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立国时间比较长,而后代王朝时间比较短吗?为什么?

谱哥聊历史


其实夏商周持续的统一时间,也都不算长,也是难过300年。西周的统一的时间,只有200多年,从犬戎攻献镐京的那一刻,一个朝代就灭亡了。周平王之后的500多年,都是诸侯为政的时代。夏朝中间也经历了后羿代夏,那段时间夏朝灭亡了。后来之所以能有400年夏朝的说法,这跟汉朝是类似的,经历了复国与中兴。商朝中途也经历了土崩瓦解,分崩离析的局面,后来盘庚迁殷,换了首都,换了国号,才又兴盛起来,经过武丁的大规模征伐,才重归了一统。

其实西周也更换过国号,经历过14年的共和时代。在这十四年中,楚国无所顾虑地扩充版图,为再次称王打下了基础。周厉王之前楚国就公开独立了,周厉王继位后,楚国畏惧周厉王的暴虐,宣布取消独立。周厉王下台后,共和开始,楚国又蠢蠢欲动。周宣王结束了共和时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才让西周又回到了统一状态。

300年,真的是古代朝代的一个坎,很难越过。朝代的寿命可以接近300年,但是朝代的强盛时间,连100年都难超过。西周从周夷王时期,国家的制度就严重破坏了,国力迅速下降。唐朝从开元后期就已危机四伏。明朝从弃交址、内迁努尔干,就往日荣光不再。清朝从平定三藩,到乾隆后期鸦片进来,也不过百年。只有汉朝,前汉、新、后汉、三国,一直整体上强大,从汉武帝到三国,近400年的时间,华夏的国防力量一直强盛不衰。


秦客逸民


导读:我们通常所说王朝周期不超过三百年指的是封建王朝,奴隶社会时代的夏商周三朝立国时间都远超三百年。那么为什么会存在真么大的差异呢?这中间涉及到版图面积、宗教、社会制度、土地制度、治国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下文我们就主要原因做一下详细阐述。


夏商周直接统治的版图较小

夏商周时期输入我国古代王朝中最早的三个朝代,由于远古的生产力的关系所以统治范围较小。商朝核心统治范围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周朝核心在关中地区,直到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加上封国扩张才让王朝的影响力拓展开来。

也就是说当时王朝基本就是个版图、势力比最大的王国,其他无数的方国、诸侯都类似通过朝贡或者羁縻形式存在。周边为止的领土很多,根本不用你争我夺的打生打死;其次古代王国和诸侯都比较佛系,通常都是50里、百里这样的疆域就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楚国最早的封爵就是50里)。相当于诸侯在鸡犬相闻的情况下各过各的小日子。因此基本上大家相安无事,如果不是中央王朝实在弄的天怒人怨基本不会改朝换代。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社会制度和土地占有方式导致王朝更迭通常来自外力而不是由于类似封建王朝一样的土地兼并。所以三朝的立国时间很长。

奴隶社会普遍的构成方式是奴隶和奴隶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级管理机构。而封建王朝基本上是地主加自耕农的配置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社会制度与各级官吏和管理 机构。

通常封建王朝国祚不超过三百年的通常规律如下:王朝中前期中央政府掌控大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以可以保证平民和地主对土地占有处于一个合理的比例。这样一来平民收入、地主利益以及朝廷的赋税都处于一个完美的平衡,王朝在这样的基础上国力蒸蒸日上逐渐进入巅峰状态。这个过程大约需要的时间是一百多年,此后一百多年通常就是埋下王朝灭亡的隐患的土地兼并阶段了。


王朝处于盛世,国泰民安就会催生人口数量的爆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虽然王朝版图随之扩张,但是适合耕种的土地并不会增加太快。快速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日益枯竭的土地分配资源形成矛盾。当人均土地分配日益减少到一定程度,平民抗抗风险能力就会大大降低。一旦遇到风险只能把土地典当给地主,从此沦为佃户。自耕农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税收基数,如果王朝自身没有办法扭转这个局面又想保证赋税不减少只能在较少的税收基数上拼命增加税赋。当农民不堪沉重的赋税时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朝廷统治就会被严重动摇。直到一个新的王朝崛起重新掌控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又是一个循环。

而奴隶社会基本不会存在这个现象,由于奴隶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而且基本不会占有什么生产资料。无论夏商周等王朝还是其他方国、诸侯实行的都是奴隶制度,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对待奴隶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夏商周三朝很少听到奴隶大起义,王朝的更迭也没有一例是奴隶起义造成的。而王朝的灭亡同来来自外部的方国的外力,商灭夏、周灭商都是如此。所以夏商周立国时间都远超过三百年。


在神权、宗法、血缘、礼法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夏商周立国时间较长

在儒家学说和几大宗教彻底成为主流之前,对于雷电等力量都被古人敬畏称神灵。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神权和礼法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即便是儒家也把礼法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而在这三朝与神灵沟通的祭司都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君权神授的理论也深入人心。

无论是出征、祭司以及婚丧嫁娶都会尽心占卜,所以夏商周三朝才有各自的《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书(前两部已经失传)。即便是诸侯和方国的首领也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造反冲击与君权神授的朝廷为敌。


其次周王朝建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也是周朝立国八百年的重要原因。各诸侯之间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没有特殊情况你好意思叛乱?况且在分封初期各诸侯国并不接壤,大家的敌人都是彪悍的胡人。所以大家在亲戚的关系上只能互相帮助来扩大版图,周朝的影响力也随着诸侯的扩张达到更远的边疆。只有当彼此疆界接壤后才会发生兼并,所以这也是造成立国时间超出三百年的原因之一。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夏商周三朝在宗教、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形成比封建王朝更长的立国时间。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这其实是与古人治国与处世思想有关

第一,神权的神秘。在上古三朝夏商周的时候,属于奴隶制度,那个时候人们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对强者有着无条件的服从和敬畏。

我们再看看夏商周的起源和兴起,不管从那个角度出发,夏启是治水有功的大禹子嗣,在血脉上拥有先天的优势,而商汤的祖先则是玄鸟,在以前也是王族之一,拥有高不可攀的地位,就是最后一个周朝,在追溯源头的时候也能攀上帝俊这个上古天帝。

这个说法虽然在现在比较简单而略显愚昧,但是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人们可是非常迷信这个种说法的。所以上下有别并不是说说而已,最主要的奴隶制度的阶级分明,这就能消除起义的方法,人人倍能忍受,所以尽管夏桀,商纣残暴非常,都没有奴隶和人民起义,只有商汤武王这种天选之人才能号令天下。

第二,分封制度消除了大部分的原因。分封制的缺点人人知道,容易让诸侯做大,并威胁帝王的地位。但是话说回来,分封制度也有好处,天下不完全掌握在一人手中,一人的昏聩也很难造成天下民不聊生的状态。

简单的说,分封制度就和计件工资一个道理,能做多少就有多少钱。这块土地分封给你,你有只要按时交税,听从命令,这块土地上的得利多少完全不管。俗话说有钱就有动力,所以大部分的诸侯都很伤心,而因为诸侯的众多,互相提防之下,很少出现那种一家独大的情况。

后来的封建制度虽然有了中央集权的特性,但是团下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天下的兴亡也和皇帝个人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皇帝圣明就代表四海升平,皇帝昏聩残暴,就代表天下大乱。

第三,制度的森严,阶级的差距。在上古三朝中特别看重出身,换句话说,只有出身好的人才能得到重用,这就表示了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差距分明。从出身就代表了以后的地位,这总情况墨守成规之下,当时的人都习惯了这种王侯将相宁有种说法。

而且那个时候刑罚残酷,以下犯上罪名极大,而因为更接近原始,所以人人自觉,画地而牢也不逃跑,可以看出当时在思想上的控制有多么严格。在这种思想、身体都阶级分明的情况下,起义造反几乎不存在。

而到了后来,因为百家争鸣的思想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的不尊王令,早把人们的思想枷锁给打破了,所以才有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表示了人民的思想枷锁液晶松动了,后来汉高祖刘邦的事件,更印证了这个说法。

所以,夏商周在原始奴隶社会的情况下,能保持较长的王朝寿命

而秦朝之后,是封建社会,但大一统的强盛王朝都没有300年。难道是历朝历代一直赖以实行的封建制度有什么问题吗?


在这里,我们要想了解下封建制度具体是怎样的,从前的奴隶社会,比如夏商周三朝,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他们为奴隶主工作,创造财富,无报酬和人身自由。商鞅变法以后,按亩纳税,秦始皇称帝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可以合法占有土地,还可以兼并农民的土地,而农民只能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地主阶级包括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他们可以被统治者赏赐土地,也可以用钱财购买土地,久而久之,农民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这时他们只用雇佣农民替他们劳作,享受现成的收入。在古代,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为国家创造财富,可到手的收入却不多。

农民需要向国家交纳赋税,即便一年到头来赚下的钱还不够一家人温饱,许多没有农民的土地成为了流民,居无定所,而且统治者若是昏庸荒诞的话,他们还会对农民进一步加重剥削和压迫,一旦农民的压力到了顶峰,那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会一触即发,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

此后历朝历代走到晚期,国家总会出现农民起义的问题,虽然国家也会颁发相关政策安抚农民,有些皇帝就是因为减少赋税而被评为贤明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从民间走来的皇帝朱元璋,他深知百姓被繁杂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他称帝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可以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好皇帝都做过类似的举动。但这些政策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仅有皇帝愿意减轻农民的压力就够了,皇帝以下,还有贵族阶级、官僚阶级,他们自然想要享受荣华富贵,既然国家发放的俸禄不够,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争去利益了,此时他们手中用来造福百姓的权利就成为了谋财利器,官僚之间互相勾结,让皇帝看到漂亮的政绩,可表面之下却是无数百姓的心血,久而久之,土地问题、赋税问题等还是会蓄势而发,给一个国家最沉重的打击,农民身为一个国最大的生产力量,若是他们暴动,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统治者也能看到这个问题,但是长期形成的封建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若是彻底改变的话,恐怕自己的皇位也就坐不住了,历史上有多少新颖的改革派最终还是输给了强大的守旧派,所以只有一个人想要改变国家是不可能的,即便这个人是皇帝,不考虑后果的强硬,很有可能导致统治集团的覆灭。但没人解决弊端,只是延缓弊端的爆发,迟早王朝还是会灭亡的,新的王朝取代,继续走前朝的老路,所以王朝不断更迭,一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覆灭。


原非本原


我个人认为,夏商周他们的立国时间存在着问题,也就是说并没有确切得证据表明夏朝存在了五百多年,商朝存在了六百多年。实际上周朝作为一个相对的强大的中央集权也只是存在了三百多年而已。这和后世的历代王朝也差不多。夏商周时期还没有完成国家的强力政权建设,也就是说那个时期得王并不像后世一样权利十分巨大。他们实际上是和大奴隶主贵族共同统治帝国,或者更加确切的说是一个先进的初期的国家政权,对周围的氏族部落形成了稳定的压制!商人的实际中心控制范围也就是河南地区最多包括河北南部,其他的地方都是委派亲近商人的其他少数民族统治的,例如说陕西关中地区的周人。这样的部落联盟本来相较于皇权的一家独大就比较稳固。

同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制时期,社会生产主要是靠压榨奴隶,而不是压榨平民。实际上平民百姓,自由人日子过得还算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东周时期乃至以后,中国进入了封建地主社会,所有人都成为了地主的,国家的奴隶,所有的平民百姓直接呗地主所剥削。这就使得社会矛盾空前剧烈。实际上在一次大型的战乱之后立马回出现很多的无主之地,内战后政府将这些无主之地分封给无底的流民,可以减缓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生产,但是随着承平日久,还是会出现贫富分化,土地兼并问题,最终穷人的土地越来越少,无地的流民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种反抗政府的强大力量!并且最终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有时无地的流民问题即使是没有直接灭亡这个王朝,也会因为这个问题暴露出这个国家政权存在的弊端,并且完成不可逆转得衰落!


历史小白菜—提利昂张


夏商周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历史记载很少,真实的情况可能与现在想象的差距很大。中国精确的记载是公元前841年,以前猜疑和传说的比重比较多,可信度不大。其次是当时人们愚昧无知,精神寄托于神灵和上天,反抗意识差,小规模的反抗记载少,所以给人一种比较平稳的感觉,其实事实未必如此,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越磨砺越光芒


首先,夏、商、周三代,正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尤其是夏朝,是否是国家形态,至今在国内外还有很大争议。由于不能确定朝代的存在,加上远古记载不完善,这几个朝代的存亡时间并不确切,究竟是几百年,只是由后代依照零散的传说加上臆想而记的。

其次,原始社会是物质贫乏的时代,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也没阶级剥削,所以也没有太大的阶级予盾。而奴隶社会虽然有了阶级压迫,但当时的社会形态还只是较松散的国家体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支配关系,各部落、集团之间相对自由,没有生死存亡的危机。再者,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土地等资源相对丰富,人与人的贫富差别不大,人们基本上能获得必须的物质,所以也没有大多数人都活不下去的情况,就不会挺而走险去造反了。沒有予盾就和谐,沒有造反就安定,那这些朝代也就会有较长的存在了。


醉眼朦胧看天下


这个问题一言以蔽之,曰:马克思说的对。

历史唯物主义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夏商周三代还在奴隶社会,按照原本的词义来说,夏商周三代才是标准的封建社会。

封建,词语源自《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国。

假如,你是夏商周三代的一个诸侯,天子封了你一块地方,让你去建立国家。这就是封建最早的意思。封建,就是天子封你一块土地,自己去建立一个国家。这块土地的所有权是天子的,天子分配给你,不过按照当时的观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当然了,天子封给你的土地可能已经被其他民族种群占领的地方,你要自己带着部队先把原始种群打败,占领这块地方,然后才能建国。

打败了原始种群,你就获得了原始种群大量的资产,包括人口、土地、牲畜等等。这些都是你的战利品,是你的奴隶,你不会随便屠杀掉,因为你要组织他们开垦土地,组织他们进行战争。

从天子到奴隶这一套管理体系,就是分封制的管理体系,就是我们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奴隶

就是这样一套等级体系,不能进行越级管理。所以,古代有句名言“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生产力特别低下,阶级完全固定,适应这个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非常落后。在这样低下的生产力的情况下,由于生产关系的稳定,社会不容易发生动荡。所以,奴隶社会的政权普遍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自秦朝以后,中央集权国家第一次建立,这才有了我们现在说的封建集权国家。

这个时候,国家的基本盘已经逐步转化为拥有一定私有土地的自耕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农经济构成了国家经济的基本要素。

相应的国家管理体系也有了区别于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变化。

皇帝↣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自耕农

皇权可以通过自己的管理机构直达帝国的任何角落和个人。这和夏商周三代时,天子只能管理到诸侯是不同的。

自耕农拥有一定程度的财产/土地所有权,地主阶级应运而生,生产力比之于奴隶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所以,相应的,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比分封制更先进的封建制度。

然而,由于地主阶级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地主阶级天然喜欢土地,终其整个封建社会,面对国家经济基本要素自耕农的土地兼并从来没有得到过有效控制。土地兼并发展到一定程度,自耕农大量失地破产,帝国财政崩溃,帝国统治失效,这个封建帝国也就走到了末路。

中国封建朝代三百年国运,说的就是土地兼并的周期。

这就是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无法解决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危机是一个道理,都具有周期性,并且都无法避免。

小结

历史唯物主义是个好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马克思诚不我欺也!


风陵流度


严格来说,夏商只是部落国家,他们通过武力征服别的部落部族,如周国等。

而周朝不一样,周人通过分封,实质就是军事占领和武装移民,而把占领区的人民分配给这些封国统治。这是有计划、有目的民族融合(参沙子)

周朝提出了敬天保民、民为邦本的人文德治思想,制定了分封制、礼乐宗法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人伦规范,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基础。也就是说周朝才是制度上的多民族的国家。

夏的基本情况并不清楚。商到盘庚迁殷才真正形成部落国家,立国没超过300年。作为统一王朝的西周,立国也没超过300年,这与后世的封建王朝一样,从时间上讲,也没突破那个周期率。周朝所谓八百年,其实东周从立国就进入春秋战国,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王,与西周的统一性质完全不同。


至乐无如读书


夏,商,更像是以血缘为关系的单一民族国家,是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国家的过度。夏商时期,在中原大地上,除了它们外还有许多其他民族,后来建立周的姬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由各自民族产生的利益关系体,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区域,虽然在各自边界处会有些许摩擦,但是总的还是长期共存的关系。它们能够存在好几百年也就是这个原因。毕竟当时人口不多,生产力低下,又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可能也不需要去争夺其他民族的地盘。

商取代夏,周取代商,实质上是本民族发展后所带来的为扩大生活区域而引发的对其他民族的战争。至于周,之所以存在时间长,是因为相当长的时期里,周王室是被当作傀儡对待,这个和日本的“天皇”很相似,基本没有权力,只是国家的一个象征。周 朝到了最后,秦国的实力已经绝对强大,所以连这个象征也不需要了。

后代王朝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一个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当土地可以买卖时,就是贵族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的时候。或者土地兼并严重,或者遇到极大的自然灾害,或者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或者地主阶级叛乱等等,都会造成国家动乱、百姓起义。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能会让王朝就此终结。例如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时期的李自成起义,隋炀帝时期的知世郎王薄起义和杨玄感起义。明王朝的钟结与自然灾难和地主阶级无限制的兼并土地有关;而隋朝的结束更是与隋炀帝三征高沟丽和地主阶级的叛乱有关。所以后代王朝统治时间较短。


普通的历史爱好者


夏,商是奴隶制社会,知识是掌握在贵族人手里的,奴隶或手工业者,农民是没有条件学习知识的,人如果没有知识,也就没有思想,只会逆来顺受,更谈不上反抗或颠覆政府,等到东周的战国时期,因为有百家争鸣,也就是从奴隶制转换到封建制的时期,很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得到了学习知识的机会,也就有了很多次的政府更迭或起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