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为什么要和大清为敌?

zh周晶


准噶尔汗国与清政府的关系,如果用一个比喻,就是一山难容二虎,就如同二战时候德国和波兰的关系。历史都是仇敌,一直都在盘算着怎么侵占对方的土地,纳入自己国家的版图之中。同时,这两个国家都是有侵略意识的民族,对土地流露一种天然的占有欲,喜欢发动侵略战争。所以,历史因素和民族自身因素,决定了准噶尔与大清是互不相容的死敌,处在敌对状态。现在,就听听小编分析,准噶尔和大清为敌的缘由。

准噶尔部落与大清矛盾的由来

准噶尔的祖先是蒙古人。准确来说,应该是明朝时候的瓦剌蒙古。在明朝中期,瓦剌部落就分崩离析。原先居住之地蒙古大草原被鞑靼人所占领,瓦剌人就朝着西迁,到达了今天的新疆。在明朝末年,西迁在新疆的瓦剌部落又分为五大部群,历史书上叫做厄鲁特蒙古五大部。

在这五大部落群中,准噶尔部落赶走了土尔扈特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只能迁移在中亚地区,之后就剩下了四大部落:杜尔伯特部落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与伊希姆河上游之间游牧,和硕特部落占据的地理位置最好,主要在新疆肥沃的土地伊犁和塔尔巴哈台这一地带。准噶尔部落在和硕特部落的东部,北边抵达额尔齐斯河,南边达到准噶尔盆地,东边达到阿尔泰山,中心地带就是布克沙里。辉特部落就在裕勒都斯河流域一带放牧。

这四个蒙古部落中,实力最强就是和硕特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就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固始汗。在实力与血缘关系上,和硕特都有担任四个部落盟主的条件。准噶尔部落在那一种环境中,也只是实力低微的小弟,名义上都归顺于和硕特部落的领导。

就在用一时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在东北也迅速崛起。后金在与明朝激战数年的过程中,发展也到了一个瓶颈危机。尤其在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辽东一带年年遭遇自然灾害。后金的统治阶层也不善于国土建设,只会抢夺明朝中原一带。当时,大明的关宁锦防线一带,后金都是始终攻打不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皇太极就想到先把漠南蒙古一带打败,实施从蒙古绕道对大明王朝进攻的军事战略。

于是,后金的皇太极就在大明崇祯七年的时候,打败了漠南蒙古的首领林丹汗。之后,一直势如破竹,从辽大直接打到西北,让林丹汗在青海病死。在第二年,林丹汗儿子投降皇太极之后,漠南蒙古就归入后金的统治范围之内。

当时,后金和漠南蒙古的战争,与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落是没什么关系的。毕竟准噶尔部落在新疆那一边,与皇太极的东北地区都是距离十万八千里远。皇太极攻打漠南蒙古的目的,是为了绕道进攻大明,准噶尔部落在西北的新疆一带,战略价值也不大,自然也不会吸引后金的注意力。

准噶尔部落与后金扯到关系,主要是沙俄与漠北蒙古的喀尔喀部落两面夹击厄鲁特的漠西蒙古四个部落,当时漠西蒙古首领固始汗,就想到一个远交近攻的策略,利用后金的力量来打倒喀尔喀蒙古,于是也归顺于后金。由于固始汗也是准噶尔部落的盟主,连同准噶尔部落也归服于后金的领导。

准噶尔部落的首领也非常不服气,自己事前与后金(清朝)也没什么交往,就这样由和硕特归服于后金(清朝)的统治,自然就引起了准噶尔部落的整体不满,这就是两者矛盾为敌的由来。尤其是准噶尔部落的汗主噶尔丹,是不甘心臣服满清的统治。

准噶尔汗国的崛起,与大清争夺蒙古草原的霸权

公元1670年,噶尔丹继承了准噶尔的汗位。当年西藏温莎活佛在世的时候,就指认了噶尔丹母亲生下来的孩子,在将来就会是自己转世。因此,噶尔丹一出生,就认为是西藏温莎活佛四世。当时,蒙古部落的人们非常信仰藏传佛教,甚至很畏惧。噶尔丹就充分利用部落人民的信仰,借用自己活佛转世的身份肆意开拓领土,在1678年合并了漠北蒙古,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准噶尔帝国。

公元1635年,准噶尔部落与俄罗斯就着在边界地区生活的中亚民族从属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之后,两国有了密切合作关系。在公元1688年噶尔丹出兵漠北蒙古的喀尔喀部落的时候,俄罗斯哥萨克甚至派兵援助。在俄罗斯和准噶尔大军的两面夹击下,喀尔喀部落的大汗土谢图汗速败。在喀尔喀部落南迁之后,原来故地也被俄罗斯人和准噶尔部落一起瓜分。

之后,俄罗斯给予准噶尔帝国极大的军事力量支持。如为准噶尔军队提供当时先进武器军火,火器水平远远胜过其他蒙古部落,与它做联合军事行动。这一些,都是准噶尔部落能够迅速崛起,成为称霸一方霸主的主要原因。

噶尔丹和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也引起了当时清政府的高度警觉。康熙帝先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公元1685年和1686年,两次派大军在雅克萨一带击败了强大的沙俄,在1689年迫使沙俄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割让一些不毛之地的边境领土给沙俄,给沙俄获得利益,使之不再对大清有企图。

见利收好的沙俄,在东北一带的势力渗透活动也就有所收敛了。在蒙古草原一带放弃了与准噶尔汗国结盟的军事行动,这样使准噶尔的扩张速度也由此放慢。

生存空间问题,造成准噶尔汗国与大清是水火不相容的死敌

准噶尔为什么都要与大清死磕,主要都是处在地缘环境太差,由生存空间问题造成的。准噶尔部落主要处在强国之间,它的目标就是统一蒙古草原各个部落,如果继续向西扩张,就达到哈萨克部落和俄国一带,自然没意义,也打不过实力雄厚的俄国和哈萨克部落。同时,与准噶尔部落相邻的青藏高原和漠北蒙古喀尔喀部落的实力比较弱,进攻比较容易,准噶尔部落也比较容易下手。

当时,准噶尔汗国在今天青藏高原和外蒙古一带的势力扩张,都被清朝打击回去了。究其原因,都还是实力悬殊问题。虽然准噶尔汗国失败了,但是选择朝这一方面扩张领土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准噶尔汗国不向外扩张领土,早晚就要被哈萨克、俄罗斯和大清一带给瓜分的。所以,早死晚死都要去死,还不如与大清拼一下,扩张在青藏高原和外蒙古一带的领土,赌一把,已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清朝为什么一定要与准噶尔汗国为敌,水火不相容,一定要灭掉准噶尔,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一定要灭掉蒙古!当时,蒙古的势力都是很强大的,除了漠南蒙古和漠北的喀尔喀部落之外,在外蒙古一带的鞑靼部落都没有归顺清朝的领导。在新疆一带,准噶尔部落也没有服从清朝的领导。而且,蒙古也是清朝的前朝——明朝很难解决的边疆外患问题。为了灭掉这些蒙古人,解决边疆的外患,清朝初年皇帝都是煞费苦心。

当时,清政府为了对付准噶尔部落,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除了前面说的康熙割让边境领土之外,雍正皇帝在《恰克图条约》、《布连斯奇条约》中,为了稳住沙俄,都放弃了大量的领土,专门对付崛起的准噶尔部落。连当时俄国沙皇叶卡琳捷娜一世都私下与人聊天说,清军为了对付准噶尔,都是有求于俄国的。所以,我们不能做出让步的策略,尽可能为俄国获得最大的利益。在清朝雍正皇帝看来,主动割让土地给俄国人,也主要那是蒙古人的土地,不是自己的,并不心疼。

这样,我们可以总结沙俄与准噶尔是水火不相容的死敌的原因。

第一,准噶尔部落在强敌之中,很难获得自我发展空间。为了自保,只能谋求领土的扩张。再加上历史上准噶尔的祖先成吉思汗也有灭过女真部落的案例,这也是噶尔丹有了率领准噶尔部落灭掉大清的自信心。所以,他企图向东扩张领土,把清朝一举灭掉。

第二,清朝也谋求对蒙古人的领导地位。为了灭掉准噶尔部落,清朝不惜与沙俄联手共同对付。在清朝看来,只要能消灭准噶尔部落,也愿意与沙俄瓜分蒙古的领土,反正那一些都不是满洲人的。只有征服了准噶尔蒙古占领的新疆地区,才能保证边境地区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和蒙古草原一带的领土安全。

第三,清朝和准噶尔部落的死敌关系,还是由落后的国际观念造成。当时,这两个国家都认为,中原一带是世界的中心,对中原以外的地方都不关心。噶尔丹就认为,你满清爱新觉罗氏能入主中原,我们蒙古人为啥就不能入主中原,何况还有先祖入主中原历史。噶尔丹也想着入主中原,重现祖先元朝时候的辉煌。

当时清朝皇帝把沙俄叫做罗刹国,认为是古代的突厥或者匈奴人的后代,准噶尔就是由罗刹国扶持的小弟。所以,跟沙俄敌对,消耗成本太多。灭掉准噶尔部落,都还是有能力的,这就是两者死敌的由来。

准噶尔部落寡不胜众,最后败给了大清

准噶尔部落在康熙时期,对大清挑起了三次战争。前两次由噶尔丹主动挑起的,第三次由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赞布坦挑起,都是以准噶尔失败清军胜利来告终。

在雍正时期,准噶尔和清朝又大战两次,清军先是大败,第二次大胜。这一胜一败,虽然表面是打了平手。但是,以清朝的国力优势和地理位置,都还是准噶尔部落吃了大亏。

准噶尔部落的胜利,在于主场作战和领土面积广阔。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的领土面积,达到800万平方公里之多。但是,准噶尔汗国都处在纬度高和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带,人口出生率很低。在巅峰时期,准噶尔汗国的人口不超过100万人,最多时候人口也就是50万左右。如果与清军打持久战,肯定是没这么多资源和人口值得消耗的。

在清朝那一边,由于明末战争的动荡和剃发易服的镇压政策,关内中原地区人口急速下降,清朝人口最小时候也不到6000万人。但是,经过康熙雍正几代皇帝,在乾隆后期执政的时候,清朝人口也达到了了四亿之多,在人口数量上绝对胜过准噶尔汗国。由于资源的丰富和人口众多,清朝可以与准噶尔汗国玩持久战和消耗战,把准噶尔汗国的资源和人口消耗尽,慢慢折磨尽。

所以,清朝是输得起战争,准噶尔丹却输不起战争。再加上清朝采取与沙俄的灵活外交政策,瓦解了沙俄与准噶尔汗国的同盟关系。最后,准噶尔汗国在乾隆时候,与清朝战争都处在劣势。终于,1755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发动了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伴随着准噶尔汗国的彻底灭亡,清朝取得征服蒙古部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大清时候最强盛的版图!


七彩飞扬


不是准噶尔要和清朝为敌,而是两个崛起的政权为了入主中原,始终还是要干一下子的,不打怎么知道谁厉害!

按照我们教科书上的说法,准噶尔政权是叛乱,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在清朝政权崛起的过程中收服了蒙古各部落,其中也包括卫拉特各部,卫拉特盟主于1935年遣使归顺当时的后金,到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所以确立了清朝和卫拉特蒙古之间的关系。

卫拉特部往上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蒙古瓦刺,在被鞑坦部攻击后不断西迁,被称为卫拉特部,下面除了准噶尔部,还有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也被称为漠西蒙古。

1676年准噶尔部在葛尔丹的率领下打败了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然后将这个松散的联盟改变为较为集权的体制,也就是准噶尔汗国,在葛尔丹的率领下,准噶尔汗国不断发展扩大,成为清朝在西方直接的威胁。

在准噶尔汗国崛起的过程中,实际也是大清崛起的时候,清兵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进入关内,并且击败南明政权,建立起一个新兴的中原王朝。

准噶尔汗国已经具备一般政权的性质,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战争并非平叛,而是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清朝想要获得准噶尔的土地,而葛尔丹想要入主中原取代清朝。

1690年葛尔丹向已经归顺清朝的喀尔喀蒙古进攻,喀尔喀部无法抵挡,于是向清朝求救,康熙皇帝亲自组织大军讨伐葛尔丹,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正式爆发。

实际上平定准噶尔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康熙两次率大军亲征,虽然葛尔丹战败自杀,但却并没有完全打败准噶尔政权,在雍正时期,双方又发生大战,其中清军在西北还被打败,直到乾隆时期才完成对准噶尔汗国的最后打击,1757年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所以,不是准噶尔要和清朝为敌,而是政权和政权之间难免要发生冲突,尤其是噶尔丹和康熙又都是同时代比较有抱负的领导人,不嗑一下子谁知道谁才是真命天子!


史论纵横


提到准噶尔,多数人会想到新疆的准噶尔盆地。是的,那里就见证过准噶尔汗国曾经的辉煌。

准噶尔部的前身可以追述到明英宗时期的瓦剌部,就是这个部落发动了“土木堡之变”,让一度强盛的明朝由此走向衰落。

准噶尔部隶属漠西蒙古,同时期的部落还有硕特、土尔扈特、杜尔特三个小部落。准葛尔是其中最为强大的部落。

(准噶尔汗王剧照)

1636年,和硕特和土尔扈特派使者找到后金,代表四个部落(包括准噶尔部)表示归顺。

1646年,四部首领具表顺治,臣服大清,顺治赐予各部弓箭盔甲,命固始汗王为盟主,统领各部,从而确立了大清对漠西蒙古的主权。

十七世纪初,准噶尔部迅速扩张,宣战其他三个部落,把他们赶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在经过数年的东征西讨后,终于在 1678年统一漠西蒙古,建立准噶尔汗国。

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国土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公里,草场肥沃,牛羊如云,战马成群,人口众多。

康熙29年,极度膨胀的准噶尔汗王噶尔丹,率部进攻漠北蒙古各部,妄图统一蒙古。漠北各部首领联名向清朝求助。康熙调动火器营,用大炮对付准噶尔的骑兵,在乌兰布通重创噶尔丹。

此时的大清,在顺治和康熙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扑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剿杀了张献忠的大西军队,消灭了南明的残余势力,平定了三藩之乱。最后扫清寰宇,立足中原。

于是,康熙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准噶尔部了。

准噶尔和清朝有何深仇大恨?为何清朝一定要置准噶尔汗国于死地?

因为它涉及到大清政权的核心利益,那就是主权和国土。

早在1636年,大清就和漠西四部确定了主权关系,准噶尔也在呈表中签字画押。现在公然攻打早已归顺的漠北蒙古,这就是赤裸裸的谋反。

而且,在准噶尔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嗜血成性的沙俄,时刻准备扑上来,咬大清一口。

素有“千古一帝”的康熙,岂容你如此践踏他的尊严;岂容你勾结外族,肆意分裂国家。

于是,大清和准噶尔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生死较量。这场较量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

康熙三胜准噶尔。

第一战,乌兰布通之战。(前文已述)

(康熙御驾亲征剧照)

第二战,昭莫多之战。

康熙34年,康熙亲率20万大军,在昭莫多再战准噶尔汗王噶尔丹,成功收复漠北蒙古喀尔喀地区,逼迫噶尔丹自杀。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新的汗王,慑于大清的强大,派使者入清讲和。双方签署停战协议。

后来,在沙俄的撺掇下,准噶尔又生反叛之心。于是康熙被迫第三次对准噶尔开战。

第三战,西藏之战。

康熙56年,康熙命大将色楞领领兵2000余人,从青海入藏,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因寡不敌众,陷入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全军覆没。康熙59年,清廷组织反击,攻下了拉萨,收复西藏。

雍正两战准噶尔,一胜一负。

第一战,和通泊之战。

雍正九年,清廷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中计被围,惨败而归。

第二战,光显寺之战。

雍正十年,清廷在光显寺之战中扳回一局,击杀准噶尔部2万人,重挫其锐气。

(蒙古骑兵)

乾隆彻底剿灭准噶尔部。

乾隆分别于二十年和二十二年,发动了两场决定性的战役,彻底击败了准噶尔部。准噶尔最后一个汗王染天花身亡沙俄。

由此,清朝经过艰苦卓绝的百年鏖战,终于捍卫了主权,维护了西北的安宁,粉碎了沙俄入侵的野心。


张生全精彩历史


用一句话老话来说,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1757年,清军终于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平定天山南北。时隔1000多年,西域终于再次回到了中原帝国的怀抱!

从康熙时代与准噶尔汗国交手开始,到乾隆时期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三代清朝皇帝前后用了100多年的时间,终于彻底消灭了威胁清朝西部安全的巨大威胁,也昭示着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帝国生存发展的游牧民族问题。

那么,为什么清朝执意要消灭准噶尔汗国?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让这对宿敌相杀100多年?

1、蒙古问题是原则性问题!

蒙古问题,涉及到清朝的底线,是清朝的原则性问题,是清朝实现崛起的关键因素。

因为蒙古地域太广大了。从与东北平原接壤的大兴安岭,到遥远的西域,再到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都是蒙古部落的活动区域,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加上蒙古部落战斗力强悍,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对女真的崛起以及入关后的统治都会产生巨大威胁。

鉴于此,从努尔哈赤开始,对开始着手处理与蒙古各部落的关系问题。此时的蒙古分化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以察哈尔部为代表,分布在长城沿线,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地理位置最为优越。但也正因为距离中原和女真距离最近,在长期和明朝战争的同时,也最先受打努尔哈赤的打击。

受到明朝和蒙古的打击,长期的消耗让漠南蒙古不堪重负,最终不得不向皇太极投降。1635年,林丹汗败逃。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公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奉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至此漠南蒙古归顺清朝。

漠南蒙古的内附对于明朝而言,增加了防御宽度,北方边境压力骤然增加,加速了崩溃的步伐。对清朝而言,在西部和北部多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在1644年清军入关争夺胜利果实时,北方边境是漠南蒙古负责守卫的。

但是光有漠南蒙古是不够的,漠西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夺取汗位后,不断向东扩张,进攻漠北喀尔喀部蒙古。噶尔丹妄图统一蒙古,消灭清朝,重拾蒙古帝国的荣光,因此和清朝的关系迅速恶化。

康熙皇帝先是借助噶尔丹的压力,1691年举行多伦会盟,将漠北蒙古纳入版图,然后1696年,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大败噶尔丹,迫使其退出漠北。随后,噶尔丹自杀。

随后,退出漠北的准噶尔部开始南下侵占西藏,康熙旋即于1722年派遣14皇子胤禵进军西藏,将准噶尔部逐出青藏高原。雍正继位后,清军攻占青海,至此清朝的西北部边境压力骤减。

但是此时的西域还在准噶尔手中,历史一再证明:失去西域,中原帝国就永无宁日!所以清朝始终保持着对准噶尔部的压力,1757年,准噶尔爆发天灾,国内大乱,清朝趁机出兵,终于在1757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从此蒙古问题彻底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游牧民族威胁彻底消除!

2、沙俄问题是潜在性问题!

准噶尔的坐大,沙俄是主要功臣。

从16世纪开始,沙俄哥萨克骑兵就越过乌拉尔山,在西伯利亚疯狂扩张。由于准噶尔的有力阻挡,沙俄不得不继续向东。1643年,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中国边境开始受到沙俄的威胁。

此时的中国处于明末清初的交替中,对远在东北的沙俄无暇顾及,但是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的安危至关重要,因此康熙积极部署反击,两次发起雅克萨之战,终于迫使沙俄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退出黑龙江流域。

退出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并不死心,他们将魔爪伸向贝加尔湖以及西部的准噶尔部地区。贝加尔湖地区是漠北蒙古部落传统的游牧区,土谢图部最先受到沙俄入侵,虽然坚定抵抗但最终不敌。在西部受到噶尔丹威胁,南部受到清朝挤压、北部受到沙俄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漠北蒙古审时度势选择加入清朝,找到了强大的靠山。

清朝趁机大举北上,击败噶尔丹,而后在雍正年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及《布连斯奇条约》,确定了北部的中俄边界。

中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对清朝确定边界,保卫疆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恰克图条约》及《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中俄在中东部的争夺暂告一段落,西部准噶尔部成为争夺的焦点。对于清朝而言,准噶尔和沙俄沆瀣一气,始终是威胁清朝西部北部安危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予以坚决消灭。对于准噶尔而言,夹在清朝和沙俄之间,在实力越来越不济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选择,于是最终选择了投靠沙俄。而对于沙俄而言,除了对土地的贪婪,还在于沙俄一直在努力寻找南下的出海口,在黑龙江流域的尝试失败后,沙俄转向从中亚西域南下,这一思路一直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还能看到其勃勃野心的影子。

所以,谁能掌握准噶尔,就能掌握在蒙古和中亚争夺的主动权。

最终清朝等到了准噶尔内乱,在内乱导致大规模传染病的情况下,乾隆迅速出击,消灭准噶尔部主力,清朝成为准噶尔争夺的赢家!

通过一系列条约以及消灭准噶尔,清朝沉重打击了沙俄南下的企图,最终确立了自己在蒙古和中亚的霸权。

鸦片战争前,清朝一直致力于解决疆土问题,作为少数民族,清朝在处理与蒙古各部落关系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正是由于清朝几代皇帝巩固疆域的不懈努力,中华帝国数千年来的不断开拓的疆土才大量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清朝:因为准噶尔触碰到了清朝的核心利益,所以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大清王室,为了和谐满蒙,付出和亲公主过百名,这些公主生活在大漠草原,罕有能活过30岁的,就算如此也非诏不能返京,代价很大。曾经有公主受不了草原生活,自己回到了繁华京城,然后遭圈禁……

葛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受黄教册封,黄教在蒙古诸部落影响力极大,这就导致葛尔丹的准噶尔有统一蒙古资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种树来,我摘桃,康熙乾隆怎肯为他人做嫁衣!你把蒙古统一了,我们那些和亲公主咋办,白和亲了?

满蒙一家和蒙满一家,还是有些区别的,准噶尔的崛起,相当于后院起火,这火若烧起来,那就回不了东北老家了。黄教在蒙古,儒家在中原,清廷可以利用儒生可以利用喇嘛,但绝对不允许南明或者准噶尔汗国存在!

账算的门清,平准噶尔势在必行!


灵石蕴珠宝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满蒙关系非同一般。满清朝廷能在数年之内统一全国,蒙古诸多部落的投靠颇为重要。因此,改朝建制之后,蒙古诸族颇受重用。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在数十年之后,准噶尔要起兵反抗呢?

第一:噶尔丹的野心

元末以后,蒙古族分裂成诸多部落。往后无数代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都为缔造一个如其光荣先辈成吉思汗那样的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的统一蒙古帝国作为毕生追求。而作为一统准噶尔汗国,并为之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噶尔丹也不例外。

第二:准噶尔部与清朝的关系

总体来说,满清建国之后,蒙古部落大致分为三大势力。漠北的喀尔喀部,漠南的和硕特部,以及漠西的准噶尔部。

公元1655年(顺治十二年),清政府赐盟宗人府,并在喀尔喀设8个札萨克,分左右翼,从而使喀尔喀蒙古与清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更加密切。特别是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在康熙帝亲自主持内外蒙古克图王公大会后,外蒙正式推广盟旗制度,在喀尔喀蒙古设立35旗;正式承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格根为外蒙古大喇嘛,确立其宗教地位。清王朝自此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

而对于蒙古的阿拉善和硕特部,它是卫拉特蒙古诸部中最早服属清朝的一支,与清朝联系颇深。

只有处于漠西的准噶尔部,于1934年开始,内乱不断。直到噶尔丹自立为汗后,花费数年时间才得以统一。甚至在1678年,在得到五世达赖喇嘛赠予噶尔丹“噶尔丹博硕克图汗” 之号后,噶尔丹正式建立起了准噶尔汗国。

而问题正是出自于此,回溯一下大清和准噶尔汗国的关系。公元1646年是顺治三年,卫拉特各部(包括准噶尔部)首领22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这就是确定了主权关系,在法统上名义上,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已经是清朝的主权版图。因此,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无疑是对大清的挑衅,完全可以定义为叛乱。

第三:得到俄国的支持

自17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在东侵西伯利亚过程中,分三路侵入我国北部边陲。而作为大清朝西北边域的掌控者,准噶尔部一直是反抗沙俄侵略的前沿。可随着噶尔丹野心的日益膨胀,他不在坚守父兄的立场,全力调整与俄国的关系,以谋求俄国的支持,增强与清廷抗衡的实力。此举正中俄国下怀,长久以来进攻受挫,而如今面对大清西北门户有意示好,俄国立马改变了策略。

第四:清政府内优外患

对内,“三藩”问题日益严重。对外,沙俄侵略加剧。清政府正是焦头烂额,手忙脚乱之时,根本难以顾及远处西北的噶尔丹,只求其表面上的臣服,并无更多政治上的要求。因此,这段时间内,噶尔丹的“近攻计”得以顺利实施,为“东进政策”的付诸行动准备了条件。

浮人结语

准噶尔与满清,不禁让我想起了远处欧洲大地的英法两国。都是数百年的恩怨纠缠,只不过后者持续至今,而准噶尔汗国却在1759走向了灭亡。

终归是一山难容二虎,个人因素与时局条件对于准噶尔的叛乱显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什么,欢迎关注。


海浮人



这话说的,就跟为什么后金(大清)跟明朝为敌一般这个问题一般!让人有些无语啊!其实根本原因自然是因为利益冲突啊!

其实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准噶尔部与清朝的战争,可以说是蒙古与清朝争霸天下的战争一般,只不过蒙古崛起的太晚了,没有在明末清初与清朝争霸天下,而是在清朝入关以后的康熙年间与清朝争霸天下。

为什么这样说呢,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准噶尔部是蒙古的卫拉特四部之一,在广泛意义上属于是蒙古诸部之一,强大以后自然也就代表了蒙古。

而准噶尔部崛起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叫噶尔丹的野心勃勃之辈,于是开始东征西讨,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准噶尔汗国。

中国历史大抵如此,部落时期,也就是小鱼吃小鱼,到了国家时代,就想着大鱼吃更大鱼的想法了。于是噶尔丹带领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开始东扩,也就是向清朝开战,意图扩大版图,乃至统一中国,所以说准噶尔与清朝的战争,可以视为清朝入关以后与蒙古的争霸天下历程。

当然历史是准噶尔失败了呗,乾隆年间,准噶尔被灭国,这个盛极一时的汗国彻底成为过去式。


宋安之


准噶尔部是漠西蒙古中最强大的一个部落,该部落有一个强人,他叫噶尔丹。噶尔丹比康熙年长几岁,从小在西藏当和尚,颇受五世达来赏识,被授予呼图克图的称号。但噶尔丹的心从未皈依佛门,而是喜欢舞刀弄棍,并与当时西藏的几位首领密切交往。噶尔丹身在西藏心在蒙,时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与政治活动。

1653年,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前指定僧格为继承人。僧格与大清关系良好,后来不满俄国强行征税而出兵攻打俄军。1670年,僧格被人谋害,噶尔丹于次年返回准噶尔,以为僧格报仇的名义打败对手,夺取了准噶尔部统治权。

噶尔丹夺取权力后,野心也逐渐膨胀,此时的大清,刚刚发生“三藩之乱”,康熙无暇顾及西部。噶尔丹看准时机,做了几件事:

一、与西藏交好,取得支持;

二、向清廷示好,台面上表示归顺;

三、与俄国串通一气;

四、扩大势力范围。

接着,噶尔丹的目光转向漠北蒙古。当初康熙派人调节漠北扎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的关系时,噶尔丹就找扎萨克图汗挑拨离间。

在噶尔丹的鼓动下,扎萨克图汗违背盟约,与噶尔丹联手,妄图消灭土谢图汗。土谢图汗得知消息后,恼羞成怒,诱骗扎萨克图汗与其台吉,并将其杀害,随后又杀害了噶尔丹的弟弟多尔齐扎卜。噶尔丹怎么也没想到土谢图汗如此残酷,决定出兵消灭土谢图汗。

1688年,噶尔丹率三万铁骑突然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当时正忙于同俄国交手,根本不是噶尔丹的对手,带着家眷向南逃跑,并对康熙发出一封求救信。

康熙接到信后非常生气,立刻派人谴责噶尔丹,你噶尔丹没经过我的同意就贸然进攻喀尔喀蒙古,完全没有将我大清放在眼里。

噶尔丹攻打喀尔喀蒙古产生非常恶劣的后果:

第一,噶尔丹出兵时,土谢图汗正在抗击沙俄,这就好像背后被人刺了一刀,导致腹背受敌。

第二,噶尔丹占据漠北后,给俄国增加了筹码,却削弱了清朝的地位,让正在尼布楚参与谈判的索额图等人非常被动,不得不做出让步。

古代游牧部落刚刚崛起时,往往具有天然的扩张属性,不管是匈奴、契丹还是成吉思汗都是如此。噶尔丹执政后,在战略上不停地向东扩张,其主要目标是与清朝争夺对青海与漠北的控制权,进而实现统一蒙古,重建大蒙古帝国的雄图伟业。他不想依附任何势力,想要成为新一代的“成吉思汗”。这一战略目标的推行,此消彼长,清朝要不战略收缩,要不御敌于国门之外,双方势必发生激烈冲突。

当噶尔丹的部队打到乌兰布通时,离京城仅仅三百多公里了,康熙坐不住了。他很快就认识到噶尔丹野心勃勃,再不铲除,将来必成大患。于是,康熙决定倾尽全力,亲征噶尔丹。

秋媚说:天下虽大,但一山难容二虎。噶尔丹是一代枭雄,康熙是千古一帝,两人同处一个时代又目光远大,天下在他们眼中很小,小得不难以同时容下彼此。


秋媚读史


准噶尔是三藩之乱后,清政府面临的最大军事威胁,没有之一

清朝时的蒙古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也就是明代的瓦剌。

漠西厄鲁特蒙古在明末清初分为四大部族,分别是: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辉特部、准噶尔部,其中和硕特部是黄金家族后裔,一直担任漠西蒙古的盟主。

1635年,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牵制漠北蒙古对漠西蒙古的军事威胁,于是派人前往沈阳,向当时的后金称臣,这是清朝第一次与漠西蒙古建立联系。

此后漠西蒙古诸部一直臣服与清朝,属于清朝的藩属国,直到一个叫噶尔丹的人统一了漠西蒙古,才正式拉开了漠西蒙古与清帝国之间的战争。

噶尔丹是准噶尔部台吉巴图尔珲的第六子,从10岁起他就被送到西藏学习佛法。在噶尔丹父亲死后,准噶尔部首领原本是由巴图尔珲的第五子(噶尔丹的哥哥)僧格继承,但是1670年僧格在内乱中被杀,噶尔丹于是返回准噶尔夺取了台吉的宝座。

1676年噶尔丹击败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成为漠西蒙古的新盟主,此后噶尔丹自命为准噶尔大汗,开始在沙俄的支持下向东入侵漠北喀尔喀蒙古。

(康熙时期准噶尔与清朝之间的局势)

漠北蒙古诸部在噶尔丹的打击下接连败退,在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建议下,漠北蒙古诸部决定投降清朝,并向当时的康熙皇帝求援。

在接到求援之后,清政府先行派出了2万大军前往漠北蒙古,但这只部队很快遭到了准噶尔骑兵的伏击,随即全军覆没。

在击败了清军的先遣部队后,噶尔丹不愿意给漠北蒙古留有任何喘息之际,他立即倾兵3万追击杀入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逼近长城,致使京师戒严。

此时的噶尔丹非常像当年的成吉思汗,而噶尔丹的对手大清也是同女真人建立的。当年的蒙金战争噶尔丹肯定是知道的,而康熙也必然是了如指掌。

为了避免重蹈当年金国灭亡的覆辙,康熙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而面对着战斗力爆表的准噶尔骑兵,康熙的战略就是使用优势兵力,以多打少,玩群殴。

此次出征,清军调集了八旗绿营共10万大军,并携带了大量火炮,最终在乌兰布通击败了噶尔丹。

(乌兰布通之战,清军炮击准噶尔军“驼城”)

6年之后,清军8万余人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今天蒙古国乌兰巴托)再度击败了噶尔丹。此战之后噶尔丹逃回了漠西地区,漠北蒙古被纳入了清帝国的统治之中。

噶尔丹昭莫多战败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后方发动政变,走投无路的噶尔丹在1697年服毒自尽。

策妄阿拉布坦继位之后派人与清朝言和,但是准噶尔和清朝的战事并没有结束。在策妄阿拉布坦的统治下,准噶尔汗国的疆域达到了最顶峰。其控制范围包括今天的新疆、西部利亚西南部、蒙古国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成为草原帝国最后的辉煌。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准噶尔,清朝也是寝食难安。1716年准噶尔入侵西藏青海,再度引爆与清朝的战争,清军出兵与准噶尔展开了对西藏和青海的争夺。

1720年清军击败准噶尔,将西藏和青海纳入了帝国的版图。

到了雍正时期,清军也曾主动进攻过准噶尔,但却在和通泊之战中遭到惨败。而且是此时青海的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正发动叛乱,致使清军主力被牵着在青海一带,无暇他顾。为此雍正帝只得与准噶尔暂时修和,双方划定边界,准清之间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1745年(乾隆十年),准噶尔汗国的第三位大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其继任者策妄多济那穆扎勒荒淫无道,引发了汗国内乱。后来准噶尔贵族达瓦齐在哈萨克汗国和辉特部的帮助下夺取了大汗之位。

经过常年的动乱,准噶尔在漠西蒙古中的影响力远不如前。达瓦齐在上台之后又与辉特部爆发了战争,辉特部战败后投降了清朝。

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在投降清朝后,将准噶尔汗国的虚实全部告知了清廷。此时在位的乾隆皇帝决定借此天赐良机一举将剿灭准噶尔。于是清军还是在外蒙古和甘肃集结兵力和粮草,并派人联系哈萨克汗国,相约一同出兵。

1755年清军分两路攻入准噶尔境内,达瓦齐不敌清军,在逃亡途中被霍集斯伯克擒获送交清朝,自此准噶尔汗国灭亡。四年之后清军彻底平息漠西蒙古诸部,彻底占领新疆。

(清军灭准噶尔之战)

清准战争是清朝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准噶尔作为清朝中前期最大的外患,对清朝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清廷一定要消灭准噶尔的原因。

在清准战争中,清朝凭借强大的国力,持续对准噶尔进行活力输出。而准噶尔的内乱也严重消耗了自身实力,给了清军以可乘之机。

其实从战斗力上来看,在兵力相近的情况下,清军是打不过准噶尔的。清军对准噶尔的所有胜利都是建立在以多打少的基础上,并且清军的火器装备也不如准噶尔先进。

准军的火器受到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影响,其先进程度和技战术都远高于清军。直到乾隆年间,清军的才逐渐消除了这一差距。实事求是的讲,如不是准噶尔发生内乱,恐怕清军难以拿下漠西蒙古。

不过准噶尔的崛起对清朝也并非全部都是坏事,因为正是在准噶尔的威胁下,外蒙古、西藏、青海、新疆才逐一被纳入到清朝的统治范围内,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千佛山车神


清朝誓平准噶尔,一出于宗藩体制的需求,二出于边疆战略的需求,这两个原因大致各占一半。

早在顺治三年,卫拉特蒙古归顺清朝,而这个卫拉特蒙古正是准噶尔的前身。康熙十七年,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位大汗,依然是清朝的臣属。不过噶尔丹势力越来越强,渐渐就不把清朝放在眼里了,再兼西域距离清朝腹地毕竟遥远,于是噶尔丹最终推翻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是一场平叛战争。

康熙年间,清朝忙着平明郑、灭三藩,而准噶尔则争霸于西域,几乎吞并整个蒙古高原。等到清朝内患终于平定时,准噶尔与清朝已经有了一边非常绵长的边界,所以对清朝来说,准噶尔不平,西北边疆是永无宁日的。与此同时,准噶尔的扩张背后还隐隐有着俄国人的身影,当时他们无法在清朝的外东北占到便宜,于是又将目光转到了外西北,这当然是清朝统治者所无法容忍的。所以,无论是针对准噶尔,还是更北边的俄国,清朝都必须西征。

只是,清军在平定准噶尔后开始了极其残酷的大屠杀,准噶尔汗国几乎被灭族,这实在是西域史上罕见的大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