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俳句嗎?

亦如此說


俳句作為從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絕句演化而成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小詩,大部分為我們所熟知的俳句還是很有清新典雅、精緻可愛的和風特色的,比如有著“俳句之神”之稱的正岡子規,寫下的俳句就頗有宋詩典雅之風:



我庭の小草萌えいでぬ限りなき天地今やよみがへるらし.

我庭小草復萌發,無限天地行將綠。



一桶の藍流しけり春の川

春日河川上,正是一桶靛藍流。



行く我にとゞまる汝に秋二つ

我去你留,

兩個秋。



梅白し昨日ふや靏を盜れし

水鳥嘴,沾有梅瓣白。

還有一些俳句詩人則帶上了日本特有的“寂滅”色彩:



ふるさとや寄るもさはるも茨(ばら)の花

故鄉呀,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

——小林一茶



誰が見ても

われをなつかしくなるごとき長き手紙を書きたき夕

那天晚上我想寫一封

誰看見了都會

懷念我的長信

——石川啄木



動かねば 暗にへだつや 花と水

那些隔過黑暗的花和水

——沖田總司生前唯一留下的俳句

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俳句:



「松島や ああ松島や 松島や」

松島啊 唉呀媽呀松島啊 松島啊

——松尾芭蕉



菊後無他物,唯有大蘿蔔。

菊の後大根の外更になし

——松尾芭蕉



好路直通上好房,卻是火葬場。

よい道がよい建物へ焼場です

——種田山頭火



寒燈下,寫兩行刪一行。

二行書き一行消すや寒燈下

——高濱虛子(生動演繹深夜寫文的痛苦狀態,令人涕淚橫流)


陳與彬


說實在話,不太喜歡俳句,因為他是日本的詩歌,中國詩歌可謂內容豐富,琳琅滿目,百花爭豔,何必去研究日本人的詩歌呢!

即然條友邀請回答,那我就看一看,一看之下,我恍然而悟,原來這詩歌的根在中國,那就不得了,必須研究一下。

俳句是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在中國詩歌形式下,經日本人的改變發展而成。同時在日本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著的日本式詩歌。


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它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日文字母組成。

二、俳句中必定有一個季語。那麼什麼是“季語”呢?所謂“季語”指的是用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

在這個“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冬季的雪”等表示氣候的用語外,還有“櫻花”、“蟬”等動植物名稱。另外一些表示風俗習慣的用語,如“壓歲錢”、“陽春麵”,這樣的“季語”通常帶著人們對童年或者故鄉的懷念眷戀之情。

俳句的意境和中國漢代詩歌有相通之處。它攫取大自然的微妙之處和綺麗的景色,與詩人的玄妙想象和夢一樣的思緒相對應,形成一種別樣的幽情,一種賦予禪意的韻味。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來一句“這特麼不是剽竊嗎?”還真說對了,有詩為證:

“長夏草木深,武士留夢痕。”這是日本詩人芭蕉的一句詩。再看我們詩聖老杜寫的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多麼明顯的抄襲行為啊!

先別生氣,我們接著查驗一下日本詩人寫的詩,看看有多少相似的地方再說。

《古池》

(松尾芭蕉)

閒寂古池旁,

青蛙跳進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說的是一隻青蛙跳進了一口古池,激起層層漣漪。青蛙還沒跳時,四周都是靜的,靜止不動的蛙和平靜無波的水面,青蛙跳起的瞬間,青蛙的動和水面的靜相結合,等青蛙跳進水池後,一切又恢復平靜。


簡單的話語道出詩人內心的澎湃激情,就像那打破的池水一樣,而最終歸於寧靜,顯示了大自然的循環規律,及大自然的活潑生命。

《蟬聲》

(松尾芭蕉)

寂靜似幽冥,

蟬聲尖厲不稍停,

鑽透石中鳴。

《茅屋有感》

(松尾芭蕉)

長夜充耳聞,

風打芭蕉雨打盆,

輾轉夢難尋。

《殘夢》

(松尾芭蕉)

朦朧馬背眠,

遠處淡淡起茶煙,

殘夢曉月天。

松尾芭蕉的寫作風格都是寂靜、閒適的,詩句看似很簡單,實際包含著很多哲理,被日本人尊稱為“徘聖”,這個名稱也是中國“詩聖”的翻版。



戈壁灘上的駝鈴


唯有詩人作家對詩句俳句歌詞,要求相對有格式化和規律,對於畫家來說,就是表達畫中意境的一種題款,作者用語言的對白方式配飾畫幅,未免會有詩句歌詞俳句含混其中,畫家更看重與畫中意境的內在聯繫,不是那麼攆強規範化與格律,而是更加隨意的趣味性情調,個性化濃厚的分別表達在不同的畫作裡。:


竹林堡人


這要根據文章主題和表達的思想而定,如果因為喜歡不論什麼都用上,那就成“八股文”令人厭了。

毛主席說:“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要看讀者對像。舞文弄墨去做詩人或書法家吧。


資料完善度低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短小精美,意境綿長。與中國詩詞的不同在於它只是作者的一念初心,一份即興的感觸。俳句很短,只有十七個音,分成三節,格式是五/七/五,抒發霎那間的感受。俳句又稱俳諧,因其許多作品帶有詼諧的特性。常用象徵、暗示的手法。俳句短小,是一種殘缺的美,比起中國的詩詞,俳句更像是在風裡舞成紗的微雨,縹緲,無所憑依。


用戶6180549354


這不能說喜不喜歡俳句,每個地方的文化不同,只能因人而異。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

俳句是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這種詩歌形式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同時在日本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


小鐘談說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


日本官方說法是,俳句的原型是中國古代漢詩中的絕句。日本中古的時候將中國漢詩的樂府詩發展為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後因多人合詠和歌,出現了長短連歌。而俳句起源於連歌,為連歌的發句,為三句十七音。連歌的脅句,為二句十四音。加起來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國古人有一說法,把絕句看成是律詩的一半,即所謂“絕者,截也”。古代日本詩人大半都能做中國漢詩,並對此非常喜愛,所以,俳句的形成影響之一,有可能是日本人從絕句和律詩的關係上得到了啟發。
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源於漢詩絕句之故。”
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俳句的妙處,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綺景,與詩人的玄思夢幻對應起來,造成一種幽情單緒,一種獨在的禪味,從剎那間而定格永久。而這種禪寂,在中國的詩歌裡也屢有體現。比如王維的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為樂,此生間有餘”(《飯覆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詩人,大部分能寫漢詩。也有很多把中國的漢詩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長夏草木深,武士留夢痕”便是引杜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脾氣超好女


喜歡,有詩意。


北方文韻


排比句可以增強文章氣勢,讓文章更有說服力。最好是在文章開頭或結尾寫,這樣讓文章更有文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