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近代發動去漢字化運動,為什麼如今身份證又開始使用漢字了?

葫蘆讀史


韓國近代發動去漢字化運動,為什麼如今身份證又開始使用漢字了?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去過韓國的朋友都能發現在韓國道路旁的路牌指示牌上面,鋪面店招上面都能看見很多漢字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韓國人不僅在這些地方使用我們的漢字,就連政府內的機要文件都是需要用到漢字的,包括每一個韓國人的身份證,也都有專門的用漢字標示出每個人的姓名。

一、原由

出現這種現象很大原因是因為歷史文化問題。中國的古代文化在歷史上一直都影響著很多周邊的小國家,在歷史上也有很多的周邊國家對我們俯首稱臣,而且我們國家的漢字在以前有些國家也是通用的。在古代韓國一直都是我們的附屬國。最早韓國是沒有文字的,他們自己交流也都是使用方言。一直到公元三世紀,漢字才傳入半島地區。當時還只有王公貴族能夠學習漢字和使用。平民還是隻能說方言。

一直到1443年,韓國當時第四代國王李祹因為所謂的民族自尊心,召集學士根據韓國方言的發音和漢字的結構,發明了一種新的語言和文字,想要代替當時的漢字來使用,這就是韓文。但是,朝鮮的上流社會,還是以漢字為驕傲的。士人們科舉考試,考的也是八股文章,也要用漢字書寫。發明朝鮮文字並不代表放棄漢字,而是為了生活方便,然後就發明了拼音,供老百姓學習,讀書人和官方還是以漢字為主流。

二、韓文

韓文是一種表音文字,一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是元音,19個輔音,這就造成了一個很麻煩的現象,比如在韓文裡面,軍、君、均、鈞、竣等類似文字不管寫法還是標註都是一樣的,而韓國人取名都是按照中文發音來取得,不用中文,真的就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了。雖然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新發明的韓文並沒有收到熱烈的歡迎。因為韓文作為一種表音文字,所以很多不同漢字的意思在韓文裡發音寫法都是一模一樣的,想要準確的表達人們的意思真的是太難了。這讓使用了那麼久漢字的人接受不了,所以當時韓國就將漢字和韓文混合在一起使用。


三、近代至今

近代,韓國夜郎自大起來,他們不再承認中國人是他們的老祖宗,想要去中國化。但是哪有那麼容易,他們用了幾千年的漢字,所有的史書都是用漢字書寫的,要不再用漢字,怎麼可能? 特別是他們的韓語,只有音,再加上同音字太多,根本沒法區分。 特別是在身份證上,如果只用漢語標註姓名,會把人搞暈。舉一個例子,張偉,張薇,張威,張瑋要是在韓國書寫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們不得不在身份證姓名一欄後面,再用漢字書寫一遍名字。

1945年,韓國脫離了日本的殖民以後,便開始排斥使用戶漢字。1948年還頒發韓文專用政策,但是考慮到韓文語義經常會表達不清,所以留了一線,說必要時候仍然可以加上漢字標註。即使是這樣,後來韓國政府下達的“總統令”也多次的放寬漢字的使用範圍。這種只許用韓文的政策,直接導致了當時的一批韓國人因為不認識漢字,所以現在連自己國家的史書都看不懂的嚴重後果。一直到到了1997年金大中上臺,才逐步恢復韓國在小學和初中的漢字教育。又到2005年政府才宣告可以重新使用漢字。


河邊小牛


這個說起來就有意思了。話說1948年韓國建國後,把漢字給廢除了。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二,他們認為漢字學起來太難了,不如朝鮮文字學起來方便。

韓國文字是表音文,中國漢字是表意文。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嗯,我打個比方吧。假如某一天,咱們不用漢字書寫了,通通改用漢語拼音,而且還不標聲調,你讀起這麼一大堆的漢語拼音文是什麼感覺?韓國廢除漢字後,就如同我們看沒聲調的漢語拼音文那樣,寫出來的文章、詞句,如果你不從頭到尾看,你恐怕都看不明白它的意思。更要命的是由於它沒有聲調,很容易“表錯意”。就拿漢語拼音來舉例,比方說fangshui,你可以將它理解為防水、放水、防誰、放誰、房稅五個意思。如果你不從頭到尾的看,當你看到這個fangshui的時候,你就不能正確的理解它是什麼意思了。正因如此,所以這些年韓國人在自己的身份證上標上漢字,防止出現將人弄混的情況。

另外,由於韓國積極推行去漢字教育,如今韓國懂漢字的人越來越少。這就造成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後果。由於韓國的歷史典籍、文獻都是用漢字書寫的,但在廢除漢字後的今天,很多韓國人如果不看翻譯,根本不知道自己老祖宗在寫什麼。反倒是去韓國旅行的中國人,看著韓國的歷史典籍、文獻,不需要找人翻譯,只要你懂得看文言文就能看得懂是寫啥。想想這個被網友戲稱為“宇宙第一強國”的國家,天天和我們搶四大發明、李白、杜甫、屈原、端午、中秋……,卻連自己老祖宗寫的東西都看不懂,實在是可憐可氣又可笑。這也是為什麼韓國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呼籲恢復漢字的原因。


血染戰旗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不是韓國人又回到漢字時代,而是沒辦法。

韓國人的名字和中國人不同,模式比較接近,而且姓氏不多。

韓國有5大姓氏,就是:金、李、樸、崔、鄭,一共有2000多萬,佔到韓國人口數量一半還多。

由於姓氏相同,韓國人的名字很多讀音非常接近。

比如大家都姓金,隨後兩個字雖然漢字的寫法不同,但讀音可能非常接近,甚至一樣。

打個比方金喜善和金西珊,就韓語讀音來說是分辨不出來的。

所以,平時韓國學生開大會,念名字上臺領獎時都必須帶著班級,不然很容易被其他名字讀音接近學生上臺誤領。

所以,雖然韓國自建國以後全面廢除漢字,但身份證上還是保留,主要是從實際考慮,避免名字同音導致混亂。

韓國的去中國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而且用心良苦。

可以說,現在你去韓國旅遊,已經看不到什麼當年中國文化的痕跡,能改的全部改了。


但是,這不代表韓國人會恢復漢字。

至少現在來看,是絕對不可能的。

韓國人自認為是世界第一,比中國先進的多,絕對不會恢復漢字的。

甚至韓國的朋友對我說,現在新一代韓國身份證根本沒有漢字。

薩沙也不知道誰說的對了。

目前唯一保留大量漢字以及漢文化遺蹟的國家,就是日本。

日本對於文化方面很自信,不避諱自己曾經是文化落後國家,是漢文化的小弟。


薩沙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大宇宙帝國——韓國,它就是個錘子。就這麼一句話估計就有人反駁了:“這韓國不是高麗棒子嗎?咋就成錘子了?”你快拉到吧,趕緊得,把那棒槌收起來,趕明個這老不要臉的又要整過去申遺去,你還不得帶一肚子氣。

亞洲這幫子老鄰居里,不要臉的人海了去了,這最屬高麗棒子那叫個臉皮厚,吃著大華夏的飯,端著大華夏的碗,回頭吭哧吭哧的就把大華夏做飯的鍋給你砸了。跑到聯合國,嚷嚷這也是他的,那也是他的,那叫一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過去韓國那官方語言是咋回事呢?

咋說呢?咱大華夏自打有了人開始,那文明的圈子一圈一圈的擱外頭激盪,亞洲這嘎達受到咱大華夏文明的薰陶那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燻也能把他們燻死。

而韓國充其量這就是咱大華夏文化圈子裡的一個附屬物而已,讓他掐著腳指頭去算,攏共小一千年的歷史,他再想往前扣扣都扣不出啥花活來。

您如果溜達到他們那國家圖書館,瞅瞅他們的歷史書,一眼瞅過去,您還以為自己個呆在大華夏的地界,全是用咱那方塊字——漢字寫成的。

這要是擱滿清之前,韓國那官方語言他就是漢語,就那平頭老百姓想整點回去,根本就沒有那資格。

所以擱過去韓語,您可以把他想象成一種聽不明白的方言就成。您要是想和俺要證據,您回頭查查他們的歷史。那會他們也是學咱大華夏搞啥科舉制,那科舉考試的卷子一水的全是漢字,這就是最好的證據。

當然他們到是想要用自己的語言答題,但問題是根本就沒有,你說這事弄的,尷尬不!

其實要俺說漢字的使用權,咱就應該收取他的版稅去,這都多少年了。

當然咱也不在乎他那三瓜兩棗的,就是瞅著他來氣。

為嘛他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呢?

這事說道根子上是民族的強大造成的必然結果。

所以說真的韓國擱近代開始去漢字化運動,這事本質上講,都是滿清這扯大腿的鬧騰的。

為嘛這麼說呢?大傢伙也知道滿清整個小三百年的統治,咱大華夏別說是進步了,整個就是一個文化的大撤退,世界之林老大的寶座拱手就讓人了。結果被大鼻子老外掐著脖子的打,打的那叫個鼻青臉腫的還的跪地上給人家賠禮道歉,割地賠款的,就那小樣一提起來就心口疼。

咱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大他不僅僅是拳頭的大小,而且他的表現是一種文化和文明的傳播。

咱舉個例子,你比方說美國,為嘛好萊塢的電影那麼的暢銷。第一個他確實製作精良,第二個您沒有覺得他那電影裡沒有夾帶私貨,崇尚啥個人英雄主義,他那電影裡,裡裡外外講的不就是最後美國佬拯救了地球的事?

您瞅瞅人家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帶停電的,那網絡嗖嗖的快。

啥這科技,那科技啦,這不明裡暗裡的說他們的強大。那會把俺們這些個小青年那叫個嚮往。

所以打那個時候起,啥萬聖節,啥聖誕節各種也樣的老外節日湊熱鬧一樣的往咱大華夏地界溜達,那個小時候小青年那叫個來者不拒,全盤接受,感覺過這節日就咋樣咋樣了,洋氣的不得了啊!

整個刀叉吃飯,還得給胸口上整一條白綾,嚯!這叫個時髦啊!這要是過咱大華夏傳統節日,那叫個嫌棄,認為土的掉渣,那叫個啪啪的掉啊!

可翻過來擱現在,咱大華夏強大起來了,但相比較美國來說,咱還是差點,這咱得承認!畢竟咱用了五十幾年的時間去追趕一個領先咱好幾代的國家不是!

但您瞅瞅,最簡單的,清明節咱燒紙錢給老祖宗享用,就這民族傳統習俗,都整到國外變成了祖先錢,一大幫子老外也想嚐嚐鮮,你燒一把俺燒一把,那模樣比俺這大華夏的人都虔誠!

還有那中餐,擱過去那也就是在一小部分老外裡邊流傳,可您到現在,中餐?那也是高檔享受,老外吹牛皮,說自己個吃過啥模樣的中餐,那嘚瑟勁,你都感覺不可思議。

所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大,對外表現就是文化和文明對外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意識不是你故意的,而是他專門的去接受。

咱把話撩這裡,過去老外過情人節,隨著咱大華夏的強大,老外應該開始過起了七夕節,而且咱現在認為都老的掉渣的節日勢必會被他們撿起來,過的比咱還像回事!

話說回來就滿清那慫樣,還文化傳播?你快拉到吧!

韓國去漢字化

咱說一個甲午海戰就把滿清的懦弱給撕扯到了所有人的面前。

小鬼子那叫個得意,把朝鮮一腳給踹趴下了,這就開始在朝鮮的地頭上去漢文化教育。

過去朝鮮那世宗大王創造的訓民正音,就是為了平民使用方便創造的一種拼音文字,這就摻和到了朝鮮官方所使用的漢字裡頭,這就形成了最開始的朝鮮文。

這到了二戰結束後,那朴槿惠的老爹朴正熙整出個漢江奇蹟,這一傢伙把自己個嘚瑟的,在加上這朴正熙本身股子裡頭就認為自己個是個日本人的緣故,這就開始一本正經的去漢字化。

誰讓那個時候的韓國他的經濟確實牛,韓國人老有錢了,這一傢伙眼珠子就長腦殼頂上了。這朴正熙就發出了政府令,從小學開始,那教授的文字裡頭就不允許出現漢字。請大傢伙注意是不允許。

這把朴正熙一傢伙就開心壞了,嘚瑟的不要不要的,回頭他就發現,他們的憲法如果把漢字全扣了,這就不是個東西,根本讀不出個所以然來。

咋整?這就允許憲法裡頭有漢字,回頭又發現這一傢伙改完之後,新一代人根本就沒辦法瞭解他們的歷史,畢竟他們的歷史都是漢字寫成的。

當然在朴正熙的眼睛裡,這就不算個事,畢竟他們的歷史也沒幾年不是。

在有,名字的混亂,擱大會上一叫“朴正熙!朴正熙!該你了!”

咔嚓一下,您就瞅吧,啥票證系,飄真系,嫖鎮西都竄出來了。畢竟他那所謂的訓民正音就是個拼音而已。這頓嘚瑟的把臉都給打腫了。

得咧,1990年韓國人就又開始允許在姓名當中使用漢字,還一本正經的做了規定,只能使用二千八百五十四個,其他的就不能使用,使用了就是犯罪。

就這嘚瑟勁就別提了,他這麼規定使用了幾年下來,韓國一幫子人又開始嚷嚷要恢復漢字,這一傢伙名字當中使用漢字這就膨脹到了八千一百四十二個。

這數據是啥概念,咱漢字大約認識五千個字,您讀個書看個報就沒啥問題。他這都趕到了八千多個了,這也沒誰了,當然他們僅限於使用,至於是嘛意思韓國人並不明白這些個漢字的意思。

所以大傢伙能看的出來,這是個自尊心極強,但又很自卑的民族。

韓文說穿了,這就不是一種成熟的語言,現在聯合國想要給這文字劃分一下語系,一幫子專家都快打破腦殼了都沒辦法確定這物件是啥語系的。

要俺說這就是一種不入流的方言而已,還嘛語系,照他們這麼折騰下去,得咧,這就得到派出所整個證明文件,證明你爹是你爹的文件,因為他們那文字根本就區分不開,是不?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韓國一直推行去漢字化,但像身份證這種重的證件上一直用著漢字,主要從韓國和漢文化淵源來說,都同屬大中華圈。

一直以來,這個國家都有很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對漢文化排斥,一方面要非法搶佔,最典型的就是拿中國的傳統文化申遺,當然也有韓國有學者還聲稱漢字是殷商時期的高麗人發明的,有了這些文化爭執也就有了去漢字化運動。

不管怎麼說,100年前漢字是韓國的主流文化。所以現在韓國人還保持者這種習慣,像在他們的居民身份證、公司名稱、大酒店名稱等等。

至於韓文最早源自於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下令創造庶民使用的簡單易學的表音文字,才開始了韓文,到了二戰日本侵略朝鮮,進一步開始推行本土文字,後來恢復獨立的韓國繼續使用漢字,在教科書中仍然有漢字的存在,到了1968年,朴正熙總統下令從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

雖然去漢字化,但是在重要的證件上,韓國有不得不使用漢字,這是為什麼呢?那時因為韓文是表音文字,而漢字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它好像是中文的拼音,無法表達清楚字的意思,比如說你說姓張,在韓文中“張”“章”寫出來都一樣。只有同譯成漢字的時候,才能代表真正意義的名字。因此,韓國人改名字要先從漢字裡面找出相應的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這就是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會有中文標識的原因。


葫蘆25


很顯然題主自己弄錯了。

和那條線北邊不同,韓國雖然在1948年通過《諺文專屬用途法》,1968年朴正熙更在“韓文節”(10月9日,這天被定為1446年《訓民正音》實施週年紀念日)規定,自1970年1月1日起完全廢止官方文件中的漢字,但實際上並不能做到,1983年大韓航空007號航班被蘇聯擊落,當時報道事件的韓國媒體仍然是漢字、諺文混用的。

007空難中被擊落客機殘留的指示牌仍是漢字、諺文混用的


不過隨著老一輩接受過漢字教育的韓國人逐漸物故,年青一代因為自1945年後韓國就長期廢除學校漢字教育,本身就幾乎不認得幾個漢字、更很少會寫,加上“漢江奇蹟”令韓國社會民族情緒膨脹,“去漢字化”反倒在近幾屆政府不再熱心(李承晚、朴正熙最熱心,迄今和“諺文專屬”(只用諺文不許用漢字)有關的各項法令、政策,幾乎都是這兩位總統、尤其朴正熙即朴槿惠之父推出的)的情況下得以更徹底實施,如今的韓國幾家大報,幾乎只剩下報頭仍用漢字書寫了。

當年韓國報紙也是漢字諺文混用


半島上對漢字的排斥並不完全是針對中國,也和日本殖民有關——日本殖民時代為了方便殖民統治抑制當地人使用諺文比例,要求儘可能多用漢字(因為日文中漢字假名各半,韓文多用漢字便於殖民統治),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逆反效果。

如今則幾乎只剩下報頭是漢字的了


但完全廢止漢字實際上在韓國並未做到,因為諺文是一種簡單生硬的拼音,同音字會拼寫得一模一樣,這對於韓國人素來講究的姓氏(韓國人講究家族、門第,正規場合報姓名全程都會寫成“本貫+姓+支派+名”的形式,如果穆、木、慕、沐都寫成一樣他們是要發瘋的)是無法忍受的,即便官方的身份證,這樣也容易產生混淆。因此韓國身份證除了少數根本沒有用漢字起名的,姓名都會使用漢字,而姓則更幾乎全部會漢字(因為名可以不用漢字但姓都是祖上傳下來的),此外公司和單位的職銜名牌之類和姓名有關的,一般都一直使用漢字。

1990年韓國戶籍法規定,身份證姓名只能使用韓國大法院法定允許使用的漢字,但這個允許使用的漢字有多少呢?1991年3月韓國大法院頒佈《韓國人名用漢字表》規定了可以使用的漢字2854個,近年來隨著韓國國內“恢復漢字”呼聲的重新高漲,這個數字已膨脹到8142個(2015年),也就是說,基本上韓國人能想出來的漢字,都已經被允許用於身份證上姓名了。

簡單說,自有韓國這個國家至今,自這個國家有身份證以來,這張證件上使用的姓名、尤其是姓,就一直會用漢字書寫的——而且其實身份證上的公章也是漢字,還是篆文漢字。

身份證上不但有漢字姓名,其實公章也是漢字篆文的


陶短房


韓國使用他們的文字無可厚非,小國寡民嘛!提高自尊心!但其有點過分了,漢語漢字對韓國的影響不是日本可比,日本畢竟轉化漢字成日語使用了。但朝鮮還差點。簡單的說,韓語就是用他們那奇形怪狀的東西來表示拼音而已,和我們用的拼音一個德行。試試把漢字全變拼音有多不方便和麻煩。最起碼多音字就很噁心。韓國就有這問題,直到現在韓國身份證就無法不用漢字,否則讀音相同的姓就分別不出來了;現在韓國的正規法律文書也必須用漢字,否則極易出現歧義,沒法不用漢字。


沙中土大溪水


韓國身份證上為什麼標準漢字名?應該從三個角度來說。

首先,我們從韓國文字歷史角度來說。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很長一段歷史上,朝鮮都是中國的附屬國。100年前,韓國還是一個僅限於使用漢字的國家。不僅公文如此,日常文字也是同樣,統治階級以用通曉漢字為榮,史書用漢字來書寫的。至於韓文的出現,始於1443年,由朝鮮王朝世宗下令創造,被稱為"訓民正音",但當時貴族不同意使用,只能主要給庶民使用,統治階級依然使用漢字。

其次,我們從韓國去漢化弊端說起。1950年韓戰,韓國首先在軍隊中統一使用韓文,後擴展到全國。到了朴正熙時代,為從根源清除漢文化對於韓國的影響,韓政府從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漢字,首都漢城也是此時改名的。但出現了大量弊端,因為韓國傳統歷史文化以前全部都是由漢字書寫的,大部分人看不懂本國文化了。迫於社會輿論批判壓力,僅隔兩年,韓國重新恢復中學、高中的漢字教育。1974年確定學習1800個基礎漢字,並允許漢字在國語和國史教科書中加到括號內使用。如此看來,韓國人身份證在括號中標註中文名並不足為奇了。

最後,我們還應該從如今中國的影響力來說。為什麼朴正熙時代要廢除漢字,甚至不惜韓國曆史文化斷層?這主要是當時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相比落後的中國,可謂自信心爆棚。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領域國際影響力不言而喻,韓國作為中國一水相鄰的鄰國,在旅遊、經濟等方面享受了大量紅利,所以僅僅是為了利益,漢字文化在韓國重新抬頭也正常的。


葫蘆讀史


韓國的身份證上一直有漢字,不存在“又開始使用”一說。

由於韓國當了我國很長時間的小弟,所以漢字一直是韓國的官方文字,他們的官方史書都是用漢字寫成的。

韓國的貴族士大夫階層則從小學習漢語、漢字,並以此作為身份的象徵,因為韓國的科舉考試都是用漢字作答的,普通百姓根本沒有資格學習漢語。

為了方便普通人的交流,韓國的世宗大王於1444年發明了諺文,就是現在的韓語。所以韓語最初是一種“低等語言”,是專供韓國普通人使用的語言文字,韓國的貴族士大夫根本不屑於使用。

甲午戰爭後,韓國政府在日本的操控下進行了改革。為彰顯國家獨立,韓國廢除了漢字的官方地位,韓語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高。

不過漢字畢竟在韓國使用了數百年時間,想要廢除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韓國就出現了漢語和韓語混用的情況。

到了冷戰時期,由於韓國成為美國的走卒,再加上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於是在國內掀起了廢除漢字運動,到上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漢字幾乎在韓國消失了。

但是韓國的身份證上卻一直存在漢字。

因為韓語是表音文字,許多名字用韓語讀起來是完全一樣的,它無法表示名字的真正含義,會帶來很大的麻煩。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所以韓國的身份證上一直都有漢字。

不過隨著中國的不斷髮展壯大,現在韓國又出現了恢復漢字的呼聲。


石頭說歷史


韓國是漢語使用很多的國家。因為他們以前也沒有自己的文字。到了1446年,朝鮮的世宗大王決定發明一種韓文。 這種文字稱為諺文,是參考漢字發明出來的。據說是很科學的表音文字。到了近代, 韓國民族主義興起,他們搞去漢化,比如把漢城改成首爾。也限制漢字的使用。

但是,說不用豈是那麼容易的,二千多年,韓國用的都是漢字,他們的史書都是由漢字記錄的。如果一點也不學,那自己的歷史文獻就很難閱讀。而且我們發現韓國的身份證往往都有漢字。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漢字不行啊。我們說了韓文是表音的,就是拼音嘛,看到了就會讀,但是讀了不一定表示知道是什麼意思,尤其是很多東西讀音是一樣的,比如李昌鎬跟李常昊。那讀出來到底是李常昊還是李昌鎬?這可差著很多世界冠軍呢。所以,韓國政府雖然去漢化,但不得不允許在身份證上用漢字再標識一下。

所以,每個韓國人的錢包裡都會有中國人的東西:漢字!

我看,這是多此一舉,還不如直接用漢字呢。

順便再說一下日本的漢字情況。

日本原本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國家,大概是秦漢時期,漢字傳到了日本,成為日本人記事的主要文字。日本出土的很多文物上都有漢字。像日本福岡志賀島曾經出土了一枚漢代蛇紐印章,上面就有隸書“漢委奴國王”,據說為漢光武帝賜給日本國王的。

到了八世紀,也就是唐朝之後,日本人開始自己創造自己的文字,怎麼創造呢,還是從漢字出發,主要有兩個路數,一個是用漢字的草書形式,造出了平假名。

據說是當年日本女性專用的文字,寫起來快。所以,有人說漢字是男文字,日文是女文字。

然後又出現了片假名,這是利用漢字的偏旁造出來的字。因為漢字太複雜了,不好寫,日本人偷懶,就搞出了偏旁字。

雖然造了字,但日本是日文跟中文混用,中文在日本的使用非常廣泛。

到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開始向西方學習,這個時候就開始說要去中文化了,要廢止漢字,先是限定漢字只用二三千個常用的。到了二戰時期,日本人更說要全面禁用漢字,有的說漢字將在二百年以後消失。所以要用西洋字。最後又限制只能用八百五十個。

但沒辦法啊,日文的母體就是中文嘛,而且我看還是沒斷奶的文字。廢了中文,日文就無法正常運轉,只用八百個字漢字?那日本所有的文學作品只能寫出愛情動作片了。所以又擴到1850個,最終又加為二千來個。

現在日本的漢字使用還是很頻繁,每年還有年度漢字。比如去年的日本年度漢字是金,是金牌的意思,因為去年有奧運會嘛。

不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認為,2016的年度漢字應該是動字。因為這一年是日本政府啟動的一年。嗯,動可以,但不要亂動。

另外,日本對中文其實也有貢獻,尤其是近代,很多外來詞都是由日本翻譯,然後傳到中國的。比如以什麼團、什麼力、什麼法、什麼性、什麼制、什麼主義、什麼會結尾的詞,大多都是從日本傳到中國的新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