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票: 过年放鞭炮(污染环境),不放(没气氛),你如何选择? 为什么?

万里长空夜未央


现代春节之声

 

鞭炮与年味没多大关系。年味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品质,如一种情调。而这种心灵上的感应必须是那个年味浓郁的时代(解放初50--60年)中敏感的人,才会有的印记。

那段时间人们特别注重,过年的仪式。如家家中堂供奉离世长辈的灵位,是仪式的中心。家里,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好,对邻居长辈是鞠躬拜年。没有任何人背离这种礼节的(电视春晚的抱拳拜年的姿势,可能来自武侠电视剧的模仿。是现代拜年法。我当时最要好的同学家开武术馆,他会武术。但从未见他这样抱拳拜年过。)当时学生平日见老师也是鞠躬行礼,在大街上不管有多少行人,碰见老师要鞠躬的。这是一代代留下的,习惯成自然。

大约60年以后,这种年的习俗渐渐淡了下来。以往,每年零点一过,我作为长子先向爷爷灵位点香叩头,弟弟妹妹依次。然后,再向父母磕头问好,年年雷打不动。东北大部分是山东人,过年礼仪是很重的。

记得61那年,因提倡新风,家里不设爷爷灵位了。零点过,我带弟弟妹妹向父母磕头,突然听到身后的弟弟妹妹都小声地笑了。我特别生气地回头狠狠瞪了他们一眼,而且只有我磕头,他们却匆匆敷衍行个礼就完事了。弟弟妹妹至少小我六七岁,是不懂事的。但,我和父母守夜时,我默默地,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以后这年真的不拜了?……不想以后真的就不拜了,如今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认为地道的年味在50---60年其间。

年,就是人将一年积淀的情义以礼仪的形式向对方表达的节日。

拜年的情义传达是年的核心,其次是对先祖敬重的情义。再次,是围绕情义展开的活动:年夜饭,放鞭炮等等,而这些是过年的次要部分是不需要什么仪式的。如果失去了前者,这后者就没什么意义了。只剩个空壳的形式。正如,近来一年轻的国学家在电视中说,现在过年就是一个劲地吃、放鞭,很无聊。

放鞭炮是过年的必须,但不是年的根本。驱邪的象征,这一原始的古老意义随着时间已经淡化,成为年的装饰。放鞭炮可多可少,能营造气氛,但,年中真正的味道是源自人与人之间沉浸在情义中的空气。

50---60的十年间的过年是传统的正宗形式。其“拜年”对人之间情感的影响和作用是明显的,积极的。

我小时一次过年,有位与我家略有隔阂近大半年不来往的邻居。初一早上,他到我家向我父母拜年。他走后,我明显感觉父母亲特别欣慰,并告诉我一会儿去回拜人家。记得那天早上,五音不全的我,是一路唱着期末刚学的歌去各家拜年的,是当时父母的快乐传染给了我。更让我高兴的是我跟这家的大小子要好,他哥一个,比我大许多,人也好, 知道的事儿特多,我格外地佩服。以前我是经常到他家玩,他还将他爸爸画的小人书的画稿给我看,我打那才知道原稿比印出来的小人书大很多。

就这么一声拜年的问候,才几个字,就让两家人完全敞开心扉释怀。

以后,我家迁居到新的城市,只有一个表伯父亲戚。伯父家离我们家很远,是城市中南辕北辙的远距。各忙各的,一年很少来往。但关系一直很好,靠的就是过年相互拜年的情结。以后,我又移居到现在的城市许多年。前些日子,我曾询问老家的妹妹,伯父的两个孩子怎样。她发微信对我说,她在街上偶遇伯父的儿子,说他现在日子过的很不好,我告诉妹妹,下次如果再碰到一定把他的电话告诉我,转告他:“我想他。”让他到我这里散散心,喝点酒玩两天。其实我和他分手时他还很小,主要是年少时每年到他家拜年时,对伯父产生的好感,令我终生难忘。

传统的过年风俗:除了亲人、亲戚间的拜年祝福,更重要的是邻里、同事间的问候。这对于稳定社会,建立和谐的民族整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今天城里绝大部分住在楼房的人们邻里间是很少走动的,有的甚至不认识。我很少见到楼房内楼上楼下邻里拜年的情景,尤其高层楼房。传统过年的那种邻里间拜年的风气已经消失。

也就是说,现代的民居环境完全不同传统平面化的院落式的聚集结构,已经影响着传统生活的自然生态(其实,就是家庭内的亲人、亲戚间的内在关系与传统意义的关系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既然,传统的以人之间互动的情感交流的过年气氛已经不存在,至少已经大幅减弱的情况下,仅仅以巨大的鞭炮声来包装年的形象,可以说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大有刻意为欢的虚浮意象,完全不同真正传统过年的安祥的情调。如果,九泉下我们的祖先看到今天过年只有后人在外面轰鸣的放鞭炮声,却没人给他叩头拜年,他会作何感想?到底是谁在热爱传统,是谁在破坏传统,稍加思索就一目了然。就象你对父母一般般,却在外面大肆宣传自己是位大孝子一样的虚张。过去是没人敢自称孝子的,烧纸时要写明“不孝男某某叩”的字样,如今在众人面前标榜自己是大孝子的,不仅大有人在,而且还有人们崇拜的名星。孝,非常难。过去是道德中的首位品格,只能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如此所谓继承传统的荒唐现象都有,那放点鞭炮自诩继承传统者甚多,也就不足为怪了。仅靠巨大的鞭炮声来支撑年的意味是幼稚的想法。

我无意肯定过去传统过年跪拜的陈旧模式,也不是对旧式孝道的宣扬。但是,不赞成一些人借口传统的名义来破坏我们的自然环境,如噪音、空气污染,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继承传统节日是紧紧扣在中国人重情重义的内在意义,而不是表面形式的夸大铺张,如此,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泥古不化者同崇洋媚外者同样令人讨厌,因为他们的实质都一样,都是在抵毁玷污我们的传统。现代人对传统的态度不是遵循,应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发扬。如果,过年的鞭炮声的放大就是发扬传统?未免太简单。况且量变是会质变的。在今天花样繁多,纷纷扰扰的刺激中,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外界刺激来激发我们的热情,热情是来自我们的灵魂的深处,对亲人朋友同志的情谊,不放鞭炮也会浓意依旧。

其实许多事物都是一个程度的问题,量变到质变。当事物走向极端时,性质就变了。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减弱鞭炮的烈性和响度,避免噪音和空气污染,可这个问题是无法量化控制的,在这商品市场经济以鼓励积极消费的时代,加上我们浮躁的心理,只要打开这个传统的外在形式,那就是泛滥。

过年,没人拜年。有,人们也不太在意,那就甭说深情厚意的温馨传递了。

这拜年情感的东西淡了,甚或没了,你放多少鞭炮,你放多响,又能如何呢?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如同一美女心脏有病,穿什么闪亮的大锦袍,也不美。

“味”是心灵上的体会,不是感官上的印象。况且现在的鞭炮声不是过年的声音。任何事物走向极端都会变了味。

在密集的住宅区,五天不断的鞭炮声,明摆着是扰民的。有时把家里的窗户震动的乱响。不由得想起六十多年前,美国飞机轰炸安东市时,我瑟瑟发抖躲在母亲怀里听到家里窗户玻璃抖动的声音。现代的鞭炮声,这那是过年?这伴着火光的巨响声已经是狂燥的嚎叫,没有一丁点,年的平安、祥和感。

这暴烈的鞭炮声怎么就有了年味了?以前,年夜零星的鞭炮声就能渲染出新春的气息,美美的、满满的惬意。那穷人家舍不得花大钱买鞭炮的,不见得年味就比富人家差,这年是一种情结,与金钱无关,不是鞭炮的炫耀。

我是喜欢放鞭炮的,尤其过年。但如今没了年味,对此自然无感。我小时,年初一和小哥们必汇一起去胡同里各家拜年。道上,不时从衣兜掏出小鞭,放在手里放一响。也有两叁只二提脚,一般都不舍得放,等拜年后好好地放一把。当然是左手拎着,右手点药捻儿,那种手感的响声,我至今也有好感。那时,我们从来就没有过,把二提脚放在地上放的事儿。谁放地上,就会被大伙嘲笑为“假娘们”的。

可现在的二提脚,药劲很大,手拿着放,要命。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儿子家过年一时兴奋手拿着二提脚在小区指定的空地上放了起来。确实感觉到对手臂震动的幅度很大。不想,竟引来好几个人围来观看,告诉我:注意危险。这年都过到危险的份上了。也确确实实这年中因放鞭炮的事故远远超过以前。

鞭炮药性大,无法手感响声,这对我这喜欢放鞭炮的人,哪还有年的意味。我们那时放鞭,不光是听声,还得有手的触感,能不喜欢吗?现在光听声,远远地观火,真的比我那个时代的人喜爱鞭炮?难以置信。

现代一些人没体会到真正的年味儿,那浓浓年意的时代没经历过。一根轴,寻求的是巨响的刺激,那!哪是过年的意思。如果40后的老人对今天歇斯底里的鞭炮巨响的年味满意,估计没有,有必是现代时髦的老人,至少他对昔日纯厚年味的感受是粗糙的。

继承传统,不是硬套传统的放大,更不是埋汰传统,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与舒心安祥的年味是大相径庭、不合时宜的。对于人口密集居民区,我同意禁放。但对于人口稀疏的地区,如农村。由政府因地制宜灵活决定过年是否放鞭炮。至于污染就不是我这老百姓能懂的事儿了。如果有助环境卫生,何乐而不为呢?现在,这城市天天的噪音已经够闹性的了,人们辛苦劳累了一年,还人们一个安祥的新年吧。

木无本必枯。这就是为什么春晚办好越来越难,年味没了。为什么鞭炮这么响也没年味,连续地轰炸,炸飞了年的温馨。于是,春节长假外出旅游成为时尚,还美其名曰:这是新思想对春节传统节日的发扬,其实是对年无感。春节改春游无可厚非,但这不是年的传统含义。

现在的春晚我不怎么看,时常的鞭炮声你是看不好的。尤其是夜里11点以后那巨大的鞭炮声,你将电视放多大声音也听不清。另外春晚的节目,不吸引人。因为春晚与年味有关,就顺便说几句。

我想,春节是中国第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

春晚的诞生,是传统过年所没有的新生事物。应该把她办得越来越好。因为,这才叫继承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日俱进的创造,而创造就是发扬,既有传统的色彩又有时代的特征。我们得感谢春晚的第一位导演黄一鹤先生。当我前两年,第一次在电视中看到他出现在专题节目中的现场时,令我惊佩。如此樸素平常的外表和寡言少語謙恭真誠的他,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我們每天在电视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花枝招展的男女藝術家。这不由令人想起古代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現代的毕加索的外表就是個干粗活的人,而我們大多的艺术家太有范儿了。当然还有让人尊敬的艺术家李谷一每年一度给人留下感人动听的《难忘今宵》的美妙歌声。

如今的春晚却越来越不受看了。就象大放鞭炮过年一样,动静越来越大,人们却越来越不感冒。如何将春晚过的让人们有种期待感,这一大问题不是我这小老百姓能搞懂的事。这涉及整个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大课题,应由专家们思考。我只想说说我两点具体问题的感受。

1,规模:春晚给我的感觉:其性质就同现在过年巨响的放鞭炮的活动一样,都是以庆祝性的娱乐为其核心内容。竭尽全力的放大放大再放大,热闹热闹再热闹。第一次春晚是在一个小空间中举行的,却深受民众普遍喜爱。后来,有一年扩大到体育馆举办,效果不好。而如今却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扩大到全国有数个分会场,同时转播。我看电视时就纳闷,那分会场的观众在中央转场时到底是看哪个场地的节目好呢?规模大、会场多是确实有大排场、有气势。但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无法聚焦观赏,给视觉一种摇摆的炫目感。而那些曲艺的小型节目设计在小舞台表演,这种有大空间,也有小空间的表演明显是一种机械的折衷做法,反而进一步的增加了观众转换视域空间的频率。当然说到底,规模不是问题,年的温馨味道也不就必须是小剧场,大规模的温馨感仍然可以呈现的,但这纯粹专业性的问题只能是业内专家潜心的艺术创造了。

2,节点:春节的核心我认为是拜年的礼仪。所以与春节紧密相连的春晚的节点,应该是零点钟声的前后时间,是春晚的核心。一切娱乐活动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设计。一定要把鸣响钟声的仪式搞的十分精彩才是。我几次过年守夜时,都期盼钟声响时的令我感动的画面,但从来没有触动人心的场面出现,这是我不怎么喜欢看春晚的主要原因。总是呈现的很随便地轻描淡写的一过,完事。时间未到前,大家齐喊倒数十个数,就象星光大道那淘汰演员倒数时间的情景没什么两样。

这春节守夜是传统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过去家中的长子不能睡觉,必须陪父母守夜那怕父母去休息了,他也要通宵达旦。这零点的钟声,是世界唯一中华年历的新旧岁交替的重要时刻,是静穆庄重而神圣的时刻。一个人一生能有多少这样的时刻是屈指可数的。珍爱生命的人是不会轻轻地忽略这一个时刻的提醒。

我曾多次想象过年钟声鸣响的情景。全国人静静地守候央视的现场直播。钟声未响前,寒山寺的现场,浓郁而庄重的气氛令观众肃然起敬。如,击钟人除寒山寺的第一主持外,其他参加把扶击钟枕木的人数年年固定,雷打不动。如十人,必须是全国德高望重的权威国学大家。这也是全世界华夏人,给予这些民族文化具有卓越贡献者的最高荣誉。不是一般名人能参与的鸣钟仪式。而钟声后是拜年的仪式,接着才是点燃鞭炮的仪式,而点火人也必须是公认的杰出名人。规模不要大,重在凝重庄严的神圣感。(如,国内有些传统的祭祀活动场面太大,周围的建筑装置同气氛一样空、大、虚,开始就是泛泛的地方各界领导讲话,然后的仪式也太像歌舞表演的商业活动,有种宣传到此旅游的广告功利之嫌)。结束,庆贺。

甚至春晚的时间宜从夜十点开始,过钟声后凌晨一点结束。三个小时,时间已经不短。太冗长的春晚必有画蛇添足的凑数感,节目要少而精。而能上春晚的节目是一年内最精粹的作品,是一年终给予文艺佳作的最高荣誉。

我想,一个民族总是应该有一种永恒的仪式在一代代地传承,那就是民族之魂挥扬的仪式,而岁岁零时的钟声仪式就应该是这一重要的仪式之一。

我想,春节的真正意义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所看重的情义在节日的仪式中里获得集中的呈现。

​​

 

 

 

 


西白汉乔


我支持过年燃放鞭炮,过年过得就是气氛,一定要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才年味足!小时候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张罗年货了,过年的时候,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不管大人孩子都期待守岁迎新年!现在的人经济条件好了,平时就吃得好,穿的新,年货随时买,饺子都不用包,去饭店吃年夜饭了,鞭炮不让放,和平时没啥大区别了。今年我们准备回农村老家过年了,让孩子们也感受下过年的热闹!


濮阳市跆拳道☞郭教练


放!一点烟雾,几分钟散了,一年就春节几天,说放烟花爆竹污染环境是夸大其词了!污染环境的主要是化工厂,造低、皮革、火电、水泥、陶瓷、电子元器件,制药等行业


终南山人999


没什么好担心的,这次澳大利亚几个月大火排放的二氧化碳够中国人民放几千年的烟火了,还不如去商量如何谴责和制裁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山火

已经肆虐了4个多月

这里的每一幕

都看得令人心疼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

告诉你这场火灾有多严重

↓↓↓

山火烧毁考拉80%的自然栖息地,超2万只考拉死亡;

5亿多只鸟类和其他动物丧生;

山火过火面积超过5.25万平方公里;

澳洲多地温度连续多天40℃以上,甚至接近50℃;

死亡人数上升至27人……

5亿动物葬身火海

野生动植物和整个生态系统

遭到巨大破坏

有人用镜头记录了

这生灵涂炭的惨状

↓↓↓

动物们在大火中惨死

尸体像黑炭一样

甚至还保持着站立状态

可怕的场景,令人揪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日前发布的一批卫星监测产品显示,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等地火点密布,山火造成的烟雾已经飘散至2000公里外的新西兰北部。即使从远在太空的卫星角度来看,这场山火也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澳大利亚东南部林火最为严重 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

2020年1月初,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和维多利亚州东部的山火急剧发展。风云三号气象卫星1月4日火情监测图显示,在东西270公里、南北36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火点,部分火区已蔓延至海滩附近,影响范围总计约7900平方公里。而这些火点多数发生在森林地区。

澳大利亚森林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北部沿海的条带区域,以往山火多发生在内陆的草原、荒原及稀树草原,森林火灾相对较少。此次多处森林发生严重火灾,焚毁大片林地,造成栖息在森林中的考拉等珍稀动物大量死亡,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

山火烟雾向东绵延6000公里 波及新西兰北部

此外,山火产生的烟雾也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风云三号气象卫星1月5日真彩图监测显示,澳大利亚东部山火引发的大片烟雾已飘散至新西兰北部,烟雾传输距离长达约2000公里,对当地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1月7日最新监测显示,在澳大利亚东部海岸约6000公里处,仍可看到明显的烟雾信息。愿这场灾难早日结束!






中华家的迷彩兔


不放鞭炮 真的感觉年的气氛缺少了太多 我是支持放鞭炮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过大年缺不了鞭炮


牧马天山666


大过年适当放点鞭炮,也是可行的。只是大家别像过去那样比着放炮,看谁家放的炮又多又大又响,这样就不好。每家适当放点一小串鞭炮,有何不可?[微笑]大冬天冷冷清清的,放点炮热闹热闹,暖和暖和。


重新悟道


坚决反对燃放烟花爆竹[灵光一闪][灵光一闪]坚决支持禁放烟花爆竹[赞][赞][赞][赞]


老李探花李寻欢


过年放鞭炮,也是老祖宗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所以我支持。


W是SKX


会投大年三十跟初一可放鞭炮。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还是应该延续…


大大大心眼姑娘


谁说不能放,我是要放的!过年不放鞭炮没气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9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e97b9e637a8a4f29b32245b7c8f24ed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