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陳氏:尋根訪祖,認識真實陳友諒

在中國一千多個姓氏中,陳姓人口約九千多萬,位居全國姓氏排列第五位,說到陳姓,人們自然會想到義門陳氏,想到陳友諒。說到

陳友諒,有歷史記載最出名的是元朝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漢王)。

義門陳氏:尋根訪祖,認識真實陳友諒

陳氏族譜中有名的陳友諒有八位,筆者屬於其中一位陳友諒的後裔。曾經誤認漢王——陳友諒為其血緣祖。

雍正八年,合修宗譜序曰:“吾族乃漢王陳友諒之後,皇封義門世家,居江西泰和,乃之吾族祖籍也,由贛入黔世居焉。”19世紀70年代,續修的《義門總譜傳》,當時並無考查的把漢帝陳友諒拉進本族系。為此,代代子孫變成了根深蒂固,十餘代人長期誤其效法漢帝陳友諒,實際上,自己拋棄了由贛入黔的血緣祖陳友諒(同名)。

  改革開放後海南海口市出版發行的《中華姓氏通書》中,對陳姓提供了尋根問祖的指南,本書載有陳友諒的源流,系湖北沔陽人,與筆者族系的相傳不符,1993年,筆者決心自費走上考察之路,歷時八年,尋找正史、野史書刊,以及各世系族譜、傳奇等之類的有關資料為據,除在十二個省市建有考察聯誼點一百多處外,並親臨七省四十六個縣作了重要考察,增添了新的考證碩果,通過多渠道的考察查出了八位陳友諒,他們之間的祖籍和歷史典故各有所不同,筆者的血緣祖陳友諒確係義門世家之裔,乃江西祖籍;與漢帝陳友諒的一切歷史不相符,據考證,漢帝陳友諒不屬義門派,世居祖地湖北沔陽,乃與江西祖籍無關,通過這一考察,而時對漢帝陳友諒還可揭開他的源流之謎,也可寫出他的一部清澈歷史。

  筆者八年多來,在廢寢忘食的考察過程中,追溯出不同區域,不同時間,不同輩份的八位陳友諒。經過考察,另外七位陳友諒的後裔,大部份把漢帝陳友諒視其血緣祖,但從客觀上,也能理解信息不發達的舊社會,誰也談不上尋根問祖的事,只知馳名的漢王陳友諒。

義門陳氏:尋根訪祖,認識真實陳友諒

  附:原著考察紀實:

  第一位陳友諒:湖北沔陽人,出生於元朝延祜七年即公元1320年,系南北朝宜都王陳叔明之三十九世孫,系唐朝朝庭命官節渡使,陳伯萬之十九世孫,(陳伯萬原籍,江西泰和,因官遷湖南邵陽鎮守邊邑,攜家眷於鵝壙定居),陳伯萬下傳子孫至漢帝陳友諒垂直世系於後:

  陳伯萬——元和——翔——詡——昭文——省華——堯佐(“三克世家”)——述古——康宗——祖三——奉三——文孫——君曉——仲沈——朝璞——文運——雲秀(字千一)——思玉(字陳普才,沔陽人)——陳友諒(注:元末建立大漢朝政權,乃大漢皇帝,上自胡公九十一世,在位四年,身殉鄱陽之戰。)壽終四十四歲,薨葬武漢長江大橋,黃鶴樓進首義公園處,至今作省級文物保護。(引自《伯萬公宗譜》考察紀實)。

  第二個陳友諒:元朝末期,湖南洞口人,系鵝壙始遷祖——陳伯萬之二十世孫、上自陳胡公九十二世,其垂直世系於後:

  陳伯萬下傳——元和——翔——詡——昭文——省華——堯佐(“三堯世家”)——述古——康宗——祖三——奉三——文孫——君曉——仲才——鑑——六七——昌達——憲問——宗英——友諒(注:乃漢帝陳友諒之侄子,現在的洞口人說,他們是漢王陳友諒的子孫)這個陳友諒的子孫分佈於湖南洞口、桃江、四川等地,歿葬桃江縣縣城外郎山,妻張氏卒葬無底井。(引自伯萬公宗譜及洞口人的實錄)。

第三位陳友諒:明末湖北麻城人,老譜載:“江西臨江府新諭縣,桃花村陳姓,於元朝末年,紅巾軍倡亂,從戰亂之中移徒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蘭田壩,鵝掌大丘,世居數代。明朝中葉再遷四川務川縣,戴城圖二甲橋板溝墾地裔生。(注:後來的務川縣劃歸貴州所轄)入川前,始祖——金道公娶羅氏,生一子果木,果木娶曾氏生八子即:友富、友貴、友福、友祿、友升、友鬥、友相、友諒,人們號稱八龍。”

金道公未死之前,卜有真龍地一穴,名為騎龍穴,地師曰:“穴前需開鑿水塘一百口,要連接江湖為宜,並要死者裸體入棺,後來,金道公歿葬於此穴,子孫興旺發達,常有靈氣進入皇宮作亂,皇帝夜夜入夢,被一少年公子贏棋數局,帝問其名曰之故,朝庭新主降旨閶墳,當時墳塋內有“雲龍”出現,順流而下,來到江湖之處,靈氣被傷於武士之劍下,靈氣被毀也。閶墳過後,有他人發現墳前的塘不足一百口,實有九十九口,其中少了一口而被毀也。

  友富娶蘇氏生三子,長曰應爵,二、三夭亡。應爵遷貴州湄潭後徒四川涪陵龍潭鄉青龍山。

  友貴娶抗氏,住址同上,與兄友富兩房子孫在龍潭同樂,冷水一帶共繁衍子孫3000多人。

  友福娶謝氏,居四川富順失考。

  友祿娶萬氏,生三子,應昌、應泰、應倫,居四川江津失考。

  友升(興)娶莊氏,居四川南川新沙(今民主鄉)。

  友鬥娶博氏,居住同上,以上兩房子孫繁衍。

  友相娶蔡氏,生一子應龍,失考。

  友諒娶程氏、石氏,生子不詳失考。

  源流簡況:這個陳友諒之祖籍原居江西臨江府新瑜縣桃花村(注:這支陳氏,源流失傳),於元朝末年遷徒湖北麻城孝感鄉,明朝中葉遷徒務川,入川前的世系失考,金道公入川后的繁衍:公生一子——果本——友諒(注:這個陳友諒下落不明失考,“川黔”諸縣多數陳氏譜誤將以上“八龍”和地理埋葬記也載為漢帝陳友諒身上)(引自《川黔邊聯譜》卷二及陳霖宗親來信的實錄整理)。

  

第四位陳友諒:南宋江西新國人,系“義門”柏林莊世系後裔。北宋仁宗帝嘉祐七年,朝庭奉旨“義門”分析,陳思澄經拈鬮分得江西柏林莊。這個陳友諒系分莊始祖陳思澄之十三世孫,上自陳胡公為九十八世,世居祖地——柏林,黌宮村,其垂直世系於後:

  分莊始祖陳思澄下傳——迪——老誠——勇——棟——靈——子赫——曾承——宗相——仲晟——宗卡——彥憲——友諒。

  彥憲公生二子:友諒、友聞。友諒的下落不明而失考,友聞一支遷徒湖北金山店,子孫繁衍(引自金山店《關山陳氏譜》及《義門簡編》64頁)。

  (筆者有注,經考證,補充以下說明:2001年,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陳氏春秋》一書,第92頁中載有“義門柏林莊世系引”的章節,此書編者尚欠全面考察,將義門柏林莊後裔陳友諒和果石莊後裔陳友諒的兩個源流混為一團,又確把柏林、果石兩莊的源流套在漢帝陳友諒身上,漢帝陳友諒的源流與義門柏林,果石無關,請讀者詳見第一、三、四、五個陳友諒的考察紀實)。

  第五位陳友諒:明末江西泰和人,系義門果石莊始祖陳思洪之二十二世孫,上自陳胡公為107世孫,陳友諒與四弟陳友謁於明末萬曆十年一同響應朝庭奉旨移民,由泰和縣大橋鄉永樂村陳家灣遷徒貴州黑洋大箐牧墾定居,住貴築谷池裡五甲,在貴州傳播漢民族文化,發展民族商品、改變貴州新天地,其繁衍垂直世系於後:

  義門果石莊分莊始祖陳思洪下傳——實——滿——仁吉——仕通——世奇——宗顯——邦治——忠彥——德昭——朝威——日華——叔翔——仁遠——子宜——紹祖——雲翔——茂叔——仕先——獻勝——伯倍——友諒。

  伯倍公娶柯氏,生子友言,友訓,再娶劉氏,生子友諒、友謁、友話,共生五子,友諒排行佔三(引自江西老總譜《伯宣公宗譜》卷二)。

  陳友諒在江西娶張氏:生三子,長思周、次思義、三思源,入黔後生五子,即思才、思龍、思鳳、思先、思玉,共生八子。思周後裔繁衍於清鎮、大方等地,思義官遷雲南昆明,思源官遷四川樂山府(後人復遷貴州),思先、思玉改柯姓來歸宗。陳友諒、張氏歿葬貴築縣谷池裡五甲,小地名羊子窩犀牛望型   (注:經考證,筆者系第五個陳友諒之長房後裔十五世孫是也,吾族二世從貴築谷池輾轉清鎮洋場大寨,清乾隆年間六世祖遷徒大定府(今大方縣一帶定居是也)。(引自果石莊後裔陳友諒入黔分支譜,考證譜紀實)。

  第六位陳友諒:元末四川人,這個陳友諒在民間也有碩多的傳說,現來至兩個方面的提供對照。

  一、據四川南川市陳霖提供,貴州仁懷遷桐梓松坎的陳氏,屬陳友諒之後裔,陳友諒的父親名叫陳大嗣,亦說陳太嗣,其脈派:太(大)友禮出循,明景裔達,萬勉美朝可,集鋼克珍奇,汝南體金玉,世代學先賢,光明行正大,績德在心田。陳太嗣乃元朝進士,又系貼氏公主的駙馬,卒於至正25年,他的子孫繁衍於四川的富順,綦江、南川、江津、壁山、巴縣等地。陳太嗣下傳二代祖陳友諒,諒傳三代祖陳禮德,德傳四代祖陳循榮(注:陳太嗣以上與江西桃花村有關係,但不完全相似,桃花村陳氏後裔陳友諒本人,出自顆本公之子,與太嗣無關。可參見考察紀實之一、三、五、六)。

  二、據貴州六盤水市陳麒麟編著,由天馬印刷發行的《陳氏春秋》一書,載“義門柏林莊世系引”的章節內出現漢帝陳友諒,“思澄祖下傳——陳朝位——萬聖——可富——添倫——世均——文講——太嗣(乃元朝進士,貼氏公主附馬)——光蕊——普才——陳友諒(大漢皇帝)(注:陳氏春秋一書把漢帝陳友諒歸於義門柏林莊後裔是不結合實際的:其一,柏林莊確有另一個陳友諒,但源流與上述不相符,其二,當今湖北金山店,廟山陳氏譜證實”。柏林莊後裔陳友諒下落不明而失考,與漢帝陳友諒並無關係。其三,柏林莊後裔陳友諒的源流中,根本沒有陳太嗣的人物,與陳氏春秋一書載的源流完全不一樣,大有不實。可參見考察紀實之一、四、五)。

  第七位陳友諒:清初貴州貴築人,他的後裔有斷頭譜之說:乃陳景先之後,陳景先生子陳亶、陳相,祖籍不明,陳亶於明末入黔,在貴州娶馬氏生三子即大金、大道、大玄。另有《陳氏春秋》一書,作者違章而著,“陳理字景先,乃漢王陳友諒之次子,陳亶乃陳景先之子”(注: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陳大金強佔父親的紅鬃白馬,去投水西宣尉司安邦彥首下為官,後人有詩為據,“長房人金起黑心,棄漢投彝去安坤,將馬盜送安邦彥,瞞了宗支變彝人”。娶馬、王氏生了有百、有千、有萬。陳大道,娶劉氏、盧氏,生子有亮,亦說友諒,字萬譚,友林、友興、有仁(注:該族系把這個友諒視為漢王)。陳大玄娶馬氏生君鳳、君澤、君美,因陳、郭二姓是姻親,清初,郭雲忠犯欺君罪,九族該誅,大玄將幼子君美代替雲忠之幼子郭子元作夭亡,子元為報其恩,繼陳姓十一代由良字派復郭,家龕上有“郭陳”為祭祀。這個陳友諒亦說陳有亮,娶馬氏生六子,即:書、秀、贊、功、珍、緯,多居於貴州的安順坪壩兩縣(注:這支陳氏,源流失考,於公元1999年春,族人代表曾到江西等地考察不出,於2000年,本族陳先偉纂修《陳亶公宗譜》不作實事求是,亂搞移花接木,錯誤地把明末時期的陳景先接在北宋時期義門火巷莊內,把北宋人陳景賢演變為自己的血緣祖陳景先,相隔480多年的距離,荒唐地自稱火巷莊陳氏(引自果實、火巷兩莊修譜實錄)。(這就是穿青人人家譜普遍的問題,費孝通卻以此斷定穿青人是江西漢族移民集團。)

  第八個位陳友諒:清末貴州織金人,生於咸豐年間,世居織金茶店鄉,系第七個陳友諒的二弟陳友林之六世孫,他的父親陳仕倫,娶李氏生三子:即友諒、友敬、友霖。這個陳友諒是地頭蛇是一個不好惹的人物,娶李氏無子,卒葬茶店鄉跑瓦土公路旁,石墓有碑記,“侄孫敬立”,(注:貴州民間竟把這個無後嗣陳友為漢帝陳友諒無嗣)。(引自吾族族譜及陳友諒碑文實錄)

  關於陳友諒的考察終述:八位陳友諒,來自南宋,下至清末,曾居湖北、湖南、四川、江西、貴州,他們之間是不同時輩的同名人物,通過筆者的考證紀實,為陳氏同名的後裔,亂認歸宗提供幫助。為漢王正名,近期還有誤解的野史及其資料出現,如上述所說的《陳氏春秋》一書中的漢帝陳友諒,提到義門柏林莊,謝氏入贅陳……。漢王陳友諒的弟兄是隆(友諒)曲(友仁)寧(友德)壽(友福)坤(友祿)乾(友貴)級(友高)永(友位),史稱“八龍”。

編輯:這位陳友諒不是義門陳氏後裔,是謝氏入贅陳氏改姓陳。但他與江州義門陳氏關係非常密切,沒有義門陳氏族人的輔助,也不可能有當時的漢王,潘陽湖之戰後,朱元璋掌握主動權,建立明朝後,報復陳氏輔助陳友諒而“屠”陳滅陳,江州義門陳因此蒙受大難。據西南地區的陳姓家譜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是表兄弟,所以他才會善待漢王后裔陳理,先被流放高麗後回四川定居。

義門陳氏:尋根訪祖,認識真實陳友諒


整理發佈:陳發琳工作室

策劃:貴州省義門陳氏武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