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种人表面上性格很好,很好接触,对人都很礼貌,可就是让人感觉有距离感?

群主发对象吧


我也这种性格,跟别人亲不起来,跟从小的环境有关系吧,我是二胎,上面有个哥哥,从小被人都告诉我我是超生的,我爹妈告诉我养我多不容易,我的家庭就是我妈干什么事儿就是嚷着说,而且我从小学习不好,所有的加在一起,给我的感觉是大家都很讨厌我,超生的,长得不好看,成绩差,所以我的跟别人在一起会自卑,会疏远,有人对我好我想把我的全部都给别人,后来我想我对别人好别人应该会喜欢我,但是我发现我越对别人好,越被别人认为傻,好欺负,所以导致我现在没朋友,跟谁都保持距离,怕被伤害,怕失去


好孕妞


我大学的室友对我的评价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当然这是当面,她背后说的是冷漠无情。

所以我感觉自己和题主形容的好像还挺像的,就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吧。

我一直单身,我叔就问我,你到底想找一个什么样的?我说我就想找个能谈得来的,我叔说那完了,活到现在还没见过谁跟你谈得来的。

性格好、好接触都是因为礼貌,我没有办法在对方没有对我做错什么的情况下,给人家甩脸色,真的就是觉得那样子没教养、没礼貌。

还有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也是一样,就很随和,感觉是人之常情,人家又没有怎么样你,肯定都是笑呵呵的,有什么能帮忙的就尽量帮,举手之劳,而且可能不会有人相信,我不知道是什么原理,但是你帮助别人之后,看着别人开心,你的心里也会很开心。

但是这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要想交心,只靠家常是做不到的,要想交心,彼此的生活是要相融的,因为我要把自己剖析给你,而我自己来源于我的生活,所以首先两个人的生活理念要相同,哪怕不同,两个人的素质也要同样优越,这样才能彼此尊重。

其次三观要相近,就像我若认为要与人为善,而你认为做人要有锋芒,你总是用你的锋芒来针对我,时间长了我是受不了的。

我曾经有两个很好的朋友,在学校的时候,感觉大家的观念都差不多,没觉出什么,后来毕业了,进入社会,思想开始产生分歧。

我也消极过,但庆幸的是经历一些事情后开始觉醒,但其中一个女生却还一直消极,我就经常劝她,然后她不但听不进去,还冷笑着嘲讽我是在说教,后来我就不说了,她又觉得我对她的事情漠不关心,其实不是不关心,而是我的看法跟她不同,说了她不爱听,她爱听的,我说不出口,所以渐渐的就走失了。

另一个女生思想上没有经过我们这样的消极,但是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也经常劝导她积极应对,她不但不觉得我是在说教,反而很相信我说的话,所以一直到现在,两个人都是特别好的朋友。

所以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有距离感,其实是你们思想上有距离感,他跟你的交往就是表面上的日常交往,要想成为朋友,是需要精神上的共鸣的,如果你想缩短距离,成为真正的朋友,不妨试着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谈话,没有任何顾忌的谈心,看一看不迁就彼此,两个人是否还能相处的很好。


三加五乘七


现实生活里这种看似活泼开朗,体贴热情,实际上却难以接近的人比比皆是。

他们之所以看起来人畜无害,是因为教育程度高,社交经验足,社会会的程度相对比较好。用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解释,这些人通过后天教育,以及自身的社会角色,打造了一张善于交际的面具。

他们可能是很好的销售人员,饭桌推杯换盏,订单签了一个又一个。看了谁都是兄弟姐妹,又会玩,又会调侃。

她们可能是萌萌的职员,三五闺蜜无所不谈,是圈子里的可人儿,是邻家的姑娘。

他们可能是暖男,是中央空调,是活雷锋,看了谁都没脾气,万事好商量。

她们可能是内向腼腆的小妹,胆子小,心底软,不声不响,老老实实。

可是这只是表象。良好的社会交际只是生存技能,剥开面具则是101种心理防御。

在他们光鲜面具背后可能是——

1.破碎的原生家庭,醉酒家暴的父亲。所以他们痛恨粗鲁的男人,面对类似的大叔,她们内心充满仇恨与恐惧。

2.无法超越的同龄偶像。别人家的孩子腿比我长,别人家的孩子有考复旦,别人家的孩子嫁给富豪……有比较就有伤害,面对更加优秀的人,大多数人是妒忌的,是愤怒和回避的。

3.失败的初恋模板。失败的爱情中饱受渣男渣女伤害后的破碎心灵被阴影蒙逼。往后凡遇到同样星座,相似容颜,难免心存芥蒂,无法亲近,虽然表面可以是朋友,实际内心则是对初恋释放愤怒的替代品。

4.衰竭的荷尔蒙。年龄增长,冲动降低。荷尔蒙衰竭后,对于人的好奇与热情也与日俱减。他可以为了工作与你交往,但是不会为你交心。因为精力已经不容许。



西双版纳的茶花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一个人性格好,好接触,有礼貌,但有距离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我们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1. 性格好,好接触,有礼貌。说明这个人还是有比较好的修养,也比较懂事。与人相处上不成问题,会是比较敢担当的类型。这样的人往往会是比较好的员工,团队精神也可以。他们没有心机,比较忠诚。做业务容易钻的进去。

2. 但是为什么会有距离感?主要原因是这样的人太有主见,太讲原则,或是大多受制于学识思想走不出来,放不开自己。所以在社交上,他们往往会比较被动,需要有人来带动。

3. 另外,这类人比较周到,会替别人着想。他们有可能会认为别人不那么在乎他,所以会主动躲开别人,以免给别人带来麻烦。随之而来的,是这些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自卑心理。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对的上的,似乎也找不到什么交流的理由,自己主动怕被人笑话。

4. 实质上是这类人缺乏与人交际的愿望和动力。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完善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交际不是他们的必选项。也许他们可以参与社交,但一场社交下来后,他们往往感觉找不到理由去维系社交关系。

5. 此类人比较务实,而不够务虚,或者说比较短视而缺乏远见。说不好听,就是他们对人际关系过于功利,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屏蔽掉那些不是马上发挥作用的关系,而不是长线经营这些关系。你可能会认为他们因此比较势利。但恰恰相反。由于过于务实,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往往会比较懒惰,几乎趋向于不作为。

6. 最长久的人际关系是合作关系。而合作的前提是双方必须有合作的必要。对于这类让人觉得有距离感的人,他们应该是一直没有找到与你合作的基础,即要么没有共同的产品,要么没有共同的项目。性格不合,志趣不同,又没有共同的项目,双方自然走不到一起,自然会有距离感。不论是同学关系,还是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如此。

7. 别人对你经常保持距离,也不一定是对方的问题,有可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变被动为主动,变冷淡为热情,才能很好地与这类人相处。

8. 各种性格都有存在的必要。我们不应只看到距离感,而是应该多找找与此类人相处的基础。只要我们以诚待人。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则面对什么性格的人,我们都可以做到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我们只要做到自己的角色,别人怎么能我们管不了。

9. 所谓人脉,其实不是到处撒网,而是根据自己的项目和长远需要构建的关系网和资源网。所以我们应自己首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能按照需要去长期地跟踪和维护相应的关系。否则,随便交友只会浪费时间(这与真诚待人等交际原则不相冲突)。对于那些符合你目标需要的人和关系,虽然他们看起来有“距离感”,但只要你的项目让对方感兴趣,找到双方合作的基础,则交际起来不困难。




全方位英语


这个问题答案就在“为什么”里。为什么有礼貌?为什么平易近人?为什么易接触?这是思想成熟的标准,心里把对方看成上帝如夫妻之间应该该怎么看男人为了女人幸福而生这个境界会怎样对妻子呢?其实为什么的答案是一个人的立的德,这个德就是一种距离,也是一种磁场,同德相吸的。立德又是一个智慧,德立不好灾难就产生。问题中提出的就是人的思想成熟的问题。[赞][赞][赞][赞][赞]


难得糊涂李学龙


这就是一种物极必反的道理。

我身边就遇到过这种人,对于每个人都是春天般的温暖,有人请他办事,从不推辞,尽全力去办,别人都在聚堆说某个人的坏话,谈某个人的八卦,他也从来都是听听而已,绝不背后说话…在所有人的评价里,他是一个个顶个的好人,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好人。

但日子久了,我们每个人都发现,好像和他关系挺好,但就是走不近。当我刚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感觉自己不够优秀,和他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之后和大家聊天才知道,大家都有这种感受,这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为什么呢?

我想了想,大概应该有几个原因:

社交的本质是互相的情感交流,而不是“普渡众生”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和最亲近的朋友在一起,我们说的更多的是一味的互捧?其实并不是,适当的抱怨能够促进感情的交流,能够更好的互相认识,增进了解。

对每个人都好,可能意味着跟每个人的关系都不会太好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对所有人都好,就意味着不能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培养更交心的朋友,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

一直好的人会让人感觉相处有压力

跟一个说什么都答应你,但是从来不提要求的人,如果在你的人生低谷期,会感觉到遇到了生命的贵人,但如果不是,那就会让人产生无以为报的感觉,产生了心理的距离,该怎么能深入交流。

以上就是我的认识,谨代表个人观点。



懋薇影视


团子的一个闺蜜,就是这样。

我们是同事,刚开始跟她共事的时候,觉得她高冷且严谨,工作上基本可以做到“零差错”。你可以感受到她的善良、友好,但是不知为什么,开始的几个月就是觉得跟她很难亲近。

慢慢的,我们共事的时间变长。我发现,我们迎面走来时,如果我对她微笑,那么,她会回报我一记更灿烂的微笑,如果我分享给她一些我喜欢的小零食,那么,第二天你会发现你的办公桌上放着很多你平时喜欢的零食,等等等等。

渐渐地,我发现,她不是高冷,她只是慢热、谨慎,或者说,相对被动。

慢热的人,感情燃起来慢,冷下去也就相对较慢,她们,是长情的人。

到现在,我们已经相识五年了,她成为了我最亲密的一个闺蜜。我们互相理解,我们共同成长。

其实,闺蜜这样的性格,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吃亏的。。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好像大家都舍不得花费一些时间来慢慢了解一个人了。两个人相识后,微信上三言两语,生活中吃饭电影,两三次见面后,一方如果没有接收到对方所谓强烈的信号,下一步,可能就要开始逐渐撤退、冷淡、直至消失了。留下闺蜜这样的人,在原地百思不得其解。

殊不知,你们两个人,一个像白磷,一个像水,你的燃点只有40度,而她的沸点要100度,你燃尽了,她还在加温,你消失了,她要如何沸腾?

我希望闺蜜不会遇到一个只是愿意等她的人,而是一个肯“懂”她的人。

像闺蜜这样的人,大家身边可能都会存在,他们不突出、不冷漠,只是温和的在做自己,希望你们可以主动一些,做那个懂他们的人。


黑白团子说


对你和善是他为人处事的修养,有距离感是因为他的独立的性格。

这是他的教养

有一些人的教养非常好,非常有礼貌,这是家庭教育或者是在学校上被熏陶的。

这是非常好的,毕竟接人待物有礼貌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所以,你会发现别人很好接触。

除非别人得罪他,不然他肯定待人以礼。这就是为什么他这个人表面上性格很好,很好接触,对人都很礼貌。

这种人并不少见,不是说一定要有钱才行。有一些家庭虽然没有钱,但是本身比较有教养,所以他们本身的性格就是这样的。

当然,并不是意味着你跟他们就走近了。

总是有一段距离

虽然这些人很好接触,这是因为有教养。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所以就不会融入到你这个圈子。所以,你觉得这个人有一些距离。

即使是从朋友的角度来看,他们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深交,他们会把你当作一般朋友,只不过是有礼貌而已。正是因为不会深交,所以会感觉一段距离。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深交

其实,这一句话使用于每一个人。一个人一辈子能有三四个好朋友就足够了,如果全部都是深交的朋友,那就意味着你没有真正的好朋友。

这是必然的,因为利益、方向、背景、现实等问题,注定不可能全部人都深交。所以,你会发现有一些人会跟你有距离,其实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了。

我之前也以为每一个人都能深交,直到被一个朋友背后捅了刀子才知道我太年轻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希望你也能懂得这个道理~


太平洋电脑网


你碰到过那种从小玩到大每次喝酒都能控制量不会醉的人吗。初中他是班长,一副老好人的样子,交作业时,有些人不想写没交,只要多哀求几声,他都会面色温和帮人家写完上交。他有一群相处比较好的朋友,性格较为开朗,经常在一起打闹,每次我在楼顶上面都能看到他们几个朋友追逐打闹,而他总是安静的后面走得。朋友间难免会在嬉闹之间擦出火气,每当这时候就会跑到他面前,问他刚才发生的事情谁错谁对,而他会把引起火气的源头一一列出来吗。毕业时拍的毕业照,他总是当苦力的那个人,搬道具、拿相机,但很少会跟其他同学一起拍照。你说他跟别人相处会让别人有距离感吗?不会。大学毕业之后再见到他,还是那副样子,喝酒适量,朋友之间较为吵闹的事情也不怎么参与。但有一点可以见证的是,同学之间分别后会逐渐减少联系,但奇怪的是昔日同学一但到他所在的城市就会邀他出来聚聚。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有次出差到他所在城市邀他出来喝点酒,然后就问他你从小到大有喝醉过吗,他呡一口酒答到,主要是今天开车如果我喝醉了就没人送你回去。

生活中极少能有面对面坐得没有聊天但不会让你内心觉得尴尬的人,他就是那种永远理智,但也保持善意的那种人。


幽默小故事篇


学识水平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身上越容易出现这样的特征

为什么人们表现得彬彬有礼,而实际给人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呢?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类人,就是表面上给人彬彬有礼,但就是跟你有很强烈的距离感,让你难以靠近,那你觉得非常的高冷。实际上在学识水平以及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这种现象出现的比例也是越高的。在心理学上与其说它是一种对于自卑的掩饰,还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太过于自知!


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将知识比喻为一个圆,圆周内是你所知道的,圆周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圆越大,他所接触到的未知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学得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所以会很谦卑。反过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少,他反而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变得骄矜自负,要么对什么都表现出不屑一顾!要么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表现出盲目的崇拜,导致上当受骗,因为他们脑海里没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作为反向证据!

记得有一段时间因为学术的原因去了一趟德国亚琛,跟我印象当中截然不一样,我们想象中的德国人可能是比较严谨同时又热情,他们的确很严谨很有礼貌,但是让人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距离感跟冷漠感。人际之间非常的有距离感,所以非常让人感到压抑。我以为是种族的原因或者是陌生人的关系,他们才这样有抗拒排斥甚至防范的心理!


而朋友因为工作的关系在德国已经生活了5年,拿到了欧盟蓝卡,他跟我说整个的北欧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除非是在啤酒节上人们才会卸下这种冷漠的面具。不光是对其他族裔的人群就是他们自己本土德国土著之间也仅局限于见面了互相点头问好,不会有更多的交集。在好奇心的驱使上我找到相关的文章:99%的芬兰人,都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同时芬兰又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度之一,矛盾吗?纠结吗?


实际上可是跟社交恐惧症的心理运作模式是一致的

社交恐惧症在我的意识疗法里面提到它的核心就是自卑,跟上边说的谦卑其实只有一字之差。心里运作模式是一致的,自卑更多原生家庭里面的爱不会满足行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视导致的匮乏感不配感一直无价值感,而谦卑就是像刚才说的芝诺所说的那样,人们的学术水平越来越高,他的知识范围越来越高,才发现自己越来越欠缺。


人们对待自卑啊,人们可能会采取一种补偿模式,也就是说他,前提是要意识到自己缺乏的是什么,意识到是一种自知,他知道自己的这种匮乏,他就会去补偿,他就会不断的去知耻而后勇,但是有些人意识不到,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他就表现洋洋自得,当然他也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社交恐惧症,在意识的主导下,他缺什么他会炫耀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见到这种人,当然他也不会表现出很礼貌。

当然意识到自己的自卑或者是慢慢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欠缺以后,就会生出一种敬畏的心理。这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是一种谦卑。他们不会狂妄自大,他们会彬彬有礼。但同时他们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显得非常的高冷,这种现象在高知人群当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这叫所谓的阳春白雪。当你回到乡下以后,七大姑八大姨七嘴八舌的,他们从来不会有这种沟通上隔阂感。这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亲切熟悉,因为我们毕竟是从这种环境里走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下里巴人。


拒人于千里之外是为了不想要暴露自己的内心,不想被洞悉。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矛盾的行为呢?意识疗法认为当一个人他自己觉得自己有缺失的时候,他是不想被人所发觉自己的缺失。所以他不想让你进入他的内心,跟他谈理想谈人生。他也不想将自己的匮乏暴露在你面前,在极端的情况下,即便是面对面都会让他们感到很尴尬很手足无措。我们害怕被洞悉。所以这就是社交恐惧症形成的一个原因。


耻辱会给人带来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当被意识到后它会激发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欧洲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这种地区会存在这种现象,在东亚文化里面这种“耻文化”其实也是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为此其实我还做了一个特别的研究。像韩国像日本像以及我们当下的中国,他其实是在耻辱中重生的,耻辱会给人带来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当被意识到后它会激发人的无穷的创造力,拼搏力,忍耐力。所以阿德勒说自卑并不是什么坏的事情,它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这让我想到了吴下阿蒙的典故。在三国的时候,在孙吴政权下有一个叫吕蒙的带兵的一个将官。他总觉得自己已经够厉害的了,孙权就跟他讲,你现在作为一个带兵的统领,学识上有所欠缺,要多读书,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才能更好掌管军中的事务。”吕蒙当时以军中事务繁忙加以推辞。


孙权就说当年汉武帝的时候啊,尽管在战争当中也卷不离手,你难道有汉武帝那么忙吗?后来吕蒙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匮乏,感到很是羞愧。后来鲁肃来拜访吕蒙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军国大事。在讨论之中,鲁肃发现吕蒙的学识很有见地,许多建议都很有道理,丝毫不像之前那个没什么文化又狂妄自大的吕蒙了。


随着社会的进程这将成为人们的常态所以要学会适应

所以在我看来,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以及社会整体学识的提升。这样的群体将来会越来越多的。只要对我们的生活没有造成障碍,比如说造成我们没法正常跟人沟通的社交恐惧症,保持人跟人之间的界限跟边界意识,这并不是什么很坏的事情。


而作为在社会不断发展,急速行进中的我们。也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适应这种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不然我们的内心会起巨大的冲突,泛化为更多的一种心境心理危机。很多人说我很怀念以前鸡犬相闻,夜不闭户,人跟人之间坦诚相待的那种日子,的确那是一种让人怀念的日子,但它仅仅是让人怀念而已。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当下就是我们的生命。


陈了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创始人,自我心理疗愈发起人,意识疗法跟森田疗法认知疗法CBT一样是心理疗愈的体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意识疗法它是自我心理疗愈的体系,旨在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处在各种心境障碍下的人们,肉体的痛苦可以通过生理治疗,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远的,当每个人长大时都会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为人的一种常态。通过意识疗法的践行让更多处在痛苦煎熬中的人们,获得内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于情不惑于心的力量,不恋过往不畏将来的力量,出离头脑活在当下的力量,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