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写遗嘱,打算把财产都留给儿子,却让儿子陷入纠结


老人写遗嘱,打算把财产都留给儿子,却让儿子陷入纠结

【1】“好强”的老人

王阿姨这大半辈子挺不容易,她自己兄弟姐妹5个人,大哥早年夭折,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从小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四个孩子长大,王阿姨是老小。这种家庭情况,从小造就了王阿姨好强的性格。

王阿姨有三个儿子。因为她从小的家庭情况和这种性格,对于孩子的期望很高,一直都希望孩子们“出人头地”。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照着王阿姨老俩的话说:也就老二还值得培养,其他俩孩子都不行。

老二考虑问题、做事情很缜密,从小就很懂事,经常帮着爸妈做事情,再加上打小学习就一直挺好,成年之后工作能力也很强,有些小成绩,深得老人的喜爱。反观其他两个儿子,老大“调皮捣蛋”,老三“吊儿郎当”,都没啥值得“炫耀”的地方。

可想而知,时间一久,老人对孩子的态度就有了非常明显的差别。

孩子们对老人的态度也不一:“你不是看不上我们么?我们还觉得不公平呢。凭什么好处总是给老二”?老大和老三心理上时常感到不平衡。

老人写遗嘱,打算把财产都留给儿子,却让儿子陷入纠结

要说造成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有关系。老人对自己喜欢的孩子“偏心”,从他们的角度,是因为其他孩子“不争气”;孩子对老人有意见,是因为“你们偏心”。很难讲清楚到底谁是主因,不同人看待的角度不一样。

孩子成年之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家庭现实就是,老大和老三很少回来看望老人。他们也知道,回来面对的也是老人的“冷脸”。

其实很多多子女家庭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问题。一旦孩子多了,老人和孩子之间、孩子们相互之间,都有可能产生态度不一、亲疏不一的情况。

要说王阿姨这种家庭情况,从她心眼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谁让你们不争气?还想我怎么对待你们?”

一家子人最怕的就是这个,谁也不认知自己的问题,都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这样的家庭,怎么可能和谐的了?

【2】老人决定把财产留给一个儿子

和老伴儿都退休之后,王阿姨也闲不住,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什么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之类的。她这种性格,压根就闲不下来。老伴儿也挺支持,他知道,要是让王阿姨闲下来,估计就得在家挑毛病找事儿了。干脆让她忙一点儿,家里还能省省心。

父母年纪大了,老二时常回家看看。他心里非常清楚两个兄弟跟爸妈之间的关系,也非常了解母亲的性格脾气。客观上讲,老人的做法上也是有问题,老二一直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不太好直说而已。

一天老二回家陪父母吃饭。饭桌上王阿姨又开始发牢骚:

“老二,我跟你交待好,咱们这个家最后得靠你守着。我跟你爸年纪大了,以后家里的大权交给你。你看现在天天的新闻,谁家又怎么着怎么着的了,净是闹不愉快的。哪天我把这事儿说清楚,省的之后麻烦。”

王阿姨这种类似的态度已经跟老二表达过很多次。老二能理解,毕竟是母亲从小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他也很清楚,都七十多岁的人了,想改变他们的想法,很难。

老二没说什么话,他心里一直考虑的是怎么能让家里关系和谐一点,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式。

过了一段时间,王阿姨给老二打电话:“晚上你下了班回来吃饭,我有点事儿跟你说。”

回到家,老二问老人什么事儿。王阿姨跟老二交待:

“这么个事儿。我和你爸商量好了,之前不是跟你提过,今后把家交给你的事儿么?现在给你有点早,我们写了份遗嘱,这里面说的清清楚楚。我和你爸把家产也都拉了一遍,都写这里面了。哪天我们都走了,这些都交给你打理。你先看一下。”

老二没细看里面的内容,听到王阿姨这个意思,老二陷入沉思。

老人写遗嘱,打算把财产都留给儿子,却让儿子陷入纠结

父母一辈子积累的财产,通过遗嘱都“留”给自己,这是父母的心意。但是,老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定,站在老人的角度,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反观过来,对于兄弟几个人,这种方式无疑会给家庭关系“雪上加霜”,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老二问了一句:

“爸妈,这份心意我心领了。我是考虑,对于大哥小弟他们是不是合适?毕竟我们都是你们的孩子,要不要考虑他们的想法?”

王阿姨眼睛一瞪:

“我们的事儿,我们做主,你别管那么多。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你。”

老二没说什么。他觉得老人做的有些不妥。毕竟,大哥、三弟之所以不得老人欢心,不能完全说是他们的责任。在老人心里,评判孩子好坏的依据,就两个字:争气。但是,啥叫“争气”?是不是有点成绩就算给父母“争光”了?应该不完全是这样……

【3】“情与利”之间的纠结

王阿姨老俩写遗嘱的事儿,没有跟老大和老三提出过。老二也没想好要不要跟兄弟们知会一下。

从老人的心愿上来讲,做的这件事特别值得感动,是父母对自己的认可;站在自己的角度,能得到老人的全部财产固然是好事,但是在情和利之间,孰轻孰重?

哥哥和弟弟无非就是没有达到老人的期望,所以不招老人待见而已,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大毛病。哥俩看望老人的时候,多数遭遇的都是冷眼,搁谁心里会舒服?时间长了,也就慢慢来往的少了……

这件事儿还是先放下吧,到时候再说。

既然老人决定了,未来怎么处理,其实就仨字:看自己——

老人写遗嘱,打算把财产都留给儿子,却让儿子陷入纠结

自己心里怎么想的,可能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无非就俩结果:要么就是按照老人意思,把财产都继承了,兄弟几个关系也就那样了;要么就是自己做出改变,不按照爸妈的意思来,来缓和兄弟情份。

老二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可能是解决家庭关系的关键……

【4】结语

这个事情还没有完结,遗嘱还没有生效,后续会是什么结果我也不知道。

王阿姨评判子女的标准很简单,所以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这是老人订立遗嘱的出发点。

理论上讲,老人愿意给谁就给谁,跟别人没啥关系,从这个角度,王阿姨的做法没毛病。老二是不是纠结,是他个人的想法,就看看重什么了——看重钱财,说好听点是尊重了老人的意愿,没毛病;不遵守遗嘱,看重的是兄弟情份,更值得称赞。

撇开王阿姨这件具体的事情,这里延伸一下:

1.家庭,是多方的关系

什么“女儿给我养老,财产给儿子”、“你把财产给我,我就养你”等等,其实,完全是站在自己角度看待问题,伤人伤己

王阿姨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当初听到这个事情,从我个人角度,并不完全认为是两个孩子的原因。但是,心理怎么认知的,谁能给出绝对的对错评判标准?

只是,通过这个事情想表达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老人写遗嘱,打算把财产都留给儿子,却让儿子陷入纠结

老二之所以纠结,是因为他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是他看待问题的角度:

  • 造成家庭现状的原因,不仅仅是他兄弟的单方原因。
  • 从内心来讲,有想改变家庭气氛的愿望,所以才有了“纠结”。

至于今后会怎么处理,这是后话,看看老二怎么决定吧。

2.遗嘱,能起到保护作用

王阿姨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你”。这确实是遗嘱的作用。

我们做一个假设:

如果确实俩孩子的原因、对老人不孝敬,老人才决定把财产全部留给老二,这样的话,遗嘱真正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避免了财产给到了不该给的人的问题。

当然,“保护”的是指定的继承人,至于他是不是“应该”得到财产的人,就不做评判了。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