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身為一代名將為何總糟後世文人恥笑?

相思藤


衛青不被待見,很正常啊。

因為古時很多文人有風骨,不拍皇家馬屁。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寧乘點評衛青,沒有多少功勞,只是靠著皇后的關係。衛青聽完寧乘的話,默認了。

衛青自己都明白,自己沒多少功勞,有些人卻在吹七戰七捷。那我們就來看看這7戰是怎麼回事吧。

第一戰。戰前衛青無寸功受車騎將軍,領武剛車兵與騎兵一萬出上谷,當其時,左賢王數萬人入侵上谷,公孫敖在左賢王的西側百餘里出兵,李廣在公孫敖西側數百里出兵,再西側是公孫賀。李廣距單于中王庭最近,率領最精銳的驍騎兵,單于當時從北王庭來中王庭巡視。 這個部署,在地圖上一看就明白,李廣驍騎為主,襲擊單于,公孫賀側翼輕車兵防止單于逃跑,兩位老將作為襲擊主力。衛青車騎混合部隊適合牽制阻擊左賢王主力,防止左賢王回援單于,公孫敖輕騎兵防著左賢王分兵回援。結果衛青根本沒有牽制左賢王,跑去700裡外龍城,戰果僅僅是斬獲幾百無甲匈奴,漢軍因此損失上萬,奇襲單于功虧一簣,可以說虧大了。

那麼李廣的戰果如何呢?沒有寫,但是可以推導出來。李廣亡失多,就是損失三成多,不是死罪,李廣脫身後匯合大部隊就是明證。匈奴軍損失慘重,所以李廣去右北平,匈奴數年不敢犯。只有李廣這一戰,把匈奴打疼打慘,匈奴才會畏懼李廣。 衛青去的龍城是不是匈奴祭天的地方,一直是有爭議的,第一衛青沒有帶回任何祭天用品,這是不可思議的。第二祭天大會的龍城距離幾千裡,而不是700裡,符合700里名字裡有龍的,是東方的盧龍城。衛青是不肯去西北方向的,否則他會遇到公孫敖和李廣。

第二第三戰是河南地之戰,先是斬獲幾千人,但都是無甲的,遇到最強的也只是輕銳,說明始終沒有遇到大規模的正規軍。霍去病河西首戰就遇到全甲。然後的戰果就是抓了三千聽者,間諜呀。可是匈奴哪來的三千間諜,大漢都沒有,別說匈奴,還集中在匈奴並不重視的河南地,這是天方夜譚。抓百姓牧民冒充的概率較大。

第四戰是李蔡奇襲右賢王之戰。 之所以說李蔡,因為奇襲右賢王和衛青沒啥關係,衛青這一路也沒啥功勞。可是,武帝卻在半路上直接封衛青大將軍,故意不封李蔡諸將,讓衛青求情,得一個大人情收買人心。武帝把生米煮成熟飯,太后系就無能為力了。隨後李蔡武轉文。 這一戰,武帝大封群臣,漢軍理應損失不大。

第五戰定襄二戰。

《史記.李將軍列傳》

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裡,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衛青的功績不容詆譭,沒有衛青霍去病漢族史可能要改寫,然而衛青卻不被後人追捧,反而恥笑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第一,是司馬遷對他們有偏見,歷史是人記錄的,但是記錄的人也有偏頗的時候,司馬遷沒有給衛青霍去病單獨立專就是有私心的,司馬遷受宮刑是為了給李凌說情導致的,而李家和衛青霍去病的恩恩怨怨也同時影響了司馬遷對於他們的看法,還有衛青的出身及外戚的身份,也影響了司馬遷記錄的公正立場。


第二,歷代文人和武將都是兩個不相容的團體,文人看不起武將比比皆是,加上衛青出身為奴,更讓那些文人士大夫所看不起了,特別在宋朝開始文人地位遠高武將,武將處處受文人排擠,這樣對衛青詆譭侮辱就不足為奇了。

但不論怎樣詆譭,衛青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鄉下江哥


衛青那是一等一的將才。明朝大將軍藍玉在捕魚兒海消滅殘元最後主力,明太祖朱元璋喜出望外,說藍玉“朕之仲卿藥師” ,把大將軍藍玉比做漢朝名將衛青(仲卿)與唐朝名將李靖(藥師),這也說明藍玉作為後起之秀開始超越他的前輩徐達、常遇春、馮勝、李文忠、傅友德等人,進入超一流名將行列。

即使是對衛青有偏見的司馬遷也說大將軍“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衛青的功勞不是後輩“百無一用”書生可以詆譭。曹操最能打仗的兒子曹彰也是說“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

唐朝“古今六十四將”就有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宋朝“古今七十二將”也少不了衛青 這才是真正的軍事名家。蘇軾的老爸蘇洵也說“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積,賢將也”。

至於一些沒能力建功立業的酸腐文人指責衛青,那是為了掩飾他們“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尷尬。宋代文章高手眾多,宋代卻唄胡人狂虐,哪裡比得上衛青、霍去病的神勇?

吹捧李廣?那是文人借李廣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其實真有才能的文人,哪裡會長期懷才不遇?自己早就脫穎而出了。


一梭煙雨江湖行


首先,我先表示一下個人觀點,這些文人對於衛青的評價是很沒有道理的,衛青不管是在抗擊匈奴,還是為人品行方面都做得很好。

那我們來看看,王維與蘇軾是怎麼評價衛青的吧。

王維對衛青的評價是“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句詩句是王維的《老將行》,這個是王維遭貶之後,鬱郁不得志,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就像李廣那樣確實是有才能的,但是沒有被賞識一樣。

但其實王維在長安城被安祿山打下來之後,王維是擔任了偽職的,只是因為他的弟弟王縉是當時的刑部侍郎,平安史之亂有功,向朝廷請求削籍為王維求情的時候,王維才沒有受到處罰的。

我們再來看看他對衛青和李廣的評價,其實說得很沒有道理,他認為衛青有功是因為運氣好,而李廣無功是因為運氣不好,這種評價就有失偏頗了,不能把有成就的都歸結於運氣好,沒有成就的就運氣不好。

當時封侯的有很多,還包括很多李廣的部下,還有李廣的堂弟李蔡,李蔡也封了侯,還做到了三公,而李廣也只做到了郡太守。而且李廣有一次是全軍覆沒,自己本人也被俘虜,是趁機逃了回來,被朝廷定為死罪,他用錢去贖罪,貶為平民。

我們再來看看蘇軾是怎麼評價衛青的吧,先來看看原句。

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長孺,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

這一段,大家自己看好了,我都不想翻譯出來了,沒想到堂堂一代文豪蘇東坡竟然是如此評價衛青的,我都不知道蘇東坡到底是怎麼了,才說出這樣的話的。

衛青成為大司馬大將軍,深受漢武帝的寵信,他姐姐衛子夫當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是他不僅僅是靠著衛子夫的,而主要是靠功績的,另外霍去病也這種情況。

衛青出擊匈奴七次,殲敵五萬多,封一萬一千八百戶。他的部下有功封侯的是九個,他的副將和校尉當上了將軍的是十四個。

衛青為人很低調謹慎,蘇建曾經建議衛青像戰國四公子那樣去招攬門客,提高自己的名氣,而衛青說,他不願意像竇嬰,田蚡那樣做,他認為他應該恪守本職即可。


歷史簡單說


賤人就是矯情,文人就是尖酸!明理。

這還得從司馬遷《史記》說起。司馬遷在史學界,極被推崇的就是正直書史,所以《史記》的可信度一直被後世肯定。司馬遷給衛青列傳,留名後世,但是就有這麼些不懂軍事,借別人發牢騷的文人,對衛青的出生和崛起有些猥瑣的看法 。

王維對衛青的諷刺在其詩《老將行》裡有句: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他認為衛青戰無不敗純屬老天爺幫忙(有人將“天幸”解為皇帝的寵信)。

要搞清楚這兩句,就得先知道王維當時是在什麼環境下寫的《老將行》。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維被派往塞外,在涼州河西節度使副使崔希逸幕下做了個小小的節度判官,並在這裡痛苦地熬了一年。這對於一個自以為還有兩把刷子的文人來說,真是“懷才不遇”(一般憤青詩人都這樣)。所以便寫了這首詩來抒發自己的不滿,當然,作為一個書生,他沒有膽子直接說,“就是爺,怎麼著吧!”這就有了他拿衛青和李廣做文章的詩。他把衛青的發跡歸結於“天幸”,而把李廣終身未得封侯歸結於命運不濟。說白了,他就是在罵李姓王朝任人唯親,沒有讓自己這麼一個有才的人發揮作用。這就是一部分文人的通病,不加考據地拿著別人做擋箭牌,還不要臉地叫做“借古諷今”!而王維自己呢,安祿山叛亂,他還做了個偽職,然後說是被迫的。要是被逼無奈,你大可以殉節啊!如文天祥,得個後世美名!

再說說蘇軾,這個人也是典型的有“懷才不遇”綜合徵的文人,進士及第,做官不高,但兩度被貶。為了抒發憋了一肚子的怨憤,他四處開炮,幾乎把漢武帝王朝罵了個遍。蘇軾在《東坡志林》卷三是這樣評價漢武帝的朝廷和他的臣子的:

西漢風俗諂媚,不為流俗所移,惟汲長孺耳。司馬遷至伉簡。然作《衛青傳》,不名青,但謂之大將軍;賈誼何等人也,而云愛幸於河南太守吳公。此等語甚可鄙,而遷不知,習俗使然也。本朝太宗時,士大夫亦有此風,至今未衰。吾嘗發策學士院,問兩漢所以亡者,難易相反,意在此也。而答者不能盡,吾亦嘗於上前論之。

太長,這裡就不一一翻譯了(讀不懂的關注真史圈,然後私信給你)。在這段裡蘇軾其實就是將這種不良的風氣歸結於漢武帝的治理,進而說給他自己的主子聽的。捎帶著罵了司馬遷和賈誼。但是我們從他對司馬遷“作《衛青傳》,不名青,但謂之大將軍”的批評中看到,他對衛青好像並非像其他人那樣討厭(《衛青傳》,司馬遷《史記》為《衛將軍驃騎列傳》,後面再說)。後人認為蘇軾瞧不起衛青,主要依據另一段“武帝踞廁見衛青”話:

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長孺,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

這段話說,漢武帝沒什麼德行,就不用多說了。但有一件事做得不錯,得說道說道,就是如廁的時候召見了衛青,而見汲長孺的時候衣服必然穿得整整齊齊的。像衛青這樣的奴才,適合舐痔,蹲廁所的時候見他最合適不過了。

看了後面的這一段話,我們就能理解前面“作《衛青傳》,不名青,但謂之大將軍”說的什麼意思了。蘇軾認為,像衛青這樣的奴才,列個傳就已經很不錯了,直呼其名就可以,還稱作“大將軍”,司馬遷是中了“西漢風俗諂媚”的毒,淪落了。在在這段話裡,他罵了漢武帝“無道”,也諷刺了衛青應該去“舐痔”而不是做大將軍。這也許是衛青沒媽的最慘的一次了。

那麼王維和蘇軾為什麼說衛青“天幸”“舐痔”呢?回到開頭,從以“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不虛美,不隱惡”為修史原則的《史記》記載的內容說起。

其一,攀親上位,有走後門之嫌

《史記》:

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為衛氏。……子夫為夫人。青為大中大夫。……衛夫人有男,立為皇后。其秋,青為車騎將軍……

衛青本應姓鄭,但因為衛子夫被漢武帝召幸,所以把自己也改為“衛”姓,後來衛子夫一路高歌,衛青也沾了許多光。在這裡不能否認衛青確實因為一個女人衛子夫而發跡,但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作為一個社會下層人,與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相比,獲得一個機會等於登天,不能簡單地跟那些“攀龍附鳳”之徒歸於一類。衛青確實也用實力證明了,他不是個阿諛奉承的人。元朔五年,漢武帝提升衛青為大將軍時的一段話最能說明問題:

大將軍青躬率戎士,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餘人,益封青六千戶。

一代武帝,建立千秋功績,不會將國家軍隊交給一個無能之輩。而王維和蘇軾巧妙的刪掉了這一集,只看見了自己有用的。

其二、首戰未遇匈奴主力,有僥倖獲勝之嫌

《史記》: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這是衛青首戰。看看匈奴的軍力部署:單于部在漁陽郡,上谷郡,代郡,雁門郡,雲中郡的北部;左賢王部在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及以東。右賢王部在上郡西部,北地郡和隴西郡的北部。

四路漢軍,李廣聲名在外,尤為被匈奴重視,而且李廣的一萬人直接對陣匈奴單于所在的雁門。所以李廣成了匈奴對付的主要目標,連守備龍城兵力都給調動起來了。這就成就了從上谷殺出的衛青,一路沒有沒遇見什麼人,直搗龍庭,殺700。公孫敖命背,離李廣太近,被匈奴連帶著收拾了。公孫賀跑了個龍套,混了個臉熟。

就因為這次戰爭,後世很多文人覺得衛青是僥倖勝利,而對李廣太不公平。但是衛青大小與匈奴七次戰役,僅用初出茅廬的首戰去定義一個將領,未免也太以點概面了。

道萬言,其實就一句話:

賤人就是矯情,文人就是尖酸!

關注真史圈,更多精彩……


人文中國


衛青遭後世文人的恥笑,是有特定緣由的。其中飽含著偏見。

緣由之一是根據唯一尚存的司馬遷的記述,衛青間接逼死了李廣。李廣是什麼人呢?是漢軍的老將,沒有大的戰功,最後一次跟著衛青出征匈奴,竟然還迷了方向,與張騫一起被罰。張騫作為嚮導,理應被斬首,武帝念及他的鑿空西域的功勞,允許他繳納罰金贖罪。而李廣作為主將,要下獄偵辦,李廣大概明知道此去必死,所以發了個豪言,說好男兒不屑與刀筆吏為質,大丈夫不能委命下吏,能殺不能辱,所以自盡身亡。在這個事情呢,衛青是李廣的上司,是大將軍,所以後人就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衛青逼死了李廣。在司馬遷的描述中,李廣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三朝元老,又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後代,又被漢文帝、漢景帝高度重視,所以儘管斬殺匈奴沒有什麼大的功績,但是形象很光明。加上司馬遷又記述了一些傳說,比如李廣射大石等等,顯得這個人實在是非常了得的英雄。這樣一個英雄,被衛青給間接逼死了,按照俗人的邏輯,那你衛青也不會是什麼好人。

其二是史記中對衛青的記載含混不清,尤其是對衛青早年的記述,簡略之極,一直到衛青作為分軍將領出擊匈奴立有大功,才開始被詳細描述。同時呢,司馬遷又格外強調衛青與漢武帝的姻親關係,明明昭示讀者,衛青之所以被選中,後來立有大功,不是因為他的本事高明,而是與皇帝有裙帶關係,有後門。所以有詩人說,衛青不敗蓋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就是說你衛青屢戰屢勝,不是你的本事,是老天保佑你。中國的文化傳統呢,是重視個人的奮鬥,重視現世的東西,那麼像衛青這種被認為是老天保佑的將領,自然就不會被真正重視。可是,這些文人從來都沒有反思過,哪有一個將領能夠從二十多歲就被上天護佑,在變幻莫測的戰場上屢屢得勝,最後還安享晚年的呢?

其三是後世儒生文人認為漢武帝征伐匈奴的事業浪費了極大的民力物力,是亡國之舉,而衛青以及霍去病等人,作為徹底並完美執行武帝政策的軍事將領,無異於為虎作倀,助紂為虐。因此,在後世文人那裡,除非是有著極高歷史視域和政治素養的大才,一般都傾向於貶低衛青,或者至少無視之。這種貶低和無視,到了評價漢武帝的時候,就突出地表現為猛烈的批評了。這實在是一種很不健康的歷史情緒。

還有一點就是衛青個人的性格。衛青可以說是有漢一朝在開疆拓土、對外征戰方面最優秀的將領,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要比霍去病還要優秀(霍去病善於長途奔襲、但是恐怕對指揮複雜龐大的軍隊並不那麼在行。這在史記裡也有所記載)。但是立了這麼大功勞的大將軍,在武帝的政治政策方面沒有值得被銘記的建言建議,而只是順著皇帝的意思辦事。武帝晚年時候西漢帝國的形勢很差,司馬光稱有亡秦之禍,在這樣的形勢中,衛青不是積極匡正,而是順承上意,這當然就會被大多數正直的或者口頭上顯得正直的文人抨擊、貶低。而衛青在世時候呢,又無意於收買食客、拉攏士人,製造輿論,也就是說不願意出風頭,很低調,這也造成了傳世文獻中除了史記外極少對衛青功勳正面歌頌的現象。後世讀書少的文人不懂歷史,只懂得人云亦云,貶低衛青也在所難免。

最後一點就是衛青包括他的姻親公孫賀等,他的姐姐衛子夫,他的外甥劉據,等等這些人,都在衛青死後不久爆發的巫蠱之亂中被誅殺殆盡,衛青的兒子要麼因為違法被廢黜,要麼因為巫蠱被殺,衛氏勢力在巫蠱之亂之後基本上被徹底肅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漢高層甚至避而不談衛氏家族,衛青自然難以被正確評價。後來雖然巫蠱之亂被平反,但衛氏後裔業已不存。沒有親近的士人,又沒有有作為的後人,衛青的業績也就隨著武帝朝政治的結束而消散了。剩下的,更多的就是俗人們津津樂道的宮闈舊事,就是衛青與漢武帝、與皇后之間的裙帶關係。這些是尋常百姓茶前飯後的談資,後世庸俗的文人,無知無識,也就認為衛青只有裙帶關係的本事了。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後世那些嘲笑衛青的文人們,自己根本沒有機會去變幻莫測的戰場上一展身手,根本不懂衛青在那樣的戰爭進程中表現出來的卓越的統帥才能。只有岳飛這樣的人物,懂歷史,懂戰爭,才會懂衛青,在國仇家恨的背景下,才會渴慕自己重現衛青的功業。

衛霍的功業,不是王維的咒罵就能消解的,不是蘇軾的嘲諷就能消解的,在今日中華文明的版圖上,有起碼五分之一的範圍,最早就起始於衛青的開拓。如果說英雄,數一數歷史英雄,有見識的人們絕對數不到王維,恐怕也數不到蘇軾,而衛青,則是一個絕不能被刪除的大英雄。

他是一個好漢,一個卓越的歷史性的軍事統帥,同時還是一個極其懂政治的貴戚。這樣的人物,在他之前,素質跟他一樣的或許有,比如白起,但是講政治就不如他;在他之後,素質跟他一樣的也有,然而屈指可數。老子說人有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衛青擊敗了匈奴,這是於國於民的大功,千秋垂青;衛青以天才的戰爭素養解除了漢帝國北邊民眾常年經受的匈奴的戰亂襲擾,同時也解除了漢匈雙方超大規模的戰爭殺戮,對漢匈雙方普通民眾而言這是大德;除了在兵法撰述方面有缺失,因而立言稍稍不足之外,他與大唐名將李靖堪稱同儕。


稷離


衛青是我最為敬重的一位將軍,但他似乎很不受文人待見,原因有這幾個吧 一:外戚出身,雖然他的軍功都是自己在戰場上廝殺得來的,龍城大捷,收復河朔,擊潰右賢王,擊敗大單于,哪一樣不是靠戰場上的拼死搏殺。但於那些文人而言,外戚的身份已經足以使他們認為衛青所謂的本事不過有一個好姐姐,這也不能全怪他們,畢竟外戚口碑向來不好,如衛家這樣的外戚幾乎百年難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話從不適用於外戚。 二:從不養士,衛青雖位極人臣卻從不養士,連他的部下蘇建都勸說他:大將軍你尊貴無比,天下的士大夫卻沒有稱讚你的,你應當學習古代名將招攬賢士,努力去做吧。衛青是怎麼回答的那,他說:魏其侯,武安侯厚待賓客讓天子切齒,親近士大夫,招攬賢才是天子的權力,作為臣子只要做好自己的職責就夠了。他的外甥霍去病也有同樣的想法。

三:以和柔自媚於上,史記原話是: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者。許多人覺得衛青少了幾分傲骨,位極人臣卻從未有過與天子力爭的記錄,可衛青不是本性如此嗎,他的和柔不止對天子,有一個叫汲黯的人,可以說是漢武朝的魏徵,當時劉徹有一個想法,史記上是這樣說的: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意思是群臣見大將軍要行跪拜之禮,可汲黯不願意,仍行平輩之禮,衛青不但沒有怪他,反倒覺得他是個人才,向他詢問治國之道,更加尊重他了。古有將相和,後有衛青汲黯,又何嘗不是一段佳話。再者,衛青在世時,劉徹有什麼錯誤要衛青去力爭嗎?打匈奴,衛青是頭號支持者,劉徹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一系列改革也沒有問題,倒有一性事耐人尋味,衛青一去世,劉徹就頒佈了人生第二道求賢令,第一道求賢令還是在他即位之初頒佈的,劉徹曾說過人才是殺不完的之類的話,可衛青一死他就覺得沒有人才了,可見衛青於劉徹之重要,結合武帝年間對外征討記錄,衛青生前,大漢對外做戰幾乎全勝,衛青死後,大漢對外做戰幾乎無勝績,衛青真的什麼都沒做嗎?他真的只是以和柔媚上嗎?其實一個七徵匈奴,常勝不敗的大將軍怎會是個和柔之人,他只是明白對待敵人與自己人的不同,在朝朝容,在軍軍容,用來形容衛青再合適不過了。

四:李廣難封,所謂李廣難封不過是李廣戰績難以達到封賞標準,但有人就是喜歡自我腦補,盲目誇大李廣。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下漠北之戰了,漠北之戰是漢武時期對匈奴一吃規模空前的決戰,漢廷動用騎兵10萬,步卒數十萬,出征漠北。衛青與霍去病各領5萬,但敢於力戰深入者皆歸驃騎。本來也是讓霍去病對陣單于,讓衛青對陣稍弱的左賢王,大戰之前,漢廷得知大單于在左賢王方向,於是下令衛霍互換方向,這一換就真的錯了,衛青出塞千里人困馬乏,卻遇上了兵強馬壯,以逸待勞的大單于,在此之前他還分出一部份士卒從東道,這支軍隊的將領是誰呢,就是李廣,還有友將軍趙食其,李廣年事已高且為常敗將軍,但他依然請求出戰,劉徹拉不下面子,答應了他,卻私下告訴衛青不要重用李廣,李廣不滿衛青的安排,負氣離開,在衛青與大單于力戰的時候,李廣迷路了。我們不難想像,衛青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的情況下於單于激戰,是多麼希望李廣能及時出現呀,可他迷路了,戰鬥結束之後衛青才找到他,但衛青沒有責怪他,反而讓人帶著飯菜去慰問他,他卻一言不發,衛青沒有辦法,只有讓人去詢問他的部下,李廣終於說話了,他說他不願受刀筆吏的侮辱,自殺了。他一了百了,卻讓衛青背了千古黑鍋,軍人首先要無條件服從命令,他沒有做到,其次犯了錯不敢面對,他若將一切交代清楚再自殺,我還會敬重他,可惜他沒有擔當。李廣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仗是他自己輸的,路是他自己迷的,最後也是他自己自殺的,劉徹不用他也是因為他無一勝績,實與衛青無關,衛青更不會嫉妒他,此時的衛青是漢廷大將軍,萬戶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廣還做不了他的對手,以衛青的人品就更不會排擠別人。對於“衛青不敗乃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我就兩個字:無恥!

五:人生完美,從奴隸到大將軍,他的人生沒有遺憾,他是千里馬也遇上了自已的伯樂。當然讓那些不得志的文人嫉妒,文人多以李廣為尊,不過因為境遇相同,文人是人,總會被個人的情緒左右,只是侮罵英雄,非君子所為。 真正的男人在戰場上去廝殺,縱有不世之功,仍不改初心。真正的小人,只會“口誅筆伐”縱無半分依據,仍舊得意洋洋。 無論文人如何詬病,我只知道: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樂為之用。 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軍罷,卒以盡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雖古名將弗過也。 他不在乎名更不再乎利,他只知道士為知己,劉徹於他有恩,他便一生盡忠。他只知道國家之利,匈奴猖獗邊民遭殃,他便半生戎馬。他只知道上善若水,為人不爭,便用一生遵循。他一生所望,就如他的封號――長平,願我大漢永世長平。至於後人如何評說,他在乎嗎?他不會在乎。


qzuser210065680


因為衛青並不完全是靠真才實學拼出來的,雖然他的功績很大,但模式不可複製,他是靠則自己的妹妹衛子夫上位的。如果沒有這層關係,衛青沒有機會拋頭露面,也沒有機會獲得最好的軍隊後勤保障。他的露臉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戚的特殊身份取得的。

換句話說,在衛青的時代,如果可以給與像衛青一樣的條件,能達到衛青這樣水平的人一抓一大把,當然衛青本人爭氣,做得很好,這樣漢武帝省了不少周折。如果衛青不爭氣也沒事,漢武帝會給他找更合適的機會,給他配備更好的資源,直到他出人頭地為止。

如果誰還不信,可以去看看貳師將軍李廣利,他的情況和衛青是一樣的,只是李廣利人太渣,和衛青沒法比,讓漢武帝操碎了心,不得不一次一次的給他製造機會,知道二次徵大碗才總算出了點成績,漢武帝立刻對他大加封賞。如果換了別人,那麼多次失敗,還想獲得再次露臉的機會,那就是做夢,不過人家李廣利有個爭氣的妹妹李夫人,根本不會缺少機會,打敗了就多給你點兵再打,直到成功為止。

韓安國、公孫賀、飛將軍李廣在七王之亂時就表現出很好的軍事才能,這些人如果獲得衛青一樣的待遇和機會,都可能成為一代名將。名氣不會比衛青更低。張次公、李蔡、趙充國、趙破奴、李陵能力都在李廣利之上,不過他們能夠獲得的機會比李廣利差遠了。所以衛青的發跡可以說是必然,和沒有背景,不靠任何人給予特殊照顧而成功的人要差一個檔次,被人詬病不足為奇。


山野論史


衛青七次出擊匈奴有奇功,可千百年來似乎並不如李廣那樣受主流知識分子的待見。

很多人認為,司馬遷老人家是因為衛青出身低微,所以即使有奇功也瞧不上他。

這倒未必,秦末農民起義的陳勝、吳廣身份低微吧,就是一幫發往漁陽做苦役的刑徒,司馬遷不曾低看,將他們列入世家,給予充分肯定。



有人說那估計是瞧不上衛青是外戚。宣太后的弟弟穰侯,對秦國有奇功,司馬遷給予充分肯定,不曾貶低。

不過也有那麼點意思,試想想,多少人辛辛苦苦,努力掙扎一輩子,也就是一個小官,就比如李廣,何等英雄了得的本事,從一個從白丁幹起,在邊疆漫長的國境邊上風吹日曬幾十年,連個侯都封不上,你衛青就因為你姐得寵,你就平步青雲,直接是大將軍。

有人說,人家衛青是軍事天才,七出匈奴,每次都戰勝。沒錯,衛青有軍事才能,誰都承認,可有能力就能打勝仗嗎?

別扯淡啦!



誰敢說大漢朝就沒有比衛青有能力的人?

衛青的勝,多半是漢武帝的信任,給予全力的支持和配合,比如物質和後勤保障(帶五萬騎兵,有十來萬步兵做後勤補給),比如國家散佈的偵查網絡,那麼多細作獲取的軍事信息。

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什麼是“天幸”?

這“天”不是老天,是漢武帝。這信“幸”也不是幸運,是“寵幸”。

大家不凡比照一下李廣之孫李陵。李陵五千步兵對陣匈奴八萬騎兵,一直不曾落下風,能打吧,有軍事能力吧,可是有什麼毛用,不受皇帝信任,沒有補濟,沒有後援,硬生生地被耗盡。



蘇軾說,衛青就是一個奴才。漢武帝面見汲黯,都得穿的正兒八經,帽子歪了,都怕遭這位宿儒一頓數落,而漢武帝對衛青卻全然毫無顧忌,經常是蹲廁所就接見他,真沒把他當外人。後世文人心中,汲黯敢於堅持原則,敢於為直言進諫,是社稷之臣,而衛青卻恰恰相反,他始終唯漢武帝馬首是瞻,漢武帝要他幹嗎就幹嗎,絕對忠誠恭敬地侍奉左右,想武帝之所想,急武帝之所急,武帝利用衛青徹底打破西漢之初形成的君權和相權分立的局面,致使君權獨大,慢慢失去掣肘,直至漢武帝為所欲為,晚年幹了不少糊塗事。

《東坡志林.卷四》,原文是“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

司馬遷是衛青同時代的人,他與衛青同朝為官,最是清楚衛青的日常,他對衛青的評價是”柔和媚上",一定不是無中生有的。

衛青還娶了已三婚的平陽公主,要知道衛青娶平陽公主時己有三個兒子,有沒有人想過,他娶平陽公主,那他老婆呢?若還在,是不是得騰出位置。

衛青和漢武帝可以親上加親了,衛青因此可以維繫富貴榮華了,可糟糠之妻不下堂是基本的倫理底線,他的這番作為將這位“糟糠之妻”置於何種尷尬的境地?


司馬遷對衛青不爽,除了李廣因衛青而死之外,還有一事,就是司馬遷的好朋友仁安,曾在衛青家當家奴。

有次皇帝讓衛青推薦幾個有能力的人為國家所用,結果,衛青找了好幾個紈絝子弟,把他們打扮一新,要送進宮。被人勸阻了,後來在衛青家臣中進行海選,仁安和田仁在一百多人中,脫穎而出,被推薦通過,跟為幾個紈絝子弟置辦華麗行頭相比,可是衛青卻不肯為兩個寒門家臣置辦馬鞍和弓箭,讓他們自己想辦法。

漢武帝召見了這兩個人,用任安為益州刺史,田仁為丞相長史。

衛青就落下了嫉賢妒能的烙印。



因此,歷代文學家刻薄衛青,固然有其尖酸的一面,但是像王維、蘇軾這樣的大人物,一生都在官場沉浮。帝王之家,在人才和奴才的選擇面前,往往看中和重用的都是選擇用奴才,即便現在好多領導,哪怕是一個小企業的領導,也可以肆無忌憚的叫囂:沒有忠誠,能力一文不值。

因此衛青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他在官場小心翼翼,在漢武帝面前恭恭敬敬,不越雷池半步,換得官場一生順遂,這讓很多有骨氣、有秉性的士大夫很不恥,這可能就是衛青遭後世文人詬病的原因吧。


開涮歷史


衛青一代名將,功在千秋,為人又低調謙虛,但總遭後世文人恥笑,究其原因,我認為是衛青的身世和後世文人的妒忌。

衛青是私生子,最初是平陽公主府上的奴僕,出身可謂低賤。

經平陽公主推薦,被漢武帝賞識後,一直作為漢武帝的近侍侍奉漢武帝,有窮酸文人做野史謠傳衛青與漢武帝有龍陽之癖。

漢武帝第一北伐匈奴,身無寸功的衛青居然擔任一路主將,而其餘三路大軍的主帥全是李廣等功勳名將。但偏偏其餘三路或無功而返,或全軍覆沒,唯有衛青直搗龍城,大勝而歸。後世文人多有不服,認為若非漢武帝任人唯親,衛青哪有出頭之日。

衛青屢建奇功,被封為大將軍,其姐衛子夫也當上了皇后,衛子夫所生的劉據被漢武帝立為太子。衛青作為外戚的身份是顯而易見的。

最後,漠北之戰,李廣作為衛青手下的先鋒,迷路耽誤軍期,致使圍殲匈奴單于的計劃功虧一簣,李廣羞愧自殺于軍中。而李廣之子李敢因此懷恨衛青,並刺殺衛青,後被衛青外甥霍去病射殺。

綜上,衛青被貼上了私生子、家奴、近侍和外戚的標籤,這在看重出身的後世文人眼裡,是極為不堪的,加上因同情李廣一家而恨衛青,就不難理解為何恥笑衛青了。

最後,我認為還有妒忌。衛青出身卑賤,而功業彪炳千秋,這讓很多自認懷才不遇的潦倒文人很不平衡,除了發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嘆以自憐,也就只剩下用攻擊嘲笑衛青的身世來找心理平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