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種人和白種人通婚,後代的基因更像誰?

湯姆與巧克力工廠


不一定的。比如罪惡之城裡面那個日本女孩兒,一般不明說的話沒人會以為她是黃白混血兒。

現代黃種人大多是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的混血。

蒙古人的棕種血統比較純,眼睛比較小,絕大多數是單眼皮,臉比較大,顴骨高,眉骨不明顯,沒有眼窩

比較純的黃種人已經沒有了,純黃種人的外貌比較像北歐人,眼睛比較大,眉骨高,顴骨低,臉比較尖。例如漢族的祖先就是黃種人,父系90%屬於黃種人,約6%屬於暗白人種(中東)和顯白人種(北歐),但是漢族母系大部分是亞洲棕種人血統。

一般來說黃白混血時如果黃種人一方給孩子遺傳的棕種人血統比較多的話,孩子就像現代黃種人。如果黃種人一方遺傳給孩子黃種人血統比較多,孩子就很像白種人了,因為純黃種人確實和白種人比較像。


大逗師


黃種人和白種人通婚,後代的基因更像誰,細胞核基因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細胞質基因來自母親,受精後,精子的線粒體會細胞器膜中分解,父親的線粒體基因不會遺傳給後代,線粒體基因成環狀,能自我複製,轉錄,並編碼一些蛋白質,大小為16569bp,相比細胞核基因31.6億bp數量就很少了,總之就是後代的基因基本是父母各自一半。

但是如果從外貌上來說的話,更傾向於攜帶顯性純合基因多的那一方,雙眼皮是顯性遺傳,純種的高加索人群和阿非利加人種都是雙眼皮,黃種人有單眼皮,單眼皮是隱性遺傳,純合的雙眼皮(白人)與單眼皮(黃種人)的後代基本也都是雙眼皮,黃種人的雙眼皮有兩種基因型可能,顯性純合或者雜合,所以黃種人雙眼皮與黃種人單眼皮的後代,就不一定都是雙眼皮了,當然環境也有影響因素。白種人和黃種人的通婚各自的基因交流遺傳給後代,改變了基因型的頻率,相當於改變表型的頻率,這種改變取決於雙方哪一方攜帶的顯性純合基因多。從表觀上看來,就有一種黃種人和白種人通婚,後代更像某一方這種感覺了。


趣基因


我特別留意過,中國人與白人或黑人結合的後代外貌絕大多數像白人或黑人,不得不承認他們體質好,生育擇優選擇證明了他們的強大。他們是遊牧民族的後代,是肉食動物,我們是農耕民族,吃得沒法比,能量積累相差大,所以體能有差距。改變飲食才能改變體質,優質食物和配比能提供能量和積累能量而改變基因。我不相信有不同人種存在,我認為改變飲食和環境能使不同人種轉換,只是時間問題。


微知客


這個問題涉及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知識,雖然這不是飛揚的本專業,但是作為一個理工男,飛揚還是懂一點的,在此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科普的。



黃種人和白種人通婚後代的基因更像誰?這就要從後代基因的來源上考慮。

後代基因的來源——從受精卵說起

人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每一個人身上細胞都來自他的第一個細胞——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其他細胞,組成整個人體。所以說,人的基因由人的第一個細胞受精卵決定。

細胞是由細胞核和細胞質兩大部分組成,一個細胞裡面的基因,大體也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核基因,另一個是質基因。



存在於細胞核中的核基因佔一個細胞中基因的絕大多數,細胞質裡面的基因只佔一小部分。那麼,受精卵裡面的基因是怎麼來的呢?

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受精卵是由父系精子和母系卵細胞結合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受精卵的細胞核,是由精子和卵細胞各一半結合而成,也就是說,核基因的來源是父母各佔一半。但是,細胞質基因卻不是這樣。



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

細胞質基因,基本上全部來自卵細胞,也就是來自母方。我們都知道精子是非常小的,體格較小的精子只能攜帶核基因,而卵細胞是人體最大的細胞之一,受精卵的細胞質,基本上就是卵細胞的細胞質。因此,細胞質基因基本上來源於體格大的卵細胞,也就是來自於母方。

後代的基因裡母方多於父方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已經恍然大悟了。

後代從基因的來源上看,因為細胞核基因是父母各一半,而細胞質基因全部來自於母方,因此,後代的基因絕對是母方要多於父方。知道了這一點,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

要問黃種人和白種人通婚後代的基因更像誰,需要知道哪個人種是母方,如果黃種人是母方,那後代基因更像黃種人;如果白種人是母方,那後代基因更像白種人。

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其實黃種人是過渡性狀

不過,飛揚還需要強調兩點:

第一,細胞質基因相對細胞核基因來說,佔比非常小,因此,總體上,後代的基因還是可以看成,父母各佔一半。

第二,基因分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顯性基因總是會比隱性基因更易於表達。也就是說,要想知道後代長得更像哪個人種,需要知道黃種人和白種人的性狀那一個顯性的比較多。

後代長得更像誰?主觀的判斷

依飛揚個人的經驗來看,好像黃種人和白種人結合,後代從性狀的表現上,總體上更偏向白種人一點。也就是說,後代長得更像白種人一點。

不過,飛揚認為,這其實是一種主觀的判斷。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黃種人從總體的性狀表現上看,其實是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的一種過渡人種,也就是說,外觀和生理上的各種特點,白種人和黑種人都是兩個極端表現的特別明顯,而黃種人都是趨於中間的一種表現。

金髮碧眼的白人小蘿莉,外貌特徵非常明顯

這樣一來,黃種人和白種人相結合,就算性狀的表現是兩個人種各佔一半,但是由於白種人的性狀更加明顯和突出,而黃種人的性狀都趨於調和,我們主觀上也會認為,後代是長得更像白種人。

不知道各位朋友對飛揚的解釋是否認同,你們都有什麼樣的看法嘞?歡迎留言評論交流。

我是飛揚,一個愛閱讀與思考的理工男,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飛揚的個人公眾號已經建立好了,與頭條號同名(名稱:歷史飛揚),之後飛揚會把利用公眾號的多功能將其建設為一個多信息的平臺,除了更新歷史文化類文章的同時,運用理工男的智慧和黑科技為粉絲朋友們提供各種資源和信息,歡迎大家前往關注。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前往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現代黃種人是純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混血成的,每個黃種人的血統比例都不一樣。 純黃種人長得像白種人,純棕種人長得像黑人,所以現代黃種人有的像白種人,有的像棕種人,但大多數是混合類型。 以漢族為例,父系遺傳95%屬於黃白人種,而母系僅有30%,平均下來漢族約有67.5%的黃種人血統,這部分與白種人的特徵類似。但要算遺傳物質,數字還要低,因為母系遺傳有優勢。 現代黃種人和白種人的混血兒,黃白人種遺傳的平均比例接近80%。 但如果黃種人一方棕種人血統偏高,與白人的混血兒長得就像大多數混合型現代黃種人。 如果黃種人一方的黃種血統較純,與白人混血的混血兒長得就更像白種人。


含視涉影


曾看過一個資料,是說:黑、黃、白人種,進化程度實際上是依次遞減,這可能與多數人的想象不一樣。

跨種族婚配,遺傳性狀保留也是由高到低。黑黃結合的後代,黑的基因保留較多;黃白結合,總體來說黃的基因保留較多,但不排除外貌上個體有不同表現。


探路者ooo


俺覺得這個問題,袁老科學家,隆平先生用雜交水稻的原理就可以詮釋。遺傳基因由相對強勢的一方決定。黃種人找個俄羅斯大媽,生“洋娃娃”的可能性大; 找個小俄妹,就難說了。但非洲黑妞的染色體太強大了!生個棕色娃,或者灰色娃,就算你走運啦!


紅馬將軍


個人感覺所謂的黃種人白種人區分有點不符合,我們大多數中國人跟所謂的外國白種人好象我們比他們還白除了歐洲波蘭荷蘭等那些之外!難道是面孔有區別就叫我們黃種人嗎?


JACKTSUI1


人體一半染色體來自於母親,一半染色體來自於父親,不算線粒體基因和基因變異等影響,後代的基因與父母的相似度是一半一半,如果算上來自母親的基因更多一些。

人的體細胞染色體中性染色體配對為XY,X來自於母親,並且母方的X染色體是一定會遺傳給後代的,而X染色體比Y染色體長的多,基因數量也多一些,紅綠色盲等伴性遺傳的疾病都是由於X染色體上的缺陷基因不能被Y染色體基因中和;受精卵由精卵結合形成,而卵細胞的體積在所有的人體細胞中算是最大的了,擁有大量的細胞液,細胞液中有線粒體等細胞器,而線粒體中也有一些核酸,也能夠獨立地遺傳。從這兩方面來說,來自於母親的基因更多一些,黃種人和白種人通婚,後代在基因層面都是與母親的相似度更高一些。不過任何人與另一人會有1500萬個基因位點的差別,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是核酸的功能片段,基因數量和種類會稍有差別,來自於父母雙方的基因加上變異,都會影響子代基因層面和父母的相似度。

人種這個概念更多的是社會學家或者人們由於各地人類的外表不同的主觀判斷,人類不同群體之間並沒有生殖隔離,基因的相似度很高,並且由於人類的遷徙,也沒有純的人種,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原本不同地區的人基因交流的產物,白種人基因中有99%以上與黃種人一致,這樣算下來後代的基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和母親父親都一致的,那這些基因算作像父親還是像母親,是像黃種人還是像白種人?這方面問題粗略的判斷是行不通的,因為亞洲人和歐洲人有較多的外部特徵的差別,一旦混血就會產出一個具有雙方特點的孩子,而在歐洲人和亞洲人看來,都可能會覺得更像另外一方。

精確的判斷要靠基因檢測,最好的方式是找大量的歐亞混血做基因檢測進行統計,然而雖然每個國家都有大樣本基因檢測統計項目,可惜好像專門的針對混血兒的。


來看世界呀


我來舉一個示例,過去東北人,和因為蘇聯建立跑到中國🇨🇳來的白俄貴族通婚,過來的人叫做“老毛子”。就是他們是白種人。

和中國男人結婚後生下的第二代就叫做“二轉子”。這些人就有了點中國人的樣子了。

“二轉子”再和中國人結婚生下的叫做“三轉子”。“三轉子”再和中國人結婚生子,就完全是中國人的樣子了。

東北土話叫作“轉過來了,不用再轉了”。所以,白種人的“顯性基因”十分強大,到了第三代,才逐步轉變為“隱性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