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古城为什么叫做“靴子城”

德州北接燕赵,南俯黄河,人称“德水之州”。德水,指黄河;“州”,是水中或水旁可居住的高地。德州,就是黄河边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德州之名,源于黄河。在秦朝时,人们敬畏河水,崇尚水德,便将黄河呼为“德水”,意为有德之水,哺育万民。西汉时,朝廷在今德州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到了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589年)命名此地为德州,此为德州地名之始。

在中国历史上,德州很早由“州”过渡到“城”,扮演着 城”的角色,并兼具“州”与“城”的双重功能能。“城”的原 意是屯兵之所,是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具有防御功能。在古代,德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夏王朝初期曾被寒淀等人篡逆,夏王朝贵族以同姓有鬲氏(今德州市德城区)为城,招收部众,攻伐叛逆,最后恢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春秋战国 至秦汉以后,德州因其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扮演着 “城”的角色,时而成为诸侯会盟要津,时而成为兵家必争要地。

德州古城为什么叫做“靴子城”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经德州北上达涿郡(北京南)。那时的 德州已是农业繁荣、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州。大运河流经德州的夏津、武城、德城(区),共一百四十多公里,使德州成为南北交 通的要津,德州也因此更加繁荣,由可居之州变成商贸之镇,在更大意义上具备了“市”的功能。“市”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物品交换的场所,一般在“城”的附近,而不是在城里,是城里的军人、百姓到城外来换取必要生活用品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城”与“市”逐渐相融,“城”包容了“市”,“市”走进了“城”,城与市融为一体。黄河为德州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运河为德州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至明清时期,德州的商业贸易异常活跃,“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德州城内有全国著名的民市、军市、马市、米市、柴市、锅市、绸缎市、旧钱市新钱市等,是当时全国33大工商贸易城市之一。

德州古城为什么叫做“靴子城”

德州因水成“州”,因“州”而“城”,由“城”到“市”所以德州也叫“州城”、“州都”。

德州的城垣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原有土城墙“岁久而圮”,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易土城为砖城”。砖城内实夯土,外砌青砖,底厚三丈,高三丈七尺,周长十里一百八十步,城内面积三千七百二十亩,形似官靴,也称“靴子城”。城有四门:东门叫长乐门,西门叫定边门,南门叫朝阳门,北门叫拱极门。洪武以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乾隆八年(1743年)和光绪元年(1875年),历经三次修葺,改西门为“聚秀门”,增建“广川门”“镇河阁”、“雁塔”等建筑。1946年6月,德州城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防御性城墙失去存在意义,随着德州旧城改造的展开,有着近六百年历史的古城墙逐渐被拆除。

德州古城为什么叫做“靴子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