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1964年8月,美国声称其军舰在越南北部湾海域遭到北越海军攻击为借口,大肆轰炸越南北方,并派遣地面部队进入越南南方直接参战,史称 “北部湾事件”。这样,由美国人挑起的为南越提供武器弹药支援和特种部队作为顾问、以“越南人打越南人”为主要特征的“特种战争”一下子就升级为以美军为主体、“南打北炸”为基本特征的局部战争。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由于有世界头号强国的直接介入,弱小的北越节节败退。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局面,在这种局部下,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越南党、政、军部门开始向中苏两国请求支援。为了避免南越吞下北越,美军陈兵越中边境。中国决定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正义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抗美援越”战争。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在长达8年多的援越抗美战争中,我军先后派出防空、工兵、铁道、后勤支援等部队和海军扫雷工作队共计32万余人,承担起越南北方防空作战、筑路、构筑国防工程、扫雷及后勤保障等任务,任务期间,共有4200余名指战员负伤,1070余名指战员牺牲。我军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巨大的国际贡献。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刘精松上将

根据统筹安排,1965年,沈阳军区第一机械化师高射炮团一部第二批入越抗美作战,后来曾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刘精松曾率部参加。他也是我军唯一一名参加过抗美援越作战的1988年后授予(或晋升)的新时期上将,当时他任团副参谋长。

刘精松,1933年7月出生,湖北石首人。1951年7月参军,1954年2月入党。他是苦孩子出身,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家乡被日本军队占领,家里的多名亲人被日本鬼子打死打伤,刘精松本人也曾被日本鬼子抓住,并被用刀刺破鼻尖,流了好多血。虽然家境困难,但父母十分重视他的教育,在参军前他就读到了初中,也算是难得的知识分子。幼年的这段经历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萌生了上一名能打仗的兵的志向。

1949年4月间,四野14兵团(即后来的空军)文工团相中他了,要他来当文艺兵,但他听说不能上阵杀敌,就没去。后来,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1951年7月,刘精松参军来到部队,正当部队来到丹东准备入朝作战时,为了解决现代战争缺乏指挥人才的难题,学历较高的他有幸被挑选去解放军第七步兵学校学习。经过三年的科班学习,他来到了我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东北军区第一机械化师,从排长、连长、作训参谋干起,到1964年,他已经成为了高炮团副参谋长。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严阵以待的我防空部队。

“那场战争是一场异常艰险的战争”,46年后的2011年,78岁高龄的刘精松还能清楚地回忆起战场上的点点滴滴。刘精松所在的部队援越抗美战斗主要发生在1966年春夏季节。部队通常部署在越南高山密林中,特别是夏季里,这些地方的最高气温常达50℃以上,刘精松所在的部队常年驻扎在东北地区,抗寒是必修课,耐热却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面对着越南丛林中的高温天气,指战员们经受了非常大的考验。他们整天几乎全身没干过,都浸泡在臭汗里。连质量过硬的军用牛皮腰带在这种环境里一点也不“牛皮”了,刘精松的皮腰带就让汗水给渍成“豆腐渣”后扔掉了,他和战友们只好改用厚实的帆布腰带。

更要命的是,虽然热带丛林中水塘很多,但是这些水塘中常有“钩端螺旋体”等致命的病原体,天气再热战士们也不敢下水洗澡解暑,燥热难当汗臭难耐的情况可想而知。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山上植被茂密,蛇虫鼠蚁蚊虫又多又大,毒蛇既多又毒,丛林中还有蚂蝗……每天都有人被毒蛇咬伤,伤口感染是常用的事。

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想喝水不想吃饭,吃的还是从国内上海、云南、广东给他们运去的罐头,有水果罐头、鱼罐头还有花生米、脱水蔬菜,新鲜蔬菜几乎没有,更是没有什么食欲,为了保持战斗力,他们当时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叫“为革命而吃饭”。更让人难受的是,美军战机投弹后,植被会燃起大火,加上战场硝烟弥漫,整个阵地都会被浓烈的炸药味、糊焦味和血腥味所笼罩,气味让人窒息。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越战中投弹中的B-52战略轰炸机

刘精松回忆说:那时候,美国飞机除了侦察机之外,还有其他的飞机来轰炸,少则十几架,多则几十架,像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这样的“巨无霸”一来就是十多架,进行地毯式的轰炸,炸得地动山摇。就在这样的煎熬中,大家顽强地坚持下来,奋起反击,扬我军威。更危险的是,美军飞机投下的定时炸弹深埋在泥土中,排弹难度很大,不少官兵因此伤亡。

同时,随着战争的深入,为了更好地打击目标,美军使用的武器越来越新,战术越来越灵活多变。他们在对我防空部队炮瞄雷达实施电子干扰的同时,还大量使用人类历史上的首款反辐射导弹——“百舌鸟”导弹。这款导弹顺着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而来,上来就能直接“啄瞎”地面火炮的“眼睛”(雷达)。另外,“百舌鸟” 导弹爆炸后,弹体内的磷还会冒烟发光,从而给后续轰炸指示目标。同时,为了尽可能地杀伤我人员,美军专门对我防空阵地投射对人体杀伤力大的钢珠子母弹、气浪弹和蝴蝶弹等。给我军制造了许多困难,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百舌鸟” 导弹

“敌变我变”,针对美军的最新战术变化和新式武器的性能特点,刘精松和战友们在军事科技人员指导下,革新甄别技术,很快学会了辨识“百舌鸟”来袭征兆,这样就给炮瞄雷达赢得了宝贵的规避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我炮瞄雷达的生存率。在与世界头号强手的交锋中,刘精松边战边学,边学边战,熟练掌握了防空部队高炮和反坦克武器的实战经验以及低空搜索雷达、炮瞄雷达、射击指挥仪等先进装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研究运用重点设防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战术以及饱和射击、集火近战等有效打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一次次击毁击伤敌机,有效保卫了护卫目标的安全。战斗中,刘精松英勇善战、指挥若定,亲自击落美机3架、击伤1架,所属团队共击落击伤美机12架。因为指挥得力,战绩辉煌,刘精松被部队记大功1次。

1968年11月,美军停止轰炸越南北方,中国援越高炮部队于1969年4月底以前陆续班师回国。同年刘精松升任高炮团副团长。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图为抗美援越战士使用的高射炮。

从1965年8月首批中国援越高射炮兵部队入越作战,到1969年4月撤退回国,中国援越高射炮兵部队共分9批轮换入越作战,计有16个支队,辖63个团和50个队属高炮营及部分高射机枪连和勤务分队等,共15万余人次入越作战。有效地保卫了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北宁至谅山段、河内至老街铁路线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及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施工的安全。

我高炮部队抗美防空作战共历时3年零9个月,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俘获美军飞行员42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给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以重创。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反击战的上将,屡建奇功,亲手击落美军机

图为沈阳军区司令刘精松视察慰问赴老山轮战的第15侦察大队3连,并与战士们一一握手致意。

随后,刘精松又率部参加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屡建功勋。刘精松是新时期高级将领中少有的长期接触新式武器的人,同时又通过与强敌的较量,深刻认识到了高技术兵器在未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锤炼了指挥现代化大兵团作战的能力素质。自1985年以来,组织指挥2万人以上的联合军事演习10余次,为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化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刘精松在理论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编撰有大量军事专著和论,主要有:《当代世界军事和中国国防》《跨世纪国防建设》《新时期军事实践与思考》《高技术条件下战区联合战役战法及指挥要诀》《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战争》等。这些为他以后胜任师长、军长、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院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11月,时年52岁的刘精松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军区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上将军衔。在作战和工作中,刘精松先后5次立功,17次受到各级奖励和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