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潛其中,求雨有應的眼井,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撈上來的

在隆興寺的龍騰苑內,有一座平面方形、規模不大的盝(lu)頂式建築——龍泉井亭。它沒有摩尼殿的敞宏,更沒有大悲閣的高崇,但由於亭內的一口井有著神奇的傳說,而使這座小小的建築名傳遐邇。

龍潛其中,求雨有應的眼井,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撈上來的

龍泉井亭建於明天順七年(1463年),是一座重簷盝頂式建築。亭內正中有一眼八角琉璃井,據乾隆十三年《隆興寺志》記,此處為宋開寶年間隆興寺修閣鑄佛漂木湧銅之處。井深三丈五尺。

龍潛其中,求雨有應的眼井,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撈上來的

相傳龍潛其中,求雨有應,故名曰龍泉。在井亭內部的東西北三面牆上嵌石造像26尊,均為漢白玉石質,雕刻手法不一,線條流暢,造型生動。

龍潛其中,求雨有應的眼井,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撈上來的

關於這眼井,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段神奇故事。別看這眼井不大,傳說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眼井裡撈上來的。

龍潛其中,求雨有應的眼井,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撈上來的

相傳在興建隆興寺時,因寺院規模宏大急需大量木料,工匠們發愁到哪裡找這麼多的木料呢?有一天,從街上來了一個窮和尚,一邊走,一邊唱:“要修寺,別發愁,要木頭,井裡有。找木料,跟我走,保你修寺用個夠。”說完,快步向東北方向走去。

龍潛其中,求雨有應的眼井,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撈上來的

工匠們隨他趕到琉璃井邊向裡一看,見有一根木料橫在井裡,便開始繫繩子拽木頭,拽上一根又一根,當拽上9999根時,工匠們看到身後堆成小山似的木料,脫口說:“夠了,夠了。”結果,無論用多大力氣井裡那根木頭就是拉不上來,至今還橫在井裡呢。

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也有人猜測,當年為了運輸方便,把木料從滹沱河運來,然後經地下河運往大佛寺。

古代井亭最大的特點即為亭子頂部有露天的洞口,洞口的最大作用是採光,一方面是為了看清井中的水面,另一方面是為了便於水井的日常清理和維護工作。

隆興寺的龍泉井亭其屋頂採用盈頂式,頂部平頂部分是露天的,與亭內的龍泉井上下里外相呼應,此種作法較為少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