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拿地後為什麼喜歡高層、低層共同開發著賣?這種樓盤買高層還是低層?

木西文武


高低層混著蓋,是設計問題,涉及到地質結構、容積率、採光度、整體協調、城市美觀等多方面原因決定的。是規劃部門根據有關法規決定的。開發商能左右的因素實在整體框架設計下的有關房屋的樣式、戶型、套內面積和綜合配套等等整體內部的因素。


問問答


我作為開發商企業內的一員,也曾經參與過幾個新地塊的開發,我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不是開發商喜歡高層、低層共同開發,而是開發商不得已而為之。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還是容積率的問題。我們知道開發商要要拿地,而拿地的時候,該地塊是已經有了各種規劃條件的,而容積率就是最主要的一項指標了,所以對於該地塊的開發密度是鎖定的,要就是說這塊地裡面能蓋多少面積的房子是固定的,那麼在房企設計規劃的時候,就只能在這個容積率指標內進行裝面積了。

如果純蓋高層的話,樓位太多,密度太大,不被允許;純蓋低層的話,容積率裝不滿,造成浪費,所以只能結合兩種產品一起做,這樣剛好能按照要求的容積率指標把整個地塊的建築面積填滿,僅此而已。所以說,不是開發商喜歡不喜歡的問題,二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種樓盤買高層還是低層?

那麼現如今的市場上,一般的開發商都會做幾棟高層,然後做一定的洋房產品或者疊拼別墅,這樣既能形成價格差,洋房及疊拼又能賣高價,對於企業獲利是最有利的。高層主要還是圍繞剛需來做一些小戶型產品,就是為了跑量的,而底層的洋房或者疊拼來說才是開發商獲利的產品,所以一般的小區在規劃設計的時候,就把高層設計在沿街或者靠北,這些相對價值點比較低的位置上,把中心部位或者靠南這些給洋房,主要還是考慮到日照。採光、舒適、安靜等這些方面考慮的。

對於個人該如何選擇,這就要看自己的需求和經濟實力了。如果你是剛需,我建議還是先買高層吧,畢竟高層的價格和洋房的價格相比還是較低的,而洋房產品一般面積較大,總價較高,所以一般的剛需是難以承受的,這種產品更適合於剛改或者再改客戶。


個人觀點,歡迎留言或私信我,我們一起探討。

超哥說房產


現在很多樓盤都喜歡打著低密度宜居的棋子開發樓盤。2.5的容積率幾乎成了宜居樓盤的共同特點。但是很多樓盤就算真正做到了宜居也沒有做到居住上的真正舒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高層和低層混搭的小區

現在我們可以注意到,不少小區的建設都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小區當中高層和洋房混搭在一起。高層建築普遍高度都在80米以上,洋房建築最多也就7層到頂。這樣的小區乍一看就是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就算是高層的建築也可以享受到洋房的小區環境。因此不少人也願意掏腰包買這樣的高層(主要是高層的房價相對洋房便宜)。那麼開發商這樣混搭的小區真的低密度,宜居嗎?

其實不然,我們可以算一下,在一個小區當中容積率為2.5樓盤計容總建築面積為10萬平米,那麼這樣的小區佔地就是4萬平米。如果小區當中都是25層的高層,那麼每棟樓但各單元的佔地都在500平米左右。一個單元的總建築面積大約在1.2萬平米左右。這樣算下來10萬平米就是10棟樓10個單元的樣子。總佔地面積為5000多平米

。這樣的佔地面積是不是非常低,小區內的樓間距一定可以拓展,就算周邊再帶一圈商業佔地面積也不會太過分,小區內綠地面積也會有很多。如果該小區都是洋房,那麼一個單元的佔地面積也不過300平米,單個單元的建築面積也都在3000平米以內,那麼10萬平米的建築面積大約要有30多個單元佔地1萬平米左右。這樣一來這個小區的樓間距就會大打折扣,但是對於7層的洋房來說,這個樓間距完全可以滿足底層到頂層的採光。也就是說,單純的高層和單純的洋房房在宜居的容積率下都是不錯的

但如果高層和洋房混搭會怎麼樣呢?那麼這個小區的樓棟佔地面積一定會大於純高層的佔地,會小於純洋房的佔地對於洋房來說似乎還好(洋房的空間會受到高層的擠壓,也會帶來高層的遮擋),但是對於高層來說樓間距和公共綠地、設施的面積也將大打折扣

小區太過注重業主小區內的生活

還有一些小區太過於注重業主小區內的生活,會在小區當中留出大量的空地用於基礎的建設。但是空地越集中就意味著樓棟也就越集中越密集。雖然都是2.5的容積率。其他小區樓棟錯落有致不顯得擁擠,各樓棟採光樓層區間範圍大。而這種集中公共區域的小區樓棟間的樓間距就會小很多。

還有一些小區地塊屬性商住都有。那麼地塊大的話開發商就會在地塊中間做一個十字的商業街。其實這是侵佔了小區業主的權益。原本小區內的公共用地變成了步行街和道路。為此設計只能犧牲小區內的綠地和公共空間的面積。而這種小區業主的空間大打折扣還要算在2.5的宜居小區當中。是不是就有些過了呢?

開發商目前的設計理念有很多,一些數據只是表象而已,如果我們仔細想其實不少樓盤都有上述情況。宜居小區的實際容積率也許遠遠大於其所宣稱的範圍。


房產老J


開發商高層低層共同開發,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容積率、增加小區視覺層次感以及豐富商品房種類面向更多人群!

作為建築設計師,從業八年多來,獨立規劃設計了許多住宅小區。規劃設計之前,首要的是對接開發商,所以,對於從拿地開發,到設計完成的過程是非常瞭解的!




從一個拿地塊到完成方案圖、施工圖,最終形成能銷售的商品房,各階段都有很多人在參與。其中決定最終商品房佈局的最直接指導因素就是規劃設計方案。

規劃設計方案的形成,有很多制約因素。最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

1.規劃設計條件

2.市場需求

3.開發商對地塊定位

4.設計師的設計理念

5.當地領導的意見

以上五點是商品房是高端低端品質、樓棟數、高層多層、戶型配比等方面的決定因素。綜合以上幾方面的意見,就會形成您現在所買房子的佈置方式。


下面根據我做的實際項目具體介紹一下各方面對項目方案的影響

1.規劃設計條件

規劃設計條件是政府出讓土地的時候已有的前提條件,是根據城市整體規劃確定。裡面確定了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規劃退線、限高、日照要求、停車位配比等基本的要求,這個是地塊規劃設計的前提。



2.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也就是各地方人們的買房需求,是剛需還是改善型,是三室要求多還是兩室,高層賣的好還是多層,消費水平怎樣,家庭結構大部分是怎樣,其他樓盤情況怎樣。地域不同,需求也就不同。比如一線城市,大部分是小戶型,由於單價高,所以總價早控制在大部分人買房的預算內。小縣城最近幾年就流行三室及以上改善型住房,也可能有幾代人共同居住。


3.開發商對地塊定位

開發商不是慈善家,他們要把這個地塊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就要詳細考察當地市場,以及當地其他樓盤情況,然後確定整個項目定位!比如主打高端、中高端品質或者做針對大眾的能快速消化的產品,快速回籠資金,減少成本。也有做混合型的,中高端劃定一定區域,採用最好的位置和戶型、層數、景觀來體現。中端或者普通的相對集中,一般設置在地塊邊角位置,常常採用高層,來彌補高端拉下的容積率。這樣做各個品質商品房都可以包含,針對的人群面也會廣闊一些。


4.設計師的設計理念

設計師根據以上各方面的意見,進行規劃設計。劃分地塊區域、佈置樓棟、計算日照、確定層數、規劃路網、協調景觀……再加上自己團隊的設計理念(比如體現當地文化,山水田園中式,還是氣勢恢的歐式等等)。

這個過程時間會很長,設計師會修改很多版本,反覆協調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達到一個既滿足規劃設計條件、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甲方地塊利益最大化、和包含設計師設計理念的產品方案。

設計師為了開發商利益最大化,一般會用足用地紅線退線內的地塊,根據日照和消防確定樓棟數和層數。層數一般有幾個開放商控制成本的節點,6層、9層、11層、18層、33層。





5.當地領導意見

規劃設計方案完成之後,需要通過政府的通過,一般政府會召集規劃建設局、電力、燃氣、熱力、供水、城管、消防等部門舉行方案評審會。本著對城市建設添好磚加好瓦的態度對方案提出意見,比如顏色選擇,沿街層數限制,每棟樓單元個數限制,出入口的協調等等。通過規劃意見之後,設計院就可以往下進行施工圖設計了,沒有特殊情況,商品房的最終佈局就是規劃會通過的方案!

結語:通過以上分析,一個小區有高層和底層混合,是受到規劃設計條件層數限制、當地市場需求、開發商小區品質定位和成本控制、設計師根據國家規範和設計理念、規劃評審會的意見等各方面影響的最終結果。

我是設計院車工,從事建築設計,從建築師角度為您解疑答惑!歡迎關注。關注作者不迷路。 最後,碼字不易,多多支持!


設計院車工


高層低多層混合開發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利潤最大化,其他就是瞎扯。


1.開發商拿到一塊地,在這塊兒地上,不是想建多少建築就建多少建築,有一個容積率的要求,說白一點,就是這一塊地有一個建築面積的上限。開發商基本都會貼著上限去把建築面積最大化。

2.高層住宅比多層住宅的單價要便宜,但造價卻要高一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開發商你傾向建多層還是高層?

3.但問題是,如果全做多層,不能把面積最大化,而且離面積最大化還有不少距離,那就不合算了。那就必須進行高低配,也就是高層多層混合開發,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方案去平衡高低配比,最終的目的就是總的建築面積最大化,多層建築面積最大化,以保障利益的最大化。

4.能買低層就買低層,不能買低層高層也湊合。正常來講,高層負責容積率,低層負責品質。


五城十二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高低配樓盤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來說還是比較普遍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樓盤的容積率,樓盤的容積率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樓盤的品質,樓盤的容積率還要滿足城市控規,因此很多時候全部建設高層建築的話,容積率很難得到保證,所以好低配的建築產品,一來能符合城市規劃的要求,二來能起到宣傳的底容積率配置,三是,高低配產品是開發商的利益最大化,因此高低配產品才普遍存在。

二是、樓盤的規劃佈置要滿足設計要求,比如光照時間等等。

三是、高低配產品能滿足不同的城市人群,剛需人群,中層人士的購房選擇,客源更廣泛,更便於樓盤銷售。

對於這種樓盤到底該怎麼購買,其實同屬一個小區,享受同樣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除了個人經濟實力和個人喜好以外,其實沒有什麼差別,看你自己的情況吧,未來的升值保值的能力也是一致的。現在的高端樓盤,一般不會出現這種配置,這種樓盤佈置片剛需和剛改一類的。

所以買這類產品的看區域配置,如果屬於城市的一流配置,小區的品質也不錯的話,經濟不錯的話可以購買洋房。

希望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地產與情懷


題主共提了兩個問題,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開發商為何喜歡一個盤裡高、低層一起搞?”

概括一句話來回答,因地制宜、高週轉、效益最大化!

何為因地制宜

一個項目的方案設計可能有n種,但是,由於受地理位置、地質情況、周邊景觀、容積率、紅線退讓要求、規劃條件(比如建築高度等)、銷售、景觀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最終供可行的方案也就那幾種,往往結合前面說的那些因素來綜合考慮,以實現投入最少的資金、高週轉、高回報。

如何高週轉

高低層結合開發的好處往往在容積率做足的同時,減少建築密度來提高空間的舒適性,大家都知道容積率是固定的,但是全部建設為多層可能會存在建築密度大,樓間距小,容積率用不完,品味不足等問題存在,但其有建設週期短,建設成本低,資金回籠快等優勢。而全部建設成高層可能會綜合成本增加,前期投資大,開發週期長、資金回籠慢等問題,兩者結合起來對一些資金需求大的開發企業尤為重要,尤其是高週轉滾動開發是一個很好的優勢,大部分開發商在策劃定位時會把多層住宅定位為洋房或別墅,給人的感覺就是高大上,對應的價格自然而然水漲船高,畢竟不是普通住宅嗎,量少,且賣得起價格;往往會作為第一批推廣的產品,吸引一批高端客戶,其次多層住宅的建設週期非常短,可能開工建一兩層就可以取得預售許可可實現快速回款,而高層可能要到十層左右,往往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差,再次,因為配套有部分高端產品(洋房、別墅),會增值高層住宅的價格,比如同小區同位置別墅賣1.5萬,高層只要1萬,買高層會覺得賺了便宜,對銷量有很大的幫助,最後,對於開發商來說,拿了地先建設多層,基本不要再投入多少資金就可以實現大批量資金回籠,從而實現滾動分期開發,達到資金高週轉的同時也實現了高轉化。

效益最大化

其實前兩點已經說得很詳細了,花最少的投資,最短的開發週期、最低的財務成本,打造成項目品質整體提升、銷售快、產品附加值高的樓盤,最終結果為效益最大化。賺消費者更多的錢,且消費者還覺得算值。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這種樓盤買高層還是低層?

我覺得題主很有必要來關注我一波,對此問題要因地制宜,結合價格、戶型、位置等等綜合來考慮(往期有做過專門的分析),考慮性價比或結合自己的需求來考慮,如果不差錢,想一個舒適度高的環境,選別墅、洋房,其次高層。

好了,專業從事房地產開發,一條路服務。各位覺得如何?


建築百科


涉及到一個購房時機的話題,這類話題聊的相對少,所以藉此問題聊一聊!

首先來談談開發商同期推高、低層產品的現象,這種現象總體看都有“試水”的成分,至於試的什麼水,得分中小盤和大盤兩類情況看!

在此之前,科普兩個基本概念,分期開發和分期銷售;

分期銷售,一種銷售策略,不論大盤還是小盤,大部分樓盤都會實行分期銷售策略,因為推盤需要有一個人氣聚集和氛圍形成的過程,所以一般樓盤都會採取分期推盤策略,前期鋪墊,中期高潮,後期收尾!當然,也有整盤銷售的情形,多見於小盤、mini盤、網紅盤,前期功課做足,市場氛圍火熱,房企想快速回籠資金的情形下才會出現!

分期開發,一種開發策略,多見於大盤,為房企立足於資金平衡及滾動開發的考量;一般將小資本投入項目、利於資金迴流項目(可售易售快售產品項目)、易開發的項目放在前期開發,而大型配套、自營項目等放在後期開發,政府強制要求的配套項目例外!

回到“試水”話題,上文講到分兩類情況!

第一類,中小盤!

對於中小盤來說,試的主要是各類產品的市場熱度,便於後期產品的價格定位,以達到利潤最大化;主要目的是為後期產品定價的試水,首期高溢價產品(低多層產品)的投放量一般會比較少,等氛圍和熱度起來之後才大量投放高溢價產品;

此外,同期推多種產品還是為了吸引多層次的客戶;

第二類,大盤!

對於大盤來說,試的主要是各類產品的市場需求度,便於後期開發產品的產品定位;大盤一般都是分期開發的,報批也很可能分批報規報建,前期開發的產品試水可為後期產品定位和配比提供依據,靈活調整產品策略,對於不暢銷的產品可以在後期取消或者調低配比,相反,對於熱銷產品則可以在後期開發產品中調高該產品配比!當然,對於定價、滿足不同客戶的產品需求也是同時推高、低層產品的原因;

不論大盤、小盤,一般都會實行分期銷售,人氣和熱度的聚集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對於追求高性價比或者相對低價產品的朋友,可以選擇在首期或者尾盤下手,首期產品所處位置一般相對弱勢,尾盤產品多是別人挑剩下的,當然,運氣好可能可以撿漏到別人退房的產品;對於追求較好產品的朋友可以選擇在中期推盤時下手,樓王就在此階段推出,但價格相對偏高;大家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購房時機!

補充一點,年底有一波衝業績行情,開發商一般會在年初設定銷售目標,年內要完成xxxx億元的銷售額,年底時,如果距離年初的銷售目標差距較大時,就會推出各種促銷活動,以實現或者儘量接近自己年初吹出去的牛,趕巧的朋友,年底也不失為一個撿便宜的好時機!


夏日冷霜


高低配是開發商的慣常策略,核心還是因為算賬和去化的權衡,當然這是在符合限高,容積率等規劃前提下的。一般,低層產品比如疊拼相對於高層價格高,比如某地高層20000,而疊拼32000,但高層賣的快,疊拼賣的慢。所以把價格,消化速度,成本,資金成本帶進測算表,算出來肯定是高低配掙錢最多。也有的開發商剛進去拿不準市場,為求風險小直接高層了,但是預期利潤就差了。所以這都是算出來的,當然也有糊塗老闆自己拍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長益地產評論


這主要是容積率的限定,容積率2.0的時候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容積率可以規劃成高層+小高層+多層、小高層+多層、高層+多層的形式,前面兩種情況增加建築棟數,而採用高層+多層的形式,減少了建築棟數,加大樓間距,樓間距越大,提升了居住品質,採光、通風、綠化景觀面積都會好,像這種情況,有的樓間距可以達到100多米,有的也稱為“低密度高層”。

從銷售上,採用高層+多層的排列形式,提升了項目品質,有利於銷售,相對來說,多層有稀缺性,好賣一些,價格也要高一些。

至於買高層還是多層,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考慮,從宜居性上來說,多層要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