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说陕西出戏甘肃养戏,甘肃出武戏陕西出文戏,对这些话是否有真的依据?

南果果


秦腔起源于甘肃天水,天水紧邻陕西,在三秦大地传播的更快。尤其在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秦腔几乎成了陕西的主导文化产业,戏校更是如雨后春笋,也培养和发掘了好多秦腔名人,丁良生,李小锋,韩丽霞,李梅等,在西北地区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陕西戏曲研究院,三意社,易俗社,传承出新,将传统秦腔与现代戏曲文化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将秦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唱响西北,走向全国,走进人民大会堂。

甘肃相对于陕西来说,首先是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经济的薄弱造就了秦腔文化发展先天性动力不足。但甘肃人民热爱秦腔文化的热情远远高于陕西,在甘肃也涌现出了一批秦腔名人,展学昌,张兰秦,窦芬琴,苏凤丽,韦小兵等,不胜枚举,于人能比。甘肃秦剧团也是人才挤挤,基层社团,每县都有,自乐班更是数不胜数。

群众才是滋养秦腔艺术的根!戏曲在哪里发展的好,是人气,人脉,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和追求。不论是陕西还是甘肃,我们都希望能将秦腔这个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西部秦腔》,就是宣传秦腔文化艺术的平台,希望大家关注,谢谢!








西部秦腔


陕西出戏甘肃养戏,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有一定的道理,但的却也是非常狭隘的,深层次来说,应该是陕西出演秦腔的演员,甘肃养戏。

  • 陕西说是秦腔的大省,其西北地区全部的秦腔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以陕西籍演员为主,甚至于有些民营团体挑班的演员也是陕西籍演员。当然这本无可厚非,客观方面是由于现代秦腔以陕西关中方言为语言母体,这些陕西籍的演员占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主观上由于陕西各地过去建立了一大批的戏曲艺校,现在中生代演员几乎是当时各个戏校培养的演员。


  • 虽然陕西培养了很多的秦腔演员,但是并不代表陕西就出戏,演员多就能够戏多,事实上是不对等的。现实情况是目前陕西秦腔剧目失传严重,而在错误的以排演创新剧目都价值观导向下,能演的传统剧目还在不断的减少,因此上来说陕西出戏显然是不对的。
  • 然而现在的甘肃近年来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本土剧团不管有多好,都经常被嫌弃,而陕西的戏再次也被奉若神明,因此上,大量的陕西人嗅到了商机,开始临时篡凑了很多都民间演出团体,大量的游走于甘肃的各个庙会演出市场。
  • 毫不忌讳的说,是甘肃高度繁荣的庙会给秦腔的生存提供了土壤,如果没有这些庙会,如今的秦腔连本土的剧团都养活不了,更别说养活陕西都秦腔演员了,因此上来说应该是陕西出秦腔演员,而甘肃养活着秦腔较为准确。

关于甘肃出武戏,陕西出文戏,就目前的秦腔格局来看,却也是事实。当然这里的武戏只是说甘肃人喜欢气氛浓烈,硬扎的戏,并不是说戏曲行正真意义上的武戏。

  • 自古以来,甘肃秦腔重做工,演员要求基本功扎实,在常演剧目上也是以做功戏见长,而陕西秦腔在近代以来,逐渐的开始以唱功为主,因此上陕西演员大多基本功欠缺,尤其是现在中生代的秦腔名家,表现的尤为明显。

秦腔须生


说实在话,我对秦腔没有研究,了解的也不多,但在电视上看过秦腔的表演,给我的印象是道具简单,演员表演朴实、粗扩、深刻,以情动人,演唱很富有鼓动和夸张性。处于好奇心,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此闲聊几句。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一种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种。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陕西秦腔和甘肃秦腔之关系,一直有争论。在上世纪初陕西易俗社改良的秦腔广泛流传之后,甘肃秦腔因其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被人称为“甘肃派”、“老秦腔”。时至今日,这种几乎已成为绝响的剧种,曾一度被人误认为陕西秦腔的发展和传承。然而实际上,这戏曲样式,源自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曲种——西秦腔。西秦腔是古代曲子戏向板腔体过渡的一个剧种,而甘肃秦腔则是由西秦腔演变传承而来的甘肃本土戏曲艺术。

清乾隆年间所修《凉州志》有载:“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乾隆四十四(1780)年,王曾翼所撰《甘州府志》卷四“风俗”篇中,也称这种秦声的流播在“西陲最尚”。“秦声”一词,福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古称,正说明它在清乾隆以前不仅在甘肃境内就已传播很久,而且在剧目、音乐、演员、班社以及各种表演技巧与程式的创造上多有积累。比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的敦煌营武班、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的临泽沙河忠义班、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年的宁远于家班以及清咸丰年初期的景泰同乐社等,都为秦腔在甘肃的繁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剧目方面仅1956年以来,发掘和收集到各类剧本3000多本(折),其中便有清乾隆五十四年秦腔抄本(下宛城)和清嘉庆二十一年秦腔抄本(火烧新野)等珍贵原件。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河西的一些演员,比如沙河忠义班的演员,就从来没有到过西安,那时候,也还沒有陕西的秦腔演员到甘肃来传艺。

从敦煌开始,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曲艺演唱歌舞,都与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秦腔剧目跟陕西也是各自独立的,所以甘肃派秦腔应该不是陕西流传过来的。因此,清未戏剧家徐珂在其《清稗类鈔》一书中,便将甘肃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之名,并称山陕调为秦腔。而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甘肃秦腔与陕西秦腔之区别。

陕西陕南地区有一种仅次于南路秦腔的大型剧种叫汉调二黄,流行区域以秦地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汉调二黄在陕西的班社遗址,因明、清两代战争破坏,已难查寻。嘉庆道光时班社有汉中的汉荣班、西多仁丰班、城固宜太班等,咸丰年间更有杨金年、范仁保等名艺人分别在西乡、安康二地设科授徒,先后培养出“洪、来、水、永、清、吉、寿”等辈艺人。安康派擅于文戏,通用“紫阳幽雅绵软,吐字吟咏多带川味”,商洛派檀于功别样腾跃,以武戏见长。关中派注重唱、做、表演细腻,唱腔豪放。虽各有特色,而基本风格仍然相同。


大汕十


是这样,是甘肃人养活着陕西的戏,不然日子没法过,到那里挣钱养家糊口?!


清平150352152


答.对于这个戏.问过我好几回了.我都回答说不知道.现在是早晨.7.52分.又来问这个戏的情况.我是真的不知道.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久别重逢…梁山伯…到教我…又是欢喜…又是悲…喜的是…今曰与他…重相会…悲的是…美滿姻缘已…撒…开…但见他…喜气冲冲…来看我…我只得…强饮欢笑…下…楼…台…。在我8岁时.就上了当地举办的文艺晚会.感情丰富的唱了一曲楼台会.大人们都说我唱的好.给了我好大的掌声.以后我长大了.就一直记得越剧优美动听.歌曲里就喜欢.洪湖水…浪打浪…好美的.手拿碟儿敲起来…也是好美的.终生的伴侣.再后来又喜欢了京剧…贵妃醉酒…唱到如今.因为我生长在南方.沒看过秦腔的戏.所以沒有感情.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腔。[玫瑰][玫瑰][撒花][撒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