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寫書法,行書寫不出流美、小楷寫不出大氣沉穩、楷書寫不出雄渾;結構寫不出險絕、線條寫不出柔韌勁健.......如果你參透以下十個帖,以上都不是問題!

一、《蘭亭序》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行書的靈動與姿態的優美,用筆的細膩及結構的巧妙,都值得我們一學再學。歷代行書高手無不從王羲之書法中汲取了營養。

二、懷仁集《聖教序》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王羲之筆法精絕,筆勢遒勁,字裡行間流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韻致,確是後世學書者難以達到的境界。我們臨習此帖,先應在反覆讀帖的過程中去領悟王字的法度,落筆之際,則應錘鍊用筆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夠體味其“峻骨”、“峻整”,特別要細參唐摹本《蘭亭》,一下筆即要有筋、骨、血、脈、肉,其點畫出入之跡要合乎筆勢,由用筆而生字形,也就是說,從用筆的意態取勢,著眼於點畫、部首以及結構部件佔領的空間位置,逐個將字臨像、臨熟,逐漸寫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靜灑脫的風神來。

三、《靈飛經》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小楷的飄逸飛動、秀麗溫婉無出其右。其行筆流美不失勁健,作硬筆字帖,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四、《勤禮碑》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學楷書從顏體入手,是很多書法學習者正在做或準備做的事。顏體中《勤禮碑》是最為成熟的字帖。學它,無論無論對哪個書體的雄強、壯美的表現都會有幫助。

五《九成宮醴泉銘》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看似平淡規整,實則險象環生。寫過歐體的都知道,臨帖時,好似結構瞭然於胸,但寫出來卻總平淡無奇,與原帖差一點,這一點卻總是難以把握。這就是歐陽詢的妙處,每個筆畫之間的位置、長度、傾斜角度等都是恰到好處,挪動一分則神采皆無!

六、《雁塔聖教序》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楷書的靈動、線條的嫵媚結構的寬博令人日思夜想。它的線條最難把握,嫵媚的姿態少一分則呆滯,多一分則媚俗。

七、《書譜》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文章的妙語,草書的結構、筆法、線條的溫婉秀麗、婀娜多姿......

學草書,有沒寫過書譜的?只要參透了《書譜》,我相信草書可以信手拈來。

八、《曹全碑》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隸書的端莊柔美、圓潤舒展舍他其誰?正應了形容美女身材的那句話:多一分有餘,少一分不足。寫“曹全”時,往往注重其柔美,忽略其豐潤勁健。掌握了“曹全”,線條的表現便會得心應手。

九、《禮器碑》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看過很多學生寫的《禮器碑》,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瘦”,乾巴巴的。其實《禮器碑》線條也是豐滿勁健的,只是在線條的表現上,讓人第一眼的視覺上感覺《禮器碑》就是兩個字:“瘦硬”。豈不知太硬易斷,太軟易折,把這兩個隸書的巔峰之作仔細對比練習,絕對提升你的線條表現力。

十、《石門頌》

學書之人的10本寶典


清代張祖翼評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也。”

學書法最忌膽怯,《石門頌》作為摩崖的精品,正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筆隸種帶篆、帶草、帶行,杯書家成為“隸中之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