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诗馆


乌台诗案是宋朝文艺政策史上的一个转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个转折,更是苏东坡的作品脱胎换骨的一个转折。

首先,为什么说乌台诗案是宋朝文艺政策的一个转折,是因为,在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立下了规矩,要求不得杀文人,否则就是违反祖宗的家法。因为宋太祖总结了前代甚至是唐朝的教训,看到军事割据给政权的稳定带来的灾难。而赵匡胤取得政权,就是手中掌握了军权。所以宋朝开国之初,就定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国内实施开明的文艺政策,这也造就了宋朝文学艺术的发达,促进了宋朝文学艺术形成了高峰。但是在宋神宗的时代,在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残酷的党争中,宋神宗有点坐不住了。当新党的一些奸邪小人千方百计找苏轼的麻烦,从他的诗文中吹毛求疵找各种毛病的时候,宋神宗似乎忘记了祖宗的家法,一开始甚至想把苏轼弄死算了,幸亏苏轼得到了几个太后的欣赏,还有朝内的一些正直之士的求情,才把苏轼贬到黄州了事。这件事情也是开了一个“因言获罪”不好的头。

之所以说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文学艺术创作生涯的转折点,是因为,这场无妄之灾恰恰帮助苏东坡,从一个年轻气盛的才子到儒道佛兼修的哲人,到宋朝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的转变,因为,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他的哲学思考、作文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轼也从苏轼成为苏东坡。

所以,要感谢乌台诗案,感谢那些处心积虑陷害苏东坡的小人们,是他们促进了一个大师的自我实现。这也恰恰证明了孟子的那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成为苏东坡,让苏东坡完成了自我实现。

好,我们现在来看看,到底是哪些文章,被小人们找到陷害苏东坡的证据?让苏东坡差一点一命呜呼,也导致苏东坡的夫人因为这件事,一怒之下烧了他的大部分文集?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从徐州调动到湖州。苏东坡在徐州期间,因为带领军民抵御大洪水,颇受神宗的赏识。就把他调到湖州。苏东坡按照惯例,得写一份思想汇报,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忠心和感谢之情,另一方面也说说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去做。这本来就是例行公事,但苏东坡是个有思想又有点大大咧咧的人,说话不注意,结果在充满尊敬和谦卑的文字中,被人找到了破绽。这篇文章叫《湖州谢上表》: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御史中丞李定是个包藏祸心的小人,他逐字逐句读完之后,发现了一些可以制造事端的句子: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苏东坡说湖州这个地方没事可做,这不就是埋怨神宗没有委以重任吗?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这句话苏轼本来就是一谦虚客气的话,但是这里面有个词“新进”很扎眼。因为王安石变法需要大量人的支持和执行,就一股脑地提拔了一些人,这些人基本上没啥大本事,反倒是嫉贤妒能溜须拍马都是能手,社会上就把这些人说成是“新进”,就是最近提拔的那些人的意思,你苏轼说满朝都是些无能之辈,那你不是说神宗是瞎了眼吗?

除此之外,朝中一些小人开始各显神通,争先恐后从苏轼的诗文集中找问题,大搞一起来找茬的游戏。

一个著名的小人,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拿出苏轼在杭州出版的《钱塘集),指出其中的诗歌处处讽刺新法,侮辱朝廷和当今皇帝。为了激怒神宗,他指出如下罪证:

陛下为救济贫困贷款于民,苏轼讥之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为推行新法令百官学习法令,苏轼讥之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

陛下为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苏轼则讥之为“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陛下为增加国家收入实行官盐专卖,苏轼则讥之为“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总之,苏轼就该马上抓来弄死。

后来还有一帮子小人,找了不少的茬,就是为了搞死苏东坡。宋神宗也是个软耳朵,一度想弄死算了,但苏东坡朋友多,太后也支持,王安石也说这样不好,驸马冒着离婚的危险给苏东坡通风报信求情,总之,宋神宗最后是放过了苏东坡,把他贬到黄州了事。


好玩的国学



答:“乌台诗案”是发生在宋神宗朝的一桩文字案。

这里解释一下,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盖因御史台官署内栽满了柏树,所以又称“柏台”。而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也称“乌台”。

“诗案”,就是与诗有关的案件。

案件的主角是大家都熟悉的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才情盖世,为人很有性格,恃才傲物,嫉恶如仇,刚直不阿。

苏东坡自己形容自己,一旦遇上看不惯的事,就必须“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偏偏,苏东坡又是一个“极不合时宜”的人——苏东坡生得体胖须长,尤其一个大肚子鼓如孕妇,他曾抚腹笑问小妾朝云:“猜猜这个大肚子里装的都是啥?”朝云讨好地说:“是一肚子锦绣文章。”苏东坡先是哈哈大笑,既而纠正说:“错,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宋神宗朝兴起了由王安石牵头的“新政改革”,改革派上台推行新政,苏东坡看不惯,处处冷嘲热讽;到了保守派上台恢复旧政,苏东坡也看不惯,同样热嘲冷讽。

一句话,苏东坡是个两头不讨好的人。

“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元丰二年(1079年),看名称就知是与诗有关。

但案发是从一份谢表开始的。

先交待一下背景: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大力实施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

元丰二年(1079年),是从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

这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官职调动,按照惯例,都得给皇帝上一份谢表,感谢龙恩浩荡。

苏东坡也例行公事,上一份《湖州谢上表》。

惯常做法,就是总结一下自己在原职上的工作,展望一下新职上的期望和计划,再加几句感激语,程序就算结束了。

但苏东坡是个牢骚包,对新政有一肚子牢骚,不吐不快,自己作死,神差鬼使地写了这么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表面看,这一句也只是普通牢骚话,其大致意思是:皇上您也了解小臣我愚钝不适时务,难于和新提拔起来的年轻才俊共事;同时您也体察到小臣我年老疏懒,也只能在基层混日子了。

但是,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苏东坡这句话里有几个词语,在当时是非常刺眼的。

其中,“生事”二字,是神宗朝的热门词语——炒热这个词的人,正是保守派和变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和王安石。司马光曾写过一封长信给王安石,信中以“生事”一词来训斥王安石,说王安石的变法是无事生事,是要扰乱天下的祸根。

这之后,“生事”就成了攻击变法的惯常用语。

另外,“新进”则是苏东坡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这样的牢骚,这样刺眼的词语,让变法派人士极度不适。

试想想,苏东坡乃是文坛的领袖,他随便说一句什么话,都会对民众形成强大的引导力,而他总是在诗词文章中讥讽新政,无疑会对政府推行的新政建设造成强大阻碍。

变法派人士早牙根痒痒的,一直想弄苏东坡了。

这回,看到谢表上的刺眼语句,他们决定从这份谢表入手,把苏东坡整臭整倒,让他停止呼吸,彻底闭嘴。

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率先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暗讥朝政。

御史李定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于是,苏东坡被拘押到御史台狱受审。

好巧不巧,苏东坡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正好新刊印发行,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一个上佳收集材料的机会。

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摘抄了几首苏轼的诗,上奏弹劾苏东坡“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

老实说,舒亶也没冤枉苏东坡。

舒亶说苏东坡的《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讥讽新政中的青苗法;“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是讥讽新政中的盐税法;《八月十五日看潮》中“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讥讽新政中的水利法;《戏子由》中的“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讥讽新政里的课试郡吏措施,“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苏东坡一开始只承认,《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但迁延数日,也不得不承认,《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再拖延了几日,又承认了《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

事实上,舒亶的道行还是浅了点。

经过御史台同仁群策群力,他们从苏东坡诗词搜罗出上百首是针砭新政的。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苏东坡也统统作出了交待,承认自己就是看不惯新政。

其中有些诗,御史台的官员看不懂里面的真意,苏东坡主动指出来,给他们上课,详加解释,他们才醍醐灌顶,大长见识。

比如《和韵》诗中的“嘉谷”、“莨莠”等语,苏东坡说这是在讥今之小人轻君子,如莨莠之夺嘉谷,后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时,如夏月蚊虻纵横,至秋自息。另外又取《诗经》中“忧心悄悄,愠于群小”,皆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为小人也。

……

因为这些诗,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较高的是司马光。

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宰相王珪等人喊打喊杀,必欲除苏东坡而后快。

苏东坡本人在狱中也作好了必死的打算。

但是,结果颇有些黑色幽默。

苏东坡平日和一些心目中的正直大臣诗文唱和,写“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腐鼠何老吓,高鸿本自冥”等句自比独鹤、高鸿,把变法派比喻成乌鸦、老鼠。

这些“独鹤”、“高鸿没有一个肯出面替他求情,反而是那些被指称为“乌鸦”、“老鼠”的变法派大臣出力搭救。

其中,章惇为了搭救苏东坡,还和王珪撕破了脸面。

当然,最能决定苏东坡生死的,还是王安石劝宋神宗那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回头想想,早在熙宁七年,苏东坡还做了《王莽》、《董卓》两首诗来痛斥王安石。

最终,宋神宗下令对苏东坡从轻发落,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最后补一笔,苏东坡刚刚逃出生天,老毛病就犯了,信笔写下了“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诗句。

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覃仕勇说史


 乌台诗案背景

  北宋宋仁宗在位期间,北宋的吏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此时大宋朝仅经历了三代帝王,但国力已经出现了衰落迹象——比如宋仁宗在位期间,曾经和西夏爆发大规模战争,大宋朝非但损兵折将没能降服西夏,反而眼睁睁看着西夏国王李元昊进位为西夏皇帝。

  痛定思痛的情况下,宋仁宗开启“庆历新政”,但很快遭到失败。之后宋神宗则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对于一个封建王朝也好,对于一个现代公司也罢,任何改制,必然会牵扯到一些人的利益。因此宋朝皇帝的改良,在执行过程中引起反弹,并且掀起了朝廷中的党争。

  苏东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布了一些诗文,最终,引起政敌攻击。“乌台诗案”由此发生。

  乌台诗案

  宋神宗的变法,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给民间带来了负面影响,苏东坡当时身为地方官,对于这一现象也表示不满,于是做了一些诗文提及此事,其中《湖州谢上表》中,有这么几句话,为苏轼引来麻烦: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番话被苏轼的政敌恶意理解成:苏轼认为宋神宗所委任的人,都是一些喜欢生事的人,并且暗示自己不生事端才能治理好一方。

  这些作品启发了苏轼的政敌舒亶。他花了数月时间钻研苏轼在近期所撰写的诗歌,终于找到了一系列证据:

  《山村五绝》攻击宋神宗在青苗法和盐政方面的改革;

  《八月十五日看潮》攻击宋神宗在水利方面的改革;

  《戏子由》攻击宋神宗在教育方面的改革。

  在舒亶等人炮制下,宋神宗勃然大怒,于是命御史台负责办理苏轼的案子——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不过,尽管这一事件在当时属于惊动天子的大案,但最终,宋神宗仅是将苏轼贬官,受苏轼牵连的大臣大多罚款处理。


画家刘震



宋神宗当政时,任命王安石为发改委主任,主抓大宋朝的全面改革变法工作。当时站在王安石这边支持他的,被称为新党;反对改革的那帮人则被称为旧党。

苏东坡这个人比较有个性,他对王安石那一套改革方案本身就不看好,可他对旧党那帮人也有意见,所以干脆哪边也不站,自成一派。

他在湖州任职时,给皇帝写了一份工作报告,因为他亲眼所见新法实施给当地人民带来的苦难,所以免不了在结尾处发了几句牢骚,意思是说:"我现在老了,和王安石那帮人也玩不到一块,就不跟着他们折腾了,这官我也不想当了,放我回家种地吧。"

宋朝检察院的那帮检察官们,正瞅苏东坡不顺眼呢,看到这几句话,心说,你这意思不是暗指王主任的改革是在瞎折腾吗,这下可找到借口收拾你了。

于是,这班检察官们又煞费苦心,从苏东坡以前写的诗词中又找出些疑似反对变法的诗句,连同他工作报告结尾那几句话,做为"罪证",找宋神宗告状去了。

这套改革方案是王安石提出来的不假,可这也是经皇帝同意批准实行的,你反对变法当然就是不给皇帝面喽。那帮检察官早就盘算好了,这一告上去苏东坡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恰巧此时改革出了点问题,快进行不下去了,本来宋神宗还是挺器重苏东坡的,但看到他这些"罪状",气儿不打一处来:"就算你不支持王主任的工作,不支持国家发展大计,总不能暗地里拔气门芯儿吧,真是太可恶了,必须严惩!"



于是,苏东坡就这样被抓了起来,连同他兄弟苏辙、好友司马光等七十多人都为此事牵连进来。

后经许多正直人士的多方营救,苏东坡在一百多天后被无罪释放,但此后他的人生起起伏伏,被流放得越来越远。

这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

至于为什么叫"乌台诗案",不叫别的名字呢,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接着往下看。

宋朝的检察官被称为御史,他们办公的地方当然不叫检察院,叫做御史台。

御史台的园中种了许多柏树,引来成百上千的乌鸦在此栖息,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御史台称作"乌台"。

因为这个案件是由这帮御史们密谋策划的,所以此案被称作"乌台诗案"。

另外,这个名称还有另一层意思:苏东坡被一群乌鸦给黑了!

这下明白了吧!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别致的※聆听※


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六月(1079年),为苏轼政治生涯重大转折,后经力保,改谪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苏轼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
他在八月二十四日的审问里,承认《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被认为是对皇上的不敬,因为作者应该说有龙在天,而不是地下。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唐代文网宽松,白居易敢以当朝天子的韵事入长恨歌,宋初沿袭其风。

乌台诗案乃见诸历史记载的最初成规模的文字狱。

苏轼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又因为一些事不方便百姓但又不敢说,他写诗寄托讽喻,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

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苏轼动辄归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赏。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苏轼讥讽,于此案中也指苏轼有“悛终不悔,其恶已著”、“傲悖之语,日闻中外”、“言伪而辩,行伪而坚”、“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废之罪。

御史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舒亶随同弹劾表章,附呈上苏东坡印出的诗集。

御史中丞李定也随后跟上一表,陈述了四个理由,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被斩首。

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苏辙时在商丘已预知消息,托王适协助安置苏轼家属,并上书神宗陈情,愿以官职赎兄长之罪。

苏轼在9月被捕后,写信给苏辙交代身后之事,长子苏迈则随途照顾。根据县志记载,百姓都泪下如雨。

押解至太湖,苏轼曾意图自尽,几经挣扎,终未成举。

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余人。苏轼自料必死,暗藏金丹,预备自尽。

押解途上,苏轼与苏迈约定,如有不测,则单送鱼至牢中。亲戚送饭时,一时不察,苏轼以为将死,遂给弟弟苏辙写下了两手“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对苏轼的审问,从八月二十日开始。

  • 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的皇后)一向支持苏轼,这时染病而死。她曾出面求情,对宋神宗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意思是当年苏轼、苏辙兄弟中进士时,先帝很高兴,曾对家人说,他那天为子孙物色到两个宰相之才。现在我听说苏轼因为写诗而下狱受审,这难道不是仇人在跟他作对吗?他们没办法在他的政绩上找毛病,现在想通过他的诗而找毛病,这样控告他岂不是太无谓了吗?我病得很重,你不可以冤枉好人,以伤中和。宋神宗听了以后涕泣,苏轼这才得以免罪。

  • 王安礼等人出面力挽,曾任宋神宗宰相的王安石也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 况且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使舒亶、李定大失所望的是,朝廷官员发出了圣谕,苏轼终免一死,贬往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成为其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而弟弟苏辙被贬江西筠州任酒监,平日与苏轼往来者,如曾巩、李清臣、张方平、黄庭坚、范镇、司马光等29人亦遭处分。张方平、和范镇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其余各罚红铜二十斤。

苏轼变为了一个农民,一个隐士,一个农夫。

元丰三年,初到黄州,苏轼创作了《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开垦东坡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创作了著名的《猪肉颂》。

《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在黄州时期创作的(元丰五年)。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


墨語棠


苏东坡险些丧命的“乌台诗案”:遭小人陷害,皇帝都救不了他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迁湖州太守。在赴任湖州的途中,苏东坡向朝廷写了《湖州写表》,其中有两句话: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因为这两句充满讽刺意味不合时宜的两句话,不久,苏东坡即遭受小人陷害,酿成两宋史上轰动一时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东坡因此险些丢了性命。

此时当政的皇帝是北宋有名的明君宋神宗,神宗皇帝并不希望苏东坡死,但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苏轼被人陷害却无能为力。最后,还是苏东坡一直以来都反对的老丞相王安石站出来说了一句话,救了苏东坡一命。

酿成“乌台诗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因为苏东坡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陷入新旧两党的权利之争。其二是因为苏东坡本身嫉恶如仇的性格加上如此中天的名声,对当时执掌朝政的新党造成了威胁,因此新党中的部分小人无不欲除之而后快。

一、声名显赫,遭人嫉恨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年少聪颖。二十岁随父亲苏洵进京赶考,天纵英才,在三百八十八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几乎名列榜首。弟弟苏辙同样高中,一门两进士,在京城传为佳话,引起轰动。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在读了苏东坡的文章后逢人便说:三十年之后,文坛之中再无人会念叨老夫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苏子瞻名满京城。

在欧阳修的大力推荐下,年轻的苏氏兄弟入朝应对,呈上二十五篇策论文章以供预览。当政的宋仁宗在看过他们的文章后说道:今天我为后世子孙选了两个贤明的宰相。

当朝皇帝和文坛领袖的赏识,苏东坡的名声如日中天,加上他气贯长虹的才华,一个人太优秀了,必然会遭人嫉恨。在一片掌声之中,很多人已经开始慢慢眼红。苏东坡同期进士的章惇便是其中之一,章惇后来当上了宰相,在苏东坡的晚年,因为担心他对自己的宰相之位构成威胁,一度将他贬谪海南詹州的蛮荒之地,此是后话。

二、反对新法,被人陷害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年轻而又精力旺盛的宋神宗登基为帝。王安石出任宰相,主持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大刀阔斧地对朝廷的军政商农展开全方面的变法。

王安石激烈的变法导致民不聊生,苏东坡竭力反对。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东坡一生的命运都搭进去了。从此卷入分别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的新旧两党的争执,“乌台诗案”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因为反对新法,受到新党排挤,苏东坡被外放到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东坡升任密州太守。治理蝗灾,缉拿盗贼,政绩显著。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东坡迁徐州太守。碰上黄河决口,徐州城危在旦夕。苏东坡调遣军队,征集民夫,指挥若定保住了徐州城,宋神宗闻讯大喜,下诏敕赏。

六年来两任太守,政绩斐然,按理苏东坡有资格进入朝廷内阁了。此时朝廷依然把持在新党人物的手中,虽然王安石已经退位了,但是李定、邓绾、章惇等人,依然是大权在握。

反观旧党,那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如张方平、司马光、范镇、欧阳修等元老重臣,辞官的辞官,流放的流放。已经对新党构不成什么威胁。只有一个人,在外担任一方太守又能力超强的苏东坡,成了新党人物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苏东坡回到朝廷,进入内阁权利的中心,加上他的超级影响力,新党一派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因此搬到苏东坡,成了所有新党人物的共识。

三、因言获罪,无处辩白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两句话是苏东坡写在《湖州写表》中讽刺新党小人的,被一个御史挑了出来。弹劾他蔑视朝廷。几天后,御史台任职的舒亶,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弹劾他不忠于君。

李定,时任御史中丞,也随后跟上一表,陈述有四个理由,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在李定的授意下,一个叫皇甫僎的爪牙前往湖州拿人。苏东坡正在后院晾晒好友文同的画,前院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拿一太守,如捉小鸡。”苏东坡被押解入京师,关押进乌台。所谓乌台,也就是御史台,因为关押要犯的监狱旁边有大树,树上经常有很多乌鸦,“乌台”二字,也就源于这些乌鸦。

苏东坡被关押进了乌台监狱,遭受严刑拷打。对苏东坡的审问从八月二十日持续到九月十三日,最终苏东坡决定服罪。苏东坡承认“讽刺当政”、“批评新政”,对朝廷不敬。审问终结,证据呈送给神宗皇帝,李定、舒亶等小人主张死刑。甚至连苏东坡自己都认为必死无疑,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了一首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四、绝处逢生,被贬黄州

神宗皇帝无意杀害苏东坡,但是对于御史台官员们的围攻,他也无能为力。宋朝一向广开言路,这反倒让神宗皇帝犯了难。

最终,苏东坡昔日反对的老丞相王安石站了出来。王安石说了一句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王安石虽然退位,但是作为皇帝的老师,神宗皇帝对他依然礼敬有加,苏东坡因此得以赦免死罪。

小人们的阴谋没有得逞,乌台诗案的结果,苏东坡被贬黄州充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此案涉及甚广,苏东坡的朋友中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包括司马光、张方平、范镇、驸马王诜等人,分别被罚款黄铜二三十斤不等,其中最惨的是王巩,被贬岭南。

元丰三年正月,苏东坡及儿子苏迈顶风冒雪,黯然离开京城,前往黄州。

文章憎命达,经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反而让苏东坡的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在流放之地,苏东坡开垦田园,自耕自足,过上了陶渊明似的隐士生活,“东坡居士”由此而来。结交朋友,诗文唱和,无论在诗文还是绘画书法上,苏东坡创造了无数伟大的作品,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也写于这一时期。

END.


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读完答案,了解了“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记得点一下赞啊~


博书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案,案件的主角是历史上以文学成就享誉盛名的风云人物苏东坡——苏轼。他因诗文涉及讥讽新政,而被新党控告下狱,正如他所言“平生文字为吾累”,引来牢狱之灾。此案不只涉及一首诗,而是一部分诗。


文字狱案在宋朝并不罕见,”乌台诗案“在两宋也并不是个案,可以说文字狱贯穿两宋,它是文人士大夫之间内斗的产物。

乌台诗案在古代文字狱的历史上规模不算大,但是很典型,将从案件背景、案件经过、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对诗歌的影响力,四个方面对这个案件的来龙去脉作一个全面的陈述。


第一,案件背景

政治背景

宋朝建立前期,我国的历史又一次经历了混乱分裂的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是个武皇帝,这与他的出身有关,他的父亲就是武将,受家庭文化影响,赵匡胤也走了武将的道路。赵匡胤战功卓越,快速升迁,后周官至节度使,拥有禁军大权。


五代时期,政局动荡不定。五十四年间,更八姓十四帝,平均每四年更换一个皇帝。而这些皇帝的即位,都有一个特点,多数都是依靠拥重兵夺帝位。如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位是靠统兵多年奋战夺位;而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的皇位,都是靠禁军夺得。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君权神授的观念被削弱。五代皇位的角逐可以说都是实力说了算。谁有实力,谁就是王。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下的赵匡胤,早已看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当机会来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抓住了。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建立了北宋。


登上皇位的宋太祖,心里不安,他也担心拥重兵的武臣,有一天重操他的旧业。于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基本是真实可考的。天下精兵尽在天子手中,带兵打仗也是文官统领武将。这就是宋朝施行的“崇文抑武”政策。所以,在宋朝,文官比武官有地位,士大夫们的待遇优厚。但是文人士大夫们也需要控制,文字狱就是控制他们思想的手段之一。


文字狱使北宋文人士大夫们把“揭发告密”当成了爱好,一时告奸风气满朝堂。最终结果正中了“不是东风压倒东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中间博弈的就是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苏轼就是身处在这样一个文字狱风行的政治背景之下。

时代背景

北方缺少燕云十六州的宋朝先天不足,建国之后,又缺乏长久规划,因此后天失调。北宋中叶出现内外交困的局面,财政困难和国防危机同时袭来,也就是所谓的“积贪积弱”形势。王安石是一位志在改革,思想进步的政治家。他就在这样的形势下走入了历史。神宗即位,革除弊政,试图重振国威,便任命王安石为相,推行他的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变法自推行以来,因为执行起来弊端不断,反对派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这样朝廷上形成了两派,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派称为“新党”,反对派则归入旧党。反对派的攻击,王安石两度罢相。对于“乌台诗案”,历来后人的看法是,这是一场新旧党之争,也可以说是“变法”与“反变法”斗争的一部分。苏轼被捕入狱,自然被划入旧党。他被捕后关押在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古称“乌台”,又因以诗文获罪,所以文学史上称这个案为“乌台诗案”。


“熙宁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如果施行得当,老百姓也会受益。但是执行情况与王安石的设想相反,由于北宋官僚腐败,变法成了贪官污吏们攫取个人利益的新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的负担更重了。苏轼忧国忧民,看到变法的弊端,百姓的凄苦,遂以诗抒发情感。因此写下了被新党认为“讥刺”变法的诗文,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第二,乌台诗案的经过

被抓经过

苏轼对“变法”的确有自己的看法,但并不一定是持反对态度。他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艺术大师,艺术家的特点大多都是重感情,这是与政治家的区别。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大多数的文人仕途之路都走得不顺。苏轼也是其中之一。


早在变法之初,他就曾上书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的看法,分析利弊。参政议政,这本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们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当时党争斗争激烈的特殊时期,正常的规则遭到了践踏。苏轼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变成了他的“罪证”。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刺史,照例上表对朝廷表示感谢。新党人士蔡确、何正臣便上奏书指责苏轼的谢表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并联系过去苏轼所作诗文,指出苏轼的诗文,矛头所向都是朝廷,并把苏轼诗文中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为对“新法”的态度。因为变法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起神宗的愤怒,所用之术正是“借刀杀人”,以此达到铲除异己的目的。

在皇帝面前,新党之中的舒亶用激烈的言辞指责苏轼,说他“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讟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又说他诗文的锋芒“旁属大臣,而缘以指斥乘舆,可谓大不恭矣”。并且指出“轼怀怨天之心,造讪上之语,情理深害,虽万死不足以谢圣时”。


与苏轼有来往的李定也上书罗列了他四大罪状:怙恶不悛,教而不该,言伪而辩,行僻而坚。在一连串有预谋的诬告之下,元丰二年七月下旬,朝廷派人到湖州传讯苏轼。当时苏轼提前得到了消息,在汴京的驸马王诜与苏轼相交要好,私下派人通知了苏轼的弟弟苏辙,其弟又派仆人到湖州告知了苏轼。


苏轼提前获知消息并没有选择逃跑,他深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纵使跑到天涯海角也无济于事,反倒连累家人朋友。于是苏轼泰然受之。苏轼当时以为自己会被处死,曾一度想投水自尽。

获罪部分诗文

苏轼被抓后,家中文稿也被尽行搜去。苏轼从七月下旬被捕,八月中下旬被关进御史台监狱,然后就是长达一个多月的审讯。既然是因文字狱获罪,我们不妨看下苏轼的诗文究竟哪些成了“罪证”。
最明显的便是《山村五绝》:
烟雨濛濛鸡犬声, 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令黄犊无人佩, 布谷何劳也催耕。老翁七十自腰镰, 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 迩来三月食无盐。
御史们指出,这是苏轼讽刺朝廷盐法峻刻。当时私贩法重,而官盐又贵,贫民买不起盐则选择不吃。
杖黎裹饭去匆匆, 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 一年强半在城中。
御史们指出,这是讽刺青苗法、助役法。
再比如《游风水洞二首》中“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之句,是诽谤朝中大臣为小人争进;《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四有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戏子由》诗中有云:“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讽刺新法之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
御史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了足有七八十处之多,苏轼无奈,只好承认确有此意。在这些“罪证”中,也不乏一些是纯粹罗织进来的。比如《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成为了置他于死地的“杀手锏”。一个“龙”字,说他有“不臣之意”,这是犯了宋朝的大忌。诗云:
凛然相对敢相欺, 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 世间惟有蛰龙知。

对于变法的弊端,苏轼确有微辞,事实上,变法也确有弊端。在现在看来,这只是箴言,算不上什么罪名。苏轼长期在地方为官,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他秉承《诗经》之精神,将现实融与诗文创作中,以诗来揭露现实,这也是社会正统舆论所提倡的。

处理结果

苏轼下狱后,高层人士也有不少为苏轼说话的,其中还包括太皇太后曹氏。她告诉神宗,当年录了苏氏兄弟二人为进士之后,宋仁宗回宫说:
“今日得二文士,然吾老矣,度不能用,将留以遗后人。”
曹氏的话使神宗深受感动,曹太后病重时还叮嘱神宗“不可冤滥,致伤中和”。宰相吴充也劝导皇帝,以曹操对待祢衡的态度为例,
陛下动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以尧舜为法,而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最终宋神宗没有杀苏轼,但是受苏轼罗织的人员都被降了罪,贬官的贬官,罚款的罚款。宋刑律上有以官赎罪的条例,苏轼被贬到了黄州。至此,”乌台诗案“落下帷幕。

第三,此案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被贬出京前,做了两首诗:
《一》
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啄人。 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二》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向江西。

”乌台诗案“对苏轼后世创作上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才子名声在外,他的写作在当时引人瞩目,此案后,他的诗文多了”好讥讪“的名声。被贬黄州后,他曾多次向人表白,不敢再作文字。他对好友秦观说:”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他的精力转向了研究佛学和经学,手抄了《金刚经》,注释了《易经》和《论语》,以此从中得到一些慰藉。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旧党重新上台,苏轼复又入京为官,之后又陷入文人争斗,又被贬出京,宋哲宗上台后,又经历了一贬再贬。再生性豁达的人,也经不起岁月无情的摧残,尽管苏轼随遇而安,但始终走不出文字狱的阴影。


在动辄因文字获罪贬职的大环境下,文人又如何安心的进行文学创作呢?这也必然影响了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宋神宗说,李白有苏轼之才,但无苏轼之学。评价是否中肯,姑且不论,苏轼的才华博学,确实没取得像李白那样伟大的成就,这却是事实。


所以,从苏轼的人生遭遇来看,多次因文字受到打压,这确实也压抑了他在文学创作的热情,从而削弱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第四,此案对诗歌的影响

宋代的文字狱成为文人士大夫之间争斗的工具,严重阻碍了诗歌的发展。”乌台诗案“引起了广泛关注,之后,统治者认为诗歌是文人乱政的工具,曾一度下诏禁止作诗。


苏轼的诗多用比兴手法,而这种文学手法却成为被人利用的突破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的诗人不敢作诗了,甚至有人改行填词。


诗歌在唐朝空前繁荣,成就最高,离不开唐朝宽松的创作环境。到了宋朝,文字狱牵制了文人的思想,文化专制统治收紧,诗歌再也没有呈现更高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同时,宋代的文字狱为后来朝廷所效仿,到了清代更甚,严苛的政治环境确实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供参考。

读书悟道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氏父子三人具有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从来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同时涌现出这么多、又这般优秀的文学大家。他们的生平、际遇,既是一部起伏不定的人生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精彩缩影。

在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下,苏轼、苏辙两兄弟也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继承了父亲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在北宋的官场上赢得了显赫之声名。

当王安石变法开始时,担任端明殿学士兼礼部尚书的苏轼认为改革措施中有不妥之处,因而对此持反对态度,结果被王安石贬到杭州出任通判一职。


然而政治上的迫害并没有就此终结,新党一派的御史们挖空心思地给这位大文学家罗织罪名,为了给他扣上“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的罪妆,他们从苏轼的诗集中选出几条诗句,经过断章取义的歪曲后作为证据递交给执法部门。

例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一句,原本是苏轼说自己没有读通律法书籍,因而无法扶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然而这句经过被御史们曲解,成为讽刺皇帝无能的诽谤之词。

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一句,被曲解为反对朝廷兴修水利工程。

再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一句,被曲解为在讽刺新政的盐政举措。

总之一句话。新党的一些官员就是要想方设法证明苏轼在讥讽皇上和宰相。

不久,苏轼被逮捕入御史台狱。元丰二年(1079)十月二十八日,为表示自己的宽大胸怀,宋神宗免除了他的死刑,将其流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后来有人把这起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成书,名为《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由于这起文字狱是由御史台的言官发起的,所以被称为“乌台诗案”。


白玉汤1975


公子郎来聊聊这个问题,扪心自问,每每看到乌台诗案,脊背不禁一阵发凉,看来,这人话不能乱说,文章也要慎写啊,稍微不慎,这可能被抓为把柄,大才子苏东坡也就在此栽了跟头,甚至差点送了命,血的教训啊!

一,其实,乌台诗案其实是党争的产物,与是哪首诗引发,其实关系并不大。


乌台,也叫御史台,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最高检,当然是有本质区别的)。因那时候台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又称“乌台”。乌台诗案是由监察御史告发,然后在御史台受审,所以就叫做“乌台诗案”。

我们看乌台诗案,关键要看这案子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历史背景。

此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那时候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但是失利了,于是便从事改制,乌台诗案就发生在变法失利至改制的期间。


所以,看这个案子,实际上都围绕围这变法的变与不变之争,支持变法的就团结在王安石这一边,称之为新党,而不支持变法的就团结在欧阳修这一边,称之为旧党,而这个案子的主角大才子苏轼则开始是站在了旧党这一边,自然也就成为新党的打击对象。

二,乌台诗案的起因完全是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和苏轼的不谨慎也有关系。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为了例行公事他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感叙皇恩浩荡,他写了此文,文中有这么几句: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几句按如今我们这些古文水平不高的人理解,也有明显的埋怨之意,普通的文章也就算了,问题是你这文章题目是谢上啊!谢皇上?!

对皇上感谢还敢带有情绪?你要说才子多半都是情商低的,这种愚蠢的事情也做得出来,这胆子也忒大了吧?

于是属于新党的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喜出望外,心想,这下老苏你栽在我手里了吧!于是他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开始给他上纲上线。


三,乌台诗案愈演愈烈,差点要了苏轼的老命。

仅凭借这篇《湖州谢上表》并不能说明什么,需要更多的证据,然后把证据链接起来。凑巧的是当时出版了苏轼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一书,于是乎御史们便潜心研究、搜罗证据,从苏轼的这几首诗找到了“证据”:

《山村五绝》中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等等,后面是数不胜数,甚至是捕风捉影,你说如果那篇谢上表里还可以找到你苏轼对皇上耍情绪的引子,后面则有些胡乱臆测了,比如三月食无盐,说明苏轼嘲讽当时的时政,这可真叫冤枉啊!

可朝廷上向来就是党同伐异,新党的人可不会对你旧党的人手下留情,他们对苏轼可以穷追猛打,甚至后来押入大牢,差点丢命,以至于苏轼后来甚至也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从旧党慢慢转变成了新党。


唐郎说史


乌台诗案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 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 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而在当时,王安石早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引发“乌台诗案”有二,为《湖州谢上表》、《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湖州谢上表》苏轼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湖州谢上表》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还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御史据此给苏东坡的罪名是,标榜自己,攻击新法,认为这些牢骚暗中讽刺改革所启用的官员,都是一些喜欢惹事折腾的新进,为什么?苏东坡说自己“老不生事”,“难以追陪新进”,朝廷重用的,便自然是生事之徒嘛,把改革喻为“生事”,那还不是攻击新政?因此,御史们马上弹劾!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其一吴王池馆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记名。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据说,跟随王安石改革的沈括虽然当时不是御史,但他读到此诗后,也马上检举苏东坡在诗中批评皇帝,说:“皇帝如飞龙在天,苏东坡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因此指控苏东坡“大逆不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