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除夕夜,沒有爆竹聲,春晚似乎也少了幾分魅力……大概是我的心情不在點兒上,微信裡親朋好友的拜年話也提不起興致,更別說少了搶紅包的興致。

家人看我六神無主的模樣,都笑著說,你若不安心,就回部隊去。我知道,無論我如何選擇他們都會支持我,我是軍人,他們如我一般愛著像我一樣的人。

我的心遊走在各種關乎湖北的信息中間,有意無意就是在捕捉,網上的,電視上的,新聞裡的,心底是一份惦念。我是一個女軍人,保家衛國的信念是融在骨血裡的。

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這個年與以往不同,提倡‘不串門’,喜樂融融的氛圍裡,彼此更關心生命的存在。以充滿喜感的‘爬上燈臺的小老鼠’命名的年,被化音做‘屬於xx’的諸多吉慶話語開啟……非典那一幕沒走多遠,17年前也似朝夕過往,但未來有很長,願君韶華順安……”

大概這個“君”字,不是想特指某個人,心底想祝願的是每個認識或不認識的的中華兒女。

春晚里正演著一個海軍老軍人題材的小品,我看著正動容,手機微信消息的提示音,滴滴滴滴頻響不斷,是一個天南海北戰友群。“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赴湖北抗擊疫情誓師大會”“陸軍軍醫大學抗新冠病毒醫療隊出征儀式”“點贊”“加油,平安歸來!”

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一連串的回覆,對即將赴一線戰友的支持,讓人看著心熱,我若是學醫的,我也想去!義無反顧!

滴滴,單位值班的艇隊政委發信息來,說了兩個想法,一個是“官兵們想義捐,我們也想為湖北一線做點什麼”,另一個是“我們準備把明天蛟龍詩會活動的主題由‘鼠來寶’臨時調整為‘為武漢加油’”。

我愛軍營裡的這年味兒,五湖四海親如一家,在戰位上守歲為了大中華,如今更有讓官兵們牽掛的戰疫情,與病毒戰鬥,我們依然無懼,相信他們和我的心情是一樣的,不能親赴已心赴,不同的戰位,一樣使命在肩。

微信裡,越來越多是為湖北祈福,為赴一線的醫護人員點贊。“當代海軍”微信敏銳地網羅許多信息,迅速及時地推送了《除夕夜的最美“逆行”︱海軍軍醫大學的150人醫療隊從上海出發》 一文,配了一個帶著急昂音樂的短視頻。

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很少發朋友圈的我,激動地在23時,發了一條:“誰說沒有煙花爆竹少了年味兒……他、她們此刻正赴武漢,安危無畏,不懼風雨……舍小家的年,為大中華的年,這是最濃的年味兒!致敬!”

怎知短短几分鐘,回覆就有上百條:“轉了,必須讓更多人看到什麼叫大愛,什麼叫中國軍人”“最可愛的人啊,致敬!”“除夕夜、大雨中、赴前線、立戰功!”……親朋們來自社會各界,能感受到,大家都在守歲中,為疫區祈禱。

有一條回覆“致敬”,很簡單,卻讓我跟著追問:“姐,如若是你,會去麼?”她答:“那是必須的[流淚]!”我回復她:“你也了不起!”

她是一名曾在軍隊工作30年的醫生,去年剛剛退出現役,看得出,她對軍隊的不捨,對戰友的支持,正是那句“若有戰,召必回”!於她,軍裝就是皮膚的本色,即使不再穿軍裝的日子裡,也是印在皮膚上了。

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還有一些點讚的,是“當代海軍”微信的上級——《人民海軍》報社的記者老師們。我在報社學習時,曾見識過他們的敬業與專業精神。我私信問其中的一位叫郭益科的老師“在幹什麼”,他回覆說,“在湖南老家休假”。

我又問:“海軍醫療隊赴武漢抗擊疫情,你不去作報道嗎?”他答道,目前還沒接到通知,不過他已經向社長請戰,如果有需要,他會隨時中止休假。他還自信而堅定地說:“我有汶川抗震救災的經驗,有參加過許多重大任務的經歷,我是一名黨員,是一名記者,更是一名戰士。這樣的任務,若派人,非我莫屬!”

我又與微信的編審薛飛老師聊了一會兒,得知主動請戰的不止郭老師一人,薛老師是其中之一,王智濤老師也是其中之一,在報社微信組學習的小戰士鄔興宇也是其中之一。

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我知道,想上前線的也決不止上面說的幾個人,還有許多編輯記者他們雖然沒有言語,但他們一定是做好了隨時聽令出發的準備!他們同醫療隊一樣,也是一個能戰鬥的集體,只是他們手中的武器不一樣而已。

子夜,我的朋友圈還在點贊不斷。我想不是因為我寫的話有多麼精彩,而是在這個除夕夜,就像那些“逆行”的醫務工作者一樣,就像紛紛請戰的報社那些老師一樣,大家都有個共同的惦念——“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武漢,微信的那一端你可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