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人眼裡,清朝和明朝的差距有多大?

千水千山


假如一個現在的人(2019年)穿越到40年前的中國,遊歷一下那時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心中必定有非常多的感慨,能讓你感受到什麼叫日新月異,什麼叫天翻地覆。

明朝末期和清朝時期的歐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歐洲人的眼光會隨著自身社會的發展,眼光自然也發生了變化,而明清時期社會科技、社會發展變化等諸多方面發展非常緩慢,並且在某些方面還發生了倒退,歐洲人看待同樣的事物自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是貿易、炫耀武力、睜眼看世界,最遠處到達非洲和西亞地區,這些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遠遠低於中國,當時中國的造船術、航海術、軍事技術、軍隊的戰鬥力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的;貿易產品諸如陶瓷、茶葉、絲綢等也佔據世界貿易的大頭,是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開放口岸城市的建設也是世界上一流的,尤其是首都北京的建設更是震撼了很多國外使者。(鄭和艦隊圖)

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曾經說過,明朝初期的海軍,就是當時歐洲所有國家的海軍聯合起來也不是明朝海軍的對手。

這時諸如利瑪竇等國外傳教士就好像一個從窮鄉僻壤來到了繁華的大城市,一切都是新奇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遍地都是黃金,在描述中國的字裡行間都充滿溢美之詞。

明朝後期禁止很多口岸通商,禁止商船出海,導致明朝航海技術和造船術的倒退。即便如此,明朝末期的造船、航海以及軍事技術仍然是世界一流的,鄭成功屢次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戰艦船隊,不過歐洲人已經追趕上來了,被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清朝時期,閉關鎖國,造船術和航海術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倒退了;貿易只留下廣州一口通商;軍事技術也停留在明朝末年的,不再發展,熱兵器技術康熙皇帝自己還是瞭解的,只要用人研究不難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清朝統治者害怕這些技術的發展會嚴重威脅清政府的統治,因此不發展。清朝時期社會人口急聚增加,但相比於明朝時期還是有所發展,但發展非常有限。

歐洲1750年開始工業革命,到1830年基本結束,英國使臣馬戈爾尼在1793年8月抵達北京,主要是為了通商問題進行談判,不過被清政府拒絕了,無功而返。

在馬戈爾尼的著述中,乾隆盛世的中國破敗不堪,根本沒有什麼盛世的景象。除了英國自身發展已經遠遠超越了清朝,眼光自然高了,就像一個繁華大都市的人來到了窮鄉僻壤,歐洲和清朝的社會發展已經發生了倒置,加之閉關鎖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馬戈爾尼進入的好多區域是真實中國的社會生活狀況,而明朝的外國傳教士是被限定在一定區域,不能隨便到內陸游覽的,這也是差距發生的原因之一。

馬戈爾尼在著述中記載為乾隆皇帝祝壽所經過的路線圖正是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路線圖。


穿越再現彼岸


不請自來。

一個開放的天朝上國

  • 明朝時期,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恐怖統治時期,但是在當時 中國的經濟總量還是在當時是世界上頂呱呱的老大,而且和西方人的貿易也是順差,我們賺了不少西方人的錢。
  • 雖然當時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步伐在逐步的加快,但是到清朝乾隆年間也是花了上百年之長,不過別忘了,當時明朝的火氣還是很厲害的,可以這麼說,不可否認,在明朝時期西方人看中國人還是比較正常的,在他們的印象當中,東方的中國還是遍地黃金的地方,說句好聽的話還是天朝上國的感覺。
  • 明朝末年,17世紀的時候,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海軍天下第一,15000艘戰船,水手80000人,可以說全世界想打誰就打誰!結果荷蘭佔領的臺灣被鄭成功給呵呵了!

  • 順、康、雍三朝清朝還是比較開放的,康熙年間中後期康熙比較膨脹,不過還真不能怪他,當時的大清確實是世界上兵強馬壯又富裕的時期,大清的版圖打到了空前的狀態。
  • 康熙年間,中國的GDP世界第一,佔世界經濟總量的40%。乾隆年間也是世界第一。(實際上,只要是中國古代至少90%的朝代,中國都是世界老大級別的國家。)

一個閉關的“天朝上國”

  • 乾隆時期逐漸閉關,長時間的充耳不聞外面的世界,時間長了閉關鎖國的思維形成,自以為大清還是天朝上國!
  • 從閉關鎖國開始,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西方先後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在一本書上看過,西方派人到清朝參觀大清軍備和操練,使者回去後告訴國王說,“給我2000水手,橫掃中國大江南北!”雖然這話有點誇張!和小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狂多了。
  • 第二次鴉片戰爭雙方戰損:“英國參戰兵力19000人,陣亡69人。清軍參戰接近200,000人,傷亡22,790人。”

  • 大清已經不再是天朝上國了,也別怪別人說你是“東亞病夫”,諾大一個大清,上億人口,百萬大軍!人家說你是“東亞病夫”還真是活該。
  • 1840年7月,舟山定海之戰,大清犧牲2000多人,英國死亡19人。
  • 所以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屈辱了百年之久。鄧爺爺說的對,中國是帶著首都被侵佔的屈辱 跨入20世紀的。

總結差距

  • 說了這麼多,總體來說,歸根結底還是開放與閉關是核心問題!在西方人眼裡,他們並不在乎中國的民生問題等等,他只在乎誰跟他做生意,他對誰的印象就好,所以西方人對明朝印象好得多,對清朝前期的印象也很好。之後就越來越差,鴉片戰爭之後就開始鄙視大清,甚至看不起大清。
  • 話又說回來,我們中國還好,始終還保留“半殖民半封建”!在那時至少還有半邊江山。你看看印度、非洲、南美洲有多少個國家被團滅?而且在鴉片戰爭前百年就已經被團滅了,日本這龜孫子,確實比較善於學習,不然今天就沒有日本了。
    以上……

格律4


對不起,說不清楚


老人新手新手


因為版圖越來越大,歐洲人認為甲午前的清朝是非常強大的


故國明月照


九五後零零後不知道,但是越是年長的中國人都有一種面對外國人總會有底人一等的感覺,從國家治理,法律法規的執行過程中甚至日常的普通生活中老外在中國都比在其本國更被優待。也許對方在自己國家就是個阿貓阿狗而已。這種心態怎麼來的,歸根到底還是在於滿清幾百年的奴役,扭曲了華夏道統,從來充滿高尚甚至有點小高傲的國人,從來是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被滿清扭曲成了卑躬屈膝,諂媚無知。


口哨王國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可能是,對明朝只是試探中國的國力,在中國沿海進行騷擾,沒有能力大規模的入侵。到了清朝,隨著時間的延續,西方的工業科技的發展,拉開了中西的實力差距,為西方武裝侵略找到創造了條件,在1840年西方人的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大門,就像《鴉片戰爭》電影中一斷,英國人拿著中國的一個瓷瓶,一鬆手瓶觸地而碎,“這就是中國,看起來很硬很強大,只要輕輕一碰就能摔成碎片”。這就是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


楚天雲平


明粉和清粉不用互相攻擊了,歐洲人最早以為中國人也是“高貴的白色皮膚”,在明朝的時候,佛郎機人傳回消息,發現明朝人跟南美土著是一個膚色,從此,無論明清,在西歐都被稱作“韃靼”,而東歐,至今還管中國叫“契丹”。


種花家的白胖子


從明朝對外交流來看,明代與西歐差距還不太大。但此時歐洲科學發展已經起步了,而中國仍沉醉於四書五經之中。清初康熙尚能注意西方,但到乾隆開閉關鎖國之先。以後中西差距越來越大。好些西方人把中國人看成野蠻人,連非洲土著都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