想活命,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继续的放权,搞真正意义上的立宪。

然而载沣上台后,却看不清时局,由于他的种种白痴操作,慈禧晚年精心打造的平衡体系再次被打破。



载沣上台后,推翻了慈禧的策略。他在最不应该“复辟”的时候,选择了“复辟”。

比如,他先是罢免了袁世凯,让他的亲兄弟载涛、载洵分别控制陆海军,剥夺汉人的军权;

还比如,载沣对立宪派要求开国会一事拖拖拉拉,狠狠的刺伤了对满清朝廷还有一丝希望之心的立宪派官僚。

再比如,载沣故意搞出一个皇族内阁,让皇族被满族大臣操控内阁所有的重要部门,汉人则靠边站。(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只有4人,而且除了徐世昌之外,均无实权)

总而言之,就是慈禧答应的放权,答应的君主立宪,载沣通通推翻不承认,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把全天下的汉人官僚,包括最保守的汉人官僚,全得罪了。

对此,张之洞病重时曾劝载沣:“以一人之见而反舆情,舆情不属,必激变。”(不可逆时势而为之)

可是,载沣却对张之洞说:“怕什么,老子手上有兵在!”

按载沣当时的理解,只要罢免了袁世凯等几个汉人军阀的头子,他就能收回兵权,大清也可以继续专制统治。

当时都是二十世纪初了,载沣对权力的游戏居然还是如此落后的理解,大清岂能不完?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张之洞所言,汉人对满人继续执政,投了不信任票。毕竟,北洋军上下可全部都是汉人。北洋军上下和袁世凯有共同利益诉求,而和清政府没有任何共同利益。

举个例子说,段芝贵在原来的清军,只是个下级军官,得不到重用。加入北洋军后,袁世凯就把他提拔成了高级将领。在段芝贵看来,朝廷那帮人都是什么玩意?哪有袁大帅的慧眼识珠?这紫禁城的龙椅就应该让袁大帅来坐,满洲老贵族,通通滚一边去。

类似于段芝贵这种心态的人,还有段祺瑞这些人。他们也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满清朝廷阻碍了他们的才华施展。所以,对于袁世凯,他们都是支持的,而对清政府,他们都是面和心不和。

用一句话说就是——既然跟着袁大帅就有高官厚禄,何必要去巴结朝廷那帮人呢?满人朝廷能给自己这个汉人什么待遇?


当然了,袁世凯只是当时众多俊杰人物的其中之一而已。从他后来称帝被北洋军抛弃可以看出,他也并非是不可取代之人。

然而,由于北洋军发展的时间太短,当时北洋系将领级别都不高,根本够不到清政府的政治构架顶层,他们需要袁世凯这个游走于顶层和下层的关联式人物。所以,在这种大时势下,清政府便完全丧失了对北洋军的操控,而袁世凯也能以一个“盟主”的身份,在老家远程遥控北洋军。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南方革命势头极其猛烈,清政府唯一仰仗的就是北洋军,北洋军受此重用,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所以北洋军对清政府的军令阳奉阴违,集体逼宫,袁世凯不出山,他们就不打。企图通过袁世凯,实现北洋系的利益最大化。

而袁世凯也看透了清政府是大势已去,所以也趁机带领北洋系夺权。这是符合北洋系利益的决定。


总的来说,清政府无法指挥北洋军,关键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在北洋系看来,一个无视满汉人口差距,搞出皇族内阁,无视汉人利益的朝廷,它能给自己什么利益回报?既然如此,那倒不如支持袁世凯。起码跟着袁大帅,升官发财是指日可待。


Mer86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解释清政府组建新军(包括北洋新军)的背景,离开北洋军成立的背景去谈这个问题,都无法剖析其真正原因。

清政府并非一个新成立的政权,它已经存在了两个多世纪,原来有自己一套自己的军队系统。那它为什么要放着自己原有的军队不用,非要另起炉灶,再搞一支新军——北洋军呢?

表面上看,是因为大清自从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列强的舰船利炮洞开,一次次挨打,割地赔款。昔日的辉煌成为过眼云烟,昔日的威严荡然无存。清廷统治者意识到中国跟西方存在的差距,明白挨打的原因是因为军队落后,所以才不惜代价,重金组建一支现代化的部队,向西方学习,希望能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

这是清廷组建北洋军的初衷。

但在满清的精英,尤其是汉族精英们看来,满清政府的亡羊补牢已经为时太晚。

如果说中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国跟俄国的一系列冲突,中国政府割地赔款是因为国力落后于西方国家,被洋人痛打还有情可原的话;而中国在朝鲜的失败,在甲午战争中被邻国日本狠揍,就无法用中西对抗,我们赢不了人家这个理由来解释了。

说真的,世界上哪个民族都有崇拜强者的心理,汉民族也不例外。

满清作为少数民族,当年能够统治一个人口比自己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中原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战力强大。

大家什么都不服,就服拳头。

在中原人看来,清朝军队就是勇猛,就是彪悍,就是不可战胜,我们不听他的听谁的。

但不可一世的清廷军队,不但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被英法和俄国打得满地找牙,还被东方小国日本打得找不着北。

甲午战争后,清廷在汉人心里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垮塌了,满清的政权合法性也出现了问题。

以前,汉人都会觉得,被清廷统治是天经地义的,毋庸置疑的。因为人家威猛、强大,就该是中国的合法代表。

可是,现在你不但被洋人欺负,也被日本人挤兑,你的伟大呢 ,你的正确呢?你还有资格当中国的老大吗?

老百姓提出这个质疑倒不是那么可怕,就怕清廷的鹰犬和走狗,也觉得清廷没有了当老大的资格,统治者不再神圣,不再英明,不再可怕,他们甚至为有这样的老大感到羞耻。一旦这样,清廷的军队、清廷的将领还会对清朝政府死心塌地吗?

论威望、论韬略、论人品,袁世凯不过是个二流角色,到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跟前一比差远了,但为什么为满清掘墓的不是他们三位而是袁世凯?

哪个时期都有权力斗争,都有派系斗争,都有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为什么北洋军几乎成为袁世凯私兵,跟清廷的关系演变为敌我矛盾,不可调和,原因就是清廷的执政合法性出现危机,清廷的汉臣们对主子出现了信任危机。

打个比方,就是一帮小弟跟着一个老大,老大出手狠大家都怕他,别人也怕他,所以大家心悦诚服跟他干。可是后来渐渐发现别人不再怕他,反而他常被别人打得磕头求饶,你还会赞成他当老大吗?你一定会说,瞧他这份德性,有什么资格当老大,我当老大肯定比他好。

尤其庚子国难中,清廷的鹰犬们亲眼看到自己的主子在列强到来后,惊恐万状、哭爹喊娘、狼狈逃窜的熊样,谁还对他有丝毫敬畏之心?

最要命的是,清朝统治者希望新建的军队注入新鲜血液,任用留日归来的学生,让他们担负起军队重任,担任管带和标统,企图削弱袁世凯的影响。

但北洋军中的骨干,在日本不但学到了先进的军事知识,还学到了先进思想。

那些曾经留日的学生,很多都接受了孙中山同盟会的民主思想,脑袋里的忠君思想被连根拔起,一个个都变成了无君无父的“乱臣贼子”。

这时候的北洋军不好控制,原因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了,是军人的立场动摇了,思想乱了。

这样一来,就是把清朝统治者累死,把袁世凯宰了,也无法控制北洋军队。  

当满清统治者感觉这支军队被袁世凯操控的时候,他们的去袁化动作不可谓不大,一出手就解除了北洋军中袁世凯的臂膀、第六镇统制赵国贤的职务,继任第六镇统制的段祺瑞又因为受到举报被明升暗降,调任苏北提督。 

连换两位统制后,清廷让忠心耿耿的吴禄贞担负军中重任,但军中各级军官均对吴的到来非常排斥,直到最后把吴禄贞刺杀。

其余各镇的统制王士珍、冯国璋虽然不停向清廷表忠心,但也是吃里扒外,身在曹营心在汉。

因此清政府呕心沥血打造的北洋新军,把自己送进了坟墓。不是清朝统治者的手腕不行,而是时代变了,军人的思想变了,脑子里不再有君王就是爹的观念;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不能顺应,注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历来现实


北洋军确实是清政府花费了重金打造的最后一个王牌部队,它可以说是支撑清政府统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说是摧毁清政府统治的最后一根夺命稻草。

清政府当时当真指挥不动北洋军了吗?未必指挥不动,实则是指挥北洋军的人能力和威望有限,说到底是摄政王载沣用人不当。

北洋军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小站练兵时期,一个是武卫右军时期,最后一个则是北洋六镇时期。

北洋军的这三个阶段的灵魂人物当然是袁世凯,他从接手了小站练兵事务之后便一直带着北洋军,哪怕是清政府让他以武卫右军扩编为北洋六镇的时候,也有意将以旗人组成的京旗常备军为北洋第一镇,为的便是确保旗人在北洋军中的地位和对北洋军的控制力。

不过,北洋六镇也全是出自袁世凯之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李鸿章和荣禄一死,袁世凯成了清政府高层当中最为“知兵”的一个人,慈禧不倚重他还能倚重谁呢?

袁世凯当时虽说也有通过手握重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的想法,可他也同样知道手握重兵不仅可能会让他受到慈禧的猜忌,也会让他受到满族王公贵胄的排挤。

所以,他很识相地交出了北洋第一、三、五、六镇的指挥权,由陆军部直接统辖,他自己自己只保留第二镇和第四镇。

慈禧活着的时候,她能够压得住袁世凯,袁世凯也还几乎一门心思地给清政府收拾残局,更没想过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只可惜慈禧一死,当时只有25岁的载沣自知经验不足,威望更不足,所以一来认为自己压不住袁世凯,二来又认为袁世凯将来必成清政府的威胁,所以一纸诏令下来便罢免了袁世凯的所有职务。

载沣当时一度想过杀了袁世凯以绝后患,但是在张之洞等朝中重臣的劝说之下,载沣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袁世凯被罢免了之后便回老家钓鱼去了,只是他可从来没有真正地放下过一切,虽然在老家钓鱼,可仍然时时关注着朝廷的动态和天下的形势。

载沣能够轻轻松松地罢免袁世凯,这说明袁世凯当时并没有绝对地掌控北洋军,从1908年罢免袁世凯到1911年再度起用袁世凯,这三年时间里倘若载沣能够用人得当的话,难道还不能消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影响力?

倘若袁世凯已经绝对地掌控了北洋军的话,以六镇之兵力,绝对能够让载沣投鼠忌器,不敢对他下手。

拿冯国璋来说,冯国璋当时南下打起义军的时候打得很起劲,很想为清政府立功,甚至在袁世凯半打半停的时候,他还绕过袁世凯直接找隆裕,让隆裕拿钱出来继续支持他打起义军,结果被袁世凯给收拾了。

北洋军中像冯国璋这样效忠清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载沣真要有能力的话何愁不能将北洋军彻底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载沣用人却只看“成分”,不看能力,所以他用了一个不该用的人——荫昌,载沣之用荫昌一如他用胞弟载涛统领禁卫军一样,倘若禁卫军换成良弼来统领,则袁世凯未必能够夺走禁卫军的控制权。

载沣之所以用荫昌,除了因为荫昌是满人之外,还因为他是北洋老人,还因为他是留德归来的“高材生”,只是荫昌这个人的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也许正是因为荫昌是北洋老人的缘故,他还可以算得上是袁世凯的拥趸者,所以当他意气风发的南下却遭到了当头一棒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地向清政府报告,让清政府赶紧请袁世凯出山了。

荫昌之所以在南边被打得狼狈不堪,原因既在于他难以控制和指挥北洋军,也在于他指挥能力实在一般。

荫昌都说自己指挥不了北洋军,只能让袁世凯来了,载沣还能指望谁呢?所以载沣也只好低声下气地去请袁世凯。

袁世凯原本便一直心有不甘,时时静待机会,因为载沣用人不当的缘故,致使北洋军中处处是袁世凯的嫡系,所以他一出山便能够顺顺利利地掌控北洋军。

清政府之所以难以指挥北洋军,除了载沣用人不当导致没能消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影响力之外,也是因为时势使然。

时间到了1911年,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看不出来清朝已经大势已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不想着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或者谋一条后路?

换句话说,当时已经人心思动,已经人心思变,之所以未动,之所以未变,只是还差一个导火索。

显然,武昌起义成了人心动和变的导火索,所以很多人开始动摇了,开始观望局势了,这些人当中当然也有北洋军中的将领,须知北洋军将领可是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人,他们的眼光自非常人所能及也。

这也是清政府后来难以指挥北洋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也是清政府给自己挖的坑,是清政府要练新军,要培养新型人才。

最终,清政府花费了气力和钱财培养出来的新军和新型人才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宁糊涂


大清花钱养出来的军队,竟然不听指挥,这是为啥呢?(本回答只说逻辑,其他回答里面有史实细节)

原来,这个事情要从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说起。

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并很快席卷大半个江南地区。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改名天京后定都于此。清廷大为震动,急忙调集各路兵马镇压。但清廷的常备军--绿营兵---已经不行了,一触即溃。

清廷想招募训练军队,在派去前线,但是:没钱。1853年6月,大清户部的实际存银仅仅22万两。

原来钱都被花光了。于是清廷赶紧想办法筹钱。但是,全国筹钱到中央,中央再招募、训练、派出,这样损耗太大,也来不及。于是,就鼓励地方办团练,并把筹钱的权力下放给地方。

第一个办法是捐输。就是让有钱人出钱,然后朝廷给个名义上的奖赏。第二个办法是卖官鬻爵。这这种事情汉武帝就干过。但是这样到的钱还是不够。于是,开始征收厘金。

成就地方力量的厘金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咸丰三年(1853),清军在扬州设卡,对过路的贸易大米征收商业税,大致按照1%的标准抽税,因此叫“厘金”。第二年,抽税的货物种类扩大,遍及百货;地点也扩大,从扬州扩展到了南通。同年,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地也开始收取厘金。截至同治元年(1862)除云南(同治十三年设)和黑龙江(光绪十一年设)外,厘金制度已遍行于全国各地。

1853年1月21日,曾国藩开始奉命协同督办湖南团练,组建湘军。

除了捐输和卖官筹的款,1855年的5月份,湖南省厘金局成立。据统计,湘军每年能在湖南省收到厘金约二百万两白银。以此推算,加上湖北、江西的厘金收入,湘军每年在厘金项上能得到600万两。仅此一项,湘军的人均军费就能达到50两(湘军最高峰12万人)。

一个厘金仅仅解决了钱的问题,怎么能与军队不听朝廷指挥有关呢?别急,因为重点在这里:

因为有了财权、人事权,军队的组建方式和效忠对象全都变了

因为地方有了厘金,湘军的组建方式,完全与大清兵制不同。

清朝原来的常备绿营兵,是由世袭军户构成,将官由兵部根据需要和制度调配,军饷则由户部支付,整个军事调动权力在兵部,最终是由清廷派将领统一指挥。

但是,湘军却完全不是这样。

湘军的高级将领由曾国藩亲自招募。其他将领则亲自招募自己的下属官兵。湘军的兵都是由将领亲自招募训练的;军饷则由湘军统帅部筹措并发放。因此,湘军的士兵只知道效忠顶头上司、效忠曾国藩,而不是效忠清廷。曾国藩拥有对湘军完全的指挥调度权。

曾国藩在平灭太平天国后,就解散了湘军。但是,他的这种建军方法却成为了后续建军的模板,为军队私人化打开了大门。

淮军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又陆续平定其他各地的民变,挽救了清王朝。

随着清廷论功行赏,湘军淮军出身的大批将领成为了地方督抚大员。

湘军队伍中相继产生了36名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各地高级官员。除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著名的还有胡林翼(湖北巡抚)、彭玉麟(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刘坤一(两广总督)、沈葆桢(两江总督)等。

湘军淮军人才遍布清朝,其影响在于:他们有能力为清廷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把湘军淮军的个人效忠和独揽军政财大权的一套做法移植过去。

袁世凯的淮军渊源

1881年,袁世凯投奔了淮军将领吴长庆。吴长庆是袁世凯养父袁保庆的拜把子兄弟。袁世凯于1881年10月前往山东登州投奔驻防当地的吴长庆。1882年随吴长庆出兵朝鲜,平定朝鲜内部的兵变。正是在朝鲜的一系列行动,才成就了袁世凯。

袁世凯师出淮军,当然把淮军的一套个人效忠做法继承了下来。

因此,后来袁世凯被清廷猜忌,1906年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1907年又被调离北洋。但是,清廷发现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军。最后还是不得不把袁世凯请回来。

因此,问题就在这里:脱胎于崇尚个人效忠的湘军淮军,北洋新军只效忠袁世凯,不效忠大清,所以大清无法指挥自己重金组建的北洋军。

军队对将领个人效忠,是清廷指挥不动北洋军的主要原因。

(完)

凌烟阁论史谢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留言交流。


凌烟阁论史


清政府何止是指挥不动北洋军,湘军、淮军都指挥不动。

袁世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派系的传人。

袁世凯家族本是河南项城一根地主家庭,但是从他的祖父一辈开始,由于镇压农民起义逐渐发家,特别是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当过督抚一级的官员,奠定了整个家族发达的基础。

年轻的袁世凯科举不成,就投入了父辈至交的军营,也就是李鸿章淮军的一支。

在朝鲜,年轻的袁世凯出手不凡,引起李鸿章的注目。

后来,当李鸿章去世的时候,实际上袁世凯算是接过了他的衣钵。

这样,曾国藩传给李鸿章,李鸿章传给袁世凯,袁世凯实际是继承了湘军淮两系几十年积累的实力。

从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清廷实际已经有点指挥不动这些湘淮军将了。到了袁世凯的时候,北洋军进一步成了袁世凯一个人的私军。据说,小站练兵时候,领饷的时候士兵都会被问领的谁的钱,士兵全回答的是领的袁宫保的钱。

因此,清政府是花了很多钱,但却是给袁世凯练了一支军队。


故纸汇


袁世凯对此有着最精彩的评述,军队从来就是自己的,从来没有是朝廷的,自打曾文正公(曾国藩)公开始就这样。可以说,自太平天国起事以后,满清就逐步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后来由于晚清中枢失控,外患入侵,种种原因造成晚清地方权力高于中央。袁世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控制了满清最精锐的北洋六镇,也就是他日后发家的北洋新军。

在甲午海战之后,满清集团和慈禧已经知道八旗,绿营,淮军已经彻底糜烂。重新组建“新式军队”已经刻不容缓。在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自袁世凯小站练兵起,一直到民国中国军队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基本都是仿照德国体系,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它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而就袁世凯个人而言,小站练兵是应该说,是袁世凯的发家地。

北洋六镇没有成为满清的护法神,而成为满清的催命鬼,在慈禧晚年尤其是东南互保以后,实际上满清对地方已经失控制了,只不过是依靠慈禧的“威望”勉强维持。这是在中央层面。而在地方上,中枢已经失去控制,不仅仅袁世凯新军如此,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具体到袁世凯个人而言,控制和选拔任用了北洋六镇里中下层军官的任命和选拔,使得这些人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吃粮当兵,当兵吃粮,他们认为他的钱粮都都来自袁世凯,自然也就听从袁世凯,而高级军官也不是朝廷任命,也是来自袁世凯的举荐,他们就和袁世凯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他们的前程是袁世凯给的,而不是朝廷给的。自然就向袁世凯效忠。再就是北洋新军高层在清廷没有根基。这样客观上便于袁世凯控制与人脉,军官吃饭发饷都问,你们吃谁的饭?士兵每顿饭都大声回答:”吃袁大人的饭”!只知袁世凯不知朝廷。从这一刻起,北洋新军就姓袁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洗脑。


那为何满清为何不任命高级军官?军队轮戍,户部发放钱粮?满清不是没想到,实际上,北洋新军最高司令是庆亲王奕劻,袁世凯只是具体负责人。奕劻虽然不知兵,但奕劻认识银子。对于奕劻这样的人来说,国家存亡与我无关(虽然国家是他家的)。只要我有银子爱谁是谁,袁世凯就是拿银子堵住了奕劻的嘴。袁世凯毕竟是汉人。满清毕竟也不放心,在1907年改革官制的时候,满人铁良出任陆军部尚书,袁世凯则是明升暗降,出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北洋新军在名义上由满人掌控,具体负责人是满人凤山。由此可见,慈禧很有水平。有几年时间,袁世凯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减退。但1年以后慈禧去世,载沣上台,随即就罢免袁世凯一切职务,准备收拢军权,载沣也不想想,以慈禧的能力,都得一步步来,载沣一上台就想办成,实在是太天真。但此时的北洋新军十分正常,没有反叛的迹象,十分平静。待武昌起义一爆发。袁世凯的影响力就此展现了。袁世凯则看清政府已经是外强中干油尽灯枯了。暗中不许新军发兵,段祺瑞一帮高级军官鼓噪要求载沣下台。载沣在无奈之下只有辞职,这样袁世凯就彻底掌控满清朝局。

综合所说,就是满清中枢控制不力,自太平天国以后,地方实际上已经形成军阀态势。载沣个人又没有慈禧的权谋与威望,逐步被袁世凯所控制。武昌起义的爆发,又彻底的断送了满清唯一一次可以控制新军队机会。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