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B1轰炸机,从宝贝到垃圾,变后掠翼为何遭受如此待遇?

素心瑜伽


美国的B1轰炸机是一款采用变后掠翼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分为B1A和B1B两个型号。上个世纪70年代强调高空高速飞行的B1A尚处于研制阶段,就因为技术指标不能满足突破苏联防空体系的要求而被迫中途下马。80年代以后重启的B1B则改为低空高速模式,最终成功批量生产,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战略轰炸机之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变后掠翼技术都是一个很时髦的飞机气动布局设计,从轰炸机到战斗机都不例外。

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机型,包括苏联的图160轰炸机、图22M轰炸机、苏24战斗轰炸机、米格23战斗机,美国的B1B轰炸机、F111战斗轰炸机、F14战斗机,英国的狂风战斗机,以及中国下马的强6强击机等等。采用这项技术的初衷是为了兼顾飞机的高速和低速性能,在低速飞行的时候将机翼的后掠角度减小,增加机翼前缘升力,提高飞行稳定性;在高速飞行的时候将机翼的后掠角度增大,提高加速性能和高速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B1B作为低空突防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变后掠翼设计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跟差不多同时期服役的图160一起成为代表战略轰炸机领域世界最高水平的东邪西毒。但是B1B并没有嘚瑟太久的时间,美国很快就推出了新一代的B2战略轰炸机,凭借科幻前卫的造型和神出鬼没的隐身能力,一下子就抢光了B1B的风头。而且在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的三驾马车当中,B1B逐渐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产品。

这是因为在飞火推一体化控制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变后掠翼技术的优势已经被极大的削弱了,固有的缺点却愈加突出,由于机翼转动装置结构复杂,增加了机身死重,降低了机翼载荷。特别是变后掠翼所需的钛合金机匣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差,导致飞机的出勤率和经J性严重下降。根据最新的官方资料显示,美国空军现役的61架B1B,妥善率仅为惨不忍睹的10%,也就是只有大约6架B1B具备立即出动的能力。

即便是以“皮娇肉贵难伺候”而著称的B2也没有如此糟糕的表现,甚至比起年长几十岁的B52也是大大不如。不可否认的是,B1B目前面临的处境确实是相当的尴尬,突破敌方防空体系执行纵深打击任务,比不上B2安全可靠;携带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执行防区外打击任务,比不上B52经J实惠。所以美国在规划下一代B21战略轰炸机的时候,计划首先将其用于淘汰B1B,B52反倒可以老当益壮再战20年。俄罗斯的图160由于后继无机,却因祸得福免去退役之忧,B1B只好独自一人孤身离去。


晨曦谈兵


B-1是变后掠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1974年12月原型机首飞。

1986年开始装备部队,由于采用战略导弹还是采用战略轰炸机哪个更有效的问题在美国长期争论不休,使B-1的研制周期长达20多年。目前B-1B是1982年开始改装研制,1984年首飞。其主要任务有:战略突防轰炸。执行常规轰炸的海上巡逻任务,以及作为巡航导弹载机使用。

B-1只有两种型别:B-IA,只制造了4架;B-IB结构经加强,最大设计起飞重量由179170千克增加到216365千克,可调式进气道改为固定式,采用了新的发动机和简化的机翼整流罩,加强了起落架,最大平飞速度由M2.2降至M1.25,机翼最大后掠角由67.5度改为59.5度,将B-IA的整体弹射座舱改为弹射座椅,攻击电子系统的主要元件都更换了,对防御电子系统的软件进行了大量的改进。B-1B采取隐身措施,其雷达反射载面积是B-IA的 1/10,B-52的 1/100。

武器

翼身承力盒前有两个串列的武器舱,长9.53米,承力盒后有一个长4.57米武器舱,内部携带的武器有:8枚AGM-86B巡航导弹,Z4枚AGM-69短距攻击导弹,12颗B-28或24颗B-61或B-83核炸弹,另外还可带普通炸弹。机身下的6个外部件架可带12枚AGM-86巡航导弹或副油箱。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 M1.25,突防速度(高度 61米) 965公里/小时,巡航速度M0.7,航程120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2530米


千骑营卍首席司号员


根据最近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一次听证会透入,美空军高级将领称:美军目前的61架B–1B轰炸机当中只有6架具备作战能力,由于高强度的使用,大量的B–1B处于检查和维护状态...稍后,美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辩称,有7架仍然可以随时执行任务...61架当中只有7架能飞,妥善率只有11%,低的令人发指!而2017年空军报告指出B–1B的妥善率还在52.8%,短短2年不到就成了这个样子,其原因是2018年起该机型接替了在中东的B–52机队任务,严重的损耗才使得妥善率降到了目前的最低水平...看来B–1B轰炸机的前途确实堪忧,美军有可能在今后8年内将它们大量退役 !


B–1B洲际战略轰炸机是美军在1970年代研制的,对它的作战要求是:携带20枚B–83型热核航弹或者B–61型核航弹超低空突破苏联绵密的防空网,深入到苏联腹地去对高价值战略目标实施核打击!也就是说:一开始B–1B就是核轰炸机,并不能执行常规轰炸任务。B–1B携带的B–83型热核航弹,也就是氢弹,该弹重量为一吨,没有精确制导组件,只能是凌空轰炸。

冷战结束了,B–1B轰炸机的核轰炸任务虽然没有被取消,但是深入大国内地去执行核轰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鉴于核轰炸任务被永久性推迟,正当轻壮年的B–1B变得很尴尬,待在机库内需要花上大笔的维护经费却不能参战实在让美军头疼,为此美军拨款对B–1B进行改造,更换火控计算机、弹药管理计算机...等等航电设备,将它升级为“核常兼备”的轰炸机,数十亿美元花出去后,B–1B具备了常规打击能力。

从2010年代开始执行了较多的常规打击任务,比如:去年4月份携带AGM–158巡航导弹去空袭叙利亚。

但是,从B–1B这些年参战的表现来看,它“机库贵族”的名号没有改变!出勤一次在地面维护保养的时间特别长,特别是发动机和可变翼机械部分!由于是超音速飞行,它的发动机磨损要比B–52那种亚音速发动机磨损程度要高了很多,这就和人一样,背负几十斤东西还要求20分钟完成10公里越野,心脏负荷肯定大,长久这样会出心脏病的。

B–1B的剖视图,两侧机翼部分结构非常复杂。
放大图片之后,可以看到B–1B的可变翼结构不但复杂而且所占机身体积也很大,这样就会大大的增加了“死重量”,白白消耗掉了不少发动机的功率!

可变翼结构在上个世纪6,70年代流行过一段时间,美军的F14、F111;苏联的米格–23和衍生型米格27、苏–24;英德的“狂风”...都有这个结构,当时认为可变翼结构可以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度,在高空飞行时将机翼向后收起,这样飞机就接近了“三角状”减少了飞行阻力、当需要低空突防时将机翼最大的展开,这样可以得到更大的升力,低空超低空飞行飞机会被较好的可控制性能。
F14将机翼完全向后收起,机身几乎成了

三角状态,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做法会让飞机飞得更快和更加省油。

但是,可变翼结构非常复杂,里面的变角齿轮箱和液压筒...等结构要制造的非常精细,并且美军的可变翼结构是“无极变换角度”,不像苏联飞机仅能变换三个,这样的结构就显得更加复杂了。

可问题是可变翼结构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出故障!结构越复杂就越容易出问题,轰炸机这种上百吨的大家伙在天上飞行,机翼承受的各种向上⬆️、向下⬇️应力,在升力很大的情况下机翼甚至要往上翘很大的角度,比如:现在民航客机的机翼都是“超临界设计”,满负重的情况机翼有时候要向上折5,60°而不断裂,这就要求机翼和翼盒部分的设计与制造非常坚固并且材料任性十足,这个事情具体到可变翼结构就麻烦了,做一些并不复杂飞行动作就有可能将“无极变角机械”卡死!会对轰炸机产生很大的飞行危险性,并且复杂的机械结构对地面保障是巨大的压力。B–1B被誉为“机库贵族”,就是因为它的复杂程度远高于B–52,需要长时间的地面保障。
美军还幻想着让B–1B携带对海型AGM–158导弹去打击别国航母编队的任务,现在来看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对于B–1B这些“种种不是”美军是清楚的,在新轰炸机没出现前,B–2数量太少更是“机库皇后”的美誉下,不能只靠B–52这位老将四处征战,也只得让B–1B配合,虽然使用费用很高、地面保障也复杂,但这总比待在机库好的多...另外,美军打算将B–1B的机身寿命尽快的消耗掉,好让它快一些退役,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在研制B–21轰炸机身上。

总之,B–1B离退役时间不远了,它也算是一代名机,服役之初也给人“惊艳”的感觉,“体态优美”一改B–52轰炸机那种笨重的形象,但武器装备不能只看外表和纸面数据,要看它的战场表现,使用费用太高、可维护性太差、出勤率太低...这些都是B–1B的硬伤,而比它老很多,长相一般的B–52反倒是老当益壮!


皇家橡树1972


aeropIane.airpanp--飞机、以及固定翼/FixebIe.swept.Pane…PIane。还有heIicopter直升机✈飞机的出现才不过短短的170年历史都不到。

现在抬头看看满天飞的各类型飞机,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一架比一架性能先进“功夫”了的✈👍。



可变掠后机翼技术:VariabIe.Swetpt.back.Wing是50年代初期、探索与创造的一型机翼结构构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飞机在低速和高速飞行、起降过程中获得最理想的机翼前缘升力。
(固定翼飞机的操控系统和工作原理/模式)

通过操作开变机翼机构转换翼展不同角度。

优点明显、在当时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认知条件下解决飞机不同速度的机翼升力问题。

不足之处也是最大的缺点:机翼角度转动结构太复杂、结构重量大、(机体结构重量增加太多)维护保养费时费力……

(图中,可变机翼操控系统连接机构和作动机构)


可变掠后机翼技术出现风靡一时、前苏联“玩”可变翼技术达到“炉火纯青”苏-24、苏-7、米格-23/27、图-22大名鼎鼎的是“白天鹅”/图-160战略轰炸机。


前苏联人、采用了独特和巧妙的设计解决了可变掠后机翼的结构和操控系统,美国人也赞叹不已👍


(美国的“B-1”“枪骑兵”战略轰炸机也采用了可变后掠机翼技术)

(F-14“雄猫”舰载机机翼后掠模式飞行状态)


(F-14“雄猫”机展(打开全翼展模式))

前面提到、可变掠后机翼的确解决了飞机高低速度飞行、起降机翼升力问题,但是,结构复杂、重量大、维护保养麻烦是固有缺点……

随着航空科技不断进步、新型机翼结构和翼型不断涌现、边条翼、前鸭翼结构简单、重量轻、高、中、低速升力效率高、更先进机翼技术出现,可变掠后机翼技术自然被抛弃、优胜劣汰也是航空技术不断提高的自然法则。


(图中,显示F-18采取大边条翼技术飞行中的巨大作用)

(国产歼-10采用的前鸭翼技术飞行状态)

所以:技术进步必然会淘汰落后的技术,是自然规律。不奇怪!


孔乙己乱弹


尽管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B-1/B轰炸机在美国空军阵中服役,但相形之下,它的出镜率确实没有B-52和B-2的高,而且五角大楼也曾不止一次的讨论过将其退役的可能。不过即便如此,将正在技术浪潮中跌宕的B-1/B直接定义为“垃圾”未免有些武断。

纵观B-1/B轰炸机的技术特点,除了超音速突防能力外,就是变后掠翼设计。但客观而言,B-1/B的变后掠翼设计本身就是服务于它的超音速飞行,因为在技术论证中,后掠翼更适合高速飞行;比如俄罗斯的图-160亦是一款变后掠翼轰炸机,同样强调超音速飞行。

但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需要我们注意:即无论是B-1/B还是图-160都是定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自此以后美俄等主要国家似乎就对变后掠翼飞机的研究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无外乎这种设计的客观缺陷。

总体来看,变后掠翼设计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支撑和容纳变后掠翼结构的翼盒部件实在过于沉重和复杂,不仅增加了日常的维护难度,而且还降低了任务时的燃油效率。

以B-1/B轰炸机为例,该机型的设计最大航程接近12000公里,但由于使用了变后掠翼设计从而导致在现实飞行中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航程,如果遇到长途奔袭任务时还必须借助空中加油来续航;而且B-1/B的超音速突防能力也并不尽人意。

坦白讲,B-1/B轰炸机实际上就是冷战思维下的代表性产物:大航程、大载弹量、高速度;但随着冷战的落幕以及主要国家区域防空和弹道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B-1/B在现代战争中的实际意义已经大打折扣:效费比不如B-52、隐身能力不如B-2.

不过,美军在国防经费一度紧张的时候都没有将其完全退役也是有原因的:战术层面,B-1/B轰炸机虽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在一些低等级战区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它恐怖的火力覆盖;战略层面,五角大楼始终认为长期保有三种型号的战略轰炸机才能稳固自己在该领域的优势。

所以说,B-1/B轰炸机的“落后”是相对而言的,尤其是把它置于现代化战争的大框架之下,这种“落后”就会被不可避免的放大。但无论怎样,B-1/B轰炸机在技术领域的许多东西仍是绝大多数国家所难以企及的。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就像俯冲轰炸机一样,都属于一时之选,过了那个时代,落后的性能拖累了服役寿命。

不管是高空高速突袭,还是低空高速突袭,两种特殊性能,都只是一个时段内的最佳办法。面对探测距离更远的警戒雷达,和性能更完美的防空导弹,高空高速突防就显得格外壮烈,毕竟让导弹飞到更高的高度很容易,让飞机则相对较难;同样的,当对方拥有空中预警雷达后,低空突防的就显得很低效,特别是飞机为此付出了极高的性能代价后。

现代轰炸机执行的往往是简单的投弹任务,需要轰炸机做的事情就是,带着极重的导弹,在合适的距离发射出去。轰炸机的简单任务,让战斗攻击机和轻型战斗机分割了,而目标距离远,风险高的任务,则让轰炸机去做。这也是现代战争中,陈旧轰炸机老而弥坚,而新型轰炸机迟迟无法研发的原因之一。


笔不意驰


现今美轰炸机的三大主力,B52轰炸机,B1B轰炸机,B2轰炸机,大家对二战期间的B29轰炸机,冷战期间的B52轰炸机,现在的B2幽灵轰炸机并不陌生,但对B1B轰炸机性能很少了解,小编今天简述下,B1B轰炸机威力到底如何!

B1B轰炸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之一,80年代产物,是在B1的基础上研发的,代号枪骑兵,B1B一共生产了100架,现今约有60几架在服役,冷战期间,美国面临苏联庞大的防空火力,B52难以应付,需要一款比B52轰炸机携弹量更大,航程更远的一款轰炸机,所以B1A轰炸机应运而生。


B-1A的主要作战方式为超音速高空突防,但由于美空军高空突防方式不足以应付强大的苏联防空火力网,因此B1A很快停产。80年代,冷战白热化,里根总统,要求研制低空高速突防的轰炸机,通过低空飞行来躲避雷达的捕猎,重新启动B1轰炸机的研发,就是现在的B1B轰炸机!

B1修长的机身,减少了雷达的反射面积,B1B取长补短,图上我们看到进气口涂上隐身涂料,B1B轰炸机可在防区外发射巡航导弹的任务。简单说,就是我还没飞到你上空,我就可以发射导弹,然后我可以飞回去,比如,美战机在以色列上空,我可以发射导弹打叙利亚军事基地!然后我大摇大摆回去,就是我能打上你,你打不上我!一副我在你面前撒野,你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B1B航程12000公里,作战半径5600公里,机舱内载弹量34吨炸弹,可外挂26吨炸弹,B1B有其强大的挂载能力,可携带84每自由落体炸弹,81枚低风阻炸弹,24枚热核弹,144枚小直径炸弹,30枚集束炸弹,24枚通用炸弹等,美在叙利亚投的据说就是通用炸弹,因为集束炸弹太过残忍,国际上一般禁用!B1B由于主要是低空突防,有自卫武器,而B1A没有,为了减少敌方雷达反射面积,B1B虽然有14个外挂点,但一般不挂载武器!


在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执行任务不足美空军百分之5,但投下百分之五十的炸弹,造成几百万难民流离失所,战争中犯下累累血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