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先秦时代,中原以外的很多地方都有着不少的胡人,这些胡人也是各个诸侯国的主要对手,像晋,齐这样的国家,都是在不断与胡人征战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可打到后面,有一些君主就发现这么打不行,应该要重新审视这些胡人,这些开明的君主也认可胡人的力量,甚至还主动向胡人学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赵武灵王,他上位之后,在赵国内部开始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这项改革让赵国成为当时顶级的军事强国,也第一次引入了胡服的概念。

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胡服自然就是胡人的服饰,不过胡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古代将这些外族的人都统称为胡人,春秋战国时期这么多的外族部落,自然就没有什么统一民族的概念,拿胡人来称呼他们就非常合适。赵国特殊的地域环境,对他们推行胡服改革有很大帮助,分晋之后,赵国得到了山西,河北很多的地方,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接近北部的草原,此外赵国还与中山这样的国家挨着,像李牧等人,就经常在雁门等地与匈奴这些外族交手。

武灵王正是为了提升国家的实力,才会选择向胡人来学习,那么他所推行的胡服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认为他所引入的胡服,主要是西北一些戎狄的服饰,从服装样式上,与中原地区的一些传统服饰是不一样的,西周的这些诸侯国自然都会受到周礼的影响,他们的服饰是长衣宽袖,而胡服的代表是匈奴人,从后来匈奴相关资料,胡服主要的特点是窄袖短衣、长裤。在服饰制作上,传统汉服是用丝帛制作,胡服则是使用皮草制作。

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根据《史记》记载: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裤褶传人中国,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全用,晋代民间,始偶用之。胡服之制,冠则惠文,带则贝带,履则靴,裤则上褶下裤。

胡服是一个整体的服饰,除了上衣与裤子外,像腰带,靴子,冠带这些都与汉服有一定的区别。腰带与皮靴都是用皮革制作而成的,武灵王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军事便利,他改革的胡服是主要用在了朝堂上,官员们与军队的服饰都采用这种胡服的样式,经过他的努力,赵军的军服彻底成为了这类胡服。

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这么改革,是由于武灵王要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军队,胡服在军事上的用途主要是骑兵,胡人们在生活中就摸索发展出了一些适合骑马的服饰,窄袖短衣骑马就非常合适,这种服饰简便好用,因此赵国内部很快就推广开,民间百姓也非常喜欢穿这样的服饰,对于田间劳作的人来说,这种短衣就要更方便。胡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模糊了之前的身份象征,原本的汉服根据样式的不同,有着严格的身份象征。

胡服就不一样了,没有什么身份区分,人们穿起来,看上去都差不多。随着在民间被推广开,胡服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像赵国这些地方,自然就要增加一些汉服的因素,原始的胡服在赵国应该是很难再见到了,人们将窄袖紧身、圆领、开衩这些胡服的特点与原来的汉服结合使用,后来秦汉时期,社会上的服饰也沿用了这些特点。

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在服饰的领口上,胡服是沿用圆领这样的设计,后来像唐朝的圆领袍,就是源于胡服这种特点,当然,在传统服饰中的代表是交领右衽,随着胡服改革,人们就将原本胡服左衽的特点做出了一些改变,原本的左衽变为右衽,随后服饰的袖口,裤口都会加宽加大。在军事上,后来军队的服饰基本都是沿用胡服的样式,这也促进了骑兵的发展。

原本战国时期骑兵在军队里面并不是主要的兵种,况且像马镫这样的装备也没有被发明出来,因此骑兵的实用性不强,况且人们由于传统服饰骑马不太方便,作战的时候也非常麻烦,穿上胡服之后,士兵骑马射箭就更加简便快速。

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除了武灵王时期,中原等地还进行过多次的胡服改革,像后来南北朝这些时期,外族不断入侵,大量的外族进入到了内地,他们自己民族的特色服饰,也就被传了过来,不过这些胡服的特点,与早期的胡服也都差不多。

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蹀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这样记载,我认为就应该能看出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改革,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原等地的服饰,汉服仍然保持着原本的传统,胡服虽然方便,但是外表还不能说是美观,人们穿衣服自然要考虑到审美层面,况且汉地文化发达,像这类主要用皮毛制作的服饰,必然是要融入到汉服中,因此这次改革我认为只是将胡服的一些特点融入进来,秦汉时期人们就研究楚了新样式的汉服,不仅具备传统汉服的特点,还吸纳了胡服,实用方便的能力,这就让汉服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广,随着胡服的应用,人们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像传统的舞蹈都由于服饰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汉族虽然很早就已经创造了非常先进的文明,但单一民族自然是会存在着一些局限,因此文化交流对于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汉族能一直延续到后来,就是由于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外族来进行交流,这就让民族文化变得多元化,

武灵王在改革之后,将原本中山,楼烦这些地方都纳入到赵国的国境内,这些外族也就被纳入到赵国,他们与赵人开始融合,他们的文化也就融入到了赵国的文化里。

那么为何武灵王的改革没有真正影响到其他国家呢?

我认为还是与周文化的影响过深有关,西周的这些诸侯国,大部分都受到周文化的影响,随着这些国家的发展,他们也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这些国家独立时间久了,他们内部的服饰文化自然就与其他的国家不一样,当时不只是赵国,像秦楚这些国家,他们的疆域里面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外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就吸纳了这些外族服饰的特色,因此战国时期服饰的改革绝对不只是赵国这么做过。

其他国家也在进行着胡服改革,像齐国就是建立在东夷的基础上,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吸取东夷的一些服饰特点,赵国的胡服改革,其中很多特点在其他国家的服饰上也能看到。不过他们的重点是在军事领域,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培养骑兵是需要很多资本,他们也没有草原这些供养骑兵的地盘,自然就不会将骑兵作为主要的兵种。

为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

因此偏向骑兵的改革,在他们这些国家中是无法成功的,此外,尊崇周文化的很多国家,对于胡人是本能排斥,当初赵武灵王在服饰改革的时候,也是遭到了国内很多大臣的反对,连他自己的儿子都排斥这种胡服,最终他是用强硬的手段给推行下去,这些人体会到胡服的优点,才开始接纳这次改革,至于其他的国家,想要让他们接受胡服改革,难度也是非常大的,除非是像后来胡人大量内迁,才有可能带来整体性的改变。

参考文献:《史记》《梦溪笔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