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满清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万万?

lele336151


首先,先纠正题主一个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只有清朝人数过亿,在清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的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巅峰时的人口数曾达到了1.2亿,它就是宋朝。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人口一度呈几何倍数增长,达到了四亿之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清朝时期人口增长为何会如此之快呢?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清朝统治者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众所周知,明朝之所以灭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百姓赋税过多,负担过重,尤其是进入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亏空,国家没钱,只能加大对老百姓的剥削。到了万历年间,所谓的“三饷”对老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在朝廷的剥削下,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导致明末农民起义遍地,而明朝最终也亡于流寇之手。

清朝建立后,鉴于明朝灭亡的前车之鉴,所以从康熙五十一年起,就宣布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利民政策。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与推动之下,老百姓无论生多少个孩子,赋税都是按照原来的收取,并没有再额外收取“人头税”。这样一来,百姓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又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因此,随着这一政策的实行,到了康熙五十三的时候,清朝人口数已经达到了1.23亿之多。


二、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所谓“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雍正皇帝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在雍正皇帝统治时期乃至以后被废除。

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是对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的实行,进一步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不仅促进了人口增长,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中国的人口总数从乾隆六年开始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又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全国人口直接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一举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三、统治者大力推广“红薯、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

这一政策在乾隆年间表现的最为明显。乾隆即位后,不仅多次减免百姓税赋,而且在“玉米、红薯”这两种作物的推广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在北方大力推广红薯的种植,并鼓励人们研究红薯的种植方法。最先到山东、河南等地推广甘薯种植技术的福建监生陈世元,就得到了乾隆皇帝极大的恩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官陆耀因为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

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川、陕、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经乾隆一朝倡导,红薯、玉米已经成为了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所以,当老百姓不为温饱问题而担心时,人口自然会不断增长。


四、乾隆时期对“水利”的建设极为重视也推动了人口的大量增长

在乾隆60年的统治生涯当中,中国的人口增长了一倍,比世界水平高出了65个百分点。到18世纪初,中国的人口已经占世界人口比重的23.4%。人口增长的如此之快,除了食物革命之外,另一项功劳应归于水利的建设。

在乾隆中前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政治清明,执政能力强大。对黄、淮、永定河、浙江海塘等容易泛滥的河流进行了空前有效的治理,各省堵塞的河道也都得到了疏浚。这一措施,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这一措施也是中国人口稳定增长的原因之一。


五、乾隆即位后,多次减免百姓拖欠的“农业税”进一步调动了百姓种地的积极性,推动了人口增长

乾隆曾说道:

“民为邦本,庶富相因,但令小民正供之外,留一分盈余,即多一分蓄积,所谓'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者,此也。”

因此,乾隆登上皇位之后所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免除拖欠多年的农业税。在即位诏书中,乾隆宣布,凡是拖欠了十年以上的农业税的家庭,全部免交。仅仅过了20天之后,他又宣布,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农业税,全部免除。

在乾隆的这一措施之下,大清帝国的子民们,特别是众多的贫困人口,摆脱了多年以来沉重的赋税。这在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传统社会中,乾隆的这一决定显得是极为有魄力的。

当然,乾隆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在此后漫长的统治生涯中,他多次部分或者全部免除农民的农业税,自己不仅成了中国历史上减免农业税款最多的皇帝,而且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最终使得中国的人口数量在道光朝达到了四亿之多。

本人喜欢近代史,欢迎大家关注,共同探讨。


秦皇唐宗


《明史》记载,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亿人,在其他省杀了四亿人,李自成杀了二亿人,全国剩下三十七亿人。清朝屠杀了十四亿人,饿死病死自杀的三亿人,逃亡国外的十亿人。这逃到国外的十亿人中又损失了一亿人,剩下的九亿人中白人到了欧洲,黑人到了非洲,黄种人到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河南白种人参加英国开拓团到了美洲,其中有名的是西华县农民华老栓的儿子华盛顿,建立了美国。河南驻马店的白种人建立了加拿大国。河南开封黑人在非洲建立了十四小国。湖南省苗族人跑到了澳大利亚,但政权掌握在湖北白种人手里,投靠英国称臣。陕西人跑到俄罗斯自称东干人。山东人跑到朝鲜半岛,成了韩国人。东北汉人逃到倭夷列岛,成了日本人。广东福建省人逃到东南亚,成为南洋人。等等。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黄种人,到了清末还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划分五个族。被日本人杀了三千五百万,还剩四万万一千五百万,到解放初达到五亿,2018年达到13亿八千万。


法律公信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发动军队深入民间搞了一次详细的人口普查,调查统计全国总人口六千万刚出头,这一次人口普查很仔细,得出的数据真实可信。

万历年间明朝搞了最后一次人口普查,得出数据全国人口仍然是六千万刚出头,史学界普遍认为万历年间这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严重失实,基本上是错误的,负责调查统计的官吏们敷衍了事,万历年间明朝己经开始逐渐走向衰亡,各地卫所有许多逃离的军户,还有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流民,这些人口都没有被统计进去。

明朝崇祯初年全国总人口肯定超过一亿人了,明朝延续两个半世纪了,朱氏皇族都从洪武年间的一、两百人发展到了二、三十万人口,民间老百姓家族人口肯定也会增长的,怎么可能两百多年过去了人口一点都没有增长?

明朝崇祯年间流寇造反、满清入侵、瘟疫灾荒不断,中国人口大量死亡。满清入关定鼎中原,顺治朝十八年时间仍然战乱不断,到了康熙初年全中国只有三、四千万人口。

随着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康熙、雍正两朝实行摊丁入亩、永不加赋政策,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再加上玉米、红薯、土豆等极易种植的农作物己经传入中国,中国人口开始持续增长,到了乾隆末年(1795年),中国总人口突破三亿大关,此时全世界总人口只有九亿,中国人口占了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到了道光末年1850年中国有四亿人口,经过太平天国大起义和同治陕甘回乱的浩劫,中国又损失了一亿多人口,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又有了四亿五千万人口。


西贼闻之心胆摇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像清朝以前的朝代,人口都不会超过 1 个亿。但是清朝末年人口有 4 个亿。到清朝人口为什么会增长那么快呢?

第一个原因是清朝施行的税收政策。清朝的税收政策来源于明朝的张居正改革后施行的一条鞭法。意思就是把所有的税都换算成一条,并且按照田亩来收。以前是个人就得交税,现在没有地就不用交税了,这使得底层老百姓的财政压力下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了。一个例子就是明末有两亿多人。清朝延续了这种政策并且进一步强化,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做“摊丁入亩”。

第二个原因是康熙有过“永不加税”的说法。

第三个原因和军事有关。在满清入关以前,中原朝廷的军队是由百姓负担的。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是靠南下抢劫过活的,相当于这一支军队也是中原老百姓养活的。所以,一共有两支高强度的军队需要老百姓养活。但是满清入关以后,情况变了。大清统治了长城南北,北边就不存在来抢劫的军队了。所以这下老百姓只需要养活一支低强度的军队就行了。

由于以上的三个原因,使得中原地区的底层人民的财政压力极度下降,使得他们有能力养活更多的人。这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人口达到 4 个亿的原因。


幻中诗


禧文乐见,为你解读不一样的文字。

这个问题很有历史意义。

古代的人口不像现在这样,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在清朝初期,时局动荡,人口迁移频繁,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百姓怎么可能静下心来生息繁衍呢?

除了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西藏、新疆,勘定中俄边境,确定和稳固了清朝的版图外,清朝的人口增长主要原因要归功于“康乾之治”:

一.停止了“投充”。

在清朝的初期,清政府有一个规定,允许满族的贵族收留没有家庭财产和生活来源的汉族百姓作为奴仆,这就是“投充”,投充后的汉族身份十分低下,可以随意被贵族买卖,子女的婚姻要由贵族说了算,康熙皇帝登基后,最终废止了“投充”。

二.停止了“跑马圈地”。

进入中原的满族贵族为了安置入关的大量旗人和八旗将士,用野蛮“圈地”的形式霸占中原百姓的土地。

三.废除了“更名田”。

康熙把明末、清初所有贵族和藩王的土地无偿的分发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农民的手中有了土地,才开始安心的耕种,并对安心开垦荒地的农民给予房屋、口粮和农具的奖励,把这些生产资源永久的送给农民。

四.削、减税收。

大力的取消和减少税收。

在1712年,康熙五十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取消了人头税,农民家庭再添新丁不再收税,税收按照田地征收,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按人头征税,从此,让农民的生育不再有后顾之忧。

五.大量发展水利和农业。

中国在历史上就是农耕民族,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康熙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重视水利,培养和委任水利专家,潜心治水,经过苦心经营,治理了多年泛滥的黄河,使黄河、淮河各归其道。

康熙励精图治,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为清朝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清朝经济的飞跃、粮食产量的飞速提高。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增长一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人口生育的增加又是以生活资料为基础的,这一问题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被突破,农业经济作物和粮食产量开始丰富。

明朝万历年间,有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这种农作物。

红薯原产于美洲,它的淀粉含量高,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生性耐贫瘠,十分容易种植,而且产量高,是当时明朝所没有的经济作物。

但当时西班牙政府禁止红薯出口,陈振龙就把一条红薯藤绞在缆绳里,带回了福建福州,从此红薯在中国扎了根。

由于种植红薯不需要肥沃的土地,随便一块地都可以种植,管理又非常简易,生熟都可以食用,种植成本极低,真是上天赋予百姓的食物,红薯从此开始迅速种植开来。

除了红薯外,还有来自于美洲的土豆、玉米等大量的经济作物,土豆和红薯一样耐贫瘠,非常适合种植。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得到空前的增长,很快就解决了清朝人口的粮食问题。

以上几个方面,决定了清朝人口数量的飞跃。

结论

有人说,清朝的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农作物栽培、耕种技术和粮食产量的提升,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的社会环境,从这一点说,康熙、乾隆时期的“康乾之治”同时具备了这一点,所以才使清朝人口得到快速的提高。


我是禧文乐见,喜欢这些文字,请关注我。


禧文乐见


对于清朝结束统治时我国人口能够翻翻,达到四万万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粮食种类增加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吃饱穿暖是很多普通百姓的愿望,而在清朝以前我国的人民主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南方擅长种植水稻,北方种小米,由于这些农作物遇到天灾很容易绝收,所以这会在发生洪灾或旱灾时饿死很多人,这也就降低了人口数量。而在外国列强把他们的玉米和红薯引进我国以后大大降低了天灾时穷人饿死的数量,所以久而久之人口也就慢慢增加上去了。

二:战争减少

自春秋战国开始到明朝基本都是战争不断。有的是为了兼并他国发动大的战争,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楚汉之争等,还有的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死伤无数,汉朝时期抗击匈奴,唐朝的安史之乱和灭亡后的五代十国,这些都严重影响人口增长,所以在比较兴盛的汉朝和唐朝人口也只有几千万。

随着康熙削蕃成功,平定边境叛乱,收回台湾,这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了国内的和平,而且清朝国土面积增加很多,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生活条件。

三:政策改变

由于清朝以前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都比较低,再加上君王的徭役赋税繁重,这从一大方面压制了人口增长,因为很多时期都是靠人头来收税的,所以家里多一个人多一份负担,承受不起的情况下也就无人想着生育了。

清朝由于小农经济小有成就,所以慢慢放宽了政策,新生儿也不用交赋税,而且是按土地多少赋税,减轻普通百姓负担,所以也就有了人口增长的条件。

四:医疗条件

虽然在明清以前有过名医,但是限制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器械,不能更好的解决人们所患的病,有些时候一场瘟疫都能死好多人,不过随着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和清朝外国医疗技术的传入大大的提高了各种病的治愈率,减少因病死亡的人口数量。

五:寿命更长

在以前很少有活的长久的人,一般五六十都算高寿,可能是在温饱解决以后人们体质增强,寿命也就增强了,清朝的纪晓岚都活了81岁,足以证明人类活的年龄越来越大。





晓峰来介绍


我们很多人对中国人口有着错误的认知,那就是“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人就多”。

其实不然,在清朝以前,中国人口没有突破一亿。即使是汉唐两朝的鼎盛时期,也不过人口最多6000万。

到了明末,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当时人口大约5100多万。但是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在清朝的道光年间,人口已经达到四亿。 这么突然的人口激增,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环境稳定、粮食充足

自康熙定三藩,收台湾后的一百多年里,大清帝国除了边疆的小战事外,国内一直处于和平稳定的局面。这为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为主的中国,提供了极好的农业发展机遇。

所以这一阶段,大清的子民们拼命发展农业,开坑荒地,种作农物。随着粮食产出的充足,饥饿人口变少,同时新的种植技术和稻种的引进。这都直接导致人口死亡率变低,而人口出生率则大大增加。

大白天说就是,人人都吃的饱,人人就生的好。

二、经济发达、轻徭薄赋

虽然清朝时期相较于西方各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确实落后很多。但是,因为农业的发展以及赋税的改革,清朝的经济仍然发达。

在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也就是新出生人口不再征收赋税。

而到了雍正一朝,更是取消了“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也就是不再按照人口多少收税,而按照土地多少收税。这一下减轻了农民大大的负担,助长了人口的增长。



三、科技进步、医疗发展

清朝人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其科技和医疗的发展以总结为主,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科技。所以这一时期的医疗经验是历朝最多的。

在明末时期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在清朝得到沿用,这大大减少了天花的发病率。同时明末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在继续在清朝得到推广使用。医疗发展相较于前朝来说,算得上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清朝人口的激增也为我们近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


予知君


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把时光倒回二千多年前,秦统一后,国土扩大、经济发展、人口数量较前逐渐增加,至西汉元始二年,达到人类历史第一个高峰:5959万人(以户籍登记在册为凭)。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人口减少至约4000万。

宋朝人口创历史第二个高峰,达1亿以上!末年战乱,人口锐减近1半,剩5985万人。此数据均以户籍册登记为凭。

清朝人口达4.5亿,是历史第三个高峰,也是数倍于前朝的高峰!

究其成因,分析如下:

一,还地于民,垦荒移民,治水安民:清朝初年,皇亲显贵们四处圈地,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无法安居。康熙帝亲政后废止了“圈地令”,把原明朝皇室或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农民使用。于此同时还推行垦荒政策,使新疆、青海、海南、台湾等人迹罕至的地域不仅有了人烟,蛮荒的土地也得以开垦、耕种。康熙还大兴水利。疏通黄河、淮河下游的淤堵,保持京杭大运河的畅通与活力。水患减少了,沿河而居的人民的生活也安稳、安定了。

二,三季水稻丰,玉米甘薯旺,土豆花生强。宋朝的占城稻被大量种植。占城是古代对越南的称呼,相传此水稻品种传自越南。占城稻的特点是抗旱、高产。清朝对占城稻进行改良,缩短它的成熟期,由50天收割更进到30天。又加大它的产季。由双季收获增至三季收获!高原无法种水稻的旱地种植外来的玉米、甘薯。高原上的山地则种另一外来主食一一土豆!嘉庆年间,高原都遍种这些新一代的粮食作物,河川沿线的沙地大量种植油料作物一一花生!

三,棉花烟草兴,丝绸瓷器美,金融贸易活,工匠自由行。清朝的棉花种植遍及全国,棉织业甚至超过了丝绸业。原产地美洲的烟草也被推广、种植。湖南的衡烟、陕西的蒲城烟、北京的油丝烟、云南的兰花烟、山西的青烟、甘肃的水烟都是当时的名品。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依然是出口大户。江南、四川、台湾的制糖业也非常发达。经济作物兴旺,推动手工业、贸易的发展,货币也空前活跃,钱庄、银行的出现更加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劳动者尤其是手工匠人,不再如以往尽乎奴隶的身份。清朝的手工业者按技术高低、工作繁简难易定价取酬。并且拥有可以辞退东家的权利。而且还有为工资、待遇等集会游行的自由。

纵观上述三点,可以看到统治中国2百多年的清朝修养生息的举措。农民有了田,就不会成为流民,治好水患,老百姓才有安稳的生活,继而能吃饱、穿暖,就能娶妻生子。荒地移民、开垦,使人有了更广扩的繁衍空间。科学的进步,使粮食增产数倍。引进外来作物,高原上的人也能生存。人口增长,在稳定中兴旺,有吃的,才有保障!仅仅在生存线上挣扎,也迎不来4.5亿的人口。劳动者按劳取酬,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好的商品使得内贸、外贸均繁荣!货币流通,货物精湛、渠道自由,百姓创造并向往更好的生活,家有余粮可养丁,家有余钱幸福长!这人口可不就增长起来了嘛!


郁离星


首先,我来纠正问题里边的一个错误,明朝末年人口不是5千万,而是约有三亿以上。明确了这一点及其原因,我们才能开始谈论明清的人口问题。

(一)明代在册人口数据严重不实

检索《明实录》中的明朝人口数,我们会发现,明代人口自朱元璋以来,居然非但没有增加,而且还减少了,以下试举数例:

洪武二十六年:约6052万口

宣德八年:56128436口

正统五年:51811758口

隆庆三年:62537419口

万历三十年:56305050.5口(出现“口半“字样,也就是把人劈成两半,恩……)

天启六年:51655469.5口(出现“口半”字样)

在《明实录》中,明英宗朝几乎每年都有户口统计,而其他时期有关资料却寥寥无几。而在明后期的天启六年,其人口统计数居然是各时期差不多最少的,甚至出现了令人糊涂不已的“口半”字样。我们很容易看出,这种种怪现象都指向一个事实——除了洪武二十八年的数据外,《明实录》对明代人口数的记载纯属扯淡,瞎编。


从以上各图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知道,明代的官员对于所谓户口统计是个什么样的态度了,明代的官员对于这一事实也非常清楚,比如茅元仪在《石民四十集》中就指出:

户之繁口之盛,王者不料民,故不尽登于版籍,计其三百年之蕃育,损益盛衰之间,亦当数倍于开皇之日。


这段话不仅点出了明代户口统计严重不实的特点——不尽登于版籍,甚至为这种统计不实创造了合法的理由——王者不料民。

至于这种所谓“户口统计”对于明末人口数字的扭曲到了何等地步,请看下图:

如此说来,明末人口总数远远大于5000万,应该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如何计算明末人口数呢?

实际上,从1911到1935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8.24‰(北宋9.2‰),而这段时间里,抗战、军阀混战等战乱连绵不绝,人民生活甚至比清代中期还要贫困。与之相比,明朝时期影响全国的战乱其实不多,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明朝人口增长率应该不会离8‰太远。

如果按照8‰,明末人口当为60520000*1.008^(276-28)=436627300万,即四亿三千万。

即使按照更低的6‰算,明末人口也有2亿六千多万。总而言之,明末人口超过三亿肯定是毫无问题的。

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再谈一谈清代人口的增长。

(二)“摊丁入亩”——在册人口“增长”的转折点

那么观察清朝所记载户口统计数,我们也可以发现十分怪异的情况:

清顺治十八年:21069609口

清康熙二十四年:23411448口

清雍正二年:25284818口

乾隆十八年:102750000口

数据来源: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可以发现,清代初年在册人口数其实非常少,直到雍正二年,其口数还仅仅只是天启六年口数的一半。而在雍正二年到乾隆十八年的短短30年间,口数居然翻了4倍还多。而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很清楚,就是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即不用按人口数量交税,只用按田地数目交税。

所以说,清代人口“大爆炸”严格来讲,只能算是一种“政策调整”所造成的“纸面上的大爆炸”——人丁税不用交了,以前隐报瞒报的户口都纷纷浮出了水面。而在雍正年间以前,由于瞒报户口的原因,所有的“在册人口统计”都是没有一点可信度的。至于更加具体的论述,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杜车别著《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把这个问题论述地十分清楚。


乾中


提这问题的应该根本不懂历史。汉朝最多时达到近六千万。唐朝最多时达到近八千万。宋朝一亿了。连元朝至正年间也有一亿二千三百万(1351年)明朝人口峰值近二亿在1600年左右。崇祯末年至少也有1.5亿。这数据出自《中国人口史》。1988年编纂至2002年出版历时14年完成。根据各朝人口普查结合耕地面积得出的最切合实际的数字。另外清朝康熙初年七千万。康熙末年已经超过一亿多。乾隆末年近三亿。主要原因是明末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种植薯类的地方在清朝非常大。这纪实频道曾经播出过。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都种植薯类。很多老百姓口粮就是番薯红薯。只是温饱而已。但营养摄入不足满清朝二百余年使得中国人口素质大倒退。明朝西方传教士描写明朝人身材是这样写的。身材匀称,略高。说明明朝百姓身高不差欧洲人。但清末是怎么样的。足以说明吃了二百余年薯类当主食。拉低了人口素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