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雅克薩之戰中,就嚐到了西方武器的厲害,大清為何還不引進?

明天壞女人


雅克薩之戰的俄軍裝備並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先進,其實當時的俄軍都不是什麼正規軍,第一次是400多哥薩克僱傭兵,第二次達到800多人,其中大部分仍然是哥薩克僱傭兵,只有一二百人是原來的退伍老兵。



俄軍第一次部署的武器中只有三門小型火炮,磅數大概在6磅以下。此外火繩槍一共有300支,甚至還沒有裝備全軍。在看清軍這邊,第一齣兵康熙皇帝意圖一勞永逸,採取了大將彭春的建議,攜帶了大量的火炮,同時也有裝備火繩槍100支。網上很多人說清軍守舊,不重視火槍的運用,這其實是個錯誤的結論。康熙皇帝為了更好的遏制俄軍,特意訓練了一批虎衣藤牌手,這隻軍隊清一色的冷兵器,這在當時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為面對輕火槍,藤牌完全可以擋住輕火槍的子彈。此外還有烏喇、寧古塔兵五六百人、達吾爾兵四五百人,這些都是近戰勇士,並不善於使用火槍。其實當時的清軍已經大規模的裝備了火繩槍,不過使用者都是關內的八旗和綠營軍,而在雅克薩之戰中,關內八旗和綠營軍支調動了700人,裝備100支火繩槍和20門火炮已經綽綽有餘了。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用紅衣大炮把俄羅斯的碉堡給轟塌了,當時的俄軍還並不會修建最新式的星型堡。

也是因為第一次太過順利,所以當俄軍捲土重來之後,康熙皇帝並沒有像第一次一樣那麼重視,兵力縮減了1000人。不過俄軍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倒是攜帶了更多的武器,一共有火繩槍100支,燧發槍850支,並且將城堡修成稜堡建築,採用木土混合材料。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的抵禦清軍的火炮攻擊。



也是因為這種稜堡建築有利於守軍安置火炮,同時抵消掉進攻方火炮的威力,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大清被迫採用圍城戰術,圍而不打,一個月以後,俄軍物資耗盡,清軍開始攻城,826名侵略軍, 最後只剩66人。最後俄軍實在撐不住了,只能開城投降。


至於燧發槍,對於當時的大清帝國來說是一筆鉅額花銷,而且清軍的火繩槍方陣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可以說是打遍東亞無敵手,也就沒有在更換威力相近的燧發槍的必要了。


火器工坊


明朝和清朝是截然不同的。1521年,明朝和葡萄牙爆發屯門海戰,最終獲勝,但吃了對方火炮的虧。明朝政府戰後立刻下令仿製葡萄牙的戰船和火炮,這就是蜈蚣船和佛朗機炮,幾十年後佛朗機炮在明朝幾乎無處不在。

1548年,明朝在剿滅海盜的作戰中繳獲了鳥槍,覺得很不錯,從此開始仿製。1558年造出了一萬杆。1598年,明朝得到土耳其使臣帶來的重型火繩槍,決定仿製,就是魯密銃。1600年,明朝打撈英國沉船的艦炮。1621年,明朝從澳門引進西方先進的槍炮還有工程師。

明朝啥都好,仿製的意識很強, 火器著作還非常多。就是財政和工匠制度太奇葩。導致仿製的槍炮質量不行。徐光啟奏請完全按照西法練兵,明朝徹底沒有錢,只好作罷,直到滅亡。

對比大清財政制度強得很,但是學習和仿製的意識幾乎沒有,在和俄國,緬甸,越南,葛爾丹等幾十年的戰鬥中,大清都吃了不少虧,但是沒有覺醒,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直接帶著先進的槍炮進京演示,換明朝早就決定仿製了,但是大清無動於衷。1800年大清的軍備走向廢弛,造的槍炮又落後,質量又差,甚至還要挖出來兩百年前的明朝大炮用。


港漂漂深圳


在雅克薩時期,俄軍也是火繩槍,也是紅夷大炮與清軍是一樣的,在戰鬥當中,傷亡也有時候,俄軍獲勝,有時候清軍獲勝。

比如,1652年3月24日,此時清軍剛入關不久,單兵素質還是可以的。瓦西里•帕爾申曾親眼目睹蒙滿騎兵的弓馬本領:“他們眼力驚人,箭法準確”。“……有的人躍馬馳騁,張弓搭箭,當優秀射手手起箭發,命中正在飛行的前一枝箭尾時,他們靈巧的技藝使人驚歎不已!” 。

第2戰,雙方第2戰,1658年松花江口之戰,此戰清軍指揮官沒有犯渾,所以打了一場順風仗。 清軍1400人,哥薩克方面:斯捷潘諾夫手下有500人。最後,俄羅斯哥薩克270多人陣亡,清軍320人傷亡。

那個時代,清軍也有早期燧發槍,但是,那個時候,燧發槍工藝不過關打火率不如火繩槍,除了皇室幾把獵槍是燧發槍,清朝鳥槍多是火繩槍。火繩槍換早期燧發槍威力精度射程變化不大,戰時射速提升也只有1分鐘2發變為1分鐘3發,對陣騎兵只能射一次,下雨時候都是不能用的。

火繩槍相比煫發槍的優點是點火率更高, 槍擊造價低、技術難關低 。煫發槍相比火繩槍的優勢則只是能提高火力密度。而歐洲人之所以頂著這麼多缺點也要換煫發槍是因為歐洲人技術夠了 戰術上又需要 而大清一則技術不夠 導致價格高 二則沒有戰術需要 自然就不換了。

清軍當時在雅克薩城,使用最有威力的當屬20門“紅衣大炮”,包括8門“神威無敵大將軍”炮與12門“神威將軍”炮。清軍在第一次雅克薩戰爭中大獲全勝。兩種“將軍炮”炸燬了雅克薩的木製城牆和塔樓,炸死俄軍100餘人。

甚至俄軍,還以為在清軍中操作這種“歐洲造大炮”的是一些換上了中國服裝的“歐洲僱傭兵”。


深度軍事


雅克薩之戰的俄軍武器談不上有多厲害,十七世紀的火器能有多厲害?


清軍和俄軍一共打過兩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時,俄軍與清軍用的都是鳥槍,雙方都需要一個支架來托起槍才能瞄準,不過俄軍用的支架是戰斧,所以俄軍的鳥槍手可以發動衝鋒,用白刃戰殺退清軍。這使得清軍在短兵相接的時候被俄軍吊打。然而雅克薩畢竟離沙俄的歐洲大本營太遠,缺乏重武器,所以當清軍搬出大殺器神威大將軍炮後(清軍的殺手鐧),俄軍立馬就被炸懵逼了。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此時俄軍的武器才算是領先了清軍。當時俄軍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火繩槍到燧發槍的換代,八百多支槍裡面有七百多支燧發槍。這種燧發槍不僅射程遠,而且更加機動靈活,射速也領先鳥槍,打得清軍鳥槍手潰不成軍。不過還是老問題,俄軍沒有足夠多的重武器,當清軍的神威大將軍炮出馬後,什麼問題都擺平了。

說到這裡很多人應該都看出來了。這兩次戰爭本來暴露出了清軍火繩槍落後的問題,但是由於清軍有大炮鎮場子,每次都是拿大炮解決俄軍。所以清軍從這兩次戰爭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進鳥槍,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這裡注意了,清軍領悟的道理是“製造更多的火炮,不是製造更多的先進火炮”。

清朝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準噶爾又殺到了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其實當時準噶爾兵所持有的火器是比清軍要先進一些的,幾乎都是俄製的燧發槍。

但是,由於噶爾丹入侵喀爾喀時,他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把他的準噶爾老窩給端了。這就導致噶爾丹無家可歸,只能率三萬人與清軍十萬大軍火拼。最後兩次大戰下來,噶爾丹都是因為兵力劣勢才被清軍打敗。

▼清軍與準噶爾軍用火器對射▼


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清軍發動了一場偷襲準噶爾老巢的戰爭。這一戰在歷史上被稱作“博克託嶺、和通泊之戰”。

在這一戰中,清軍一萬八旗兵被全殲,損失慘重。戰後,清軍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武器裝備太落後了,開始改進火器裝備。

但是,清軍換裝的學習對象是準噶爾。這就很搞笑了。

試想一下,準噶爾的火器是從哪來的?是從沙俄進口的。那沙俄的火器是從哪來的?是從西歐仿製而來的。

這也就是說,如果西歐是祖師爺,那麼沙俄就是師傅,準噶爾是徒弟。清軍按照準噶爾的火器水平換裝,只是人家徒孫的水平。

不過,清軍好歹是換裝了,開始引進和仿製準噶爾人使用的重型火繩槍。乾隆皇帝繼位後,清軍基本全部換裝了這種裝備。雖然這種火繩槍並不先進,甚至落後於西方國家一百年,但是相較於和通泊之戰前,清軍使用的明朝鳥槍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換裝了重型火繩槍的清軍▼



到了乾隆時期,清軍與緬甸大戰四次,當時緬甸土著士兵使用的是英制燧發槍,而清軍依然是老玩意。

看武器都知道,清軍比緬甸落後。但是由於緬甸士兵的素質不行,發揮不出英制燧發槍的優勢,沒有打醒清軍。而當清軍搬出壓箱底的大炮後,立即就能扭轉戰場頹勢。所以清軍一直到十八世紀時,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武器落後問題,依然迷信火炮,陷入了瘋狂造炮,利用數量取勝的惡循環。

這一點很好理解,緬甸軍隊的英制燧發槍在戰場上並沒有起到致勝作用,而清軍的火炮能起到決勝作用。所以清軍也就不願意浪費錢換裝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



清軍不願意花錢更新裝備,那當時的歐洲國家呢?由於當時歐洲國家拿破崙戰爭和工業革命的影響,軍事技術有了一波從量變到質便的進化。

十七世紀初,歐洲發明了線列戰術;

十八世紀初,英國軍隊發明了刺刀;

十八世紀末,拿破崙將炮兵的地位上升為了戰略兵種;

1840年時,也就是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同一年,普魯士軍隊裝備了史上第一款後膛槍;

人家在大步流星的往前衝,清軍依然在原地踏步。

不過,還是要實事求是的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的火力還沒有對清軍形成碾壓的優勢。

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的火炮和火繩槍雖然落後,但是數量多。當時清軍一共裝備有11萬門炮,26萬支火槍。雖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破爛玩意。但是數量大,英軍也吃了不少苦頭。

那麼,既然當時清軍的火力相比於英軍,還沒有到被碾壓的程度。為什麼清軍的戰果卻是一塌糊塗的呢?

這是因為,清軍的肉搏戰不行。在長達兩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在肉搏戰當中打不贏英軍,每每都被英軍虐。所以最後才輸得一塌糊塗。



其實只要翻閱一些老資料就能發現,清軍當時並不是拿著大刀長矛與英軍在作戰。清軍也是拿著火槍、火炮和英軍對射。雖然火力要差很多。

但是,很快英軍就發現了清軍存在士氣低落的問題。於是,從虎門之戰開始,英軍在投入戰鬥後,直接就以火炮掩護加步兵登陸肉搏的作戰方式,向清軍發動白刃衝鋒戰。清軍見到英軍衝鋒,一般都是還有沒有接上短兵,就會一鬨而散。

比如虎門之戰,英軍先是轟擊清軍炮臺。遭到清軍的火炮還擊後,便等待海水漲潮,用步兵衝擊炮臺。一個圍攻,炮臺上的清軍就逃的沒影子了。

另外,清軍當時的後勤能力極差,根本集結不起大兵團。英軍只有兩萬人,但是每次遭遇清軍,人數都比清軍多。

火力沒人家強,白刃戰也不敢玩命,兵力也比人家少。這仗還怎麼打?(這三點恰恰就是清軍在雅克薩戰勝俄軍的原因)


所以,清軍的落後,並不是單單的武器水平的落後。清軍和英軍的較量,完全是一個古代國家和近代化國家的較量。

至於說,為什麼清軍在見識到沙俄先進的燧發槍後,不願意仿製呢?

這個原因很簡單。縱觀整個康雍乾三世,清朝沒遇到過任何一個體量和軍事實力能與它匹敵的對手。因此,即使清軍的武器已經老舊,但清朝憑藉龐大的體量也足以局部碾壓任何一個對手。

當時歐洲的火槍並沒有在戰場上對清軍形成碾壓優勢。清軍的火槍不行,但是架不住清軍的炮多。每每當步兵扛不住了,清軍就會搬出大炮救場。這就導致清軍對火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對火炮的迷戀程度也越來越高。

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對火炮數量的迷戀程度已經達到了不重技術,不重質量,只看數量的毛病。並且,由於迷戀火炮,更滋生了軍隊不願近戰的毛病。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終於意識到了火器的威力,開始大量進口先進的武器。清軍也開始裝備洋槍洋炮。

清軍不敢白刃戰,後勤落後的毛病依然沒有改變。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時,法軍和日軍只要發動衝鋒,清軍就有崩盤的可能性。一支近代化的軍隊不敢“刺刀見紅”,裝備再先進的武器又有什麼用?


Mer86


對於清軍來說不需要引進這些所謂先進的燧發槍的,因為清軍有紅夷大炮。

在第二次雅克薩戰爭中,沙俄的燧發槍第一次進入了和清軍之間的戰場。清軍也不是你想象的使用的大刀弓箭,而也是部分裝備了鳥銃之類的火繩槍。結果被沙俄的軍隊一頓猛揍,七葷八素。關鍵時刻就紅夷大炮上場,就徹底扭轉戰局了。

沙俄的軍隊本身人數少以外(只有800人,清軍有2000多人),關鍵是缺乏重武器,火炮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十幾門,是無法和清軍當時裝備紅夷大炮相媲美的。自從孔有德教會了女真人使用紅夷大炮,這一直都是絕對的戰場屢試不爽的利器。所以整個清朝200多年間,改良的火炮共自行生產和海外引進了數10萬門。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擁有近11萬門火炮,但是除了後來大規模購買的海防炮以外,大都是處於17世紀水平的。

所以幾乎整個清朝後來很多戰爭的模式就是,實在不行就用炮轟。平三藩如此,收臺灣如此,攻打準噶爾也是如此。所以有為數眾多的大炮,清軍是不需要燧發槍的。

但是在雍正9年(1731年)和準噶爾的“和通泊之戰的慘敗”,最終導致了雍正下狠心進行了軍事改革。

“和通泊之戰”,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的一萬精銳,最終戰損7200多名士兵,13個高級將領。此戰使得大清和準噶爾形成了相持態勢。此戰失利,讓雍正大為震怒,因此痛定思痛,下狠心進行了改革。

在這場改革中,針對火繩槍進行了技術革新。其實母版就是準噶爾士兵使用的從奧斯曼帝國舶來的一種更為先進也更大的火繩槍,叫贊巴拉克火槍。雍正下令自行仿造,結果1年的時間就生產了1萬多支。這就是後來清朝一直用到鴉片戰爭時期的主要類型的火槍,我們通常叫它“抬槍”,也被稱為“大清神器”。這種槍在18世紀可以與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槍械媲美了,因為它不但解決了一般火繩槍的防水的問題,關鍵是射程高達400步以上。

“抬槍”成為“大清神器”,要感謝雍正之外,還要感謝另一個人那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因為仿製這種槍的第一代技術就是他當“撫遠大將軍王”期間,先行試水的。

他曾經生產了300支留在了甘州,準備後續使用到戰場的。但是後來回去奔喪之後就被軟禁了,也一直再未踏入戰場。

但即便如此,從“抬槍”這種武器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問題,清軍求的是火力大而猛,可以壓制住敵人,而不是求的精而準。

一直到二戰期間,我們的民間抗日武裝還在用“抬槍”這玩意,只不過可能自行生產的,工藝水平低,樣式、性能、射程還不如雍正那會呢,據說一次只能裝一粒彈,要兩個人抬,卻只能射30米左右,關鍵是沒膛線。《亮劍》裡面其實就出現過,樣子不好看。

但是很可惜,此後一直到洋務運動,清朝幾乎再也沒有在槍械上進行過改革。

而是又再次陷入了雅克薩的旋渦之中,就是更大規模地依賴火炮,造了更多的火炮。直到鴉片戰爭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就連火炮也早已落後於世界了。

但其實武器上的落後並不可怕,因為就如雍正一下令,清軍就能立即仿造出趨於世界先進的槍械。到了洋務運動期間,我們的也能自行生產出漢陽造。

關鍵可怕的在於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暴露出來的問題,一直沒有被清軍重視。

那就是第一次實際上沙俄的哥薩克士兵並不是在裝備上贏了清軍,而是用斧頭和兵刃打贏了清軍。這個問題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就顯得格外明顯,曾經以白刃戰聞名的清軍面對刺刀卻慫了。





炒米視角


雅克薩之戰,俄國的武器並不比清軍領先多少,在重火器方面,清軍更是全面碾壓俄軍。

在槍支上,開始兩軍都裝備的是火繩槍,不分伯仲,當然到了第二次雅克薩戰役時,俄軍換裝了不少燧發槍,在射程和射速上領先清軍,佔據了優勢。

但是清軍有火炮,俄軍路途遙遠,無法攜帶重型火器。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正是憑藉火炮的優勢壓制了俄軍,取得了最後勝利。

雅克薩之戰後,緊接著就是清準大戰,幾乎沒有間隔。

長達70多年的清準之戰裡,兩軍都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準噶爾軍裝備了許多贊巴拉克火槍,也就是重型火繩槍,比清軍的鳥銃火力要強不少,但本質上,它也只是一種火繩槍,和清軍的火繩槍並不存在代差。

準噶爾軍隊同樣缺少大炮,清軍在多次重大戰役裡,都是憑藉大炮轟開準軍的防守。比如著名的烏蘭布通之戰,噶爾丹用上萬只駱駝構築成“駝城”,但在清軍密集的火炮轟擊之下,駝城血肉橫飛,被一舉摧毀。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還是來自那個錯誤的認識——清軍對外戰爭屢次失敗,來自武器的落後。

事實上,除了嘉慶到道光之間的五十年左右,由於戰事減少,天下承平,清朝失去了武器改革的動力外,其他時間,清軍的火器一直在不斷更新。

除了從嘉慶到道光之間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由於戰事減少,天下相對承平清朝失去了武器改革的動力外,其他時間,清軍的火器一直在不斷更新。並且,火槍火炮自始至終在清軍手裡佔據著重要位置。

太平天國運動起,清朝就加快了武器的更新,由於一時沒有基礎自造,大多是直接購買國外的武器。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更是對槍炮進行大規模更新換代,直接跳過了燧發槍,開始發展線膛步槍。進口、仿造、自造,機器局製造局開設了一個又一個,看上去熱火朝天。

但這只是表面的現象。大清帝國從乾隆後期已經開始進入了下降通道,腐敗叢生,卻又夜郎自大不思進取,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從思想到體制上的差距都被西方越拉越大。

到了晚清,清軍的武器一點也不落後,在甲午戰爭裡,不論是單兵武器還是火炮都要強於日軍。

清朝對外作戰幾乎全敗,並不是敗在武器上,而是敗在思想上。


小院之觀


讓大清嚐到西方武器的厲害,是在雅克薩之戰前的1652年,清軍第一次與俄國人交戰。關於這次交戰,史料只做了簡單的記錄,俄國人在烏查拉築木堡,當時是寧古塔清軍副都統海色,希福率兵前往黑龍江流域與俄國人進行了鏖戰,但遭到了失敗。清軍在兵力上是佔有優勢,清軍突襲攻破了俄國人的木堡,清軍將領卻下令要活捉俄國人,結果被俄國人用火槍大炮打敗,死傷慘重,海色受到了懲罰,希福被革職。

後俄國人又於庫馬拉河築木堡,清軍都統明安達禮率兵前去攻打,末克。雅克薩之戰前的清軍,已經二次軍事上的失利,黑龍江部落的民眾曾告知過清軍,俄國人有厲害的武器,就是火槍,蒙古部落、達斡爾人、索倫部落都被俄國哥薩克人的火槍擊敗,嚐到了西方武器的厲害。

在雅克薩之戰,清軍只是攻擊雅克薩木城堡受阻,俄國人退入城堡,有恃無恐,清軍久攻不下,只能運來紅夷大炮,擊敗入侵的哥薩克強盜。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並沒有嚐到西方武器的厲害。康熙帝認為,清軍的失敗主要是缺乏訓練、糧食匱乏,而不是輸在火器上。清軍曾在松花江流域擊敗過斯捷潘諾夫強盜的小隊船隻,並擒獲了俄國人。

在雅克薩之戰中,清軍的火器也很齊備,不僅有紅夷大炮,還從關內河南、山西等地抽調二百多名熟悉火器的優秀射手,還從福建調幾百名藤牌兵,清朝當時可以自己造火炮。

清軍能夠取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完全是作了充足的準備,在兵力上也是佔有絕對優勢。索額圖與俄國人戈洛文在尼布楚談判時,帶去了一萬多名清軍,五十門紅夷大炮,索額圖要求以勒拿河為界,二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讓康熙帝沒有意識到西方火器的重要,而且滿洲人以善騎射,弓馬嫻熟立國,康熙帝當時並不重視西方的火器,認為沒必要引進。


黑土邊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雅克薩之戰,雅克薩之戰先後經歷了兩次,很多人都知道,雅克薩之戰最終是以清朝的勝利而告終,但是這次戰役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勝利,它實際上為後世留下了不小的隱患。


特別是當年清朝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其實是帶著屈辱性的。這個條約把領土紛爭留給了後世,導致我國將近4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丟失了,這樣的勝利稱不上勝利,沒有一點值得我們驕傲可言,所以,不少後人都不願意承認這次戰爭的歷史意義。

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之後,先是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理論上已經失去,而且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之前屬於我國變成了爭議之地,最終隨著清朝的衰敗也被沙俄奪走了。

總計4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快趕上現在的半個中國了,以失去領土主權為代價的勝利,有什麼意義呢?


而且,兩次雅克薩之戰,我們在人數上都是壓倒性的優勢,清軍人數是沙俄的四五倍之多,而且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清廷在財力物力方面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

如題目中所言,為什麼清廷不嘗試引進沙俄的武器呢?難道那個時候的沙俄,武器就真的很先進嗎?在雅克薩之戰前後,沙俄的武器根本談不上先進,甚至連清朝的武器都比不上。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沙俄一共出動了四百多人,這四百多人都是僱傭兵,使用的武器和清朝官兵的差不多,都是鳥槍配冷兵器,而且火炮也不多,四百多人只帶了三門小型火炮。


不過在個人戰鬥力上面,清軍要比沙俄的這些僱傭兵遜色,沙俄軍隊戰斧配鳥槍,帶著鳥槍還可以衝鋒,等到接近了清軍的時候,就用戰斧攻擊清軍,對於這樣的戰術,清軍很被動,若不是當時清軍人數上的優勢,肯定要被沙俄的這些僱傭兵吊打,但是在人數上碾壓性的優勢,讓清軍輕鬆的打敗了沙俄僱傭兵。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又吃了大虧,不過並非是因為沙俄軍隊武器的先進,相比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沙俄在人數上增加了一倍,這一次出動了八百人的僱傭兵。

這一次沙俄僱傭兵比之前更加狡猾了,他們建立起了碉堡,清軍一時間攻不下來,只能拿著人數堆,在大炮的掩護之下,清軍的第二次雅克薩之戰倒是取得了第一次無法相比的成果,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沙俄僱傭兵只剩下了60多人。

無論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沙俄讓清軍吃虧的原因都不是武器的問題,第一次清軍吃在了沙俄僱傭兵武器配合上面,第二次輸在了碉堡上面。

總之,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清朝在火器上面還是領先世界的,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火力上都不弱。所以說,當年讓清廷從沙俄引進火器根本沒有必要。


夏目歷史君


18世紀時、西方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中國處於冷兵器與火器並用的時期,弓箭、刀、矛大量地裝備清朝軍隊,清軍使用的是火繩槍,雖有燧發槍而未裝備於部隊(造價高),西方軍隊主要使用的是燧發槍,而滑膛槍的製造技術趨於成熟。

18世紀中西方火槍技術模式和機制原理,中國的炮工藝較為粗糙,而18世紀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西方那樣的科學理論、實驗、技術三者之間循環加速的內在機制。

雅克薩之戰,發生於1685-1688年之間,此時處於17世紀末期,我們就姑且把時間算到18世紀好了,這一時期的歐洲軍隊火器的運用,並不一定比冷兵器軍隊戰鬥力高處多少。

當時先進的燧發槍是沒有膛線的,射擊精度很低,所以彼時的戰爭形式就形成了所謂的“排隊槍斃”的兩軍交戰隊列,目的是為了提高命中率,同時在近距離開火,命中率也就更高。可是一般在三輪齊射之後,步兵進入近距離的廝殺,此時靠的就是拼刺刀,才是真正的戰爭開始。

燧發槍射擊的目的,並不是作為戰爭的主要擊殺方式,而是起到擊潰,打擊敵軍士氣的目的,畢竟傷亡不高,還遠遠達不到決定戰車勝負的程度。

同時,燧發槍的結構複雜,造價十分昂貴,使用很麻煩,整個裝彈、射擊過程很浪費時間,當兩軍野戰距離拉到足夠近之後,還去裝填彈藥射擊,無異於是一種自殺行為。人家敵人早就拿著刺刀給你刺個通透了。

所以說這一時期,東西方軍隊的作戰方式雖然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一樣的,雖然燧發槍與火繩槍有技術差距,但其實有效射程和射擊精度都遠遠達不到19世紀戰爭的水平。

既然燧發槍還不能徹底改變戰爭的方式,那麼戰爭還是隻能停留在靠冷兵器肉搏的程度,所以往往在這一時期,火器部隊只是作為戰爭中的一種兵種,而非常規化的制式武器而存在。

如此一來,加上燧發槍造價比較高昂,康熙從實際角度出發,不太可能耗費錢糧大規模引進這種燒錢的武器裝備軍隊,比較它此時的起到的效並沒有火繩槍好多少。

這就跟你在打刺激戰場的時候,你拿著一把98K,別人站在你面前拿著平底鍋,,你覺得你幾槍能打死他,而他又能用平底鍋幾下敲死你?

考慮到實際使用價值以及造價,所以康熙時期,大概只是小規模的引進了這種武器,大概也只是供有錢人防身用。

再說引進了又有什麼用?大清並不具備科學理論指導的工匠對這些武器進行大規模的維護,而大清的火器管理部門也是人浮於事,官僚作風嚴重,而軍隊中裝備火繩槍的部隊一年都指不定放得了多少槍來做射擊訓練,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成為擺設而已。

不具備自主研發,或者說不具備科學精神的大清,是無法將這種武器繼續優化,以趨於追上西方的腳步,如此一來,再多的引進也無甚意義。


江畔初見月


雅克薩時候清朝就領會了西方火器的厲害?你是在搞笑呢吧,雅克薩之戰不可一世的哥薩克們被清軍的火炮轟成狗。根據《俄國人在黑龍江》一書,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均用大炮猛轟城市,把俄國人轟慘了,俄國人還稱讚清軍的炮擊令人驚懼。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由於俄國人構築了稜堡,清軍無法通過強攻攻破,因此改強攻為圍困,並架起大炮猛轟城市,打死了頭目托爾布津,而且俄國人僅剩六十餘人。科普一下,稜堡即便是在同時代得歐洲都是要通過圍困攻克。

所以題目的描述分明是在胡說,但是清朝引進西洋火器了沒有?答案是必然的。

首先看一下《清聖祖實錄》中關於西洋炮的論述:

定遠平寇大將軍和碩安親王嶽樂疏言,逆賊吳三桂,聞臣進取長沙,必固守要害。非綠旗兵無以搜其險阻。非紅衣礟不能破其營壘。提督趙國祚久在行間,熟練火器。兼統綠旗兵三千。屯墾都督陳平,有兵二千。乞俱令隨臣進討。其廣東送來紅衣礟甚重。路險難致。西洋礟輕利,便於運動。乞發二十具為攻剿之用。上諭:剿滅逆賊,平定湖南,俱賴安親王。練習宿將,及精兵、火器、俱不可闕。提督趙國祚、都督陳平並所屬官兵,悉依安親王所請。南懷仁所造火礟,著官兵照數送至江西,轉運安親王軍前。王不必待礟到始行。亟由吉安,或袁州進發上以狹西提督陳福,勤勞邊疆,忠貞甚著,其弟刑部主事陳壽,從優以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用。


諭議政王大臣等,攻擊海賊營壘,宜用火炮。內造西洋炮甚利,且輕便易運。可令湖廣巡撫張朝珍,以湖廣所有西洋炮二十具,委官遞送福建總督姚啟聖軍前,用資剿御。


可見,康熙年間就引進並裝備了大量西洋炮用於機動作戰,而且西洋炮甚利;而紅衣炮則過於笨重,不利於運輸。由此可見,清朝並不排斥外來火器。比如說康熙年間步兵就開始換裝鳥槍,雍正年間更是大面積換裝贊巴拉槍,贊巴拉槍是清朝引進西亞、中亞火槍的統稱,有燧發槍也有火繩槍,最多的一種應該是土耳其重型火繩槍。

同時,清朝一直將澳門作為進口西洋火器的中轉站,並且清軍也曾大量進口西洋火器。
比如這個,可能是12磅或者是18磅夷炮


還有這個,可能是68磅夷炮,屬於重炮了

而清軍真正的劣勢在於:第一,由於金屬冶煉的技術落後,無法仿製出和原產質量相當的產品;第二,由於清軍戰術思想還停留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水平,使得先進火器發揮不出應有的功能;第三,由於清軍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火器導致武德喪失,清軍基本是在肉搏戰中敗給洋人。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