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有能在馬上使用純金屬製造的長杆兵器的人嗎?

竹筍念熊貓


不請自來,談談一些個人看法。

本身這個問題,其他幾位答友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了。簡而言之,從文獻和存世的兵器實物看,古代是存在純金屬桿的武器的,但是由於其超長的重量,除了極個別的高手外,大多數的武人,很難靈活使用此類兵器,更不用說在馬上用了。

在這裡再補充一個大家沒有提到的材料,漢代有一種鐵柄的矛,叫做錟[tán],但是這種矛的柄部比較短,應當是出於控制重量的考慮,由於矛柄短,適合在草木茂密的地帶使用。

(漢代鐵錟)



接下來談重點問題,本不想專門針對某人,可是看到某個高贊答案中比比皆是的冶金知識謬誤,工作性質跟鋼鐵公司毫無關係的答主,也忍不住要來說幾句。

答主所參考的,是基本的中學水平的金屬常識以及我國冶金史的相關研究著作。

學過初中化學的朋友,都知道熟鐵、鋼、生鐵,其實就是Fe中因為碳元素含量不同而出現的不同的形態。一般來說,含碳量超過2%的是生鐵,含碳量低於0.05%的是熟鐵,含碳量介於0.05%~2%之間的,就是鋼。

熟鐵太軟,生鐵太脆,都不適合製作武器,做刀劍矛戟,還是得用鋼材。根據科技工作者對出土古代鐵兵器的檢測,大多數也是鋼。



某答案說“鐵,生鐵,必須要鍛打以後才能變成武器。”

實際情況是什麼呢?大多數生鐵適合鑄造,就像用銅料來澆鑄青銅器一樣,但是無法鍛打,也就是下圖中所說的。

如果我們隨便找塊生鐵燒紅了,然後用大錘去砸擊,那隻能得到一堆鐵渣。

想要讓生鐵達到可以鍛打的程度,比較麻煩,得想辦法給它脫碳,也就是讓生鐵裡的碳元素降低,成為韌性鑄鐵,不過目前所發現的古代韌性鑄鐵實物,主要是農具和其他的小型工具,用於作戰的兵器,還是得拿鋼材來鍛打成型。


某人又說,“以古人的那種科學觀,他是無法分清楚碳和各種微量原素在鐵裡面的含量,對鐵的各種影響,他們只會鍛打。”

這又是大錯特錯了。我國用鐵的歷史的確晚於西方,但是在古代冶金史上的一項光輝成就,就是比西方早一千多年點開了生鐵鑄造的科技樹,早在春秋時代,就出現了生鐵鑄造的器物,並不是某人所說的只會鍛打。

而且,我們祖先的技術很高,不僅能拿生鐵鑄造比較簡單的農具,還可以鑄造出容器。


某人說,“勾踐劍雖然是青銅武器,但也反覆鍛打才成了青鋼合金”。

這個問題,答主也實在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去年的《國家寶藏》節目中,有一期是專門談越王勾踐劍,青銅劍是用模範法鑄造的,鑄造好之後打磨加工,跟鍛打毫無關係。如果硬去鍛打它,只能把劍砸碎掉。


某人說,“此劍之所以二千年不鏽,就是因為劍表面上有一層鉻。”

鍍鉻不鏽的說法,是當年對秦俑坑出土秦劍的判斷,跟勾踐劍毫無關係。而且,秦劍是否鍍鉻,最近也受到了質疑,有研究者指出,檢測出來的鉻元素可能是漆層裡的,後來粘附到了劍上。


這些謬誤,只要我們稍具一些金屬知識的常識就能看出來,只是某人在一個回答裡出現這麼多的錯誤,也真是讓人震驚了。

我們有時候會在一些影視劇裡看到古代鐵匠鍛打燒熱的鐵的場景。鍛打的確是古人制作武器的最常用方法。比如,可以用含碳量較低的塊鍊鐵燒熱滲碳鍛打,獲得鋼材。此外,在漢代,利用生鐵製造炒鋼的技術已經比較發達,制鋼的效率更高,鋼武器也就更加普及了。


考古軍中馬前卒


必定不多,但是還是有的,五代猛將王彥章,就是王鐵槍,另一個就是不太知名的王敬蕘。

王彥章

此人相當生猛,光腳都能在荊棘叢中走一二百米。更是天生神力,就像孫猴子似的,太輕的武器不順手,所以打造了一把混鐵長槍,一般人根本拿不動。看下《新五代史-列傳·死節傳》記載:

彥章為人驍 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佗人莫能舉也, 軍中號王鐵槍。

此處雖然沒有完全明確的說用的就是完全用鐵打造的,但是如果如果不是應該不會有這個名號。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的鐵槍廟裡供奉的王鐵槍就是王彥章,柯鎮惡的鐵杖丟失,黃蓉就把那把供奉的鐵槍給柯鎮惡當手杖用。如果說王彥章的這個記載不夠明確的話,那下一個王敬蕘如假包換!

王敬蕘

此人名聲並不是太大,但是抵抗黃巢那一段還是很勇猛的。《舊五代史 後梁·列傳十》

敬蕘魁傑沈勇,多力善戰,所用槍矢,皆以純鐵鍛就,槍重三十餘斤,摧鋒突 陣,率以此勝。

這裡說的很明確,“純鐵鍛造”,不要看《三國演義》中動手就說武器70斤,80斤,更不用看《隋唐演義》裡動輒500斤,800斤,那都是小說誇大,真正歷史上用的兵器,一般都是隻有槍頭,刀頭是鐵的,杆都是木製,重量一般不會超過15斤,一般小兵用的更是隻有3,4斤左右。王敬蕘這種“多力”的,純鐵打造的長槍也只有30斤,但是即便是這樣也足以傲視天下了。仔細注意下就可以發現,現在拳擊運動,空手一局3分鐘,而且專業運動員勉強能扛住,如果拿30斤重武器,估計1分鐘都舞不好。更不用說殺人了。所以這個王敬蕘絕對是大力士級別的人物。


胡侃解密三國


說起騎馬打仗,在冷兵器時代確實是十分有效的攻擊方式,只不過,在馬戰,也就是騎兵之中,最有效的就是弓箭。不過既然此問探討長兵器,那我們就只看長兵器。

對於長兵器對決,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三國演義》之中,如三英戰呂布:“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裡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

這樣的描寫對嗎?其實基本上都是錯的,在古代馬戰之中,基本上是不會有這種停住還在馬上互毆的場景的。

因為馬戰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這也是為什麼馬戰會逐漸取代車站,騎兵逐步取代步兵的理由。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推廣馬戰,到漢朝馬戰則徹底地取代了車戰。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其實馬戰更多的是在雙方對沖之中,以兵器互刺,或砍,然後交錯而過論生死的狀況。

在《周禮·考工記》中,對此就有明確的記載:長柄兵器,以不超過使槍人身長的三倍為原則。但是也曾出現過超過人身長三倍、長達6米的長兵器。在戰車成為戰場主力(公元前16至前3世紀)的年代,攻擊力甚強的矛、戈、戟、鈹這些帶有青銅刀尖的長柄兵器主要以刺為攻擊方式,其中又以直刺最為常見。

那麼在這樣的狀況下,武俠小說之中的一寸長、一寸強的概念就非常準確了,所以長兵器往往是馬戰之中除了弓箭的首選。

那麼冷兵器時代長兵器有哪些呢?

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這九種都是長兵器,其中還有較為常用的就是矛、戈。而其中鉞多為禮器,叉、勾、環多不用於馬戰,棍之一物,多見裝備不整之步兵,也不做討論,還有鏜,實則槍之變種,發明於明代,故而不單獨研究。

槍與矛:

長槍和長矛,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只不過二者的相似度雖然接近,但也有區分,一般可從刃頭的大小上分辨,矛頭比槍頭大,槍頭比矛頭細。在形狀上也有所不同,矛刃又平又扁,怪異的形狀很多,比如蛇矛,而槍刃通常設計成三角眼稜形,兩面的中間線凸起,左右兩側二角突出對稱。

這些兵器,可以說是馬戰之中使用的最多的兵器了,不過這樣的兵器大多的制式,都是金屬頭配上木質的身子,一者善於把控,二者本身木質柄有一定彈性,在速度的衝擊下不容易損壞,還有木質本身比金屬輕,所以可以應用於槍矛的又一個用法,那就是遠程投擲攻擊。

那麼這樣的武器就沒有純金屬打造的嗎?其實不然。在古代冷兵器之中,有一種叫做透甲槍,其就因為身重尖利,可直接輕易擊穿敵人的盔甲而出名,甚至有的盾牌也能捅破,這樣的兵器其實許多人都曾經使用過,作為古代戰爭之中的一大殺器,如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名將李光弼就是使用者。

戟和戈:

戟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方天畫戟”就是屬於其中的一種。

而且戟屬於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可以陣上對敵人勾、啄、刺、割,殺傷力非常可觀。因此用於實戰對使用者技術體力要求極高,從出土的兵器看,大多數戟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肘。

戟類兵器,其中勾、啄是一項巨大的功用,這也就使其在製造工藝上,幾乎不會選擇純金屬製式,因為不夠有彈性,在古代記載上也就沒有多少人會用純金屬的這樣兵器了。

至於大家看到的純金屬的則多用於禮器,用者就多了,是展示用,而不是真正實戰。

槊:

提起這個兵器,第一反應就是馬槊,也是槊的主要形態。屬於重型的騎兵武器。其他槊,還有步槊和冒稱槊的雜槊等分類。基本上,說槊,即是所指馬槊。

而說起馬槊,許多人第一印象都是分槊鋒與槊杆兩部分,類似於普通的矛。但是實際上,從真正出土的地方,以及古代畫作之中的研究,此兵器並非純如我們想象,而是金屬製造,類似加長版的長矛。

多數以木柄為身,但也有不少用金屬製造,因為更適合破甲。至於使用馬槊的人物就太多了,如南北朝時期,北朝著名猛將高敖曹。

又如唐太宗手下猛將尉遲恭,還有唐初猛將,程知節(也就是程咬金,是的,你們沒看錯,程咬金可不是用的板斧,他最擅長的就是馬槊。),還有知名的秦叔寶也是(也不是雙鐧)。

總而言之,如果說古代馬戰長兵器的話,那麼槍是最普遍的兵器,那麼槊就是最高級的兵器了。


井夫子


不可能,王彥章李存孝都是傳說。


奧德修斯蛇夫座聖鬥士


齊國博物館有一清武進士練功用大鐵刀重一百八十餘斤,據說其每天早晚練大刀各一時辰。


夢遊a8m47


明朝四川總兵王挺一把變態的空心鋼管刀杆全鐵大刀


龍69258242


關於、使用鐵枉兵刃的、咱們沒有見過、我見過的、是清代用的長茅、是在瀋陽故宮中所見、是茅尖一尺多長、是木杆的、在有用鐵桿的、能是唐的、戰將王顏章、不過那只是傳說、矢短兵刃是鐵打的沒錯、在博千物院、也沒有聽說那裡有鐵桿的、史記上也沒聽說有、沒有證據、不能亂說話、這歷史、不是在作假大空?據說王顏章、用的是鐵鎬與、李元霸對錘、當時鎬把就彎了、李元霸用手一擼、就直了、這兵器還能打仗嗎、各位你們都,怎麼想的?????


用振江


沒有見過,見過古代明清明的關刀,將刀和馬槊都是木的,或積竹木柲。有時為了配重,會加裝青銅或鐵攥,在尾部,目的是為了調和重心,一般是長一些的尖頭,可以用來刺擊。明代或明代以前就有鐵中加金銀或鉛的兵器了,應該也有銅鐵合金吧。我所見的古代兵器,以夾鋼比較多。


鳴鳳家和田玉


絕無可能,就算人能勉強拖動,人加上武器的重量,馬也負擔不起。


陳正雄3


個人認為有肯定有,但這是錯誤的做法。

從強度上講,如果太粗的金屬桿,先不提人,你覺得馬能受得了嗎?全金屬的武器和具裝鎧甲的重量再加上人,等於駝了三個人。如果杆太細,那強度還不如柲杆,就完全失去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